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合集下载

论希腊化哲学时期的两种主要幸福观

论希腊化哲学时期的两种主要幸福观

论希腊化哲学时期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作者:王舒悦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6期摘要: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对于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从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希腊化哲学时期;幸福观;快乐主义;德性主义自亞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结束了“体系化时期”,迈入其“伦理学时期”和“宗教时期”。

在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开始更转向于对世俗与个人生活的研究,而不再把兴趣投向世界本原等这类宏大的主题,使得抽象的哲学更具体化、实用化、平民化,更能直白地体现出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在这一时期,不同哲学家所持的幸福观可以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二是斯多亚学派的德性主义。

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对于何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从希腊化哲学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一、伊壁鸠鲁学派——快乐主义(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解释伊壁鸠鲁将由欲望满足所得的快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且必需的,第二类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第三类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必需的。

判断欲望是否是必需的,就要求人们明智和审慎,要看他们是否符合快乐的标准,这种欲望与需求的满足即是动态快乐,这种快乐是短暂的。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

他认为快乐与幸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拥有身心的共同自由,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快乐高于物质上的快乐,这即是静态快乐,需要摆脱内心的恐惧,控制内心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着重表达了对惧怕死亡和厌世主义的批判,认为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厌恶在世生存,也不会恐惧死亡。

(二)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值得注意的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快乐主义,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享乐主义,但确实需要我们端正思想态度,谨防其转变。

我们可以将享乐主义理解为是极端化的快乐主义,它是指利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感官享受的思想观念。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问题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大致分两派。

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

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

谈到什么是快乐,这一派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比如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约翰·穆勒更加强调精神的快乐,认为它是比身体的快乐层次更高的快乐。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

不过,他们一般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

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观点,在他之后还有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来主要是德国理性论者为代表,尤其是康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这个词是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里幸和福这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幸福这个词,要了解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据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那些内容。

我觉得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

在精神生活上是乐道,在物质生活上就是安贫。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你看他也很强调简朴状态中生命的快乐。

所以,比较两派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完善主义重视精神生活,快乐主义也认为精神的快乐更有品位。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1)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1)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关键词:快乐箱;快乐主义;生活意义摘要:在哲学史上,快乐主义者提出,好的生活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快乐。

然而后世对此反对声不断。

文章试图以对快乐箱的思考引入,分析后世哲学家对快乐主义的批判,结合老师课堂教学和自身思考,寻找生活真谛。

正文:快乐主义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

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而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

事实上,很少有人是快乐主义者,人活于世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成功、名望、金钱、权力和自由等等,快乐更多地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而非目标。

一、对于是否愿意跨进“快乐箱”的思考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奥兹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发明——快乐箱。

它是一个装有电极和医疗设备的箱子,只要人走进箱子里,就会体验到一波又一波持续的感官快乐,而且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

但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个箱子,你就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

若干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运动而变得臃肿苍白,而且这几个月的时间你完全虚度了,但你一点都不会因此而烦心,因为你一直活在绝对的快乐里——那么请问,你愿意踏进这个“快乐箱”吗?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一直被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所追问和思索。

调查表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很少有人会愿意成为快乐箱的寄生虫。

陈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尽管快乐箱能让他产生快乐的幻觉,但实际上却会因为缺少活动而使他的身体发胖、虚弱,以致生病和早逝——在现实中,没有谁愿意生病和早逝的,哪怕快乐箱使他感觉不到痛和早逝,但是由于他在思考——即能够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那么他宁愿要较少的真实快乐也不愿意较多的虚幻快乐。

是的,一旦我们跨进快乐箱,我们将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这是一个可怕的沉溺,犹如吸毒。

