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及练习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课教案【高中数学】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1.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关系,观察、发现、形成集合间关系的概念,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2.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空集的含义.
3.对集合之间的关系,能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Venn图)、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教学重点: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对相似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例如区别元素与集合、属于与包含等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PPT.
一、概念的引入
问题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集合,对于这个新的研究对象,接下来该如何研究呢?比如要研究些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如果有困难可以阅读本节的引言.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教学时要特别关注研究方法的指引.
教师提示,类比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一个好方法,类比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一个好方法,比如我们已研究过“实数”,引导学生回顾实数研究了哪些内容,如实数间的关系、实数的运算等,最后确定集合的研究问题: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
设计意图:引入一个新的数学对象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一个数学对象”,这种思考有助于学生掌握研究数学对象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里采用的“类比”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
问题2:阅读教科书“观察”,类比实数之间的相等关系、大小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有哪些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充分思考,交流讨论.
根据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地选择以下问题进行追问.
追问:(1)你从哪个角度来分析每组两个集合间的关系?(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上述三个具体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你概括.(在每组的两个集合中,第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第二个集合中的元素.).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篇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
教案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整体
设计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与�恋那�别.
三维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
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思路2.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
空:(1)0N;(2)2Q;(3)-1.5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答案
:
(1)∈;(2)��;(3)∈)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
1.1 集合的定义
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掌握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1.2 集合的类型
掌握集合的分类,包括普通集合、有序集合和多重集合。
1.3 集合的运算
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第二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1 包含关系
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学习如何判断一个集合是否包含另一个集合。
2.2 相等关系
学习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了解如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2.3 真子集和真超集
理解真子集和真超集的概念,学习如何判断一个集合是否为另一个集合的真子集或真超集。
第三章:集合的德摩根定律
3.1 德摩根定律的定义
学习德摩根定律的定义,了解其对集合运算的影响。
3.2 德摩根定律的证明
学习德摩根定律的证明过程,加深对其的理解。
3.3 德摩根定律的应用
学习如何运用德摩根定律解决集合运算问题。
第四章:集合的性质和定理
4.1 集合的性质
学习集合的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4.2 集合的定理
学习集合的定理,如集合论中的三条基本定理。
4.3 集合的运算性质
学习集合运算的性质,如结合律、分配律等。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
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了解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如在代数、几何等领域中的应用。
5.2 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了解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在计算机科学、逻辑学中的应用。
5.3 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分类、整理数据等方面的应用。第六章:集合的幂集
6.1 幂集的定义
理解幂集的概念,掌握幂集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集合概念,如空集、全集、子集、真子集等。
2. 理解并能应用集合的基本关系,如相等、包含、交集、并集、差集等。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集合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集合的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思考:学生们是否听过集合的概念?他们对集合有什么了解?
2. 提问:如果有一个集合A,它包含元素1、2、3,我们该怎
么表示集合A?
(二)概念讲解
1. 定义集合:集合就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构成的整体。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
2. 集合的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4. 集合的分类:空集、有限集、无限集。
5. 特殊集合:全集、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三)基本关系讲解
1. 相等关系: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 包含关系:如果一个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集合A包含集合B,记作A⊆B。
3. 真包含关系:如果一个集合A包含另一个集合B,且A≠B,则称集合A真包含集合B,记作A⊂B。
4. 交集: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是指既属于A又属于B的
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5. 并集: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是指属于A或属于B的元
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6. 差集:给定两个集合A和B,称A中与B中的元素不同的
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与B的差集,记作A-B。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 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实数有相关系,大小关系,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联想集合之间是否具备类似的关系.师:对两个数a、b,应有a>b或a = b或a<b.
而对于两个集合A、B它们也存在A包含B,或B包含A,或A与B相等的关系.类比生疑,
引入课题
概念形成分析示例:
示例1:考察下列三组集合,并说明两集合内存在怎样的关系
(1)A = {1,2,3}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同时了解相等集合、真子集和空集的有关概念.
教学重难点:1、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空集的概念以及与一般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结合提问):
1.集合的概念、集合三要素
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
3.关于“属于”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
(一)子集的概念
1. 实例: A={1,2,3} B={1,2,3,4,5} 引导观察.
结论: 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或B⊇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
2.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
作A⊄B 已(或B⊄A)
(二)空集的概念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
并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三)“相等”关系
1、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 (即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 ).
