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或惰性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17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开始思考物体运动的原因。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提出,当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时,如果没有其他物体的碰撞,它们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惯性概念奠定了基础。
然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一旦物体停止施加力或者偏离了等速直线运动,它就会停止运动。
这一观点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广泛接受,并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14世纪,欧洲的学者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他们提出了“冲力理论”,认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一种冲力的推动,这种冲力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逐渐减小,直到物体停止运动。
这一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物体运动的原因,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了惯性原理的初步概念。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物体沿光滑斜面运动时,其速度不会受到斜面倾斜角的影响,从而推断出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这一发现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随后,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进一步完善了惯性原理,并明确指出,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观点与牛顿第一定律非常接近。
最终,在1687年,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一定律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总之,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希腊时期的初步概念到17世纪的完善和确立,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对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它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界运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产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现代力学的体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力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力学: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天体运动的理论,阿基米德研究了浮力和杠杆原理等。
这些古代力学的思想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牛顿力学的诞生: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力学领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他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解释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提供了准确而简洁的数学描述,成为了现代力学的基石。
3. 分析力学的兴起: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人提出了分析力学的理论体系。
分析力学通过建立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变分问题,从而简化了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力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灵便和通用的方法,还推动了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 相对论力学的发展: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对经典力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性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则描述了引力的几何本质和时空的弯曲。
相对论力学在解释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体运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现代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量子力学的崛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入了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等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为解释原子、份子和基本粒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框架,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统一:20世纪下半叶,理论物理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将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的理论。
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形成过程
1.实验现象的观察
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们观察到当一个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它将继续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种观察为牛顿第一定律提供了直观的基础。
2.概念的提出
基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和“惯性”等。
这些概念的形成,为后来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定律的提出
牛顿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简洁而准确地描述了物体的基本运动属性。
4.理论的证明
虽然实验现象和日常经验支持牛顿第一定律,但为了确保理论的严密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数学推导。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
5.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不仅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的安全设计、火箭的发射、甚至太空探索都离不开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该定律也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对后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
其原理是物体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状态,这条定律对于物体的运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
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合理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旦物体停止施加力或者偏离了等速直线运动,它就会停止运动。
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接受,并在中世纪经验主义先驱们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爆发了一波科学革命,万有引力公式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自然运动的观点。
