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上课讲义
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类型:
1.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强调系统性和专业性。
2. 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如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
3. 分科课程:将知识按照学科领域进行划分,每个学科独立设置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4. 综合课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如科学、社会科学等。
5. 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通常与学校的教育标准和毕业要求相关。
6.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的课程,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7. 基础型课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基础数学、基础物理等。
8. 拓展型课程:在基础课程之上,提供更深入或更广泛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9. 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通常具有强制性,旨在实现国家教育目标。
11. 地方课程:由地方政府或学校根据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计的课程。
12.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开发的课程,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
13. 显性课程:明确列入课程计划,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学习的课程内容。
14. 隐性课程:非正式的、非计划性的教育内容,如学校文化、师生关系、校园环境等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面。
这些课程类型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学生需求、教学资源和学校特色进行灵活组合和设计,以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生群体的需求。
《幼儿园课程简介》课件
05
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是当前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幼儿园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 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多元化、跨学科的学习。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幼儿园课程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 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游戏性
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主 要形式,注重让幼儿在 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
发展。
综合性
幼儿园课程注重各领域 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生活性
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 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幼 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
力。
实践性
幼儿园课程注重让幼儿 亲身体验和实践,强调
做中学、玩中学。
幼儿园课程简介
• 幼儿园课程概述 • 幼儿园课程内容 • 幼儿园课程实施 • 幼儿园课程评价 • 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
目录
01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 、有组织的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 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03
幼儿园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实施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确保 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等各环节 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性。
课程实施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 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 发展。
游戏化原则
家园共育原则
课程实施应注重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激 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幼儿主 动学习和探索。
教师考试讲义
(一)教育学1.教育(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本质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5.课程(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6.教学(1)教学的意义(2)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3)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6)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7)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8)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9)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7.德育(1)德育及其意义(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3)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4)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8.班主任工作(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2)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4)小学班级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5)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9.学生(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2)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4)特殊儿童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殊儿童的教育10.教师(1)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2)小教师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二)心理学1.小学生认知发展(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2)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规律的应用、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3)记忆的概念、记忆品质、记忆过程、记忆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4)思维的概念、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想象的概念、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1)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种类(2)情感的概念、情感的种类(3)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3.小学生个性发展(1)需要、小学生的兴趣及其培养(2)智力的概念、智力理论、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3)能力的概念、能力的类型、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能力的培养(4)性格的概念、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4.学习与学习理论(1)学习的概念、学习分类(2)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分类、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4)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迁移与教学(5)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策略(6)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7)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标准(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途径与方法(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三)教育法律法规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等2.教师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2)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3.学生权利保护(1)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2)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四)新课程理论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基本理念2.《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4.新课程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5.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6.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2013年)2.教师职业行为(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主要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课程的类型
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学术、实用、综合性、探究、创新课程分析课程是指一系列有组织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类型及其详细描述:1.学术课程:学术课程是一种注重知识和理论学习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各种学科领域,如数学、科学、语文、历史、地理等。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课程通常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实用课程:实用课程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应用学习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各种职业技能领域,如医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实用课程通常包括实习、实验、实践等环节。
3.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是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的课程类型,通常以主题或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课程通常包括项目制学习、主题研究等环节。
4.探究课程:探究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课程类型,通常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展开。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激发他们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
