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
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
雷达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雷达技术是指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测量和处理的一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环保、交通管理、气象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应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突出其高效高精度的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军事领域雷达技术在军事领域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常见的有防空雷达、导航雷达、探测雷达等。
其中,防空雷达可以实现对空中目标的搜索、跟踪、侦察和指挥;导航雷达可以实现对航空器、船舶、汽车等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探测雷达可以实现对地形、海洋、天气等环境的测量和监测。
未来,随着国防技术的提高和对安全的需求,雷达技术将更加注重数据处理和精准数据跟踪。
同时,利用子毫米波段雷达技术实现对人体的探测也成为了研究热点,这种声学雷达技术将会丰富现代军事科学技术。
2.民用领域雷达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气象雷达、交通雷达、环保雷达、岩土工程雷达和工业领域雷达等。
气象雷达可以实时监测大气降水、风速风向、云层高度等,为天气预报、污染治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交通雷达可以实现行车安全和维护,包括碰撞预警、车速测试等;环保雷达可以实时监测工业废气、噪声污染等;岩土工程雷达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构造等信息;工业领域雷达则可以用于物联网、智能生产、物流等方面。
未来,随着民用领域的深入应用和高度自动化的需求,雷达技术将会更加注重数据处理和追踪,同时完善人机交互界面,提高用户体验。
3.未来发展方向未来,雷达技术的发展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
对于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研究毫米波雷达、超宽带雷达、高频雷达、高能量雷达、低成本雷达等方向来进一步提升雷达技术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结合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联合应用,也可以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
对于应用拓展,可以结合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多元化的研究。
比如在环境监测方面,可以将气象雷达和环保雷达进行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在工业生产方面,可以将嵌入式雷达和机器人技术进行联合,实现智能化高速生产和物流自动化。
航空航天中的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
航空航天中的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航空航天行业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支柱之一,机载雷达作为航空航天系统中的重要传感器之一,在航空、导航、探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航空航天中,机载雷达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背景。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航空器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对于飞行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机载雷达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成为了提高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可以帮助飞行员及时发现并识别周围的目标,包括其他飞行器、建筑物、地形等,从而预测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载雷达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常见的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包括目标检测算法、特征提取与描述算法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等。
目标检测算法可以帮助机载雷达快速有效地检测目标,如常用的滤波器方法、基于模板的匹配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等。
特征提取与描述算法可以提取目标的关键特征,并通过特征向量的比较和匹配来实现目标的识别。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学习大量样本数据来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
接下来,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的挑战。
虽然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首先,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目标特性使得目标检测与识别任务变得困难,例如目标可能被遮挡、背景噪声干扰等。
其次,高速飞行中的目标追踪与识别需要相应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这对算法设计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机载雷达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成本、能耗和体积等方面的限制,需要在满足技术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体性能以适应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
最后,展望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载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载预警雷达概论
机载预警雷达概论机载预警雷达概论一、预警机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 预警机是一种装有远距离搜索雷达、数据处理、敌我识别以及通信导航、指挥控制、电子对抗等完善的电子设备,集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于一体,用于搜索、监视与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并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作战支援飞机[1]。
2. 预警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问世,曾被用于越南战争,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东战争中的“贝卡谷地”之战,预警机创造了一边倒的军事奇迹,才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密切关注。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90架战斗机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向黎巴嫩贝卡谷地发起进攻。
