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讲少讲不讲

合集下载

高三体会心得(精选10篇)

高三体会心得(精选10篇)

高三体会心得(精选10篇)高三体会心得篇1高三刚开学正是第一轮复习的开始,我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在高一、高二学过的许多知识都有点印象模糊了,甚至有些内容好像没学过一样。

这都是正常现象,高中的学习进度快,不断有新的内容覆盖旧的记忆。

忘记了不要紧,只要当初在正式学习时认真掌握理解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回顾一遍就会重新想起来。

正如我的一位老师说的:“学习就是不断与忘记作斗争。

”高三的复习又不仅仅是“热剩饭”,更要求我们在大量练习中培养出解题能力。

所以,不要盲目地埋头题海,记住题型、掌握与之对应的思想方法才会事半功倍。

首先,理科老师在复习时不会把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点上,而是放在知识补充、解题技巧和拓展性思维上,这与高考动向有关。

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积极思考,勤动笔,提高课堂效率。

“效率”是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字。

其次,理科生可以没有特定的笔记本,但一定要有复习提纲,亲自手写最好。

如果是老师发的总结讲义或网上下载的,一定要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看一遍,一是为了检查纠错,二是为了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

尤其对于物理和化学,要对各个单元、章节的内容先有整体的认识,再慢慢把细枝末节的知识点填充进去。

再次,除语文之外,最好每个学科准备一本错题本,把每次大考中犯的错记录下来,分析清楚原因,仔细订正,以备下次考前复习。

这的确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但几乎每位老师、学长都会这么建议,因为错题本不仅在查漏补缺上最具有个人针对性,因为那些错误不是低级错误就是题目的精髓,比乏味的题型更有价值。

而且在心理上会起到安慰作用,你会相信自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建议大家看一下李晓鹏的《从最后一名成为高考状元》他曾经用了6个月的时间从最后一名成为高考状元只要掌握学习方法肯定能提高成绩的,你可以去他博客看看,不仅有学习方法,还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利用短短时间做到高考状元的。

祝大家都学的轻松玩的也快乐!高三体会心得篇2一、关于高三复习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的思考学生包括刚毕业教第一届高三的年青老师会有这样的疑惑: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如此详细,并且日臻完善,条分屡析,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有没有必要给学生讲解,还有多少讲的空间。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是什么教师教龄与上课讲话多少有密切关系。

记得初上讲台时,备好一节课,常常二十分钟左右就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不知干什么,讲课过程中为了缓解压力经常看手表或频繁擦黑板。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往往越来越“能讲”了,不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还要拖堂讲。

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听累了就可能讲话,教师于是善意提醒学生“请同学们管住自己的嘴,专心听教师讲”。

事实上,有时要管住自己嘴的,恰恰应该是教师自己。

正因为教师讲多了,学生才丧失了讲话的机会,而学生又有表达的权利和说话的欲望,所以他们不得不悄悄地说话。

如果教师少讲点儿,让学生尽情地说,这个矛盾不就解决了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该讲而开讲的地方太多了,多到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难怪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会厌烦地说:“我们老师就爱叨叨,一道题讲8遍!”这类学生学习不好,题目不会做,教师多讲几遍,为什么他们还会反感呢?一方面,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另一方面,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这就叫“吃力不讨好”,这也是“教师不知讲了多少遍,考试考到了原题学生还不会”的原因。

可见,对于“讲”,教师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下面举例说明。

在一个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堂上,授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说:“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我联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英国当年要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前面所学到的内容,有同学知道吗?想不起来,有没有?会的同学请举手,有的同学很犹豫。

好,请这位同学吧,你来!”问这个问题老师用了一百多个字、近半分钟的时间。

事实上,这是仅用17个字、6秒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却用了26秒钟来嗦嗦,反而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干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呢?首先,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好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讲,讲了仍不会的课堂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

组工干部“十多十少”

组工干部“十多十少”

组工干部“十多十少”在2012年山西省组织部长会议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指出:组工干部要多点学习、少点应酬,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新意、少点平庸,多点激情、少点懒惰,多点公心、少点“私货”,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找问题与不足、少夸成绩和成果,多讲解决办法、少讲客观困难,多讲“两个务必”、少讲排场阔气。

