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特殊教育中心培智学校劳动与技能课程标准
xxxx特殊教育中心培智学校劳动与技能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
本课程以培养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课程性质劳动技能课程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且以实践学习为特征的必修课程。
课程具有以下性质。
(一)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能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
本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知行统一、手脑并用,注重学生在操作、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改善身心功能,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
(二)生活性生活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生活、参与生活、适应生活。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依托,课程的资源来源于生活,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为背景,选择生活中必备且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劳动技能作为核心教育资源,组织和设计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和发展。
(三)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又融合的特性。
本课程与生活适应课程内容结合紧密,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手工和康复训练等课程有一定联系。
劳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认知、运动、沟通等多种能力,通过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改善身心功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掌握(四)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具有开放的特点。
本课程既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又要关注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课程的普适性,又要考虑学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既要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需求,又要体现未来发展趋势。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领域之一。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的机会。
本文档旨在介绍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
通过这些标准,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2. 课程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 基本操作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劳动和技术操作技能,如安全操作、工具使用等。
- 协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创新与创造能力:学生能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 职业素养: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与礼仪,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3. 课程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3.1 劳动教育 - 劳动技能培养: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工具使用和安全操作等。
- 工作流程:学生能够了解工作流程,并能够进行规划和组织。
- 质量控制:学生能够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2 技术教育•电子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如电路原理、电子元器件等。
•机械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机械技术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结构等。
•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等。
3.3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等。
3.4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并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礼仪: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与礼仪,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和培养。
4. 评估与考核为了评估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采取多种评估与考核方法,包括: -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作为评估和考核的依据,通过展示作品来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研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研究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理念。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劳动 课程标准
劳动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
该标
准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劳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劳动课程评价每周不少于1课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和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差异,建议以教育部门发布的最新课程标准为准。
劳技课程标准(全)
劳技课程标准(全)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的导言部分介绍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越来越趋于一致,即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研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个特征。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研究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要求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则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本方向。
劳动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技术知识的一代新人。
在实施劳动技术课程时,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首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其次,应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同时,应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高中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高中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
领域,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它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2.课程类别: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
构成。
3.学制与课时: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
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
18课时为1学分。
4.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手工制作、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术,如创新思维、技术设计、项目管理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劳动、珍惜资源、关注社会等。
5.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传统的手工工艺、电子技术、农业技术等。
此外,还可以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6.课程实施: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
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和技术创新活动。
7.课程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评价、过程评价、
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了推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制定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规范,以确保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总体要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核心要求如下: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头脑和手脑协调发展;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实践与实际经验的结合;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3. 课程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4. 课程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2.技术教育:包括科技知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等;3.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方法教育等;4.实践教育: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项目开展等。
5. 教学方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开展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社区服务教育: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得学科。
对于贯彻落实党得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得高素质人才与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得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得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得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得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发展具有重要得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得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与技术学习得能力,成为未来得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得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得可持续发展得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得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得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得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得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得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得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得快速发展与普遍独生子女得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得价值,影响正确得人生观、世界观得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得设置丰富了学生得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得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与“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得形成、技术思维得培养与技术能力得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得传承与交流传统手工艺就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得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得智慧与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得制作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得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得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就是信息交流得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得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得了解,有助于她们进行文化信息得交流,共享人类社会得文化资源,对文化得民展作出自己得贡献。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
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发布历程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除了烹饪和农业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划。
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劳技课程标准(全)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 年 4 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教学目标1.《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开设《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是贯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发部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积极实践。
课程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的课程特点和现实需求,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职教特色,致力于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尝试,阐释了劳动思想、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等内容。
主要包括上篇的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职业精神”“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做新时代的劳动者”五大模块,以及下篇的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周、劳动月等组织实施与策划”四大模块,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
