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二课时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学习结合人物言行描写来分析人物,并分析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了解作者意图,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1.司马迁论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翻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
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
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2.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高中语文 第六课 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六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2)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内容】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提问1 研习第一部分(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明这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教案】高一语文《13鸿门宴》第二课时
《鸿门宴》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刘邦一方的对策,形势由战向和转化──故事的发展
正当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惦记自己的患难朋友张良,崐连夜把军事秘密告诉了张良,张良坚持又把事情告诉刘邦,刘邦闻讯后大惊。
崐先惊慌失措问计于张良(两呼“为之奈何”),后采纳张良建议,亲自出马拉拢崐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崐说好话,最后项伯回营说情,项王许诺。
双方矛盾由激化又得到缓和,战争乌云暂时消散,刘邦化险为夷。
第三部分(3─4自然段)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高潮
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1层.刘邦轻车简从,亲至鸿门谢罪,项羽信之。
点明项羽在对刘邦的态度上已经解除了思想武装,愿意同刘邦和好。
这在崐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项羽的变化同坚决杀掉刘邦以除后患的范增产崐生了矛盾,这就是刘、项之间的斗争,又和项羽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层.写范增举示意杀刘邦,“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受挫,失掉了第一崐次杀刘邦的机会。
3层.写范增召项庄舞剑,项伯又起而“翼蔽”,刘、项之间的斗争,又因崐项羽内部的冲突而缓和,失去了杀刘邦的第二次机会。
4层.写樊哙闹帐,“义责”项羽,项羽自觉理亏“未有以应”,让樊哙坐崐下,使刘邦得以脱身,失去杀刘邦的第三次机会。
在鸿门宴的斗争中,优势本在项羽一方,但由于项羽头脑简单,刚愎自用,崐内部矛盾重重,步调错乱,因而一次又一次坐失良机,由主动转为被动;而刘崐邦一方,由于首脑机智权变,内部团结,步调一致,终于在不利条件下一步步崐由被动变为主动。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必修1 编制:范志军审核:范三龄使用日期:2012 年9 月日班级:组别:组号:___________ 姓名:《鸿门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整理文言词语、文言词语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2.翻译文言重要句子,进一步掌握文言句子翻译技巧【自主学习】逐字逐句寻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汉语句式6、固定句式: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7、古代“座次”问题: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8、古代的礼节: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借助书上注释,联系上下文,翻译以下文言句子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教案 第二课时
明确:“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17分钟)
(1)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5分钟)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小组讨论,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难点
培养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疏通重点字词,
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教师提问、
学生作答
感受人物形象
点拨法
分角色朗读,表现人物情感
教师提问,指名作答
点拨法
明确描写角度,
感受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疏通重要字词,
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
学生自由诵读,
归纳总结
完成习题,
巩固提升
作业布置
教学
小结
课后
反思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跟从
2、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谢罪/合力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4、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
5、项王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6、亚父南向坐。面向南。
【K12学习】《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精彩片断赏析。
项羽人物形象探究。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张良定计刘项约婚刘邦请罪宴会中范增举玦项庄舞剑经过樊哙闯帐刘邦离席宴会后张良献礼结果无伤被诛三、精彩片断赏析[]《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阅读第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图:玦项剑项帐项举羽舞伯闯王增不庄翼哙款范应项蔽樊待四、项羽人物形象探究提问1: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提问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拓展: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高中语文26鸿门宴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鸿门宴》(第二课时)【学习方针】1、积累第二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2、文段2主要内容及其在情节发展方面的感化。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找出文段2中的通假字。
2、检查预习学案中重点语句翻译。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二自然段。
(3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本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完成下列标题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秦地可尽王也:(5)君安与项伯有故:(6)项伯杀人,臣活之:(7)孰与君少长:(8)吾得兄事之:(9)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10)籍吏民,封府库(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解释古今异义词⑴沛公居山东时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⑷所以遣将守关者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在情节发展方面有何感化?【达标检测巩固提升】A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亲近。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友谊。
D.籍吏民籍:登记。
A2.翻译句子。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C1.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①具告以事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夜缒而出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D.①长于臣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预习指导新课链接】1、熟读文本第3、4段。
2、完成预习学案三。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史识和文学才能。
《鸿门宴》的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那么,课文节选《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事件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史记》,了解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本的研读,比较《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上的异同,学习《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的手法。