“十多十少”,是组工干部是非观、公私观、真假观、实虚观的具体体现。

是与非,就像黑与白一样,看起来很好分辨,但是实践中却经常出现黑白不分、是非不分的现象。

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不分是非就会错用干部,就会影响用人导向。

但要想分清是非,就要自身过硬,自身过硬就需要不断学习。

如果组工干部整天周旋于应酬的泥潭中,不去努力学习,思想就会滑坡,就会影响到是非标准的判断。

因此,组工干部一定要多点学习、少点应酬,只有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才会提高;只有应酬减少了,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只有把学习抓紧了,才不会出现错误的是非观,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

正确的是非观,不是静止的,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和发展,静止的是非观是平庸的,科学的是非观是需要新意的,需要不断地创新。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不能静止的、片面的理解,需要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公与私,是区分党员、干部心里是否装着群众的重要标尺,组工干部是党员、干部的表率,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对群众充满热情,对群众工作充满激情,平常讲就是多点公心,少点“私货”,本质讲绝对不能有“私货”。

组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对人热情一点,还是冷漠一点,会有不同的结果,没有那一个人喜欢看冷漠的面孔,而冷漠放映的就是没有感情。

组织工作的本质是服务,服务需要热情,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是干不好事业的。

而干事业的激情,要从克服懒惰做起,懒惰不仅会毁掉一个人,也会毁掉一项事业。

真与假,是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纯不纯的真实反映,敢讲真话就是好党员、好干部,敢讲假话就不能入党、不能当干部,真与假是本质的区别。

课堂上,教师如何“少讲或不讲”?

课堂上,教师如何“少讲或不讲”?

课堂上,教师如何“少讲或不讲”?
以后的趋势就是课堂上老师不满堂灌,提倡精讲少讲。

要做到少讲或不讲,需要老师和学生良好的合作。

1、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要备好课。

备好课就需要老师熟悉教材,知道要讲的内容的重难点,还要备学生。

平时要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情况,找到适合班级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也要预习好新知识。

以往的学生很多并没有预习新课的习惯,有部分会预习的学生又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

这样就会使得老师上课不得不多耗时间讲解内容。

3、有了老师备好了课及学生预习好了课的基础,老师再来上课就不必花很多时间细讲每一个知识点,老师只需要把握好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在做练习巩固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4、老师少讲或者说不讲,也是要长期坚持。

刚开始没有形成习惯,老师和学生都按以往的方式上课听课,只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形成新的上课听课模式,以后的课堂就会高效起来。

5、各科老师之间也要合作交流。

最好各科老师统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要数学老师已经在用新的模式上课了,语文老师还在满堂灌,这不利于学生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官场打油诗

官场打油诗
11、“五千六千挂个号,不上万元难给帽。”这说的是买个科级。处级价码翻番:“一万元挂个号,五万元划一道,十万元买个帽。
1、反腐败像火车进站,吼得凶,源自得慢。 2、会前定调子,会上排位子,会中念稿子,会后拿筷子,会前握握手,会上举举手,会完拍拍手,会后不动手。
3、上午坐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牌桌转,晚上围着裙子转。
4、表扬了溜须拍马的,提拔了指鹿为马的,冷落了当牛做马的,整治了单枪匹马的。
5、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决策拍脑袋,大话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服……
6、讲小不讲大,讲虚不讲实,讲明不讲暗,讲远不讲近,讲少不讲多,讲共性不讲个性。
7、开会像过年,酒肉都齐全。
8、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点;感情薄,喝不着;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
9、别看咱是贫困县,机关大楼赛宫殿。别看咱的经费少,并不耽误往国外跑。
10、生命在于运动,提升在于活动。不跑不送,原地不动。

语文课多讲好还是少讲好

语文课多讲好还是少讲好

语文课多讲好还是少讲好作者:曹燕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12期时间:2013年9月20日地点: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多功能教室主持人:曹燕正方代表:高二(六)班季维涛单志浩黄露指导教师:梅少林反方代表:高二(五)班杨全慧高露唐雨婷指导教师:杨燕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进入高二年级已经快一个月了,同学们普遍感觉目前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大,所以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

那么,语文学科老师多讲好还是少讲好呢?今天我们有请双方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下面进入辩论的第一环节,有请正方反方分别作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多讲一点好。

首先从学习的实际看,老师多讲一点好。

语文阅读自然是重头戏,大家最近都在学习《逍遥游》,文中的典故、语法甚至思想内容,即使我们有参考资料也不能完全理解,自然需要老师将这些内容详细解释给我们;还有像《人是会思想的苇草》这类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就我们自己读文章并不能理解其中一些语句的意思,如“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