在这个背景下,其他科学家们也开始对物体运动的本质进行研究。
其中,伽利略·伽利莱的研究和发现,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伽利莱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惯性的影响。
惯性的含义是物体会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状态,除非有外力的干预。
例如,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遵循固有的运动规律,只要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影响就会无限继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将惯性引入到物理学研究中,并通过实验验证,证明只要不存在外力的存在,物体就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直到碰撞或者其他的外力干预。
然而,伽利略当时的科学研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直到牛顿的出现和他对伽利略学说的深入研究,才得以把惯性定律进一步推广到物理学领域中。
牛顿通过对物体运动定律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想法,并提出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状态,直到被外力干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明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物理学运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并开启了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
总结来说,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源于古代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合理性原则。
在科学革命的发展和伽利略·伽利莱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惯性的概念和物体运动的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确立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探索和实验验证,下面将对其历史演变做详细的介绍。
1. 开始牛顿第一定律的严格表述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
在之前,众多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运动的原因和本质进行了不同的猜测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外力的驱动,否则物体会停止运动。
这种观点一度被广泛接受,直到伽利略的出现。
2. 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是牛顿第一定律历史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期,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的重要结论。
其中之一就是惯性定律的雏形。
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物体会保持恒定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牛顿的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离不开伽利略的先驱性研究,然而,牛顿对惯性定律的发现和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在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地描述了他的力学定律,其中就包括了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严格表述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通过实验和数学推导,牛顿成功地将这一定律表述得更加明确和精确。
4. 两个重要名词的引入牛顿为了更好地表达和解释第一定律,引入了两个重要名词:质量和惯性。
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牛顿认为物体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质量的引入使得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
5. 实验验证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成果需要通过实验证实。
实验验证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牛顿第一定律也不例外。
许多科学家对惯性定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结果无一例外地支持了这个定律的正确性。
这些实验证明,除非有外力作用于物体,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验证进一步巩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科学世界中的地位。
6. 应用与发展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不仅对物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作者:张欣怡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2期摘要: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不仅经历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中间还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才使得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教学中呈现一个完整的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教育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39-01一般人们认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仅仅经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这个认识是不完整的,它的发展和完善还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这值得探讨。
1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
他错误的把力与速度直接联系起来,表面上能解释一些日常现象,还包含静止惯性的观点,但实际是错误的。
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思想受宗教束缚,没掌握科学的方法致使他得到错误的结论。
并延续了2000多年,阻碍科学的进步,但无法忽略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他是当时的集大成者,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应把他看作阻碍科学进步的代表,一味地进行批判,可借鉴哈佛大学的校训来客观评价。
2 古代对惯性定律的认识公元前342-270,伊壁鸠鲁曾猜想:原子在虚空运动而没任何东西与它们发生碰撞时,一定以相等的速度运动,直到有东西从外部阻止它们,或原子本身的重量与打击它的物体发生反作用而受阻。
他把等速运动看作惯性运动的一种表述,这实际是对惯性运动最早的表述,但这只是一个猜想。
3 冲力说的作用公元6世纪,约翰.菲劳波诺斯在否认天体是神推动时,提出上帝赋予天体一种冲力,它不随时间消逝,维持物体永远运动。
奥姆卡从磁现象中想到超距作用,运动的物体不一定需要另一物体维持推动。
