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曲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一时期除了对20年代初创的一些曲目不断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是根据现实 生活创作的新曲目层出不穷。如袁一灵的《金陵塔》以唱为主,朱翔飞表演 的《滑稽投军别窑》。而朱翔飞编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反映了三四十年代 都市下层人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艰难情景。
多彩的表演形式
• • • •
说,包括叙述故事、角色对白、饶口令等。 学,指学说各地方言。 做,指虚拟性表演,包括脸部表情,手势、动作等。 唱,指学唱各种南腔北调。
伴奏
• 独脚戏的音乐伴奏在发展中有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 脚戏形成初期,大多由上下手互相以口技或敲击木鱼、三巧板作伴奏,少数 由下手操二胡伴奏。
• •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由唱者自击木鱼或三巧板,搭档操二胡伴奏,也出现 过用“梵华铃”(小提琴)伴奏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进入电台直至建国初期,则采用由二胡、琵琶、扬琴 组成的民乐小乐队,少数在台演唱时有钢琴伴奏的。 1949年后,伴奏发展成二胡、扬琴、琵琶、三弦、阮、中胡、笛、笙、鼓板、 大胡(后用大提琴)组成的小型乐队,演出时,有将乐队置于舞台右侧的, 也有将乐队置于辅台或台下的,与戏曲乐队同。
老上海的曲艺
——独脚戏
追根溯源
从小热昏、文明戏到独脚戏
• 20世纪初,在上海老城隍庙一带出现了一种叫“小热昏”的民间艺术。演 唱者一个人站在板凳上,旁边竹子支架上放着一只装着梨膏糖的木箱。艺 人敲小锣和竹板进行演唱,并以此来兜售止咳梨膏糖。内容大多是滑稽的 小段或新闻和故事,时常讥刺时弊,讽喻世道,倒也幽默泼辣。为免“祸 从口出”,自称为“小热昏” 。 20世纪一十年代文明戏在上海流行,文明戏中有不少滑稽片断。独脚戏就 是在文明戏、民间街头演出的小热昏以及唱新闻、隔壁戏、苏滩等说唱形 式的影响、孕育、融合下逐渐形成的。 独脚戏的形成与王无能有直接关系。王无能(1893-1933)原名念祖,江苏 苏州人,初为上海笑舞台文明戏丑角演员,擅长“马夹滑稽”。1920年前 后,有一次他应邀去演堂会,单独一人进行滑稽表演,大受欢迎,此后经 常作类似的演出。因为一人起多种角色,故而取名独脚戏。后来他邀表演 古彩戏法的钱无量做下手,两人搭档表演,但仍旧称为独脚戏。 随王无能之后,又有江笑笑、鲍乐乐以及刘春山、盛呆呆等相继而出,他 们的演唱形式大同小异,独脚戏这一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已告形成。
下一页
返回wk.baidu.com
《新老法结婚》
返回
《找保姆》
独脚戏不能"孤独"退场
• 独脚戏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滑稽戏形式,但随着上海的 日益国际化,上海独脚戏的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如何保护与传承独脚戏成了不少老上海人关心的问题。 • 上海曲协主席、滑稽艺术家王汝刚说:“我理解的‘传承 人’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我个人认为,要以一个人的力量 拯救一门艺术是不够的,因此,他必须要和一个集体的力 量相结合。打个比方,艺术就像一条河,河里如果只有一 条鱼,这个艺术不会繁荣;而如果有很多鱼,这样传承的 效果岂不是更好?”
名家风范
代表剧目
传统曲目:《哭妙根笃爷》(王无能代表作) 《火烧豆腐店》(江笑笑、鲍乐乐代表作) 《一百零八将》(刘春山代表作) 《七十二家房客》 《新老法结婚》 现代剧:《满园春色》 《满意不满意》 《出色的答案》 改编曲目:《找保姆》 《普通话与方言》 《啥人嫁拨伊》 《三毛学生意》
《性命交关》



独脚戏、踱觉戏、搭棚戏和滑稽三大家
• 20年代,独脚戏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鼎足而立,人称滑稽三大家。他 们各具特色,各擅胜场。
• 王无能出道最早,资格最老,艺术最精,影响最大,同行尊他为滑稽鼻祖, 故称为“老牌滑稽”。他上场装扮很特别,穿一件用裙子布料做的纱马褂, 镂空、无领,四周缀以银鼠图案。他的代表作有《各地堂倌》、《哭妙根笃 爷》、《宁波空城计》等。 • 江笑笑(1901-1946),浙江杭州人,初为文明戏演员。他擅长说唱各种滑稽 故事和小调,方言极佳,以说见长,善放噱头,表演中常带傻、憨表情,俗 称“呆派”。他曾自称为“踱觉戏”。他非常注意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 经常触及时弊,故有“社会滑稽”之称。他与鲍乐乐长期合作,代表作有 《清和桥》、《水果笑话》、《火烧豆腐店》等。 • 刘春山(1902-1942),上海宝山人。年幼时在上海城隍庙梨膏糖店做学徒, 后来摆过馄饨摊,唱过浦东说书。1928年“下海”,与盛呆呆搭档,以“搭 棚戏”为号召。他以唱见长,以快口著称,并善于即兴表演,经常根据报纸 新闻迅速编成段子演唱,故被称为“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 《游码头》等。
独脚戏风靡申城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独脚戏进入了兴盛时期。
• 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出现畸形繁荣局面,为独脚戏的兴盛提供了物 质条件。另外,演出场地有了改善与扩大,大世界、新世界、永安公司天韵 楼等大型游乐场专门辟有曲艺场子,演出评弹、独脚戏等。当时,上海民间 电台又纷纷兴起,达五十多家之多,电台播送独脚戏节目数量很大,有的全 天专播独脚戏。此外还有咖啡馆、舞厅、酒楼及各类堂会的演出。 • 由于独脚戏演出市场十分红火,吸引了各方人士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队伍 有了很大的扩充。一个方面是原来从事文明戏、戏曲等工作人员转到滑稽这 一行来。30年代,他们把趣剧浓缩为独脚戏演出,如《阿福上生意》等。独 脚戏还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爱好者,他们从迷恋到下海,成为独脚戏的生力军, 他们年轻,有闯劲,除了演出独脚戏原曲目外,往往有所创造。那时,上海 独脚戏发展到100多档。
鲜明的艺术特点

强烈的喜剧色彩和娱乐性

• •
巧妙的语言艺术
广采杂糅,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表现形式灵活 南腔北调兼容并包,有很大的容涵力和很强的可塑性
曲调
• • • • • 叙事类:《梨膏糖调》、《四季调》、《无锡景调》、《五音联弹》、《大陆板》 等。 用于欢快、热闹场面:《莲花落调》、《打斋饭》、《节节高》、《马灯调》、 《杨柳青》等。 用于争论的:《银绞丝》、《手扶栏杆调、《花鼓调》、《来富山歌》等。 用于悲伤情绪的:《烟花女子告阴状》、《小孤孀》、《苏武牧羊》、《五更相 思》等。 建国后,还有一些创作的曲调成为独脚戏常用曲调,如《仿鼓调》、《快乐曲》、 《全工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