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合集下载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

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转载自:韦雪姬转载于:2011-01-08 21:33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3) 评论:(1)三大岩类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2010-04-08 11:04:27)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a ●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变质岩鉴定手册

变质岩鉴定手册

变质岩鉴定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通常涉及对矿物、结构、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的分析。

鉴定变质岩需要深入理解地质学和岩石学的知识,并借助实地考察、岩芯观察、显微镜观察等多种技术手段。

下面是一份简要的变质岩鉴定手册的概述,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起点,详细的鉴定可能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实践经验。

1.观察性质:
•颜色:变质岩的颜色可能受到其中矿物成分和含水量的影响。

•结构:观察岩石的结构,包括层理、褶皱、节理等。

•矿物组成:通过肉眼观察或显微镜下观察矿物组成,对变质岩中的矿物种类进行初步鉴定。

2.矿物学鉴定:
•透明矿物:利用显微镜观察透明矿物的光学性质,如双折射、消光等。

•非透明矿物:利用显微镜观察非透明矿物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

3.岩石学鉴定:
•岩石的组分:确定岩石中的主要矿物组成,包括母岩中的变质矿物。

•结构:观察岩石的结构类型,如层理、褶皱、节理等。

4.化学鉴定:
•化学成分:进行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其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的含量。

•矿物中的元素:对主要矿物中的元素进行化学鉴定。

5.地球化学鉴定:
•同位素:利用同位素分析确定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起源。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指南,变质岩的鉴定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

在进行具体的变质岩鉴定时,最好借助专业的地质学仪器和实验室技术,并参考相关的地质学手册和文献。

常见变质岩的观察与鉴定

常见变质岩的观察与鉴定

常见变质岩的观察与鉴定一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变质岩的一般特征;2.认识和熟悉几种典型的变质岩种类的描述和肉眼鉴定。

二区域变质岩肉眼观察描述内容及其注意事项变质岩肉眼观察描述的内容、方法与沉积岩、岩浆岩大体相似,包括以下内容:1.颜色变质岩的颜色比较复杂,它既与原岩有关又与变质岩矿物成分有关。

因此,颜色虽可帮助鉴定矿物成分,但与其它两大类岩石相比,则重要性较差。

变质岩的颜色常不均一,应注意观察其总体色调。

2.结构构造区域变质岩的结构主要为变质结构,仅少数为变余结构。

变晶结构在肉眼下很难与结晶质结构相区别。

描述变晶结构时同样应注意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等特点。

区域变质岩最特征的构造是由矿物具一定方向排列而构成的定向构造,即片理。

片理是变质岩特有的一种构造。

根据其剥开的难易,剥开面和平整程度和光泽,结合矿物重结晶程度等特征,可将片理中的板状、千枚状、片状和片麻状四种构造区分开。

区域变质岩中亦有块状构造。

3.矿物成分描述变质岩的成分时,应注意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特征变质矿物。

一般按矿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描述。

4.岩石的命名区域变质岩中具有定向构造的岩石,以定向构造为其基本名称。

若肉眼可识别出主要矿物或特征变质矿物时,亦应作为定名内容。

一般命名原则可概括为:颜色+(矿物成分)+基本名称。

如蓝灰色蓝晶石片岩。

角闪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变质岩。

三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的观察描述内容和注意事项(一)接触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颜色成分均较复杂多变,与原岩成分及交代有密切关系,典型岩石为矽卡岩,常含多种金属矿物。

接触热变质岩的典型岩石石英岩和大理岩是典型的致密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注意观察两者的硬度。

(二)动力变质岩石此类岩石的基本类型是根据变形行为、破碎程度和重结晶程度确定的,如角砾岩、糜棱岩、千糜岩。

破碎程度和重结晶程度增加。

(三)混合岩注意区分基体部分和脉体部分,一般前者颜色较深,常为深灰、灰色等,后者颜色较浅常为灰白、肉红色等。

变质岩的鉴定与成因解析

变质岩的鉴定与成因解析

变质岩的鉴定与成因解析一、引言变质岩是一类在地壳内发生变质作用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和化学作用而形成。

