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95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林钰金作者简介:林钰金(1990—),女,福建莆田,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以福建省9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将主成分分析的原理运用到福建省各城市评价与分析过程,建立科学的城市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福建省9个城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且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城市按照经济情况的相似性分成三类城市。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福建沿海与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山区与沿海的不平衡发展,其中福州市和泉州市作为一类城市,无论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还是生产能力水平上都是遥遥领先,厦门生产能力不足,但综合排名第一,其他城市均处于落后地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当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省整体经济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发展也表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以近12%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13%的快速增长个,均高于全国同期的增速,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23%,位居全国第八位,高速公路、铁路运营里程、航空及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日千里。
在福建省总体发展可喜可贺的同时,增长的空间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分异,统计数据显示,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超过60%。
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前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力的评价内容十分丰富,评价指标多样,评价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一部分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如丁红艳等人(2016)①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了新疆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林漫冰等人(2018)②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另一部分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如樊自甫等(2018)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域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祝捷等(2018)④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对海西城市进行评价和分析;曹炳汝等人(2014)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新型特色城镇产业体系构建实证研究——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城为例
源去构建新 型特色城镇 产业体系 。即福 建马尾船政 文化 城的产业体 系 。 地方特 色文化资源产 业化的可行 性分析
一
、
地方 特色 文化资 源是植根于某 一固定 区域 的独特 的 文化 资源 . 其 丰富的 内涵使对 其产业化 开发成为可能 , 地
0
复
0 0
-- ,
新型特色城镇产业体系构建实证研究①
以福 建 马 尾 船 政 文 化城 为 例
王 庆
0 >
Z 0
蚕 至
m 0
0
0 r n
量
薰
摘
I Z Z
( 福 州 大 学 阳光 学 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1 5 )
要: 新 型 城 镇 化 是 以“ 人” 为核 心 的 城 镇 化 , 新 型 特 色城 镇 产 业 体 系是 以地 方 特 色文 化 资 源 为核 心的城镇 产业体 系, 具 有 产 业 特 色、 区域 特 色、 服 务 特 色 以及 绿 色特 色 等 , 福 建 马尾 船 政 文化 城 要 构 建 以
很多 地方特色文化 资源历 史比较悠久 , 多则上 千年 , 少则 上百年 , 通过长 时间的历史沉淀 。 其所包 含的 内涵也 丰富 多彩 . 形成 _ 『 独特 的文化积 累 . 这些文化 积 累成为对 地方 特 色文化 资源进行产业化 开发 的巨大源 泉 。比如地
处福 建省福州市 马尾 区的船 政文化 ,其起源 于清末 的洋
书, 为福 建 马尾 的旅 游业 、 娱乐 业 、 文化 业等产 业 的构建
( 二) 独特 的文化 资源是地 方特 色文化 资源产业化 开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人 居 环 境 、城 镇 体 系 现 状 分 析 出发 ,重 点 探 讨 福 建 省 推 进 新 型 城 镇 化 建 设 过 程 中 面 临 的 主 要 难 题 ,提 出 以 生 态 示 范 区为 契 机 ,为 福 建 省 走 集 约 、智 能 、绿 色 、低碳 的新 型城 镇 化 道路 提 出 相应 战 略 对 策 。 关 键 词 :福 建 省 ;新 型 城 镇 化 ;现 状 ;对 策
9 5
9 7 8
9 9 7
0 O 0
a n d r a d i a t i o n,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p u b l i c u t i l i t i e s ,r e s i d e n t i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u r b a n s y s t e m i n Fu j i a n,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ma i n p r o b l e ms f a c e d b y p r o c e s s o f n e w u r b a nt r u c t i o n i n F u j i a n .La s e ,t h i s p a p e r p u t f o r wa r d c o r r e —
基于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设月 地周 长、 面积 等标度 计 算分维 数 ,其计 算 公式如 下 .
D=2n P4)I A} 1( / ,n(
w l I B t G S y cal l i bo ̄ l d ct l h cuat ng ur 0n fa o r di e ins r n In eco l nay ef m ns o uba dsw ud a lz of o he
T , 究城市形 态演变 的规律, 对 梳理城 市发 研 于
£ 量 * 目 , 目 ; m
进
自 目
自* * 域 # t . 砖
∞城 算 目
女
展脉络 ,准确把 握城市 发展方向 、科学进行城 市 规划等 诸多方面 ,有着 重要的现 实意R , 是城 也 市规划 殛相*学 科的研 究热点。
有 目格维 教法 、半 径维 数法 、边界 维数 法三 种
。
本文 主要 利用 边界 维数 法 ,即利 用 城市 建
^b
T s hipop er p ̄po e m eho whih s d 0 t d c e s nax t y t o ev f oJ T u on
F z o SQ x u h u G n e ompl e
的主要 方法有特征 值法 、丹形研究 、网络拓扑 分 22 空 向甸 洼
班 《 m 地
* #
变, 说 城市进 ^相对稳定 发展 阶 段 通过计 算
* 枉 # 展 ^ 秆
目日 .