2、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 ⊆A
② 真子集:如果A ⊆B ,且A ≠B 那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③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④ 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
证明:设x 是A 的任一元素,则 x ∈A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本文介绍了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包含和相等的含义,以及如何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和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之间的
包含关系。教学目标包括理解集合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体会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以及利用直观图示理解抽象概念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集合之间的关系。难点在于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概念的形成、子集的定义等内容。
一般地,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
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用符号表示为XXX
或XXX图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练1:0是空集,{0}是只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正方形}
是只有一个元素正方形的集合,{矩形,三角形}是有两个元素矩形和三角形的集合,{等边三角形}是只有一个元素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梯形}是只有一个元素梯形的集合,{平行四边形}
是只有一个元素平行四边形的集合,{x|-1<x<5}是表示-1<x<5
的实数集合,{x|2<x<4}是表示2<x<4的实数集合。
问题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那么对于任意的
x A,有x B。对于集合B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它与集合A
之间可能的关系是包含、不相交或相等。具体实例2:(1)、A
={x|x2},B={x|x1},可以得到A B,但B中的所有元素并
不都在A中,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元素只属于B而不属于A;
(2)、A={x|-1<x<3},B={x|-3<2x-1<5},可以得到A B,但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
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的应用
1.2 集合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解释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强调元素的互异性
讲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元素属于或不属于某个集合通过实例演示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第二章:集合的基本运算
2.1 集合的并集
引入并集的概念,讲解并集的定义与性质
演示并集的运算方法,如用Venn图表示并集
举例说明并集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2.2 集合的交集
引入交集的概念,讲解交集的定义与性质
演示交集的运算方法,如用Venn图表示交集
举例说明交集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集合的补集
3.1 集合的补集的概念与性质
引入补集的概念,讲解补集的定义与性质
解释补集与集合的关系,即补集是该集合在全集中的剩余部分
举例说明补集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3.2 集合的补集的运算
讲解补集的运算规则,如两个集合的补集的交集等于它们的并集的补集演示补集的运算方法,如用Venn图表示补集的运算
举例说明补集运算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集合的划分与幂集
4.1 集合的划分
引入集合划分的概念,讲解集合划分的定义与性质
解释集合划分的作用,如将一个集合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子集
举例说明集合划分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4.2 集合的幂集
引入幂集的概念,讲解幂集的定义与性质
解释幂集的作用,即研究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
举例说明幂集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集合间的相等关系与包含关系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介绍集合的定义:一个无序的、不重复元素的集合。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1.2 集合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讲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举例说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
2.1 集合的并集
讲解集合的并集概念:包含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举例说明并集的运算方法。
2.2 集合的交集
讲解集合的交集概念:属于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举例说明交集的运算方法。
2.3 集合的补集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在全集之外,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举例说明补集的运算方法。
第三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3.1 集合相等
讲解集合相等的概念:两个集合包含的元素完全相同。
举例说明集合相等的判断方法。
3.2 集合包含关系
讲解集合包含关系:一个集合包含另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
举例说明集合包含关系的判断方法。
3.3 集合的互异性
讲解集合的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都不相同。
举例说明集合互异性的判断方法。
第四章:集合的应用
4.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讲解集合在数学中的基本应用:解不等式、判断逻辑关系等。
举例说明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4.2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分类、归档、统计等。
举例说明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集合的综合练习
5.1 集合的混合运算
讲解集合的混合运算:并集、交集、补集的组合运算。
举例说明集合混合运算的方法。
5.2 集合的应用题
讲解集合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分析题意、列出集合关系、运算求解。举例说明集合应用题的解题过程。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示范教案
第一章: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
理解集合的概念,即集合是由确定的、互异的元素构成的整体。
学习使用列举法、描述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1.2 集合间的元素关系
掌握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子集)、相等关系、不相交关系等。
学习如何表示集合间的这些基本关系。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
2.1 集合的并集
理解并集的定义,即包含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学习并集的运算方法及如何表示并集。
2.2 集合的交集
理解交集的定义,即属于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学习交集的运算方法及如何表示交集。
2.3 集合的补集
理解补集的定义,即在全集之外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学习补集的运算方法及如何表示补集。
第三章:集合的性质与运算规律
3.1 集合的性质
掌握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基本性质。
理解集合性质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3.2 集合运算的规律
学习集合运算中的分配律、结合律、吸收律等基本规律。
掌握运用这些规律简化集合运算的方法。
第四章:集合与逻辑推理
4.1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推理
学习利用集合的基本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掌握集合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等在逻辑推理中的应用。
4.2 集合与属性推理
理解利用集合的属性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学会运用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等属性进行逻辑推理。
第五章:集合的应用
5.1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了解集合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在代数、几何等分支中的运用。
学习集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5.2 集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探索集合在其他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等中的应用。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教案标题: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符号表示
-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 能够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探索集合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
- 实际问题中集合之间关系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 集合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理解
- 集合运算符号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 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与训练
-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对集合之间关系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拓展应用
-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排列组合、概率等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拓展应用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超集、幂集的概念。
2. 能够判断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并能运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子集、真子集、超集的概念及判断
3. 幂集的概念及判断
4.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5.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的理解
2. 子集、真子集、超集、幂集的判断
3.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幂集的概念及判断
2.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集合卡片、实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集合的概念,复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之间还有哪些基本关系呢?
