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当代消费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当代消费主义
作者:赵泊静
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4期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节制;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067 — 04
伴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社会战火频发,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乱,终日担惊受怕,惶惶度日。由于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无法消解,因此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国家、社会这样的宏大主题转移,开始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得个人幸福与保持快乐宁静的问题讨论之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條件之下,人们需要一种哲学思想拯救他们痛苦的生活境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快乐应当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曾经买下一座花园建立自己的学院,庭院的入口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自此在这一世外桃源中,开启了伊壁鸠鲁一系列的哲学理论探寻。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一生应当追求的梦想。那么什么是快乐?对于快乐的标准不同的人给予其不同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会获得快乐,并且快乐的获取需要外部的条件。孔子承认人的自然欲求与追求快乐的合理性,但是要求个人对于快乐的追求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节制的生活。而在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相矛盾时,人必须服从道德准则,放弃物欲。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是实现道德的前提标准,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梦想。伊壁鸠鲁所强调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快乐。快乐不是毫无控制的吃喝玩乐,也不是单纯满足生理的基本需求,更不是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尽管物质的满足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生理层面的享受,但如果缺乏理性的节制,那么就会异化为金钱的奴隶。伊壁鸠鲁强调精神的快乐比身体的快乐更为重要。一旦忽视精神层面的补给,被过多的物质欲望所围绕,就会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主义:大学生建构正确幸福观的有益参考
伊壁鸠鲁主义:大学生建构正确幸福观的有益参考
作者:张瑾瑞郭晓蓓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9期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浅薄,在面对物质诱惑时往往不知该如何正确取舍,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树立正确幸福观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在其快乐主义伦理学中对幸福的闡述颇具代表性,其思想亦可被“古为今用”,对当今大学生追求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发挥深远影响。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大学生;幸福观
何为幸福?这个话题亘古以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但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各有不同,其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取决于人们自己;而尼采却说幸福与人们想要的息息相关。作为著名的伦理学家,伊壁鸠鲁对幸福的阐述颇具代表性,其思想亦可被“古为今用”,对当今大学生追求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发挥深远影响。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要旨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在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学说和昔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伊壁鸠鲁利用原子的偶然性倾斜运动取代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是做垂直运动的这一原理,并根据此,阐述了自己的幸福观——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他通过“原子论”说明了世界的本性,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人就应该遵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那么,他是如何利用“原子论”消除人对神和死亡的恐惧从而去获得快乐呢?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把快乐分成了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伊壁鸠鲁视灵魂的无纷扰和身体的无痛苦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是最高的善,而动态的快乐则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在这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之间,伊壁鸠鲁更注重静态的快乐,他认为静态的快乐高于动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是原子产生剧烈运动时所感受的快乐,只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和实现。人们在享受动态快乐的过程中只能得到短暂的、简单的快乐,是不能够长久的。他认为人是贪婪的,肉体对欲望的产生和渴求是永无止境的。假设现在你的身体欲望得到了满足,你将一个接一个地产生下一个欲望,下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又会出现下下一个欲望,久而久之,人便会在欲望与欲望的过程中穿梭循环。同样,如果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人就会受苦,就会继续追求这种欲望,最终成为欲望的俘虏。静态的快乐是原子在感官中有序运动所产生的快乐,是灵魂的无纷扰和身体的无痛苦,是追求心灵宁静、身体健康的一种状态。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1)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快乐箱;快乐主义;生活意义
摘要:在哲学史上,快乐主义者提出,好的生活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
的快乐。然而后世对此反对声不断。文章试图以对快乐箱的思考引入,分析后世哲学家对快乐主义的批判,结合老师课堂教学和自身思考,寻找生活真谛。
正文:
快乐主义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而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事实上,很少有人是快乐主义者,人活于世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成功、名望、金钱、权力和自由等等,快乐更多地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而非目标。
一、对于是否愿意跨进“快乐箱”的思考
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奥兹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发明——快乐箱。它是一个装有电极和医疗设备的箱子,只要人走进箱子里,就会体验到一波又一波持续的感官快乐,而且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但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个箱子,你就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若干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运动而变得臃肿苍白,而且这几个月的时间你完全虚度了,但你一点都不会因此而烦心,因为你一直活在绝对的快乐里——那么请问,你愿意踏进这个“快乐箱”吗?
