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双向电泳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
提出生物学问题 实验组和对照组样品制备
双向电泳(2DE/DIGE)
凝胶图像分析
差异蛋白点选取
蛋白酶解及质谱分析 差异蛋白点的成功鉴定
生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题的解释
双向电泳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步骤: 1、样品制备(蛋白提取):
(1)细胞培养、处理和收集; (2)将细胞在IEF裂解缓冲液中溶解; (3)将样品离心以去除不溶的细胞碎片和DNA,提取
缺点: 不能分离疏水性及强酸强碱性蛋白; 不能分离低丰度蛋白; 灵敏度受样品量限制及染色效果影响; 不能完全自动化,耗时较长。
双向电泳的应用
分离复杂的蛋白质组,包括系统分离、鉴 定及定量;
预测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差别表达蛋白质组分析,研究细胞分化、 寻找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分子、进行疾病 治疗情况的监测、药物开发及癌症研究等。
蛋白质组分析的首要要求
将来自于全细胞、组织或生物体中所包含的多达几千种 混合蛋白质进行分离、检测和分析 。
双向电泳技术依然是大多数蛋白质组研究中分离复杂蛋 白质混合物的首选技术。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来说,它的 最基本的实验手段就是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在整个基因组水平 上检测蛋白质表达的情况。
蛋白质组学技术流程
7、最好用强烈变性剂直接裂解样品,这样可 以使蛋白水解酶立即变性失活。
样品制备
根据这些原则,样品制备需要4种主要的试剂 1、离液剂(chaotropes),主要包括尿素(Urea)和硫脲

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13 G ong YY,Han C,Chen JS.E ffect of tea polyphenols and tea pigments on the inhibition of precancerous liver lesions in rats.Nutr And Cancer, 2000,38(1):81286

14 Li N,Han C,Chen JS.The chem opreventive effects of tea on human oral precancerous mucosa lesions.Proc S oc Exp Bio M ed,1999,220(4): 249225415 K launig J E,Xu Y,Han C.The effect of tea consum ption on oxidative stress in sm okers and nonsm okers.Proc S oc Exp Bio M ed,1999,220(4): 2182224

(2004202218收稿)

第34卷 第2期240 2005年 3月

卫 生 研 究

JOURNA L OF HYGIE NE RESE ARCH

V ol.34 N o.2

Mar. 2005 

文章编号:100028020(2005)022*******・综述・

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杜鹏综述 冯伟华 郭俊生审校

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教研室,上海 200433

摘要:双向电泳(22DE)是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22DE的原理、样品制备及常用改善分辨率的方法,并对一向等电聚焦、二向十二烷基磺酸钠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凝胶染色方法进行了简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自从194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Tiselius教授研制的第一台商品化移界电泳系统问世以来,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电泳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基于电泳原理的各种仪器设备不断

问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 许多自动化电泳仪器相继为临床实验室所采用,电泳技术

已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该技术已广泛用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有机物、无机离子等的分离和鉴定,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特别是电

泳所用支持介质由流动相改为固相支持物后,各种各样的电泳分析装置不断推出以适应不

同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当今,电泳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在后基因组学研究中,正

发挥者着巨大的作用,为临床检验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电泳分析仪

电泳分析仪可分为两大类:临床实验室常规类,如全自动荧光/可见光双系统电泳仪、

全自动醋纤膜电泳仪、全自动琼脂糖电泳仪和全自动琼脂糖电泳仪;科研为主兼做临床样

本类,如双向电泳及双向电泳2液相色谱2质谱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及高效毛细管电泳2质谱联用、高效毛细管芯片电泳、DNA测序系统。

