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转向的鲁棒控制
四轮转向原理
四轮转向原理四轮转向原理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四个轮子的转向来实现方向的控制。
在汽车的转弯过程中,为了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四个轮子需要协调转动,以使车辆转弯更加平稳和灵活。
我们来了解一下四轮转向的基本原理。
四轮转向系统由前轮转向系统和后轮转向系统组成。
前轮转向系统控制前轮的转向,后轮转向系统控制后轮的转向。
前轮转向系统分为机械转向和电子转向两种形式,通过转向柱和转向齿轮的传动来实现前轮的转向。
后轮转向系统通过电脑控制后轮的转向角度,以实现更好的转弯半径和操控性能。
四轮转向的好处之一是提高了车辆的操控性能。
传统的汽车只有前轮转向,转弯时需要通过前轮的转向实现方向的改变,这样容易造成车辆的侧滑和不稳定。
而四轮转向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后轮的角度来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使车辆转弯更加平稳和灵活。
四轮转向还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在紧急情况下,四轮转向可以提高车辆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减少事故的发生。
特别是在高速行驶和突发情况下,四轮转向可以快速改变车辆的行驶方向,使驾驶员更容易控制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
除了提高操控性能和安全性,四轮转向还可以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四轮转向系统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和行驶条件自动调整轮子的转向角度,使车辆的操控更加轻松和舒适。
特别是在低速行驶和倒车时,四轮转向可以减小转弯半径,使驾驶更加方便和轻松。
然而,四轮转向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四轮转向系统相对传统的前轮转向系统来说更加复杂和昂贵,需要更多的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来实现。
其次,四轮转向系统对路况和驾驶员的操作要求较高,如果驾驶员操作不当或驾驶在恶劣的路况下,可能会导致车辆失控或不稳定。
四轮转向原理是一种提高车辆操控性能、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的技术。
通过控制前轮和后轮的转向角度,使车辆转弯更加平稳和灵活,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尽管四轮转向系统相对复杂和昂贵,但它的优点远大于缺点,是汽车行业不断追求的方向。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驾驶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四轮转向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四轮转向汽车的动特性及其鲁棒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轮转向汽车的动特性及其鲁棒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四轮转向技术已逐渐成为汽车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四轮转向技术是一种能够增加汽车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端汽车中,如豪华轿车、跑车等。
四轮转向技术能够改善汽车的动态特性,提高车辆的灵活性、操控性和稳定性,因而对于提升汽车性能、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增加行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四轮转向汽车的动特性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仿真和实验两个方面。
在实验方面,通过搭建四轮转向汽车并进行实际测试,获取汽车运动学参数和控制系统数据,从而研究四轮转向汽车的行驶特性及其控制问题。
在仿真方面,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不同环境下的车辆行驶情况,并进行控制算法的仿真验证,以提高四轮转向汽车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和性能。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四轮转向汽车的动特性及其鲁棒控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四轮转向汽车的动特性研究1、四轮转向汽车运动学模型的建立2、四轮转向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分析3、四轮转向汽车的操控性能评价(二)四轮转向汽车的鲁棒控制研究1、四轮转向汽车的控制系统设计2、四轮转向汽车控制策略的设计3、四轮转向汽车控制算法的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
通过搭建四轮转向汽车并进行测试实验,获取实际数据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运用MATLAB/Simulink等仿真软件,完成四轮转向汽车动力学仿真分析,优化控制策略,提高控制性能。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文预期实现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四轮转向汽车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四轮转向汽车的动特性。
2、分析四轮转向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能,并进行评价。
3、设计四轮转向汽车的控制系统,并优化控制策略,提高车辆控制性能。
4、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四轮转向汽车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和性能。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文研究预计工作时间为一年。
研究进度安排如下:第1-2个月:文献综述,熟悉四轮转向汽车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
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作为提高驾驶体验、增加行车安全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实际应用中,EPS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参数摄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如何设计一种稳定且鲁棒性强的EPS控制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基于鲁棒控制理论,对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的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鲁棒控制理论是一种专门处理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控制方法,它能够在系统参数摄动或外界干扰下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EP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控制方法,然后重点分析鲁棒控制理论在EPS系统中的应用,包括H∞控制、μ综合控制等。
本文还将探讨鲁棒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控制器的性能和鲁棒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提高EPS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汽车的驾驶体验和行车安全。
二、鲁棒控制理论概述鲁棒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在存在模型不确定性、外部干扰或参数摄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如何设计控制系统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性能。
鲁棒性,即系统的鲁棒性,是指系统在受到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干扰时,仍能保持其预定性能的能力。
鲁棒控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寻找一种控制策略,使得系统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参数摄动和干扰具有不变性。
