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以小问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一、课程标准

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的主要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第四模块《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中的第一框。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认识的内涵和阶段入手,引入实践内涵,引出实践的三大特点;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可见,生活与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此,学好本框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对学生学好整本书意义重大。

三、学生学情分析

这门学科比较抽象,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和时政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政,将哲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基本说明〗

1.教学时间:45分钟

2.课时:1课时

3.课型:新授课

4.课题出处:2019年教育部统编版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实践的含义

明确实践的特点

阐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能力目标:

树立并运用科学实践观分析、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将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

3.公共参与:结合中国抗疫实践,坚持科学实践观,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四个自信”。〖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内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深入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

一、何谓实践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2020年初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的公益宣传片,设置以下问题:

1.抗击疫情中谁在从事活动?

2.抗击疫情的活动对象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

3.这一过程是为了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环节二:讲授新课

教师在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主动寻找答案,明确问题答案引出实践的定义,即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重点标注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世界,是直接的现实性活动。为增强、巩固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设置数个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判断以下内容

是否属于实践活动并以举例的活动拓展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

1.蜜蜂筑巢

2.农民种地、工人造房(生产实践)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一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作者:胡彧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37期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性思考能力正在形成中,有较好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观點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 实践的基本特点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主导:通过手工折纸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进而导入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活动,并总结结论

预期目标:通过老师课前进行的一个折纸实践小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主体、对象和性质角度理解实践的含义。

过渡:刚刚同学们回答到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那实践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刚刚的折纸活动中来理解实践的含义。

二、讲授新课

(一)实践的含义

【教师主导】1. 实践的主体是什么?2.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在认识这张纸,还是在改造这张纸?这张纸是客观还是主观的?3. 同学们能不能看得到?摸得着呢?这架纸飞机是是我们的观念中还是在现实中?

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形式多样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实践”的的实践活动,并设问:这些实践三个基本形式。在利活动可分为哪些类型呢?用教材拓展学生知识教师投影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2、实践的基本形式育,让他们认识到各(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行各业都值得我们尊本)重,从而树立正确的(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三观”

改革)

(3)科学实验活动

通过《愚公移山》,理解并分析实践的特点。

学生1:实践的主体(愚公一一人),实践的手段(畚箕等一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一自然界)都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学生2:愚公为方便出

行”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可见,实践具有能动性。

学生3: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探究活动二:《愚公移山》

教师活动:设问:愚公移山”勺故事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征,你还能说出那些体现人类实践特征的例子?

教师投影总结:

3.实践的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

物质的。

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M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设计

一、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

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实践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

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掌握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2. 思维对认识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2.思维和联想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实验法:通过感觉实验、知觉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活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实验材料;

3.小组讨论题目。

七、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画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认识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步骤二:讲授人的认识的来源(15分钟)

讲解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介绍感觉和知觉的定义和区别,并举例说明。

步骤三:进行感觉实验(2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感觉实验,例如触摸不同材料的表面,听不同频率的声音等,引导学生体验感觉的作用,并总结感觉对认识的重要性。

步骤四:讲授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5分钟)

介绍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讲解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

步骤五:进行知觉实验(2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知觉实验,例如观察不同形状的图案,辨别不同颜色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知觉的作用,并探讨知觉如何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阐释】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碳中和’概念初探”了解认识的含义,理解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通过“CCUS技术助力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抉择”培养学生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通过材料阅读、查阅我国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承诺背后的中国作为相关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深对中国技术发展信心,中国言出必行、言出必达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政治认同。通过课后作业“中国有承诺,我们有行动”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投身碳中和实践,加强公共参与,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政治选修学生,通过高中大半年和哲学第一单元部分知识的学习已形成一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思维品质,初步具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梁丰高级中学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热爱探究,能较好地关注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资料搜集、调用知识分析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材(内容)解析

本框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框共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本框内容侧重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学好该内容为学习本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教案

《人得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得含义、构成要素、特点。

2、理解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得实践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践第一得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者观点:不会耕田,怎么下田。农夫观点:不让下田,怎会耕田?您赞同谁得观点,者说明了什么?——认识从实践中来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教师活动:实践得含义就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实践得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得含义:其一,凡就是实践,都就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得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就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得观念得存在变为现实得存在。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2、教师总结:实践得三种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合作探究一

探究一: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她决心把山平掉,便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得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簸箕裝了土石运到渤海得边上。