E-2C预警机先敌发现前来支援的近百架叙利亚战斗机,适时干扰、遮断它们与地面指挥部的联系,以损失1架战斗机的代价,一举击落、击伤叙利亚战斗机79架和7架。
3. 预警机已成为军队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战争整个作战体系的神经中枢。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27架E-2C和11架E-3预警机参战。
E-2C预警机出动1183架次,飞行4700小时,用于预警和通信中继。
E-3预警机共出动448架次,飞行5546小时,指挥控制各型飞机9万架次的飞行。
由于空战中有预警机指挥控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未损失1架参战飞机,伊拉克飞机则被击落40余架[1]。
二、世界现役主要预警机及其机载雷达介绍4. 美国E-2C ,中高空目标探测距离480km,低空目标探测距离270km,可在复杂背景中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引导己方数十架飞机实施拦截。
︒“鹰眼”预警机。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预警机,1968年开始研制,1973年交付使用,主要任务是掌握空情,对进犯的战斗机和导弹进行预警,配合航空母舰或地面指挥所完成对己方战斗机的作战指挥。
E-2C预警机先后使用了AN/APS-138、139和145三种型号的监视雷达,工作在超高频(UHF)波段,具有对空、对海、对地三种工作方式,方位覆盖3605. 美国E-3 ,小型低空目标探测距离300km,大型高空目标探测距离600km,可在复杂背景中同时跟踪600个目标,引导己方上百架飞机实施拦截,并具有良好的对抗各种人为干扰的能力。
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曹晨1王小谟2(1.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1000812.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100041)E-mail: *********************Tel*************摘要:本文介绍了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简史,随后结合现代战争的规律阐述了其在功能、结构和体制等方面的特点。
重点对于相控阵体制系统的实现,分析了关键技术和难点。
最后,对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机载预警控制系统预警飞机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电子对抗1.导论机载预警控制系统(Airborne Early Warning Control System,AEWCS),有时候被称为预警飞机,主要由载机(和机身外部的天线罩)、雷达设备和信息通信链三大部分组成。
它的出现最早是为了克服地面雷达的两个主要弱点。
首先,地面雷达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探测距离近,盲区大,低空探测性能严重不足。
其次,地面雷达由于位置固定或者运动速度较低(比如车载的情况),因此容易遭受攻击,生存能力较差。
从功能上说,与火控雷达不同,相对于为武器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而言,它更强调对威胁的预见性,以便为我方提供充分的防卫和反击时间。
所以,从这3个方面看来,预警飞机这个词很直观地显示出了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的3个最基本的特点,即高空、运动和预警。
这第一个特点提高了雷达的探测能力,第二个特点提高了雷达的生存能力,第三个特点是机载预警控制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于是,预警机在战斗中可以扩大进攻防守的区域并增强攻防的有效性,从而为作战方案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作用范围,并且探测敌方在未设防区域的活动。
2.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的演变机载预警控制系统的发展始于第2次世界大战后期,至今约有50余年的历史。
由于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海军惯用低空鱼雷轰炸机攻击舰船导致美国海军蒙受重大损失,于是美国海军认识到地面雷达的局限性,决定把当时较先进的AN/APS-20警戒雷达(工作在S波段)安装到TBM-3W小型飞机上,其天线安装在机腹下的天线罩内。
无人机机载雷达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人机机载雷达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杨朝栋王舒献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机载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战争中,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一大因素。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现有的无人机雷达的类型、特点以及装备情况,并就无人机机载雷达的发展趋势做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无人机机载雷达发展趋势引言无人机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下越发成熟,战争中也常使用无人机,并且将成为主要的武器,成为一种新的作战方式,这也将引发战场形态的变化,对未来的军事作战产生深远影响。
无人机在战场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各国都在争相发展无人机。
无人机的发展对于雷达的大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无人机平台大小有限,雷达体积和重量过大不便于装载于无人机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雷达的出现缩小了雷达体积,增加了无人机有效载荷,同时提高了无人机作战的性能。
一、国外无人机载雷达应用现状在无人机最初出现时,常被用于测向和测高,但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型小体积的雷达逐渐的安装在了无人机上,比如以色列的“赫尔姆斯”等无人机型装载雷达。
虽新型雷达体积小,但仍可以进行长航时的战场侦察。
雷达分类多种多样,根据具体的应用来选择适合的雷达。
比如无人机机载SAR,可进行远距离探测,同时成像分辨率也高,可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探测。
在战场上也能穿云透雾,可以跟踪移动的目标。
(一)长航时的合成孔径雷达(TESAR)。
最初的长航时是用于装备“捕食者”无人机,其工作波段为Ku波段,分辨率高,同时使用时间广泛,不分白天黑夜均可使用。
并且相较于其他合成孔径雷达,还增加了移动目标模式,并且该移动目标模式以被评估为可以增强“捕食者”的广域搜索能力,并且在进一步结合光电以及红外线的传感增加追踪移动目标的能力。
(二)AN/APY-8 Lynx 合成孔径雷达。
该合成孔径是由原子能公司开发,主要工作波段也是Ku,其工作方式有两种:合成孔径雷达和实施移动目标工作方式。
前一种方式分辨率为30cm,在天气情况较好的条件下,分辨率可以高达10cm。
雷达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雷达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一)微波遥感成像雷达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成像雷达,由于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髙分辨率、宽测绘带以及可穿透植被和土壤的能力,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洪水监测、地形测绘、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农作物评估、资源勘探和军事应用等。