我们将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快乐的绝对满足,但现实中却面临孤独、无为、病痛和早逝——这一清醒认识和衡量让理智尚存的人们对快乐箱却步,就像常人对毒品却步那样。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更深入地指出原子具有重量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偏斜。他认为一切皆由原子构成,人、灵魂、神亦是如此,也会面临死亡。人一旦死亡,聚集的原子就会分散,灵魂和肉体也就不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任何感觉,更从无从谈痛苦,因而死亡并不可怕。同样的,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神并不能干预和主宰人的生死福祸,人们没必要把希望寄托于神,也没有理由畏惧神。所以,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法把握,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应珍惜生活,活在当下,敢于追求快乐。其次,原子还具有重量上的区别。也正因为原子具有重量,它在直线落体的过程中,会因内部因素而脱离原来的轨迹,向自己的轨迹外偏离,并与其他的原子相互碰撞从而产生万物。他明确原子运动具有偶然性,承认客观必然性的同时又肯定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从而为人的自由活动创造了空间,使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通向幸福的途径,从而获得幸福。
快乐虽然是最高的善,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快乐,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唯有经历过风雨的痛苦,才能拥有见到彩虹后的快乐。经历过疾病,便知道健康就是快乐;经历过饥饿,便知道温饱就是快乐。所以忍受一时的痛苦,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虽说快乐是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是好的,因此我们要进行明智的、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肉体的快乐是一种暂时和庸俗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肉体的快乐与感官快乐的适度结合才是真正的快乐。毕竟相对于肉体上的愉快,精神上的愉悦是更为高级的,实实在在的快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快乐是“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是通过理性的作用从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
(二)快乐和恐惧
(二)感觉主义认识论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居勒尼学派的伦理观。他坚持认为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是人们评判一切的依据,是我们判断好与坏的直接感触。居勒尼学派认为个人的感觉是直接真实的,只有它才能够提供真实的知识,所以,感觉就是我们判断好与坏的标准。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作者:张玲玲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5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是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基础,与快乐相关的理论也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他认为快乐是某种善,包含在幸福之内,是不断完善的。

他把快乐与善、幸福、实现活动、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分别论述了快乐與它们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遵循了理性主义,他用德行来判定正常品质的快乐,建议人们应追求适度的快乐。

他认为快乐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正常活动,学习快乐理论有助于人们获取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快乐;幸福;沉思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151-03亚里士多德一生中写过许多伦理学著作,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文笔简洁流畅,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现有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中,这是唯一本由作者本人亲自定稿完成的著作。

这本著作是西方伦理学思想研究的基础,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伦理学的专著。

该书中有关快乐的阐述主要分布在第七卷和第十卷。

在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快乐定义为人们的正常品质在没有遇到阻碍时的实现活动;在第十卷中,他既不赞同快乐是至善,也不赞同快乐是恶的意见,他认为快乐属于某种善,使每一个实现活动都更加完整。

一、关于快乐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快乐时把快乐与善、幸福实现活动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分别论述了它们与快乐的联系。

第一,快乐与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七卷中写道:“有的人认为,快乐都不是善;还有的人认为,有的快乐是属于善的,尽管大部分快乐是不好的;还有种观点是快乐是一种善,但也不属于最高级别的善。

”根据这三种看法,亚里士多德提出快乐不是一个过程,也不是所有过程都伴随着快乐,快乐与人们的实现活动相关联,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情感不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仅向感性情感回应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善的一种形式。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幸福观的比较
在希腊化时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自然哲学界的影响非常大,而处于这一时期的伊壁鸠鲁自然免不了受其影响。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永恒不变的原子构成,一切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原子是细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没有创造也没有毁灭。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不过是原子的离合,它们由原子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原子。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并且原子在虚空中垂直下落的,同时保持着相同的距离,彼此之间互不影响。
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都是在马其顿帝国统治雅典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迭起,社会动荡不安,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得不到保障,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所以,这一时期的哲学开始侧重于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关注人生幸福的问题,从而哲学家开始思考:生活在战争频繁发生,社会动荡的年代中,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不安和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要如何才能摆脱恐惧,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如何才能在乱世中拯救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们又该如何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伊壁鸠鲁学派的幸福观和斯多亚学派都的幸福观应运而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幸福观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他们都认为人生的真正快乐和幸福是心灵的安宁,而不是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
二、伊壁鸠鲁学派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在伊壁鸠鲁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他的快乐是一种内心自由宁静的快乐,也就是“身体的无病痛和灵魂的安宁”,身体的无病痛就是消除不必要的欲望带来的痛苦,而灵魂的安宁则是要通过理性的拯救,消除对死亡和宗教的恐惧。
(一)快乐与痛苦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快乐就没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会痛苦万分,一旦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就能体会到痛苦之后带来的快乐。就如同一个人饿了好几天,饱餐一顿就会成为他的欲望,挨饿的痛苦使得饱餐一顿的他觉得很快乐,很幸福。但如若一个人天天大吃大喝,今天也照常大吃大喝,他未必能感受到快乐。当我们感到痛苦时,也就是我们不快乐之时,这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快乐,用快乐驱赶痛苦,若是我们感觉不到痛苦,也就是我们快乐之时,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自然也就不需要快乐。只有通过痛苦的衬托,才能显得快乐。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第一篇: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论文关键词:幸福至善德性快乐公正的现实活动论文摘要: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伦理学中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是一个“敞开问题”和“永恒问题”。

或许这一问题不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在探讨幸福的问题时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但大都有一共同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幸福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

