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by黄宗智
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
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阅读经典著作,是每个渴望知识深度和质量的人所必须的过程。
然而,许多人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挫败。
如何阅读经典著作,以获得最大的知识收益呢?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帮助你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经典著作。
1. 专注于主题一个有效的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是专注于主题。
每本经典著作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这个思想或许是对社会、历史、人类生活、伦理道德等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的探讨和解答。
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个主题,将所有内容都与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如果你正在阅读《论语》,那么你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具有哲学意味的句子和章节上,如孔子的“道”、“仁”、“礼”等,这些思想都构成了《论语》的中心内容。
随着你的阅读深入,你会发现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最后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2. 研究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研究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每一个经典著作都是作者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反映,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例如,如果你正在阅读《资治通鉴》,那么你应该了解作者司马光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这个时期正是北宋政权崛起的时期,司马光的目的是通过编写一部历史通鉴来发扬国家的治理和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考虑到这个基本背景,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的宏伟主张和思想。
3. 创造自己的阅读技巧每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技巧都是不同的,因此,你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创造自己的阅读技巧。
你可以选择在特定的环境下阅读经典著作,或者使用一些记忆技巧,例如高亮重点、使用笔记本、制作思维导图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经典著作。
另外,你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他人探讨和分享所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整理知识。
此外,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过慢,可以选择一些速读技巧来提高阅读速度。
黄宗智:怎样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黄宗智:怎样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一、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
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二、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阅读文献做笔记的方法
方式二(一种做研究整体模式)1)看综述:2)泛读:3)精读:4)做笔记:5)有需要时回查(文章、笔记、文章的参考文献)(有点像做阅读理解):“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
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
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
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1、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
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
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
然后,在上网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
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
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
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读《研究是一门学问》有感
读《研究是一门学问》有感作为一本研究入门必读书,总体感觉很不错,关于科研的方方面面都讲的很细。
当然,如果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毕竟这边书面向一般化的读者。
不过,对于像我这样对科研还没什么概念的同学,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了关于研究的“直接而实质的利益”有四个方面,一帮助你真正理解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二,帮助你了解教科书读到的内容背后的工作,三是直接体验新知识是如何依靠如何提问,四是如何形成你所提的问题以及你所提供的答案。
在后记中,作者提出了研究伦理的概念。
“研究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涵行动”。
回顾整篇文章是围绕着研究开展,我自己认为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对话,严谨的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严谨,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它是研究的精髓。
研究的过程,需要完美的论证。
这个完美,当然是有局限的完美,因为人的本质就是局限吧。
但是不管是观点、理由,还是证据、论据以及承认和回应,连接这些论证要素的逻辑必定是严谨和诚实的。
黄宗智先生在《谈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的方》一文中指出,“阅读学术著作。
第一要养成连接概念和经验的阅读习惯”,这个意思就是养成一种寻找内在相关性的思考习惯和并且不断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对话去建构和质疑的习惯。
那么,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应该做的是不断思考和质疑。
我的批判是吸收和创造的利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需要立足基本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第二,用写作的形式来思考。
虽然写作最基本的理由是把你脑袋里的思维变成文字,进而以更清楚的书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但另一个理由则是这种书面形式会让你的观点更清晰,并且不至于过分夸张。
如何做专业书籍的读书笔记
如何做专业书籍的读书笔记一、阅读前的准备。
1. 明确目的。
- 确定阅读专业书籍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准备考试、进行研究,还是其他原因。
例如,如果是为了准备一场专业资格考试,那么读书笔记的重点可能在于梳理考点和概念。
2. 初步浏览。
- 先看书籍的封面、目录、前言等部分。
封面可能暗示书籍的核心主题或特色;目录可以让你了解书籍的结构框架,知道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前言往往会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书籍的适用范围等重要信息。
二、阅读中的笔记记录。
1. 标记重点内容。
-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如荧光笔)来标记重点语句、段落。
例如,对于核心概念用黄色荧光笔标记,对于关键的论证过程用绿色荧光笔标记。
- 也可以使用符号,如在重要的定义旁边画“△”,在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画“?”。
2. 摘要笔记。
- 对于每一章或每一个重要的部分,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这可以是几句话,提炼出该部分的核心观点、主要结论等。
例如,在阅读一本经济学专业书籍中关于“市场均衡”的章节时,摘要笔记可以写:“本章节介绍了市场均衡的概念,阐述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和产量决定机制,以及影响市场均衡的因素如消费者偏好、生产成本等。
”3. 批注笔记。
- 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疑问或者对内容的补充。
书中提到一种营销理论,你可以在旁边批注自己所知道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果对书中某个观点有疑问,可以写下“此处的假设是否过于理想化?”4. 概念地图笔记。
- 对于一些知识体系较为复杂的专业书籍,可以绘制概念地图。
