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园林史概述
代表园林:周文王灵囿 “台”即用土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吕氏春秋》:“积土四方而高 曰台”,它的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白虎通·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
二、皇家园林的形成——秦汉宫苑(发展)
(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
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一个典型的山 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
全盛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1)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 (2)私家园林:
a.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2、造园艺术成就
① 筑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 主位。
②置石—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
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平添诗情画意。 ⑤建筑—包罗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
明 北
京
的
包括现在的
皇
故宫、中南
城
海和北海以
平
及景山等
面
图
(1)清代皇家园林
重点:离宫御苑 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
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 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
主要的分布区域?
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殷商时代出现的圃(是指栽种蔬菜的土地)、囿(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2、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生成期:殷、周、秦、汉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特点: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往往规模很大;2)园林功能由早期的狩猎、观赏、生产逐渐转化为游憩、观赏、通神、求仙;3)园林的总体规划较粗放,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罗列在自然环境中,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造的境地。
“上林苑”。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特点:1)表现手法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其中建筑物作为一个造景要素;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粗放式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并以满足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3)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出现了私家园林。
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主要成就: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数量众多,显示了泱泱大国气概。
隋洛阳西苑、唐临潼华清宫、唐九成宫。
2)私家园林所具有的清新雅致格调,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升华。
3)自然风景式寺庙园林兴起。
4)公共园林涌现。
成熟前期:宋代至清初时期(公元960~1736年)。
特点:1)皇家园林在两宋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
3)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4)皇家、私家、寺院园林三大园林类型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即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韵。
成熟后期:清中末(公元1736~1911年)。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形成南方、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峙的局面。
3)园林的娱乐社交功能上升。
演进脉络:1)园林的规模从大到小;2)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
3)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终转化为以写意为主。
中国古典园林
2
严。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
3
私家园林则是以文人雅士的宅院为基础,以小巧玲珑、精致雅致为特点。 其布局紧凑,景致细腻,多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为主,体现出文人的
清雅与品味。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寺庙园林则是以寺庙为中心,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营造出一 种宁静、神秘的氛围。其特点是布局规整,植物繁茂,以佛道教义为主题,
历史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当时出现了囿 和圃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不同类型的园林
皇家园林是以皇家禁苑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建筑华丽,植物种类丰富,以山水布局为主,展现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和威
饰,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3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 思想强调中庸之 道和礼乐文化, 对中国古典园林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园林布局 上,讲究对称与 均衡;在园林题 词上,注重道德 教化与人文关怀
道家思想:道家 思想追求自然无 为和天人合一的 境界,影响了园 林师法自然的设 计理念以及崇尚 清静、幽雅的园 林氛围
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 自然景色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 承与表达。通过园林的布局、建 筑的形式以及题词、书画等元素,
传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1
2
3
4
5
诗情画意:园林中的景致常常以 诗词、画境为灵感来源,通过借 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诗
意的画面
细节之美: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是花木的 种植、山石的摆放还是建筑的装 Nhomakorabea4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古典园林、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中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经历了夏、商、周的奴隶社会以及秦、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的封建社会。
我国劳动人民在三千余年漫长的辛勤劳动积累中,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灿烂的园林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珍贵遗产,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
①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②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③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④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明清两代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峰时期园林艺术的构成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二是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三是园林内的树木花卉;四是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园林艺术是如何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人是如何造园的1、中国哲学思想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哲学的主要特点。