在古希腊时期,有的将幸福与感观快乐联系起来,感观的快乐与否就表明是不是幸福,其极端表现是纵欲享乐主义,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还有的是将幸福与道德对立起来,否认感观快乐的价值,把快乐排除与幸福之外,其极端形式是禁欲主义,主要代表是中世纪时期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他们都把人的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剥离开来。

换句话说是只择其一,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都有很大的不“仁”性和欠缺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学科的开创者则不同于这些,他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是快乐的生活”等思想学说,强调现实生活的完满陛和自我的完善性,还有人的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从而对以往的幸福观加以厘清。

一、幸福是至善“善”最初是描述荷马时代贵族角色的词语,被用于对贵族品质进行描述和评价,后来逐渐扩展到描述和评价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

当一个人具有充分履行一定社会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品质时,他就是善的。

而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

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位哲学家思辨,什么是幸福

三位哲学家思辨,什么是幸福

三位哲学家思辨,什么是幸福在人类思想史上,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都提出过独树一帜的见解。

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两大派别。

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贬低感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感性主义幸福观则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重要性,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

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

其中,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和边沁的幸福观最具代表性,曾经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位哲学家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至善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之一,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不仅在哲学、政治学、逻辑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作出了非凡的、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他的著作对后来人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

其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幸福是终极目的。

他认为:每种技艺、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其目的的。

由于行为、技艺、学科种类繁多,因此,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目的是主导性的,有些目的是从属性的。

在行为的领域,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否则,辗转相因,以至无穷,人的欲望最终会转入空无。

只有那种因自身而被选择,而绝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绝对最后的。

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而绝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二、幸福是心灵合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幸福的真正性质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是什么。

伊壁鸠鲁虽然区分两种快乐

伊壁鸠鲁虽然区分两种快乐
附:古希臘文明盛衰史年表
492 BC 波斯王大流士(Darius) 的帝國軍受創 490 BC 馬拉松戰役 (希臘戰勝大流士的波斯帝國軍) 480 BC Salamis 戰役 (希波戰爭結束,希臘聯軍大勝) 431 BC 雅典敗於斯巴達 338 BC 菲臘二世征服希臘地帶 330 BC 亞歷山大大帝拓展其帝國版圖 310 BC 亞歷山大大帝駕崩
則 人僅有一「內在的自由」(interior freedom),不 能改變外在事物的發生,只能改變我們的判斷和 態度,接受天命
第二原理:德性就是「順從自然的生活」,
但人的本性在於理性,故倫理實踐須順從理 性的要求。 理性通貫決定宇宙人生的法則
人的行為必須遵循法則
順從自然法則 = 順從自己的本性(理性)
前期斯多亞學者的著作大都散佚,僅有少數殘篇流傳後世, 其中最完整者為克里尼雪斯的《宙斯頌》 後人一般把斯多亞早期學者的思想視作一個整體,不專注於 各別學者之特殊學說。

斯多亞學派的學說分類
分為三大類:邏輯學、自然學、倫理學
邏輯學用意在於論證本派學說,駁斥其他學
派的攻擊;斯多亞的邏輯學又分為辯證法與 修辭術兩種。 自然學為倫理學提供學理基礎,其頂點是神 學。 倫理學為斯多亞學派的學說重點。

1. 2. 3. 4.
有獨立理論創見的學派不多,重要者為以下四 派:
伊壁鳩魯學派 (Epicureanism) 斯多亞學派 (Stoicism) 懷疑論學派 (Scepticism) 新柏拉圖主義學派 (Neo-Platonism)
晚期古希臘哲學的特色

一般認為在古希臘晚期中,哲學精神普遍衰落:
1. 從純粹思辨退縮回直接的實踐──在思辨理論哲學上沒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每一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伊壁鸠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及时行乐吧,这个世界太复杂,再不行乐就晚了,就要懊悔了。

〞其实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了伊壁鸠鲁信徒的标签,却不真正了解其哲学的原意,只是把及时享乐的思想用来为自己奉行享乐主义的一种借口。

而我今天就想谈谈什么是真正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他指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场和目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觉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且十分显而易见。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他说:“只有既自然而又必要的快乐才是我们要选择和追求的快乐。

〞那什么样的快乐才是既简单而又必要的呢?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快乐呢?伊壁鸠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和必需的,如生活中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类欲望的满足就能产生根本上的快乐;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表达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鲁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

他认为,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快乐,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

,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

而动态的快乐远不及静态的快乐。

静态的快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物质利益的获得,它为维护人们的身体安康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因而使人的快乐处于一种持续的、平衡的、没有什么波动的幸福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为此,他对欲望做出了分类,欲望包括自然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