一棵树并不能认识自己的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

”读书自然不能不求甚解,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缺漏,让语文老师在课上多讲一些,以此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其次,从高考的题型来看,语文老师多讲一点好。

我们都参加过中考,大家应该还记得中考复习的那段时间的生活吧,语文老师每天都会在课上讲一些经典题型和相关的解题方法,如果不讲,中考又该怎么办呢?高考的题型比中考还要多,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是肯定要老师讲的。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语文课上老师多讲一点好。

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语文课老师少讲好。

课堂中少讲多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如果只是老师在讲,一个人的思维代替了几十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几十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完全被禁锢,那么整个课堂都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将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师少讲,学生却在不经意间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了。

领导人请多讲人话少讲套话

领导人请多讲人话少讲套话

领导人请多讲人话‎少讲套话据《华商报》报道:这两天,一个《领导山寨:惊爆不同市‎市长讲话稿‎竟一样》的帖子迅速‎传遍各大论‎坛。

据网友爆料‎,在“中国消防在‎线”上,3月13日‎来源于“河南开封消‎防支队”,署名刘铁柱‎的稿件《开封市副市‎长:消防工作也‎是派出所的‎“主业”》,与3月4日‎来源于“河南漯河消‎防支队”,署名张建华‎的稿件《漯河政法委‎书记:防火监督是‎预防火灾的‎前沿阵地》内容竟然大‎同小异。

在帖子中,网友贴出了‎两篇稿件的‎内容对比,其中“开封稿”中的一句话‎“站在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高度……”还被网友用‎红笔圈了出‎来。

帖子迅速引‎起上万网友‎的关注。

据了解,最早可以查‎到的相关内‎容是3月1‎6日网友“黄瓜布衣”发在大河论‎坛的帖子《可笑?可恨?政府报告一‎大抄,开封副市长‎讲话指导漯‎河工作》。

不过昨日再‎登录时,却看到该帖‎已被删除的‎信息。

而登录“中国消防在‎线”也是同样的‎结果,在“政府与消防‎”宣传栏目中‎,3月13日‎的稿件中已‎看不到开封‎的这篇稿件‎,只有通过“百度快照”才可看到,而3月4日‎漯河的稿件‎仍可查阅。

对比两篇稿‎件不难发现‎,分为四段的‎两篇千余字‎稿件中,前三段80‎0余字除时‎间、地点和人物‎不同外,内容几乎一‎字不差。

“最近一段时‎期,全国相继发‎生了多起恶‎性火灾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纵观漯河(开封)全市消防安‎全工作总体‎情况,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重特大火灾‎甚至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开封稿”中唯一的一‎处“疏忽”在第二段最‎后,一处“漯河”的字眼并未‎像段落中其‎他地方一样‎改成了“开封”因而才会出‎现“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破绽。

署名作者承‎认是“抄袭”:“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不会‎”‎昨日,记者与河南‎开封消防支‎队宣教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开封稿”作者刘铁柱‎取得联系,进行了对话‎。

复习课三讲三不讲[修改版]

复习课三讲三不讲[修改版]

第一篇:复习课三讲三不讲复习课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重点——构成学科主干的知识点、高考频繁出现的考点。

难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

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

往往会反复出现。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

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

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评讲课要坚持做到四条第一,试卷要全批全改,教师做好差错记录,错因分析,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一,题目要有选择地讲,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差错率较高的题目,才列入评讲内容;第三,要重视归纳总结,不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重点总结解决此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第四,要进行变式训练,评讲课后,经过变换条件,改变角度,使原题变形后,进行评后练习,以达到真正弄懂问题,巩固知识的目的。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

所谓主干知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知识。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整理、挖掘,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还要进行系统梳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教学经验】多讲、少讲、还是不讲?

【教学经验】多讲、少讲、还是不讲?