布里丹又提出两条论证:陀螺旋转时并不改变位置,也没持续不断的形成虚空,但它仍在外力消失时转动;一根尾端切平的标枪并不比一根尾端也是尖的标枪飞得更快,他认为这是冲力在起作用,冲力大小和物体密度、体积以及初速度成正比。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一、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念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很早以前,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作过许多探讨.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他认为自然运动不需要力的推动,而受迫运动需要作用力的推动.作用力是产生受迫运动的原因,作用力的本质就是抵抗,克服物体趋向其自然位置的本性.他认为,要使物体不断地作受迫运动,就要使外力不断作用于物体,不断地同物体保持直接接触.一旦这种作用停止了,直接接触中断了,物体的运动也就随之停止,所以在他看来物体本身不能维持运动.亚里士多德用他的运动观念解释了我们扔石头,石头离开手后为何还会运动一段距离.他认为,在这种状况下,石头后面的空气同石头保持着接触,当石头在手的推动下离开手的一瞬间,石头原来占据的位置就成了虚空,而大自然是厌恶真空的,所以周围的空气就立即填补了这个空间,对石头形成了一种冲力,使它又能向前移动一个位置.依此类推,石头离开手后就能继续移动一段距离.亚里士多德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解释,他认为是由于重量而使物体下落,而物体之所以有重量,是因为包含水元素特别是土元素的缘故.物体所含土元素越多就越重,它趋向其自然位置——地心的要求就越强烈,由此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体下落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他继而引用马拉车,认为为了在一条平坦的路上拉车,马需要不断地用力,因此,沿直线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物体(如马车)应当受外力作用.总之,亚里士多德在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少错误的结论.即认为:受力运动与物体本质无关,取决于外力的作用,“运动者皆有推动者推动”,“在受力时,力既是产生运动,又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沿直线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物体应当受外力的作用”等.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威望和影响,他的一些错误结论被当作信条,统治了人们近二千年的历史,直到十七世纪,人们才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其中伽利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伽利略提出惯性原理伽利略早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就指出:亚里士多德生活在近二千年前,现在世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里士多德没有离开过地中海领域,而现在人们已完成了环球旅行.亚里士多德只了解世界上的一个小角落,他不可能永远正确而不犯错误.伽利略十分重视运动学的研究,并努力建立一门新科学.他写道:“在自然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尽管哲学家们对此写出了内容庞杂的著作,我却发现运动的某些性质仍是值得探讨的.”伽利略在批评亚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力学观点.他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斜面实验:他在一个板条上刻出一条直槽,贴上羊皮纸使之平滑,让一个光滑的黄铜小球沿直槽下滚,并用水钟测定下落时间,伽利略在斜面成不同的倾斜角和铜球滚动不同距离的情况下作了上百次测定,从而证明了落体“所经过的各种距离总是同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自由落体定律.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进一步提出了“等末速度假设”即静止物体不论是沿竖直方向还是沿不同斜面从同一高度下落,到达末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伽利略进一步用单摆摆球的等高性实验作了检验.如图:拉至AB放开的摆球会升到对面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在E或F处钉上小钉子,摆球仍然沿不同的圆弧上升到同一水平高度的各点.反过来,如果让摆球从这些点下落,它同样会升到原水平高度的B 点.这说明,沿不同倾斜度的斜面(不同弧线)下落,其末速度是相等的.根据这个假设,伽利略推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等末速度假设”和单摆摆球的等高性实验,把伽利略引向理想斜面实验,如图让小球从第一个光滑斜面AB滚下,再爬上第二个光滑斜面BC,则当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爬到一定高度,就停止上爬再度滚下.上爬到的这个高度(C点)刚好等于小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的出发点(A点)的高度.如果从AB斜面滚下的小球沿BD、BE等斜面上爬,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而这一切都同两个斜面的夹角无关.于是. .伽利略推想,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等于零,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光滑的平面BF,如果不考虑摩擦与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么小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以后,它在第二个斜面(平面)上就永远达不到它原来出发时的高度,那它将永远滚动下去.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伽利略写到:“我们可进而指出,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可保持不变,不过,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因为在向下倾斜的平面上已经存在一加速因素;而在向上倾斜的平面上则有一减速因素.由此可见,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永久的.因为,如果速度是匀速的,它就不能减小或缓慢下来,更不会停止.”伽利略在这里基本上明确地提出了惯性原理.但伽利略在惯性原理中,所考虑的平面仅是地球表面上的“水平面”,伽利略本人也认识到,他的惯性原理只在极限意义下才正确,因为一真正的水平面必然与地表面相切,因而如果延伸得足够远,一定看得出它是向高处走而沿着它向外运动的物体最终会慢下来.而且伽利略的惯性原理仅限于地球上,并没有把它用于宇宙间使之成为普遍适用的定律.所以,伽利略的惯性原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针对伽利略惯性原理的局限性,笛卡儿作了补充.笛卡儿克服了伽利略所认为的绕地球的圆周运动也是惯性运动的结论.明确指出,作惯性运动的物体永远不会使自己趋向曲线.运动.他总结出两条规则:第一,物体将一直保持它的速度,除非有别的物体制止它或者减慢它的运动速度;第二,物体始终趋向于维持直线运动.至此,惯性定律已基本被发现.三、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关于力和惯性的定义牛顿在笛卡儿、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他在《原理》一书中首先定义了力和惯性两个概念.他认为,施加于物体的力是为了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施加于物体上的一种作用.仅仅在作用中,力才显示出来,作用一结束,力便从物体间消失,然后由于惯性,物体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他写到:“物质的惰性力或固有之力,是按一定的量而存在于其中的一种反抗的能力,由于这种力,任何物体不论是静止的或是沿直线均匀向前运动的(即匀速直线运动),都要尽力维持其现状.”牛顿又指出,“这种力总是与具有该力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物质的惰性毫无区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由于物质的惰性,物体要脱离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困难的.基于这种考虑,这种表示惰性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叫做惯性力或者惰性力……”牛顿在此所指的“惯性力”或者“惰性力”,实质上就是“惯性”.2.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把惯性原理用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解释,又用于天体,给惯性原理赋予了普遍意义,使它成为一个定律,即牛. .顿第一定律.其内容可简要陈述为:“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它物体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指出,在没有空气阻力妨碍或重力向下吸引的情况下,抛物体将继续其运动.一个转动陀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它就不会停止转动.象慧星和行星这样较大的物体,由于在较为自由的空间中遇到的阻力较小,所以它们能在更长的时间内同时保持其进动和圆周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中所提到的物体是被当作质点来看待的,因而只涉与到物体的平动,而不涉与到物体的内部运动.3.