毫无疑问,SAR技术将会快速发展,星载SAR因监测范围广,HP510电池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合成孔径雷达引起平台相对于固定的地面目标运动而形成合成孔径,实现成像;反过来,若雷达固定而目标运动,则以目标为基准可视为雷达在等效反方向运动,也能形成合成阵列,据此也可对目标成像,通常称为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技术。
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用来对空中、空间和海上目标成像,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未来5~10年,微波遥感成像技术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1)高分辨率SAR及图像解释技术;(2)低频率机载SAR的探地能力;(3)动目标的检测、定位技术;(4)SAR定标技术(是SAR对地定量观测的关键技术);(5)3八尺小卫星及星座,星载5八尺实时图像处理技术;(6)多参数、多模式SAR综合技术及应用;(7)SAR干涉测量技术;(8)机动目标高分辨率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技术;(9)逆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
(二)空间和空中探测雷达技术相控阵技术为空间和空中探测雷达带来了许多优越性,因此各种先进的空间和空中探测雷达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相控阵技术,DELLInspiron1525电池这种情况反过来又推动了相控阵技术的发展.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1)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尤其是X波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以满足一些高端需求;(2)宽频带相控阵技术,主要用于高分辨率雷达,也可实现雷达与其他电子设备的综合利用;(3)低/超低副瓣相控阵天线技术;(4)数字相控阵技术;(5)共形相控阵天线技术;(6)毫米波相控阵天线技术;(7)天基相控阵技术;(8)低成本相控阵技术。
预警侦察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预警侦察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在现代战争中,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拥有信息优势成为夺取战场优势的关键因素,预警侦察系统也已成为夺取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1982年的叙以冲突中,以方出动多架E-2C预警机进行空中巡逻并实施引导任务,成功击落叙方80多架飞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预警侦察系统的部署更是全方位、多样化。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动用了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预警侦察系统,预警侦察卫星多达几十颗;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共动用了十几颗侦察卫星,投入了50多架各种类型的有人侦察机,部署了七种类型、200多架无人侦察机,飞行时间达4000多小时。
全方位、多层次的天基、空基、地基、舰载侦察探测装备发挥着各自优势,实现战场态势感知,为远程精确打击提供了有力保证。
研究当前预警侦察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不仅可以为我军对抗敌预警侦察系统提供依据,而且也能为我国研制自己的预警侦察系统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典型预警侦察系统随着预警侦察技术的发展,预警侦察系统的覆盖面已十分广泛。
地面上有各种电子侦察站组成的地面侦察系统;海上的各种舰载雷达系统、声呐系统、电子侦察设备、水声侦察仪、磁异探测仪和潜望镜等侦察设备组成海基预警侦察系统;低空中有电子侦察飞机、无人侦察飞机等组成的战术侦察系统;高空中有战略侦察飞机、空中预警指挥机组成的战略侦察系统;太空中有各种类型的卫星侦察系统。
这些系统互联互通构成范围广、立体化、多手段、自动化的侦察预警网络。
现代预警侦察系统主要包括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四大类预警侦察系统。
1. 陆基预警侦察系统广义的陆基预警侦察系统主要由各种地面固定和机动式雷达、电子侦察装备、光电探测装备和声呐系统等组成,包括地面弹道导弹相控阵雷达、超视距雷达、监视雷达、固定信号情报侦察站、车载无线电侦察/测向系统、战场侦察雷达、战场光学侦察系统、战场传感器侦察系统、装甲侦察车等各种侦察装备,用于侦察探测空中、地面、水上及水下目标。
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史
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史
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1953年,中国成功研发了新中国第一款自行设计的314甲雷达,这是我国早期雷达网的骨干雷达。
1955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这在我国早期雷达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在197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远程战略预警雷达,这使得我国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敌方攻击。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雷达技术发展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这是我国机载预警雷达的里程碑。
2012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气球载雷达,这使得我国在浮空平台预警手段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5年,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部国产化数字阵列预警机雷达,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的能力。
在最新的发展中,201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机载三面阵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这是我国雷达技术的一项重大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
预警机发展现状及趋势_霍亮
情报交流本文2009-11-10收到,霍亮、王燕分别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博士生、助教,李秋江系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参谋预警机发展现状及趋势霍 亮 王 燕 李秋江 摘 要 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起着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是提高军队整体作战效能的有效途径,其在作战中能够有效打击敌方隐藏目标和日益增多的特殊目标。