这种不变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如通过优化控制器的设计,使其对参数摄动和干扰具有一定的容忍度;或者通过引入适当的补偿机制,以抵消这些不利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鲁棒控制理论在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动转向助力系统作为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鲁棒控制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
鲁棒控制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服务等各个领域。
然而,机器人系统的鲁棒性问题是一个仍未解决的难题。
鲁棒控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机器人来说,鲁棒控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什么是鲁棒控制?在机器人控制中,鲁棒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能够处理控制系统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问题,包括测量误差、外部扰动、系统失效等等。
鲁棒控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是在保持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
鲁棒控制与PD控制之间的区别与传统的控制方法(PD,PID等)相比,鲁棒控制更加适用于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鲁棒性问题,并且能够满足系统的实时性和精度要求。
PD控制器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完全了解机器人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环境变化,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
鲁棒控制可以处理系统中不确定性问题,并且与环境的变化无关。
鲁棒控制在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大多数机器人控制系统都需要实现鲁棒控制方法,以确保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几种机器人系统中鲁棒控制的应用:1. 机器人运动控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鲁棒控制可提供较好的反应性能,以适应机器人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机器人臂可能会遭遇外部扰动或不确定的物体移动,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机器人系统不稳定。
鲁棒控制器能够在这些条件下保持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
2. 机器人视觉控制机器人视觉控制是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它可以使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自适应性。
鲁棒控制技术可以在机器人视觉控制中提供更加稳定的控制,以适应不同的物体和环境变化。
3. 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是机器人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它可以使机器人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鲁棒控制技术可以在机器人自适应控制中提供更加高效的控制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和系统故障。
未来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解决和改善。
专题讲解-四轮转向控制
四轮转向控制四轮转向系统(4WS)把后轮与前轮一起转向,是一种提高车辆反应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
把后轮与前轮同相位转向,可以减小车辆转向时的旋转运动(横摆),改善高速行驶的稳定性。
把后轮与前轮逆相位转向,能够改善车辆中低速行驶的操纵性,提高快速转向性。
目前,安装在大量生产车辆上的四轮转向控制系统,可以分成以下4类横向加速度·车速感应型①微小转角控制前轮转角·车速感应型②前轮转角感应型③大转角控制前轮转角比例·车速感应型④1.横向加速度·车速感应型其结构是在前轮的动力转向器上,再安装一个后轮专用的控制阀,产生一个大致与横向加速度成比例的,与前轮转向器阻力相平衡的油压,把该压力的油液送到后轮执行机构。
在执行机构中,如图d-zx-37所示,装入高刚性弹簧,当与送来的油压达到平衡状态时,输出杆便产生位移,从而带动后轮开始转向。
后轮转角与车速的关系,如d-zx-38所示,以横向加速为函数表示。
1.储油罐2.泵3.前动力缸4.分配阀5.后动力缸6.弹簧7.控制器8.电磁阀图d-zx-372.前轮转角,车速感应型在该系统中,从油泵出来的油液直接流入图d-zx-39的电磁阀,车速传感器10,转角传感器11分别将车速和前轮转角信号输入计算机。
按计算机指令,控制油液流入后轮执行机构。
其后轮转角特性见图d-zx-401.储油罐2.泵3.前动力缸4.分配阀5.后动力缸6.弹簧7.控制器8.电磁阀9.切断阀10.车速传感器11.转角传感器。
图d-zx-39图d-zx-403.前轮转角感应型为了把前轮转角传给后轮,在前轮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齿条轴上,安装了后轮转向齿轮,其角位移,通过中间传动轴,传给后轮转向器。
后轮具有小转角同相转向,大转角逆相转向的功能。
在微小转向的高速行驶时,形成了同相转向,获得了行驶稳定性,在大转角转向的极低速行驶时,变成逆相转向,获得了小半径转向性能。
4.前轮转角比例车速感应型在动力传至后轮转向轴之前,与前者基本相同,但后轮的执行机构由相位控制部分和动力补助部分构成。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双向控制及变传动比特性研究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双向控制及变传动比特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 SbW)作为现代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汽车转向技术的新趋势。
作为一种全新的转向方式,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传统的机械连接,通过电子信号传递驾驶员的转向意图,再由执行机构实现车辆的转向操作。
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能,还为车辆智能化、自动驾驶等高级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本文《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双向控制及变传动比特性研究》旨在深入探索线控转向系统的双向控制策略以及变传动比特性。
双向控制策略指的是系统能够同时接收并响应驾驶员的转向输入和车辆的主动转向需求,实现更为精准和灵活的转向控制。
而变传动比特性则是指系统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及驾驶员意图,动态调整转向传动比,以优化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
本文将首先介绍线控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将详细分析双向控制策略的实现原理及其在线控转向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然后,将重点探讨变传动比特性的设计与优化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变传动比技术提升线控转向系统的综合性能。
本文将通过实验验证和仿真分析,评估双向控制策略和变传动比特性对车辆操控稳定性及行驶安全性的影响,为线控转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线控转向系统基本原理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简称SBW)是一种新型的转向系统,它取消了传统的机械转向器与转向柱之间的物理连接,通过电子信号传递驾驶员的转向意图给车辆,实现车辆的转向控制。
SBW系统主要由转向盘总成、转向执行机构和主控制器(ECU)等组成。
转向盘总成是驾驶员与SBW系统的交互界面,其上集成了转向力矩传感器、转角传感器等,用于检测驾驶员的转向力矩和转角等参数,并将这些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结合车辆当前的速度、加速度等状态信息,计算出目标转向角度和转向力矩,并通过转向执行机构实现车辆的转向。
4WS车辆μ综合鲁棒主动侧倾操纵性能控制
Vo . 6 No 3 13 .