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任何物体都具有一种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即惯性.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处于静止就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当它处于运动时,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这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定律还说明了匀速直线运动与静止这两种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的等价性.牛顿第一定律是从大量的实验现象出发,归纳总结出的,它是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自然界中不受力的孤立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一定律并不能简单地按其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这更反映了它的普遍意义.并且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与观察和实验结果相符合,这也间接证.明了这一定律的正确性.这一定律还表明,必须施加给物体一个力才能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或从一速度变为另一速度即力只是与运动状态的改变直接相联系的,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定量描述的.四、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留给我们的启示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可知,理想实验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理想实验是人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和发挥想象力,在思维中把客观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对象加以理想化,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过程的“实验”.伽利略被称为物理实验方法的先祖,同时他又创造了理想实验的方法.他在科学研究中善于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为驳斥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速度快”的错误结论,他设计了把轻重不同二物体捆在一起让其自由下落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他在发现惯性原理的过程中运用了理想斜面实验,堪称物理史中的一绝.因为他所设计的理想斜面这种在纯粹理想状态下的实验,在实际当中是无法实现的.尽管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把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尽量减少,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排除掉.然而,这并不能阻碍人们根据多次越来越逼近于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科学抽象而作出应有的结论.伽利略运用理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被牛顿概括总结出牛顿第. .一定律,成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基础.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也曾讲到一个关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会有所帮助的.书中写道:“假如有人推着一辆小车在平路上行走,然后突然停止推那辆小车,小车不会立刻静止,它还会继续运动一段很短的距离.我们问:怎样才能增加这段距离呢?这有许多办法,例如在车轮涂油,把路修得很平滑等.车轮转动得越容易、路愈平滑,车便可以运动得愈远.……假想路是绝对平滑的,而车轮也毫无摩擦.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阻止小车,而它就会永远运动下去.”理想实验的方法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设计了“同时相对性”的理想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他确立了同时性的相对性的科学概念,成为创立狭义相对论的重要基础.理想实验根植于科学实验之中,但它具有现实实验所达不到的极度简化和纯化的程度,因而更有利于探索和揭示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运用理想实验,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具有加深对现实实验和研究对象性质与其运动规律的理解,还具有使逻辑证明和反驳更明确、直观与有力的作用,当然,理想实验的结论还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最早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来在17世纪由英国科学家伽利略和伽利略的学生伽利略·伽利莱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普及。
然而,真正将这个定律系统化并加以阐述的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他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这个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任何物体都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这个外力将改变物体的状态。
换言之,一个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力量改变它们的状态。
这个定律描述了物体的惯性,即物体具有保持其原有状态的倾向。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上,有一些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如下所述:1. 伽利略的实验:伽利略在16世纪后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以及斜面上的物体运动。
通过这些实验,伽利略提出了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这为牛顿的第一定律奠定了基础。
2. 牛顿的贡献: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详细阐述了物体的运动定律,其中包括第一定律。
牛顿将伽利略的观点系统化,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力学体系,打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3. 惯性观念的确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确立了物体的惯性观念。
这个观念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力学的发展,还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
4. 实验验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
例如,人们通过在真空条件下运行实验,证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总的来说,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古代哲学家的思辨到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再到牛顿的系统阐述,最终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丰富物体的运动规律,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今天来唠唠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程。
这牛顿第一定律啊,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它可是经过了好长好长时间的发展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于物体的运动其实有很多错误的认识。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要让一个物体动起来,就得一直用力推它。
要是不推了,这个物体马上就会停下来。
这种观念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好长时间。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聪明的人开始对这种观点产生了怀疑。