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一直被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所追问和思索。调查表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很少有人会愿意成为快乐箱的寄生虫。陈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尽管快乐箱能让他产生快乐的幻觉,但实际上却会因为缺少活动而使他的身体发胖、虚弱,以致生病和早逝——在现实中,没有谁愿意生病和早逝的,哪怕快乐箱使他感觉不到痛和早逝,但是由于他在思考——即能够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那么他宁愿要较少的真实快乐也不愿意较多的虚幻快乐。
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摘要:伊壁鸠鲁作为希腊晚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新学派在哲学目标上不再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的伦理化倾向。他诠释了快乐与欲望的伦理学思想,这给当时的社会及其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快乐
一、背景
伊壁鸠鲁生活在古希腊社会一个最大的转折期,当时的马其顿帝国不同于以前古代的城邦社会。在一个天翻地覆,朝不知事的社会中,公民道德出现了嬗变。旧城邦道德失去了约束力,那些自由辩论的*活动慢慢消失,人们的道德沉溺于自己的低级生活中,沉溺于追求享乐中,沉溺于琐碎生活的挣扎中。
在这样的生活逼迫之下,希腊人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不但物质的生活需要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有所改变。这些实际问题的涌现,使得哲学的主要价值成为逃避人生苦难的避难所,人们将任何价值都归于社会或是人本身。人类的精神世界也从一开始对思辨的探讨,转向什么是善,如何好好生存,怎样才能快乐等等现实*的问题讨论,为人们找一个“使他们心灵平安宁静的*方”。伊壁鸠鲁哲学就是在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是希腊人对“自由”的追求和体现。伊壁鸠鲁坚持“人有为自己赢得自由和快乐的权利”。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伊壁鸠鲁自身的身体状况。由于他本人身体一直不好,长年累月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至于对他的哲学产生有一种现实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病痛的折磨更会使人产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或是关注,也是大脑有意识探索生命真谛的充分体现。对于痛苦的体验更使得他意识到了快乐,快乐的生活是人存在的目的。又因疾病的折磨而对快乐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痛苦该如何消除。
伊壁鸠鲁不同意他的某些快乐主义的前人们之区别开积极的与消极的快乐
谈谈学习西方哲学史的体会
-----浅谈德谟克利特、小苏格拉底学派、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哲学史课程,享受了一次美妙的哲学之旅,这段旅程从古希腊启程,期间瞥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思想一角,又经历了中世纪的教父哲学及经院哲学,最后走向近代……在旅途中我一面贪婪的学习西方哲学家们的哲思,一面为他们美丽的智慧之花所折服。
在学习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哲学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伊比鸠鲁的“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因此,就对他的快乐论做了进一步了解,发现他的关于快乐的学说是古希腊最完整的快乐主义的道德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和居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主要探求个人心灵安宁和人生目的。下面,我将分别介绍一下德谟克利特、小苏格拉底学派、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以此试图探讨一下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一、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奠定了西方自然主义伦理学的基础。自然主义伦理学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从所谓一切人都具有的、永恒的生物本性产生的需要中推论出人的道德,把快乐(或幸福)与否当作最高的道德准则。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他的幸福论认为,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经验事实,而不是从纯粹观念引申出来的结论。他的幸福论所肯定的是具有感性要求的活动着的个人的幸福,维护公共的利益是实现和保障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他所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是此岸世界的幸福,而不是宗教幻想的彼岸的幸福。但同时,德谟克利特又认为,快乐有肉体的和灵魂的两种,“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的灵魂之中”。追求灵魂的最大怡悦,以"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该做的事'的标准" ,又说"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第一章、伊壁鸠鲁学派的幸福观伊壁鸠鲁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并且是的创始人。快乐主义伦理学是他哲学研究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则是快乐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由此可知,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快乐,愉快是最高的善。他有这样的幸福观,自然跟他所处的时代的理论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伊壁鸠鲁学派幸福观的哲学根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幸福观是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及居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的伦理学宗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快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最大的善。(一)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承继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揭示了原子具有偏斜运动,进一步完善了原子论,从而为自由意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希腊化时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自然哲学界的影响非常大,而处于这一时期的伊壁鸠鲁自然免不了受其影响。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微细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没有创造也没有毁灭。