Ma 2 0 v 06
4 WS车 辆 / 综 合 鲁 棒 主 动侧 倾 操 纵 性 能 控 制 . t
殷 国栋 陈 南
( 东南大学机械 _ 程学 院 , 京 20 9 ) I 南 10 6
摘 要 :为提高 车辆 的抗 侧倾 性 能及 降低 高速 下 的侧翻 危 险性 , 应用 综合 鲁棒 控 制理 论 , 对 四 针 轮 转 向车辆 , 以横摆 角速 度跟 踪 和侧倾 角速 度 反馈 为控 制逻 辑 , 合理 选 择 加 权 函数 , 计 鲁棒 控 设
制器和最优控制器抑制车辆侧倾. 经仿真比较 , 设计的 综合鲁棒控制器更具有 良好操纵性能鲁
棒 性和 稳定鲁 棒 性 , 于轮 胎侧 偏 刚度 等引起 的侧 向干扰 具有 很好 的抑制 性能 , 现传 统 四轮 转 对 实 向难 以实现 的主 动侧倾 操纵 控制 和 跟踪 性 能. 关键 词 :四轮转 向; 综 合控 制 ;主 动侧倾 ;操 纵性 能 中 图分类 号 : P 3U 6 . T 1 ;4 1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 00 (06 0 -340 0 1— 55 20 )30 8 -5
( ol eo c a i l n ier g o tes Unvri ,N nig2 0 9 ,C ia C lg fMeh nc gn e n ,Suh at iesy aj 10 6 hn ) e aE i t n
Ab t a t n 0 d rt mp o e t e a t r l p ro ma c n e u e t e rs fr l v ra cd n sf r s r c :I r e o i r v n i o l e f r n e a d rd c h ik o o l e c i e t o h — o v h c e wi i h s e d,t e y w—a e ta k n n o la g lr v l ct e d a k c n r lmo e f e il t h g p e h h a r t r c ig a d r l n u a e o i f e b c o t d lo y o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第3课 四轮转向控制
2019年9月22日星期日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13
第九章 转向控制
第3课 四轮转向控制
四、四轮转向汽车模型
在建立四轮转向汽车模型时,假设: ① 汽车只有侧向和横摆两个自由度运动; ② 忽略纵向力和空气动力的作用: ③ 忽略转向系影响,以前轮转角作为输入; ④ 不考虑车轮载荷变化引起的轮胎侧偏特性变化和回正力矩的作用。
2019年9月22日星期日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4
第九章 转向控制
第3课 四轮转向控制
一、四轮转向系统的优点
四轮转向汽车与两轮转向汽车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① 提高了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和在湿滑路面上的转向性能; ② 驾驶员操纵转向盘反应灵敏,动作准确; ③ 在不良路面和侧风等条件下,汽车也具有较好的方向稳定性,提高
2019年9月22日星期日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12
第九章 转向控制
第3课 四轮转向控制
三、汽车后轮转向控制类型
按后轮的偏转角与前轮偏转角或车速之间的关系不同分:转角传感 型、车速传感型两种。
1.转角传感型后轮转向控制 后轮的偏转角与前轮的偏转角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即后轮可以
按与前轮旋转方向相同方向旋转,即同相位偏转;也可以按与前轮 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即反相位偏转。此外,前、后轮转向角 之间也有一定关系。 2.车速传感型 根据设计程序,当车速达到某一预定值时(35-40km/h),后轮能与前 轮同方向偏转,而当低于这一预定值时,则反方向偏转。
2019年9月22日星期日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
23
第九章 转向控制
第3课 四轮转向控制
五、汽车四轮转向系统控制方法
4.四轮主动转向控制 前面3种控制方式,都是在前轮转向角直接与转向盘转角联系,然后再对后
车辆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4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四轮转向系统按其结构可分为四类 :机械式 、液压式 、电动式和复合式 。按其控制方 法〔2 ,3〕可分为 : ①定前后轮转向比四轮转向系统〔4〕; ②前后轮转向比是前轮转角函数的四 轮转向系统 ; ③前后轮转向比是车速函数的四轮转向系统〔4〕; ④具有一阶滞后的四轮转 向系统 ; ⑤具有反相特性的四轮转向系统〔5〕; ⑥具有最优控制特性的四轮转向系统〔6〕; ⑦ 具有自学习 、自适应能力的四轮转向系统〔3〕。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 ,四轮转向系统在车辆高速转向时能够基本保持车辆重心侧偏
角为零 。传统的前轮转向车辆在转弯时 ,车辆的前进方向与其纵向中心线的方向不一致 ,
其夹角就是车辆重心侧偏角 。2WS 车的车辆重心侧偏角对前轮转向角的增益如图 3 所
示 ,在某一车速 v 时车辆重心侧偏角β= 0 ,此时车辆的前进方向 (即车辆重心的运动方
向) 与车辆纵向对称线方向一致 。当车速低于 v 时重心向与前轮转向角方向相同的方向
偏移 。当车速高于 v 时重心向与前轮转向角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 。当后轮附加某一特
定的转角时 ,将产生与前述相反的重心侧偏角 ,与前轮产生的重心侧偏角叠加 ,使车辆侧
偏角基本为零 。车辆对轨道的跟踪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
1998 年
吉 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28
第 4 期 J OU RNAL OF J IL IN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总第 92 期
车辆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方法 3
四轮主动转向的两自由度鲁棒控制
四轮主动转向的两自由度鲁棒控制
李铂;耿聪;刘溧
【期刊名称】《中国机械工程》
【年(卷),期】2004(015)017
【摘要】在传统前馈四轮主动转向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两自由度四轮主动转向鲁棒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独立参数化两自由度控制结构的引入,实现了四轮转向系统对车速变化和轮胎侧偏刚度变化的独立补偿.其前馈控制器的设计与传统前馈四轮转向控制完全相同,反馈控制器的设计为一针对轮胎侧偏刚度不确定性的标准