比如说,在冰面上滑行的物体,好像没有一直受到推力,也能滑出去好远呢。
这就让人开始思考,物体的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啊,有很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中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叫伽利略。
伽利略可不得了,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他做了一个斜坡实验,让一个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然后观察小球在不同平面上的运动情况。
他发现,当平面越光滑的时候,小球滚出去的距离就越远。
如果平面没有摩擦力,那小球可能就会一直滚下去。
这个发现可太重要了。
它说明物体的运动并不一定需要一直有外力作用。
伽利略的这个实验为后来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再后来呢,就到了牛顿出场的时候了。
牛顿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大科学家。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这个定律说啥呢?它说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那可真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从那以后,大家才明白,原来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随便乱运动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程可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它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现在坐汽车、坐火车,这些交通工具能够平稳地行驶,就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定律,那我们的交通工具可能就会乱成一团,根本没法正常行驶。
而且啊,牛顿第一定律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很多其他的科学领域,像物理学、工程学、天文学等等,都离不开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这可真是一段超级有趣的故事呢!你想想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于物体的运动那可是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就好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啥是对啥是错。
那时候啊,大家都觉得要让一个东西动起来,就得一直用力推它或者拉它。
要是不推不拉了,这东西肯定就停下来了,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吧?但牛顿这家伙可不一样,他就像个超级侦探一样,开始仔细琢磨这个问题。
他观察啊,思考啊,不断地找线索。
牛顿心里肯定在想:“为啥这东西就不能一直自己动下去呢?”就好比一辆车,要是没有摩擦力啥的阻碍,它是不是就可以一直跑下去啦?然后呢,经过他不断地研究和琢磨,嘿,牛顿第一定律就这么诞生啦!说的是啥呢?就是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你说这多神奇啊!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这就好像我们以前都在一条小路上走,突然牛顿给我们指了一条大道,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你再想想,如果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的生活得变成啥样啊?那车开起来得多费劲啊,飞机还能飞起来吗?所以说啊,牛顿的这个发现可真是太重要啦!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物体运动的理解。
而且啊,这个定律还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不能光凭感觉就下结论,得像牛顿一样去思考、去探索。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不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一个缩影吗?我们从懵懂无知,到慢慢发现真理,这一路上有多少艰辛和努力啊。
它也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去挑战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许在那些背后,就藏着惊人的发现呢!这不就是科学的魅力吗?让我们不断地去突破自己的认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奥秘。
所以啊,让我们一起感谢牛顿,感谢那些为科学做出贡献的人们。
是他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神奇!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牛顿三大定律证明的历史故事
牛顿三大定律证明的历史故事咱今儿个就来讲讲牛顿三大定律证明背后超级有趣的历史故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故事。
话说在牛顿之前啊,人们对于物体的运动那是一头雾水。
亚里士多德这位大佬就认为,物体得有个力一直推着它,它才能动呢。
就好像你推个小车,你不推了,小车就立马停住。
这想法在当时那可是深入人心啊。
可是呢,后来有一些聪明的家伙就发现有点不对劲。
伽利略就站出来了,他做了个超酷的实验。
他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然后小球又会滚上另一个斜面。
他发现啊,如果把第二个斜面弄得越来越平,小球就会滚得越来越远。
要是这个斜面完全是平的,那小球是不是就会一直滚下去呢?这就有点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了。
牛顿啊,那也是个善于思考的主儿。
他在这些前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力,或者受到的合外力为零,那它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好比一个在太空里飘着的宇航员,要是没有外力干扰,他就会一直那么匀速地飘着,就像个超级悠闲的太空漫步者。
二、牛顿第二定律(F = ma)的故事。
牛顿在琢磨这个定律的时候,那可没少费脑筋。
他肯定是天天盯着那些动来动去的东西看。
比如说,他可能看着马拖着车走,就想啊,这马用多大的力,能让车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呢?他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观察不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改变的。
他发现啊,力越大,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就越厉害,也就是加速度越大。
而且呢,质量大的物体,你想让它加速可不容易。
就像你推一辆小汽车和推一辆大卡车,你用同样的力去推,大卡车肯定加速得慢得多。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计算和思考,牛顿就得出了这个简洁又超级厉害的公式F = ma。
这个公式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开好多关于物体运动的谜题。
比如说,工程师们在设计汽车发动机的时候,就得根据这个公式来计算需要多大的力才能让汽车达到想要的加速度。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故事。
这个定律的发现啊,也很有意思。
马顿第一定律
马顿第一定律你可能是想说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 定律表述-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理解要点- “一切物体”:说明该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上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但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近似模拟这种情况。
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球运动的距离越远。
-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表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需要力来维持。
