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9高考化学 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 化学能与热能 考点(2)热化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1.1化学反应与热能(共24张ppt)
任务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实验6-2】
任务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实验现象: 闻到__刺_激__性___气味;烧杯壁_冰__凉__; 木片和烧杯_黏__结__在__一__起__; 混合物呈__糊__状_。
实验结论: 该反应吸收热量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人类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了解节能的意义和 方法,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情境导学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而我们所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由化学 反应提供的。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能量变化 的主要形式是热量的变化。
火箭发射
B.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相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核心素养
1.通过实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放热 反应和吸热反应,树立物质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
2.能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 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升证据推理能力。
放热反应
能 量
E断
E断< E成
E成
反应物总能量
2019年高考化学讲与练第6章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章第1讲化学能与热能李仕才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4.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
5.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
6.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焓变、热化学方程式1.反应热(焓变)(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ΔH。
单位:kJ·mol-1或kJ/mol。
(2)表示方法吸热反应:ΔH>0;放热反应:ΔH<0。
(3)产生原因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不相等,故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变化。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⑥铝热反应等。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 和CO2的反应等。
2.反应热的本质3.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如:2H 2(g)+O 2(g)===2H 2O(l)ΔH =-571.6kJ·mol -1表示:2mol 氢气和1mol 氧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水时放出571.6kJ 的热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①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 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②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固态(s)、液态(l)、水溶液(aq)、气态(g)。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可以写成分数。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新课标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6.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课件
化学键
C—H
C—C
C C
H—H
键能/(kJ·mol-1)
பைடு நூலகம்412
348
612
436
计算上述反应的 ΔH=
kJ·mol-1。
-14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1)D
考点三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2)+124
解析:(1)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
反应的热效应,A项错误;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
CH OH(l)+ O2(g)
CO (g)+2H (g) ΔH>-192.9 kJ·
mol ,D 项正
3
2
2
2
2
关闭
D
确。
解析
答案
-19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基础梳理
考点突破
3.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是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1)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以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所示。
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ΔH=各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各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2.理解焓变的“四”注意
(1)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都伴随着能量
的变化。
(2)焓变不取决于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
(3)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的变化,但不属于吸热反
应或放热反应。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必须要考虑到物理变
移动,故无法提高转化率,B项错误;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标出各物质
的聚集状态,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
总能量,D项正确。
近年高考化学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考点(1)焓变和反应热讲与练(含解析)(20
2019高考化学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考点(1)焓变和反应热讲与练(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化学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考点(1)焓变和反应热讲与练(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化学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考点(1)焓变和反应热讲与练(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化学反应与能量李仕才错误!错误!错误!考点一焓变和反应热1.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征:(1)实质: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2)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伴有能量变化;能量转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2)焓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符号:ΔH,单位:kJ/mol 或kJ·mol-1。
(3)产生原因。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比较:4。
活化能与焓变的关系图解(1)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ΔH=E1-E2为此反应的焓变。
(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E1、E2,但不影响ΔH,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起点(反应物)和终点(生成物)能量的高低.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2.反应C(s)+CO2(g)===2CO(g)ΔH〉0,则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低于产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2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旧的化学键断裂 和 新的化学键形成
断键吸热
成键放热
E(断键吸热) > E(成键放热)
吸收 能量 吸热反应
E(断键吸热) < E(成键放热)
放出能量 放热反应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裂1molH-H需要吸收436kJ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 火力发电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蒸汽 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直接转化?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eZn + 2H+ = Zn2+ + H2↑ 实验现象: 锌片逐渐溶解,铜表面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2. 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放出能量 > 吸收能量,该反应是放出能量。
H2的键能为436KJ/mol 键能越大物质越稳定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要释放能量 (势能转化为动能)
释 放 能 量
将水由低处抽向高处需提供能量 吸 收 能 量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反应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以“Zn — Cu — 稀硫酸” 原电池为例
Zn
+
2H+
= Zn2+
e-+H2↑ Nhomakorabea氧化反应 (负极) Zn
Cu (正极) 还原反应
锌片(负极): Zn – 2e- = Zn2+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1.2化学反应与电能(共20张ppt)
新课导入
1786年意大利解剖学和医学教授伽伐尼,在一次解剖青蛙的 实验中意外发现,当用两种不同金属材质的解剖刀同时触碰 青蛙腿时,蛙腿会发生痉挛。此后伽伐尼变换各种条件, 重复 这个实验。 为什么蛙腿在用两种不同金属材质的解剖刀同时触碰时 会抽动?