儒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寄情于景。
禅宗:自然在人心中,天人浑然一体。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根据其功用,中国园林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1)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2)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3)寺观园林;4)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汉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是皇家和贵族的庭院,因此特点是建筑简单、色彩淡雅。
代表作品有今天的西园、云台山久仰,园林各项设施多从云台山式壁廊木栏衍化出来。
唐朝是中国园林的黄金时期,以雁塔、水绞丝为代表。
在唐朝,人们开始追求动静结合的园林,建筑风格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注重景观和强调与人的交互作用。
唐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山水融合、林木花卉装点、水势饱满,取景方式由远及近,给人以“饱览之艳、登琳之嵩”的美感。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拙政园、秋瑾园。
在宋朝,人们开始对园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关于布局和造景的理论。
宋代古典园林改变了以往的园林模式,注重空间变化、山水构建中的平衡和对人的情感诱导。
秋瑾园是园林中首次引入庭院内涵的代表,其经营者按情感和权力要求进行景观变换,以借景、夹局、影轴、穿庭镜等手法,营造出了极富诗意和感染力的景观。
元代的园林艺术延续了宋代的传统,注重园林的布局美学和建筑的装饰艺术。
元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形式多样,取景方式独特,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
代表作品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南锣鼓巷、北海公园。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明代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突出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精致、规模宏大,建筑多为经典的宫殿式,装饰偏重于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末期,其特点是在对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外来元素。
清代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规模宏伟、以及变幻多样的花园设计,代表作品有北京圆明园、苏州狮子林。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无论是唐代的山水融合、宋代的情感诱导、明代的文化内涵,还是清代的变幻多样,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五、古典园林
古典园林
•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
景要素组成,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人为 造景园地,也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
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是世界上风景
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
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烹饪、京剧一起被誉为“中
国文化四绝”,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景,是要求园林各景点的对面要有景可看,能 够从甲点观赏乙,从乙点观赏甲。如颐和园中, 在万寿山可赏昆明湖,在昆明湖可赏万寿山,二 者互成对景。
• 框景,是用门窗或花木等合成景框,将远 处景物包含其中,使景物看起来就像画框 里的画面,极大地加强景物的美感。杜甫 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拙 政 园 与 谁 同 坐 轩
• 斋,分布在偏僻、幽静之处,是休息、静 养、攻读和存书之处。
拙政园雅石斋
• 馆,用于园居,接待宾客之用,多建于高 爽处,便于远眺,观赏风景。如拙政园的 三十六鸳鸯馆。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
• 榭、舫,多是单层临水建筑,从整体轮廓到门窗 栏杆均以水平线条为主。
榭,建于水边,突露出岸、架临水上,三面 临水,便于观赏水景。
• 3.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变时期
社会动荡,加之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 行,崇尚自然成为时尚。这不仅推动了山水诗画 的大发展,也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变。 特点:园林艺术从单纯模仿自然进而对其 作艺术加工。注重根据个人的性格和喜好来进行 艺术创造,叠山理水,高林巨木,使园林宛若真 实山林一般。这一时期不仅私家园林非常普遍, 寺庙园林也大量出现。
树木、花卉以自然形态为主, 植物整形对称种植,花卉多栽 种为图案花坛, 水景多样; 景物之间讲究因借; 具有浪漫的诗情画意。 水景以喷泉为主,多配有雕塑, 空间开阔,以大草坪铺展, 一览无遗。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精华。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贵族府邸的园林建设已经非常发达。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则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
那时,园林建筑的主人并不是贵族,而是士绅和文人。
他们利用园林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素养,这种情况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发展。
明清时期与宋代相比,建筑风格更加庄重,特别是在景观造型和布局方面,更加精致和独特。
与欧洲的花园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不仅关注园林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和艺术方面更为独特和瑰丽。
二、特点1. 艺术形式多样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由汉白玉、青石板、丹霞石等地方优秀的自然材料构成。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中还穿插着雕刻、绘画等形式。
整个园林建筑是一个氛围包容、柔美宁静、欲望和心灵博弈的空间。
2. 充分发挥艺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于园林艺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它不仅强调“以人为本”,也注重对美的诠释和体现,并将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水、石、树、花的自然创意和人与自然的合一。
3. 丰富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之一,园林中寓意极多,并不会因文化层级不同而使人无法领会。
三、精华1. 苏州园林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都,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细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拙政园”,它将传统的古典园林和现代的造园技术完美结合,其中的《春晓》、“太极图”、“帝子楼”、“花园盆景”、“楼之洞”及“谦祥斋”等景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最早的中国古典园林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宫殿和陵墓,这些建筑的布局和形式对后来的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开始注重自然景观的表现,将景观山水融入到园林中,塑造出宜人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的布局和设计逐渐发展和丰富。