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在不受力时就保持静止;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在不受力时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历程(物理学史部分)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例如,他观察到推一个物体时,物体才会运动,不推就会停下来,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2.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 实验设计:让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
如果斜面光滑,小球会上升到与原来高度几乎相同的位置。
如果将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减小,小球要达到原来的高度,就会运动得更远。
当第二个斜面变为水平面时,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 意义:伽利略的实验及推理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基础,他指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 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4. 牛顿的总结- 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与原理
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与原理牛顿的三大定律,这可是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啊。
别看它们就像三条简单的规则,实际上它们的影响力可大了去了。
下面就跟我一块儿,深入了解一下这三大定律的秘密吧。
1. 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1.1 定律内容牛顿的第一定律,常常被称为惯性定律。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它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换句话说,物体的状态会保持不变,直到外界的力量把它搞得天翻地覆。
1.2 生活中的惯性咱们平常生活中,惯性可不是个陌生的概念。
比如,你在车上坐着,车子突然刹车,你就会有种被甩向前的感觉。
这就是惯性在作怪。
车子停了,你的身体还想继续向前运动,碰上惯性,真是有点小麻烦。
2. 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2.1 定律内容牛顿的第二定律,通俗点说,就是加速度定律。
这个定律的核心就是F=ma,也就是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简而言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它的加速度就越大。
如果物体的质量越大,在同样的力下,加速度就越小。
2.2 现实中的应用这条定律在咱们的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
比如,推一个空箱子和推一个装满砖的箱子,显然前者比后者容易推动多了。
那是因为空箱子质量小,所以在同样的推力下,它的加速度大,动得更快。
3. 第三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1 定律内容牛顿的第三定律是最有趣的,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也就是说,你对物体施加的力,物体也会对你施加一个同样大的反方向的力。
3.2 生活中的体现咱们日常生活中,第三定律的例子多得很。
比如你站在地上跳跃,你用脚推地,地面就用力推你,你才能跳得起来。
再比如打篮球的时候,球拍击打篮球,篮球会对球拍施加一个反向的力,所以你能感受到球的弹性。
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在发挥作用。
结论牛顿的三大定律虽说听起来挺复杂,但它们实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无论是车子刹车时的惯性,还是推箱子的力学原理,又或者是打篮球时的反作用力,这些定律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漫谈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高一物理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础。
它是前人多年探索和实验的结果,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今天我们来漫谈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落体运动的规律,认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重力场下的落体运动速度是相同的。
这种看似正确的规律却被后人所推翻。
古希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则通过对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的探索,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伽利略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惯性概念的科学家。
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直线轨道上把两个球放在同一高度上,并放行。
不论球的不同质量,两球同时完成落地。
这就表明了落体运动与物体自身的性质无关,不受物体质量大小的影响。
因此,这个实验即成为伽利略惯性实验。
伽利略的实验最早说明了惯性现象的存在和特点,但并未提出科学公式。
真正的科学公式是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是从惯性现象出发,用数学方法严格表述出来的。
牛顿最初是借鉴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考的。
但是他注意到,惯性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平面直线运动上,还表现在曲线运动和自转上。
因而,他开始进行广泛的实验和观察,并最终发现了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贯穿整个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对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可谓悠久而壮观。
它是从古希腊时期的落体运动规律、阿基米德的杠杆和浮力原理,到近代伽利略的惯性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一系列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牛顿成功地发现了惯性定律,从而奠定了它在力学中的基础地位。
在今天,它仍然是理解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之一。
牛顿第一定律演变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演变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过程,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事儿呢!你想想看啊,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那可是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那时候可没有像牛顿这么厉害的人物来给大家指明方向。
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要是没人推我,我不就一直站在这儿嘛。
但其实这里面蕴含着深深的奥秘呢!早期的人们啊,对于物体为啥会动,为啥会停下来,那是摸不着头脑。
他们可能会看着滚动的球,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咋就自己跑起来了,又咋就停下来了呢?然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有一些聪明的脑袋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啦。
他们开始观察,开始尝试去理解。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个难题,一开始不知道咋解决,但我们会去琢磨呀。
再后来,就有一些初步的理论出现啦。
这些理论就像是黑暗中的小火苗,虽然不太亮,但好歹是有了点光亮不是。
直到牛顿这位大神出现!他就像是一盏超级亮的大灯,一下子把整个黑暗都给照亮了。
他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你说这牛顿第一定律像不像给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定了个规矩?告诉大家,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就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来改变它。
这多厉害啊!这就好比是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突然有了一套明确的规则,大家都知道该咋玩了。