1. 全自动荧光/可见光双系统电泳仪:具有荧光/可见光双系统,在使用荧光试剂项目

如肌酸激酶(CK) 、乳酸脱氢酶(LD)同工酶时为全自动。只需将样品、试剂、琼脂糖凝胶

电泳胶片放好后,操作人员可离机完成试验并得到结果,此为全自动电泳仪。但是使用可见

光项目如蛋白电泳,中途人员需返回,将电泳胶片由电泳槽放入染色系统中才可完成试验。

蛋白质双向电泳简介

蛋白质双向电泳简介

第一向:等点聚焦
1. 放置电极垫 (?) 2. 200 V 维持 3. 500 V 维持 4. 1000 V 梯度上升 5. 8000 V 梯度上升
1.5h 1.5h 1500vh
支架盖 IPG 胶条
电极
36000vh
电极垫
电压
时间
注意事项
通过高压使得蛋白质按照其等电点特性进行 聚焦
胶条水化、低压除盐、高压聚焦、低压维持 聚焦时间太短,会导致水平和垂直条纹,过
IPG 胶条的平衡
平衡液 6 M 尿素和30% 甘油 减少电内渗
样品的制备
取材时应避免因细胞死亡而引起蛋白降解,尽 可能快速将材料投入液氮中保存。研磨时,组 织样品须在液氮中冷冻,充分研磨成细粉,然后 快速加入含蛋白酶抑制剂的裂解液,充分混匀。 对于大多数植物样品制备而言,在液氮磨碎的 样品中应快速加入蛋白沉淀剂(如丙酮),并在低 温下沉淀(-20oC)和离心(4oC)。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概念: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生物体蛋白质组动态变 化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蛋白质的识别、定量;蛋白质的定位、 修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这些研究最 终确定它们的功能
仪器设备
原理
双向电泳是指利用蛋白质的带电性和分子量大 小的差异,通过两次凝胶电泳达到分离蛋白质 群的技术。双向电泳技术依据两个不同的物理 化学原理分离蛋白质。第一向电泳依据蛋白质 的等电点不同,通过等电聚焦将带不同净电荷 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向的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它依据蛋白质分子 量的不同将之分离。

双向电泳-于

双向电泳-于

使样品中的蛋白质完全地溶解、分离、 变性以及还原,那是最理想的。 细胞破碎方法的选择,依赖于样品是 来源于细胞、坚硬组织还是其它生物材料 以及是否要分析细胞内所有蛋白质或仅仅 是细胞内的一小部分蛋白质。
样品制备原则: • 处理方法简单,避免蛋白损失。 • 低温和应用蛋白酶抑制剂防止蛋白降解 • 裂解液为新鲜配制,分装冻存于-80℃。 • 超速离心清除所有杂质。 • 加入尿素后加温不要超过37℃,防止甲 酰化而修饰蛋白。
37℃融化。如果需要,可反复进行。
• 去污剂裂解 去污剂能溶解细胞膜,从而降解细胞 并释放内含物。 适用于组织培养细胞。 将细胞悬浮在含有去污剂的裂解液中。
往往可以直接在样品溶液或再水化液
裂解,因为它们含有去污剂。
常用的裂解液的配方
(8M尿素,4%CHAPS,2% Pharmalyte 3-10)
上获得这一分离效果。
2-DE存在问题:
• 膜蛋白、碱性蛋白、低丰度蛋白、高分
子量蛋白难以有效分离与检测;
• 重复性以及规模化和自动化有待与改
善。
双向电泳的实验步骤为: 1. 样品的制备 2. IPG干胶条的再水化 3. 等电聚焦电泳(IEF) 4. IPG胶条平衡 5.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6. 染色 7. 结果分析
• 为了防止蛋白质被修饰,不要在加入尿素 时加热。

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技术原理

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技术原理

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技术原理

双向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通过电场的作用将蛋白质样品分离成不同的带状区域。而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技术则是在双向电泳的基础上,利用荧光染料对蛋白质进行标记,使得分离出的蛋白质带状区域能够以荧光的形式显示出来。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制备、电泳分离、荧光染色和荧光成像等步骤。

样品制备是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的关键步骤之一。样品制备的目的是将蛋白质从复杂的生物体中提取出来,并使其具备较好的电泳性质。常见的样品制备方法包括胶束电泳法和硅胶柱层析法等。胶束电泳法是通过洗涤剂将蛋白质从细胞中溶解出来,形成胶束溶液,再经过离心等步骤得到纯化的蛋白质样品。硅胶柱层析法则是利用硅胶柱将蛋白质样品分离纯化,去除杂质。样品制备的关键在于保证蛋白质样品的纯度和完整性,以便后续的电泳分离。