一、火力发电——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 2015年我国电力生产量构成图
电子 流入
电流 子向
电子 流出
电流 流出
电流 流向
电流 流入
怎样才能构成一个原电池呢?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2)电解质溶液
(3) 形成闭合回路 3.构成条件 (1)具有_活__动___性__不__同___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2)溶液:两电极均插入_电__解__质__溶___液___中。 (3)导线: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学习目标
1. 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 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提高模型认 知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2.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人类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了解节能的 意义和方法,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实验结论 锌与稀硫酸__反__应_____, 铜与稀硫酸__不__反__应___
产生H2(还原反应) 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该装置将_化___学__能__ 转化为___电__能_____
2. 工作原理(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负极
正极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Zn-2e- Zn2+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课件
D [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高低来分析、解决问题。化学反应都伴随能 量变化,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 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①的 ΔH> 0, 为吸热反应, 故可排除 A 项和 C 项。 反应②的 ΔH< 0, 为放热反应, B 项错误,故选 D 项。]
4.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和______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 如 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表示在 25 ℃、101 kPa 条件
2 mol H2 和 1 mol O2 反应生成 2 mol 液态水时放出 571.6 kJ 的热量 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
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能与热能
栏目 导航
考点1 考点2
焓变 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 中和热 能源
课时分层训练
考纲定位
全国卷5年考情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 2017年:Ⅰ卷 T28(2);Ⅱ 化形式。了解活化能的概念。 卷 T27(1);Ⅲ卷 T28(3)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 2016年:Ⅱ卷 T26(3)、 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T27(1);Ⅲ卷 T27(4)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 2015年:Ⅰ卷 T28(3);Ⅱ 方程式。 卷 T27(1)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4年:Ⅰ卷 T9(C)、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T28(2);Ⅱ卷 T13、T26(1) 5.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 2013年:Ⅰ卷 T28(3);Ⅱ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 卷 T12 应焓变的计算。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1.2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与电能课件
正极反应: 2Fe3+ + 2e- =; 2Fe2+ 负极反应: Cu -2e- = C。u2+
正极:C
或Ag 或Pt
负极:Cu
FeCl3溶液
D.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溶液中的 Cu2+向铜电极移动
练习1.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 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合金网 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正确的是( A ) ①铝合金是阳极 ②铝合金是负极 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C
)
2.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电化学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下
列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相关结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答案:B
A.a 和 b 不连接时,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铁片上有红色的铜析出
B.a 和 b 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为负极,发生的反应为 Cu2++2e- Cu
C.无论 a 和 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被氧化,溶液中均有 Fe2+生成
第6章 第1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 (人教版2019)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 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电力、蒸汽、氢气等。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能否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Cu—Zn原电池
(锌片) 负极: Zn — 2e- = Zn2+(氧化反应) (铜片) 正极: 2H+ + 2e- = H2↑ (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 Zn + 2H+ = Zn2+ + H2↑
高中化学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课件 必修第二册高一第二册化学课件
12/9/2021
第十三页,共三十页。
化学电池 1.锌锰干电池——一次电池 (1)构造示意图
(2)特点:放电之后不能充电。
12/9/2021
第十四页,共三十页。