二、子集、真子集、超集(10分钟)
1. 介绍子集的概念,讲解子集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集合是否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3. 引入真子集的概念,讲解真子集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4.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集合是否是另一个集合的真子集。
5. 介绍超集的概念,讲解超集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6.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集合是否是另一个集合的超集。
三、幂集(10分钟)
1. 介绍幂集的概念,讲解幂集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求一个集合的幂集。
3. 讲解幂集的性质及运算规律。
四、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0分钟)
1. 复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 讲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的运用,如求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
2. 能够运用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在数学及其它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概述
1. 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定义。
2. 介绍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
二、子集与真子集
1. 讲解子集的定义,举例说明子集的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真子集的概念,即除去集合本身外的子集。
3.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判断子集和真子集的方法。
三、非子集
1. 讲解非子集的定义,即一个集合不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2.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非子集的概念,并掌握判断非子集的方法。
四、相等
1. 讲解集合相等的定义,即两个集合包含的元素完全相同。
2.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集合相等的概念,并掌握判断集合相等的方法。
五、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应用
1.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间的四种基本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1. 采用讲解法,明确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定义和概念。
2. 运用例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判断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集合间基本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运用集合间基本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六、集合的幂集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集合、不相等集合等。
2. 学会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Venn图的绘制与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真子集与非子集的概念,以及集合之间相等与不相等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和Venn图的绘制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3.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
1. 教案、PPT、黑板。
2. 教学素材:案例题、练习题。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哪些。2.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讲解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集合、不相等集合的定义与判断方法。
3. 绘制Venn图
讲解Venn图的绘制方法,示例绘制不同集合之间的关系图。
4. 案例分析
给出案例题,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和Venn图进行分析。
5. 课堂练习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8. 课后反思
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尝试用Venn图表示出来。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标题: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术语。
2.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和差集。
3.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概念,提问他们对集合的理解,并解释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元素、空集等。
知识讲解:
2. 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
a. 子集: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b. 真子集: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c.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
d.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同时属于集合A 和集合B的元素。
e.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属于集合A但不属于集合B的元素。
示例讲解:
3. 通过具体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关系的应用:
a. 给出两个集合A={1, 2, 3, 4}和B={3, 4, 5},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和差集。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集合之间关系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练习活动:
4.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
a. 给出两个集合A={a, b, c, d}和B={c, d, e, f},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并集、交集
和差集。
b.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如“有40个学生,其中既参加了足球俱乐部又参加了篮球俱乐部的有15个学生,参加了足球俱乐部但没有参加篮球俱乐部的有20个学生,问参加了篮球俱乐部但没有参加足球俱乐部的学生有多少个?”。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间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关系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及关系
3. 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集合的运算及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对集合含义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及关系(子集、相等)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合间关系问题
三、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集合的运算及关系解决问题。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拓展思维,探讨集合间更复杂的关系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高中数学中集合间的关系,包括集合的概念、运算和关系,通过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强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提高其运用集合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Venn图
(1)定义: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2)适用范围:元素个数较少的集合.
(3)使用方法:把元素写在封闭曲线的内部.
2.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概念
(1)子集的概念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
A⊆B(或B⊇A)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称集合
A为集合B的子集
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也就是说,若A⊆B,且B⊆A,则A=B.