H∞控制问题.该方法既充分发挥了传统前馈控制的优点,又降低了反馈控制器的阶数.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在较大的侧向加速度或低附着工况下,该方法亦可较好地实现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和质心侧偏角的控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总页数】4页(P1580-1583)
【作者】李铂;耿聪;刘溧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北京,100084;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1.6
【相关文献】
1.基于μ综合鲁棒控制的四轮转向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 [J], 殷国栋;陈南;李普
2.主动四轮转向车辆的分数阶鲁棒控制研究 [J], 田杰;李守泽;王玉;陈宁
3.四轮转向车辆鲁棒控制系统快速开发仿真与试验 [J], 殷国栋;陈南
4.四轮转向车辆H2/H∞混合鲁棒控制与仿真 [J], 张孝祖;李辉;蔡双飞
5.基于LMI的鲁棒控制器的设计及在四轮转向系统中的应用 [J], 崔宝影;程权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轮转向的鲁棒控制
四轮汽车液压转向系统鲁棒H2/H∞控制1.引言传统汽车是由驾驶员控制前轮或者后轮进行转向的。
两个车轮的转向系统的不足之处在于转向直径大,而且不容易满足在狭窄的空间要求下转向,这便限制了它的应用,特别是对大型和重型施工车辆。
为了提高方向的可操作性和驱动期间的稳定性,此外还要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四个轮子“转向(4WS)系统最近正在被研究。
汽车四轮转向系统已积极研究改善车辆在低速的操纵性和增强在高速的稳定性。
许多汽车公司开发的概念车四轮转向系统,例如,本田,日产尼桑,马自达。
从汽车行业借鉴这个idea,四轮转向已应用于工程车辆,例如CMI Terex公司生产的混凝土摊铺机“SF-3004“和Case公司生产的挖沟机“560”。
工程车辆的不确定性比汽车更严重,因为工程车辆有一个大功率液压系统工作在脏乱差的环境。
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是复杂的,有时由于非线性特性的和未知的环境参数可能不是有效的。
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不同的控制方法已被应用于四轮转向系统。
早期的四轮转向汽车,一个简单的前轮和后轮之间的速度依赖性比率已经被用在开环控制器中实现方向操纵零恒定的侧滑角。
Ackermann 和 Sienel 在他们的非线性3自由度模型中用比例控制器,同时Ji等人在他们的控制策略中运用比例控制器和补偿控制器。
Lv 等人以及 You 和 Chai用模糊逻辑方法来研究关于车轮转角的控制性能,但是他们没有给出实验的验证。
随着滑动模型控制的发展,它已经应用于四轮汽车的控制。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制器是基于相当简洁的模型,其中没有考虑不确定性。
工程汽车的参数容易受到一个广阔的不确定性影响,比如外部扰动,未建模动态,路面不平度,阵风,负荷波动,制动或加速力。
因此,一个严重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的鲁棒稳定性问题已经被提出;即,车辆控制器要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保持操纵稳定和保证系统性能不恶化的太多。
由于不确定性的线性设计模型不能表达通常控制器设计要求的准确行为,因此经典控制方法对于保证控制性能是无效的。
鲁棒控制器在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鲁棒控制器在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上的应用1前言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用来减少交通问题的新兴研究热点。
路径跟踪是自主地面车辆(AGV)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
设计的路径跟踪控制器被要求能够使车辆以较小的跟踪误差跟踪目标路径,包括侧向偏移和航向误差。
与前轮转向车辆相比,四轮转向车辆具有出色的机动性,操纵稳定性和路径追踪能力,因此它更适合被作为自主地面车辆(AGV)使用。
由于四轮转向车辆的路径跟踪问题比前轮转向车辆的路径跟踪问题更复杂,因此目前四轮转向车辆的路径跟踪控制策略仍然相对有限。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带有线控转向系统的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并设计了用于路径跟踪的控制器。
通过MATLAB / Simulink数值仿真比较所设计的μ综合+ 4WIS + DYC与LQR + 4WIS + DYC两种路径跟踪控制器性能。
目的是设计一种先进的控制器,以改善路径跟踪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抗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的鲁棒性。
2四轮独立转向电动车构型本团队提出并制造了一种新型的4WIS(四轮独立转向)电动车,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四轮独立转向,4WIS电动汽车由四个SBW(线控转向)系统组成。
从图2可以看出,SBW 系统是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的集成设计,主要由转向电机、蜗杆减速器、减震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组成。
车轮可通过减速器、上滑动柱、上摆动臂、下摆动臂和下滑动柱围绕由所述转向电机驱动的主销旋转。
利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实时测量各轮的转向角信号,进行路径跟踪控制。
表1显示了4WIS EV的结构参数。
图1 4WIS EV图2 SBW系统:1,蜗杆和齿轮减速器;2,转向马达;3,上摆动臂;4,减震器;5,弹簧;6,下摆动臂;7,下滑动柱;8,上滑动柱;9,车轮转向角传感器。
汽车四轮主动转向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L
汽车四轮主动转向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L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汽车四轮主动转向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班级姓名院(系)汽车工程学院导师开题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制后轮已达到所希望的响应特性。
Wang等也提出了使用基点配置的校正控制器,来控制前轮主动转向的技术。