分罐数 D ,可 以在时间 序列上 对 分析 城市 外部
形态洼 变历程。 目前 ,关于 城市 形态 丹形 研究 的 方法主 要
基于分形理论建设用地的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2 研 究 方 法 与数 据 处 理
21 研 究 方 法 .
人 地 系统 和全 球 变 化 研 究 提 供 依 据 [ 3 1 市用地历来都是 国内 。城 外 专 家学 者 研 究 的 重 点 , 而 建 设 用 地 是 城 市 的主 要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 文 基 于分 形 理 论 对 福 州 市 的 建 设 用 地 进 行 分 析 , 讨 本 探
分 形 作 为 一 门研 究 不 规 则 自相 似 体 系 的 理 论 ,具 有 自相 似 性 和 标 度 不 变 性 2个 重 要 特 征 。分 形 维 数 是 表 征 自相 似 性 系 统 或 结 构 的定 量 指标 之 一 , 此 借 助 它通 过 少 量 信 息 即 可 因 重 现 原 来 的研 究 对 象 . 有 指 定 信 息 少 、 算 容 易 和 重 现 精 度 具 计 高 的 特 点 。分 形 维 数 可 采用 不 同 的 方 法 来 测 算 ,得 到 多 种 维 数 。尽 管 目前 这 些 维 数 的 物 理 意 义还 没有 揭 示 出来 . 这 些 方 但 法 计 算 出 来 的 维 数 不 能 不 加 区 别 地 混 用 .尤 其 是 利 用 这 些 维 数进 行 对 比分 析 时 更 要 慎 重 。分 形 维 数 可 以分 为 视 空 间 维 数 、 相 空 间 维 数 和 序 空 间 维 数 , 文 借 助 面 积 一 长 来 计 算 序 空 间 本 周
立 ; 塔 、 塔 相 峙 , 成 独 特 的 ” 山 两 塔 一 条 江 ”” 在 山 白 乌 构 三 、城 中 , 在 城 内 ”枕 山 、 山 , 面海 、 江 的优 美景 色 。 襟
f n e rt . 2 Ma dl o B B) 0世 纪 7 b 于 0年 代 中期 创 立 的 【, 一 种 横 跨 1是 1
福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形预测与分析
‘, 4
运用模型 () 20-0 4 4对 0 20 年城镇 1 居 民恩 格尔 系数进 行拟合 ,结果 见表
2 。由表2 以得 到 2 0 - 0 4 可 0 12 0 年模型拟 合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12 % .8 ,可见分形
分形分布的模型符合良好,亦即变换
第一步 ,构建基本序列 由原始数据得到基本序列
分 析模型 对恩格 尔 系数的变化 趋势 具
有较好的拟合精度。根据模型() 4 外推
预 测得到 2 福建城镇居 民恩格尔 系 0 1 0
维普资讯
福城居思尔数形测分 建镇 民格系分预与析
● 甘健 胜 黄 泽 民
【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城镇居 民恩格尔系数虽然整体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
是恩格 尔系数下降呈现 非线性 的变化特征。利 用分形 分析模型在非线性问题预 测研 究中的优 势,建立恩格 尔系 数 分形分析预测模 型 ,对福建城镇居 民恩格 尔系数变动趋势进行研 究,提 出发展 经济,提 高城镇居 民生活 水平
此时可采用变维分形的概念亦即分维2分形分布的参数确定福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形预测与分析甘健胜黄泽民理论经纬developmentresearch43发展研究2006年第9期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有一些离散的数据对于这些离散的数据序列用各阶累计和的方法将原有的数据进行变换使得原来无法应用分形分析方法处理的数据变换成可以用分形分析方法进行处理的数据
1 .分 形 分 析 方 法
式 中r特征线庞 N 与 r 关的变 有 量;C 待定常数;D分维数 。 当D 为常数 , 这种分 形称 为常 维分 形 。1在双对 数坐 标上是一条直线 。 () 根 据该直线上 的任意 两个 数据 点 (.r) N,
福建省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选择
5 9岁 的人 口占 比 6 5 .9 6 % ,劳 动 力 充 足 。 ( 二 ) 制 约 因素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福 建沿海 发达的城市 经济 以现代化 的大 工 业生产为主 ,而边远 的农村经济 以典型 的小农经济为 主;城 市的基础 设 施发达 ,而农村较落后 。 2 、产业基础 :福 建 沿海 地区 工业历 史较 短 ,第 三产 业发 展较 弱 , 截止 2 0 1 2年 ,第 三产业仅 占地区 G D P的 3 9 .2 7 %。此 外 ,福建省 内沿 海地 区早期发展 的多为轻型工业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这是 发展新 型工
业 所 面 临 的挑 战之 一 。 3 、基础设施 因素 :从地 形来看 ,福建 的山地丘陵 面积 占总面积 的 8 0 % 以上 ,使得交通工程造价高 ,建设周期长 ,而福建 省对交通运输 的
展 的结果。而新型工业化具有独特 的推 动力 ,它依 托的先进 的信 息技术
差距 。 城镇化及城镇化模式类型 ( 一 ) 城 镇 化
一
( 一 ) 有 利 条 件
、
城镇化是 由农业为 主的传统 乡村社会 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 为主的现代 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 史过程 。尽管经过 3 O年 的改 革开放 ,但 中国城 镇化进程长期严重滞后 ,在新 的时期下 ,为进一步扩大 内需 、改善人 民 生活水平 ,推进城镇化是 我们 最重要 的战略选择之一 。
( 二 ) 新 型 城 镇 化 新 型 城 镇 化 是 以城 乡 统筹 、城 乡 一 体 、节 约 集 约 、生 态 宜 居 、和 谐
1 、工业经济 条件 :① 民营企 业 :截 止 2 0 1 3年止 ,全省 民 间投 资 8 6 7 4 .1 1 亿元 ,我省民营经济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比重达 6 7 .2 % ;对投 资增长 的贡献率达 8 1 .4 % ,拉动投 资增长 1 8 .2个百分 点 ,民营工 业 贡献突出 。据统计 ,全省规模 以上 民营工业 实现增加值 5 7 7 3 .8 6亿元 , 同比增长 1 4 .6 % ,对规模 以上工业 增长 的贡献 率为 7 0 .4 %。如此 庞 大 民营企业经济 主要集 中在沿 海地 区的闽南 一带 。② 外资企业 :福 建是 著名 的侨 乡,侨 乡地 区吸引大 量外 资的投人 。外资是福 建省经济 发展 的 另一重要力量 ,截止 2 0 1 2年止 ,港澳 台商投资企业投资额高达 7 7 1 1 1 6 8 万元 ,外商投 资企业投 资额 高达 5 2 5 8 5 3 0万元。 2 、海洋 经济 条件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 ,近海有海 洋生物 2 0 0 0多 种 ,发展 渔业具 有得 天独厚的条件 。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 大量 矿产 资源 ,已发现的矿产有 6 o余种 。海 峡油气 资源丰 富 ,据调查 油气 资源 总量 2 .9 亿 吨。沿海风 光秀丽 , 气候 宜人 , 拥 有丰富多彩 的旅 游资源 ,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展 的最 终 目标 。