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不过是原子的离合,它们由原子产生,最后又回归为原子。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数目上是无尽的,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原子在虚空中是笔直下降。同时,原子之间保持着一定的间隔,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更深入地指出原子具有重量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偏斜。他认为一切皆由原子构成,人、灵魂、神亦是如此,也会面临死亡。人一旦死亡,聚集的原子就会分散,灵魂和肉体也就不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任何感觉,更从无从谈痛苦,因而死亡并不可怕。同样的,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神并不能干预和主宰人的生死福祸,人们没必要把希望寄托于神,也没有理由畏惧神。所以,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法把握,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应珍惜生活,活在当下,敢于追求快乐。其次,原子还具有重量上的区别。也正因为原子具有重量,它在直线落体的过程中,会因内部因素而脱离原来的轨迹,向自己的轨迹外偏离,并与其他的原子相互碰撞从而产生万物。他明确原子运动具有偶然性,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同时又肯定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从而为人的自由活动创造了空间,使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通向幸福的途径,从而获得幸福。(二)感觉主义认识论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居勒尼学派的伦理观。他坚持认为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是人们评判一
介绍几位哲学家的幸福观
介绍几位哲学家的幸福观
哲思学意 2016-01-30
作者:吕秀斌
摘自:《幸福之道》第一章
在人类思想史上,很多哲学家对什么是幸福的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两大派别。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贬低感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感性主义幸福观则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重要性,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其中,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幸福观最具代表性,曾经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此外,马斯洛希望在两大派别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并且在全球颇有影
响。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之一,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学、逻辑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作出了非凡的、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他的著作对后来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幸福是终极目的。
他认为:每种技艺、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其目的的。由于行为、技艺、学科种类繁多,因此,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目的是主导性的,有些目的是从属性的。在行为的领域,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否则,辗转相因,以至无穷,人的欲望最终会转入空无。只有那种因自身而被选择,而绝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而绝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摘要:伊壁鸠鲁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视为最高的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但是,他的快乐观伦理思想,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种种歪曲。文章试图从伊壁鸠鲁的言论和生活方式,诠释其快乐主义伦理思想。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在伦理学方面以对快乐主义的论证最为著名,并一直为许多流派所继承和沿用,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往往把他的快乐主义简单地等同为享乐主义。实际,伊壁鸠鲁考察了人类心理,对友谊进行科学地分析,强调哲学与科学能把人从恐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获得快乐。
一、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思想的误解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是古代希腊晚期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和启蒙者。他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这在哲学史上已形成共识。但是,其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却受到种种的误解和批判,把它等同于享乐主义。西塞罗对伊壁鸠鲁伦理学的批判就很具有代表性:“一种美德,却要迎合感官上的快乐,它处于一种多么可悲的奴役状态啊!而且,智慧的功能将是什么呢?在两种感官上的快乐之间做技巧吗?就
算可能没有什么比这种选择更令人愉悦的了,但试想,对智慧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作用卑贱呢?”类似的误解和批评,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因此,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进行梳理,还它以本来面目,消除人们长期以来对它所形成的错误理解和不公正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二、快乐主义产生的背景及根源
伊壁鸠鲁身处希腊刚沦亡于马其顿的乱世,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幸福观比较研究