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过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呀,那是经过了多少人的努力和探索呀!这就好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地慢慢盖起来。
咱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前辈们的努力,我们能这么清楚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吗?那肯定不能啊!所以说呀,这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过程,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呢!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准确。
它也提醒着我们,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一点点地积累,才能变得越来越厉害。
现在,我们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可不能就这么算了呀,得好好利用它,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你说,这牛顿第一定律是不是超级神奇,超级有趣呢?它的演变过程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呀?哈哈!。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在伽利略的落体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中,斜面实验起过重要作用。
他在《两门新科学》中对这个实验描述得十分具体,写道“取长约12库比(1库比=45.7厘米)、宽约半库比,厚约三指的木板,在边缘上刻一条一指多宽的槽,槽非常平直,经过打磨,在直槽上贴羊皮纸,尽可能使之平滑,然后让一个非常圆的、硬的光滑黄铜球沿槽滚下,我们将木板的一头抬高一、二库比,使之略呈倾斜,再让铜球滚下,用下述方法记录滚下所需时间。
我们不止一次重复这一实验,使两次观测的时间相差不致超过脉搏的十分之一。
在完成这一步骤并确证其可靠性之后,就让铜球滚下全程的1/4,并测出下降时间,我们发现它刚好是滚下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接着我们对其他距离进行实验,用滚下全程所用时间同滚下一半距离、三分之二距离、四分之三距离或任何部分距离所用时间进行比较。
这样的实验重复了整整一百次,我们往往发现,经过的空间距离恒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
这对于平面(也即铜球下滚的槽)的各种斜度都成立。
我们也观测到,对于不同的斜度,下降的时间互相间的关系正如作者预计并证明过的比例一样。
“为了测量时间,我们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下降时由细管流出的水,不管是全程还是全程的一部分,都可收集到。
然后用极精密的天平称水的重量;这些水重之差与比值就给出时间之差与比值。
精确度如此之高,以至于重复许多遍,结果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个实验设计是安排得何等巧妙啊!许多年来,人们都确信伽利略就是按他所述的方案做的。
在历史博物馆中甚至还陈列着据说是伽利略当年用过的斜槽与铜球。
但是,当人们重复伽利略上述实验时,却发现很难得到如此高的精确度。
更不能使斜槽的倾斜度任意提高。
有人证明,贴了羊皮纸的木槽,实验误差反而更大了。
20世纪中叶,科学史专家库依雷(Koyré)提出一种见解,认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与他在书上描述的其它许多实验一样,都是虚构的,伽利略的运动定律源于逻辑推理与理想实验。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引言概述: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古老、最基础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希腊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本文将从古代希腊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经典力学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希腊时期1.1 牛顿第一定律的雏形在古代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界的四大元素理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组成。
他还提出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停止运动的观点,这可以看作是牛顿第一定律的雏形。
1.2 阿基米德力学阿基米德在古希腊时期提出了浮力原理,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会受到向上的浮力,这对后来的力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1.3 古希腊的几何学古希腊的几何学在力学研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对后来的数学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艺复兴时期2.1 加利略的运动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加利略提出了运动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为后来牛顿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2 牛顿的三大定律牛顿在17世纪提出了三大定律,即惯性定律、动力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这些定律成为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2.3 牛顿的引力理论牛顿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宇宙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后来的天体力学和相对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物理学的发展3.1 拉格朗日力学拉格朗日在18世纪提出了广义坐标下的动力学表述,建立了拉格朗日力学,这一理论在处理复杂系统的动力学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3.2 哈密顿力学哈密顿在19世纪提出了哈密顿力学,将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在相空间中的几何问题,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3.3 经典力学的应用经典力学在工程、天文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设计桥梁、卫星轨道计算、生物体运动等方面都离不开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历史的回顾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历史的回顾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可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进行推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伽利略的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这类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笛卡儿为发展动力学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当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后面倾倒(图甲).这是因为汽车己经开始前进,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的缘故.当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前面倾倒(图乙).这是因为汽车已经停止,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以原来速度前进的缘故.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任何物体都和周围的物体有相互作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可能实现,但牛顿第一定律却正确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这就使人们的认识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一个物体,如果它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如果这个物体的速度发生了改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抛出的手榴弹,射出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做曲线运动.