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生产技术(模式)——精耕细作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5、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 心之一。
古 代
以私有制 为主体的
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 地主土地私有
土 多种土地
自耕农土地私有
地 所有制形式 土地经

营方式
自耕农式、田庄式、租佃式
度 的 基 租佃关系
租佃 关系
战国产生、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式 明清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方式
本 形 态
日趋普遍化
人身依附 关系松弛
汉代强,唐宋减弱 契约纳租方式
一 精 耕
农业的 起源
采集——种植 南稻北粟 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
特点
细 作 农
农业耕 作方式 的变革:
①“刀耕火种”
②耜耕 ③青铜中耕 ④铁犁牛耕
发展 变化 PFra Baidu bibliotek-4

生 产 模
水利设施的 逐渐完善
水利设施 水利专家 水利著作
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

方式 春秋战国——男耕女织的小农
的 形 成
从千耦其耘 到个体农耕
❖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具和水利设 施不断完善。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东汉时 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 以水力为动力)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 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 漕渠、白渠等。治理黄河和西域地区的坎儿 井也是古代巨大的水利成就。
❖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
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 治环境的影响、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 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
3.农业交流程度:
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 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 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 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 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 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 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
经济
小农经 济特点
分散性 封闭性 落后性
❖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 ①“刀耕火种”。 ❖ ②耜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
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 ③青铜中耕:商周时期,人们少量使用青铜农
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 害。 ❖ ④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牛耕进 行耕作。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汉代 牛耕 普及全国,铁制农具 的使用超过前代,出现了一牛挽犁。唐代,发明了 曲辕犁 ,传统步犁定型。 ❖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和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
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 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 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目标要求】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 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比较稳定。 ③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①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 发展。 ③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④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明清更弱 雇佣劳动关系
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1)井田制: ①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②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 (春秋)——废除(战国)。 ③瓦解及原因:生产力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根本原因);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 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 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 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 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 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二 废井田 开始、鼎盛 中 开阡陌 瓦解、废除——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生产力水平

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4.科技因素:
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 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 劳作 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 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 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
❖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