但在自适应控制系统中所需要对实时的汽车相应参数进行辨别,而在高侧向加速度情况下驾驶员的转向输入往往很小,很精确辨别实时车辆响应参数困难很大,参数辨识的精度也很低,给设计稳定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决定了比较适应慢时变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对于转向系统不一定有效,因为后者的参数变化可能很快,因此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鲁棒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是在传统前馈四轮主动转向控制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两自由度四轮主动转向鲁棒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独立参数化两自由度控制结构的引入, 实现了四轮转向系统对车速变化和轮胎侧偏刚度变化的独立补偿。
其前馈控制器的设计与传统前馈四轮转向控制完全相同, 反馈控制器的设计为一针对轮胎侧偏刚度不确定性的标准H 控制问题。
该方法既充分发挥了传统前馈控制的优点, 又降低了反馈控制器的阶数。
仿真结果表明, 即使在较大的侧向加速度或低附着工况下, 该方法亦可较好地实现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和质心侧偏角的控制, 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由于轮胎侧向力与垂直负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而通过控制前后主动悬架,改变侧倾力矩的分布,可达到控制汽车侧向运动的目的。
汽车转弯时,汽车的侧倾运动造成负载横向转移,使得左右车轮上的侧向力发生变化,改变前后悬架的侧倾刚度比就能控制前后轮上的负荷转移,从而控制前后轮上的侧向力。
通过轮胎的纵向力作用也能对汽车的侧向运动进行控制。
一方面,由于作用在轮胎上的纵向力减小了轮胎的侧向力,因此可通过改变作用在前后轮上的纵向力的比例来控制前后轮上侧向力之间的平衡。
这种间接的侧向运动控制方法已应用在四轮驱动汽车上。
浅谈四轮转向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浅谈四轮转向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作者:宋勋勋宋明祥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2期摘要:两轮转向具有结构简单、布置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但在车辆转向的过程中其动力学响应特性受自身结构参数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汽车的机动性和操稳性并不理想。
四轮转向汽车的前、后车轮都能参与转向,它能有效提高汽车低速转向的机动性和高速转向的操纵稳定性,使汽车在转向时后轮直接参与对汽车侧偏角和侧向运动的控制。
关键词:四轮转向行驶稳定性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主动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轮转向是实现主动安全性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很多汽车厂商纷纷推出了带有四轮转向系统的概念车,并把一些成熟的四轮转向技术应用到了它的普及型汽车中,提高了其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一、汽车四轮转向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两轮转向汽车在转向运动的初期,只有前轮在自转的同时又以转向主销为轴心相对于车身发生偏转(公转),而后轮只自转而不发生偏转(公转),不起主动转向作用。
当前轮偏转后,前轮先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地面就有一个侧向力通过前轮作用于车身,使车身横摆。
车身在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的同时产生离心力传给前轮和后轮。
传给前轮的离心力平衡地面作用在前轮上的侧向力,而传给后轮的离心力使后轮轮胎产生侧偏并改变后轮行进的方向,这时后轮才参与汽车的转向运动。
显然,两轮转向的汽车在转向时,从转动方向盘到后轮参与转向运动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时间,使汽车转向的随动性(灵敏度)变差,并使汽车转向直径增大。
另外,两轮转向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相对于一定的方向盘转角增量、车身的横摆角速度和横向加速度的增量也增大,从而使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变差。
而4WS汽车的后轮与前轮一样既可自转也能偏转。
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后,前后轮几乎同时转向,使汽车改变前进方向,实现转向运动。
现代4WS汽车既能保证汽车低速行驶时转向的机动性,也能保证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使车身的横摆和侧倾减小,能有效的克服2WS汽车的缺点。
基于H_∞鲁棒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研究
前轮的传动 比有 : 0 m = N 1 8 l , 8 l = N 2 6 其中 0 为 电动 机 转 角 , 8 为 汽 车前 轮 转 角 。 采用 永 磁 有刷 直 流 电 动机 。忽略 电 动机 电感作 用 , 可得 :
侧偏角在动态响应波动 , 并且提高了汽车 式中, U 为 电 动 机 两 端 电压 , l ( h 为反 电动势常数 , R为 电 枢 电 有效的抑制横摆角速度 、 的 动态 响应 速度 。 阻, I 为 电 动机 电枢 电路 , K 为 电动机 扭 矩 系数 , 为 电 动机 的 转矩 。 5 结束 语 1 . 2二 自由度整 车 模 型 本 文设 计 的 输 出反 馈 H 控制 器 ,在 一 定 程度 上 提高 汽 车转 向 本 文 建立 侧 偏 运 动 和横 摆 运 动 两个 运 动 方 向 的整 车 模 型 , 根据 时操 作稳 定 性 和动 态 的响应 速 度 。由于 条件 的 限制 没有 办法 实 现在 牛顿 运 动 定律 可得 : 实车上的试验 , 仅对所设计的控制器在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进行仿真 缺 少实 车 运行 数据 。 ( 4) 对 比,
科 技 创 新
2 0 1 7 年 第8 期I 科技创新与应用
基于 H ∞ 鲁棒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研究
孔令 强 曹 鹏
( 郑州科技 学院, 河南 郑 州 4 5 0 0 6 4 )
