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精品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姓名:苏晓龙学号:20080341044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 33]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
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的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1 善:道德的力量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力量。
他们都认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
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怀。
《论语》中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
所以,孔子所说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 43].这就表明,康德也认为善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满足。
康德所说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
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
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好的德行,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文质彬彬君子品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
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 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可以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明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可以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交流,从而达到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可以说,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一、“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1、“兴”所谓“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
“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引起人们的想象,领会到与这一比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显示一般,并达到一般。
这种不是用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而是用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喻来使人们趋向于领会某一普遍性道理的作法,正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形象思维”的开始。
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正如朱熹对《诗经》的注“感发志意”一样,“兴”意在教会人们如何激发自己的情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适当的表现出来。
由于孔子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尚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仁”)看作是艺术的最高核心,这就使得“引譬连类”不是导向诉诸理智的抽象的说理,而是导向表情达意,诉诸情感的形象的艺术。
“兴”,在实际上就是通由想象、联想,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和客观化,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到的个别现象。
“兴”开始包含着对艺术形象的个别与普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理解,对想象、联想、情感认识诸因素在艺术中作用的探索,对审美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即便这些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依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重视。
2、“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
《论语》一书中用“观”字出现了好多处,“观”即是考察、观察的意思。
如“听起言而观其行”、“观其所以,视其所由”都是考察、视察的意思,并且是以一种理智的、冷静的态度去进行思考,去衡量。
但由于孔子仁学是以情理结合的实际理性为基本精神,就在这理智的、冷静的考察中也仍然伴随有感情的态度。
《论语》中有些地方“观”字的用法,明显地表现了同风俗之盛衰相连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如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这个“观”字显然同强烈的情感态度相连,意为我怎么会愿意看它,喜欢它呢?从艺术去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看表现在艺术中的这个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的状态,这有利于把握住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完整word)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
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
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孔子“年少好礼”,酷爱音乐,当时的鲁国文化比较发达,较完整地保留着周代的乐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对诗歌、音乐、舞蹈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解读《论语》出发,归纳出了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等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美学观是对美的本质问题辩证的阐释,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矛盾对立,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孔子的中和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进行着有机的调节,积极的变通,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思想。
中和思想适当地把握了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性、全面性的体现,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世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存在两极又存在中立。
“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在一个集体中. 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之中表现为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了妄人。
郑声淫,侯人殆。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关雎》描写了男女之间朴素的爱情,孔子认为,情感不仅要能表达精神上的纯洁和崇高,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受到理智的制约。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子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子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孔子的美学理论体系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里仁为美”的主张,这是他对文艺和审美活动进行观察和总结所得出的基本认识。
他认为“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在先秦社会的各种艺术门类中,“乐”占据中心的位置,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此古代艺术美学中的许多精深见解,常常来自对音乐的创作和欣赏。
另一方面,孔子看到了音乐这一表情艺术的特性,就是乐可以冶性,可以生情,可以成仁。
因为它可以移人性情,感发心志,所以人们乐于接受而行仁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明显地重视艺术的功利性,并且把艺术看作人们的一种内在心理欲求,因此只有学习礼乐,才会成为全面的人,合目的的人。
孔子关于“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观,是在正视艺术感染作用的前提下所作的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而对艺术作用的具体阐释,则是他关于“兴、观、群、怨”审美范畴的论列。
按后人的解释,“兴”的价值在于使人“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就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情感,使人情感激发。
所谓“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这样孔子便把艺术与社会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意义。
艺术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不仅给人以教益,供人以认识的对象,而且还具有美刺社会的功能。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个统一的整体,又各有侧重,总的都是强调艺术的功能和作用。
此后的荀子、曹丕、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人都沿着这个线索,多有发挥,在我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形成一种占据优势的理论观点。
孔子在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方面,还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准则和文(形式)与质(内容)统一的观点。
孔子的美学思想:论“兴”、“观”、“群”、“怨”与艺术欣赏

