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案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案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地理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

2. 掌握火山的形成、喷发原理和类型。

3. 了解火山带分布情况和火山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4. 掌握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规律。

【教学重点】1. 火山的形成与喷发原理。

2. 火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火山带的地理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2. 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

2. 图像展示法。

3. 调查研究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出火山的概念和地理意义,带领学生重新认识山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二、讲授和探究1. 火山的发生与喷发原理:(1) 定义火山,解释火山的地理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

(2) 火山的形成原因,分清火山喷发的三个类型。

(3) 火山内部的喷发机制及地质特征,让学生了解火山岩、熔岩等基本知识。

2. 火山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分析火山分布规律,分清活火山和死火山,引导学生了解与火山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地质灾害,同时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火山分类。

3. 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1) 火山的主要危害,包括火山喷发和地震、火山爆炸与地质灾害。

(2) 火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区的影响。

4. 火山带的地理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简要讲解火山带的定义和主要的地理特征,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火山发生规律。

三、总结归纳通过课上的学习和讲解,老师引导学生对火山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让他们了解火山的地理现象、地质危险等基本知识。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后作业和小组调研方法,让学生阅读相关学术文章,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让他们了解山地的形成、演变及其地理意义。

五、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排名,同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高中地理火山

高中地理火山

高中地理火山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山地的形成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会东和文中学李成玲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知道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2.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3.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中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断层的概念,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5. 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6.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规模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一节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由于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

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

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

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

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

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难以亲临其境的观察到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因此在对其形成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模拟演示或通过动画来帮助理解。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高一地理《地的形成——火》教材解析第一题火会给人类带哪些影响?火喷发的火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地震,给人类带巨大的灾难,但火喷发给人们带肥沃的火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第二题如果在讲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

”你会怎么办?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

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堂意外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程资和财富。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

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感兴趣呢?我认为猜谜语的讲授方式可以尝试一下。

比如第一个谜语,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学生可能很快会说出“武汉”,因为相声里说过,所以大多都知道。

一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我就可以趁热打铁,第二个,总是大吵大闹,打一省会,这次学生可能不像第一个那么快把答案说出。

有些人开始思考,有些人开始相互讨论,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是把书翻开,在书上的省会中寻找看是哪个省级行政中心,虽然说的几个谜底可能都是不正确的,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终肯定能找出“南宁”这个正确答案。

我又可以继续出几个与本节相关的谜语,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敏捷而活跃,并一一找出了谜底答案。

这节的知识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就掌握住了。

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比如在寻找“南宁”这个谜底时,不但了解了“南宁”。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火山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火山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地理教案: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案名称:山地的形成——火山教学科目:地理教学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定义和分类;2. 理解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3.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影响;4. 归纳总结火山地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火山的定义和分类;2. 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3.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火山地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PPT课件;3. 火山模型或图片;4. 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于火山的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Step 2:介绍火山(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火山的定义和一些著名火山的图片,简要介绍火山的特点。

2. 介绍火山的分类: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Step 3: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讲解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岩浆喷发等。

2. 借助火山模型或图片,生动地演示岩浆喷发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火山地貌的形成。

Step 4: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影响(15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讲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包括地震活动、板块运动和热力活动等。

2. 探讨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包括火山灰的降解作用、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火山灾害带来的破坏等。

Step 5:火山地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10分钟)1. 介绍火山地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包括提供肥沃的土壤、吸引旅游业和供应地热能等。

2.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火山地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Step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火山的定义和分类、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火山地貌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Step 7:课堂练习和讨论(15分钟)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以检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Step 8:课堂反馈与课后作业(5分钟)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的反馈,布置相关课后作业。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2 山地的形成》教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2 山地的形成》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

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注: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等,它们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3.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从形态上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向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在地貌上有时候向斜发育成谷地注: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性疏松,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不少褶皱构造的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岩性坚硬,反而形成山岭(外力作用)4.褶皱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隧洞的良好选址向斜:地下水储藏区5.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或谷地的统称,表现为连绵的山体,代表是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6.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板块构造学说(1)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2)板块不断地运动(3)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二)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2.断层的基本构造和地貌(1)地垒:岩体相对上升,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2)地堑: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3.断层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1)泉水、湖水分布地;河谷发育(2)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三)火山1.概念: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1)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会形成宽广的高原,如东非高原(2)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2.火山的结构:由火山口和火山堆组成(1)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理解火山的形成和分布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理解火山的形成和分布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理解火山的形成和分布火山是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孕育着炽热岩浆和火山气体的开放性系统,它因为喷发而将这些物质排出地壳。

