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_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药学微生物教案细菌各论
药学微生物教案细菌各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特征1.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解释细菌的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描述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1.2 细菌的生理与代谢介绍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异养、自养)解释细菌的生理活动(生长、繁殖、分裂)1.3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解释细菌的命名规则第二章:革兰氏阳性细菌2.1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特征描述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解释革兰氏染色原理及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染色特征2.2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代表属介绍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代表属2.3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药用价值讨论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介绍革兰氏阳性细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第三章:革兰氏阴性细菌3.1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特征描述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解释革兰氏染色原理及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染色特征3.2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代表属介绍大肠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等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代表属3.3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药用价值讨论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介绍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与防治4.1 细菌感染的特点与危害描述细菌感染的症状与影响讨论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4.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介绍抗生素的分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解释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等)4.3 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讨论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介绍细菌感染的疫苗接种与预防措施第五章: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研发5.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机制解释细菌耐药性的概念与类型(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描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基因突变、质粒传递等)5.2 抗生素研发的挑战与策略讨论抗生素研发的难点与前景介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技术与策略5.3 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管理解释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讨论细菌耐药性的管理策略与措施第六章:细菌的实验室培养与鉴定6.1 细菌的培养条件与技术介绍细菌培养的基本条件(营养、pH、温度等)讲解细菌的培养技术(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6.2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解释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的意义介绍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等)6.3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讲解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原理与技术(PCR、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第七章:重要的病原性细菌7.1 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介绍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的特征、感染特点及防治策略7.2 肺炎克雷伯菌介绍肺炎克雷伯菌的特征、感染特点及防治策略7.3 脑膜炎奈瑟菌介绍脑膜炎奈瑟菌的特征、感染特点及防治策略第八章:细菌与药物过敏反应8.1 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与机制解释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即时型、延迟型等)描述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免疫介导、非免疫介导等)8.2 细菌抗原与药物过敏反应讲解细菌抗原与药物过敏反应的关系介绍细菌抗原在药物过敏反应检测中的应用8.3 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与治疗讨论药物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讲解药物过敏反应的治疗方法(抗过敏药物、脱敏治疗等)第九章:细菌感染的人体免疫应答9.1 细菌感染与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介绍细菌感染时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9.2 细菌感染免疫应答的调控讲解细菌感染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等)9.3 细菌感染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介绍细菌感染导致的免疫相关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第十章: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分析10.1 肺炎球菌性肺炎的临床案例分析肺炎球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10.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临床案例分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10.3 淋病奈瑟菌性淋病的临床案例分析淋病奈瑟菌性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理与代谢、分类与命名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是理解细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细菌的各种形态及其细胞结构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细菌学总论(9学时)绪论(0.5学时)P1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一)定义:微生物是一群形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上千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种类: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非细胞型(acellular)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结构中仅有核酸和蛋白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近来又发现结构中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构成的朊粒。