多讲、少讲、还是不讲?
一直以来,我都为课堂上多讲、少讲还是不讲所困扰。

也曾向他人请教,也曾被他人训教,可最终结果还是难以定论。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还在不停地摸索,期待早日得到答案。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次外出听课,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在谈她的教学案例中给了我一些启发……
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怎能严格规定多讲、少讲、还是不讲?更何况不同内容的课本身就标准不一,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固定答案。

而那些帮助你得到答案的人也只是一面之词。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节课遇到很多学生难懂或不懂的重点难点,那你多讲还是少讲?如果一节课学一篇很容易理解的文章,基本每个学生都能读懂,那么你还会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吗?再有如果你给一些优秀的学生上课,当把最难的问题抛给他们时,他们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正确,那么你认为其他的问题还有必要浪费时间吗?我想经过我这么一分析,大家都能明白有些问题是不需要挖空心思去解决的,因为根本得不到确切的答案。

也许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上常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由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并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效果。

反之,如果对谁都言听计从,或对谁都不屑一顾,那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基于以上分析,不得不使我再次想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是我们工作的根本。

例谈阅读课上应多读少讲

例谈阅读课上应多读少讲

二、多读 ,能读出诗句的韵昧和典故的作用
士 的怀 念 与 尊 敬 , 表 达 了对 反动 派 必 然 灭 亡 , 人 民革 命 必
《 了忘 却 的纪念 》 中的 《 为 惯于长 夜过春 时》一诗 的 将 胜 利 的坚 强 信 念 。
内容 ,在 文 中 多 有 表 述 ,多 读 表 述 性 文 字 , 对 读 懂 该 诗 ,
阅 读 是 搜 集 处 理 信 息 、 认 识 世 界 、 发 展 思 维 、 获 得
阅读。 以其 信 息量 大 、 内容 多样 自由、 开放 包 容 、方 便 快捷 审 美 体 验 的 重 要 途 径 。 因 此 , 让 学 生 掌 握 思 维 技 能 , 学 等特 点挑 战 着 传 统纸 质 阅 读 。对 于 高 中 生来 说 , 网络 小 说 、 电子 书 、手 机 上 网成 为 更 为 常 见 的 阅读 方式 。不 得不 承 认 , 会 解 决 问题 ,提 高 学 生 的 问 题 解 决 能 力 是 阅 读 教 学 期 望 达 到 的 重 要 目标 根 据 学 生 的 身 心 发 展 特 点 , 语 文 阅 读
意 思 和 感 情 。 例 如 ,只 需 读 《 了 忘 却 的纪 念 》 中 的 “ 为 那 闻 》 上 一 点 隐 约 其 辞 的文 章 ,引 出对 白 莽 的 记 叙 , 由托 柔 两 本 书 … …谁 料 竟 会 落 在 ‘ 道 头 ’之 类 的 手 里 呢 ,这 岂 石 送 书 白莽 , 生 发 对 柔 石 的 描 写 , 由柔 石 的 描 写 又 带 出对 三 不冤枉 ! 就会 明了 “ ” 明珠 投 暗 ” 的含 义 及 感 情 。再 比 如 , 冯 铿 的 介 绍 。 由 “ 不 久 , 他 们 竟 一 同 被 捕 …… ”转 入 对 但

略试正确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九个关系论文

略试正确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九个关系论文

略试正确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九个关系【摘要】课程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新与旧、深与浅、讲与结、多与少、进与退、活与死、主体与实体、全体与部分等九种关系。

【关键词】数学教学正确处理九种关系【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41-01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应当恰当地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 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在讲解新课时,一般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通过比较、联想、引入课题,讲解新知识。

同时,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又应尽可能地联想到旧知识,这叫做“联旧引新、讲新带旧”。

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前不精通,后必受阻,因为,教师在搞清旧知识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新知识内在联系的前提下,注意联旧引新,运用模仿对比等方法,分析异同,综合概括,使学生在掌握了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获得新知识。

但旧知识何时复习,何时联想,何时穿插,其深度和广度,所占的时间比例,教师应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教学进程的情况而灵活确定。

在传授知识时,应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浅是深的基础,深是浅的发展,只有着手于浅,才能立足于深,两者不可偏废。

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握低起点、慢开头的原则,知识要讲得深入浅出,分散难点,逐层推导,启发思考,突出重点,强化吸收。

让学生透彻掌握浅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原理和结论。

整堂课做到既撒得开又收得拢,多数知识通过直观教学逐步掌握。

至于深浅的程度和比例,要根据大纲要求和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要特别注意立足于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按大纲的规定,要求学生学好基础,逐步提高,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弟子规》之话说多不如少

《弟子规》之话说多不如少

《弟子规》之话说多不如少“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是讲我们说话不可以多话,讲得太多,话说多了大部分都是废话,不如少讲几句,避免过失。

