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登幽州台歌》教案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登幽州台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登幽州台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赵客缦胡缨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了解作者赵嘏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学习《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掌握如何运用描写和抒情手法,表现作者情感和人物形象。

3.了解文学的时代性和多样性,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登幽州台歌》节选和赏析,文学解读和写作实践。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首先,老师播放一段古琴曲《广陵散》,让学生体验古乐的美妙和韵味。

然后,老师通过投影或手写板,展示《登幽州台歌》的标题和这一诗篇的开头两句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借助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和氛围,体味登台人物的遭遇和感慨。

2.学习(30分钟)接下来,老师让学生阅读全文,并结合课文注解和相关知识点,学习以下内容:(1)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概况,唐诗的兴盛和特点,诗歌和音乐的关系等。

(2)作者简介和文学特色:赵嘏的生平和成就,他所处的文坛和创作思想,以及《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

(3)诗篇的体裁、主题和意境:诗的结构和特点,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等。

3.分析(20分钟)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景物描写和抒情色彩:清景、幽情、离思、壮志等。

(2)咏史抒情和抒发思乡之情:以登台抒发壮志和文化自信,以思乡泄怀和慰藉情感。

(3)艺术手法和意义深度:运用典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塑造有效的情景和形象,表达复杂的人生观念和文化价值。

4.练习(30分钟)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以《登幽州台歌》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思想,引发学生的文化想象和表达能力,展开个人或小组创作,如:(1)写一副以“秋思”为题的诗,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和文化归属感。

(2)用现代语言和文化元素,重述赵客缦胡缨的故事和情感,拓展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3)设计一份以《登幽州台歌》为主题的数字化产品,如微电影、漫画、网页、游戏等,传达文化价值和意义深度。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一、构建动场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但人生坎坷,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他就是唐代诗人——陈子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些他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年轻时性格豪爽。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诗歌1.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展读:(1)指名读,学生评价;(2)男女生赛读;(3)齐读。

(二)疏通诗意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的意思。

译文: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四、交流探究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那作者为什么会“怆然”“涕下”呢?写作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典故: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部编版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和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思。

因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所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带领学生感受品读分析具体的文字,学生能把握诗歌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贯注在诗歌中个体生命存在本质的哲思。

(二)学情分析七下的学生已经学过许多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也背过许多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三)本课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通过品读诗歌语言和与历代文人诗歌的比较阅读,锻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诗歌所蕴含哲理的挖掘能力;通过学生对多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课堂上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探究,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二)通过比较阅读,感知陈子昂贯注在诗歌中的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

(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之强盛必有一代之绝艺。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宋之词、元之曲“,那么,唐代呢?(唐之诗)对!唐代的代表文学样式是诗。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诗作《登幽州台歌》。

师:显示ppt1 并板书本课题目《登幽州台歌》。

PPT1 喟然一叹古今同感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师: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PPT2 学习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探究,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通过比较阅读,感知陈子昂贯注在诗歌中的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质。

PPT3 欣赏古代诗歌不可忽略的几点:题目知人论世注释关键词句内容情感艺术手法诗歌哲理(二)探究题目1.诗体?古体诗“歌行体“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杜甫《兵车行》2.地点?历史何事?战国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的蓟北楼(又名幽州台黄金台)3.从题目中还可看出诗歌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学生: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怀古伤今。

【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历史沧桑,表达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爱国之情。

本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爱国情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但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能默写《登幽州台歌》;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翻译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句的意义理解、意象分析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2.重点:诗句的意义理解和朗读技巧。

3.难点: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解读古诗的能力。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设备等。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幽州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景色。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登幽州台歌》的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明的开始时,该有诗歌的吧!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两颗耀眼的明珠边闪烁着成群结伴的星星。

这些星星也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初唐时,有一个开一代诗风的开创者,他就是陈子昂。

二、学习过程1、朗读诗歌⑴齐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⑵自由朗读,读出情感⑶个别朗读,读出个性的情感2、初通诗意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3、品读文本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是?独怆然而涕下而此句中最富感情色彩的词是?怆然4、结合诗人、诗歌背景体悟感情①关于诗人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谏官,正八品),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予官职。