以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专业书籍为例,以“数据结构”为中心,将各种数据结构类型(如数组、链表、树等)作为分支,再把每个数据结构的特点、操作等作为子分支,这样可以清晰地呈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阅读后的整理。
1. 系统整理摘要笔记。
- 将阅读过程中记录的各部分摘要笔记按照书籍的章节顺序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概述。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
论文阅读如何做笔记在学术研究中,阅读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论文的内容,做好笔记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地阅读论文并做好笔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论文的核心思想和关键信息。
一、准备工作在开始阅读论文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阅读的目的和主题,明确自己想要从论文中获取什么信息。
其次,了解论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研究领域,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文的内容。
最后,准备好阅读论文的工具,如纸笔、电脑等。
二、快速浏览在开始详细阅读论文之前,我们可以先进行一次快速浏览。
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获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先阅读摘要和引言部分,了解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
然后,浏览论文的标题、图表和图像,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可以用标记笔或者在电脑上做标记,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者重要的信息标记出来。
三、详细阅读在快速浏览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详细阅读。
详细阅读的目的是深入理解论文的内容和思想。
在详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做笔记:1. 摘录关键信息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摘录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观点、数据、实验结果等。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符号来标记不同类型的信息,以便后续整理和回顾。
2. 总结主要观点在阅读论文的每个部分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该部分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将其写下来,以便后续回顾和复习。
3. 提出问题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作者的研究动机、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结果的可靠性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论文的内容。
4. 绘制思维导图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来帮助整理和理解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形状来表示不同的概念和关系,以便更清晰地展示论文的逻辑。
四、整理和回顾在阅读论文之后,我们需要对所做的笔记进行整理和回顾。
可以将摘录的关键信息、总结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一个清晰的笔记文档或者思维导图。
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
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好笔记的方法一、引言在学术研究和知识获取的过程中,阅读文献并做好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效的阅读和笔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掌握关键信息,为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有效阅读文献,以及如何做好笔记的方法。
二、有效阅读文献的方法1. 制定阅读计划在阅读文献之前,应该制定一个清晰的阅读计划。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范围和深度,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获取背景知识,还是为了深入研究某个问题。
然后根据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合理安排阅读计划,以免阅读过程中盲目、漫无目的。
2. 扫读和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文献时,可以采用扫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扫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文献的整体内容和结构,把握主要观点和论据;精读则是在扫读的基础上,对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逻辑和论证。
3. 多次阅读,循序渐进多次阅读是有效阅读文献的关键之一。
首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二次阅读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第三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更多细节和思考问题的深层次,循序渐进地夯实认识。
4. 结合主题词汇进行重点阅读在阅读文献时,可以根据主题词汇进行重点阅读。
将主题词汇作为关键词,有选择性地阅读文献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重点,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并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阅读目的。
5. 注重批判性思维有效阅读需要注重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接受文献中的观点和论据,而应该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就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思考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献内容。
三、做好笔记的方法1. 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做好笔记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
有人喜欢用纸质笔记本写笔记,有人喜欢用电子设备记录,还有人喜欢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
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和遗漏。
如何有效地阅读书籍并记住所学
如何有效地阅读书籍并记住所学在信息时代,书籍仍然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光是读书不足以让我们真正受益于书籍所传递的知识。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更有成效地阅读书籍并记住所学,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1. 明确阅读的目的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要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
如果是为了获取特定的信息,我们可以快速翻阅并找到关键部分。
如果是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可以逐章节、逐段落地仔细阅读。
如果是为了扩展知识面,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
明确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效率,并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2. 给自己留下提示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给自己留下提示来帮助记忆,例如在书页上做笔记、用书签标记重要段落、在边缘画上图表或关键词等。
这些提示可以帮助我们在回顾时快速回忆起所学内容。
3. 建立联系我们可以与所学内容建立联系,例如将书中的观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或将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样做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增强记忆效果。
4. 多次重复重复是记忆的有效方式。
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所学内容、在不同时间点重新阅读等方式进行重复,这样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减少遗忘。
5. 关注细节注意书籍中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作者使用的词汇、段落的结构、表格和图表等。
关注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并更好地记忆。
6. 综合应用将多本书、不同领域的知识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问题,并创新解决方法。
