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山地的形成》PPT课件
山地的类型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庐山
汾河谷地
火山口 火山示意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
富士山 典型的火山(3776m)
探究点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探究材料:教材P73图4.9褶曲示意和图4.10地球岩 石圈板块示意,P74图4.12断层示意和P75图4.14火 山示意。
滇藏公路
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
课堂小结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山
山地的成因类型
地
山地对交通 运输的影响
的
形
成
影响运输方式的选择
影响运输线路的分布
影响运输线路延伸方 向
谢谢收看!
探究点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六大板块中有几种边界类型?说出它们与地貌之间 的关系?
3.解释红海、喜马拉雅山、亚洲东部岛弧的形成过程?
探究点三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探究材料:教材P76图4.16某山区公路走向示 意。 1.山区交通运输在线路方式、线路分布、线 路方向三个方面各有什么特征?
2.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山区公路 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3.画一画:在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中,在A、B 之间设计一条合理的公路线。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
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课本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研究过了内力和外力感化,但是关于内力感化和外力感化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感化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ppt课件
【例2】下图为 “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
(1).⑥板块是( D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 ) A.喜马拉雅山 B.安第斯山 C.落基山 D.阿尔卑斯山 (3).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大陆的地理特征有( A )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3)分析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多火山的原因 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薄弱地带 _____ 。 (4)试说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方面: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漂浮的火山灰会 —————————————————————— 。
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有利方面: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磺资源。
1.板块及其划分 板块: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 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 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 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板块移动与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优质课件 (共33张PPT)
(2)原因: 可连接更多居民点, 方便出行,吸引客流
1.读下面的断层剖面图,回答:
(1)图中A、B、C、D四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分别是: 背斜 ,B________ 向斜 ,C________ 背斜 ,D______ 断层 。 A______ (2)A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 。原因是: (3)图中四个部位不宜修地下隧道的有_______ B处为向斜若挖隧道则会引起塌方事故并且地下水汇集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 D处为断层,修建隧道会因岩石破碎、岩层错动等带来安全隐患。
3﹑火山
(2)组成:包括 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
a.火山口: 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未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会积 水形成湖泊。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五大连池
美国火山口湖
长白山天池
b.火山锥
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 中堆积成的锥形体(一般上部陡,下部缓)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比较下面两组数据,阐述在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铁路
表4.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优质课件(共33张PPT)
② 需要通过断层——加固措施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断__层______. (2)丙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背__斜_____,该构造形成谷地的原因是 ___背__斜__顶__部__受__张_力__,__岩__石__破_碎__,__易__被__侵_蚀__成__谷__地____________.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甲、乙、丙处中的 ___丙__ 处 开采合适,其中__乙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4.2 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一上必修一第四章 主讲教师:漳州八中 吴小萱 指导教师:漳州八中 黄佳玉
林寅晖 吴少1 艺
山地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按照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中华名山之旅
喜马拉雅山
一、褶皱山
小知识
• 地质学家发现:
•
覆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
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
实例: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不2.能断。层断面层附地近带能岩找层到不出稳露定的,泉容水易吗诱?发为断什层么活?动,产生地 震、能滑。坡岩、隙渗水漏易等沿不着良断后层果线,出造露成。建筑物塌陷。
断层的实践意义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考点解读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考点解读山地的形成
【考点解读】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火山的组成;
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老新下新老断层谷地低地渭河平原山岭高地华山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火山口
2.①铁路②方式③河谷地带④线路分布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2.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 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要点二:地质构造与生产活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A)
2.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B)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此处是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区,可能变为水道。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高一地理《地的形成——火》教材解析
第一题火会给人类带哪些影响?
火喷发的火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地震,给人类带巨大的灾难,但火喷发给人们带肥沃的火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第二题如果在讲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你会怎么办?