电泳分离是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的核心步骤。电泳分离是通过电场的作用将蛋白质样品分离成不同的带状区域。由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电荷差异,蛋白质在电场中会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分离。双向电泳是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施加交叉电场,使得蛋白质样品能够同时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迁移,从而增加了分离效果。

电泳分离的关键在于电场的施加和控制,以及电泳胶的选择和制备。

然后,荧光染色是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的重要步骤之一。荧光染色是通过将蛋白质样品与荧光染料结合,使得分离出的蛋白质能够以荧光的形式显示出来。常用的荧光染料包括SYPRO Ruby、CyDye和FluorProtein等。荧光染色的关键在于染料的选择和染色条件的优化,以确保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电泳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电泳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电泳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电泳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几种常用的电泳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字:电泳技术应用双向电泳

电泳技术发现于150多年前,1808年俄国物理学家Reuss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泳实验,这个早期实验为电泳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移界电泳法”,用于蛋白质分离的研究,成功的将血清蛋自分成了白蛋自和四种球蛋自,开创了电泳技术的新纪元[1]。以后采用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逐渐取代了这种在自由溶液中进行的移界电泳,并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1981年Jorgenson 和Lukacs首先提出在75 内径毛细管柱内用高电压进行分离, 创立了现代毛细管电泳。1984年Terabe等建立了胶束毛细管电动力学色谱。1987年Hjerten 建立了毛细管等电聚焦, Cohen和Karger提出了毛细管凝胶电泳。1988~1989年出现了第一批毛细管电泳商品仪器。短短几年内, 由于CE符合了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各领域中对多肽、蛋白质(包括酶,抗体)、核苷酸乃至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离分析要求,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在分离分析酶、蛋自质、多肽、核酸等大分子方面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分析时间短,用量少等特点,是十分理想的分离手段。

双向电泳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双向电泳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¹

双向电泳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刘上峰 傅俊江 综述 李麓芸 审校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类生殖工程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78)

摘要: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对其基本原理、分辨率、可重复性、相关数据库、减法分析等作了介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数据库;

减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R318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773(2002)022*******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应运而

生。双向电泳(tw o 2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2D E)作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另二种是质谱技术和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与蛋白质组数据库即蛋白质组信息学),仍然是目前分析组份复杂蛋白质分辨率最高的工具,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 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

首先根据蛋白质等电点不同在pH 梯度胶中等电聚焦(isoelec tric f ocusing,IEF)将其分离,然后按照它们的分子量大小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2PAG E)第二次分离。

根据第一向等电聚焦条件的不同,可将22DE 分为三种系统:第一种系统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两性电解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形成梯度,该系统称为IS O 2D A L T 。其主要缺点是pH 梯度不稳定,重复性差,上样量低,不利于不同实验室间进行图谱比较;如果第一向电泳使用丙烯酰胺和Immobilines 共聚,形成具有pH 梯度的凝胶,这种系统称为IPG 2D AL T 系统,该系统pH 梯度稳定,不依赖于外加电场,基本上克服了ISO 2D AL T 的主要缺点,无论是重复性和上样量均优于I SO 2D AL T;第三种是非平衡pH 梯度电泳(nonequilibrium pH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NEPhG E),主要用于分离碱性蛋白质,电泳展开时间相对比较短。

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分辨率和重复性等优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对当前双向电泳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双向电泳,应用,前景

1.1双向电泳技术概述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是蛋白分离的黄金标准,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

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环境和药物的毒性。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利用复杂蛋白混合物中单个组分的电泳迁移,第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另一向通过质量的不同分离。双向电泳协同质谱技术是正在出现的蛋白组学领域的中心技术。双向电泳是一种分析从细胞、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的有力手段,是目前唯一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其高分辨率、高重复性和兼具微量制备的性能是其他分离方法所无与伦比的。双向电泳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质谱技术被称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基本支撑技术。可见双向电泳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就像Fey和Larsen在他们的综述中提到:“尽管人们都想有新技术取代它,可是如果希望对细胞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其他技术无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与双向电泳相媲美”。