对空中预警机的组成、作用、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预警机 指挥控制 发展趋势引 言预警机又称空中预警指挥飞机,是一种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于一体,用于搜索、监控空中、地面或海上目标,并可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
预警机最初是为了减少雷达的探测盲区,增大探测范围而研制的。
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功率再大的雷达也只能探测到30k m~40k m 的目标,这一距离对发现越来越快的攻击机、保护己方目标安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二战后不久,美国海军率先将警戒雷达装到飞机上,以便尽早发现躲在舰载雷达盲区内低空飞行接近舰队的敌机,由此诞生了预警机。
1 预警机的组成预警机系统通常包括下列分系统:平台分系统、预警雷达分系统、指挥控制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导航分系统、电子战分系统及敌我识别分系统等。
其中,雷达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它部分都在为雷达服务。
1)预警机系统的平台载机作为雷达的一个高机动平台,要求其具有足够的载荷能力,能载得起多功能的任务电子系统和操作人员;有足够的机舱容积,能容纳任务电子系统和任务操作人员;有足够的续航能力,能够完成长时间的预警探测任务。
2)雷达探测分系统通常采用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在地面和海面的严重杂波环境中探测和跟踪高空或低空、高速或低速目标,能够对数百个目标进行处理和显示。
国外新研制的大型预警机一般都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
3)敌我识别分系统预警机在复杂战区作战时首先要识别敌我,敌我识别系统主要由询问机和应答机组成。
问询天线通常综合在雷达天线上,在雷达探测目标的同时对目标进行询问,天线扫描一次可以询问200个装有应答机的目标。
浅谈军用雷达发展及在现代战争中作用
浅谈军用雷达发展及在现代战争中作用摘要:雷达作为电子设备,可以用来检测作业,其原理主要是电磁波,将其运用在我国军事方面,可以使用电磁波进行检测,其被称作是军事雷达。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军用雷达发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期望经过本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军用雷达;发展;现代战争;作用雷達可以对外发射相应的电磁波,而这样的电磁波在实际传播的时候碰到某些物体的时候,会有某些电磁波直接返回到雷达。
对于当代的军事雷达而言,其一方面能够对军事目标进行预测以及定位,另一方面具备成像作用。
因为军事雷达在测量作业上具备可靠性与稳定性,在现代化战争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军用雷达发展及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研究具备现实意义。
一、军用雷达的发展分析(一)二战时期军事雷达的研制对于英国而言,其属于早期研究与制作军事雷达的重要国家。
在20世纪30年的时候,英国人在此方面进行设计的时候将其运用在空警戒。
在对英国国防进行保卫上,雷达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最开始其主要是对飞机进行监测,在250公里当中的飞机都可以经过雷达进行监测。
除此之外,美国也研究与开发了使用在军事方面的累积。
在20世纪40年的时候已经成功研究开发了微波多腔磁控管,保证其测量程度比较高,并且相应的体积非常小,所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非常便利,微博雷达的实际运用较为坤反,具体的用途也在逐步拓宽,这样可以将投弹瞄准,将雷达在军事上的实际作用越来越显著。
(二)20世纪50、60年代军事雷达的发展在二战以后,雷达的实际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之前所运用的雷达作用并不明显,主要被运用在目标检测上,经过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够对目标和我方的还涉及军力情况进行全面检测。
虽然之前雷达所具备的作用并不多样,但是却十分重要。
一直到50、60年代的时候,国际上的航天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所以人造卫星以及宇宙飞船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之后便是对导弹进行研制。
与此同时,雷达得以快速发展,有效提高其实际跟踪目标水平,保证目标检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航空航天行业中的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使用教程
航空航天行业中的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使用教程航空航天行业中的机载雷达是一项关键技术,广泛用于飞行器上,以完成多种任务,如导航、障碍物检测和目标追踪。
而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则是机载雷达系统中的核心部分,通过对接收到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响应和决策。
本教程将介绍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一、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接收信号采样:机载雷达接收到的雷达信号是由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经过目标散射后返回的,接收信号需要通过采样来获取波形数据。
2. 预处理:接收到的信号通常会受到各种噪声和干扰的影响,预处理步骤旨在去除或减小这些噪声和干扰,如滤波、降噪和增益控制等。
3. 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它需要通过信号处理算法来识别目标的存在与否,并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和速度等重要信息。
4. 目标跟踪:当目标被检测到后,机载雷达需要通过信号处理技术对目标进行跟踪,以实时获取目标的运动轨迹和状态变化。
5. 数据融合和分析:机载雷达往往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感器,常常需要与其他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通过综合多源信息来对目标进行更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二、机载雷达信号处理的常见技术应用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在航空航天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其中几个常见的技术应用:1. 高分辨率成像: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实现高分辨率的地面成像,通过多波束和多极化技术,可以获得目标的形状、结构和材料等详细信息。
2. 面向地理定位与导航:机载雷达信号处理可以通过地理定位和导航技术,为飞行器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安全和可靠的定位和导航。
3. 目标识别与分类:机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对目标雷达回波的特征提取和分析,实现目标的识别与分类,比如识别和分类飞机、船舶、车辆等目标。
气象雷达的发展趋势
气象雷达的发展趋势
1. 实时性和精度将进一步提高。