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程资和财富。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感兴趣呢?我认为猜谜语的讲授方式可以尝试一下。比如第一个谜语,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学生可能很快会说出“武汉”,因为相声里说过,所以大多都知道。一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我就可以趁热打铁,第二个,总是大吵大闹,打一省会,这次学生可能不像第一个那么快把答案说出。有些人开始思考,有些人开始相互讨论,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是把书翻开,在书上的省会中寻找看是哪个省级行政中心,虽然说的几个谜底可能都是不正确的,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终肯定能找出“南宁”这个正确答案。我又可以继续出几个与本节相关的谜语,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敏捷而活跃,并一一找出了谜底答案。这节的知识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就掌握住了。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比如在寻找“南宁”这个谜底时,不但了解了“南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课件 (共83张PPT)
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 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 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比较背斜、向斜
判断依据 类型 形态 一般岩层 向上拱起 岩层的新老 关系 地形 对地貌的影响 成因
背斜
中心部分岩 山岭 岩层上拱而成山 层较老,两 (初期) 翼岩层较新 谷地 顶部受到张力,常被 (后期) 侵蚀成谷地
问题:请观察褶皱时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化 2.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判断方法: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 背斜 (1)从形态上看: 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 向斜
实地考察 背斜与向斜
Page 16
(最根本的 判断方法)
老
新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3)题。
Page 80
(1)图中a地所属地质构造是 ( C ) A.山岭 B.向斜 C.背斜 D.地堑 (2)图中①②③④处的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D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 ) B A.a B.b C.c D.d
向斜
一般岩层 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 谷地 岩层下弯而成谷 层较新,两 (初期) 翼岩层较老 山岭 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 (后期) 侵蚀,常成山岭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
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
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
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
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
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
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
高中地理_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本节课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内力作用进一步深化,讲述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山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了很多图片并进行筛选,学生兴趣浓厚并激发其进一步分析的兴趣。褶皱山的讲述我让学生用书本做实验,知道褶皱的受力是挤压力,并能挤压出不同的形态,以此明确褶曲及其分类,从形态上区分背向斜。这一知识点用的较多,且较难理解,所以我又采用了更直观的动画,生动有趣,形象直观,断块山的讲述时仍应用动画形式,效果非常好。穿插讲述过程,注重知识速记速查,提高效率。
本节课最终将这一知识点落实到人地关系上,明确山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分析方向和方法。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昌邑一中 2014-12-7 【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教学过程】 一、褶皱山
1、
褶
皱:
。
请尝试画出下列岩层受力后的状态:
2、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即一个弯曲,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观察上图并总结:(1)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和向斜的岩层形态和形成的地貌一般是什么?
(2)依据课本并结合你画出的岩层状态,理解背斜和向斜中岩层的新老关系。
(3)请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4)请总结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
【对点练习1】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地的形成》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地的形成》评课稿
摘要:本文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地的形成》进行
评课,从教材内容的适应性、组织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提供对该教材的合理评价和优化建议。
1. 引言
《山地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的一节重要章节。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内容。本文将对这节课进行评课,主要从教材内容的适应性、组织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对该教材的合理评价和优化建议。
2. 教材内容的适应性
2.1 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山地的形成》教材内容科学准确,涵盖了地理学关于山
地形成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教材首先介绍了山地形成的原因,包括构造和侵蚀两大类。然后介绍了构造山地和侵蚀山地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教材还探讨了山地对人类的影响,引发课堂讨论和思考。
2.2 教材内容的可读性
《山地的形成》教材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有助于学
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教材富有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教材条理清晰,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3 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
《山地的形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关联性,特
别是在案例讲解环节。通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山地形成过程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他们对地球变化的认识。
3. 教材组织性分析
教材章节的组织结构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合理的组
四川省仁寿高一地理人教版《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地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略(由于这是第一个课时,所以本节课只讲解第一部分的内容)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树立起学生对生活对地理知识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一)、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二)、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一)、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并分析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二)、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五、教法分析
新课程标理念要求,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这节课我将采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两篇(附导学案).docx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
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一一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掌握三种
山地的成因。2.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
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3.能够利用相关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
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
(3)地貌
褶皱类型岩层变化最初形成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一般向上拱起山岭A谷地
向斜一般向下弯曲谷地B山岭
(4)板块构造学说
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
⎩⎪
⎨
⎪⎧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2)地貌
①水平位移: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位移⎩⎪⎨
⎪⎧
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岩体相对上升:成为山岭或高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
3.火山
(1)岩浆活动地貌类型
①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如东非高原。
②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2)火山构造:火山口、火山锥。 判断
1.褶曲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向斜和背斜。( √ ) 2.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3.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 ) 4.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 )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大的原因 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2山地的形成ppt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③开采石油、天然气: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地垒(相对上升部分) 典型:华山、泰山,庐山
※1、W什2:么根是据褶岩皱层?新褶老皱关的系基判本别单位是什背么?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想一想:在外力作用后背斜还会成山,向斜 还会成谷吗?会不会出现地形倒置的情况?