孔子的美学思想:论“兴”、“观”、“群”、“怨”与艺术欣赏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
这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不同于单纯的生理快感,而且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
那么,美感作为一种精神愉悦,它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研究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孔子已经接触到这个问题。
这就是他的有名的“兴”“观”“群”“怨”的学说。
《论语》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
如果从孔子的整段话来看,这样说自然没有错。
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
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美感心理特点的这一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这组范畴,对于诗歌欣赏(作为一种美感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
这种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于以下两点:第一,孔子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把这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统一了起来。
“兴”、“观”、“群”、“怨”这四者并不是互相割裂的。
它们是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这一点,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得最好。
王夫之说:“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孔子把“兴”、“观”、“群”、“怨”并提,单就这一点来说,就很了不起。
因为这表明,在孔子看来,艺术欣赏活动(美感活动)不单纯是感性的活动,它同时包含有理性的内容;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是情感活动;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个人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
这样来理解艺术欣赏活动,是比较全面的,因而也是比较深刻的。
第二,孔子强调诗歌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美学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美学的思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
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历史评价宋元评孔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
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
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
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
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价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
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1.治统、道统合一论;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4.“经学即理学”论;5.“六经皆史”论;6.“中体西用”说;7.“孔子改制”说;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孔子的美学思想再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再认识-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很深的美学造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善统一思维中和之美和以仁学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孔子第一次区分了善和美,并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了。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关于美的探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于仁之上的美孔子的真善美的思想是构建在仁的思想之上的,仁学思想也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孔子对美得论述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以看到的是孔子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夫君等等的伦理纲常之上的,是建立在仁这个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
孔子以善来诠释美的,称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他又规定了美是中和之美,是圆润的美,没有矛盾冲突,和谐之美,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不是昂扬澎湃的美,之所以,就是因为这种音乐容易让人失去这种中正和平之美,让人起了邪念,动了贪,是不好的音乐,容易引发人走上不归路。
《关雎》之所以美,在于让人产生内心平和的感觉,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善美的合一,而且还是真的合一。
表现在不仅仅就是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人还关照其他的人。
所以这种构建与仁之上的真善美具有统一性,这种真善美都是统一于中和之情的,都是发于合乎真理的,不是澎湃的,不是一时迸发,是以学院关系为基础的,合乎中理的美,不是纯粹的自我。
人的原始性逐渐被社会化。
这样,人性慢慢具有了理性和感性双重交融,表现出了仁.二、尽善尽美一方面:孔子认为美善是同义的,美善是不分的。
在《论语》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孔子;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1、孔子的审美理想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
首先,拿“仁”这个概念本身来讲,《论语》一书记载孔子讲“仁”达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很值得个中玩味。
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审美。
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暗示了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将是审美。
其次,从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亲子关系到“泛爱众”,甚至到泛爱物,这不仅把一种自然生物的亲子关系予以社会化,而且还要求把体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礼乐”)予以内在的情感化、心理化,并把它当作人的最后实在和最高本体。
这非常难得。
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
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颜回可以保持这种境界达三个月之久,其余的学生,不过是偶尔能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自谦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达到“仁”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很少的。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会达到“仁者与物浑然一体”,天下无美而无不美。
最后,孔子为了实践自己的审美理想,又提出了“为仁由己”的原则。
孔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
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也表现了孔子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
孔子的美学思想-精品

其意义为
(1)为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作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2)“仁”是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2、美与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努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孔子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 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他成为中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
采用了周“仁”来解释礼的策略,创建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 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学的两个范畴“孝”与“悌”
孔子讲仁注重推己及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后来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乐道”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荀子也以“乐道”为君子最大特征,“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美善统一
孔子仁学思想体现在审美评价方面, 即以仁贯艺,以德贯勇,以礼约人, 进而提出文字统一,美善统一,情理 统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礼及如
也年饥间“ 或则日华子
乐三五
。,馑,千 知日长侍路
“,年六对“夫”可;加乘子尔;乎坐、
赤以,十曰求子 使由之之路,‘尔。曾
,俟可,:,哂 有也以国率则不,子皙
最新-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精品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
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
论孔子尚用崇实的文艺美学观

作者: 张清娥;方彬