江 、石狮 则构 成 了全省 最活 跃 的民营 经济 板 块 。与 沿海 区域如 火如 荼的 发展 相 比 ,福 建 省 内陆 区域 的发展 则面 临着 巨大 的挑 战 。 2 . 1福 建省 内陆 区域经济 发展格 局 的基 本 特点
般 齐” 、 “ 样 样有 ,样样 拿不 出手 ” 。县级 市 经济发 展 ,必须 在与 市场 经济 的对接 中找 到真 正 比较优 势所 在 ,逐 步形 成 经济特 色 , 这是 经济 发展 战略 的核 心 、重点 所在 。
《
l l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3 . 1 3 . 0 9 6
T t o N z ∞ s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李雅洁 王 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 与环境科 学学院 ,山西 临汾 0 4 1 0 0 0
关键 词 城镇 体 系空间结 构 ; 区域 经 济 ;区域 一体 化
1
、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 . 1相关 概念表 述 经 济 地理 学上 的空 间结 构 是 指 在 一 定 地域 范 围 内经济 要素 的相 对 区位 关 系和分 布 形式 ,它是 在长 期经 济发 展过程 中人 类 经济 活 动和 区位 选择 的积 累结 果 ;城 市地 理 学中 的 空 间结 构 反映 了经 济活 动的 区位特 点 以及 在 地域 空 间中的 相互 关系 ;经 济学 中空 间结 构 的研 究主 要偏 重于 特定 时段 中社会 经 济客 体 在空 间 的相互 作用 及所 形成 的空 间集 聚程 度 和集 聚形 态 。 本 文 中 的 城镇 体 系 空 间结 构 是 笔 者 通 过 对相关 文 献的 总结 、学 习后 ,站在 地理 学 的 角度 ,对 福建 省不 同规 模的城 镇在 空 间扩 展过 程 中所 呈现 出的具 有 时空 尺度特 征 的空 间排列 与组 合的 形式 ,是城 市地 域结 构 、经 济性 状 和 自然环 境在 不 同规 模 等级城 镇 体系 布 局上 的空 间投 影 。 1 . 2福 建省 城镇 体系空 间结 构的发 展趋 势 根据2 0 l 1 年 最 新 公 布 的 福 建省 城 镇 体 系规 划》 我们 不难 看 出 ,福 建省 在未 来的 2 0 年里 将 以滨海 都市 带为 脊梁 ,以 福州 、厦 漳 泉两 个大 都市 区为 依托 ,以福厦 泉三 大省 域 中心城 市 和省 域次 中心 城市 为核 心 ,以城 镇 聚合轴 为 骨架 ,以 中小 城市 和小城 镇 为基 础 ,形 成 层次合 理 、空 间有序 、地域 开 放 、 转 型发 展 的网络 化省 域城 镇空 间体 系 ,构建 带 、两 区 、四轴 、多点 ”的城镇 空 间结 构 人 力资 源管 理 ,优 先发 展 教 育 事业 ,提 高全 省人 口素 质 吸收 先 进 的 管 理 思 想 ,完 善 与 社 会 主 陵 ,地 处 闽西北 的武夷 山脉 山势 尤为 高峻 ,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相 适 应 的 人 力 资 源 管理 制 区域 内适宜城 镇 发展 的土地 数量 有 限 ,故 城 度 ,创 新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模 式 ,核 心 目标 是 镇 多分 布 于 沿 海 平 原 一 带 。 因此 , 由南 浦 “ 极大地 激活 人 力资源 ” 。只有 结合 省 内企 溪 、崇 阳溪 、沙 溪等构 成 的水 系基本 与福 建 业 现实 ,借鉴 其他 省份 的成 功经 验 ,遵循现 内陆城 镇的 发展轴 线 吻合 。从沿 着该 轴线 分 代 人力 资源管 理原 理 ,建立 以职 责定 岗位 、 布 的城 镇数 量来 看 ,北 部 区域城 镇分 布 比较 甄 选看 实绩 、管理 制 度化 、薪酬 市场 化 、保 密 集 ,南部 区域 则相对 稀疏 ,由北 向南逐 渐 障 社 会 化 、组 织 目标 与 个 人价 值 相 协 同 等 递 减 。此外 ,区域 内还 有一 部分 城镇 并不 分 “ 拴心 留人 ”机制 ,强调能 力本 位和 业绩 本 布 在轴 线上 ,而 是分 散在广 阔 的 山间地 区。 位 ,才 能达 到保护 、留住 、激励 、培 育 、用 好 人才 的 目标 ,才 能提 高全 省 的人 口素 质。 2 ) 中心 城 市规 模 较小 。内陆 发展 轴 上 ’ 的区域 中心 城市 为南 平 、三 明和龙岩 。 与省 . 3 )正确 处 理依 托 资源 优 势 与适应 市 场 内沿海 城市 相 比 ,这 三个城 市 的规模 偏小 。 需 求的 关 系 从 市 区规模 来看 ,除 三 明市下 辖两 个市辖 区 资 源优 势是 制 定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 外 ,南 平和 龙岩 都 只有一 个市 辖区 。从 市区 客 观基 础 。但 在 市场 经济 条件下 ,优 势资 源 人K l 来 看 ,以上 三 区的市 区人 口之 总和都 不 不 等 于 就 是 优 势 产 品 ,不 等 于 就 是 优 势 产 及 福 州 的 市 区人 口数 。即 使 与 内 陆 省 份 湖 业 ,不 等于就 是优 势 经济 ;一切 资源 只有 转 北 省 的几 个 地 级 市 如 襄 樊 、十 堰 、咸 宁 相 化 成适 销对路 的商 品 ,才 能将潜 在 的资源 优 比 ,福 建省 的三 个 内陆城 市规 模也 属 “ 轻 量 势 转化 为现 实的 经济优 势 。 1 )城镇 沿 区域 主要 水 系 呈带 状分 布 , 北 部密 集 ,南部稀 疏 。福建 内 陆多 山地 、丘
《福建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作者:————————————————————————————————日期:2附件1:《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主要内容(一)规划期限与范围本规划年限为2010-2030年,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本规划范围为福建省行政辖区。
包括陆域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和近海海域。