现代化的数字雷达将改善实时性、精度和数据分辨率,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2. 雷达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技术将得到加强,包括雷达反演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这将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多普勒雷达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其他雷达领域的发展,如高分辨率雷达、超宽带雷达等,同时也将为天气预报和气象探测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4. 雷达和其他气象观测技术的融合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从而利用不同的技术来获取数据,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气象雷达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提高气象雷达的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
预警机的发展趋势
预警机的发展趋势经过60年的发展,预警机已成为空中的C3I中心。
展望未来,预警机的,C3I功能将不断完善,成为C4ISR(通信、指挥、控制、计算机、)情报、搜索和侦察)空中枢纽。
本文将谈及预警机的主要发展趋势。
继续改进现役预警机为使预警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美、俄、法、日等国都在加紧完善现役预警机,着手对机载任务电子系统进行改进。
提高机载预警雷达功能机载预警雷达是预警机主要的传感器和情报来源。
在现代战争的复杂电磁环境下,预警雷达作为预警机的主要探测设备,面临着隐身目标、低空突防、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等四大严峻挑战。
90年代以来,隐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要求预警雷达进一步提高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扩大覆盖空域。
美军已安排计划改进E-3和E-2的预警雷达。
在科索沃的作战表明,经“雷达系统改进计划”(RSIP)改进的E-3与未经RSIP改进的E-3相比,探测小目标和隐身目标的能力提高了1个量级。
美国海军的E-2C后继机型“先进鹰眼”,也将换装根据“雷达现代化计划”(RMP)研制的电子扫描雷达,雷达的主要参数比现有AN/APS-145雷达改善20分贝,从而使雷达性能“跃升两代”,无疑将提高探测小目标的能力。
新研制的预警雷达将普遍采用有源相控阵体制。
因为相控阵可以在数微秒内改变波束指向,形成自适应能力,即根据威胁程度的不同灵活调整扫描速度、信号波形和其他参数,将多个天线单元发射的信号合成在一起,从而增强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
在相控阵天线的布局上采用共形阵,也被认为是反隐身、扩大雷达作用距离的有效手段。
搜索雷达的作用距离与雷达的辐射功率及天线面积成正比,而共形阵能获得较大的天线面积,在加上有源相控阵体制的较大功率,就能有效地补偿由于目标反射能力下降而造成的雷达探测距离的降低。
增加辅助探测设备除了不断改进预警雷达外,预警机上还需要增加一些与雷达互补的探测设备,如电子支援措施/电子情报侦察、通信支援措施/通信情报侦察、红外搜索与跟踪等设备以及先进的电子自卫设备,以提高预警机的整体作战效能,以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机载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机载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雷达作为探测系统,其本身也要具有隐蔽性能,必须在侦测敌方目标时保证自己的“安全”。
针对雷达系统的隐身雷达体制设想,探索将通信概念应用于雷达系统,以期实现其超宽谱、高时频特性的综合隐身性能,为形成新的具有隐身性能的武器装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载雷达技术;发展现状;趋势1机载预警雷达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1.1发展现状预警机是空基预警探测体系的信息枢纽和指挥中心,它集预警探测、情报融合、情报分发和指挥控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负责对空中、海上及地面目标进行大范围搜索、跟踪与识别,并指挥和引导己方飞机、舰船以及岸基火控系统进行作战。
机载预警雷达因架设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而克服地球曲率对观测视距的限制,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多的预警时间。
机载预警雷达在空中目标探测与跟踪、海面目标探测与识别、战场侦察与监视、武器精确制导与控制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载预警机面临的挑战有:隐身目标已成现实威胁;电磁干扰环境日益严峻;复杂地形适应性;目标识别需求愈发迫切。
针对现代战争日益呈现立体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特点,预警机需要将广泛分布于立体空间内的各种作战力量、各作战单元、各类作战要素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信息对抗和综合保障协调一致。
另一方面,隐身飞机已成现实威胁、电磁对抗环境愈益复杂、巡航导弹的广泛使用,预警机雷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不断扩展预警雷达的功能,大幅提升其反隐身、反干扰、反杂波、和目标识别能力,提升预警机与体系协同作战的能力。
1.2发展趋势(1)多源化、网络化、体系化。
多基联合预警,提高体系对抗能力。
受平台资源和雷达体制制约,在与强敌对抗时仅靠单架预警机很难完全担负起反隐身和反干扰作战任务,空中多平台协同作战是提升综合作战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单平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平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平台有源/无源探测相结合等手段扩展探测空域与探测对象,提高体系反隐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并最终实现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变,提升体系、对抗能力;(2)宽带化、综合化、一体化。
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和宏观发展趋势分析
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和宏观发展趋势分析作者:王洪宇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雷达,自建国以来,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探测器,主要在军事和民用两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在恶劣环境下也可以对目标进行精确的勘探,不受环境好坏的影响。
自20世纪30年代,雷达装备技术已经经历的八十余年的发展,它的各方面技术都快速的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现代的雷达在各项技术理论上都得到了改进,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雷达技术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满足发展需求。
本文首先会对雷达技术的发展规律的几个特点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回顾其发展历程,再对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预测。
关键词: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发展趋势1.雷达技术的发展概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雷达技术开始发展,从二战时期起在各大战役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经历了实战的洗礼之后,大大的推动雷达技术理论的完善和对应用的深入探索,现代雷达技术理论方法、体质机制及技术应用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雷达装备技术在环境条件、目标任务以及雷达的研发生产技术等,均发生了变化。