作者机构: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出版物刊名: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80-81页
主题词: 孔子;尚用崇实;文艺美学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美学家.他提出了尚用崇实的文艺美学观,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兴观群怨的审美要求;质文并茂的审美主张;思无邪的审美标准;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尽善尽美的审美准则.孔子的尚用崇实的主张,对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文艺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几点:
1.尊重传统:孔子认为文艺创作要尊重传统,不能脱离传
统,而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强调礼义:孔子认为文艺作品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不能脱离礼义,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达社会的道德价
值。
3.追求和谐:孔子认为文艺作品应该追求和谐,不能存在
冲突和矛盾,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达到和谐的效果。
4.注重实用性:孔子认为文艺作品不仅要具有审美价值,
还要具有实用性,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观念。
5.强调教化:孔子认为文艺作品不仅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
,还是一种教化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和
成长。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以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为标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智慧,也能感受到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首先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
孔子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他的思想观点。
他的语言不仅具有智慧的深度,更注重抒发情感,在表达自己的理念时往往融入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体察。
孔子的语言不拘一格,既有直接明了的表述,也有含蓄隐晦的暗示,使人读后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其次表现在他的思想内涵上。
孔子的思想以仁、礼为核心,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相处。
他的思想注重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使孔子的文字充满温暖和人情味,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孔子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还体现在他的篇章结构上。
孔子的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他善于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对话展示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加深读者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孔子的篇章结构既有层次分明的逻辑关系,也注重情节的铺陈和悬念的设置,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持续的阅读欲望。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最后体现在他的修辞手法上。
孔子善于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还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孔子的修辞手法简练而不失庄重,恰到好处地点明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思想内涵、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
浅析孔子文艺观

浅析孔子文艺观浅析孔子文艺观摘要孔子,这位古代中国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探索社会人生与安邦治国的格言,显示了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关于文艺的审美理想,文艺的表现形式,文艺的功能,文艺创造的原则等文艺观念,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文学传统。
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比德说”、“兴观样怨”以及“文质彬彬”的主张,构成了他关于文艺本质、文艺功能、文艺审美理想的文艺观,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
本文将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能、文艺的审美理想几个方面分析孔子的文艺观,希望能有所见解。
关键词:孔子,文艺观,文艺功能前言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没有其他任何思想所能比拟的,尤其是从孔子开始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和学术传统,使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文学艺术问题,特别是极少关注文艺本身的本质和规律,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具有极强的理论衍生能力,从中不仅能够进一步阐发出政治学说、伦理学说,同样也能阐发出文艺学说。
实际上,孔子人格理论已经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文艺思想发展产生了实际影响,孔子之后历朝历代的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以他的人格理论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许多文艺理论家都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吸取文艺批评的原理和原则。
孔子的人格思想和文艺思想已经渗透入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根基之中。
一、文艺的本质文艺的本质是什么?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
这就是说,我国古人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情志”——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外现。
我国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古人说的“诗”(或“乐”)指的就是文艺。
由此亦看出,我国古人把文艺看作是人类自身心灵的再现。
而不是对大自然的摹写。
这点十分重要,日后它将由此形成中国文艺的特点,进而有别于西方文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从经济、到思想、都发生着重大变革的时代。
而孔子正是这一变革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伦理、道德和文艺思想中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个变革时代的复杂矛盾。
他的思想中还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思想中的新内容。
他之所以成为后来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决不是偶然的。
孔子的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和审美标准的。
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
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孔子“思无邪”说和《诗经》实际内容上的矛盾,乃是孔子基本思想矛盾的反映。
孔子既有维护旧制度的保守落后一面,又有反映时代新思潮的积极进步一面。
因此,他可以把《诗经》中的这些不同内容、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品,都包容在他的“思无邪”之内。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不难看出,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满的作品的肯定,是和他提倡“仁”的思想的新内容相联系的,也正是他重视人的价值,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在文艺思想上的表现。
“思无邪”中的“无邪”即是“归于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他的这种“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看,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是过于直露。
这种审美情趣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无形中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民族心理和感情因素。
我们欣赏艺术和处理工作、生活,都喜欢有和谐的节奏,不喜欢过度的紧张和强烈的刺激。
中国人固然欣赏“悲剧”的壮烈,“喜剧”的幽默,也许更喜欢“正剧”“大团圆”的“中和”。
这应该是和孔子的诗乐之教的审美观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吧。
“文”和“质”是孔子文艺和美学思想里两个重要的范畴。
《论语》中讲“质”和“文”的关系的有两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A,犹犬羊之?A。
”(《论语?颜渊》)这两条都是就培养人的性格美来说的。
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词藻,就显得粗野;文采词藻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夸。
“文质彬彬”就是说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很恰当,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君子”的典型。
孔子主张文质兼备,但就文、质比较起来,他更强调质的重要性。
《论语?先进》中有: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另外,《论语?八佾》中有:子夏问曰:“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