探究课程通常包括实验探究、调查研究等环节。
5.创新课程:创新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课程类型,通常以一个特定的项目或创意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类型,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课程类型,如在线课程、微型课程、工作坊等。
在选择不同的课程类型时,应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基本课程类型及其特征(掌握)
二、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即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常见幼儿园课程类型的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核心课程、领域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代表课程类型一主题活动、学科活动、区域活动的内涵、特点及价值,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宜的活动类型;理解并掌握幼儿园主题活动、学科活动和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与方法,能够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核心课程设计——以主题(单元)活动为例一、主题活动的内涵(一)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在幼儿园课程中,“主题”,词意指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探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主题是其自身及相关内容的集合。
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往往不只是中心议题本身,还包括中心议题所蕴含的或与中心议题相关的各种问题、现象及事件等。
(2)主题是一种围绕某个中心形成的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3)主题在多个层面实现了幼儿园课程的综合。
①幼儿发展层面的综合由主题引发的活动可能具有各不相同的发展价值,有的侧重语言认知发展,有的侧重大肌肉动作训练,有的偏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这些重点不同的活动在一个主题之下被有机地综合在一起,能够更加有效地促成幼儿的全面发展。
②学科领域层面的综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主题方式开展的活动往往与多学科相关,很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领域融合的思想。
③各类教育资源的综合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活动本身,还要对那些完成主题活动要用到的环境、幼儿园内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规划,如墙饰布置、区角设置、实践活动基地创建、家长协助等,主题活动使这些原本零散的资源得到了有序的利用。
(二)主题活动的含义主题活动可被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一系列活动。
2017.02.15 教育知识与能力(4) 孙阳 (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4)【注意】今天我们学习模块二、模块三,任务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跟紧课程、继续学习。
二、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解析】1.讲义61页,上节课我们简单地说了一下,这节课我们进行详细学习。
2.表格内容需要大家记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课程划分为怎样的类型。
3.按照课程内容,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从各个学科领域精选一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起来的课程,语数外音体美就是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2)当前我国新课改之后,我国开设了综合活动实践课,是小学三年级之后到高中的必修课,是国家课程。
活动课程在我国呈现的主要形式就是综合活动实践课。
4.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有的教材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老师认为这种分法不科学,建议同学们按照我们的讲义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2)分科课程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例如自然与科学、思想与品德,自然与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知识,囊括多门课程。
(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是获得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的是活动课程,获得间接经验的是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包括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单独一门学科的是分科课程,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是综合课程。
(4)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是否一样呢?答案是不一样的。
例如,自然与科学这门课程,属于学科课程,但是不属于分科课程,而是综合课程。
所以,不是学科课程就是分科课程。
教学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新课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语数外音体美既是学科课程,也是分科课程。
但不是全部的学科课程都是分科课程。
5.按照课程制定主体或管理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三级课程。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课程及其类型教学教程课件
学科课程的概念
❖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以文化遗产 为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 照各门科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同 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 数和期限。主导价值是传乘文化知识。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一,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科学文化遗产; ❖ 第二,课程开发主要关注学科知识,强调学科
❖ 教学计划:课程的体系结构,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 的规格而作出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一般 规定教学科目、学科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的相关概念
❖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 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执导性文件,它规定了个门学科 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 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 科教学内容的统一要求,是编制教材的直接依据和进 行教学工作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南。
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执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效 果,在学校的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 断地、有目的地向前发展; ❖ 第八,课程必须基本上由5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 它们是:A 掌握母语,系统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 B 数学; C 科学; D 历史; E 外国语; ❖ 第九,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的范畴,而不是结 论的可能思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
❖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 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 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课程的相关概念
❖ 学科:教学的科目,它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 知识与技能体系,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 教学内容:以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或讲义、活 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及 行为。
课程内容和特点
课程内容和特点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
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方向、本科)的选修课程。
3学分,54学时,开设一学期。
二、课程的地位比较初等教育是一门研究性学科,通过跨国的初等教育比较研究,帮助学员了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初等教育发展、改革情况,促进我国的初等教育改革,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世界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培养方式。
了解这些内容,可以“以他山之石攻玉”,更好地进行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
所以,这门课程的终极指向还是实践性的。
三、课程的特点教育改革需要借鉴世界各国和地方的新成果,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关注教育的最新动态,并做出评价性介绍,可以帮助教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扩大国际视野,丰富教育知识,掌握最新理念和方法,把握教育的未来方向和国际化趋势,促进我国初等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创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国家初等教育的演进、现状和改革,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世界初等教育,从而把握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从中寻找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规律。
如果学员在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这门课程将为他们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中央电大的统摄课,有指定的教材。