2.充电电池——二次电池 (1)特点: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 行,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2)实例: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1)概念:将燃料(如氢气、甲烷、乙醇)和氧化剂(如氧气)的化学 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反应装置。 (2)特点:①清洁、安全、高效;②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 而是由外部提供;③供电量易于调节,能适应用电器负载的变 化,且充电时间较短。
B.Y 是正极
C.Y 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D.Y 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选 D。由电极反应式可知,X 极上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
反应,是原电池的正极,Y 极上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是
原电池的负极。
12/9/2021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页。
2021/12/9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页。
解析:选 C。原电池中,负极金属失去电子,质量减小,故 A 极是负极,B 极是正极,根据构成情况可判断 A、B、C 可能分 别为 Zn、Cu、稀盐酸,A、B 项正确;离子移动方向:阳离子 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C 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 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D 项正确。
第九页,共三十页。
1.下面是有关各种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途径的叙述,其中错误 的是( ) A.家庭液化气灶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B.灯泡将电能全部转变为光能 C.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D.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 解析:选 B。灯泡除了将电能转变为光能之外,还转变为热能 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高中化学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课件 必修第二册高一第二册化学课件
3.如图所示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烧杯中所盛液体 都是稀硫酸)( )
12/8/2021
第十二页,共三十页。
解析:选 D。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包括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电解 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对图示各个 装置进行观察,发现只有 D 项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因此 D 项不 能形成原电池。
12/8/2021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页。
3.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解析:选 B。A 项中两电极相同,A 项错误;C 项中蔗糖溶液 是非电解质溶液,C 项错误;D 项中两烧杯中溶液是分开的, 没有12/形8/202成1 闭合回路,D 项错误。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页。
4.实验室制取氢气最好的方法是( ) A.纯锌与稀硫酸反应 B.纯锌与浓硫酸反应 C.纯锌与稀盐酸反应 D.粗锌(含铜、银)与稀硫酸反应 解析:选 D。含有铜和银的粗锌与稀硫酸反应时,由于发生原 电池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页。
解析:选 C。原电池中,负极金属失去电子,质量减小,故 A 极是负极,B 极是正极,根据构成情况可判断 A、B、C 可能分 别为 Zn、Cu、稀盐酸,A、B 项正确;离子移动方向:阳离子 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C 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 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D 项正确。
第十页,共三十页。
2.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电子由铜电极通过导线流向锌电极 B.该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C.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流由锌电极通过导线流向铜电极 解析:选 C。A 项,铜做正极,锌做负极,因此电子由锌电极 通过导线流向铜电极,故错误;B 项,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故错误;C 项,锌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 正确;D 项,电子流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由铜电极 通过12/导8/202线1 流向锌电极,故错误。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电能(课件) 高一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二次电池
铅酸蓄电池
镍氢电池
锂离子电池
铅酸蓄电池
(1)总反应:Pb+PbO2+2H2SO4 (2)电极材料:
放电 充电
2PbSO4+2H2O
负极:Pb 正极:PbO2 电解质:H2SO4 (3)电极反应式:
负极:Pb-2e-+SO42-=PbSO4
正极:PbO2+4H++2e-+SO42-=PbSO4+2H2O
观察锌片和铜片上有何现象? 推测原因
观察电流表上有何现象? 注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铜锌未连接时,锌片表面有气泡,铜片无明显变化,放热, 原因是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
铜锌未连接时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失 2e-
Z0n+2+H1 + =
Z+2n2++
0
H2↑
得 2×e-
铜锌连接时,铜表面出现大量气泡,锌表面也有气泡
3.燃料电池
燃料 H2 CH4
CH4 + 2O2
产物 H2O CO2和H2O
CO2 + 2H2O
氢氧燃料电池
写出H2SO4为电解质溶液的氢氧燃 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总反应: 2H2+ O2 =2H2O
写出KOH为电解质溶液的氢氧燃料电 池电极反应式
负极: 2H2HH222---24e4e-e--===24H4HH+++
负极: 2H2H2 -224-e4-e+- 2+4O4OHH--=-==24HH42HO2O2O