摘 要: 文章通过建立 E P S系统机械模 型, 电动机模型 , 二 自由度转 向模 型, 轮胎模型来完成对 E P S 模型的搭 建, 最后采用 H 鲁 棒 控 制 理论 为 系统 设 计 了 H 输 出反 馈 控 制 器 。在 M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中进 行 仿 真 , 选择 合 适 的 工作 状 态进 行 分析 对 比 , 证明 H 控 制 器 的有 效 性 。 关键词: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鲁棒控制 ; 操纵稳定性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路径跟踪鲁棒控制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路径跟踪鲁棒控制
张新荣;谭宇航;贾一帆;黄晋;许权宁
【期刊名称】《汽车工程》
【年(卷),期】2023(45)2
【摘要】针对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具有结构参数、外部干扰不确定性与非线性和过驱动等特征,提出了一种分层控制框架,以实现前轮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系统协同的车辆路径跟踪控制。
首先,基于路径跟踪运动学模型,将车辆的路径跟踪问题转化为约束跟随问题;其次,设计了基于约束跟随的自适应鲁棒上层控制算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由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引起的失配问题,并保证闭环系统的一致有界性和一致最终有界性;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二次规划的下层分配算法满足所需的直接横摆力矩,并在Simulink-Carsim平台进行联合仿真。
通过不同工况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路径跟踪精度和鲁棒性。
【总页数】11页(P253-262)
【作者】张新荣;谭宇航;贾一帆;黄晋;许权宁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四轮独立转向独立驱动电动车主动避障路径规划与跟踪控制
2.四轮独立转向电动汽车路径跟踪预测控制
3.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轨迹跟踪与横摆稳定性
协调控制研究4.智能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差动转向与主动转向协同路径跟踪控制研究5.高地隙四轮独立驱动喷雾机路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轮转向半挂汽车列车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
四轮转向半挂汽车列车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
刘春辉;关志伟;申荣卫;严英
【期刊名称】《现代制造工程》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引入Gim轮胎模型建立四轮转向半挂汽车列车的四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轮胎侧偏刚度的不确定性,提出四轮转向半挂汽车列车直接横摆力矩的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方案,基于模型追踪控制技术推导了直接横摆力矩的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器.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以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平台,对该控制器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高速大转向时,与传统二次最优控制相比,四轮转向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方案可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可显著提高半挂汽车列车的操纵稳定性.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刘春辉;关志伟;申荣卫;严英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天津 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1.6
【相关文献】
1.半挂汽车列车横向稳定性鲁棒H∞最优控制 [J], 刘春辉;关志伟;杜峰;严英
2.时变不确定切换广义系统的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 [J], 李春明;田学民
3.二级倒立摆的鲁棒建模及其鲁棒H∞最优控制 [J], 薛安克;王惠姣;王俊宏
4.柔性结构系统的观测器型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 [J], 付兴建;王一品
5.特征结构鲁棒配置的一种算法──最优鲁棒极点的选择 [J], 段向慧;施颂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轮转向车辆鲁棒控制系统快速开发仿真与试验
四轮转向车辆鲁棒控制系统快速开发仿真与试验殷国栋;陈南【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09(040)011【摘要】考虑车辆行驶工况的不确定性及系统建模误差,建立了多自由度四轮转向车辆动力学数学模型.基于结构奇异值μ综合鲁棒理论,通过设立不确定性虚拟模块,设计了μ综合控制器,抑制外部扰动;基于Mathb/Simulink/dSPACE建立了四轮转向(4WS)车辆控制系统的HILS快速开发平台,验证测试控制器的有效性;通过实车试验修订硬件在环仿真结果.试验表明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系统的纯数字仿真-实时数字仿真-硬件在环仿真-实车试验整个控制系统开发过程的有效性及优越性,说明该快速开发系统具有较好的扩展性.%Considering the high uncertainty for vehicle working environment, multi-degree of freedom four-wheel steering vehicle model was proposed. Structural singular value μ theory is adapted to design robust controller. By specifying an imaginary uncertainty module, the behavior robust property was inverted into a generalized system to resist the exterior disturbance. A HILS platform based onMatlab/Simulink/dSPACE was developed to real-time carry out the virtual testing by constructing different vehicle surrounding. The four-wheel steering automobile was modified successfully