讲话注重的是实实在在,不要有那种“佞巧”,佞巧就是花言巧语,一句话的意思有很多的装饰,甚至是掩饰,甚至会欺瞒,这是待人没有真诚心,用虚伪的语言来掩饰自己,这叫自欺欺人。

古人常说口是祸福之门,所以在人世间说话要非常注意,往往讲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可能我们讲了一句话,自己不觉得什么,这句话就刺痛了对方的心,引起他的怨恨,他怀恨在心我们都不知道,将来他要报复的时候我们自己遭了殃。

所以处事要少言、要慎行。

我们讲话首先要想到我们讲这一句自己能不能够做到,能不能够对这个话负责,如果我们说的话能够做到,能够负责任,这才能够说,如果是说了话之后不能负责任,这个信用也就慢慢的减少。

古人对于诚用的功夫非常踏实,像过去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赵阅道,他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每天晚上下了朝到家里来都会烧上一炷香向天禀告,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向天禀告。

如果说有一件事情向上天报告的时候不好意思,就知道这件事情是违背天理的、是违背良心的,以后他就不能做。

这个话说出口,不仅是对自己要负责任,也要对得起天,绝没有自欺欺人,这位赵阅道就用这种功夫修养自己正直的品行。

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曾经在一个地方,很多人都死于一种传染病,很多人都因为这种瘟疫无家可归。

当时他造了一百艘船,并且发文书给各地的州府说,家里如果死了人,一家老小没办法回家的,都可以到赵阅道所管辖的地方来避灾。

当时在宋朝赵阅道不畏权贵,往往对一些贪赃枉法的人进行弹劾,所以赵阅道也称为“铁面御史”,他曾经做过大官,这也是他善有善报。

要知道正直的人能够有天的加佑,所作所言都能够不自欺、不欺骗天,完全把那些佞巧的心里清除干净。

赵阅道最后也得到善终,他走的时候头脑都很清醒,说话很安定,就这么走了,这是我们真正看到作善天降之百祥。

存养的功夫都是从不自欺、不欺人来做起。

两先两后教学法

两先两后教学法

两先两后教学法在我们的堂清的过程中始终要求让学生做课前预习,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读、多练,老师少说、少讲,这完全是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的,为使课堂教学的程序条理化规范化,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总结为“两先两后教学法”即“先学后讲,先练后导”,这个方法是从强调“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强调“以学生为主”。

课堂上老师先不讲,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对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解答,学生答不了的老师讲,练习题目先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评,学生评不了的老师评。

“两先两后教学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阅读理解教材------讨论解决问题------师生讲解问题-------学生尝试练习------师生评价指导1、阅读理解教材老师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范围,阅读的要求,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按阅读要求作阅读理解。

学生刚开始做阅读理解,从阅读的技巧上,阅读的效果上,阅读的时间上以及阅读的主动性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和一些问题不适应,需要增加坡度让学生慢慢适应,因此可以让学生先做课前阅读理解,按阅读要求作阅读笔记,并引导好学生如何作阅读笔记,课前做好阅读理解可以用有效的分解课堂阅读理解的难度,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编写出阅读理解力的要求。

这是提高阅读理解效果和提高课堂授课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为加强对学生课前阅读理解的管理,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要安排合适的时间检查阅读理解笔记,要设计好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编写阅读理解的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好教材,把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阅读出来,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把教材中的例题、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认真做一遍,把新知识面的应用容易出现的问题、或做题技巧方面的问题也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让学生能根据这些具体问题做针对性的阅读,做针对性的讨论,这两方面的问题就构成了阅读理解的要求。

讲读课要少讲多读

讲读课要少讲多读

时间:3.12地点:会议室主讲人:卜庆雪培训内容:讲读课要少讲多读讲得少,教师才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是必讲的内容,哪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

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

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讲10分钟就是两千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讲,那就是4500字。

即使其中有1/4的是必要的信息量,学生接受之后储存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使当堂接收储存了1100多字的信息量,但其在大脑中全部长期保存的价值和可能呢?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

读得多,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

读的机会多,时间多,学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

只有学生多读书,多划分文章层次,他才可能形成划分文章层次的能力。

如果每篇文章都由教师给归纳、讲解、抄录中心思想,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归纳,那没学过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了解中心思想是什么了。

即使讲过的,由于没有自己实践,没有去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一篇课文只讲一节课,能讲完吗?能。