在高中一年级的地理学习中,理解火山的形成和分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火山的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全球分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自然现象。

一、火山的形成原因1. 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最终形成了陆地和海洋等各种地貌。

在板块构造理论中,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碰撞、拉扯或擦过等作用力,导致了岩浆在地表喷发形成火山。

2. 熔融岩浆上升:在大陆板块边缘或海洋板块下方,由于高温和压力使得岩浆产生,并逐渐上升到地表。

当岩浆通过裂隙或破裂处到达地表时,就会喷发形成火山。

3. 壳层结构不稳定:壳层由固态岩石构成,但其中存在一些孔隙或空穴。

当岩浆上升时,由于岩浆比固态岩石更易流动,它会顺着这些空穴和孔隙的通道运动,并最终喷发。

二、火山的分类根据喷发特点,可以将火山分为以下几类:1. 火山爆发型:这类火山爆发力量极大,喷发出大量的物质,形成高耸的火山口。

喷发过程中伴随着巨大噪音和冲击波,并常常伴有岩浆流与火山碎屑流。

2. 火山喷泉型:这类火山表面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噴泉,在地表直接涌出高温岩浆、气体和蒸汽。

火焰、烟雾和灰尘在空中形成美丽壮观的景象。

3. 火山锥型:这类火山形成于连续数千年以内的活跃阶段,在持续性喷发过程中逐渐堆积而成。

由于岩浆粘稠度高,爬升速度慢,所以构成了典型的锥形火山。

4. 盾状火山:这类火山由大量的岩浆喷发而产生,岩浆具有低黏度和高流动性,在地表形成广阔平坦的盾状火山。

由于岩浆流较顺畅,喷发活动相对稳定,不会引起剧烈爆炸。

三、火山的全球分布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边缘、洋脊带和地壳断裂带上。

以下是一些全球著名的火山分布:1. 环太平洋火环:也称为“太平洋火源带”,围绕太平洋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山带,其包括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安德里亚斯断层、新西兰北岛和南岛等地的众多活跃和死火山。

高中地理知识点 火山

高中地理知识点 火山

高中地理知识点:火山一、火山概述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由火山口、火山岩和火山灰组成。

火山口是火山活动的中心,是熔岩、气体和火山灰等物质喷出的地方。

火山岩是火山活动产生的各种岩石,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火山灰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细小颗粒物质,可以飘散到很远的地方,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二、火山的形成火山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有关。

当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时,会形成熔岩。

当这些熔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地球表面形成火山。

火山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熔岩的流动和喷发的强度。

三、火山的分类根据火山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可以将火山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活火山:有活动历史的火山,可能在未来再次喷发。

2、休眠火山:长时间没有活动,但未来可能重新活动的火山。

3、死火山:长时间没有活动,未来不太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

四、火山的影响火山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火山可以改变地形和地貌,例如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口、火山锥和熔岩流等。

火山可以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例如,火山灰可以飘散到大气中,遮挡阳光,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火山喷出的气体和熔岩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火山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对地球的影响深远。

了解火山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未来。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高中地理:世界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一、引言高中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其中世界地理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全球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本文将重点解读世界地理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其形状被称为地球体。

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这种旋转运动称为自转。

自转的周期为一天,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地球还绕着太阳旋转,这种旋转运动称为公转。

火山喷发与环境变化——高中地理《火山》教案

火山喷发与环境变化——高中地理《火山》教案

火山喷发与环境变化——高中地理《火山》教案火山是地球表面上最神奇、最神秘的自然景观之一。

每年全球约有50次火山喷发,其中大约有35次会在附近造成一些破坏。

火山喷发不仅可以对环境和气候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周围土地和城市的社会经济造成间接的影响。

因此,认识火山喷发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山的概念与类别火山是指遗留在地表上的安山岩、玄武岩、火山灰、火山泥等火山岩石和喷发的岩浆、熔岩、火山口喷出物等,由于受到地球内部高温热物质、岩浆等的作用而形成的地形,同时在地表上形成的地形就是火山口,被称为火山。