综合应用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所学知识更有用处。
总之,有效地阅读书籍并记住所学需要我们明确目的、给自己留下提示、建立联系、多次重复、关注细节和综合应用等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风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〇黄宗智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 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 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 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 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 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 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 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 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 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 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 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 是为自己做学术研宄,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 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 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 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 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 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 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 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 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 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 少在研宄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 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 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 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 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 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 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 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 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自选一部学术性著作结合相关文体知识提炼一份读书笔记
自选一部学术性著作结合相关文体知识提炼一份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起初是由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成,而后被译为中文。
而《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意思为―1587,无关竟要的一个年头。
虽然黄仁宇先生在书名中称这一年为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以他提出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就不难以1587年为一个契机,窥得前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种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原因。
以下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所想所感,以及读后生出的一些疑惑和对此疑惑的粗浅看法。
首先的一个疑惑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明朝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
那么为什么明朝缺乏完善的法制,众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抽象的道德代替?而明朝以前也存在过法制相对完善的朝代,如唐朝,那么为什么明朝不予以引用借鉴用以完善自己的制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而是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而唐朝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的发展方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扶助先进的经济。
而这种在经济发展制度上的选择,就必然导致了唐朝、明朝在法制健全方面的差异。
明朝,以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来保证本朝的稳定,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向内的发展模式,而唐朝,先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相应法律的出现与完善,这就间接推进了唐朝法制的健全。
既然以道德代替法制是明代一切问题的重要症结,那弄清楚这种替代关系是怎样导致重要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万历立储的问题上来讨论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病。
“四书”中提倡的伦理,传统中奉行的道德,告诉皇帝和天下臣民,不能因为男人对女人的宠爱而改变长幼之序,由此可知,若按当时天下奉行的伦理道德,皇帝是不应该因为特别宠爱某位王妃而废长立幼的,这是道德。
然而这仅是道德,若按法律来处理立储问题,万历废长立幼也并不是不可能。
然而明朝体制上的不完备,技术上的不周密,使得本朝只能用道德将群臣百姓捆绑在一起,以求社会的稳定,朝堂的太平。
如何做专业书籍的读书笔记
如何做专业书籍的读书笔记在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阅读专业书籍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然而,仅仅阅读往往是不够的,做好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运用书中的知识。
那么,如何做专业书籍的读书笔记呢?首先,明确阅读目的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开始阅读之前,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是为了获取特定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还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清晰的目的,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做笔记。
拿到一本书后,先浏览一下目录、前言和后记。
目录能让我们对书籍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分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前言和后记则常常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以及对书中重点内容的提示。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标记重点。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符号来标记重要的概念、定义、论点、论据等。
对于特别关键的语句或段落,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下自己的理解或者疑问。
做笔记时,不要只是简单地摘抄原文。
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总结。
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理论,可以将其简化为几个关键的要点,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也方便后续复习。
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非常重要。
当读到某个观点时,想想它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什么联系,或者它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有什么启发。
这些思考和感悟往往能让我们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为了让笔记更有条理,可以按照书籍的章节或者主题来分类整理。
每个章节或主题下,分别记录相关的重要内容、思考和疑问。
对于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在笔记中留出专门的区域进行拓展和补充。
比如,查找相关的资料、参考其他书籍或者与他人讨论后的心得。
在记录的过程中,注意字迹清晰、排版整齐。
这样不仅方便自己查看,也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心情。
如果书中有图表、案例等,尽量用自己的方式简单地描绘或者总结下来。