2、原核细胞型(Prokaryote)微生物: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胞浆内缺乏完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两菌、四体,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eukaryote)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具有这些细胞结构特点的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而且分布极其广泛,土壤、水、空气中都有,甚至在人和动植物体表以及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但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无害、甚至是必须的,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自学)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范畴:1、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遗传变异性;2、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性,如何致病机体的免疫性,如何防病3、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及方法。
课程内容:细菌学总论9学时细菌学各论9学时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8学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学时)P5-16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鉴别细菌,诊断疾病,而且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也有重要意义。
药学微生物教案细菌各论
药学微生物教案细菌各论第一章:绪论1.1 细菌的概述细菌的定义与特点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2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的形态类型及特征1.3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的生长条件细菌的繁殖方式第二章:革兰氏阳性细菌2.1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特征革兰氏染色原理与方法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2.2 重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第三章:革兰氏阴性细菌3.1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特征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形态特征3.2 重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埃希氏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属沙门氏菌属第四章:螺旋菌及其他细菌4.1 螺旋菌的特征与分类螺旋菌的形态特征螺旋菌的分类及代表菌属4.2 其他特殊形态细菌球菌弧菌螺旋体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5.1 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DNA结构细菌的基因表达与调控5.2 细菌的变异与遗传变异类型点突变插入突变染色体突变5.3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药学微生物中的应用细菌的抗药性变异细菌的疫苗制备与应用第六章:细菌的生理与代谢6.1 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营养需求细菌的能量代谢途径6.2 细菌的物质代谢细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菌的蛋白质代谢细菌的脂类代谢6.3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与控制第七章:细菌的生态与感染7.1 细菌的生态环境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细菌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7.2 细菌的感染过程细菌的入侵与黏附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免疫逃避策略7.3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免疫治疗与疫苗应用第八章:细菌的遗传工程与应用8.1 细菌基因克隆与表达细菌克隆载体的构建细菌基因表达系统的优化8.2 细菌基因编辑技术细菌基因编辑工具及方法细菌基因编辑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8.3 细菌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与应用细菌生物合成途径的基本原理细菌生物合成途径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第九章: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9.1 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细菌的空气传播细菌的接触传播细菌的垂直传播9.2 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手卫生与个人防护消毒与灭菌疫苗的应用9.3 细菌感染的控制策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感染控制单元的组织与管理细菌感染的多学科合作第十章: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分析10.1 呼吸道细菌感染案例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性咽峡炎10.2 消化道细菌感染案例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霍乱10.3 泌尿生殖系统细菌感染案例尿路感染淋病10.4 皮肤与软组织细菌感染案例葡萄球菌性皮肤感染破伤风10.5 神经系统细菌感染案例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补充和说明:细菌的形态类型及特征是教学中的重点,因为这是学生对细菌最直观的认识。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总论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总论01、微生物(micro-organism):众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特点: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②种类繁多,分布广泛;③繁殖迅速,易于变异。
02、病原微生物:少数能引起人类及其他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是有意的,有些甚至是必要的。
03、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3型8种),即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属真菌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属原核生物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属病毒界。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be):无典型细胞结构,无产能酶系统;单一核酸(只有RNA或DNA中一种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专性细胞内寄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如病毒、朊粒。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细胞分化程度低,只有拟核(裸露环状DNA),无核膜无核仁;胞质内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RNA同时存在。
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统称细菌,除了古细菌和蓝细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统称真细菌,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等。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进行有丝分裂。
如真菌。
04、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①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②致病及免疫机制;③特异性诊断、治疗措施;05、细菌(bacterium)广义的细菌: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等。
其特点是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
狭义的细菌:专指细菌。
06、细菌的分类:㈠染色:在细菌学中,应用最广的是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经此染色后可将细菌分为两类:①呈紫色即革兰阳性(G+)菌;②呈红色即革兰阴性(G-)菌。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 整理 (病毒真菌部分)
病毒(virus):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征: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和细菌的对比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①大小:nm,比细菌小的多,细菌的测量单位是μm。
②形态:球形、杆形(丝形)、弹性、砖形、蝌蚪状,多数呈球形的。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有的病毒核衣壳外有包膜和刺突,有的没有,称为裸病毒。
①病毒核心:成分为核酸,病毒基因组,控制病毒的遗传性状。