1.2双向电泳基本原理

1975年,意大利生化学家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技术[1],双向电泳是指利用蛋白质的带电性和分子量大小的差异,通过两次凝胶电泳达到分离蛋白质群的技术。双向电泳技术依据两个不同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离蛋白质。第一向电泳依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通过等电聚焦将带不同净电荷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向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它依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将之分离。双向电泳所得结果的斑点序列都对应着样品中的单一蛋白。因此,上千种蛋白质均能被分离开来,并且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和含量的信息都能得到。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

双向电泳是一种应用在生物和化学实验中的分子电泳技术,它能够将完整的分子进行分离,从而实现提取特定的分子组份。

一、双向电泳的概念

双向电泳是一种分子技术,它能够将分子分开并且分离出它们内部的活性组分。利用电泳技术,可以把一些我们有利用价值的分子聚集到集簇中,把其它不要的环境分子分离出去。通常情况下,电泳是通过具有某种特殊电势的电流来将分子分离的。由于双向电泳技术,可以利用液相层析原理,将不同的分子聚集到不同的集簇中,从而把其它的不需要的或者有害的分子挤出去。

二、双向电泳的原理

双向电泳的原理是利用电流来将分子进行分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体系,在该体系中,利用某种特殊的电流,生成一种能够将分子分解的条件。首先,将样品加入到某种带有类似电流的环境中,当样品中的分子接触到了这种带有电流的环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使分子受到电流的作用,接着分子中的活性组分也会朝着电流的方向而移动。而由于这种电流的作用,活性组分会被吸引到这种电流的反方向,使得活性组分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出来,这就是双向电泳的原理。

三、双向电泳的应用

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和化学实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蛋白质纯化实

验、肽段分离实验等实验中,都可以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实现分子的精确分离。此外,双向电泳技术在疾病的早期筛查中也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癌症的筛查,可以利用双向电泳技术来检测出肿瘤细胞中的活性组分,为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双向电泳的优势

双向电泳技术有着诸多优势,首先,双向电泳技术具有准确性高的优势,可以把不同组分的分子成功地分离出来;其次,双向电泳技术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实验时间;最后,双向电泳技术可以把活性分子完美的纯净,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双向电泳技术-生物探索

双向电泳技术-生物探索

2)生物胁迫蛋白质组研究
陈荣智等 (2002)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水稻抗虫材料、 感虫材料受虫害与未受虫害的秧苗蛋白质的变化,找到 一个分子量为40kD、等电点为6.3 的差显蛋白质P40,推 测P40 与水稻受褐飞虱虫害后引起的应答反应相关。 Campo 等 (2004) 在研究玉米萌发种胚对真菌侵染后的防 御反应时发现,有 9 个蛋白在真菌侵染后上调表达,它 们主要参与植物组织抗氧化和解毒、蛋白质的合成和折 叠。特别是翻译起始因子elF-5A 表达量提高,暗示它可 能与植物防御反应直接有关。
示例——肝癌
示例——结肠癌
Roblick 等 通 过 2 - DE 、 肽 质 量 指 纹 图 谱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 和 MS 分析了 15 例散在 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正常组织、腺瘤组织、癌组织和转 移瘤组织样本 , 并在患者内和患者之间进行了比较 , 发 现 112 个 蛋 白 点 异 常 表 达 , 其 中 有 72 个 蛋 白 质 被 鉴 定,46 个在癌发展中上调,26 个下调。 另有人通过2-DE 和MALDI-TOF-MS 技术对结肠癌细 胞系LIM1215作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 284 个蛋白质, 其中包括 92个膜蛋白 , 且很多膜蛋白是此前 2 - ED 没 有发现的。 对结肠黏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情况 , 采用 2 -ED 技术分析了组织样本或细胞裂解物的蛋白质提取 物,发现该肿瘤组织中有57 个蛋白有量的改变(降低或 增高) ,对其中18 个蛋白进行了质谱鉴定,发现有9 个 蛋白质在癌前病变和肿瘤组织中表达。