许多知识点,如字、词、文学常识,学生在假期已自学过。

倘必要,上课时,我强调提问一下,大部分时间,课堂上不讲。

文章的层次划分、中心归纳,因已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则许多课文这两项也不讲。

倘层次、中心用一般方法无法解决时,则用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点拨一下。

这样每课必讲的就剩下一两处写作特色了。

重点突出了,内容又很少,讲起来自然容易,省时间。

漏掉了必要的知识怎么办?其实语文总体知识住了,一册书必要的知识也就把握住了。

就这一篇课文来说,真没有必要道非讲不可那种程度的知识。

试问,从中语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换成别的同类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

既然砍掉十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么舍弃某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就更不影响语文总体知识了。

既然漏掉可以,就不要怕漏掉。

但重要的知识,还是不漏更好些。

谈谈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谈谈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谈谈课堂中的“讲”与“不讲”*作者:李小龙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11期摘要:新课改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讲”的必要性;“讲”与“不讲”是辩证的关系;因需定讲,讲而有度,不必要性限讲。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讲与不讲关注教育改革者大都知道风靡华夏的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两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的一个共同表现是:教师少讲或不讲。

如杜郎口的“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把教师“少讲”命令式、制度化。

在此之上,杜郎口还出现了“0+45”,更有“无师课堂”,把教师“不讲”推上了极端!一段时间来,老师的“讲”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许多老师一直被讲与不讲的矛盾困惑着、迷惘着,部分学校几乎没有一节“讲”得精彩的课了。

难道课改了,我们教师就成了摆设,束之高阁了?难道课改了,我们教师就要束缚自己的个性、禁锢自己的灵魂吗?绝不是。

新课改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课改只会对我们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对我们驾驭教材、主导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必要性(一)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比较丰富的知识。

课本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则是不知的。

而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

学生怎样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途径是学习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是相对狭小的,只有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才能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断接受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书本知识缺少感性知识,使得书本知识中所表现出来的概念、原理、定理等抽象的理论难以理解。

因此,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就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

(三)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认识客观世界由于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利用文字和语言,通过读书和听讲等方式就可以保存、接收前人和他人实践过的经验,因而不需要事事亲历。

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

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

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作者:俞伟忠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6期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讲多与讲少,有的老师有时可能考虑过,可很少细细分析过,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少——多——少”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课;多与少;博与专时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里有一项是:老师讲授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得到充分保证。

那么是不是老师讲得越少越好呢?我认为不尽然。

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了这时候,戏才演好了。

”这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也真实地反映了学艺的客观规律。

我把这句话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少——多——少”,这个公式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刚登上讲台时,或者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讲的,或者原来准备讲两节课的内容,往往不到一节课就没词了,即使有的新教师能够按计划讲两节课,也往往给人以内容贫乏,支离破碎的感觉,为上课而上课。

教课的本人也往往不太满意,但苦于不知从何处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增加和对教材钻研的深入,讲课的内容越来越多,往往原计划一节课的内容,两节课也上不完。

这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比没有东西可讲或者有东西而讲不出来的时候确实好过了。

然而肯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教师对此并不满足,他们没有停留在有东西可讲的“多”的阶段,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新起点,不断摸索教学的规律,使自己讲课的内容由“多”到“少”,由浅入深。

这个阶段,虽然教师讲得不多,可学生听起来比漫无边际的讲解清楚多了,明白多了,收获也大多了。

到这时候,就像演戏,越演越少了,课才算讲好了。

看来,教学实践也有个“少——多——少”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并且自觉地掌握这个过程呢?首先,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一位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讲生字词,再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整整用了六课时,学生还有许多问题不懂,效果也不好。

警惕课改中的“钟摆现象”

警惕课改中的“钟摆现象”

警惕课改中的“钟摆现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方向一下子甩向另一个方向。

课程改革“一改再改”,虽然出现了“钟摆现象”,但我们必须明确——无论怎样修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课改当中的“钟摆现象”。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课改中的“钟摆现象”。

标签:钟摆现象学生课程改革改革中,当我们去批判某一种做法时,往往会走到其对立面,从而导致出现”钟摆现象”。

比如说,新一轮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学校、老师就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看待,从而出现了忽视知识传授、反对教师讲授的倾向。

这时,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方向一下子甩向另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课改当中的”钟摆现象”。

现象之一:完全摒弃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在推行课改的进程中,有人见不得”传统”的影子,认为课改就是革命,革命就要彻底。