本文将对变质岩的鉴定方法和成因进行解析,以增进读者对变质岩的认识和理解。

二、变质岩的鉴定变质岩的鉴定主要依靠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

常见的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镜下的薄片观察、化学分析和热力学计算等。

1. 薄片观察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变质岩的薄片,可以看到不同矿物的晶体形态、颜色和排列方式,从而确定岩石的类型和成因。

例如,片麻岩中常见的矿物包括黑云母、长石和石英,而绿帘石片岩中则有绿泥石和石英等。

2.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鉴定变质岩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岩石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中各种矿物的含量和组成,从而推断出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历史。

例如,高铝型变质岩中富含铝和镁,而高温变质岩则富含铁和镁。

3. 热力学计算热力学计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鉴定方法,通过计算变质岩形成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来确定岩石的成因。

这种方法对于了解变质作用的过程和变质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变质岩的成因解析变质岩的成因是地壳内物质受到高温、高压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的结果。

具体的成因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热变质热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变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岩石受到火山活动、岩浆侵入等热源的影响。

这种变质作用常见于构造活动剧烈、火山带和地热区域。

2. 压力变质压力变质是指岩石受到高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在地壳深部或构造运动带来的压力下,岩石中的矿物可以发生形态变化和再结晶,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压力变质主要发生在造山带和断裂带等地质构造活跃区域。

3. 化学变质化学变质是指岩石受到流体或气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外部流体(如地下水)中的溶质和岩石发生反应,导致岩石中矿物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

化学变质通常发生在含水层、露头和断裂带等位置。

四、变质岩的意义与应用变质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

三大类岩石的辨别方法

三大类岩石的辨别方法

三大类岩石的辨别方法
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基础构成物质,它们由不同的矿物质组成,因此有着不同的特征。

常见的岩石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下面介绍一些辨别这三类岩石的方法。

火成岩的辨别方法:
1. 细看火山岩:火山岩通常是灰色、黑色或棕色,表面不光滑,带有许多小孔。

这是因为火山岩在喷发时,热气和气泡产生了这些孔洞。

2. 测量硬度:火成岩通常非常坚硬,可以用钢钻或切割机切割。

这是因为火成岩是从地壳深处升华出来,冷却形成的。

3. 观察颜色:火成岩的颜色通常比较暗淡,但也有很多种颜色。

常见的颜色有灰色、棕色、黑色、绿色和红色。

沉积岩的辨别方法:
1. 观察颗粒: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形成的,因此它们通常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

如果颗粒比较大,那么这种岩石就叫砾岩,如果颗粒比较小,那么这种岩石就叫泥岩。

2. 检查质地:沉积岩的质地通常比较软,可以用指甲刮掉表面的一层。

3. 辨别化石:沉积岩中有时会保存下古代生物的化石,这是非常明显的特征。

变质岩的辨别方法:
1. 检查花岗岩的形态:花岗岩是一种变质岩,通常具有平行的
线条和角度,这是由于岩石在变质过程中受到了挤压力的影响。

2. 观察颜色:变质岩的颜色通常比较深,但也有很多种颜色。

常见的颜色有灰色、棕色、黑色、绿色和红色。

3. 测量硬度:变质岩的硬度通常比较高,可以用钢钻或切割机切割。

这是由于变质岩在地下受到了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变质岩手标本识别附

变质岩手标本识别附
构造运动产生的机械应 力导致岩石发生变质。
气液变质作用
地下气液流经岩石时, 由于物理化学作用而使
其变质。
变质岩的分类
01
02
03
04
区域变质岩
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千枚岩、片岩等。
接触变质岩
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动力变质岩
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碎裂岩、角砾岩等。
否为变质岩。
利用专业工具进行检测
03
利用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等专业工具可以对岩石进行更深入的
检测和分析,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变质岩。
05 常见变质岩的识别与鉴别
区域变质岩的识别与鉴别
区域变质岩的形成环境广泛, 包括深成和浅成环境,其特征 是矿物重结晶程度高,结构变
化大。
区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复杂,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 绿泥石等,有时还含有石榴
研究岩石形成环境
变质岩的形成环境通常比较特殊,如高温、高压环境。通 过研究岩石所处的地质环境可以进一步推断是否为变质岩。
识别变质岩的技巧
掌握常见的变质岩类型和特征
01
了解常见的变质岩类型和特征是识别变质岩的基础,如大理岩、
片麻岩、石英岩等。
观察岩石表面特征
02
通过观察岩石表面的颜色、纹理、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是
演化的规律。
矿产资源勘探
变质岩中常常含有丰富的矿产资 源,如铁、铜、金等,通过研究 变质岩,可以发现和评估这些矿
产资源的分布和价值。
变质岩在工程地质学中的应用
01
地质灾害评估
变质岩地区常常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通过对变质岩
的研究,可以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与鉴定方法