雷达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以电子管、非相参为主。
为了勘探飞机等飞行物。
2、以各项性能比较高的全相参为主。
为了应对防空作战的局势。
3、以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全固态为主。
4、以多功能、自适应和对目标识别准确度的技术为主。
为应对现代越来越发达的科技产物。
2.对雷达装备技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2.1内部因素影响雷达装备技术的内部因素有三个方面:资源、方式、能力。
资源指的是雷达在波形、极化、平台等资源方面的所利用的程度。
方式即是其获得相关信息的各类方法及途径,其中含括布设、运动、构型、配置等多种方式,另外这个因素对雷达技术的影响最大,在技术创新中有着主导性的影响。
能力说的是雷达装备技术运用到现实中最后所呈现出的能力。
三个内部因素在雷达装备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力,推动着其发展和完善。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技术发展趋势1. 引言1.1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
雷达信号处理是指对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识别的过程,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已经成为了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处理雷达信号,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基于人工智能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逐渐兴起。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雷达系统具有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可以自动分析和处理雷达信号,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多功能雷达系统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前的一大趋势。
多功能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如搜索、跟踪、目标识别等,提高了雷达系统的综合性能和效率。
小型化、集成化和高性能化也是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进步,雷达系统已经实现了小型化和集成化,同时也在不断提升雷达系统的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高精度、高分辨率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雷达系统可以更准确地探测和识别目标,提高了雷达系统的监测和探测能力。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小型化和高性能化的阶段。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趋向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高精度、高分辨率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及雷达系统整体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将会在未来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和突破。
2. 正文2.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是现代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模拟信号处理逐渐被数字信号处理所取代。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实现雷达系统的数字化。
传统的雷达系统通常采用模拟信号处理方式,存在信号失真、干扰难以抑制等问题。
《2024年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总体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总体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是现代航空安全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为飞行员提供了关于天气状况的实时信息,帮助飞行员做出决策以保障飞行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升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的总体关键技术研究,对系统的构成、技术要点和核心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二、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的构成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主要由天线、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天线负责接收和发射电磁波;发射器产生高频电磁波,用于探测大气中的气象目标;接收器则负责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处理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显示器则将处理后的信息以图像或数据的形式呈现给飞行员。
三、关键技术研究1. 雷达天线技术雷达天线是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探测效果。
研究重点包括天线的类型、尺寸、波束宽度、增益等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及抗干扰、抗杂波等性能的改进。
此外,随着相控阵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机载气象雷达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2. 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是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研究重点包括雷达信号的检测、参数估计、滤波、去噪等方面。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信号处理中,提高雷达的自动识别和目标跟踪能力,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3. 气象数据处理与显示技术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所获得的气象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显示才能为飞行员所用。
研究重点包括气象数据的融合、分析、预报等方面,以及显示技术的改进,如高分辨率显示器、增强现实技术等,以提高飞行员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4. 系统集成与优化机载气象雷达探测系统的集成与优化是保证系统性能的关键。
研究重点包括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集成、系统性能的评估与优化、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