因为这些直观的内容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做完笔记后,要定期回顾和整理。
看看自己之前的理解有没有偏差,思考有没有进一步的深化,把新的想法和认识补充进去。
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
292021.5•高中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102)摘 要:《乡土中国》是一部生动易懂又逻辑严谨的学术著作,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可重点从议论文写作的思路、结构和论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究《乡土中国》中可供学习实践的写作经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紧扣“乡土社会”建构结构框架;严谨透彻又生动易懂的论述语言。
关键词:《乡土中国》;议论文写作;读写结合关惠文一、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
我们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无话可说的窘境,这首先源于我们对作文题没有想法,没有想法的背后是找不到思考下去的切入口。
《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经常会采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来明确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展开论述。
以《差序格局》为例,费孝通先生先列举了家乡人都往苏州河倒垃圾的问题,印证并承认了这个问题:“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但探讨并不止于此,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费孝通先生接着分析出这“私”——甚至是中国人特有的“私”的原因,他想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群己、人我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由此对照提出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说法,这样,论述的思路就打开了(见下图)。
西方:团体格局(一捆捆柴)界限清晰人人平等讲权利“己”为层层外推中国:差序格局可伸缩的亲属关系圈地缘关系圈攀关系讲交情中国人﹃私﹄?——群己、人我界限划法(一个个同心圆)《乡土中国》这种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就论题打开思考的大门,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考路径,由问题到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逐层剥析,这样议论文写作便可避免浮表化或者无话可说的问题;另一方面,议论文聚焦说理,这个“理”是否有说服力,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乡土中国》由现实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认同感,进而结合现实事例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理有据,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论述的过程都会显得水到渠成。
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
312021.5•高中以上引用《论语》等分析论证,层层剖析,全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差序格局”社会中的道德观念,是与“差序格局”相匹配的。
费孝通先生能真正将传统经典里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论述思路中去,在让读者读完一番概念分析后,又拿经典中的话进行印证,让人突然就有种对世间学问融会贯通的体验。
例如在论述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把重视维持“礼”作为传统时,作者就让人“猝不及防”地来了一句“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更不用说《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文中更加广泛和集中的经典原文引用了。
这些引用的奥秘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与学习,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
综上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乡土中国》的语言严谨却不呆板,确实可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费孝通先生的语言可以作为我们中学生学习论述语言的一种典范,而其语言背后的论述思维和紧扣中心的结构建构更是值得仔细揣摩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在阅读这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时积累优秀的写作经验,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关惠文,肖蔓菲,叶硕.如何阅读《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黄宗智.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J].文史博览:理论,2011(3).以读定写创情境,读写融合提素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北京 100012)摘 要:在整本书读写融合方面,教师要聚焦文本特征及学生所思所想、应思应想的问题,确定活动形式、探究方向、读写融合原则与融合形式,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参与中深入学习,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写融合;情境;《论语》朱来青——以《论语》为例谈整本书阅读中的读写融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术文章高效阅读技巧指南
学术文章高效阅读技巧指南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但由于其语言专业性强、篇幅冗长等特点,给读者带来不小的阅读难题。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学术文章高效阅读的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学术论文。
一、准备工作在阅读学术文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通过阅读文章的摘要和引言部分,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此外,还可以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学科背景和相关概念,为后续的阅读打下基础。
二、整体浏览在开始深入阅读之前,建议先对整篇文章进行一次快速浏览。
可以略读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快速浏览图表、图像和表格等辅助材料。
这样可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组织,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线。
在整体浏览中,不要纠结于细节,重点是获取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脉络。
三、标题和段落学术文章中的标题和段落通常具有明确的信息和结构。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文章的标题和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标题和主题句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内容组织,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结构。
四、关键词和术语学术文章中常常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关键词,这些词汇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论证思路非常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术语,并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专业资料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些专业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五、论证和证据学术文章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论证性。
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证据支持。
可以通过找出作者的论点和论证过程,分析其合理性和逻辑性。
同时要注意作者引用的外部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通过对论证和证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结论。
六、批判性思考在阅读学术文章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仅要被作者的观点所影响,还要主动发问和思考。
可以对文章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
通过批判性思考,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学术文章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一读学术专著就头疼?你只是还没学会怎么读!