(1)愚公移山需要哪些要素?这些要素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愚公为什么移山,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如果今天我们要移山,您会用什么方法,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评:实践具有三个方面得特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真实的实验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实践观,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四、教学方法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示范教学教案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知识,利用“苹果”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品尝体验和探究学习体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堂小活动:猜猜盒子里的神秘物品是什么?
教师活动:大家只凭借想象很难得知结果,同学上台打开盒子观察内部物品,获得对这一礼物的认识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引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探究活动三:这个苹果的滋味Leabharlann Baidu何呢?
学生写并踊跃回答自己的同学特点。
通过贴近学生的情景活动,容易他们激发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哲学理论学习。
2、实践的特点
探究活动一: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视频,思考:
(1)是谁在从事移山活动?(2)移山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移山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教师活动:适当讲解,点出概念理解上的易错点。
发言时声音响亮
?
?
?
能否自由表达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
?
?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
?
?
能否独立思考
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
?
?
是否敢于否定
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赞赏
?
?
?
是否欣赏自我
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积极的评价,从而唤起积极的态度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需求,并对现有的情感作出调整,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馈和固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通用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通用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通用3篇)

《人的熟悉从何而来》教案篇1

人的熟悉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熟悉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运用:

(1)依据所学学问,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熟悉的唯一标准。

2、力量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熟悉的关系原理,使同学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熟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熟悉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熟悉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学问来源于实践,一切熟悉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熟悉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争论探究、讲授法

四、【课时支配】: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熟悉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熟悉从哪里来?

一、人的熟悉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熟悉,不必苛求精确,照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夫种田、工人做工、老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试验等。但这里提前告知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熟悉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分。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案

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的过程》之第一框,与第五课所反映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二框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基本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框教材重点介绍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第一性观点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

2.1.1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1.2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2.2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逻辑顺序为实践含义—->实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重点,让学生们从知识生成过程中体验哲学追问、思辨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

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追问、思辨等能力。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四课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认识的一般规律,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包括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新闻报道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图片、图表、案例分析等,便于课堂教学展示。

3. 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回顾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历史,讨论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引出本课主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讲授新课:

(1) 说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 分析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3) 讲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 引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的认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认识的发展是不断向前推进的。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6.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6.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理解从何而来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

2、理解实践是理解的基础。

(二)水平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以及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解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理解的来源。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有的主观映象。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实践在理解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何作用?这是我们这个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实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合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理解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准确理解。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点的存有变为现实的存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并思考实践活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但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同学,自主学习技能、理性思索技能正在形成中,有较好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内容有肯定的感性认识。通过试验验证这一同学感爱好的实践活动,把同学的现实生活阅历与抽象的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使同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過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同学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同学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情感、立场和价值观

坚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 实践的基本特点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主导:通过手工折纸活动引导同学初步感受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进而导入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同学活动:同学仔细观测老师活动,并总结结论

预期目标:通过老师课前进行的一个折纸实践小活动,吸引同学留意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引导同学从主体、对象和性质角度理解实践的含义。

过渡:刚刚同学们回答到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那实践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刚刚的折纸活动中来理解实践的含义。

二、讲授新课

〔一〕实践的含义

【老师主导】1. 实践的主体是什么?2.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在认识这张纸,还是在改造这张纸?这张纸是客观还是主观的?3. 同学们能不能看得到?摸得着呢?这架纸飞机是是我们的观念中还是在现实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

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

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

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

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

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

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

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

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

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教学环节

教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导入出示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能否获得真理;怎样获得真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教学实践的含义问题:我们的认识来自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你对实践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实践的概念

明确概念,深化学习概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问题是:那么请同学们举出有关实践的例子

学生举例

深化理解实践的含义

深化认识实践的含义

问题: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

基因组序列图

6、小行星撞击地球

问题:上面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

学生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的特征

问题: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

出来吗)

学生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

自主学习,探讨深化

综合整理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上述三个特性的?

学生总结合作、讨论分析(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

自主探究实践的三个特征

客观物质性

教师指明探究思路

1、实践的构成要素

2、实践受哪些因素制约

3、这些因素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主观能动性

问题: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

社会历史性

问题:单个人的活动叫做实践吗?

实践活动能够脱离社会吗?

人们的实践活动受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探究各类问题,分组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实践特点

教师总结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

深化补充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那么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

从抽象到具体总结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

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实践的作用

材料: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

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过渡到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与否的唯一

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探究,畅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