102《名家名作》·杂谈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条件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精神上的需要,幸福成为现代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幸福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关于幸福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从苏格拉底开始幸福就进入了哲学家所研究的领域之中。[1]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怎样实现幸福的生活?等等关于幸福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哲学家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中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的幸福观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伦理学对人类社会做出了伟大贡献。亚里士多德早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就对幸福进行了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真正的幸福是人对道德生活的目的性追求,他从通过道德实现人生幸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德性幸福观。[2](一)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无论是技术、规划、实践还是选择都是将某种善作为目标。[3]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都有它的目的,因此每种行为的价值都要从目的中得以实现,而这个目的又需要从下一个目的中获得,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果是存在一个尽头,这个尽头或者说最终目的也被称作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可以说是终极的善,这种终极的善使得生活变得愉快。而亚里士多德在对最终目的与最终的善的描述中,指出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幸福才是人们的最终追求的目标。当论证到幸福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选择幸福仅仅是因为幸福本身,而不是因为其他事物,可以说幸福是人们从事所有行为的目的。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一) 快 乐 的 内 涵
展了阿里斯底波的快乐主义学说与德谟克利特 的原子论哲
学, 从而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 一的完整体 系。约公元前 3 0 6
年 在 雅 典 的 一 座 花 园 里 创 办 了 自己 的 “ 花园学校 ” 。此 后 他
一
直在学校里潜心研究哲学 。据说伊壁鸠鲁 一生撰写 的学
人 们 误 解 的 那 样 鼓 吹 单 纯 追 求 感 官 的 快 乐 和 欲 望 的满 足 ,
独立性的和破碎性的政治生活不再唤起虔诚 ,每个人在心
灵 深 处 深 深 感 到 只有 依 靠 自己 ,因此 更 迫 切 需 要 人 生 目的
的科学理论 , 更迫切需要保证个人幸福 的智慧 了” [ 2 1 。 原来 的 公 民已成为无依无靠 的个人 , 生活 困苦不堪 , 原有 的城邦伦 理逐渐 衰退 、 沦丧 , 人们迫 切渴望 和平 安宁 的生 活 , 更加关 注如何通过 自己来获得 快乐 和幸福 。顺应 时代 的发展要求 ,
论 伊 壁 鸠 鲁 的快 乐 主义 思想 及 其 当代 启 示
尹 力 禾
( 西 华 师范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四川 南充
摘
6 3 7 0 0 2 )
要: 伊 壁 鸠 鲁 是 希 腊化 时期 著 名 哲 学 家之 一 , 他 的快 乐主 义 伦 理 学 常 常被 误 解 为享 乐主 义 , 但 事 实并 非 如 此 。 倘 若我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及现代价值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及现代价值
作者:林柯言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8期
摘要:“快乐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伦理观,强调感觉快乐向心灵快乐的发展。晚期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伊壁鸠鲁的伦理观就是一种幸福主义或快乐主义。他把人生的快乐,幸福归结为追求一种平凡的物质的享受和宁静的精神上的愉快,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他以人们获得幸福生活为主要目的,将其哲学学说看成是一种净化灵魂的医术。本文试图从快乐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来论述其对当代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启示。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现代价值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
伊壁鸠鲁(公元前342—前270)潜心钻研柏拉图学说,继承和发展了阿里斯底波的快乐主义学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最终创立伊壁鸠鲁学派。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开始侧重于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把道德问题作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关注人生问题,高扬个人的独立生存价值,试图在社会危机和动乱中寻求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因此,“处世哲学,继希腊哲学之后,变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1]。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研究大多专注于对宇宙结构的推测,并没有过多关注伦理学。晚期希腊哲学新学派以伦理学为最终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也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伊壁鸠鲁所研究的道德问题则是快乐主义,“哲学是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2]因此,他认为理性的生活只是达到幸福的一个途径。他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感觉主义学说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创建了“伊壁鸠鲁学派”,与怀疑派、斯多葛派、新柏拉图派共同组成晚期希腊哲学四大派别。
浅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浅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作者:李昌娟
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9期