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与鉴定方法

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与鉴定方法变质岩是一种在地壳中经历了高温、高压和化学反应作用的岩石,其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赋予了它独特的岩石学特征。

了解变质岩的特征及其鉴定方法对于地质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常用的鉴定方法。

一、岩石学特征1. 成岩矿物变质岩的成岩矿物是其岩石学特征之一。

在变质过程中,原先的矿物会发生改变或生成新的矿物。

例如,在压力下,粉状的矿物例如黄铁矿、蛇纹石等会发生重新结晶从而形成新的矿物。

而在高温环境下,矿物的晶体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不同的变质程度和变质条件会导致不同的成岩矿物,进而影响到岩石的特征。

2. 岩石结构在变质过程中,岩石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变质岩常常具有层状、块状或片麻状结构。

层状结构是指岩石中成分或性质有规则地在岩石中分布形成层状结构,如云母片麻岩。

而块状结构则表示变质岩中的矿物成分或性质均匀分布而不呈现层状结构。

片麻状结构则是指岩石中大块状矿物被细晶状矿物包围的结构,如花岗岩片麻岩。

3. 变形构造变质过程中,岩石会发生变形。

变形构造是变质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变形过程中,岩石可以出现折叠、断层、推覆等结构。

这些变形构造记录了地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以及岩石的变形历史。

二、鉴定方法1. 岩石薄片观察岩石薄片观察是鉴定变质岩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可以查看岩石的成分、结构和矿物组合等特征。

可以通过测量矿物的晶体形态、光学性质、颜色等来识别矿物种类,从而进一步鉴定岩石的类型。

2. 化学成分分析化学分析是鉴定变质岩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岩石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确定岩石中不同矿物的含量及其相对比例。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技术。

3. 矿物学鉴定矿物学鉴定是鉴定变质岩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对变质岩中的矿物进行鉴定,可以揭示岩石的成因和变质环境。

常用的矿物学鉴定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变质岩特征描述

变质岩特征描述

变质岩特征描述
变质岩是一种由原始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作用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改变的岩石。

它具有以下特征:
1.矿物物质:
变质岩由于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矿物物质发生改变,晶粒重新排列和生长。

在变质过程中,一些新的矿物质可能形成,如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

变质岩中常见的矿物物质有石英、长石、麻粒石、角闪石、云母和硬岩石等。

这些矿物物质的组合和排列方式会影响岩石的结构和质地。

2.结构和质地:
变质岩的晶粒较原始岩石更大,晶界清晰可见。

晶粒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变质程度和变质时间。

变质岩的质地可以分为片麻岩、页岩、片岩、纹麻岩和晶状岩等。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质地特征,如片麻岩具有云母层片状的质地,晶状岩则具有晶粒状的质地。

3.变质程度:
变质岩的变质程度可根据矿物的类型、组合和排列方式来判断。

变质程度越高,矿物物质发生变化的程度就越大,晶粒也越大。

变质程度的变化通常会导致岩石的颜色和质地发生改变。

例如,低变质程度的岩石往往呈灰色或绿色,而高变质程度的岩
石则可能呈深色。

4.岩石构造:
变质岩常常具有特殊的岩石构造,如层状构造、黏土矿包构造、石英矿包构造等。

这些构造是由于变质过程中的物理和化
学作用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变质过程中的变化和应力条件。

总的来说,变质岩具有矿物物质改变、晶粒重新排列和生长、质地变化、岩石构造变化等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变质程度和变质条件等。

(整理)变质岩的特征

(整理)变质岩的特征

变质岩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岩石重结晶明显,二是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变质岩和火成岩相比,一般讲二者虽都具结晶结构,但前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变质矿物,且有些具有片理构造,而后者则无。