到了南朝时期,从庙宇到官方园林,各种类型的园林开始兴起。
南北朝时期的庭院式园林中常见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植被繁茂。
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高峰期。
随着政治和经济的繁荣,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迅速扩展。
特别是在唐代的都城长安(今西安),有着许多宫殿和园林,如大明宫和梨园,通过建筑、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元素,打造出壮丽美丽的园林。
宋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古典园林开始注重自然景观的表现和人文内涵的表达,形成了"形胜天下"的理念。
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风格开始兴起,有着"亭台楼榭、廊桥流水、假山亭台、曲径通幽"的特点。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世园林设计的典范。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花园在布局和造景上更加注重自然和艺术的结合,颇具特色。
明代皇家园林如紫禁城、颐和园等,延续了唐代的宏伟气势和宋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设计更加追求细腻和精致,注重摹拟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园、林、亭、舫"等元素的组合。
北京的圆明园和苏州的留园等著名园林就是清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园林设计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注重规划布局、景观造型、水景石景以及植物的选择和安排。
园林设计还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通过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此外,古典园林还注重细节和小品的处理,体现着中国人对和谐、平衡和美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园林艺术传统。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人间仙境。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广泛用于宫殿、官方建筑和私人住宅等场所。
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明时期。
本文将从元代开始,以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和分析。
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朝时期的古典园林尤其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高峰。
元代园林建筑师们注重在园林中展示自然山水的精神,并将它们融入到建筑物中。
例如,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之一的扬州瘦西湖,就体现了元代园林的设计理念。
瘦西湖以其独特的湖泊、小桥、流水和花草为特色,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山水意境。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明朝时期,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明代设计师们注重园林中的空间感和景观的层次感。
明代的著名园林有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瘦西湖,它们都是明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以其精湛的建筑技巧和独特的布局设计而闻名,它集中体现了明代园林建筑的瑰丽和精致。
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黄金时期。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中国的古典园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清代园林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仿真和再现,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和艺术表现。
清代的园林建筑中,最为著名且被广泛赞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和苏州的留园。
颐和园以其宏伟的山水景观和精细的建筑工艺而闻名,它集中体现了清代园林建筑的雄伟和庄重。
留园则以其精心设计的后花园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闻名,它代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古典园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在现代,人们对古典园林的热爱和认可并没有减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以及将其融入到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经历了明代和清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始于公元前3世纪。
当时,贵族和统治阶级对私家园林、花园和湖泊开始了创作和建筑,以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从最初的园林形式,渐渐发展为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
在古代,园林有三种形式:宫殿园林、江南园林和游园。
宫殿园林是由皇宫居住者建造的,它有助于展示皇室的辉煌,为皇室的领导者提供活动的空间。
江南园林是以水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园林,以实现园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游园是一种专门为官员、贵族等服务的古典园林,它们有多种景观,比如林荫小道、长廊、假山、小池塘、庭院、亭台和楼台等。
从古代到民国,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保留了由原始的园林到现代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礼记》是中国最早的古典园林文献之一,它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
《园林学》是继《礼记》之后出现的古典园林经典之作,它提供了更多关于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思想。
从《园林学》到《清代园林史》,再到近现代民国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在文化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精致的发展历程。
这其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举例来说,明代的清漪园,清代的北海公园,以及汉族的南山园等等,它们均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然认知的完美高度。
经过几个世纪,把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特色考虑进去,今天的园林也尝试进行创新,力图发挥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传统,加强公共空间,促进人们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交互,实现美好的园林景观。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仍在不断地被发展和演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地域,借助艺术、建筑、景观设计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将多元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美感、文化和理念。
无论是宫殿园林、江南园林还是游园,它们的诞生都滋养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起源,也载脉了中国优美的园林景观。
中国园林史
中国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一、早期古典园林的起源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古代中国的贵族和富有人家开始兴建园林,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
他们在山水之间营造了园林,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审美追求。
这些早期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题,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和独特的景致。