(二)城镇化目标与战略1.城镇化目标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0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27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9.5%左右,到203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2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31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
2.城市化总体思路贯彻落实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福州、厦漳泉两个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走以两大都市区为依托,以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城镇发展战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实行“集聚、转型、提升”的总体战略。
(一)集聚发展——全省城镇化重点向沿海地区集聚、倾斜,沿海地区向都市区集聚,山区向内陆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
(二)转型发展——引导都市地区城镇从相对独立发展向构建都市区协调发展方向转型,一般地区城镇由分散化发展向生态保护优先的集中发展方式转型。
(三)提升发展——引导城镇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支撑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4.省域城镇化格局实施都市地区、一般地区差异化推进策略,总体实现“有序集聚、适度均衡”的发展格局。
都市地区:都市地区是指城镇密集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紧密联系的地区,包括沿海都市地区和依托南平、三明、龙岩等中心城市形成的内陆都市地区。
都市地区应实施积极的公共政策,引导资源要素集聚整合、着力优化提升,推动城镇化向成熟阶段转型一般地区:是指都市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关于福建省城镇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Ke y wor s:u b n s se ; o sr ci n; ik n d r a y tm c n t t u o t n ig h
1前 言
城镇体 系 , 是一个 国家 或一个地 域范 围内 由一 系列规 模 不等 、 能各 异的城镇 所组成 , 职 并具有一 定的时空 地域结构 、 相互联 系的城镇 网络 的有 机整 体。在我 国 目前 的市场经济条 件下 , 其功能在于合理布局社会生产力 , 科学 安排 人 E和城镇 l 布局 , 充分开发利用 国土 资源并进行 国家或 地域 经济 战略部 署等 , 对一个 区域 的经济社会 的健康 发展具有 极大的影响力。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有关部 门根据 我 国经 济社会 发展 的要求 , 开始着手进行 区域规划 的研 究 , 并推进各类空间尺度 的区域规划工作。城镇体系规划便是其 中极为重要 的类 型之 福建省至今为止开展 了两轮 的省域城 镇体 系规划 , 对引 导全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 加强 重大基础设施 建设 , 促进生态 环境保护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极具挑战 和富 有 生 机 活 力 的 世 纪 , 国 城 市 化 发 展 已进 入 全 新 的 时 期 , 中 全 球 化 的发 展 使 以地 理 为单 元 的地 域 空 间 范 围 变 得 越来 越 模 糊, 经济和产业为要素 的区域分工 正逐 步显现 。在 这样 的背 景下 , 究省域 城镇 体系 的建设 和发 展 , 赋予 了全 新 的内 研 被 容。本文 旨在探讨福建省城镇体 系建设和空 间布局等若 干问
维普资讯
■ 建筑设 计 与规划
福建建设科技 20. o4 08N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于 福 建 省 城 镇 体 系建 设 若 干 问题 的 思 考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的城镇体系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我们福建省的城镇空间格局现状,以及简单分析了海西城镇群的格局,并对我国接下去的城镇发展格局简单描绘。
通过这些,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我们确实的需要对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现状、福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特点、海西城镇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调查,以实现与国家中长计划、“十一五”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一)我国目前城镇体系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1)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2)城市偏集中纬地带城市空间分布测度的另一形式是经纬网内分布状况。
我国疆域辽阔,所囊括的经纬度跨度较大(自南而北跨纬度49度多,从东到西跨经度60多度)。
从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分布看,城市主要集中于北纬20—40度及东经105—125度的地区。
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将朝着“一带、七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演变,其中一带是沿海城镇发展带,七轴是京广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多中心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关中等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城镇群。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阶段 , 并逐渐进入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翻 。