变质岩和沉积岩相比,其区别更加明显,后者具层理构造,常含有生物化石,而前者则无。

同时,在沉积岩中除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外,一般不具结晶粒状结构,而变质岩则大部分是重结晶的岩石,只是结晶程度有所不同。

一、变质岩的矿物大部分变质岩都是重结晶的岩石,所以一般都能辨认其矿物成分。

其中一部分矿物是在其它岩石中也存在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磁铁矿以及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或是从变质前的岩石中保留下来的稳定矿物;或是在变质过程中新产生的矿物。

还有一部分矿物是在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新矿物,如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

这些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矿物,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标志矿物。

变质岩中矿物常常是在一定压力条件下重结晶形成的,所以矿物排列往往具有定向性和矿物形态具有延长性,甚至像石英和长石这类矿物,也经常形成长条的形状。

二、变质岩的结构(一)变晶结构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结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变质岩的变晶结构和火成岩的结晶结构,从成因和形态来看,都有所不同。

前者是基本上在固态条件下各种矿物几乎同时重结晶而成,所以矿物颗粒多为它形和半自形,其自形程度反映结晶力的强弱,结晶力越强,自形程度越好,而且矿物排列常具有明显的定向性。

后者是在熔融的岩浆逐渐冷却过程中,由各种矿物按一定顺序结晶而成,矿物晶粒的自形程度常反映结晶的顺序,且火成岩中除去部分矿物表现为流线、流层构造外,一般不具定向排列。

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和形态,可以把变晶结构分为如下若干种:1.粒状变晶结构又称花岗变晶结构。

其特征是: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或方解石等粒状矿物组成,矿物颗粒大小近等,多呈它形,互相镶嵌很紧,矿物颗粒接触线呈多边形、浑圆形或锯齿状,定向构造不明显,呈块状构造。

变质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变质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含有铁质,因而成暗红色。

鲕粒约占岩石60%。

还有<5%的生物碎屑。

填隙物:主要为灰白色,但较浑浊的泥晶方解石,与颗粒界限不清晰,约占岩石的20%-25%;有少量灰白色、较干净明亮的方解石,约占岩石10%。

结构:鲕粒结构;基质支撑,为基底式胶结,颗粒互相不接触。

构造:块状构造。

岩石名称:亮晶一泥晶缅拉灰岩五、碳酸盐岩(二)白云岩、泥灰岩、硅质灰岩及硅质岩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碎屑白云岩、细晶白云岩、中一粗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硅质灰岩、硅藻土、燧石岩、碧玉岩。

1、鉴定方法和步骤同石灰岩2.描述实例.(1)泥晶白云岩暗灰色。

隐晶结构,手标本呈块状构造。

岩石致密,断口呈贝壳状,加盐酸微弱起泡。

岩石由泥晶白云岩组成。

(2)硅质条带石灰岩灰色。

隐晶一粉晶结构,条带状构造。

岩石由浅灰的粉晶石灰岩(约占岩石70%)和暗灰色的硅质条带(约占岩石30%)组成。

石灰岩由粉晶方解石组成,加盐酸剧烈起泡,断口略粗糙不平。

硅质条带由燧石组成,致密、硬度大于小刀。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变质岩的观察与岩浆岩相似,也是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1.变质岩结构的观察内容变余砂状结构(变质砂岩)变余辉绿结构(变质辉绿岩)粒状变晶结构(大理岩或石英岩)角岩结构(长英角岩)纤维变晶结构(阳起石片岩)鳞片变晶结构(绿泥片岩)斑状变晶结构(石榴白云母片岩)2.变质岩构造的观察内容板状构造(板岩)千枚构造(千枚岩)片理构造(各种片岩)片麻构造(片麻岩)块状构造(大理岩)3、观察内容变质岩结构构造观察,以手标本和野外宏观观察为主。

其观察步骤一般是,首先确定结构构造的成因类型,如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变余构造、变成构造等。