火山根据地形特征和喷发的物质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盾状火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群等不同类别。

二、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对地球环境和气候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火山灰、熔岩流和火山喷出物等喷发物的威胁。

火山灰会覆盖在植被和农业上,降低光照、温度和供水,进而影响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熔岩流是指火山口喷发物沿着火山的山坡流动形成的物质,它们会破坏所有的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同时会烧毁房屋和其他建筑物。

由于火山喷发物的形成和喷发不可预测,因此难以预计火山灾害对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会对气候造成间接的影响。

当火山喷发时,火山口会喷出大量的尘埃、气体和碎屑,它们会在提交到大气中,进而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例如,一个较小的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数年间跨越全球的气温下降,并引发全球尤其是贫困国家的疾病和饥荒等问题。

三、火山喷发对环境变化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地球环境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由于火山岩石内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不同,因此当火山喷发时,它们排放的气体也不同。

据研究表明,每立方米的熔岩可以释放出大约1000到5000立方米的气体,而且大多数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甲烷等,这些气体可以对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

火山喷发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

高一地理必修1_《山地的形成》教材活动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1_《山地的形成》教材活动解析

《山地的形成》教材活动解析【活动】p74读图4.11,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活动】p75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

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1)外貌景观的区别。

(2)内部构造的差异。

【活动】p761.请根据下面两组数据写一段话,阐述在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2.图4.16是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

根据此图分析如下问题。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解析及参考答案:【活动】p74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2.由于岩层差异侵蚀的结果,形成山岭的是向斜,形成山谷的是背斜,所谓“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活动】p75断层处可能存在的特征:断层面两侧岩层不连续;断层带上岩石破碎,形成断层破碎带;发育有陡崖、沟谷或河谷;可能有泉水出露。

【活动】p761.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

从表4.2分析,山地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2.(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二)》教学设计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二)》教学设计 含解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武昌锋第二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恐龙灭绝──火山爆发说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海洋底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

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

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

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那么火山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导入火山)一、火山【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5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火山的结构与组成(协作交流、课件展示)(二)火山喷发物问题设置:火山有哪些组成部分?其喷发物都有哪些?总结归纳(协作交流、课件展示):火山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等组成;火山喷发时主要喷发物有水蒸气等气体、火山灰等固体、熔岩流等液体.【导学与自主探究】(情境创设、协作交流、课件展示)(三)火山分类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类。

1.死火山是指那些保留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和现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这类火山在世界上的分布最广泛.大同火山群是我国第四纪火山群之一,是中国著名第四纪火山群。

高一地理火山的形成知识点

高一地理火山的形成知识点

高一地理火山的形成知识点地球上有许多壮丽而危险的地质奇观,其中之一就是火山。

火山是地球上的孕育着火山岩、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喷涌而出的地质现象。

它们的形成涉及到多种因素和过程。

本文将探讨高一地理中与火山形成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许多巨大的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和改变位置。

这种现象被称为板块构造理论。

当这些板块发生碰撞或分离时,就会在板块边界产生各种地质活动,包括火山的形成。

二、火山构造火山通常由火山口、火山体和火山喷发物等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火山的开口部分,熔岩和岩浆从这里喷发出来。

火山体是火山口下方的岩浆储存区,它由多层火山岩和火山灰组成。

火山喷发物包括熔岩、火山灰、火山弹和火山气体等。

火山喷发是火山活动的核心过程。

当地下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上升到地表时,就会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喷发期、休止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

喷发期是火山岩和熔岩喷射出来的阶段,休止期是火山活动暂停的阶段,爆发期是火山喷发达到最高峰的阶段。

四、火山喷发物及其影响火山喷发物包括熔岩、火山灰、火山弹和火山气体等。

熔岩是岩浆喷发到地表后冷却凝固的产物,火山灰是由岩石颗粒和喷发物组成的极细颗粒物质,火山弹是球形或卵形的岩石碎片,火山气体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氢等。

火山喷发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长期的影响。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遮蔽了太阳光,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火山地貌是指由火山活动所形成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火山地貌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喷出口、溢流岩和火山口湖等。