电泳和色谱分离技术应用

电泳和色谱分离技术应用

02 电泳技术简介
电泳技术原理
电泳技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的技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库仑力的作用,产生定向移 动,迁移速度与粒子的大小、形状、电荷量及电场强度有关 。
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与自身所带 电荷量和电场强度成正比,而与粒子的质量和直径成反比。 因此,不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 离。
色谱分离应用
药物制备、食品分析、环境监测 、化学工业中的物质分离和提纯 等。
优缺点比较
电泳优点
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可实现自动化 操作。
电泳缺点
对某些物质的分离效果有限,有时需 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离效果。
色谱分离优点
分离效果好,可分离复杂混合物,适 用范围广。
色谱分离缺点
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选择合适的 固定相和流动相,有时需要较高的实 验技能。
用于分离蛋白质、氨基酸、核 酸等生物分子。
药物分析
用于测定药物成分、杂质和降 解产物的含量和纯度。
食品分析
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添加剂和有害物质。
环境监测
用于检测水体、土壤和空气中 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
04 电泳和色谱分离技术的比 较
技术特点比较
电泳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实现 分离的技术。
06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

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

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

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是两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的分析方法。它们通过不同的原理和技术手段,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将介绍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

一、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它通过电泳将蛋白质在两个正交方向上进行分离,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在电场中的电荷、大小和形状等特性,通过在两个方向上施加电场,不断地移动蛋白质分子,使其在凝胶中分散开来,最终实现完全的分离。

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探索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寻找新的蛋白质标记和药物靶点等。双向电泳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混叠现象,对样品要求较高等。

二、质谱技术

质谱技术是一种以测定生物样品中质量与荷电比(m/z)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和鉴定。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化合物通过电离技术转化为带电离子,然后根据离子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测量离子的质量和荷电比,从而确

定分子的质量。根据质谱仪的不同类型和检测模式,质谱技术可以分

为质谱仪、质谱成像、质谱图谱等多种形式。

质谱技术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

以用于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代谢产品的组成、药物的代谢途径

以及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等。同时,质谱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分析方法

进行联用,如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气相色谱联用质谱等,以增强分析

双向电泳的应用和原理

双向电泳的应用和原理

双向电泳的应用和原理

应用

双向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常用于蛋白质分析和DNA分析等领域。以下是双向电泳的一些主要应用:

1.蛋白质分析:双向电泳被广泛用于蛋白质分析。通过将样品中的蛋

白质分离成不同的带,可以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DNA测序:双向电泳也可以用于DNA测序。通过将DNA片段分离

成不同的带,可以确定DNA的序列。

3.肿瘤标记物检测:双向电泳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记物,从而帮助早

期诊断和治疗。

4.药物筛选:双向电泳可以用于筛选新药物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试

验条件下的蛋白质表达,可以确定新药物的作用机制。

5.疾病研究:双向电泳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

通过比较患者样本和正常对照的蛋白质表达,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变化。

原理

双向电泳是将电泳技术应用于两个方向的分离,以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分析。以

下是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

1.等位点电泳:双向电泳始于等位点电泳(IEF),即根据蛋白质的等

电点将其分离成不同的带。蛋白质在直流电场下会在电极之间移动,直到达到与环境中的离子浓度相等的位置。这样,蛋白质就能被固定在凝胶中的特定位置。

2.SDS-PAGE:随后,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将蛋白

质按照其分子量进一步分离。在SDS-PAGE中,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会使蛋白质带负电荷,从而使蛋白质按照其分子量在电场下移动。

3.双向电泳:在双向电泳中,IEF和SDS-PAGE两个步骤结合在一起。

首先,将样品在一维的IEF凝胶中进行等位点电泳分离。然后,将等位点电泳的凝胶旋转90度,将其置于SDS-PAGE凝胶上。这样,样品就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电泳分离。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双向电泳(tw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 2-DE)技术是获得细胞、组织或器官等蛋白表达图谱的主要手段,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从双向电泳技术的发展,主要操作步骤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等方面对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双向电泳;研究

1.双向电泳技术的发展

蛋白质双向电泳源于1975年O,Farrell. Klose.Scheele 对大肠杆菌、老鼠及几尼猪蛋白质的研究。它首先根据样品中蛋白质等电点不同进行等电聚焦(IEF)作为第l向,然后再按照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不同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作为第2向,经染色后可以在凝胶上得到大量的蛋白质点,从而得到样品的蛋白质表达图谱。根据双向电泳中第l向等电聚焦方法的不同,双向电泳主要分为2个主要类型,ISO-DALT(等电点一道尔顿)IPG.DALT ( 固相pH梯度一道尔顿)双向电泳。