( 二) 同全 国相 比 , 我 省 城 镇化 率 高 于全 国平均
水 平
改革开放以来 , 福建省城镇化率 由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 1 7 . 9 %) 4 . 2个百分点 , 提高到高于全 国平均
2 0 1 4 年第 3 期 ( 总第 1 0 2 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URN A OF F UJ I AN I NS T r I ’ UT E OF S OC I AL I S M
No . 3 2 01 4
s e r i a l No . 1 0 2
城镇人 口首次超过了乡村人 口。改革开放 3 5 年来 ,
增长率为 2 . 8 8 个百分点。2 0 0 0 年, 福建省城镇人 口 为1 4 3 2 万人 , 城镇化率为 4 1 . 9 9 %, 比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化水平从 1 3 . 7 %提高到 6 0 . 8 %,年均增速 4 . 3 5
、
福建 省城 镇化 发展 现状
( 一) 城镇人 口迅速增长 , 城镇化 率稳步提 高
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由初级阶段加速发展到中期
纵观福建省城乡人 口规模发展历程 ( 见表 1 ) , 新 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 , 福建城镇化建设发展
缓慢 , 城镇人 口低速攀升 , 城镇化率略有 回落 ; 改革 开放后 ,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1 9 7 8 — 2 0 0 0年 , 全省
5 6 %,已提前进入第三产业 占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高
级发 展 阶段 。
( 四) 城镇化质量不 高, 结构不够合理 , 发展 不 够和谐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摘要:以福建省 67个县级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单元,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两两节点最短通勤时间,利用引力模型
计算经济联系强度,依托最大经济联系方向“自下而上”进行组织,明确城镇等级体系,并从产业、交通和政策方面分
析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 67个县级单元综合发展实力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东西部发展水
第 38卷 第 3期 2019年 6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 ANDDEVELOPMENT
Vol.38 No.3 Jun.2019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朱 玲1,郭青海2,肖黎姗2,杨 柳3
(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2.中国科学院 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2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平差距显著;(2)省域内形成“一带三轴”的经济联系格,具有明显的极核发展和点轴发展特征,并呈现多核心的发
展结构,网络结构的发展相对简单;(3)依据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自组织模式在福建省域内形成 6个子区域,以福
州、泉州、厦门为核心的沿海区域和以南平、三明、龙岩为核心的内陆区域;(4)城镇空间结构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
产业布局、交通可达性和政策规划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交通特征是影响城镇联系的重要条件,产业布局是推动
城镇结构转变的内在动力,政策规划则是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引导因素。
关 键 词:城镇群;空间结构;经济联系;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9)03?0042?06
外,对城镇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学术 界研究的热 点。 城 镇 群 的 形 态 受 自 然 环 境、产 业、交 通 和政策等若干因 素 的 制 约,是 多 种 因 素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和地缘文化相似性是城镇群形 成的基础条件[15],产业分工、专业化生产是城镇群发展 的内在机理[16],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城市群空 间结构演化的物质基础[17];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间要素 的垂直和横向流动,是城镇群结构发展的关键[18];相关 政策规划是城镇空间形态转变的主要推引力[19]。
基于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_以福州市为例_詹庆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表现在城市空间上则是城市空间的外向扩展以及同时发生的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1]。
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对于梳理城市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城市规划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1 城市形态及其研究方法城市形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城市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2];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空间物质形态,是由结构(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3],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像特征[4]。