②病毒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具有保护核酸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比如核酸酶等;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根据壳粒排列方式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型:螺旋对称;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复合对称。
③病毒包膜:病毒出芽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膜获得,有些包膜表面有刺突。
有包膜的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①核酸: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借此分为DNA和RNA病毒两大类。
形状不同(单一线性、双股环状)。
完整性不同(完整的、分节段的)功能:决定病毒的复制、感染及遗传变异感染性核酸:失去衣壳裸露的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的核酸②蛋白质病毒的增殖方式——自我复制(self replication),即以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
复制周期:1.吸附(adsorption):病毒的吸附位点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首先是静电结合,是可逆的,然后是真正的结合,变得不可逆。
病毒具有组织亲嗜性,也就是说,一种病毒并不能对所有的组织进行感染,是有选择的,比如,HIV只选择性的侵犯人淋巴细胞,这是由受体和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决定的。
2、穿入(penetration):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吞饮,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凹入细胞内,无包膜病毒多以此种方式进入细胞内,另一种为融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结合,两种膜融合,将病毒的衣壳释放到细胞内。
《细菌、病毒各论》课件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或者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 结构,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 。
抗病毒药物概述
抗病毒药物种类
01
包括核苷类似物、干扰素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02
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或者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病
毒感染的症状。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03
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降低抗病毒药
物的疗效。
抗菌与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药物
对于细菌感染应选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毒感染应选用抗病毒 药物。
遵循医生的建议
在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时, 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 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注意不良反应
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质
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 于其致病性至关重要。
病毒的传播方式
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 和母婴传播等。
病毒的变异能力
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能力,这使得它 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逃避免疫系 统的清除。
细菌与病毒的鉴别诊断
培养特性
显微镜检查
细菌和病毒的培养特性不同,有助于鉴别 诊断。
引发疾病。
细菌的侵袭力
指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 制并在体内繁殖扩散的
能力。
细菌的宿主范围
某些细菌只能感染特定 种类的宿主,而有些细 菌则可以感染多种宿主
。
细菌的传播方式
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 播、水传播和食物传播
等。
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必须在其宿主细胞内复制才能引 发疾病,这一过程会对细胞造成损害 。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总论2
(三)免疫逃逸(P223,表23-2)
细胞内寄生——所有病毒;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 抗原结构复杂——柯萨奇病毒; 损伤免疫细胞——HIV
2.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在机体内长期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有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长期带毒者, 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也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
原因:
1)机体免疫力弱; 2)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发生变异; 3)病毒抗原性弱; 4)病毒感染过程的改变; 5) 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
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CPE)
体外试验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引起细胞形态的变化, 如细胞团缩、肿大、融合等。
Fig 正常猴肾细胞与HSV感染的猴肾细胞
2. 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不立即引起细胞裂解、死亡,但可造 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
多见有膜病毒。
14
损伤: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
为慢性发展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在体内缓慢增殖,经过很长 的潜伏期(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一旦出现症状, 即为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死亡。
特点: 病毒在体内缓慢增殖
例: 麻疹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胎盘
子代
途径:胎盘或产道及哺乳、密切接触、 生殖细胞遗传。
例: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HBV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_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医学微⽣物学_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第18--23章细菌各论【学习建议】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畜共患菌、⽩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喉杆菌、破伤风杆菌、⾁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
熟悉:1.上述细菌重要的⽣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
2.上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上述细菌所致感染的常⽤诊断⽅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
了解:1.军团菌、⼈畜共患菌、绿脓杆菌、百⽇咳杆菌、产⽓荚膜杆菌所致疾病。
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11- 17章)联系,以总论内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
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较,掌握各类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病为线索进⾏归纳。