一读学术专著就头疼?你只是还没学会怎么读!很多人对于大部头的学术专著感到无从下手。
当我们需要引用书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是借鉴和使用某个理论,要在几个月内把十几本书全部翻一遍,就为找那么十几页,显然也不现实。
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学术专著不同于一般的课外书、小说或者通俗类读物,它是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概括性的,这就决定了如果我们按照读一般图书的方法来一字一顿的阅读,或是随便翻两页,那注定是读不懂,也获得不到多少有用信息的。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怎么读学术专著!01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提供了哪些经验数据和证据的支撑,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通常,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内,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02学习理论的目的是提出问题面对前人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有用的才是资源。
我们要掌握不同流派的主流理论,作为敲门砖。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这里的经验材料指的是你要做的研究课题,目前收集到了哪些可供分析的数据。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学术读书笔记
学术读书笔记【篇一:学术论文读后感】论文读后感我读的论文题目是《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这是一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在usenix会议上。
该篇论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并对当前手机认证方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论文中指出传统的验证方法并不符合大部分手机用户的需要,只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才是未来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该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其中论文关于手机安全验证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新的见解。
下面简单介绍如下:一、安全性和可用性论文对当前使用手机人群的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有超过60%的手机用户不会再手机上使用pin。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用户觉得该验证方法过于麻烦,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对自身手机的安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文中提到“all-or-nothing”的验证方式,即或者全部验证,或者全部不验证,这也正是当前大多数手机的验证方法,该方式也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本文提到的验证技术对手机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验证方法,而是综合分析当前所有的验证方式后得到的一个结论:何时验证以及对何种应用进行验证。
这正是该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希望可以对手机验证技术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户方便使用,这不仅是手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所有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也可以相应的借鉴该论文中的观点和理论。
二、多层验证在文中,提到了多层验证的概念,即对于不同的手机应用,提供不同的验证级别。
例如:对于游戏、天气等应用来说,可以对所有人进行开放,只要拿到手机就可以打开这些应用,也不会对手机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对于短信、电话、邮件等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应用,则应该设为私有的,当需要使用时,需要进行一部分的验证;而对于银行账户等涉及安全和财产方面的应用时,则应该给予最大的保密权限。
阅读专业书籍,应该怎样做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阅读专业书籍,应该怎样做读书笔记阅读专业书籍最开始最基本的东西耐心,别想求快,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把基础概念搞清楚,深入的进行理解,别在意别人的速度.自己阅读专业书籍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学习和理解,不会只局限于一、二本,会花时间时间收集书单,然后做主题阅读。
对于阅读专业书籍,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1.主题阅读2.名词辞典3. +思维导图4.讲故事1、名词辞典:初期最大的问题,对要把一些专业名词搞清楚,理解每个词是什么意识,不是书中的归纳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对这个词的理解写下来,尽量通俗一点,随着你理解的加深,不断的修改。
一些专业词汇的理解程度往往决定你阅读时的效果。
2、主题阅读:在这个时候,不要只读一本书,最好进行主题阅读,准备20、30本书籍,一起阅读。
有些书可能很烂,但有时能把一个的概念讲解的不错。
一本看不懂就换一本,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观点会在不同的书籍中反复出现和阐述。
3、读书笔记+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先大概划分出一个整体的框架,专业书可以按章做,先把每一章的重点总结出来。
针对某个细节,书中说可能会非常精彩,这时把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做成读书笔记。
刚开始时是记录要点,在后期整理时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阅读时的心得。
有时会单独把心得和想法做成单独的思维导图,把这些想法从新汇总、提练之后会非常有价值。
做思维导图时,如果书非常好,也有充分的时间会进行4、5遍的调整。
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
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5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
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
4、讲故事有很多东西非常难以理解,这时可以试着把编故事来讲解这些概念,看你能把故事编得多好。
试着用传播你学到的东西,并把它跟现实连接起来,把你的心得写出来放在blog上、做ppt、思维导图,5、拿上面提到的几本书做例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跟《一堂经济课》一起阅读,先把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清楚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 搞清楚,书中讲解了多少个流派,每个流派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不得不成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
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