自然欲望又分不可或缺的欲望与无关紧要的欲望。

只有那些不可或缺的欲望才是必须满足的,而控制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前提。

(2)快乐生活在于改变思维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怕死,人们试图防范他人,求得安全;对安全的追求又导致人们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

他认为,人不必相信各种占卜、迷信、祭祀,而应相信自己的感受,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

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

伊壁鸠鲁指出,达致快乐生活不在于获得财富,而是要改变思维,学会从无限攫取型的追求中退缩,改变抱怨、不足、懊悔的心态,转向满足、感激的心态。

例如友爱是因自身而被想望,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是值得追求的。

但是为了获得友谊,友人间必须相互扶助。

(3) 快乐是心灵的快乐
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

他倡导一种比较严肃的、简朴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生活戒律,以使个人摆脱偏见和限制自己的欲望,获得知足,达到内心的宁静。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异同比较
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遵循两种不同理论的路线,伊壁鸠鲁的快乐义是基于感觉,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视图是遵循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路线,它的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和目的论。

在这两个不同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有同样的效果。

相同点:
1、快乐和幸福是最高的善
当谈到快乐或幸福的状态,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非常注意突出快乐或幸福是最高的、是最好的。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快乐因为我们认为幸福是第一位的好,是最自然的好。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有了快乐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同时生活的目的也是追求快乐。

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是最好的。

那么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是身体的健康、没有灵魂的担心,即身体和精神的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有任何疼痛或疾病,心理干预着某些思想,不能说他是幸福的。

在这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伊壁鸠鲁强调幸福不仅仅是物质,这是精神,而不是仅仅追寻身体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指出,幸福是最高的好和最自然的好,幸福是人们选择和判断行为的标准。

同样谈及到幸福,亚里士多德也把幸福放在最高的位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无论是荣誉也好财富也好,也是有它们各自的美德,幸福是万能的、最高的目的,我们获得是幸运的祝福和对幸福的选择,幸福是最高的选择,它是完整的、自给自足的,这是行为的目的。

在实践中,有无数不同的目的,永远为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他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最高的善。

幸福属于人,而人是理性的,善就是把人类的理性功能发挥到最好的东西,因此善就是人实现灵魂合乎德行的活动。

2、幸福的条件
幸福是最高的,最终的善,这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1)身体的快乐和美好
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否认身体幸福的必要条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是没有痛苦和灵魂的纷扰,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亚里士多德说的幸福、善,也是身体和灵魂的善,虽然灵魂的善是最高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幸福和外在的善
快乐,幸福的生活并不是一种豪华奢侈的生活,也不是贫穷的生活。

虽然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孤独的、自给自足的最好的善是身外之物,但幸福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应该以外在的善作为补充,但不是唯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外在的善能够很好的填充内在的善,例如财富是善的,等等。

所以幸福的是生活也应该有必要的外部条件,饥饿贫困的生活并不开心,快乐。

(3)精神的善高过一切
在幸福与德性的关系上, 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都认为德性对幸福是非常重要的,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 那么想获得幸福, 就必须获得德性, 必须进行有关德性的活动。

我们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 做节制的事才能成为节制的人; 有勇敢的表现才成为勇敢
的人。

人们必须知道德性品质; 必须有所选择, 因其自身而选择; 必须有所行动, 而且要坚持到底, 这样才能在现实活动中获得德性, 达到幸福。

不同点:
1、观点的基础不同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基于他的感情观和幸福观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源,都知道开始的感觉,原子流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的感觉,形成认识的对象。

因此,感觉是最可靠的理解真理的标准。

幸福和痛苦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亲密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一个人之所以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选择和判断标准的行为很合适,只要是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幸福的感觉俄经验,都可以选择,也有利于一个快乐的生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因此,感觉起源是伊壁鸠鲁观点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基于他的目的论的思想想,他认为人的行为有多种目的,但在这些目的中,有些是为了他物,有一些是为了自己,其中对自己的追求永远是最高的善,是最终目的。

2、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
在谈到个人幸福与总体幸福的时候,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出现了差异: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也就是他提出的个人的快乐就是纯粹个人的,是指个人身体上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烦恼。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把个人的幸福与城邦的幸福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城邦的幸福, 个人的幸福也离不开城邦的幸福。

3、幸福的实现途径不同
伊壁鸠鲁认为, 快乐首先要身体健康, 那么人们就要避免做那些损害身体健康的事情, 其次要使灵魂获得宁静, 就要消除对死亡和神的恐惧, 他要求人们研究自然。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要获得幸福, 首先要获得德性, 人们就要遵照德性的要求去行动, 才能获得幸福。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既有相似之处野猴差异,但这两个理论体系在古代代表了希腊哲学的历史,反映了哲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