1.1 ISO-DALT双向电泳技术

传统的ISO-DALT双向电泳中,首先将载体两性电解质添加在丙烯酰胺凝胶中,凝胶聚合后在电场作用下形成连续的DH值梯度,两性电解质以游离的形式分布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网孔中。通常采用圆柱状电泳,IEF凝胶制备在圆柱型玻璃管中,可以将样品加在未凝固的凝胶溶液中,也可在凝胶凝固后在玻璃管顶端加样,然后进行等电聚焦,通常在50~100V电压下聚焦1~2 h,让样品进入IEF胶条,然后在200 ~400V或更高电压下进行聚焦,直到电流接近零时为止。等电聚焦结束后取下凝胶柱,向玻璃管中凝胶与管壁间注水,将凝胶条吹出,用缓冲液平衡凝胶条,主要目的是充分打断多肽链间及多肽链内部的二硫键并使其与SDS充分结合,然后将胶条用琼脂包埋于第2向电泳的凝胶板中,进行第2向SDS-PAGE,SDS-PAGE 可以使用均一的分离胶浓度,也可采用不连续梯度胶或者连续梯度胶。此种双向电泳的主要问题是:蛋白2向凝胶拼接困难,实验重复性较差。

《蛋白质双向电泳》课件

《蛋白质双向电泳》课件

凝胶染色与图像分析
凝胶染色
采用银染、考马斯亮蓝染色等方法对凝胶上的蛋白质进行染 色。
图像分析
对染色后的凝胶进行拍照,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蛋白质点的 检测、匹配和比较分析。
03
双向电泳的优缺点
优点
高分辨率
双向电泳可以根据蛋白质的等电 点和分子量进行分离,具有较高 的分辨率,能够分离出更多的蛋 白质。
04
双向电泳的应用实例
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研究
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肿瘤组织与正 常组织中的蛋白质,对比差异表达的 蛋白质,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 机制,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神经科学研究
在神经系统中,双向电泳技术用于研 究神经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神经 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 默病)中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深入了 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发展历程
1 2
1970年代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概念被提出。
1980年代
该技术开始应用于实际研究,并逐渐完善。
3
199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高分辨率凝胶的出现,蛋白质 双向电泳技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发展。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
01
蛋白质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用于鉴
可重复性
由于双向电泳基于固相PH梯度等 电聚焦和SDS-PAGE,其技术成 熟,可重复性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1 双向电泳技术

1.1双向电泳技术概述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是蛋白分离的黄金标准,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环境和药物的毒性。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利用复杂蛋白混合物中单个组分的电泳迁移,第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另一向通过质量的不同分离。双向电泳协同质谱技术是正在出现的蛋白组学领域的中心技术。

双向电泳是一种分析从细胞、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的有力手段,是目前唯一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其高分辨率、高重复性和兼具微量制备的性能是其他分离方法所无与伦比的。双向电泳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质谱技术被称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基本支撑技术。可见双向电泳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就像Fey和Larsen在他们的综述中提到:“尽管人们都想有新技术取代它,可是如果希望对细胞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其他技术无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与双向电泳相媲美”。

1.2 双向电泳技术的原理

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利用了各种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不同来分离复杂蛋白质组分,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目前已成为复杂蛋白质组分检测和分析的最好的生化技术。IPG - DALT系统双向电泳技术原理简明:首先利用等电聚焦( isoelectric focusing ,IEF) 将蛋白质沿pH 梯度分离至各自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pI),通过电荷分离蛋白质;然后沿垂直的方向以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polyacryla -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通过分子量分离蛋白质。所得蛋白双维排列图中每个点代表样本中一个或数个蛋白质,而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和在样本中的含量也可显现出来。蛋白双向电泳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很高,一般可分离