【知识结构图】病原性球菌【内容提要】⼀、病原性球菌1. 葡萄球菌属: ⾦黄⾊葡萄球菌2. 链球菌属: ⼄型溶⾎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 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H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局部、全⾝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细菌学各论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致病物质:菌体构造侵袭性酶毒素肠道感染腹泻肠热症痢疾霍乱肠外感染⽩喉杆菌细胞毒素、咽喉部假膜、毒⾎症军团菌⽓溶胶传播,引起抵抗⼒低下者军团菌肺炎神经毒素⼆、肠道杆菌1. 埃希菌属: ⼤肠杆菌2. 沙门菌属: 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3. 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4. 变形杆菌属: 变形杆菌三、霍乱弧菌、弯曲菌四、厌氧性细菌1.⾰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杆菌、⾁毒杆菌、产⽓荚膜杆菌2.⾰兰阴性⽆芽胞厌氧菌五、分枝杆菌属: 结核杆菌六、其他病原菌1 .⼈畜共患菌: 炭疽杆菌、⿏疫杆菌、布⽒杆菌2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3.棒状杆菌属: ⽩喉杆菌4.假单胞菌属: 绿脓杆菌概念简释】I. SPA葡萄球菌A蛋⽩,存在于致病性⾦黄⾊葡萄球菌细胞壁表⾯。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总论1
2. 亚病毒(非寻常病毒性致病因子)
比病毒小,结构更简单 朊粒(prion):
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分子,没有核酸。 引起人和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 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库鲁病。
库鲁病:
是最早被研究的人类朊毒体病,曾经仅见于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有食用已故亲人脏 器习俗的土著部落,自从这一习俗被废止后已 无新发病例。
天葬
人肉会餐
本章要点: 1.概念 病毒、核衣壳、早期蛋白、晚期蛋白、干扰 现象、朊粒
2.病毒的结构及功能; 3.病毒的复制周期。
不能正常增殖
腺病毒伴随病毒+腺病毒
能正常增殖
(四)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 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机理: 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了干扰物质
干扰素。
四、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的灭活: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失去感染性。 1. 物理因素:
温度 —耐冷不耐热 PH—5-9 射线—灭活 2. 化学因素: 脂溶剂、酚类、醛类、 氧化剂、卤素 3.抗生素:不敏感, 中草药
美本土发现首例疯牛病 以色列养鸡场受禽流感袭击
SARS流行
埃博拉病毒最新消息: 2014-12-01 08:28:00
今年(2014)年初开始。致命病毒埃博拉侵袭西非
国家,并随之蔓延至美国、印度和西班牙等地,世界 卫生组织11月29日公布了埃博拉感染与死亡人数的最 新数字,各国死亡人数从两天前的5689人突增到至少 6943人。
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主要疫情国: 利比里亚感染病例达到7244人,其中4181人死亡,塞 拉利昂6802人感染1463人死亡,几内亚2123人感染 1284人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23章细菌各论【学习建议】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 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
通过学 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 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 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
熟悉:1.上述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
2.上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 系。
3.上述细菌所致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
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
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11- 17章)联系,以总论内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
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 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 病为线索进行归纳。
【知识结构图】病原性球菌【内容提要 】一、病原性球菌1.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2. 链球菌属: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 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H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局部、全身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细菌学各论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菌大肠杆菌 伤寒沙门菌 其他沙门菌 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致病物质: 菌体构造 侵袭性酶 毒素肠道感染 腹泻 肠热症 痢疾 霍乱 肠外感染白喉杆菌 细胞毒素、咽喉部假膜、毒血症军团菌 气溶胶传播,引起抵抗力低下者军团菌肺炎神经毒素二、肠道杆菌1. 埃希菌属: 大肠杆菌2. 沙门菌属: 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3. 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4. 变形杆菌属: 变形杆菌三、霍乱弧菌、弯曲菌四、厌氧性细菌1.革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2.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五、分枝杆菌属: 结核杆菌六、其他病原菌1 .人畜共患菌: 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2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3.棒状杆菌属: 白喉杆菌4.假单胞菌属: 绿脓杆菌概念简释】I. SPA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
SPA具有抗吞噬作用,其机制是可以和抗体IgG 的Fc 段结合,与吞噬细胞竞争结合抗体的Fc 段,从而抑制了抗体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
2 .协同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和抗体IgG的Fc段结合后,并不影响抗体Fab 段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将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制备成诊断抗体,可以快速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出现凝集,称为协同凝集试验。
3. 血浆凝固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能使含抗凝剂的人和兔血浆凝固,保护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4. 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都可产生。
可破坏红细胞、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管壁细胞均有损伤。
有溶血素的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可形成。
5. 杀白细胞素: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破坏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6. 表皮剥脱毒素:某些型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破坏表皮组织,引起剥脱性皮炎,或称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7. :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开始皮肤出现红斑,1〜2天后表皮起皱继而出现大疱,最后表皮脱落。
8.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I (TSST-I ):为某些型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增加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感染产毒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可引起机体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出现毒性休克综合征。
9.:主要由TSST-I 引起。
主要表现为急性高热、低血压、猩红热样皮疹伴脱屑,严重时出现休克。
10. :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狭小(1〜2mm、草绿色溶血环。
a溶血环中的红细胞未完全溶解。
可形成a溶血环的细菌如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II. :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宽大(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B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