二、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古典园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贵族和官僚阶层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园林的发展。
南朝梁武帝营造的花园就是一个例子。
这座花园以池塘和园林建筑为主要景观,营造了宁静、优美的环境。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更加注重情感之美的表达,通过园林景观传递情感和意境。
三、唐代园林的兴盛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唐朝文化的繁荣,园林建筑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追求。
史迁所建的龙门园,是一个以山水为主题的古典园林。
这座园林以其恢弘壮丽的景观和高雅的氛围而闻名,也成为了后来很多园林的模仿对象。
四、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古典园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的圆明园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圆明园以其精心设计的建筑和布局,成为了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而清代的颐和园更是催生了古典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颐和园以其奇山异水、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园艺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五、现代古典园林的传承和发展现代古典园林的发展注重传承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古典园林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古典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新机遇。
以中山公园为例,这座园林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传统古典园林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园林景区。
总结起来,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早期起源、南北朝时期、唐代兴盛、明清时期和现代传承和发展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创新成果。
古典园林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智慧,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诗文、楹联、匾额、绘画以及园林的陈设、鉴赏、游观等各项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的古典园林又称山水园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殊风格,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
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
综合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吴王姑苏台开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浑朴的格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
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汉代园林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艺术亦是如此。
汉代不仅有汉武帝广袤壮观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还有袁广汉、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园林,但是由于一般的地主阶层和平民尚未将筑园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汉代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贵富们修造园林不仅为了游乐玩赏,而且还带有扩张地盘、开拓生产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把园林建于郊野之地。
如汉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恒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以及袁广汉的园林,都占有方圆数十里的地面。
就园林艺术而言,汉代各种园林强调对真实山水的利用和模仿。
梁孝王的兔园有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
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袁广汉则“垒石为山,聚沙成洲,引水入园中,激水为波潮。
”上林苑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
上林苑位于长安之西,本属秦时旧苑,汉武帝刘彻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华丽而庞大。
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此写有《上林赋》,详细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胜、山谷水泉、宫阙楼阁、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猎之盛况。
严格说来,上林苑与后世专供游赏的园林性质不尽一致,它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还存有早期园圃生产经营的目的。
作为宫苑,它还供帝王田猎弋钓所用,因此园内珍稀动物、罕见植物不可胜数。
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汉代的园林建设尚未着力于景点的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修造,因此虽然有“重坐曲阁”、“步榭周流”,却并未细微发掘其园林功能的意义。
然而,与以猎杀野兽飞鸟为趣、以纵情声色为乐的商纣王相比,汉武帝的上林苑毕竟增加了不少景观建筑和园林生活的内容,多少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依恋。
这种完全凭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写真实山水的园林,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有益于花木禽兽的生长繁殖,表现出当时园林较少观赏目的,更多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金谷园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由于封建大一统政权的不断更替和地域间的政治割据,中央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思想不再享有权威性。
而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思想领域却异常活跃,佛教的渗透和清淡玄学的盛行,又为隐逸清静或及时行乐的生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与世暂绝的个人展地,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私密场所,逐渐赢得了众多名士文人的青睐,因此,园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主要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但在讲究奢华或喜好艺术的文人的治理下,已不乏游乐观赏的内容。
如西晋以奢侈闻名的石崇,有金谷园建于洛阳,“却阻长堤,前临清渠。
百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
有观阁池召,多养鱼鸟。
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
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
”可见园中有水有树,有鸟有鱼,还有一班艺伎可供赏乐之需。
东晋以后,庄园的修建则更讲究从艺术审美角度选址造景,如谢灵运所说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
”谢灵运在贬官永嘉太守后,肆意遨游山水,不久又辞官归隐,在祖父谢玄始宁墅的基础上整修拓建了一座拥有诸多景观建筑的庄园性质的园林。
“淩阜泛波,水往步还”,水光山色可一一欣赏。
谢灵运的山居情趣已经与后世的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旨趣相当接近了,并且具有了“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
谢灵运的始宁山居在设计建筑上已充分注意到构景、借景、造景手法的运用,令人置身于高山之巅的轩馆之中,犹如面对多变而又绝美的山水画卷,已臻于计成在《园冶》中所描述的“槛外行云,锐中流水,选山色之不去,选鹤声之自声”的境界。