火山地貌的形成与岩浆的喷发和冷却方式有关。

六、火山灾害由于火山的喷发具有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火山灾害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山喷发会产生熔岩流、火山碎屑流、火山灰和火山弹等致命性喷发物,对周围的人群和建筑物构成威胁。

七、火山的分类根据形成方式和活动特点,火山可以分为火山口火山、裂口火山、盾状火山、火山群等不同类型。

甄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山地的形成

甄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形成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的内容是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这一节的内容。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与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

且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它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因此,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讲述与内力作用有明显关系的山地的形成。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讲了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形成。

第二部分是讲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一部分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第二部分属于内力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这一部分是前一节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力塑造地貌这一章内容的理解。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内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承接上一节内容,通过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发展与变化的。

通过课标要求,是需要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因此不可以忽视这三大部分的图例,如课本图4.9,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让学生明白在内力作用的影响下,山地的进一步发育,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不可以忽略活动部分的问题,加强课堂拓展。

同时,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其内力塑造的地貌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并将它运用到生活实例当中。

学情分析这是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第四章主要讲的就是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我们已经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进行了学习,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这一节的内容对于我们进行下一节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因此对于我们这一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已经具有了一定地理分析能力,读图,数据分析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迁移和综合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懂得用所学知识分析周边环境,例如比较东北大平原和东南丘陵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注重将知识学活,学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教材解析
题: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第二题: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课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

”你会怎么办?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

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

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呢?我认为猜谜语的讲授方式可以尝试一下。

比如:个谜语,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学生可能很快会说出“武汉”,因为相声里说过,所以大多都知道。

一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我就可以趁热打铁,第二个,总是大吵大闹,打一省会,这次学生
可能不像个那么快把答案说出来。

有些人开始思考,有些人开始相互讨论,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是把书翻开,在书上的省会中寻找看是哪个省级行政中心,虽然说的几个谜底可能都是不正确的,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终肯定能找出“南宁”这个正确答案。

我又可以继续出几个与本节课相关的谜语,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敏捷而活跃,并一一找出了谜底答案。

这节课的知识在愉悦的气氛当中就掌握住了。

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比如:在寻找“南宁”这个谜底时,不但了解了“南宁”这个城市,而且清楚了它位于广西,属于南部沿海地区,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乐学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的地理教学也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题:如果你成为一名地理教师,你如何让你的地理课堂充满趣味性?
诱人的新课引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生受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一方面,他们对问题
喜欢追根问底,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急于显示自己的才能,个个跃跃欲试。

于是,我便利用这一点设计诱人的新课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倒如,我在教学东南亚时,是这样设计新课引言的:我用优美的语言朗诵了陈毅同志赠给缅甸友人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陈毅同志的友人住有哪个地区吗?那个地区的山山水水是怎样的呢?”
第二、绘图填图、图文结合,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

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

人地关系、空间概念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趣味”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

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总是运用挂图、小黑板、多媒体展示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
练,并且,每堂地理课前我都会安排学生将当堂课上重要的地图画在黑板上,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新课结束后,擦去图上文字,再请学生上黑板填图,其余学生评价。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上黑板填图、下面的同学进行评价,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同时,学生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等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第三、利用歌诀和顺口溜巧记地理名称
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而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的识记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去背诵。

于是,我将一些地理事物编成歌诀和顺口溜,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背诵兴趣。

如对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对十四个邻国按方位排列: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北哈吉塔西阿,西南印度不尼巴,南部还有缅老越;对六个隔海相望国编成:喊来日本兵,闻来菲律兵,马倒印度尼西亚。

第四、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
教师的表情和语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果我们老师精神饱满地步入教室,微笑地面对学生,用饶有兴趣的语调和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引入课文或对话,不断向学生传递期待、鼓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那么得到的回报将是专心的听课和对学习活动的热情投入。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用饱满的热情、极富情感的语言面对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和对他们的期待,从而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我所面对的学生普遍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老师提出问题,几呼没有人敢主动举手,抽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

于是,我一进入他们教室,总是以微笑面对他们,提出问题后,总是以期待、鼓励的眼神面向他们,有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我不批评,而是表扬他大胆、声音洪亮。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担小,也不再担心回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师生关系互动良好。

总之,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不断地实践与创新、反思与总结,在主流教学模式下,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教学特色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