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合集下载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 掌握生词和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反思。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进行简介,使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

2. 生词和难点解析:列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详细解释。

3.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技巧。

4. 阅读理解:设计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 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对生词、难点和课文结构进行分析讲解。

2. 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手段:使用PPT等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

2. 生词和难点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3.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 阅读理解练习: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延伸1.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文,表达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建议。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对教学方式的看法。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1知识目标:学习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拓展训练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四、堂小结五、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皱褶逶迤遒劲訇然尸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A.忖.度(duó)濒.临(pìn)迁谪.(zhé)B.踽.踽(jǔ)殽.函(xiáo)够呛.(qiànɡ)C.沙砾.(lë)娇嗔.(zhēn)凝噎.(yē)D.睿.智(ruë)醴.酪(lǐ)訇.然(yán)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镂空健硕本末倒置 B.焦炭訇然蕴含盘根错节 C.逶迤药捻铁锹餐风露宿 D.遒劲苍穹皱摺触目惊心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2015年)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鼓励学生交流朗读感 受,分享对文章的整 体理解。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 容,了解文章大意, 形成初步印象。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脉络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线索。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段落 和语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特色,领略风格
0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唤醒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 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情感熏陶
通过课文中红柳的悲剧,引导学 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的伟 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太阳与地球距离知识普及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
约为1.5亿公里,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最近时约 为1.47亿公里,最远时约为1.52亿公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光和热,驱动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生物圈 。
自然的敬畏之情。
让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 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精神激励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柳生存 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顽强,激励学生勇
于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真理的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

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

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

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

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2024鲜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2024鲜版

树的生长条件
树的种类与特点
树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等条件才能 正常生长。
不同种类的树有着不同的形态、生长环境和 生长特点。
2024/3/27
24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作业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太 阳能与树的关系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 字。
鼓励使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具体的数据 支持观点。
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无错别字和语法错 误。
情感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柳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类 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谴责,使读者在感动中思考。
8
关键语句理解与感悟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坚韧美丽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对红柳的赞美之情。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
分享交流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向全班 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
学可补充或提问。
2024/3/27
21
创意写作展示成果
写作主题 以“我与太阳和树的故事”为题,引 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写作指导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构思故 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 情等。
2024/3/27
学生写作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初稿,课后进行修 改和完善。
2024/3/27
通过个人阅读体验的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7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 象,探究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 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各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生命的意义”、“自然与文明 的关系”、“追求梦想的过程”等, 并形成汇报材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文章的意境。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阳光充足”、“茁壮成长”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树,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树木,让学生亲身体验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资源,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树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称它为“离太阳最近的树”?(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

(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树木。

8. 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特点: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赞美:作者对树木的喜爱和敬意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文描绘了一棵长在高山之巅、离太阳最近的树,通过讲述树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树顽强生命力和与太阳的特殊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高山风光PPT,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生字词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5分钟)3.1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沐浴、茁壮、息息相关”等词语。

3.2 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4. 例题讲解(10分钟)4.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例子,如“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4.2 学生分析例子,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特殊意义。

5. 随堂练习(5分钟)5.1 教师出示练习题,如“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影子特别长。

(2)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5.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太阳最近的树生长在高山之巅叶子特别绿与太阳的特殊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离太阳最近的树》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并分享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树木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如提供氧气、遮荫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图表和数据等可视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师展示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木的重要性。

第三章:树木的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学习如何参与树木的保护工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面临的威胁,如砍伐、污染等。

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砍伐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案例和故事等生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

3.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

教师分享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树木保护的关注。

第四章:树木的观察与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了解树木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探讨欣赏树木美丽之处的方法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4.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打印好《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文章,每人一份。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给予解答。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选取文章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环保方面的责任。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可以是倡议书、心得体会或者建议。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环保的理解。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讨论交流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且通过拟人手法,将红柳形象化,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2、红柳的内在美。

它们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生命。

是生命的奇迹。

是坚韧的象征。

是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多媒体演示)明确:通过对红柳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命。

三、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蕴含意义。

(合作探究法)1、文章的主题。

红柳作为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生命,受到环境破坏的威胁,文章旨在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珍视生命。

2、文章的写作特色。

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托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通过拟人手法将红柳形象化,增强读者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多媒体演示)明确: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小结:2分钟通过本课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___的代表作《离太阳最近的树》,学会了速读和分析文章的方法,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珍视和热爱,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的环保意识。

5.课后作业:1分钟预下一课时的课程,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一、引入:3分钟1.播放一段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提问:你们觉得环境保护为什么重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介绍本课文的背景和作者___。

2.讲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三、阅读课文:15分钟1.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情感和语言表达。

四、分析课文:15分钟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的环境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等。

五、思考问题:10分钟1.提问:你们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会有什么后果?六、多媒体演示:5分钟1.播放相关环境保护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有“世纪老人”之称。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六)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过程:六、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2024年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2024年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主题思想: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情节分析: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3.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6.主题思想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7.情感教育:通过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提供文章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五篇材料]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五篇材料]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五篇材料]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离太阳最近的树》是重大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用行动去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

本文语言流畅隽永,含蓄蕴籍,作者将冷峻的叙述、精微的描写、深刻的议论、大胆的想象及贴切的比喻融为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熔铸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为本课确定了2个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融冷峻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另外,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领会颂歌与悲歌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点拨法。

讲授法的使用可以让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主张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的具体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反思
过去人类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
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
准备
:
收集课件元素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


1.#
2.课堂组织:1分钟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



-
七、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多媒体演示)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多媒体展示和谐自然环境的图片)
4.归纳总结:5分钟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多媒体演示)
:
5.布置作业:2分钟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某个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课时授课计划
科 目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2010年5月25日
授课类型
[
探究型教学法
授课班级
10C1
授课形式
多媒体教学
教材
Hale Waihona Puke 依据教学设想1、教具:多媒体课件
2、方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
目的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环境破坏的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美被毁灭,可悲!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
八、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植物——红柳挖掘殆尽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哪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沙,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明确:
屋顶指的是西藏阿里的高原。今天我们已经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沙尘暴用强大的势力给我们打了一个响响的招呼。
(展示环境破坏的图片)
代表作《红处方》《预约死亡》《血玲珑》等(多媒体演示)
二、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段,感受红柳形象。(赞歌)
1、红柳的外在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高原的精灵。
(多媒体演示)
明确:
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顽强的生命力
颂巨大的精神贡献(描写)
伟大的力量
红掘净烧光
柳悲命运(记叙)
理直气壮
唤人类环保意识(抒情)

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多媒体演示)
四、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明确: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关键词(特点)
作用
队伍
浩浩荡荡
衬托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工具
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
2、红柳的贡献及其内在力量
(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
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漫长
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
(多媒体演示)
五、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原话
明确:(文中7-9段)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考勤,组织学生预习课程。
2.导入新课:2分钟
面对冰雪、面对高寒,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生命----红柳始终是微笑着昂然挺立。然而本应与雪域永存的它为何惨遭灭顶之灾在人类的屠刀硝烟侵略下,它又是怎样的铁骨铮铮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揭开这些谜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3.讲授新课:35分钟
一、作者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多媒体演示)
六、你觉得司务长算的这笔“帐”划算不划算为什么
明确:(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思考)
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多媒体演示)
(多媒体演示)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


;

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悲歌)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