可形成B溶血环的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12. : A族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表面蛋白,有抗吞噬作用。
M蛋白与机体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引起感染后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如心肌炎、肾小球肾炎。
13.透明质酸酶: 细菌侵袭性酶类的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均可产生。
该酶可水解机体结缔组织中的基质透明质酸,帮助细菌扩散,所以也叫扩散因子。
14.链激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又叫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
15. 链道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分解脓液中粘稠的DNA使脓液变得稀薄,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及毒素的吸收。
16. SLO:绝大多数A 族链球菌产生的对氧敏感的溶血素。
可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损伤心肌细胞。
抗原性强,感染后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可通过抗链“O'试验检测,辅助诊断链球菌感染。
17:抗链球菌溶血素“ O'试验:简称抗链“ O'试验。
测定链球菌感染者体内抗SLO抗体的含量,作为链球菌近期感染指标、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指标。
18. SLS: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对氧耐受的溶血素,可在血平板上形成B溶血环。
19. :A 族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
可引起发热、皮疹,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素。
有强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20. 脐状菌落:肺炎球菌具有自溶酶,培养时间稍久细菌发生自溶可使菌落中间凹陷成脐状。
由于肺炎球菌和甲型链球菌在血平板上都形成a溶血环,菌落形态相似,因此脐状菌落是区别两者的依据之一。
21. 胆汁溶菌试验:肺炎球菌的自溶酶可被胆汁激活。
将肺炎球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加入新鲜胆汁激活自溶酶使肺炎球菌发生自溶,培养管中菌液由混浊变为澄清,为胆汁溶菌试验阳性。
该试验用于鉴别肺炎球菌和甲型链球菌。
22. 不耐热肠毒素(LT):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外毒素,65C30分钟可被破坏。
其抗原性和致病机制均类似霍乱肠毒素,引起感染者水样腹泻。
23. 耐热肠毒素:(ST):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Q产生的外毒素,100C 20分钟仍不被破坏。
其抗原性和致病机制与霍乱肠毒素不同,引起感染者水样腹泻。
24. :由霍乱弧菌产生的外毒素,分A、B两个亚单位。
A亚单位是毒性单位,可激活肠黏膜细胞内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增强而出现水样腹泻。
B亚单位是结合单位,与肠黏膜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帮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B亚单位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5. :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耐热外毒素。
污染食物后经食入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毒素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为主的中毒症状。
26. 白喉外毒素:由携带B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产生,是白喉杆菌主要的致病物质。
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毒性单位,可抑制敏感细胞如心肌、肾上腺、外周神经等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造成细胞坏死。
B亚单位是结合单位,可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帮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
27. Vi 抗原: 是伤寒沙门菌在宿主体内形成的微荚膜抗原,又称毒力抗原,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并阻挡抗体、补体等抗菌物质的溶菌作用。
28. 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甲、乙型、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含量的直接凝集试验,可辅助诊断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热症。
29. 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破伤风杆菌在伤口局部厌氧微环境生长,产生的毒素可沿神经轴突逆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和抑制失调,产生骨骼肌的强直性痉挛。
30. 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外毒素,为已知毒性最强的毒性物质。
肉毒杆菌在厌氧环境(污染的罐头、蜂蜜等)中生长产生毒素前体,食入后在肠道经蛋白酶裂解变为有毒的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麻痹。
31. 胶原酶:由产气荚膜杆菌产生,可水解皮下和肌肉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致组织崩解,同时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和促进毒素的吸收。
32. 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杆菌在含牛乳培养基的试管中生长时,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隔离空气的凡士林层向上推移,甚至冲开试管棉塞,该现象被称为“汹涌发酵',是鉴别产气荚膜杆菌的依据之一。
33. 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属中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因细胞壁含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
若经过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强脱色剂3%盐酸酒精的脱色,故称抗酸杆菌。
34.索状因子:是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密切相关,可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使病变处形成慢性肉芽肿。
35.硫酸脑苷酯:是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可抑制吞噬细胞内吞噬泡与溶酶体的融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虽被吞噬但却不被消化和杀灭,在吞噬细胞内长期存活,并随吞噬细胞在体内的游走而扩散。
36.蜡质D: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的脂质成分,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37.传染性免疫:又称有菌免疫,即只有当体内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时才有免疫力。
当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完全消失,则免疫力也不复存在。
38.结核菌素试验:利用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的原理,应用旧结核菌素(0T或结核杆菌纯蛋白衍化物(PPD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是否存在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
该实验可用于判断卡介苗的接种效果、诊断结核病、判断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等。
39.卡介苗:是将有毒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历经13 年、反复传代230 次所获得的毒力减弱而抗原性完全保留的变异株,可用于制备减毒活疫苗,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接种预防结核病。
40.人畜共患病: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炭疽、鼠疫、波浪热等。
人类患病通常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而受到感染。
41.波浪热:机体感染布氏杆菌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发热,热型为波浪状起伏,故名波浪热。
42.炭疽:炭: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