这也许正是推行课改的需要,毕竟传统和保守的思想根深蒂固,力量也很强大。

但难道传统课堂和理论真的就一无是处?课改后一些老师就反映,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难得到落实,而在传统课堂就少有这样的困惑,为何不能借鉴呢?课改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教会”到”学会”,原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不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例子不枚胜举。

所以我们一线的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要能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否则便可能降低课改的效果,加重课改的阻力,最终制约课改的发展。

现象之二:课堂上要教师少讲或不讲。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

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

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

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谈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谈课堂中的“讲”与“不讲”

谈课堂中的“讲”与“不讲”“讲”永远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无人可以剥夺的教师要“讲” ,要带头“讲”,要理直气壮的“讲”。

讲课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如果教师不讲,或讲得不到位,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如果凭学生自己学习就可以百无一忧的话,那还要学校干什么?事实是,连大学的课堂里都需要教师,何况是学生自学能力、自控能力都远不及大学生的初中课堂呢?如果课堂不用讲,那随便什么人不都可以当老师、进课堂吗?所以,教师要讲,要带头讲,要当好引导者,要以自己的讲教会学生如何讲,要以自己的讲促进学生讲,要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讲。

教师要在认真倾听学生观点的同时,敢于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敢于指出并纠正学生观点中的偏差,不要只做忠实的听众,只用一些无关痛痒的评价来打发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都是肯定的。

在有的课堂上,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无论学生说得对错与否,教师都一味夸奖:“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给点掌声!”。

面对学生回答的纰漏,老师不加以指点引导,拨乱反正,竟一味的赞扬,这些令人发腻的评价语言其实正表现了老师自身语言的贫乏或师生互动水平的低下。

如今听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不自觉中走向了“统一”(说单一也不过分)。

不分文体,不分内容,一律是:导入—学生读课文—学生谈感悟—小组讨论——总结评价。

我们庆幸,教学的本体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成为了现实—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注重让学生充分去读文本,去品语言。

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一吐为快,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这种“尊重”,为了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与学生而保持缄默。

其实,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先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不要先入为主给学生套上框子,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恐怕要求就太低了,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的也只能是一批敢说却不会说,想说却又胡说的“人才”。

答案是多角度的,但并不是每个角度都是对的,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培养的学生将是信口开河、盲目自大,这岂不是一种罪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讲?少讲?不讲?厦门集美中学刘伟(361021)近日读到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回忆其大学老师的一篇文章,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文章内容如下:……就这样,他开始讲课了。

他说:“假若你在一个有很多石头的海滩上,没有任何量度的工具,而你要知道某一块石头的重量,怎么办?”学生们此起彼落地提出各个办法,但每个办法都证明不可行。

下课的铃声响了。

这是第一课。

每星期是三课,每课五十分钟,课上都在谈量度石头的重量,都找不到办法。

这样就花了几个星期时间。

过了不久,每次下课后我和几位同学就开会讨论老师在课室上所说过的话,要寻求他所指的是什么,和有什么含义。

……,第五个星期,老师进课室时满面笑容,欣然自得,问:“你们明白了没有?”学生反问:“明白什么?”答曰:“量度石头重量的困难。

”他于是指出,……等等。

在五十分钟内,他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使我听得呆了。

……假若没有经过那四个星期去想石头的如何量度,我不会在五十分钟之内被老师说服的吧。

从那天起,在敬佩老师之余,我有了自信。

这位老师深明教学之道。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中学教学,不也存在一个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的问题吗?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受到批评后,不少老师又都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口号下祭起了“少(精)讲多练”的旗帜。

仿佛一堂课老师讲的越少学生的能力就越能得到提高。

一次听一位教师的一堂“反正弦函数”的公开课,这位教师在简单讲授“反正弦函数”的概念之后,在没有把“为什么要限制函数y=sinx 的定义域为[]2,2ππ-”等问题讲述清楚的情况下,就引导学生用大量的例题和习题,进行了针对怎样解决与反正弦函数有关问题的解题训练,对学生而言,实质上是在几乎什么都不懂的状态下进行的一种机械性的模仿。

课下交流时,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不把该讲的知识讲清楚,这位教师的理由是,之所以不讲,主要原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都讲清楚了,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言下之意,只有教师不讲清楚,才能逼得学生去自主学习,也才能培养出创新的能力来。

这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该怎样处理“多讲”与“少讲”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视所授内容而定。