依照教材(张民选主编,《比较初等教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目录,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教育与比较初等教育概述一、比较教育与比较初等教育的内涵二、比较教育的使命与任务第二节比较教育的历史演进一、比较教育的“史前期”(1817年以前)二、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1817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三、比较教育学科建制时期(1917-1947年)四、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1948-1978年)五、比较教育的泛化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节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与资源一、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二、学习比较教育的资源第二章世界初等教育的演进与改革第一节古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初等教育二、奴隶社会的初等教育三、封建社会的初等教育第二节近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一、西方近代的初等教育二、近代日本与中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第三节现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等教育改革二、20世纪中期的初等教育改革第四节当代初等教育的改革一、法国初等教育改革二、日本初等教育改革三、巴西初等教育改革四、初等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第三章初等教育制度比较第一节美国初等教育制度一、初等教育学制二、地方分权和民众自治——美国初等教育行政第二节英国初等教育制度一、初等教育学制二、发展变化中的伙伴关系——英国初等教育行政第三节法国初等教育制度一、初等教育学制二、中央集权和专家统治——法国初等教育行政第四节德国初等教育制度一、初等教育学制二、“合作式文化联邦制”——德国的初等教育行政第五节日本初等教育制度一、初等教育学制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日本初等教育行政第六节各国初等教育制度比较一、各国初等教育制度比较二、各国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的趋势第四章初等学校课程比较第一节美国初等学校课程一、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二、初等学校课程编制的类型三、课程管理与课程设置第二节英国初等学校课程一、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二、课程目标与评价三、统一课程设置第三节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一、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二、课程管理与课程设置第四节德国初等学校课程一、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置第五节日本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一、日本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置第六节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与共同趋势一、初等学校课程管理改革二、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趋势三、初等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四、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初等学校教学比较第一节美国初等学校的教学一、英语教学二、数学教学三、科学教学第二节英国初等学校的教学一、英语教学二、数学教学三、科学教学四、体育教学五、学生的学业评定第三节法国初等学校的教学一、法语教学二、数学教学三、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第四节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学一、德育教学二、数学教学三、常识教学四、学业成绩评定第五节日本初等学校的教学一、国语教学二、数学教学三、理科教学第六节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趋势一、初等学校教学改革新理念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个人化”趋势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多样化趋势四、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趋势五、主要学科的教学改革第六章初等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第一节美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一、初等学校品格教育概述二、初等学校品格教育的原则第二节英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一、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二、小学公民教育内容第三节法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目标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三、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特点第四节日本初等学校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课程目标二、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第五节新加坡初等学校道德教育一、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目标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第六节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的目标二、小学道德课内容结构三、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四、韩国道德课的最新改革影响第七节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原因及改革趋势一、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原因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改革趋势第七章初等教育管理比较第一节美国初等学校管理一、学区学监二、小学校长三、小学教师及辅助人员四、学生与教育教学管理第二节英国初等学校管理一、小学的学校董事会二、小学校长三、小学教师四、教育教学管理五、学校管理的改革第三节法国初等学校管理一、校长和学校管理组织二、小学教师三、教育教学管理四、初等学校管理的改革第四节德国基础学校管理一、基础学校校长和学校议会二、基础学校的教师三、教育教学管理第五节日本初等学校管理一、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二、小学教师三、教育教学管理第六节初等学校管理比较一、初等学校管理比较二、初等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第八章初等教育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比较第一节美国初等学校教师培养一、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二、小学教师的培养课程三、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四、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第二节英国初等学校教师培养一、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二、初等学校初任教师进修制度第三节法国初等学校教师教育一、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二、初等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培养一、基础学校教师的培养机构二、基础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和第一次国家考试三、基础学校候补教师的教育四、基础学校正式教师和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五节日本初等学校教师教育一、开放式小学教师培养制度二、日本小学教师的初任进修制度第六节初等学校教师培养比较一、初等学校教师培养比较二、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三、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课次3:课程、课型、教学大纲
课程与课型
有独立教学内容的叫课程,属于一门课程分支的叫 课型。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 (1)语言课:汉语课,又可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 语 (2)语言知识课:汉语语音、汉字、汉语语法、汉 语方言等,适用于学术目的者、职业目的者和职业 工具目的者。 (3)背景知识课: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 经济、法律、哲学等 (4)翻译课
HSK“阅读理解”: (1)离开车只有十分钟,恐怕赶不上了。 A.遇不着 B.来不及 C.看不见 D.跟不上 (2)阅读一段话,做选择题
HSK“综合填空”: 1. 他们去(1)太晚了。等他们走到那儿,游行队伍 已经出发了。他们(2)回学校了。 (1) A.地 B.的 C.得 D.了 (2) A.只好 B.只是 C.只要 D.只管 2. 某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条件如下:大专以上文 1 程 度或三年以上工作 2 验,有房产,有深圳户口者优 先。有意 3 请于本月12、13日携有效证件及相 4 到 三星公司10楼多功能会议室面 5 。
课次3 课程、课型 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可分 为四大环节: (1)总体设计 (2)教材编写(选择) (3)课堂教学 (4)语言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
(1)汉语言专业教育:专业学历教育,有固定学 习年限,既有语言教学,也有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 (2)汉语进修教学:非学历教育;教学期限一般 半年以上 (3)汉语短期教学:教学期限相对较短;有强化 速成特点,有不同的内容模式:侧重某种技能的教 学;以情景话题为中心的教学;以常用句型和词汇 为主的教学;语言学习与文化游览相结合的教学… (4)汉语速成教学:高强度、大数量、多操练
对外汉语语言课的课型包括: (1)综合课(精读课):全面进行语言要素、语用 规则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全面进行言语技能和言 语交际技能训练,把语言要素、语用规则和相关文 化知识的传授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揉在一起,进 行综合教学。 (2)专项技能课:侧重于某一项或两项技能训练, 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听说、视听、视听说 等。 (3)专项语体课:外贸(商务)口语、文学阅读、 报刊阅读、新闻听读、商务汉语、科技汉语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类型及特征: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
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三)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实施综合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二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三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 课程类型
第七章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不同)1.学科课程(1)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学科内容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体系。
(2)学科课程的优点①按照学科门类组织教材,系统传授文化遗产,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分科门类)②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教学内容)③以传统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④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间接经验)⑤以系统传授知识为基础,易于学校进行评价。
(学校)(3)学科课程的缺点:①偏重逻辑和系统,容易导致重智力,轻能力,技能的培养;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③不利于因材施教。
2.活动课程(1)活动课程的含义活动课程是以生活中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活动课程的优点①突破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综合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②以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③以学生生活社区的课题为题材,通过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
(3)学科课程的缺点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获得人类文明遗产;②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编排课程,难以保证为生活作充分的准备;③活动课程内部缺乏确定的水平结构和连续性。
(二)综合课程VS分科课程(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不同)1.综合课程(1)综合课程的含义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是指把相关或相邻领域的几门学科的教育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之中的课程。
