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设计(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3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
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教学用具:本课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导学习。
1.、直接解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请回想一下是哪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3.那么。
请大家在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
4.同桌间互相说说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呢?5.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有哪些相同点呢?(预设: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知写作方法。
二、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1.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
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3.课文课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2个字,可分类指导,要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
“域、惯、溅、魏、搜、蚯、蚓、版、阶”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圃”字是全包围结构;“盐、蕊”是上下结构。
2.默读教学提醒学生在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
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阅读理解在教学时,按以下步骤进行: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容;引导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领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迁移。
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观点。
4.语言表达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一次小练笔。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惯、圃”等12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凡卡教材解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凡卡》教材解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较长,共有21个自然段,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信前——简介凡卡,描述他准备写信的情景。
“他等老板、老板娘……做礼拜去了”,“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等写出了凡卡提心吊胆的精神状态。
“……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等写出了凡卡的生活多么艰苦,连写封信都很困难。
“……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等写出了凡卡写信时那种凄凉恐惧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3—19自然段):写信时——在信中向爷爷倾诉了在城市当学徒的痛苦生活,回忆了在乡下与爷爷一起时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要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的迫切愿望。
在叙述凡卡写信时,是讲他写一段,想一会儿;再写一段,又想一会儿。
按这个间歇,可以把这个部分划分为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第3—6自然段)是讲凡卡在信上说自己是个孤儿,写信时他想象着爷爷怎样为老爷守夜。
其中有对爷爷的肖像描写(第4自然段),有对农村冬夜的景色描写(第6自然段),表现了凡卡思念爷爷和家乡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了凡卡现实生活的凄凉。
第二层意思(第7—11自然段)是讲凡卡在信上述说了自己如何挨打、挨饿、挨冻、受尽折磨的亲身遭遇,还诉说了自己在莫斯科亲眼所见,揭示出这里不是穷人呆的地方,而只是富人老爷们的乐园。
第三层意思(第12—14自然段)是讲凡卡回忆起他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本来冒着严寒去为老爷家砍圣诞树是个很苦的活儿,但回忆起来充满了欢乐的情趣,那么神往。
这进一步反衬出凡卡在莫斯科的孤独、痛苦。
第四层意思(第15—19自然段)是讲凡卡在信中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和最后写信皮。
他十分怀念在农村的家,怀念他所熟悉的家乡的人。
“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学意图一、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选取了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叙述,强调: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通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关键语句、补充资料等方式,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感受见微知著,刨根问底,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1. 识字写字(1)识字字形:“诞”、“碱”、“锲”可以借助按照结构分解部件的方式识记生字,“凹”、“凸”可以根据字理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关键笔画书写正确。
字义:联系上下文、查词典理解“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意思。
(2)写字本课要写的生字共12 个。
其中有3 个字较难,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诞”字的右半部分是“延”,“惯”字的右半部分是“贯”,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顺序;“搜”字右半部分是“叟”。
2. 阅读理解(1)表达特点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构严谨,论点清晰,论证严密。
开篇伊始,作者即提出了中心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作者选取了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论证,结尾处再次强调: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详略得当,本文强调的是“问号”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故详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到真理”,“反复实验”部分略写。
三个典型事例在详略安排上仅仅围绕论点展开,这是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最为突出的表达特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语言表达具有如下特色。
其一:本文善用设问,引起读者阅读期待。
如:“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其二:语言严谨、简练、形象。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凡卡(教案)人教版
15、《凡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祆”、“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回忆与现实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的表达方法。
4.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5.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回忆与现实相互衬托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难点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并解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
本文是以故事中的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院求学。
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
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
社会动荡不安。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因此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法。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理解词语: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部编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运用事例, 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 科学真理的发现,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
然后, 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件事例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 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 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却都发现了真理. 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 也不遥远, 关键在于“知微见著”, 不断探索,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域()诞()疑()或()延()凝()惯()观()圃()贯()砚()葡()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本文属于议论文,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中心观点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难点。
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文本后,用对比阅读、启发式阅读等更为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结合具体语句,感悟科学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二)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作者用词准确、简洁凝练、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工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学生准备:课前习五、在线教学过程(附在线教学实录)2.观察词语,回顾结构3.引出事例,证明观点。
精神品质的词句,根据教师引导,特点:用词准确、活动目标:通过品读三个科学家的事例,体会科学家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启发式提问体会文章用词准确、逻辑严密、简洁凝练的表达特点。
1.品表达,悟精神七、在线教学实录 板块一:温旧知,启新知。
师:同学们好,我是龙老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先通过一轮小挑战,一起温习和检测昨天的学习情况吧!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通过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简洁凝练的表达,使事例与观点紧密关联,有理有据地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本分析本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作者在文中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学生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中运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对议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议论文的方法。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与指导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首先明确本课的中心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学习论证这一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三个具体的典型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及常用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语言,感受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域、惯、圃”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真理、领域、疑问、司空见惯”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方法。
3.理清作者的论证顺序,给文章划分层次。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出科学家探索发现的话题,引起学生的谈话兴趣。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采访对象是棵树
第15课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预习课文,课件,图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塔里木垦区的防风林图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不平凡的树,去倾听这些树所述说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作上标记。
2.学生读课文,动手画,动口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1)关于生字注意“垦区”的“垦”不能写成“恳”注意多音字不能读错(2)关于词语驱车树冠风餐露宿万马奔腾(3)关于问题。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动地复述这三个故事。