在教学上遇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或一个较难接受的概念或解题方法时,硬要让学生去自学或讨论,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引起混乱,此时,教师应该讲够、讲透,甚至满堂讲也在所不惜(这其中当然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满堂灌)。

正因为学生遇到全新的概念或较难的方法,才需要教师去引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少走弯路,为此教师多讲点也就不可避免了。

比如,“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一节,听过不少老师开的公开课,多采用先出示问题:计算cos(300+450)与cos750,cos(300+600)与cos900,cos(600+450)与cos1050,等,让学生得出cos(α+β)≠cos α+cos β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猜想cos(α+β)与cos α+cos β的关系(老师不停地加以引导,课堂上花了很长的时间)。

之后,老师再加以证明(证明所花的时间远少于让学生猜想的时间 ,甚至有的老师想引导出学生自己想出证明的途径)。

最后,练习巩固。

我想,如果学生不事先看书,又怎么可能猜想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而本节课的重点恰是公式的证明方法。

这种证明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老师应对公式证明时所用的新颖绝妙的思路着重讲解(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不可能想到),把它讲深讲透。

而学生对这个公式理解透了之后,后面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等公式,教师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可自己推出,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就要少讲,甚至教师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得出公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吗?),培养学生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对于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有联系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引导的方式,尽量少讲,让学生把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主动地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样学生学习知识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比较清晰,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比较合理的、稳定。

比如“曲线的方程”这一节的教学,如果教师采用:先由教师给出“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然后讲解例题,让学生熟悉步骤,最后让学生做练习掌握步骤。

或是教师通过讲解第一道例题归纳出“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然后和学生一起通过第二个例题熟悉步骤,最后让学生做练习掌握步骤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的“讲”就多了,整个课堂就会气氛沉闷,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不能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用方程(有时是函数式的形式出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并且已建立起“若已知点的轨迹是直线,则能求出其方程”的知识结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按照“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完善其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的具体教学设计是: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创设问题情景1)已知点P到A(-1,-1)、B(3,7)的距离相等,求点P的轨迹方程。

学生能很快地判断出点P的轨迹是一条直线,于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通过求斜率和线段AB的中点坐标,利用点斜式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

之后提出下面问题:2)已知点M与x轴的距离d等于它到点F(0,4)的距离,求点M的轨迹方程。

学生不能判断出点M的轨迹是什么图形,从而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

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之处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正是这种认知上的欠缺感激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和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为主动进入建构做了心理准备。

如何求轨迹方程呢?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曲线的方程”的定义: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由第一条,点M 的轨迹上的任意一点(x,y )都应是所求方程的解,那么这点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MF |=d 即d y x =-+-22)4()0( 两边平方,化简得 x2-8y+16=0显然,此轨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此方程,我们只要再证明以此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此轨迹上。

教师写出完整的过程!学生用新方法重新解第一题!练习:求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

[至此完成本节课的第一层次,即由学生已掌握的“若已知点的轨迹是直线,则能求出其方程”,推进到“直角坐标系已建立,但不知道点的轨迹的情况下,如何一般地求出其方程”。

学生第一次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二、再次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例:两个定点A ,B 的距离为6,点M 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 的轨迹方程。

估计学生会这样做:设点M (x,y )是所求轨迹上任意一点,依题意,得|MA|2+|MB|2=26做到这儿,问题出现了:怎样表示|MA|,|MB|?分析结果是: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刚刚建立的知识结构仍不完善,从而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保持注意力和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完整、清晰,同时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交由学生讨论,探索!教师安排两位建立不同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的同学板演。

不同的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将导致最后所得的方程不同,使学生对“建立适当的直角系”有所认识。

练习:点M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k,(k>0),求点M的轨迹方程。

[至此完成本节课的第二层次,即在“未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情况下,如何求出点的轨迹方程”。

学生第二次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补充,总结出“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f(x,y)=0;(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至此完成本节课的第三层次,学生初步完善了“求曲线的方程”的知识结构]。

从这种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同时在学生的“再创造”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得到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之后,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就更要“少讲”,甚至“不讲”了,千万不能“扶上马送一程,送了一程又一程”。

顾泠沅教授认为,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他们自己亲口尝尝第三个馒头的滋味,教师可不能“越俎代庖”了。

“多讲”,“少讲”,或“不讲”,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

联系电话:(0592)6105094(办)6683571(宅)参考文献:1、张五常,《凭阑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17~P.192、肖林元,应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年第8期3、张奠宙,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中若干问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