然后再进一步定出结构构造的具体名称(如变晶结构则可根据变晶矿物的粒度、形状、相互关系等确定为粒状变晶结构、纤维变晶结构等)。

当一种岩石同时具有几种不同的结构造时,可分清主次,采用综合描述的方法,即把次要结构构造放在前面,主要结构构造放在后面。

变质岩实习报告范文

变质岩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背景变质岩是地壳中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为了深入了解变质岩的成因、特征及分类,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某地质学院组织了一次变质岩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地点位于我国某著名变质岩地区。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变质岩的成因、特征及分类;2. 培养学生野外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地质实践操作技能;4.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习内容1. 变质岩概述实习第一天,我们首先学习了变质岩的基本概念、成因、特征及分类。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片展示,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变质岩的基本知识。

2. 野外实习实习第二天至第五天,我们进行了野外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以下变质岩:(1)片麻岩:片麻岩是由深成岩或浅成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其特征是具有片麻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

(2)片岩:片岩是由沉积岩或火山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其特征是具有片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

(3)大理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其特征是具有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

(4)石英岩:石英岩是由石英砂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其特征是具有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组成。

3. 实习成果分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变质岩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变质岩的形成与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环境密切相关;(2)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与原岩有很大差异;(3)变质岩的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有关。

四、实习总结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变质岩实习,我们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掌握了变质岩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特征及分类;其次,我们提高了野外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最后,我们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为今后共同完成地质任务奠定了基础。

变质岩岩石标本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变质岩岩石标本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变质岩——化学成分 变质岩——化学成分
SiO2:正变质岩为34-80%,副变质岩为0-95%; 正变质岩为34-80% 副变质岩为0 95% Al2O3 : 正 变 质 岩 为 <40% , 副 变 质 岩 25%-90% 以 上 ; 40% 25% 90% Fe2O3 和 FeO: 正变质岩一般 <15%; 副变质岩可高达30%以上; FeO:正变质岩一般<15% 副变质岩可高达30%以上; MnO: 正变质岩含量很低, MnO : 正变质岩含量很低 , <2% ; 副变质岩可高达 20%以上 ; 副变质岩可高达20%以上; CaO:正变质岩一般不超过23% 副变质岩可高达50%以上; CaO:正变质岩一般不超过23%;副变质岩可高达50%以上; K2O/Na2O:正变质岩通常<1%,副变质岩几乎总是>1%,达到2正变质岩通常<1%,副变质岩几乎总是>1%,达到2 3%; 3%; P2O5:正变质岩通常<3%,副变质岩可达16%,甚至超过40%。 正变质岩通常<3%,副变质岩可达16%,甚至超过40%。
变质岩——控制因素 变质岩——控制因素
压力 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物理因素,按其性质分为两类: 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物理因素,按其性质分为两类: 静压力:是指岩石在地壳内一定深度时,所承受的重力。 静压力:是指岩石在地壳内一定深度时,所承受的重力。 应力:当物体遭受定向外力作用, 应力:当物体遭受定向外力作用,其内部就会产生一种抵 抗力。 抗力。 介质条件 变质作用过程中少量流体(水、CO2及其它挥发性 变质作用过程中少量流体( 物质)也是变质作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物质)也是变质作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变质岩——矿物成分 变质岩——矿物成分

变质岩的基本特征描述

变质岩的基本特征描述

(一)变质岩的基本特征1、变质岩的矿物变质岩既然是由火成岩或沉积岩等岩石变化而来的,那么其矿物成分一方面保留有原岩成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矿物。

如火成岩中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及辉石等,由于本身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在变质作用下依然保存。

在常温常压下形成于沉积岩中的特有矿物,特别是岩盐类矿物,除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外,一般很难保存在变质岩中。

变质岩除了保存着上述火成岩和沉积岩中的共有继承矿物外,变质岩中还有它特有的矿物,如石榴石、红柱石、兰晶石、矽线石、硅灰石、石墨、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透辉石、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滑石等。

2、变质岩的常见结构变质岩的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粒度、形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常见类型如下: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保留了原岩结构的一种结构。

如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斑状结构等。

常见于变质较浅的岩石中,可借此了解原岩性质。

变晶结构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结构。

是变质岩中最重要的一种结构类型。

按矿物颗粒大小可划分为:粗粒变晶结构粒径>3中粒变晶结构粒径3~1细粒变晶结构粒径<1如果按矿物的形态和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粒状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粒状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等)组成,无明显的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纤状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针状、柱状矿物组成,有些呈放射状、束状,常具定向排列,如角闪片岩、阳起石片岩。