借鉴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相关知识“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鸿门宴(第二课时)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
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
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
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着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
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
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
刘邦逃出宴席后,樊哙又能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来抚慰刘邦的不安。
鲁军的表演挥洒自如,把一个智勇双全的樊哙表演得恰到好处。
【学生鼓掌。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们组的点评也可谓文思敏捷,神采飞扬。
看来司马迁的描写也真是成功,寥寥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樊哙就深入到了每位同学的心中。
那么让我们一起朗读,重温一下第四段精彩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四段。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版
鸿门宴导教案第二课时制作人:张欢【教课目的】1、学习作者经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写作方法。
2、认识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课要点】1、剖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课难点】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课方法】自学+研究+议论【教课过程】一、导课复习上节课重要知识点二、自主研究1、三、四两段是课文要点,情节的热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归纳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 1)、“范增数量项王”表示着手。
(紧张)(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
(严重)(3)、樊哙闯进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 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热潮。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语言描绘:“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迫切,紧张的局势,迫切的心态,忠勇的性格呼之欲出。
行动描绘:“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忌惮,无所恐惧,何等英武。
相貌描绘:“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烘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3、“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和缓,“舞剑”事件发生,局势再度紧张起来,进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热潮。
三、合作沟通依据课下说明和翻译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议论第三、四自然段出现的高中文言文一定掌握的五种基本状况。
(明确:高中文言文一定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别句式)四、小组展现(一 )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隙)(2)因击沛公于坐 (座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骖)(二 )写出以下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一样(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域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2)劳累而功高这样,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设
学习重点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学习难点
实词活用、古今异义、句式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一)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1. 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自学与诊断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
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鸿门宴》2学时导学案
必修三专题四《鸿门宴》2学时导学案一、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和文学常识。
2.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明文义,读出语气。
3.运用提要钩玄(探取精微,摘出纲要)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二、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二)作品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四)文言语法介绍,1.古汉语中,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
例如:吾日三省乎吾身(《〈论语〉十则》):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论语〉十则》):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认为……奇特、非凡,形容词意动用法。
《鸿门宴》第二课时导学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导学案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夯实文言基础能力目标: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正确评价项羽刘邦,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情感目标:探究项羽是不是英雄,培养民族情怀和英雄精神2.网络搜索阅读,阅读《项羽本纪》或《高祖本纪》①阅读《高祖本纪》,分析本文体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及互见法的史家传统。
②阅读《项羽本纪》,探究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预习检测案一、解释多义词词义1.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大礼不辞小让2.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沛公起如厕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3.幸妇女无所幸故幸来告良4.之珍宝尽有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为之奈何今者有小人之言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二、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②因击沛公于坐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⑦皆为龙虎,成五采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⑩毫毛不敢有所近探究案1、找出对项羽、刘邦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人物形象项羽刘邦3、项羽的悲剧命运是不是只是其性格使然?4、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问《鸿门宴》谁是英雄?以《悲美英雄》或《我说项羽》为题进行评析。
课堂检测案给下列语段断句: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12、导学案《鸿门宴》第二课时
4、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解释一词多义:
重要思路、方法、 易错、易混及常 考点、纠错记录
训 练 检 测 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乃令张良留谢。 .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通假字
学习感悟
总 结 升 华 教学 反思 课前 二次 修改 审定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3、 第三、四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 逐段质疑,解决疑难文言现象
课堂精彩记录
引 领 探 究
3、刘邦在脱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 2、刘邦来鸿门宴“谢罪”,项羽有哪些表示?席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 之者三,项王又有什么表示?面对樊哙的闯帐,项羽又是怎样对待他的?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导学案
学科 评价 语文 编写 周娟鸽 校对 袁敏容 班级 小组 学 生