3一、、褶褶皱的皱基山本形态 成因:外力侵蚀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从地貌上看 (倒置地形)
向斜成岭: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山岭
谷地
山岭
【探究活动 】 2017年1月12日,鄂尔多
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 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背斜 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 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4)假设该地地下有煤 层,在甲、乙两处挖煤易 发生哪些事故?
甲处易发生透水,乙处易发生 瓦斯爆炸。
二、断块山
1、概念: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过于强大,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位移,形成断块山。
破裂
位移(线) 断块山(断层)
二、断块山
2、水平方向移动:
会错断原有地貌,形成新的地貌
岩层呈天然拱形且不易储存地下水 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②采石: 弊:毁坏农田,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题: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第二题: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课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你会怎么办?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呢?我认为猜谜语的讲授方式可以尝试一下。比如:个谜语,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学生可能很快会说出“武汉”,因为相声里说过,所以大多都知道。一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我就可以趁热打铁,第二个,总是大吵大闹,打一省会,这次学生
可能不像个那么快把答案说出来。有些人开始思考,有些人开始相互讨论,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是把书翻开,在书上的省会中寻找看是哪个省级行政中心,虽然说的几个谜底可能都是不正确的,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终肯定能找出“南宁”这个正确答案。我又可以继续出几个与本节课相关的谜语,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敏捷而活跃,并一一找出了谜底答案。这节课的知识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就掌握住了。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比如:在寻找“南宁”这个谜底时,不但了解了“南宁”这个城市,而且清楚了它位于广西,属于南部沿海地区,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乐学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的地理教学也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题:如果你成为一名地理教师,你如何让你的地理课堂充满趣味性?
诱人的新课引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受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
喜欢追根问底,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便利用这一点设计诱人的新课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倒如,我在教学东南亚时,是这样设计新课引言的:我用优美的语言朗诵了陈毅同志赠给缅甸友人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陈毅同志的友人住有哪个地区吗?那个地区的山山水水是怎样的呢?”
第二、绘图填图、图文结合,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趣味”的突出表现。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总是运用挂图、小黑板、多媒体展示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
练,并且,每堂地理课前我都会安排学生将当堂课上重要的地图画在黑板上,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新课结束后,擦去图上文字,再请学生上黑板填图,其余学生评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填图、下面的同学进行评价,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同时,学生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等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第三、利用歌诀和顺口溜巧记地理名称
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而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的识记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去背诵。于是,我将一些地理事物编成歌诀和顺口溜,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背诵兴趣。如对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对十四个邻国按方位排列: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北哈吉塔西阿,西南印度不尼巴,南部还有缅老越;对六个隔海相望国编成:喊来日本兵,闻来菲律兵,马倒印度尼西亚。
第四、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
教师的表情和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我们老师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或对话,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那么得到的回报将是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和对他们的期待,从而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我所面对的学生普遍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老师提出问题,几呼没有人敢主动举手,抽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于是,我一进入他们教室,总是以微笑面对他们,提出问题后,总是以期待、鼓励的眼神面向他们,有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我不批评,而是表扬他大胆、声音洪亮。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担小,也不再担心回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师生关系互动良好。
总之,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不断地实践与创新、反思与总结,在主流教学模式下,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教学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