针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在方法上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
定性方法主要是对城市形态演变进程进行图像比较、文字表述等。
定量研究城市形态的主要方法有特征值法、分形研究、网络拓扑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物理学方法等[5]。
定性研究城市形态具有形象、生动等优点,但难以抽象成参数在时间序列上做量化比较[6],而单独使用某一定量方法,很难对城市内外部形态进行全面的分析。
因此,本文以狭义的城市形态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提出结合分形研究和空间句法的方法,对城市空间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演变进行综合研究。
2 分形理论与空间句法2.1 分形理论分形理论是研究复杂但是有一定意义的自相似图形和结构的几何学。
分维数D,反映了图形(或系统)对于空间的填充能力和图形不规则边界的复杂程度[7]。
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分维数,反映了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及变化方式。
分维数增大,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紧凑度较低,用地破碎,城市空间以外向拓展为主;分维数变小,表明建设用地紧凑度变高,城市空间拓展以内向填充为主;分维数不变,说明城市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通过计算分维数D,可以在时间序列上对比分析城市外部形态演变历程。
020.都市区边缘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特征及机制研究——以福建龙海市为例
都市区边缘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特征及机制研究——以福建龙海市为例施一峰,陈骁摘要:县域城镇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对龙海市城乡聚落体系演进历程的梳理,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认为其在空间上呈南疏北密、通道型集聚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得出都市圈核心边缘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动力产生—动力传输—驱动形成—驱动反馈”的驱动机制。
基于此本文提出合理有序地促进人口城乡间流动、加强完善区域间基础配套设施、推进统筹城市、城乡的制度创新的优化策略。
本文所运用的聚落空间分析方法以及驱动力传导模型对于县域城镇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区边缘区,县域城镇化,城乡聚落体系,龙海市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使命,其集聚与扩散的效应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当前我国大城市人口承载力越来越接近饱和、大量农村人口难以通过“异地转移”进入大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大背景下,县域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重要生长点,县域城镇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聚落体系作为城乡发展状态的表象特征,是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状态[1-3],县域城镇化也是推动城乡聚落体系演变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城乡聚落体系对于剖析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与机制,引导县域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县域城镇化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以城乡聚落体系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地貌的聚落体系空间分布特征[4-6],以及城乡聚落体系交通、保护、规划等方面[7-9]。
从研究尺度来看,基于全国[10][11]、省域[12]、市域[13]范围的研究较多,而针对特定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的研究较少,以区域环境变革、大都市区发展带动的县域城镇化推进为导向的城乡聚落体系研究较为少见。
龙海市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县、福建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位于厦漳泉大都市区中的核心城市厦门、漳州之间,19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县域城镇化不断推进。
基于分形的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演变分析
基于分形的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演变分析
黄晓峰;黄跃东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2
【摘要】运用分形理论研究福建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自相似性质和特征,借助分维及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度指数分析福建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演化的动态特征,运用R/S分析方法对城市体系演化趋势作出预测,结果显示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论述了分维值上升的利弊,并根据分形优化原理提出改善福建省城市等级结构的措施.