此外,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和制造工艺的进步,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机载气象雷达的制造中,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全球各国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概况
全球各国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概况近50多年来,机载雷达不断注入新的技术成果,性能大幅度提高。
新技术是提高雷达探测能力的原动力。
在单脉冲跟踪体制未获使用前,圆锥扫描体制的雷达很难对付敌方施放的角度欺骗干扰;没有相参体制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就无法对付借着强大的地杂波掩护的低空入侵的飞机和导弹;没有频率捷变体制的雷达,就很难同现代战争中广泛采用的各种杂波干扰相抗衡。
相控阵技术是近年来正在发展的新技术,它比单脉冲、脉冲多普勒等任何一种技术对雷达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都要深刻和广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机载相控阵雷达才初获应用。
先进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是近期,即本世纪初才进入服役。
AESA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机载雷达的一次革命,她极大地扩展了雷达的应用领域和提高了雷达的工作性能,进而提高和丰富了作战飞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作战模式。
21世纪的空战,已经不再是飞机自身飞行作战性能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的竞争!而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作为下一代作战飞机的眼镜,已经越来越为人所关注!所以我们结合公开的资料将会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美国在AESA雷达技术领域起步早,投入大,目前在世界上保持着很大的领先优势。
俄罗斯、欧洲(国际合作)、法国、瑞典、以色列和印度等国也都在努力跟进。
欧洲的机载有源相控阵(AESA)计划已接近装备阶段。
英、法、德联合研制的多功能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AMSAR)雷达将首先装备在"台风"战斗机上。
公开的数据显示,这部雷达将使用1500个T/R模块。
法国"阵风"战斗机也可能装备AMSAR系列雷达。
以色列Elta公司已经公布了一系列可用于AESA的X波段GaAs MMIC芯片的数据,但是Elta没有披露公司产品的具体情况。
俄罗斯雷达设计局正在致力于AESA雷达的设计工作,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其中的细节。
俄罗斯的AESA雷达必须使用他们国产的GaAs MMIC芯片,但俄罗斯工业在这方面的基础薄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设计作业—机载预警雷达发展趋势分析班级:020831学号:02083052姓名:王得帅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机载预警雷达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文中介绍了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新的作战环境下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技术问题,分析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机载预警雷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机载预警雷达; 杂波抑制; 反隐身; 抗干扰; 相控阵0引言预警机将雷达装上飞机, 利用飞机平台的飞行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观测视距的限制, 消除雷达盲区,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多的预警间其雷达称为机载预警雷达预警机不仅具有全空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还具有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 布防灵活等特点, 因此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战略装备由于机载预警雷达架设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上, 因而其优越性是地基雷达所无法比拟的然而, 雷达升空后, 下视工作加平台运动带来了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雷达安装在飞机上对雷达系统也出了许多限制(如对雷达体积重量和功耗的限制 ), 技术难度很大,能够自主研制高性能机载预警雷达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 E 2 E 3 2个系列的预警机,并在多次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美国还在不断对这两种型号的雷达进行改进以提高性能此外,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飞行器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载预警雷达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将是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俱佳的第 4代战机, 以及低空高速飞行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CS)巡航导弹,而实际电子战环境中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干扰等, 对下一代机载预警雷达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国外典型机载预警雷达美国海军是最早使用预警机的军种, 由于在 194年珍珠港事件中蒙受重大损失,美国海军认识到地面舰载雷达的局限性, 决定把当时较先进的 AN /APS 2雷达安装在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上, 这就是著名的Cadillac计划, AN /APS 20也就成为了现代机载预警雷达的雏形,它基本相当于把普通的地面脉冲雷达搬到飞机平台上雷达升空可以解决视线受地球曲率遮挡,而在高速飞行的条件下,随之带来的就是地杂波频谱扩展问题,采用动目标显示 (MTI)技术的普通脉冲雷达的探测性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多普勒( PD)技术可用来解决机载雷达强杂波背景下检测空中运动目标,它通常发射一组较高重复频率( PRF)的相参脉冲信号,每个距离门设置一组滤波器,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滤波,从而对地杂波进行有效的抑制,以提高目标的检测能力。