3.从故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课堂小结1.作者采访的三棵树,每棵树下都埋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学完这三个人物的故事后,你对他们分别想说些什么?2.学完了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第二课时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课文所写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多过之后丝毫不觉得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2.课文主体部分所写的人和事有没有详略之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文中的几位人物。
2.质疑:课文最后一段中,少年为什么在临行前种下一棵白杨树?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3.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1.想一想,当上海女知青发现行军锅被狂风吹走的一刹那,她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2.阅读类似的颂扬西部建设的故事。
板书设计:第一棵树老班长鞠躬尽瘁第二棵树采访对象是棵树军马战功赫赫第三棵树女知青奋不顾身。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针对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的教案内容:
- 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3.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4.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5.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6. 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教师可以引用关于咏月的诗词或佳句作为课前准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
2.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王建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其他作品的创作情况。
3. 读诗感悟: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积累并背诵。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深入理解:讨论诗中的叠字运用和其所体现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诗的美。
6. 拓展延伸:组织相关的活动或讨论,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情或家庭的短文等,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2篇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前解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
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
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特征: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
关注主旨: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
关注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关注作者: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
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关注人文主题词语:描写人有恒心的词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铁杵磨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精卫填海始终不渝描写科学精神的词语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奋斗到底热爱学习热爱祖国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精益求精【教学目标】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带来的启发。
3.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 1. 掌握生字的基础上,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2.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A案)1. 通过拼音和朗读记忆生字。
2. 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法。
(B案)1. 自主识字。
2. 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师生合作。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A案)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归类总结写作方法。
(B案)自主学习,分析总结,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鉴。
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讲授法、讲议结合法。
(B案)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A案)分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案)自主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科学家吗?选择其中一位简单地介绍一下。
(师做简单补充)爱迪生: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一生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 师:你们知道科学家主要依靠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善于提问等)3. 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提问发现真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3. 主题思想探讨: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语言表达分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提问发现真理的方法。
2. 难点: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全班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讨论和总结。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2. 正文:包括课文背景、结构分析、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等关键内容。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写作练习:仿写文章中的一个段落,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 思考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观察和提问找到答案。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第一课时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等部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凡卡》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凡卡》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凡卡》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凡卡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
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
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
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
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
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追问,追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追问;2.能够使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进行追问,积极思考、发问;3.通过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4.学生能够树立怀疑的态度,避免盲目相信。
二、教学重点1.掌握正确的追问方式;2.发挥好奇心,积极思考、发问;3.学会如何怀疑,避免盲目相信。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发问。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曾经有被别人的问题深深打动过吗?•你认为提问的方式有对错之分吗?•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追问的过程、方式和态度,并引出今天的主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 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是分析问句及对问题的思考。
学生可以在阅读完后,标记一下自己认为最关键的几个问题,并做一些笔记。
3. 学生讨论在分享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并分享自己认为最关键的几个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多提问反而会让你误入歧途?•怎样发问才是合适的?•如何判断自己的问题是否深入到了本质?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4. 教师总结老师可以结合上述问题进行总结讲解。
在引导学生发问与追问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个人经验。
最后,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好问题的策略去发现新的知识。
五、课堂延伸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一个话题,独立地做出一份和这个话题有关的问卷,然后会调查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反思。
再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断探寻真理和未知的领域。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和思维练习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2)实验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游戏活动: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也是学生们的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围绕课文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
2.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梳理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是如何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真理”与“问号”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真理的发现需要不断提出问题、探索答案的过程。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梳理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是如何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
举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
六下语文15课教案人教版
六下语文15课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六下语文15课教案人教版》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六下语文15课人教版》中的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六下语文15课人教版》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教学素材或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Step 2 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温习已学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3 阅读理解(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六下语文15课人教版》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提问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Step 4 写作表达(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写一篇文章进行表达。
2.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参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帮助彼此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Step 5 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和技巧。
2. 教师鼓励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二、检查预习: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望”是什么意思?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课题与教学内容
15、凡卡
课时
安排
2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继续学习课文,讨论故事的结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总结课文,领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方式
态度情感
:了解凡卡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教
学
札
记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