【总页数】4页(P95-98)
【关键词】城市规模分布;分形;分维;均衡度;R/S分析;福建省
【作者】黄晓峰;黄跃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 核心区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J], 史雅洁;张仲伍;任秀芳;王东华;高涛涛
2.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 [J], 赖淑瑾
3.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与特点——基于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帕累托系数的分析
[J],
4.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与特点——基于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帕累托系数的分析[J], 周文
5.成渝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J], 王钺;何海静;陆薪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市城市发展形态整体研究的开题报告
厦门市城市发展形态整体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厦门市城市发展形态整体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厦门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前些年来,厦门市已经全面启动了城市更新和城市重建工作,城市形态的改变也更加明显,规划新城区、改善老城区、实施“城市客厅”建设等等都是城市形态发展的重要体现。
同时,城市发展形态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厦门市城市发展形态进行整体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究城市发展的历程、探讨城市规划的前沿理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a. 厦门市城市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分析b. 厦门市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分布c. 厦门市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预测与规划建议2、研究方法:a.文献研究法:对厦门市历史资料、城市发展规划、相关论文进行综合、系统地研究,全面把握厦门市城市发展的发展历程、现状状况等。
b. 实地调研法: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厦门市城市区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发展情况,获取实际数据。
c.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厦门市城市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d. 绘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和建筑结构图等手段,将各种数据形象化的呈现,以便更好的说明整个城市发展状况。
三、预期研究成果1、整体梳理厦门市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建设情况,深入剖析其中的问题与矛盾点,为厦门市城市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视角。
2、对厦门市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务实的建设性建议。
3、通过本研究的成果,为厦门市城市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辅助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高效实现。
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3-16;修订日期:2006-12-19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问题研究0支持基金项目号:R2004012作者简介:伍世代(1962-),福建松溪人,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规划教学与研究。
电子邮箱:sd l w 8726@si n a .com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伍世代,王 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应用分形理论对福建省城镇体系进行了规模和空间结构研究,验证了福建省城镇体系得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局部的分形特征,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分布还处于初级的首位型阶段,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发育不成熟;第二,福建省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地方两个不协调的现象;第三,福建省地区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高,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但也注意到区域城镇网络的均衡性还有待提高。
最后,通过自然、社会及历史等原因对成因进行讨论,据此提出福建省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建议。
关 键 词:城镇体系;分形;福建省中图分类号:TU 9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4-0493-06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更美好目标的不断追求,人们对城镇体系的客观认识也愈加迫切,顺势应时分形理论研究成为了继中心地学说之后又一前沿新锐。
经国内外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1~3]。
分形的结构一般都有内在的集合规律性,即比例自相似性[4],应该说分形本身就是一种由算法和程序集成的几何语言,用来描绘繁杂多样的自然形状。
本文应用分形理论对福建省城镇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关联程度进行测定,为福建省城镇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分形特征Jefferson 城市首位律[5]对城镇体系规模研究仅限于简单排序和模糊描述,难以明确区域城镇体系的动力学机制和变迁轨迹,所以无法支持决策系统的优化。
城镇的等级规模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用分形理论进行研究[6~10],即对于一个分布若干城镇的特定区域,将城镇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用人口尺度r(r 用人口数量表示)来度量人口规模大于r 的城镇数目N (r ),人口尺度r 与区域内的城镇数目N (r )满足关系:N (r)r -D (1)其中D 为分维数。
显然对式(1)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N (r )=l n A -D ln r (2)本文以福建省2004年23个县市城市人口来考察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发育情况,按照公式(2),算出Ln r 为横坐标Ln N (r)为纵坐标做出散点图(图1)。
由图1可见,城市规模分布分维数D =0.948<1,说明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分布较分散,人口分布不均衡,首位城市福州的垄断性较强。