1000~3000个蛋白质,最高可分辨11000 个蛋白质,pI 差别小于0.003 个pH 单位也可以被分辨。目前在国际蛋白质数据库如SWISS-PROT和PIR中有大量的标准IPG-DALT 双向电泳图谱可供查阅。

2 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

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研究样品总蛋白、不同样品蛋白质表达差异、蛋白质间相互作用、蛋白质修饰等。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了解其毒性因子、致病机理以及药物抗性等方面,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2.1 双向电泳技术在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结核分枝杆菌是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一个重点,Jungblut等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H,Rv和作为疫苗的BCG菌株的比较蛋白质组分析,有毒和无毒的菌种之间存在25种重要蛋白质的差异,包括rplL和IJeuA编码的持家蛋白质、潜在致病性因子和一些假想蛋白质;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对培养基和细胞内生长的细菌进行比较,发现感染巨噬细胞的军团菌、布鲁氏菌、沙门氏菌中分别有一些特殊蛋白被诱导或被阻遏。此外,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可作为致病微生物临床隔离群区分的可靠参数之一。Jungblut等对4个幽门螺杆菌临床隔离群的比较蛋白表达图谱研究发现,按地区来源可以明显分成两组。对29株李斯特菌属(Listeria)分离株的蛋白质组研究可归为6个亚类,其中19株产单核细胞李氏菌分为2个簇,这些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在对流感嗜血杆菌研究中发现,实验室培养的和临床分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菌株出现了新的ORF,对临床分离株NCTC8143进行双向电泳,发现色氨酸酶的含量较高,而实验室培养的菌株中则没有色氨酸酶。

2.2 双向电泳技术在病原微生物药物抗性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双向电泳技术可以进行微生物抗性机理的研究,Diffes等对Divercin V41抗性和野生型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进行2-DE分析,发现至少在17个蛋白质存在差异,抗性菌株中缺乏野生型菌株中的9个蛋白质,而新增8个蛋白质,其中只有1个RI是存在于已知该菌的数据库中,为鞭毛蛋白;机会致病真菌如

念珠菌属产生了许多的耐药菌株。最近研究发现,伊曲康唑类化合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d-葡萄糖的合成而起作用,而且对耐真菌药物的菌株起作用Bruneau

等对比mulundocandin、氟康唑和伊曲康唑3种杀真菌药处理所产生的白色念珠菌双向电泳差异蛋白质图谱后认为,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蛋白质组水平具有共同的作用机制。Kahng等对不动杆菌的碳源分解代谢进行研究,生长在琥珀酸盐或p-hydroxybenzoate培养基不动杆菌属的A.1wofii K24(可以分解磺胺药物前体aniline),对比它们经柱分离后的双向电泳蛋白质图谱,用N端测序和内部测序(ESI.MS/MS)鉴别了差别表达的两种原儿茶酸_3,4.二加氧酶亚基pcaH和pcaG,它们都与p-hydroxybenzoate的分解代谢有关,可能是该菌株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病原微生物的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双向电泳研究,对阐明耐药相关机制、鉴定新的药物靶位和耐药诊断标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3 双向电泳技术在人类恶性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人们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正常组织细胞与肿瘤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组分,在寻找肿瘤的特异标志物、揭示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肿瘤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肿瘤发生的早期常常无任何症状,而只有在转移时才容易被发现,这往往导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找到肿瘤早期的标志物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Wadsworth J T等筛选了99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的血清蛋白质表达情况,发现了几种蛋白在患者与健康人中不同的表达情况,这种血清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经处理分析,确定检测到的几种蛋白质作为早期标志物可以筛选头颈部肿瘤,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达83. 3 %与100 %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八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Kageyama等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发现calreticulin(CRT)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定量Western blotting技术比较22例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也发现calreticulin(CRT)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达,Western blotting分析70例膀胱癌病人发现尿样中检测CRT 的特异性为86%。这表明CRT有可能作为临床上检测膀胱癌的诊断标志物。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可以从整体出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Alaiya 等利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多肽图谱,发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alreticulin、HSP90等9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恶性肿瘤中明显增加,而原肌球蛋白- 1,2 和cytokeration 18的表达水平却明显下降。这种变化模式与他们以前研究的多种恶性肿瘤相似,很可能为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提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