鳞片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组成,而且呈平行排列,如云母片岩。

斑状变晶结构岩石中主要由于矿物结晶能力的差异和颗粒大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其中结晶能力强的矿物形成了较大的变斑晶,如兰晶石片岩或石榴石片岩中的兰晶石、石榴石。

3、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变质岩的构造系指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特点。

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变成构造主要是指变质作用过程中已形成的构造。

这类构造是变质岩中最重要的。

常见者有:板状构造是页岩或泥岩(粘土岩)在经微变质中所形成的一种构造。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变质岩实验报告引言:变质岩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的一种形态,它们经历了地壳变动和岩石再结晶的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壳变动条件,探究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石英砂、粘土、石灰石、蛇纹石、高温高压实验仪器等。

2. 实验方法:将石英砂、粘土、石灰石和蛇纹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高温高压实验仪器中,施加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并保持一定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高压处理后,原始岩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石英砂和粘土的颗粒结构变得更加致密,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石灰石和蛇纹石则出现了晶体的生长和排列现象。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岩石中的晶体结构和矿物组成。

讨论:1. 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变质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变动,如构造运动和岩石再结晶。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会发生相变和晶体生长,形成新的岩石结构。

2. 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具有晶粒明显、颗粒致密、颜色变化等特征。

不同的变质岩矿物组成和晶粒大小也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原始岩石的成分和处理条件。

实验意义: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这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变质岩是地球内部变动的产物,通过研究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运动规律。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模拟地壳变动条件,成功制备了变质岩样品。

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原始岩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晶粒明显、颗粒致密的变质岩。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深入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虽然本次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实验样品的比例和处理条件可以进一步优化,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更多的地质学理论,探究变质岩的形成与地球演化的关系,以及其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四 变质岩的肉眼观察鉴定

实验四 变质岩的肉眼观察鉴定

化学因素 当岩石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 当岩石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同样也 可引起岩石的变质。例如, 可引起岩石的变质。例如,岩石处于地下 深部或被岩浆侵入, 深部或被岩浆侵入,常常受到从岩浆析出 的水汽、 的水汽、各种挥发性组分以及热水溶液的 作用,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作用,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变 质矿物。 质矿物。如白云岩或菱镁矿等在热水作用 下形成滑石
变质因素
温度 由于构造运动,地壳下降使岩层沉到地下深处, 由于构造运动,地壳下降使岩层沉到地下深处, 就要受到地热的影响;同时由于岩石构造变形, 就要受到地热的影响;同时由于岩石构造变形, 发生断裂,岩石就要受到机械摩擦热的影响。 发生断裂,岩石就要受到机械摩擦热的影响。上 述原因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发生如下的变 化: 重结晶作用:在温度及其它因素影响下, 重结晶作用:在温度及其它因素影响下,岩石中 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活力增强,导致质点重新排列, 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活力增强,导致质点重新排列, 使晶粒变粗,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 使晶粒变粗,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 产生新的矿物:由于岩石受热, 产生新的矿物:由于岩石受热,可以促进矿物成 分间的化学反应,重新组合结晶,形成新的矿物。 分间的化学反应,重新组合结晶,形成新的矿物。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重结晶作用。例如,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重结晶作用。例如,高岭石和 其它粘土矿物在高温影响下可形成红柱石和石英
主要内容
名称 构造角砾岩 片麻岩 片岩 千枚岩 板岩 大理岩 结构 构造 其他
构造角砾岩
片麻岩
片岩
千枚岩
板岩
大理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粒变晶:矿物颗粒大小近等 等粒变晶: 斑状变晶:在个体较小的矿物集合体( 斑状变晶:在个体较小的矿物集合体(称 为基质) 分布有较大的矿物晶体( 为基质)中,分布有较大的矿物晶体(称 为变斑晶)。 为变斑晶)。 鳞片状变晶:主要由云母、绿泥石、滑石 鳞片状变晶:主要由云母、绿泥石、 等片状矿物组成的岩石, 等片状矿物组成的岩石,其矿物常平行排 列,形成片理,这种结构称鳞片状变晶结 形成片理, 构。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我国区域变质岩系十分发育,时代自太古宙到期中生代均有出露。