可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在相同的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可见,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的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增大物体的质量.电动抽水站的电动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的振动或避免因意外的碰撞而移动.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既然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那么,加速度和力存在着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或者a∝F这个结论告诉我们,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提供很大的作用力.比如,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它们都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以提供大的牵引力.巨型喷气客机要求起动后在短时间内速度达到800km/h~900km/h,它们起飞的推力需达到几十万牛顿.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存在着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牛顿第二定律总结上面的结果,我们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得到下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都是有方向的.牛顿第二定律不但确定了加速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还确定了它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就是或者F ∝ma.上式可改写成等式F=kma.式中的k 是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使k=1,从而使公式简化.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 2加速度的力,叫做1N.即1N=1kg ·m/s 2.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制单位,则k=1,上式简化为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上面讲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F 表示外力的合力.这样,我们可以把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写成公式就是F 合=ma.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只有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外力恒定不变时,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外力随着时间改变的时候,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在某一时刻,外力停止作用,加速度随即消失,物体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该时刻的运动状态不再改变.【例题】一个物体,质量是2kg ,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 1和F 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 ,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分析 解答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要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
•请思考: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观点?
•2、伽利略是什么观点?
•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 2.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他采用什么方法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的?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尝试研究物理学并给出“物理学”这一
名称的人。
他生活在古希腊文明发展的鼎盛期。
从17岁开始,跟随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直学习了20年。
亚里士多德力图以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
是他的进步之处。
但由于当时研究物理学只是依靠直觉和思维来
进行,所以他的很多关于物理方面的论述,显然今天看来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能够摆脱神的意志,特别是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这是很不简单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没有现成的根据,没有可照抄的模式。
我是一位开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
我希望读者诸君能够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所未能成就的。
”
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一个科学领域(如:植物、动物、天文
、气象、数学和物理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学说对后世的西方思想和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点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古希腊思想家可以相比。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王朝被希腊人推翻。
亚里士多德也遭到不幸,失去了他苦心搜集的各种标本和资料,失去了他的全部书稿。
第二年,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这位科学的始祖饮毒而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当今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
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
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
”
伽利略,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
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科学上的成就与他首创的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不开。
他对物理规律的论证十分严格,这个论证过程可概括为:
观察-假说-数学分析、推论-实验验证……
他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技术精湛的实验仪器,例如浮力天平、温度计、望远镜、显微镜等。
他倡导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把实验事实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用实验检验理论推导,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为之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使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
正开端。
”
理想实验的方法
理解惯性与惯性定律
•1、历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种不同认识:
(1)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观点:实验—〉推理。
——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