魏晋以后,园林不仅成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和闲瑕游乐的场所,也是人们有意构筑的私密天地,而且后者渐渐成为造园的主要目的,故宅园形式的园林日益流行。
南朝萧梁人刘慧斐远游庐山,为明媚山水和宁静环境所吸引,遂建园留名为离垢园,这种利用园林隔绝外部世界的生活态度和建园思想得到了当时和后世文人名士的普遍首肯或效仿。
北周庾信的小园也为后世文人津津乐道,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园林功能的看法。
“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
”“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不事藻饰、唯求自然的园林风格影响深远。
3 隋唐园林庐山草堂到了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自然山水园林盛极一时,如王维的辋川别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皆建于山野之地,利用美丽的天然山水营造成休憩场所。
王维将住宅游馆建于风景绝胜之地,又以园林建筑或富有特色的山水、植物为主体,构成了一个个雅致独特的景观。
王维不仅偕同裴迪等友人经常赏游、聚酒酬唱,而且还用他擅长的画笔对辋川加以描绘,从而使得辋川别墅更加闻名遐迩。
唐以后,文人士大夫在园亭聚会、游赏赋诗成为常事,即使不通文墨的富家大户修建园林,也必然邀请文人画师捧场宣扬。
由于文人、画师更多地参与园林修建和园林活动,也促使园林日益向造景和赏景方向发展。
庐山草堂实景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于是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
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间,园林密布,号称“东都”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
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因此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需要,是自娱而非娱人,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木,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不追求房舍亭阁的繁复和华美。
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
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
”履道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竹占了九分之一,四望渺弥苍翠,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
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
此外,他命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了依据,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4宋朝园林快哉亭由于市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开始,延续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废弃了,坊市之间封闭性的隔离墙被拆除。
如此一来,喧闹的市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了市民的住宅,于是城市人更渴望拥有一个私密安静的天地,可供经常地休息和玩乐。
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园林形式就逐渐在富裕阶层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开来。
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纯朴的自然风光中有所寄托,使心灵于幽寂的竹坞丛林间获得安宁。
故“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翥豕鹿杂处……而翁独东焉。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
所以,北宋时期的园林风格趋同于质朴,园林中的建筑物相对后世来说也少得多。
如沈括的梦溪也只一庐、一轩、一阁、一斋、二亭、二堂而已。
但是质朴归质朴,园中景观的设计修建还是颇费思量的。
如翰林学士司马光的独乐园,在当时洛阳诸园之中最为质朴,但在筑台疏水、植竹栽花等方面颇具匠心,营造了诸如人造瀑布、见山台、浇花亭、钓鱼庵等多种具有特色的景点和建筑,故苏轼当时有诗称赏此园说:“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
”北宋时期的园林多集中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
值得称道的是洛阳园林围绕水景开创的建筑物,如苗帅园的水轩“板出水上”,可谓后来画舫之滥觞;水北胡氏园的河岸窑洞,窗下可观清流,门前常留涛响,别具一格;富郑公园的竹“洞”,实为暗渠。
此外,富郑公园的“方流亭”“重波轩”“漪岗”,从其题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
所以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表率。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转折兴盛时期。
一方面园林分布更为广泛,受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修建园林蔚为风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除帝王的离宫别馆外,贵族显宦的园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
中小城镇修筑园林亦十分踊跃,以苏州为例,见于记载的各类宋代园林在70所以上,其中大多是在南宋时期创建或在北宋园林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趋于完善的。
另一方面,南宋园林更注重观景构建,园林主人已不是单纯将园林作为隐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场所,而且把它当作表现艺术才能的创作天地。
如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甲天下的瑰丽假山,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
南宋吴兴园林,大多具奋山池或竖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欲营造一种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范已深入人心,并逐渐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
5 元朝园林到了元朝,造园依然盛行,并继续延续着南宋遗风,特别是在江南,造园活动更是常见,既使像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
”比如当时苏州的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
”这也说明了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已崭露头角。
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城镇经济快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而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乐为荣。
所以元朝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这样说,足够的金钱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物质基础,而元人坦率洒脱和追求现实享乐的心态,却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心理基础。
元代也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元末昆崇山大户顾瑛宅园的玉山草堂就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园林。
玉山草堂创建于至正八年(1348),次年建成,先后取名小桃源、玉山佳处、玉山草堂。
园中有轩有室,有斋有馆,有碧梧翠竹,有溪流清池,四时花木“常如二三月时,殆不似人间世也”。
顾瑛经常于园中纳友邀朋、诗酒聚会,园中所有景点和建筑都邀请名流硕儒题榜撰记、吟诗作画,并结集出版,因此玉山草堂之盛名流传久远。
此外,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也是较为别致的建筑物,它傍水而建,“旁棂翼然似舰窗”,其形式已经与后世园林中的旱船、画舫十分接近。
画舫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富有创意和诗意的建筑物,它似屋似船,半在陆地,半淩水上,人坐卧其中能诱发许多美妙的遐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人们和治园专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