正极: O2 + 4e- + 4H+ =2H2O 正极: O2 +4e- +2H2O =4OH-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课件(共25张PPT)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六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知识点一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实验探究放出 升高 凉 黏结 吸收 2.基本概念释放 吸收 放热反应:________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反应:________热量的化学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①燃烧(包括爆炸) ②酸碱中和 ③活泼金属与水/酸 ④活泼金属氧化物与水/酸 ⑤铝热反应⑥大多数化合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铵盐与碱的反应如: Ba(OH)2·8H 2O + NH 4Cl ③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反应 如: 2COCO C 2=+22H CO O(g)H C +=+化学变化1.(2019·河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DA.铝热反应 B.木炭燃烧C.酸碱中和反应 D.煅烧石灰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B.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吸热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不可能很容易发生D.反应能否发生与条件有关,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联系知识点二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1.微观角度反应物旧键断裂吸收能量E 1生成物新键形成释放能量E 2E 1 > E 2,反应吸收能量E 1 < E 2,反应释放能量断裂 1 mol Cl —Cl 键吸收243 kJ ,断裂 1 mol H —H 键吸收436 kJ ,共吸收______kJ ;形成 1 mol H —Cl 键放出431 kJ ,共放出______kJ 。
679862结论:该反应放出 183 KJ 热量2.宏观角度任何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能量相对大小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C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2.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点燃
【例】 H2 Cl2
2HCl
1mol H2(g) 和1 mol O2(g) 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431kJ -(436kJ+ 243kJ)=183kJ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A.图 a 表示的是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B.图 b 中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 C.图 b 可以表示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反应的能量变化 D.图 a 不需要加热就一定能发生,图 b 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课堂检测
【解析】选 C。图 a 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表示的是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A 错误;图 b 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越低越稳定,则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B 错 误;图 b 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吸热反应,可以表示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 晶体反应的能量变化,C 正确;反应条件与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没有关系,D 错误。
课堂检测
【解析】选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能发生,如煤的燃烧,B 错误;形成生成物化学键释放 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C 错误;等量的硫蒸气和硫 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少,D 错误。
课堂检测
[典例 3]如图所示,有关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李仕才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1)概念: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例如:H 2(g)+12O 2(g)===H 2O(l)ΔH =-285.8 kJ/mol ,表示在25 ℃和1.01×105Pa 下,1_mol_H 2(g)与0.5_mol_O 2(g)完全反应生成1_mol_H 2O(l)时放出热量285.8_kJ 。
2.书写(1)注明反应条件:反应热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
绝大多数反应是在25 ℃、101 kPa 下进行的,可不注明。
(2)注明物质状态:常用s 、l 、g 、aq 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溶液。
(3)注意符号单位:ΔH 应包括“+”或“-”、数字和单位(kJ·mol -1)。
(4)注意守恒关系:①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②能量守恒。
(ΔH 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5)区别于普通方程式:一般不注“↑”、“↓”以及“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
(6)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且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 也要加倍。
例如:在200 ℃,101 kPa 时,H 2与碘蒸汽作用生成2 mol HI 气体时,放出14.9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 2(g)+I 2(g)=====200 ℃101 kPa 2HI(g) ΔH =-14.9 kJ·mol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H 2O(l)===2H 2(g)+O 2(g)的焓变ΔH>0。
( √ )2.H 2(g)+12O 2(g)===H 2O(l) ΔH 1和2H 2(g)+O 2(g)===2H 2O(l) ΔH 2中的ΔH 1=ΔH 2。
( × )3.H 2(g)+12O 2(g)===H 2O(g) ΔH 1和H 2O(g)===H 2(g)+12O 2(g) ΔH 2中的ΔH 1=ΔH 2。
( × )4.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 √ ) 5.已知:500 ℃、30 MPa 下,N 2(g)+3H 23(g)ΔH =-92.4 kJ·mol -1;将1.5 mol H 2和过量的N 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46.2 kJ 。
( × )1.ΔH 与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的ΔH 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如N 2(g)+3H 23(g) ΔH =-92.4 kJ·mol -1。
表示在298 K 时,1 mol N 2(g)和3 mol H 2(g)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 3(g)时放出92.4 kJ 的热量。