摘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有别于现世流行的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也是生活的目的,而他所追求的快乐并不仅仅是现世的庸俗的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快乐,使灵魂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以感觉论和原子论为其哲学基础,将快乐与德行结合,强调人生的幸福就是获得快乐——精神上的满足、心灵上的安宁。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精神;幸福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64-02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著作据说多达三百多卷,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论目的》、《问题集》、《格言集》和《书信集》等,这些我们都只能从其他著作中得到考证,现存的伊壁鸠鲁的学说文献只有他的三封书信(《致皮索克勒的信》、《致美诺寇的信》和《致希罗多德的信》)、《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一些残篇。伊壁鸠鲁的哲学可以分为物理学、准则学、伦理学三个部分,其伦理思想主要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和居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相结合,沿着自然哲学的路线,发展成探求个人心灵的安宁及人生的幸福和目的的伊壁鸠鲁式的快乐主义伦理思想。伊壁鸠鲁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快乐主义伦理学的创立者,他的伦理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致梅瑙凯的信》中,在这一封信里,伊壁鸠鲁解释了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描绘了他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及如何获得这种生活的方法。在伊壁鸠鲁的言辞中,他让人坚信他能带着世人找到幸福,指导人们过快乐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就是保持灵魂的无纷扰和宁静。
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快乐主义的定义和概述
2.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3.快乐主义的现实意义
正文
【快乐主义的定义和概述】
快乐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说,主张快乐或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简单来说,快乐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以追求快乐和幸福为核心。这种学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他们在各自的伦理学说中都强调了幸福的重要性。
【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从哲学角度来看,快乐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质上的快乐主义,另一种是量上的快乐主义。
质上的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比较的、绝对的价值。换句话说,快乐本身就具有价值,无论它所带来的结果如何。伊壁鸠鲁是质上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的快乐来源于摆脱对神和自然的恐惧,以及实现个人内心的平静。
量上的快乐主义则关注快乐的数量或程度,主张人类应该通过追求更多的快乐来实现幸福。这种快乐主义通常认为,快乐的数量可以衡量一个人生活的质量,因此,人们应该努力追求更多的快乐。量上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于实现理性、道德和情感的平衡,从而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
【快乐主义的现实意义】
快乐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快乐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积极视角,使我们更加关注快乐和幸福。其次,快乐主义强调个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有助于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最后,快乐主义鼓励人们追求更多的快乐,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
然而,快乐主义并非完美无缺。一些批评者认为,快乐主义过于强调个人的快乐,忽视了道德、责任和社会公正等重要价值观。因此,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快乐与其他价值观的关系。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
作者:张玲玲
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5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是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基础,与快乐相关的理论也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他认为快乐是某种善,包含在幸福之内,是不断完善的。他把快乐与善、幸福、实现活动、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分别论述了快乐與它们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遵循了理性主义,他用德行来判定正常品质的快乐,建议人们应追求适度的快乐。他认为快乐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正常活动,学习快乐理论有助于人们获取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快乐;幸福;沉思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151-03
亚里士多德一生中写过许多伦理学著作,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文笔简洁流畅,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现有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中,这是唯一本由作者本人亲自定稿完成的著作。这本著作是西方伦理学思想研究的基础,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伦理学的专著。该书中有关快乐的阐述主要分布在第七卷和第十卷。在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快乐定义为人们的正常品质在没有遇到阻碍时的实现活动;在第十卷中,他既不赞同快乐是至善,也不赞同快乐是恶的意见,他认为快乐属于某种善,使每一个实现活动都更加完整。
一、关于快乐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快乐时把快乐与善、幸福实现活动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分别论述了它们与快乐的联系。
第一,快乐与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七卷中写道:“有的人认为,快乐都不是善;还有的人认为,有的快乐是属于善的,尽管大部分快乐是不好的;还有种观点是快乐是一种善,但也不属于最高级别的善。”根据这三种看法,亚里士多德提出快乐不是一个过程,也不是所有过程都伴随着快乐,快乐与人们的实现活动相关联,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情感不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仅向感性情感回应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善的一种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是某种善,所有痛苦都是恶的,人们理应避免痛苦,因为快乐与痛苦相对立,痛苦等同于恶,而与恶相对的是善,因此快乐是某一种善。第十卷也重新提到了两
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最新版)
目录
1.快乐主义的定义与起源
2.快乐主义的主要观点
3.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4.快乐主义的现实意义
5.快乐主义的评价与未来展望
正文