and the developed 4WS controller was then applied in the vehicle field test for validation and further modification. The test data proved that the modified four-wheel steering is prior to front-wheel steering and the former has an excellentmaneuverability and stability. Furthermore, the whole procedure of rapid development for 4WS including off-line simulation, real-time simulation, hardware-in-the loop simulation and the validation of the vehicle field test, based on the control development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4WS rapid development system. Therefore it was demonstrated b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the 4WS rapid development system is an extended powerful too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ehicle chassis electronic controllers.【总页数】6页(P13-17,35)【作者】殷国栋;陈南【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6;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3.4【相关文献】1.基于μ综合鲁棒控制的四轮转向车辆操纵稳定性研究 [J], 殷国栋;陈南;李普2.四轮转向车辆多体仿真与试验研究 [J], 林程3.主动四轮转向车辆的分数阶鲁棒控制研究 [J], 田杰;李守泽;王玉;陈宁4.四轮转向车辆H2/H∞混合鲁棒控制与仿真 [J], 张孝祖;李辉;蔡双飞5.基于混合仿真技术车辆ABS控制系统快速开发研究 [J], 李君;张建武;喻凡;殷承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轮汽车液压转向系统鲁棒H2/H∞控制1.引言传统汽车是由驾驶员控制前轮或者后轮进行转向的。
两个车轮的转向系统的不足之处在于转向直径大,而且不容易满足在狭窄的空间要求下转向,这便限制了它的应用,特别是对大型和重型施工车辆。
为了提高方向的可操作性和驱动期间的稳定性,此外还要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四个轮子“转向(4WS)系统最近正在被研究。
汽车四轮转向系统已积极研究改善车辆在低速的操纵性和增强在高速的稳定性。
许多汽车公司开发的概念车四轮转向系统,例如,本田,日产尼桑,马自达。
从汽车行业借鉴这个idea,四轮转向已应用于工程车辆,例如CMI Terex公司生产的混凝土摊铺机“SF-3004“和Case公司生产的挖沟机“560”。
工程车辆的不确定性比汽车更严重,因为工程车辆有一个大功率液压系统工作在脏乱差的环境。
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是复杂的,有时由于非线性特性的和未知的环境参数可能不是有效的。
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不同的控制方法已被应用于四轮转向系统。
早期的四轮转向汽车,一个简单的前轮和后轮之间的速度依赖性比率已经被用在开环控制器中实现方向操纵零恒定的侧滑角。
Ackermann 和 Sienel 在他们的非线性3自由度模型中用比例控制器,同时Ji等人在他们的控制策略中运用比例控制器和补偿控制器。
Lv 等人以及 You 和 Chai用模糊逻辑方法来研究关于车轮转角的控制性能,但是他们没有给出实验的验证。
随着滑动模型控制的发展,它已经应用于四轮汽车的控制。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制器是基于相当简洁的模型,其中没有考虑不确定性。
工程汽车的参数容易受到一个广阔的不确定性影响,比如外部扰动,未建模动态,路面不平度,阵风,负荷波动,制动或加速力。
因此,一个严重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的鲁棒稳定性问题已经被提出;即,车辆控制器要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保持操纵稳定和保证系统性能不恶化的太多。
由于不确定性的线性设计模型不能表达通常控制器设计要求的准确行为,因此经典控制方法对于保证控制性能是无效的。
而鲁棒H2/H∞控制对于非线性系统的相关的控制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这是对于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
LMI方法对线性有界范数不确定性的离散奇异系统鲁棒性状态反馈H∞控制已经开发。
鲁棒H∞控制器的设计算法和所需的状态反馈控制律的清晰表达已经给出。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四轮转向系统的好处是经常被描述但没有量化,并且大多数的研究只进行的模拟实验。
本文评论了四轮转向的目的、方法和优势。
首先,提出了不确定模型;其次,鲁棒H2/H∞控制器设计的目的是抑制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的转向系统;此外,进行了实验。
最后进行了总结。
2四轮转向汽车图为实现工程车辆的四轮转向系统的功能,提出了线控液压系统驱动,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液压泵、电液伺服阀、液压缸和一个控制器。
液压缸连接到车轮上的传统双悬架导向机构,如图1虚线所示,包括平面机构四轮转向前视图和俯视图。
活塞杆推动并操纵车轮悬架所需的角度。
每个车轮的液压缸并联液压路径推进四车轮,防止它们互相干扰。
泵的压力由溢流阀设定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保持恒定。
该控制器从驾驶员的转向轮获取命令信号然后输出PWM控制信号给电液伺服阀。
PWM信号和流入液压缸的流量成正比。
假设液压流无法被压缩,活塞杆的位移对PWM信号成比例的。
该轮转向程度是由控制器间接控制的。
对于汽车,对转向系统的要求跟踪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
而对于运行在恶劣的工况下工程车辆,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是特别的要求。
为了减少功耗,轮胎磨损,地面摩擦和提高汽车在转向和运动过程中的操纵灵活性,最好是让所有车轮在地面上只滚不产生任何滑动(包括侧滑动,纵向滑移,滑移)。
对施工车辆有三种驾驶模式:两个前轮转向,四车轮的转向,侧身转向模式。
阿克曼转向角如图2(a)所示,在前轮转向模式中,转向中心线位于后轮轴,后轮的转向角0度;在四轮转向模式中,转向中心线在前后轴中间,前轮和后轮的转向方向相反;在侧身转向模式中,四轮的转向方向相同,而且没有中心线。