(2)综合课程的优点①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②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是(课程的基本构成):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纬度,即"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指出,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课程流派;⑵课程功能;⑶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
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为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课程的本质和类型课件.ppt
第3页,共16页。
课程的涵义
2.在西方: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中首次提出“课程”一词,意指“教 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据此,西方最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 程”。
第6页,共16页。
三种课程的定义: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
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 验。 杜威实际上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 的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 把学生的直接经验 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 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 段的二元对立。但是这种课程定义也有忽略系统 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课程 综合课程是由若干不同学科领域组成的学科课程
第13页,共16页。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
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立足儿童的经验 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3.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以一个个学术领域为核心将有关学科 组织起来的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
第16页,共16页。
第5页,共16页。
三种课程的定义: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程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如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
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 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 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ppt课件 (2)
ppt课件
6
3、学科课程的特征:一,以学科知识或文化 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 先性;二,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进行。
4、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一是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二是有助 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三是有助于组
4、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ppt课件
10
第一,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学 习者是真正的主体;第二,主张把人类文化遗 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强调教材的 心理组织;第三,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 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
第一,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二,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 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第三,要求教师 要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
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相反,它是建立
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的。
返回
ppt课件
17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定义
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 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 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 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ppt课件
7
织教学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 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 经验和生活;二是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悠久的 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 统,容易忽略现实需要;三是容易导致单调 的教学组织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四是变 革起来难度较大。
ppt课件
8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或“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但不利于联系实际和吸收新学科知识。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相对于“选修课程”而言的。
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最新教育学课件《课程》上课讲义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教材
教材是指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反映 一定课程内容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用书。
但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 所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 教材难以表现的。
“传统教育”派的课程内容设计,就存在着 “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倾向。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 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认为课程内 容不全是由课程专家支配的,还要受学生身心发 展与态度的制约。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
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支柱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 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 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 的路径。
一、课程概述
(二)与课程相关的三个文本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 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 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东西。
一、课程概述
表述六: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狭义:一门学科。 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 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 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 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设计课程目标的现实 依据。
二、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类型及特征:
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
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
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三)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实施综合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
二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三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课程管理进行的分类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
通常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置的课程。
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共同性和发展性,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二)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它是一种为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一般在区域范围内开设。
(三)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形态进行的分类
(一)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以课程标准、教材等显性的形式出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是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显性课程是通过课堂学习等正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二)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学校的物理与文化环境、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教科书中隐喻的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它们能对学生发生经常而有效的影响。
根据课程修习进行的分类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它往往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统一要求,带有统一性和强制性。
必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达到社会的统一要求,形成学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
它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而设计的,具有选择性、多样性。
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人才的成长。
例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解析:根据课程的任务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A项“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看,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项“从课程的功能角度”看,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C项“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看,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例2、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称为(B)。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