然而随着预警观测区域的不断扩大和地形环境的复杂程度加剧,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杂波问题更加严重和多样化,为了检测远距离的弱小目标,必须提高机载预警雷达的杂波处理能力PD技术是要在距离 /多普勒的杂波清晰区和较弱的副瓣杂波区进行目标检测首先,雷达发射的信号应具有高纯频谱特性,即低相位噪声和低杂散谱线;其次在主瓣杂波信号很强的情况下,接收系统不能饱和,以保证信号不出现虚假频率信号,因此需要接收系统要有很大的动态;另外雷达天线的副瓣电平要尽可能低美国 E 3 望楼预警机(如图 1所示)的预警雷达AN /APY 1/2就使用了超低副瓣天线 (波导裂缝阵列)及高性能天线罩,其最大副瓣电平可达- 50 dB,与副瓣杂波电平直接关联的平均副瓣电平更低,极大地降低了副瓣杂波和提高检测处于副瓣杂波区的目标的能力美国海军的 E 2C舰载预警机(如图2所示)最新配置的机载预警雷达为 AN /APS 145, 发射 P波段电磁信号由于载机体积和重量的限制, 天线采用小型化双层八木阵列天线,副瓣电平不是很低,但主要用于海上, P波段海杂波相对较弱, 因而仍能较好地工作另外, AN /APS 145雷达还采用了机载雷达动目标检测(AMTD)技术来改善雷达的杂波抑制能力,利用了时间平均杂波相关机载雷达(TACCAR)技术来补偿径向速度和移动相位中心天线(DPCA)技术来补偿切向速度但在大海情以及陆海交界甚至陆上使用时, 就需要进一步抑制其副瓣杂波, E 2C主要采取信号处理的方法来不断改进被称为 E 2C预警机的下一步发展计划的 E 2D 高级鹰眼预警机 (如图 3所示), 在雷达现代化计划 (RMP)中拟研制的下一代雷达 AN /ADS 18将采用多通道相控阵天线和数字式接收机等新体制,利先进的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 ( STAP)技术,来改进杂波抑制能力 E 2D是目前唯一采用了这一先进技术的装备,将在 2011年交付使用。
以色列发展的费尔康预警机(如图4所示), 因其机载预警雷达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体制,因而备受业界关注,其天线共有 6个固定天线阵面固态有源相控阵具有以下 2个优点:( 1)分布式发射和接收, 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能量效率灵敏度和可靠性;(2)波束扫描灵活,可以不同扇区扫描,速度可变,搜索和跟踪的要求可以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来满足但是相控阵雷达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天线的副瓣电平不如波导裂缝阵列做得低, 扫描过程中天线副瓣电平还会抬高,且增益随扫描角增大而降低,虽然主瓣宽度扩展了,可以通过增加目标驻留时间来弥补,但性能仍有较大的降低。
2面临的技术问题2. 1 隐身技术机载预警雷达必须有足够的预警时间和探测距离,一般约 300 km 以机载预警雷达AN /APY 2为例,当载机高度为 9 600m时,对高空轰炸机类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为667 km,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 445 km,对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为 324 km 可以看出, AN /APY 2对以上各类目标的探测距离基本满足设计要求然而,随着现代隐身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一代战斗机的前视 RCS越来越小,使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着严重威胁美国已确定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 F 22兼顾了隐身性能与作战效能,其前视 RCS在微波波段小于 0. 05 m ,通常在对预警机雷达的探测威力进行指标预计与检验时,目标机RCS是以 5m 为标准,如以这些雷达对付下一代隐身战斗机时, 因目标 RCS下降约为20 dB,探测距离将下降到原指标的 30%,如原来探测距离指标为300 km,则对隐身飞机将降到约 100 km,显然不能满足对敌机的警戒距离要求因此,提高机载预警雷达的反隐身能力将是下一步提高预警雷达技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2. 2杂波由于机载预警雷达架设在很高的平台上,雷达下工作时,地面杂波的影响十分严重,尤其在丘陵和山地带,杂波强度相对目标信号达 60 dB~ 90 dB, 在这强杂波背景下, 加上载机运动带来的杂波谱扩展,使雷达检测性能下降很快, 给雷达检测目标带来很大胁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各国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载预警雷达在包含有城市块的区域上空工作时,可能面临强弱动态范围很大的杂波回波,这类杂波的产生一些情况下会引起雷达接收机的饱和,一般设计时雷接收机会采取自动增益控制来避免这种饱和,但这样能会降低弱小目标的检测概率,因而需进一步提高雷接收系统的动态范围,以及采用先进的杂波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检测强杂波背景下的弱小目标。
2. 3 干扰随着电子干扰技术的飞速发展, 机载预警雷达面临的干扰也越来越复杂, 且不易抑制这类有意干扰主要包括压制性干扰和欺骗干扰其中压制式干扰是使强功率进入雷达接收机,尽可能降低信噪比,使雷达难于检测的一种干扰形式压制式干扰按照干扰信号中心频率相对于雷达接收机中心频率可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和扫频式干扰; 按干扰信号样式可分为噪声干扰噪声调幅和调频(噪声调相)干扰等与压制性干扰不同,欺骗性干扰不是在功率上压制雷达,而是模拟雷达目标信号的特征,制造假目标信号,使雷达获得虚假信息,从而实施欺骗, 以破坏雷达的工作欺骗性干扰的特点是干扰信号与雷达目标信号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并附加上各种假信息的调制,以达到欺骗的目的,主要包括速度和距离欺骗干扰机载预警雷达工作时,除了受到来自敌方的各种有意干扰外,还常受到工作环境中的各种无意干扰因为雷达升空, 地面很大范围的辐射都在视线范围里环境电磁辐射信号,包括各种同频通信设备和同频雷达的辐射信号对雷达性能影响很大。
3技术发展趋势3. 1 反隐身隐身目标的 RCS一般较常规目标要小很多,为了补偿由于目标 RCS下降带来雷达探测距离缩短的影响,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提高雷达的威力,也就提高功率孔径积,即提高发射机的功率和加大天线孔径来实现对于机载雷达,由于平台物理空间和供电能力的限制,提高功率孔径积有限在给定的功率孔径积的情况下, 尝试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如检测前跟踪(TBD),是提高机载预警雷达检测隐身目标一个较好的途径利用 TBD技术能够在较低信噪比条件下进行目标检测跟踪从能量利用的观点出发,检测后跟踪采用脉冲串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都只是解决单次扫描脉冲串之间的能量积累检测前跟踪不但利用单次扫描脉冲串进行积累,而且进行扫描间能量的积累,从而提高了雷达的探测能力利用 TBD技术进行雷达数据处理, 有望提高现有条件下机载预警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其次,还可以从隐身目标的隐身机理出发,从探测原理上和雷达体制上来探讨机载预警雷达的反隐身途径有研究表明,在米波附近隐身目标的电磁谐振最强,其RCS变大,因而为了反隐身, 选用低频段电磁波信号作为发射信号然而在低频段下, 为了获得符合要求的分辨率和精度,天线直径需要做得很大,这样的设计受到飞机平台的限制, 因而频段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还可以从隐身飞机的外形上来进行反隐身目前,隐身飞机所采取的赋形设计主要集中在正前方仰角 30 方位 45 范围内的后向散射,而其双站 RCS减小不多,甚至还可能增大图 5给出了某隐身飞机缩比模型的双站 RCS 曲线值(该结果仅供参考),电磁信号从鼻锥方向迎头入射, 发射频率为 1. 5 GHz 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到,当双站角增加时,隐身飞机的双站RCS明显变大因此,利用双站或多站机载平台进行目标探测,就可以提高机载预警雷达探测隐身目标的能力至于双站或多站机载平台的形式,可以采用台预警雷达发射另外 1部预警雷达接收,也可以利用1部预警雷达发射 1部或多部战斗机雷达接收, 还可以采用 1部预警雷达发射 1部或多部无人机平台接收等多接收站的信号还可以传到其中 1个平台上进行融合处理,特别是多接收站信号相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探测能力要实现多平台接收信号的相参处理,首先解决各平台之间的 3同步(空间时间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