旨在增强大学生综合素养,以劳动为依托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第二,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职教特色,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本课程设置一定课时劳动实践课程,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
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经典实用模板-建议收藏)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
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劳动教育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劳动还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劳动更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理念1. 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
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 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3. 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
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什么是“劳动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 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 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同时, 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 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 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
以教师评价为主, 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劳动课程有哪些内容?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 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学校可结合实际, 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第一学段(1~2年级)任务群1 清洁与卫生内容要求: 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 用笤帚扫地, 用拖把拖地, 用抹布擦桌椅等, 用合适的洗涤用品洗碗筷等餐具, 用肥皂、洗衣液等洗红领巾。
依据颜色或文字提示辨别不同类型垃圾桶, 知道垃圾分类投放的要求。
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洗手, 独立完成与个人卫生相关的劳动。
任务群2 整理与收纳内容要求: 根据需要, 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 如衣物、玩具、书本、文具等。
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和居室的书柜及书桌, 能按照物品类别、形状等整齐摆放, 初步建立及时整理与收纳的意识。
任务群3 烹饪与营养内容要求: 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 如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削水果皮, 用合适的器皿冲泡饮品。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信息技术和实用技术。
手工包括纸艺、绘画、剪贴、折纸、刺绣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等,实用技术包括简单的制作、维修和改进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注重综合应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信息技术和实用技术,教学要求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注重综合应用。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希望全国各地的小学能够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劳动与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课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劳动课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2. 课程目标:劳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3. 课程内容:劳动课程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4. 课程评价:劳动课程评价每周不少于1课时。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劳动课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教育部门。
新版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新时代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的更新与实践导向
新版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
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学
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以及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
2.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
新版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3.强调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注重
多样性和选择性,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例如5-6年级可以体验生产劳动,如木工;7-9年级可以对家电进行简单拆卸、清理、维修等。
同时,课程内容也更加注重地方和学校的特点,让课程更加贴近当地的生活和文化。
4.强调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版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课程评价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作品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等,同时也更加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新版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强调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以及强调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个人素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
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劳动节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劳动技术实践活动有序的、负责的、合作的高质量地完成。
这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也是形成其他个人下级单位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个人竞争的重要品质之一。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意性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小制作、小民明的氛围和条件。
在工艺制作中,引导学生从仿制向创意发展,在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搞创造发明活动。
自主创意、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理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一)在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
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
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
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落后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的活动。
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的项目的学习,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逐步增加技术含量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增强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加强科技教育活动,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
劳动技术教育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的内容的安排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四)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强调各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
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
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各级的生活态度。
在强化基本技术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又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探究、反思与创造;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二、分段目标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三个学习责任感加以描述。
年级:7~9技术基础: 继续参加技术学习活动,掌握现代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热爱劳动节的思想感情,养成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
通过体验和探究,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形成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家政: 学会自我的生活管理,掌握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所必备的生活技能,养成勤劳、节俭、负责的家庭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家庭责任感。
职业引导:继续关注职业世界了解爱岗敬业的职业首先关注人才需求,进行职业单身的初步选择在创业安全的接触和分析中,形成对创业的初步认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最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1、本《标准》根据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三个学习领域:即“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
2、如何处理三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三个学习领域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公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内容建议。
一、内容说明本《标准》的三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学校可根据当地的情况灵活安排。
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现实。
所选择的内容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征。
2、贴近学生。
所选择的内容能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
同时,又具有挑战意义。
3、便于教学。
这些内容有得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设计、操作评价等学习过程,有利于集体活动中的教师指导。
4、体现综合。
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各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视野的形成。
这些内容具有广泛的生长点,有利于内容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联系。
5、体现综合。
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各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视野的形成。
这些内容具有广泛的生长点,有利于内容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联系。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内容建议三部分组成。
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看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
评价内容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
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说明技术基础是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实践形成劳动技术相关的基础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
通过“技术基础”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责任制:一、认识各种常用的材料及其仍不同的用途、性能及加工方法。
二、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工具设备。
三、具有初步的识图、制图能力,以便进行简单的科技创新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通过鉴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
五、了解简单的工业制作的基本过程和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体会技术的价值。
六、学会简单种植、养殖一般方法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丰富劳动体验。
七、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仔细、合作、卫生、安全、守纪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设置“技术基础”学习领域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习兴趣。
学生实践打哈哈待客吕,逐步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便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家政]学习领域说明“家政”领域是指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的锻炼,如烹饪、洗涤、家电的使用、保养和维修,,财物的管理和使用等,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学习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第二、学会使用家电,了解家电保养、维修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
第三、通过调查、讨论、设计、购物等活动形成初步的勤俭持家的理材意识。
“家政”学习领域旨在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劳动技术学习的实际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职业引导]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职业引导”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比较、测试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逐渐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志向和创业意识。
通过“职业引导”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关注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首先要求,形成对职业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