1.快乐主义的定义与起源
快乐主义,作为一种伦理思想,主张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他们认为人类的幸福和快乐是追求的终极目标。快乐主义在近现代哲学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伦理学说。
2.快乐主义的主要观点
快乐主义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快乐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所有努力,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快乐。
(2)快乐有高低贵贱之分。快乐主义认为,快乐并非简单的感官享受,而是有层次、有品质的。精神的快乐、道德的快乐和审美的快乐等高级快乐,远比物质的、短暂的感官快乐更为可贵。
(3)实现快乐需要道德和智慧。快乐主义强调,要实现快乐,个体需要具备道德品质和智慧。道德品质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
处,智慧则能让个体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3.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
快乐主义的哲学解释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价值论和方法论。
(1)价值论:快乐主义认为,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人类应当根据快乐的程度来评价行为的价值。换言之,能够带来更多快乐的行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2)方法论:快乐主义提倡人们应当寻求合适的方法来实现快乐。这包括培养道德品质、提高智慧、调整心态、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为此,他对欲望做出了分类,欲望包括自然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自然欲望又分不可或缺的欲望与无关紧要的欲望。只有那些不可或缺的欲望才是必须满足的,而控制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前提。
(2)快乐生活在于改变思维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由于怕死,人们试图防范他人,求得安全;对安全的追求又导致人们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他认为,人不必相信各种占卜、迷信、祭祀,而应相信自己的感受,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伊壁鸠鲁指出,达致快乐生活不在于获得财富,而是要改变思维,学会从无限攫取型的追求中退缩,改变抱怨、不足、懊悔的心态,转向满足、感激的心态。例如友爱是因自身而被想望,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是值得追求的。
但是为了获得友谊,友人间必须相互扶助。
(3) 快乐是心灵的快乐
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他倡导一种比较严肃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生活戒律,以使个人摆脱偏见和限制自己的欲望,获得知足,达到内心的宁静。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异同比较
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遵循两种不同理论的路线,伊壁鸠鲁的快乐义是基于感觉,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视图是遵循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路线,它的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和目的论。在这两个不同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有同样的效果。
相同点:
1、快乐和幸福是最高的善
当谈到快乐或幸福的状态,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非常注意突出快乐或幸福是最高的、是最好的。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快乐因为我们认为幸福是第一位的好,是最自然的好。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有了快乐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同时生活的目的也是追求快乐。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是最好的。那么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是身体的健康、没有灵魂的担心,即身体和精神的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有任何疼痛或疾病,心理干预着某些思想,不能说他是幸福的。在这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伊壁鸠鲁强调幸福不仅仅是物质,这是精神,而不是仅仅追寻身体上的快乐。伊壁鸠鲁指出,幸福是最高的好和最自然的好,幸福是人们选择和判断行为的标准。
同样谈及到幸福,亚里士多德也把幸福放在最高的位置。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无论是荣誉也好财富也好,也是有它们各自的美德,幸福是万能的、最高的目的,我们获得是幸运的祝福和对幸福的选择,幸福是最高的选择,它是完整的、自给自足的,这是行为的目的。在实践中,有无数不同的目的,永远为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他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最高的善。幸福属于人,而人是理性的,善就是把人类的理性功能发挥到最好的东西,因此善就是人实现灵魂合乎德行的活动。
2、幸福的条件
幸福是最高的,最终的善,这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1)身体的快乐和美好
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否认身体幸福的必要条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是没有痛苦和灵魂的纷扰,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亚里士多德说的幸福、善,也是身体和灵魂的善,虽然灵魂的善是最高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幸福和外在的善
快乐,幸福的生活并不是一种豪华奢侈的生活,也不是贫穷的生活。虽然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孤独的、自给自足的最好的善是身外之物,但幸福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应该以外在的善作为补充,但不是唯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外在的善能够很好的填充内在的善,例如财富是善的,等等。所以幸福的是生活也应该有必要的外部条件,饥饿贫困的生活并不开心,快乐。
(3)精神的善高过一切
在幸福与德性的关系上, 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都认为德性对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 那么想获得幸福, 就必须获得德性, 必须进行有关德性的活动。我们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 做节制的事才能成为节制的人; 有勇敢的表现才成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