但实际上1 mol N 2(g)和3 mol H 2(g)充分反应,不可能生成2 mol NH 3(g),故实际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 。
2.ΔH 单位“kJ·mol -1”的含义,并不是指每摩尔反应物可以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千焦,而是对整个反应而言,是指按照所给的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完成反应时,每摩尔反应所产生的热效应。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及说法正确的是( )A .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B .已知I 2(g)+H 2(g)===2HI(g) ΔH 1;I 2(s)+H 2(g)===2HI(g) ΔH 2;则ΔH 1<ΔH 2C .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1,则H 2SO 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 =2×(-57.3)kJ·mol -1D .已知H 2(g)+F 2(g)===2HF(g) ΔH =-270 kJ·mol -1,则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 氢气和1 L 氟气吸收270 kJ 热量解析:C(石墨,s)===C(金刚石,s)为吸热反应,说明石墨能量低,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A 错误;根据盖斯定律,I 2(g)===I 2(s) ΔH =ΔH 1-ΔH 2,I 2(g)变为I 2(s)放出能量,则ΔH 1-ΔH 2<0,ΔH 1<ΔH 2,B 正确;因为中和热是指强酸与强碱中和生成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H 2SO 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还包括Ba 2+与SO 2-4反应放出的热量,C 错误;已知H 2(g)+F 2(g)===2HF(g) ΔH =-270 kJ·mol -1,则2 mo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mol 氢气和1 mol 氟气吸收270 kJ 热量,故D 错误。
答案:B2.标准状态下,气态分子断开1 mol 化学键的焓变称为键焓。
已知H —H 、H —O 和O =O 键的键焓ΔH 分别为436 kJ·mol -1、463kJ·mol -1和495 kJ·mol -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 2O(g)===H 2(g)+12O 2(g) ΔH =-485 kJ·mol -1B .H 2O(g)===H 2(g)+12O 2(g) ΔH =+485 kJ·mol -1C .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1D .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1解析:根据“H—H 、H —O 和O =O 键的键焓ΔH 分别为436 kJ·mol-1,463 kJ·mol-1,495kJ·mol -1”,可以计算出2 mol H 2和1 mol O 2完全反应生成2 mol H 2O(g)产生的焓变是436 kJ·mol -1×2+495 kJ·mol -1×1-463 kJ·mol -1×4=-485 kJ·mol -1,所以该过程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 2O(g) ΔH =-485 kJ·mol -1。
答案:D3.胶状液氢(主要成分是H 2和CH 4)有望用于未来的运载火箭和空间运输系统。
实验测得101 kPa 时,1 mol H 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 的热量;1 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 2,放出890.3 kJ 的热量。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H 2(g)+O 2(g)===2H 2O(l) ΔH =-285.8 kJ·mol -1B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3 kJ·mol -1C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1D .CH 4(g)+2O 2(g)===CO 2(g)+2H 2O(l)ΔH =+890.3 kJ·mol -1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A 选项错误;物质的状态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C 选项错误;放热反应ΔH 用“-”表示,吸热反应ΔH 用“+”表示,D 选项错误。
答案:B4.在25 ℃ 101 kPa 时,1.0 g 乙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2.0 kJ ,则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 .C 2H 6(g)+72O 2(g)===2CO 2(g)+3H 2O(l)ΔH =-1 560 kJ·mol -1B .2C 2H 6(g)+7O 2(g)=== 4CO 2(g)+6H 2O(g) ΔH =-1 560 kJ·mol -1C .2C 2H 6(g)+7O 2(g)=== 4CO 2(g)+6H 2O(l) ΔH =+3 120 kJ·mol -1D .C 2H 6(g)+72O 2(g)===2CO 2(g)+3H 2O(l)ΔH =-52.0 kJ·mol -1解析:乙烷燃烧放出了热量,即ΔH<0,1.0 g 乙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2.0 kJ ,则1 mol 乙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52.0×30=1 560(kJ)。
答案:A5.在一定条件下,将64 g 二氧化硫气体氧化成三氧化硫气体时,实验测得放出的热量为78.64 kJ ,已知二氧化硫在此条件下的转化率为80%。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SO 2(g)+12O 23(g) ΔH =-98.3 kJ·mol -1B .2SO 2(g)+O 23(l) ΔH =-196.6 kJ·mol -1C .SO 2(g)+12O 23(g) ΔH =-78.64 kJ·mol -1D .2SO 2(g)+O 23(g) ΔH =+196.6 kJ·mol -1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 选项中ΔH>0,错误;B 选项中“l”表示液态,题目要求的是生成三氧化硫气体,错误;n(SO 2)=1 mol ,参加反应的有0.8 mol ,放出的热量为78.64 kJ ,若参加反应的SO 2是1 mol ,则放出的热量为98.3 kJ ,故A 项正确,C 项错误。
答案:A6.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48 g碳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1 574 kJ/molB.2C(s)+O2(g)===2CO(g) ΔH=-221.0 kJ/molC.2CO2(g)===2CO(g)+O2(g) ΔH=+283.0 kJ/molD.C(s)+O2(g)===CO2(s) ΔH=-393.5 kJ/mol解析:48 g C完全燃烧放热为393.5 kJ/mol×4 mol=1 574 kJ,不是1 574 kJ/mol,故A错误;据图示可知,1 mol C燃烧生成CO放热393.5 kJ-283.0 kJ=110.5 kJ,所以2 mol C燃烧生成CO放热221.0 kJ,故B正确;1 mol CO燃烧生成1 mol二氧化碳放热283.0 kJ,所以2CO2(g)===2CO(g)+O2(g) ΔH=+566.0 kJ/mol,故C错误;应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是固态,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