其变质岩石类型十分复杂,主要有片麻岩、粒状岩石(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硅铁质岩、大理岩、变质铁镁质岩及区域混合岩等。

有关原岩建造主要有超基性到酸性喷出岩(包括熔岩、凝灰岩)、硬砂岩、各种沉积岩及不同性质的侵入岩。

上述变质岩类均属不同的原岩建成造经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

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壳演化早期造盾阶段的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及造盾阶段之后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

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在一定的温高压力条件下,形成各具特征的矿物和常见矿物共生组合,并因之分别构成不同温压条件的麻粒岩相、角闪岩相(高角闪岩、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蓝闪石片岩相(蓝闪绿片岩相、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及次绿片岩相(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

我国区域层状变质岩系按大地构造运动可分为12期,从太古宙迁西期—新生代喜马拉期变质岩系均有。

所以,变质岩系的发生和发展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全球构造位置上,我国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变质岩石类型复杂,岩石相对难以识别。

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变质岩实习报告单

变质岩实习报告单

实习报告:变质岩研究一、实习背景及目的近期,我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变质岩实习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分布规律,提高自己在地质学领域的实践能力。

本次实习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实习区的实地考察,对变质岩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实习区概况实习区位于我国某地,地处构造活跃区,地质背景复杂。

区内三大类岩石均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

地层涵盖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质现象丰富多样。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岩石类型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习区内的变质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通过对比分析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等特征,识别出了片麻岩、片岩、大理石、石英岩等多种变质岩类型。

2. 变质岩形成条件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变质岩,我们探讨了其形成条件。

例如,片麻岩形成于高温、高压的深部地壳环境,经历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岩浆侵入;而大理石则是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石灰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胶结作用形成。

3. 地质构造研究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实习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

通过观察岩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变形特征等,分析了区域内的构造演化历程。

发现在实习区发育有一系列褶皱和断裂,反映了地壳的强烈运动。

4. 成因及时代探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对实习区变质岩的成因及时代进行了探讨。

认为实习区变质岩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发生了大规模的抬升和褶皱,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变质岩资源。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变质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识别不同类型变质岩的方法,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时代。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实地操作,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地质学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岩石的观察地质日记

岩石的观察地质日记

岩石的观察地质日记地质日记——岩石的观察2021年3月10日今天,我来到了一座崎岖险峻的山地,准备观察一下这里的岩石。

从进山的路上就可以看到这里岩石的丰富多样,我对此非常期待。

首先,我看到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它呈现出灰白色的颜色,表面光滑而坚硬。

我用手触摸了一下,发现它非常冷。

花岗岩的结构非常均匀,由大小不一的矩形状晶体组成,晶体之间互相交错,形成了密实的结构。

我观察到一些白色的晶体呈现出颗粒状,这应该是钾长石。

这块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深处的火山喷发活动中,经过了漫长的冷却和压力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态。

接下来,我来到了一片岩石堆积成的地方,这些岩石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十分迷人。

我仔细观察了一块石头,发现它是一块砂岩。

砂岩的质地松软,由细小的石英砂粒聚集而成。

我看到砂岩的颜色主要为红色,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铁氧化物。

在砂岩的红色基础上,还有一些灰色和黄色的条纹,这应该是其他矿物质的沉积形成的。

这些石头经过了千百年的沉积和岩层的压力作用,形成了整齐而稳定的结构。

在山地的一个河道边,我看到了一块非常独特的岩石。

它呈现出暗灰色,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洞。

我用手敲了一下,发现它发出了空洞的声音。

这是一块火山岩,其中的孔洞是气泡在凝固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经过冷却凝固而成。

这种岩石的特点是轻而脆弱,孔洞多且大小不一。

在观察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块石灰岩,它呈现出浅灰色,质地坚硬而致密。

石灰岩的颜色淡雅,并且晶体呈现细小的结构。

石灰岩大多形成于海底堆积和生物骨骼沉积,其中含有大量的钙质。

我观察到石灰岩的表面有一些溶洞和凸起的石笋,这是因为石灰岩容易溶解的特性造成的。

通过今天的观察,我对岩石的种类和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岩石不仅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也记录着地质历史的变迁。