课题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第 2 课时 课题:《鸿门宴》
1、学习文章第 3 到 7 自然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 2、逐渐了解项羽和刘邦不同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第 3 到 7 自然段,掌握其中的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逐渐了解项羽和刘邦不同的性格特点 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课后第三大题)
知 识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组长签字
使用时间
笔记空间
学生疑问
自 主 学 习
沛公军霸上: . 范增数目项王: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 此亡秦之续耳: . 项伯杀人,臣活之: .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 2、完成一词多义“胜” 驴不胜怒,蹄之。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高中语文必修一:6鸿门宴(第二课时) 学案
课题鸿门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二段中重要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会用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及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2.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过程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一、复习已知:1.熟练朗诵、翻译第一段;二、再学新知(学习第二段):①古今歧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公岂敢入乎?固不如也。
②通假字:1具以事告。
2要项伯。
3距关,毋内诸侯。
4不敢倍德。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③指出活用、翻译句子:素善留侯张良译:臣活之译:吾得兄事之译:籍吏民,封府库译:2.注音:王()说()美姬()为击破()学生讨论作答:出入:非常:敢:固:指出句式类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译:④指出特殊句式:1具告以事。
2与俱去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孰与君少长?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合作探究:1.研读、讨论“宴前对策”,分析史记文学性特点。
描写刘邦:一“惊”:二“默”:三“问”:四“请”:五“约”:六“释”:七“诺”: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从宴前刘邦对策中,可以分析他哪些性格特点?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我们应如何看待古人的“义”?五、课堂小结:人物鉴赏:你对本段中项伯这个人物如何看?学生合作探究概括:1.表现手法:2.形象特点:项伯啊,我要对你说: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鸿门宴(转折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范增说羽“急击勿失”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张良献计“不敢倍德”师写反思生写收获。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32第一单元3 鸿门宴 司马迁(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XX 中学 XX其跌宕起伏的叙事技巧历来为人称道。
叙事学认为, 所谓叙事, 是用话语虚构社 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由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构成。
学生在第一课时之后, 对 史迁和《史记》及全文故事梗概有了一定理解, 本课时拟细读文本, 分析本文叙 事艺术中四大要素,了解《鸿门宴》高超的叙事艺术。
1、积累文言知识点,掌握“五起五落”情节。
2、品言析文, 分析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了解《史记》高超的叙事艺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授课老师的介绍, 知道这 句话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评价, 它不仅有宝贵的史学价值, 还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
从文学表现力来看,《鸿门宴》高超的叙事艺术可居《史记》之首, 宋代刘辰翁评价《鸿门宴》“历历如目睹, 无毫发渗漉, 非十分笔力, 模写不出。
”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领略它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吧!二、1、按照“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梳理《鸿门宴》中的小事件。
宴前:第一段(1)曹无伤告密 (2)项王怒欲战 (3)范增劝急击第二段(4)项伯夜访张良(5)张良献计沛公(6)刘项约为婚姻(7)项伯力劝项王宴中: 第三段(8)刘邦谢罪(9)项王留饮(10)范增举玦(11)项王默然(12) 项庄舞剑(13)项伯翼蔽第四段(14)樊哙勇闯帐(15)项王赐酒肉(16)沛公急逃席宴后:第五段(17)沛公回营(18)张良留谢第六段(19)项王受璧第七段(20)曹无伤被诛2、感受并分析张弛叙事艺术孔子在《礼记·杂记下》中说道: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原来用来说 明治国安民道理, 后来用来说明文章写作的道理。
“张”,箭在弦上, 一触即发, 会引起紧张阅读感受。
“弛”,本指放松弓弦, 后来又引申为“松懈”“舒缓”, 会让读者读来感觉放松。
在阅读中, 我们可以结合情节以及自己直观的感受去体 会 20 个小故事带来的紧张和放松感。
鸿门宴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鸿门宴课时:第二课时重点难点:1、课文第3——4段文言词句2、课文第3——4段阅读赏析学习目标:训练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预习演练:一、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和加横线的文言词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③范增数目()项王④若.入前为寿()⑤因.击沛公于坐()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⑦常以身翼蔽..沛公()⑧臣死且.不避()⑨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⑩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⑾.故.遣将守关者()⑿坐须臾..()2、辨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各文句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思考探究①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②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③“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④司马迁为什么要详写鸿门宴上的座次?⑤“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个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安排是不是喧宾夺主?⑥根据课文的第4段文字填空。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⑦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⑧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原因:刘邦性格:⑨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答:方法:。
效果:。
⑩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
请写出这两句诗。
答:。
⑾鸿门宴宴会上的情节可谓“三起三落”,试简析之。
当堂检测: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 鉴赏文章的写作艺术,学会运用多角度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的写作艺术,学会运用多角度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三、重点研读宴中部分(3、4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3、4自然段,把握句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描写人物的角度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自由朗读)。
四、探究:有人说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表现了
项羽的“君子之度”。
你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在你心中,项羽和刘邦谁才是
真正的英雄?
五、总结:宴中部分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刘邦能屈能伸、能言善辩,项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樊哙忠诚勇武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学们平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多
角度描写来刻画人物,多方位展示人物的性格。
六、作业布置:对《鸿门宴》中的某个主要人物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