(3)真子集的概念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
A B(或
B A)
x∉A,就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1)定义: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2)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集合间关系的性质
(1)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2)对于集合A,B,C,若A⊆B且B⊆C,则A⊆C.
1.集合A={-1,0,1},A的子集中,含有元素0的子集共有()
A.2个B.4个
C.6个D.8个
B解析:根据题意,在集合A的子集中,含有元素0的子集有{0},{0,1},{0,-1},{-1,0,1}, 共4个,故选B.
2.已知集合A={x|-1 A.A>B B.A C.B⊆A D.A⊆B C解析: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B⊆A. 3.若{1,2}⊆B⊆{1,2,4},则B=________. {1,2}或{1,2,4}解析:由条件知B中一定含有元素1和2,故B可能是{1,2},{1,2,4}. 【例1】指出下列各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A={-1,1},B={(-1,-1),(-1,1),(1,-1),(1,1)}; (2)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 (3)A={x|-1 (4)M={x|x=2n-1,n∈N*},N={x|x=2n+1,n∈N*}. 解:(1)集合A的元素是数,集合B的元素是有序实数对,故A与B之间无 包含关系. (2)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故A B. (3)集合B={x|x<5},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 B. (4)由列举法知M={1,3,5,7,…},N={3,5,7,9,…},故N M. 集合间基本关系的两种判定方法和一个关键 提醒:注意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和所用符号的区别. 1.已知集合M={x|x2-3x+2=0},N={0,1,2},则集合M与N的关系是() A.M=N B.N M C.M N D.N⊆M C解析:解方程x2-3x+2=0得x=2或x=1,则M={1,2}.因为1∈M 且1∈N,2∈M且2∈N,所以M⊆N.又因为0∈N但0∉M,所以M N. 2.已知集合M ={x |-1<x <5},N ={x |0<x <3},则正确表示M 和N 关系的Venn 图是( ) B 解析:因为N M ,故选B. 3.已知集合 A =⎩ ⎪⎨⎪⎧⎭ ⎪⎬⎪⎫x ⎪⎪⎪x = 2n +1 3,n ∈Z ,B =⎩⎨⎧⎭⎬⎫ x ⎪⎪⎪x =2n 3+1 ,n ∈Z ,则集合A , B 的关系为________. A =B 解析:A =⎩⎨⎧⎭ ⎬⎫x ⎪ ⎪⎪x =1 3(2n +1) ,n ∈Z , B =⎩⎨⎧⎭ ⎬⎫x ⎪ ⎪⎪x =13(2n +3),n ∈Z . 因为2n +1,n ∈Z 和2n +3,n ∈Z 都表示所有奇数,所以A =B . 【例2】已知集合A ={x ∈Z|-2≤x <2},B ={y |y =x 2,x ∈A },则集合B 的子集的个数为( ) A .7 B .8 C .15 D .16 B 解析:由题意得A ={-2,-1,0,1},B ={0,1,4},所以B 的子集有23=8(个),即∅,{0},{1},{4},{0,1},{0,4},{1,4},{0,1,4}.故选B. 【例3】已知集合A ={x ∈R|x 2=a },使集合A 的子集个数为2的a 的值为( ) A .-2 B .4 C .0 D .以上答案都不是 C 解析:由题意知,集合A 中只有1个元素,也即x 2=a 只有一个解; 若方程x 2=a 只有一个解,则有a =0. 【例4】若A={2,3,4},B={x|x=m n,m,n∈A且m≠n},则集合B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________. 6解析:由题意A={2,3,4},B={x|x=m n,m,n∈A且m≠n},可知B={6,8,12}, 所以集合B的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3-2=6. 元素个数与集合子集个数的关系 (1)探究. 集合A 集合A中元 素的个数n 集合A的 子集个数 ∅0 1 {a}1 2 {a,b}2 4 {a,b,c}38 {a,b,c,d}416 ①A的子集有2n个. ②A的非空子集有(2n-1)个. ③A的非空真子集有(2n-2)个(n≥1). 已知集合A={(x,y)|x+y=2,x,y∈N},试写出A的所有子集. 解:∵A={(x,y)|x+y=2,x,y∈N},∴A={(0,2),(1,1),(2,0)}.∴A的子集有:∅,{(0,2)},{(1,1)},{(2,0)},{(0,2),(1,1)},{(0,2),(2,0)},{(1,1),(2,0)},{(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