它们的质地、颜色、结构都反映出地球不同地质过程的痕迹。

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加热爱和敬畏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 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在为变质岩定名时,应本着“特征矿物+片状(或柱状)矿物+基本岩石名称”的原则。

如,可将某岩石定名为蓝晶石黑云母片岩。

二、岩石描述实例(一)火山岩类1、橄榄玄武岩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斜长石5-20%、橄榄石5-10%、辉石1-2%等组成。

斜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2.5mm。

橄榄石:灰绿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2.0mm。

辉石:黑色,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径0.2—2.0mm。

基质:由隐晶质及铁质质点组成。

2、气孔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

气孔及杏仁体大小不一,最小达显微级,大者可达2cm,含量在5-20%之间,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中心多为玉髓,次为玉髓及碳酸盐岩矿物。

斑晶斜长石5-20%、橄榄石5-10%、辉石1-2%等组成。

斜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2.5mm。

橄榄石:灰绿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2.0mm。

辉石:黑色,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径0.2—2.0mm。

基质:由隐晶质及铁质质点组成。

3、玄武岩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斜长石5-20%、橄榄石1-3%、辉石1-2%等组成。

斜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2.5mm。

橄榄石:灰绿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2.0mm。

辉石:黑色,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径0.2—2.0mm。

基质:由隐晶质及铁质质点组成。

4、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

气孔及杏仁体大小不一,最小达显微级,大者可达2cm,含量在5-20%之间,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中心多为玉髓,次为玉髓及碳酸盐岩矿物。

斑晶斜长石5-20%、橄榄石1-3%、辉石1-2%等组成。

斜长石: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2.5mm。

橄榄石:灰绿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2—2.0mm。

辉石:黑色,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径0.2—2.0mm。

基质:由隐晶质及铁质质点组成。

5、致密块状玄武岩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隐晶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由隐晶质及铁质质点组成,偶见斜长石斑晶,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1.5mm。

6、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深灰色,风化面呈灰、浅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结构,气孔、杏仁状构造。

气孔及杏仁体大小不一,最小达显微级,大者可达2cm,含量在5-20%之间,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中心多为玉髓,次为玉髓及碳酸盐岩矿物。

由隐晶质及铁质质点组成,偶见斜长石斑晶,灰白色,自形-半自形,柱状,粒径0.2—1.5mm。

6、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紫红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火山集块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集块40%、火山弹20%、火山角砾5%、岩屑10%、晶屑5%、火山灰20%组成。

火山集块,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大小50-100mm。

火山弹,紫红色、灰黑色,混圆状,大小50-100mm,成分为玄武岩,中心为斑状玄武岩,斑晶为斜长石,粒径1-2mm,基质为隐晶质。

由中心向外侧气孔增多,并减小,呈圆形分带。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填隙物为岩屑、晶屑、火山灰。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火山灰细小难辩。

7、玄武质含集块火山角砾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紫红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含集块火山角砾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集块5%、火山角砾60%、岩屑15%、晶屑5%、火山灰15%组成。

火山集块,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大小50-100mm。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8、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紫红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火山角砾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角砾60%、岩屑15%、晶屑5%、火山灰20%组成。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9、玄武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角砾20%、岩屑25%、晶屑30%、火山灰25%组成。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0、玄武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角砾5%、岩屑25%、晶屑30%、火山灰40%组成。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1、玄武质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角砾晶屑岩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角砾20%、岩屑30%、晶屑25%、火山灰25%组成。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2、玄武质含角砾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火山角砾5%、岩屑30%、晶屑25%、火山灰40%组成。

火山角砾,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2-50mm。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3、玄武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岩屑30%、晶屑15%、火山灰55%组成。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4、玄武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岩屑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岩屑10%、晶屑20%、火山灰70%组成。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5、玄武质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岩屑5%、晶屑5%、火山灰90%组成。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填隙物为火山灰,细小难辩。

16、玄武质沉凝灰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紫色、灰色,风化面呈灰、灰紫色,沉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岩屑5%、晶屑5%、砂屑30%、火山灰及粉砂60%组成。

岩屑,灰黑色、紫色,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大小0.2-2 mm。

晶屑,成分为斜长石,灰白色,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0.2-2mm。

砂屑,成分为玄武岩、石英、斜长石,圆状-次圆状,粒径0.2-2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