活塞杆和转向轮之间的关系如图2(b),没有任何从方向盘的输入信号,活塞杆定位在初始位置AD。
当车轮转角是时,杆位于AD i。
AD i之间的距离表示为,因为,所以,假设,我们能得到(1)其中,是OD与AO的夹角,是车轮转向角,根据余弦定理,两结点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2)我们能得到(3)其中,Y是转向角为0°时,液压缸的初始长度,y是活塞杆的伸缩长度,且。
在前轮转向模式下,两前轮的关系如下:(4)在四轮转向模式下,四前轮的关系如下:(5)在侧身转向模式下,四轮的关系如下:(6)其中,在上述方程中和是前轮左转向角和前轮右转向角,和是后轮左转向角和后轮右转向角;W1W2是两前轮的距离和两后轮的距离;L1,,L2是前轴和后轴到转向中心线的距离,L是前轴到后轴的距离。
转向系统的结构参数如表格1所示。
3四轮转向汽车的数学模型有两个部分的模型,一个是整车模型,一个是液压路线模型。
前者的目的是整车的横摆角速度的动态响应模型,后者包括控制器,电液伺服阀液压缸和车轮3.1车辆的动态模型车辆的动态模型如图3所示,其中β是车辆的滑移角,ω是偏航速度,v是是不横向速度,u是正向速度F IJ(I=F或R,J=L或R)是不同车轮的横向力δIJ相当于转向角度,以及是不同车轮的滑同轮的转向角,δI移角。
θ是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和X坐标轴的夹角。
和是汽车质心到前轴和后轴的距离。
汽车的运动微分方程可以表示为(7)其中是不同车轮的转弯的车轮刚度系数,I=F或R代表前轴或后轴,J=L 或R代表左轮或右轮,m是汽车质量I Z是横摆惯性矩,对于其他参数可以参考图3.如果转向角和质心滑移角足够小,我们可以假设,因此(1)式可以简化为(8)同时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假设根据(7),(8)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果(9)在(9)式中,其中u是恒定值,微分可以得到。
可以得到汽车的状态方程为(10)其中状态向量为,输入向量为,根据状态方程(10)我们可以得到二阶微分方程(11)其中,,,,,,.方程可以进一步简化为(12)因此,由于固有频率和,我们能得到方程(12)的解为(13)假设输入转角是阶跃输入,它可以表示为(14)其中是恒定值,初始状态表示成。
我们得到(15)如果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km/h,单位转换为国际标准单位后,速度u的区间为(0m/s,25m/s)。
车辆的阻尼系数响应和固有频率如图4(a),4(b)所示,在图4中档车速达到25m/s时,阻尼系数随着车速达到最大值1.67m/s。
然而固有频率随着车速增长快速降低。
当车辆速度超过5m/s,自然频率响应小于10Hz,当车速为25m/s时,最小值为接近2Hz。
结合速度区间和时间区间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到横摆角速度增益如图5,横摆角速度增益随着速度先增加后降低,当速度为10m/s时,峰值近1。
3.2电液伺服系统模型电液系统主要由伺服阀和油缸,如图6所示。
从控制器的PWM信号修改通过线圈改去改变磁电流。
进一步,控制器对阀芯杆产生位移。
因此,液体在缸流进和流出的流量是具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这个假设概括为液压缸数学模型(1)比例阀是一个对称的3路和4端口阀,阀的死区是对称的,流体是湍流。
(2)在阀和液压缸之间的传输路线上压力的可能的动态行为可以假设忽略不计。
(3)压力在液压缸的同一容器内处处相等,并且温度,体积和弹性模量均为常数。
(4)流体泄露是层流根据可压缩油的连续方程(16)其中V是受压液体的初始容积,dV和dP分别是容积和压力的改变量。
是输入流量,是输出流量,是体积弹性模量。
考虑到缸的内外泄漏,液压缸的方程定义为(17)其中Q1是流进液压缸的液体,Q2是流出液压缸的液体,如图6所示。
C IC是内部泄漏系数,Cec是外部泄漏系数。
是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包括液体和油里的空气)。
V1和V2是液体流进流出液压缸的体积,V1和V2能由如下公式得到:(18)其中是液压缸侧进入液流的初始体积。
是液压缸侧流出液流的初始体积,y 是活塞的位移,因此可以给出微分方程(19)由于密封技术的发展,外部泄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意味着泄漏是活塞杆和外部密封之间的泄漏。
Y可以表达为车轮转角的函数,然后可以重新建立方程如下:(20)其中假设为一恒定常数来简化系统模型,电液伺服阀的流动方程为(21)其中是回油压力,是弹簧压力,是流量系数,W是孔口的面积梯度是阀芯的位移,是油的密度,是伺服阀的电流系数,是对于伺服阀的控制电流,它和PWM信号的占空比成比例任何伺服阀都有某些死区,由实验证明是非线性的,有效的阀芯位移可以给出如下:(22)其中是阀的死区。
在图7中流量加上阀系数能由两条线拟合来简化模型,为了控制方便,Q(阀门流量)能够表达为:(23)其中是流量的简化投影函数,是流量投影的模型误差。
广义来说,和对于稳定的工作状态是恒定的。
根据四轮转向模型,(1)控制的主要困难是系统动力学是严格非线性了;(2)系统参数是不确定的,例如惯性力,有效体积模量,和来自于外部干扰和未建模摩擦的系统总体干扰的不确定性。
在本文中,非线性和参数不确定性通过鲁邦控制器处理,在图7中拟合线是用来补偿阀的死区,增加的曲线的对称线是基于通过坐标原点与x轴承45°角的轴。
流量预测误差通过鲁棒反馈补偿,然后(16)和(20)式子课一转化成:(24)其中,,,,其中,是给定值,假设和是q的估计值和估计误差。
假定正比于,即,则有:(25)4鲁棒H2/H∞控制首先,由于四轮中心系统是由机械和电控,两个子系统耦合是对电控系统的严重干扰;其次驱动决定是随机的;第三,泵压的随机变化是模型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电液系统对于固有PWM调制方法来说是严格的非线性系统,并且死区是固有属性,参数的变化也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考虑到非线性和时变转向系统的不确定性,鲁棒H2/H∞控制器同时保证系统性能和鲁棒稳定性。
4.1鲁棒H2/H∞一个状态空间方程的模型表示为:(26)其中是x状态向量,是控制输入向量,和是外部扰动向量,,是由标准模型定义的已知特定矩阵,鲁棒H2/H∞控制器在设计上应保证(1)闭环系统的稳定性;(2)对于鲁棒性的性能指标须满足在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下,定义的H∞是传递函数从到的范数;(3)对线性二次高数(LQG)的性能指标应该尽可能小,以满足,定义的H 2是传递函数从u到的范数。
控制器的设计是为了使在情况下最小化,其中K是控制器被设在区间[19 , 20]的数。
为了设计反馈控制器(27)将(27)代入(26)中得到(28)由于非线性矩阵不等式的解对(28)的鲁棒混合控制器的设计是困难的。
根据变量代换方法[21],状态反馈控制器是存在最优解的X,W,鲁棒混合控制器可以表达为(29)(29)其中4.2对四轮转向所提出的H2/H∞控制器对于四轮转向车,定义为汽车横摆角速度,定义为轮胎转向角,它正比于传感器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