依据周一星提出的城市规模标准[11],可把图形在Ln r定义域上划分成五个区间:Ñ[1.62.2534]、Ò[2.30362.7794]、Ó[2.55973.7291]、Ô[3.91204.5113]、Õ[4.60525.1408],以此来测度城市人口为10万以下、10~20万、20~50万、50~100万、100万以上的城镇分布密度比K =K 1:K 2:K 3:K 4:K 5。
结果显示K U 3:6:2:1:1,可见福建省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20~50万中等城市规模较小,数量少,密度低,在辐射和带动周围区域的能力较弱;而人口规模在10~20万之间的小城市数量过多。
2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城镇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种投影[11],可从随机聚集度、均衡度、相关度三个维度进行观测。
福建省城镇体系在空间尺度上已形成三个核心,以沿海为一级轴线,以2个双核结构为二级轴线的/P 0形框架[12]。
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 IA GEOGRA P H IC A S I N ICAV o l .27 N o .4A ug .,2007图1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双对数坐标图F i g.1Ln-l n of the cit y-s i ze d istri buti on i n Fu ji ang2.1福建省城镇体系随机聚集度测量城市从形成之日起就如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向其集聚[13]逐渐演化成为体系,无论是破碎、无规则的自然限制还是历史、行政、经济等人为干涉,城镇体系仍具有分形特征[14]。
福建省城镇体系中已形成三个/核心0)))厦门城市圈、福州城市圈和泉州城市圈,为此应以这三大城市作为重心,引入数学模型对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研究建模,定义城镇体系平均半径为:R s=(1S 6Si=1r i2)1/2(3)式中S为城市个数,R s为城镇数,R i为某城市到重心的直线距离(称为重心距,i=1,2,3,,,n)34表示平均。
根据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型特征,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平均半径与城镇数间有如下幂关系:R S W S1/D(4)进行双对数转化后得到:Ln R S=R o+D-Ln S(5)这里R o为某一常量,D便是分维数,其地理意义表示为城镇体系围绕中心城市随机聚集的特征,故可称之为聚集维数。
本文基于城镇体系的自相似性进行/窗口0分析,并保证各要素的不重叠和防止地图投影的变形[2,13],分别以福州、厦门和泉州建成区为中心,借助电子地图支持,在各城镇体系中均取样本数量为n=16(计入中心城市在内)。
为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笔者首先通过对建成区面积和周长的测量,得出修正半径(r0),则:R i'=R i-r o(6)R i'即为修正后的重心距,用它代替R i;然后运用式(3)、(6)测算各体系的平均半径R s(表2);最后再将点(R s,S)绘成双对数散点图象(图2)。
表1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地区城镇分布重心距(ri)和平均半径(Rs)Tab le1The gravity-d i stan ce and average radi u s t ak i ng Fuzhou,X i a m en and Quan z hou as t h e cen ters(un i t k m)厦门城镇体系城镇S R i';R s泉州城镇体系城镇S R i';R s福州城镇体系城镇S R i';R s建成区100建成区100建成区100杏林2 6.03.0江南20.80.6上街22.8 2.0海沧39.34.3池店3 2.6 1.6宦溪34.9 3.3后溪411.75.4紫帽4 4.4 2.6荆溪45.1 3.8灌口512.66.0丰州5 4.5 3.1岭头55.2 4.1西柯613.76.6陈埭6 5.4 3.6城门镇66.1 4.5金门714.17.0晋江7 5.8 4.0螺洲镇76.5 4.8大嶝814.77.6洛阳87.4 4.5南屿86.5 5.1东孚915.18.2霞美98.1 5.1南通98.1 5.5港尾1016.68.6西滨108.3 5.5甘蔗108.7 5.9马巷1116.79.0双阳118.4 5.8闽江119.1 6.3角美1216.99.3百崎128.9 6.1马尾镇129.8 6.6新店1318.09.6灵秀139.4 6.4祥谦1310.87.0内厝1418.410.3河市1413.27.1尚干1411.27.4浮宫1519.410.8东园1513.37.7营前镇1513.48.0隆教1619.711.4黄塘1614.48.3亭江1613.98.4数据来源:5福建省地图,20056、5福建省统计年鉴,20056、5中国电子地图,20056可见,三个城镇体系在无标度区间上才具有自相似性,呈现局部分形特征。
可知,厦门城镇体系随机聚集度最大(2.155>2),超出其嵌入空间维数,急需扩大建成区的建设面积,加速岛内外的交流;福州城镇体系聚集分维数次之(1.805U2),区域内城镇较均匀分布;泉州城镇体系随机聚集度最494地理科学27卷小(1.220),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存在无序因素的干扰。
图2 福建省三大城市圈城镇体系随机聚集分维F i g .2 The Ln-Ln graph s on t he Aggregati on D i m en si onof Fuzhou,X i a m en and Quanz hou2.2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均衡度测量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区域城市化的形式表达,是区域实体有机关联的空间模拟,对于研究空间的点、线、面的分布,可采用盒维数定义。
如取边长为r 的小盒子,把分形覆盖起来。
所有的非空盒子数记为N (r),改变r 的大小,得到一系列N (r )。
如果存在标度不变性,既可假设满足N (r)W r-D(7)但是由数盒子方法求分维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反映几何对象的不均匀性,所有盒子具都具有同样的权重。
因此进一步修改:把小盒子编号,如果第i 个盒子落入N i (r )个点,计分形中的点落入第i 个盒子的概率为,N (r )是总的点数。
利用信息量公式得I (r )=-6N (r)i=1P i(r )lg P i(r )(8)得到信息维:D i =-lim r y 0I (r)ln r(9)对(8)、(9)式进行进一步线性变换得到:I(r)=I 0-D 1ln r(10)研究表明[3],信息维D 1数值变化于0~2之间,它反映区域城镇分布的均衡性:当D 1=0时,表明所有的城镇集中于一点;当D 1=2时,表明区域城镇均匀分布;正常情况下,1<D 1<2,D 越大表明城镇体系各要素的空间分布越均衡,反之则越集中;当D 1y 1时,表明城镇体系均匀地集中到一条线上。
对福建省67个县级城镇进行/窗口0分析,最后得到双对数坐标图I (r))l n (1/r )(图3),并对无标度区散点进行线性拟合,易得到D 1=1.876,相关系数R =0.998,拟合情况较好。
通过对信息维D 1的测度,可以看出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布较为适中,但也可以看出无标度区范围狭窄,这可能是由于本文所选样本数量不多造成,但至少可以说明城镇分布情况只在局部空间存在分形。
图3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信息维F i g .3 The I n for m ation D i m ens i on of u rban syste mi n Fu jiang Prov i nce2.3 福建省城镇体系关联程度分形研究城镇聚落体系的崛起机制、演进趋势及关联程度都从不同层面表达了区域城市化的模式,并通过网络化的联通空间,从而整体带动区域发展,这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