我的书柜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
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
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
掌握故事梗概便可。
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会文字之美。
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
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
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
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实在学到了许多。
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缺乏。
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欢的书除外。
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大逆不道〞。
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艳羡,而应该同情〞。
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忆。
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觉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觉,有些在第—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
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
这四个层次,分别是根底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所谓根底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
这点并不难理解。
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根本组织框架。
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
学术名著的阅读方法
学术名著的阅读方法一言以蔽之,一部名著的阅读应当注意什么?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刚才讲的四种方法:即文本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方法、批判阅读方法和运用阅读方法。
我的思考肯定是很不全面的,仅仅是基于我个人阅读经验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义辉及参与今天讨论的其他同学能有所帮助。
今天是我首次参加法学院法理所组织的这个读书活动。
尽管在其他地方工作时我曾经组织或参与过百余次读书活动。
我注意到,胡老师给大家布置的是一部学术名著——大家知道,《社会契约论》毫无疑问是一部学术名著。
当代宪政有四大支柱: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代议政府和权力分制,而这部书就提出并论述了这四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即人民主权学说和社会契约学说。
当然,社会契约学说更为古老一些,不是卢梭最早提出来的,有人说古波斯的一位商人很早很早就阐述过社会契约,所以我们现在考察社会契约学说可能得从波斯那位商人考察起。
在古希腊,伊壁鸠鲁等学者都强调社会契约,所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追寻社会契约问题时,上溯到了古希腊和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关于社会契约的学说就更多,大家很熟悉,我在这里不多谈。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古典学说当中也存在类似社会契约的观念,我们叫不叫它是社会契约论是一码事,但事实上,它有社会契约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荀况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样的理念,能不能称为社会契约论另当别论,但其有类似于社会契约的功能。
再比如,君权神授论,虽然是统治者的宣扬,君主作为“天之子”是接受上天的委派来人间进行统治的,但种理念中还是多多少少有一种契约精神在。
卢梭在这部书中集大成地论述了社会契约问题,并且这一论述后来成为现代宪政的基础性理念。
至于主权在民说,尽管洛克等学者也作出过很大贡献,但真正把这一学说系统化并发扬光大的仍然是卢梭的这部《社会契约论》。
所以,这是部堪称伟大的书,这部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今天,我们谈宪政、主权、人权、社会契约等“大词”时,几乎离不开这部书,所以它当然是一部学术名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
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
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
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
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
国内许多年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
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
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
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
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
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
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
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
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
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
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
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 evenson。
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
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
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
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
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
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
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
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
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交锋。
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样。
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
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