后迁右拾遗。

曾因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县令受武攸宜指使,被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②时空背景:幽州台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二、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3)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写法探究: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七、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袁枚、高启、顾炎武等。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2、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译⽂: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的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反馈对课堂所学内容记忆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简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复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感慨的诗歌。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长远考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句的赏析方法: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领悟诗人表达意境的技巧。
-诗歌背景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国家命运主题。
-创作练习:运用所学句式、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
举例解释:
-朗读技巧: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5.主题思想: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登幽州台歌》的句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四篇)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

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

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

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

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

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

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燕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

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边塞诗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分析来突破。
突破方法: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和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边塞风光和作者的情感。
(2)诗歌韵律的感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能力有限,难以把握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脚。
突破方法: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和模仿诗歌的韵律,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3)典故与寓意的理解:学生对诗中的典故和寓意可能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引导。
突破方法:教师运用故事、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典故的来源和寓意。
(4)情感态度的领悟: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陈子昂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幽州台歌》中的怀古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联系历史背景,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幽州台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感叹时光荏苒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陈子昂是如何在《登幽州台歌》中抒发他的怀古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登幽州台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幽、州、歌、涕、荆、轲等;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陈子昂的豪情壮志及怀古之情;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培养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了解作者陈子昂的文学成就,以及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登幽州台歌》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将紧扣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的了解:《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教学难点
(1)诗歌字词句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字词句,如特定的意象、比喻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
举例:解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悠悠”、“怆然”等词汇,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2)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的字、词、句解读,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
(3)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感慨。
(4)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特点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3.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4.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艺术特色分析;
5.通过对比阅读,探讨《登幽州台歌》与其他四首古代诗歌的异同。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吊古伤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预习检测:1.背诵默写诗歌。

2.作者简介: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3.文学常识: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二、读诗要求: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品诗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二)背景介绍《登幽州台歌》: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三)初步感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认真听。

2.学生初读古诗。

教师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男女生赛读。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五首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

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

(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5)

《登幽州台歌》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说明、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粗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难点: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露出来的孤单孤独悲痛的情绪。

教课过程:一、导语:“古来圣贤多孤独”。

孤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辛酸;孤单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单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单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慨,也是一种超然。

此刻就让我们去感觉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单。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 , 梓州射洪 ( 现四川 ) 人。

唐朝诗人。

年青时性格豪迈。

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

直言敢谏,多切中弊端。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用,反而遇到贬职处罚。

三十八岁解职返乡,被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 年契丹李效忠、孙万荣等攻下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 (y 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当顾问,随军出征。

武为人草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状况紧迫,陈子昂恳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遇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幽州台,大方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说明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当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期间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筑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 (wěi)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

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 chu àng 然:悲伤悲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纳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留,其式为: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留,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意境美,培养读诗兴趣。

2.合作探究,把握诗歌主旨,理解吊古伤今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直面挫折,学会排遣内心的压抑,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探究诗歌主旨。

2.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法: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和谐和凝练的语言。

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

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修筑黄金台的故事燕昭王初当国君,他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

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

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

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尸骨,回去献给国君。

国君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就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

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2019最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2019最新修订)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一、导语: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朗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

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

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初中登幽州台歌教案

初中登幽州台歌教案

初中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诗文的品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谈论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2. 提问:你们知道幽州台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幽州台?二、作者简介(5分钟)1.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 唐代文学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3.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三、诗句解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注意停顿和语气。

2.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3.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幽州台上,俯瞰大地,远望天空,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悲凉。

2.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的时间概念,古今相连,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2. 提醒学生注意诗文的细节,加强背诵和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句解析、情感体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搜集和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唐代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既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

二、自我研学
1.文体知识。

(1)汉乐府。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就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接近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2.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3.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语速及语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2.读懂诗意。

前:过去。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四、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看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其中“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此诗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慑人心的千古绝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后所见之景,假如你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一段景物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Array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