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桃花源记》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答案
一、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缺乏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复出焉.又何间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
2、通假字便要.还家
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
之
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
古今异义鲜美
..古义:
..古义:妻子
..古义:交通
今义:今义:今义:
绝境
..古义:
..古义:开朗
..古义:无论
今义:今义:今义: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16分〕
(1)缘.溪行便扶.向路
(2)豁然
..
..欣然..俨然
..怡然
(3) 缤纷
..〔4〕才.通人〔5〕属. (6)具.答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9〕既.出
(10)便扶向.路〔11〕诣.太守说如此〔12〕欣然规.往2.以下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便舍.船〔舍弃〕乃.大惊〔竟然〕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一词多义屋舍.俨然〔房屋〕乃.不知有汉〔竟然〕此乃.天意〔是〕
王欲舍.所携人〔丢下,抛弃〕去后乃.至〔才〕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桃花源记(含答案)
9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
邑人( ) 间隔( )
语云( ) 诣( ) 太守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
3.屋舍俨然
..
4.阡陌交通
..
5.咸.来问讯
6.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7.遂与外人间隔
..
8.无论
..魏晋
9.各人复延.至其家
10.不足
..为外人道也
11.说如此
..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学会用积累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3.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预习案: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问津.()
邑.人()垂髫.()发髻.()两鬓.()
2.看拼音写汉字,并解释字义。
A.xián()来问讯:________ B.便yāo()还家:________
C.yuán()溪行:________ D.xún()病终:________
E.欣然guī()往:________ F.后suì()无问津者:________
3.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别解释古今意义。
A.芳草鲜美
异义词: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B.阡陌交通
异义词: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C.诣太守,说如此
异义词: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原句填空。
(1)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2)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 ,自号“________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________ ”。
三、整体把握:
1.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
《桃花源记》导学案(有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有答案)
⼋年级语⽂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标】
1、提⾼阅读浅显⽂⾔⽂的能⼒,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叙事脉络清晰、描写⽣动传神、语⾔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私谥“靖节”(死
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颜延之所谥),⼤约⽣于365年,出⾝于没落仕宦家庭。
年)秋,叔⽗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
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折腰向乡⾥⼩⼉。”遂授印去职。陶渊明⼗三年的仕宦⽣活,⾃辞彭泽
县令结束。这⼗三年,是他为实现⼤济苍⽣”的理想抱负⽽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绝望的⼗
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从此归隐⽥园。他是中国第⼀位
⽥园诗⼈。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篇优秀的古代散⽂,是古代散⽂中的奇葩,传诵千古⽽不衰。它原是
《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诗》描绘了⼀个与世隔绝,⾃给⾃⾜,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
恬静的理想社会。《记》⽣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民⽣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后⼈便将它独⽴出来了。成语“世外桃
源”就出⾃此⽂。
3.关于“记”“记”是散⽂的⼀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记事、记物)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21 桃花源记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便要.还家()
阡陌
..交通( )()黄发垂髫.(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诣.太守(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设问导读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
实?
3、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4、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
样写用意何在?
5、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 的世界,
那是因为( )
三、巩固达标
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体现祥和安乐
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2、阅读课文一、二语段,答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进步;
4. 探讨《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导学内容:
1.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简介;
2. 《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 《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4. 《桃花源记》的人物形象及情节进步;
5. 《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导学重点:
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进步。
思辨问题:
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抱负的世外桃源吗?为什么?
2.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为何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倾慕之地?
3. 你认为当代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桃花源的存在?如何理解桃花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拓展阅读:
1.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随笔,你还了解哪些经典文学作品?
2.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中的“乌托邦”有何相似的地方?
3. 你认为《桃花源记》对当代社会的启迪有哪些?如何将其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
参考答案:
1.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曾在政治上历经坎坷,最终选择隐居林泉,以写作诗文为乐。《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幻美而离奇的世外桃源故事。
2. 《桃花源记》叙述了一个樵夫意外发现了一个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纯朴和善,生活安逸祥和。他们与外界隔绝,不受世俗纷扰,形成了一个抱负的乌托邦。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下是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随小编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
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桃花源记导学案参考答案(课时一、二)
桃花源记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1)huò yǎn qiānmò tiáo yì jiàn yǜ yì jì jīn
(2)陶渊明东晋五柳先生
2 落花穷尽开阔敞亮的样子整齐的样子田间小路全、都老人、小孩
邀请打算探访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一)
2.写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
(1)全、都(2)沿着、顺着(3)邀请(4)告诉说(5)竟然于是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鲜美:鲜嫩秀美交通:交错相通
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更不必说不足:不值得
如此:像这样从来:从……来
4.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
5.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句子翻译:略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异:对……感到诧异要:同“邀”,邀请扶:沿着志:用符号做标记
2.比较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
遂于是、就结果、竟于是、就
其那代桃花源他们的
向从前的、旧的朝着
3. 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4.渔人的行踪进入桃源再寻桃源
5.B
第二课时
二、课堂互动探究
(一) 美乐奇
(二)分步品味:
1.(1)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2)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3)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4)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5)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2.(1)女子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却是乐在其中,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
2
3
5
6
7
8
9
《桃花源记》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检查预习
(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
Yù wèi jùn yì jì
(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2.古代的一种文体
四(一)重点实词
10
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
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
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
(二)一词多义
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
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3课时8页,有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FI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桃花源记》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划出准确节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收获;完成【预习自测】中的问题。
3.完成所有练习需要的时间20分钟。
【预习自学】
1.《桃花源记》作者是
2.本文选自。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朝代)人诗
人
(人名),字,著有
豁然()俨然()• •阡陌()
• •
怡然()垂辔(
• •
)郡下()诣太
• •
守()刘子骥()
•
4.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预习自测】
1.《桃花源记》作者是
(朝代)大诗
人(人名),字,著有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给以下句手的划出正确的节奏
(1)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吋乱。
(3)------- 此人为具言所闻。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2)才通人(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 • • • • •
(5)皆叹惋(6)便扶向路(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 • • • • •
5.翻译下列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其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1-3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桃花源记》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3.疏通文章第 1、2 段文意。
【学习准备】
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诵读课文→记录词语、句子的意思→诵读课文、查找遗漏→总结学习内容。
【作业设计】
一、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是时期的,他是公认的第一位的诗人。
我们在八年级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作品。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鲜美:落英: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
仿佛: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属: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
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
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完整版)21、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日期班别小组姓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
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11
《桃花源记》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根底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
芳草鲜美
..缤纷
..落英
甚异.之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代)著名诗人。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归园田居》、《饮酒》
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的鲜美。
4、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不满。
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非常像。
8、穷古义:尽,完
今义:经济贫困。
9、间隔古义:间离断绝(往来)
今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便舍.船:豁然开朗
....:平旷
阡陌
..:
....:怡然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三、理解课文
1、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然开朗:1.形容环境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2.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四、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绮丽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景色环境优美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愉悦安宁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源内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关于主题
1、归纳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关键词:向往、不满。
2、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3、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六、课后练习
1、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是,时著名诗人。
课文以为线索,写渔人、、、桃花源的情形。
2、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