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及工艺5-6-2014

合集下载

2014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大纲

2014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课程代码:110000126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管理科学

总学时数:40 其中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 总学分数:2.5

编写人:陈国新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和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基础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切从事工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有关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获得金属学,热处理及金属材料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选用金属材料,正确选定热处理工艺方法,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1.重点掌握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转变,钢的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

2.掌握铁碳相图,碳钢、合金钢和铸铁的牌号、成分、性能和热处理特点;

3.了解特殊性能钢、有色金属及合金。

(四)课程基本内容概述

本课程主要讲授金属及合金的结构与结晶基本知识、铁碳合金、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钢的热处理、常用的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等。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金工实习工程力学

2.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2205双相不锈钢热处理工艺

2205双相不锈钢热处理工艺

2205双相不锈钢热处理工艺

2205双相不锈钢热处理工艺

一、引言

2205双相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耐蚀性和良好机械性能的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热处理工艺在制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2205双相不锈钢热处理工艺。

二、热处理的目的

热处理是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组织和性能。针对2205双相不锈钢,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2.改善材料的耐腐蚀性;

3.调整材料的组织,使其具备良好的韧性。

三、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方法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的过程。针对2205双相不锈钢,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 固溶处理

固溶处理是将材料加热到固溶温度,使固态溶解后冷却。固溶处理能够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使奥氏体和铁素体达到均匀分布。

2. 淬火处理

淬火处理是将加热到固溶温度的材料迅速冷却。淬火处理能够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会降低材料的韧性。

3. 固溶处理 + 冷镇淬火

固溶处理后,通过冷镇淬火来增加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并保持一定的韧性。

四、热处理参数的选择

热处理参数的选择对于2205双相不锈钢的性能影响重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热处理参数选择建议:

1.加热温度:一般选择在摄氏度之间,以保证奥氏体和

铁素体达到均匀分布。

2.保温时间:取决于材料的厚度和要求的组织性能,一

般在30分钟至2小时之间。

3.冷却速率:冷却速率越快,材料的硬度和强度越高,

但韧性会降低。冷却介质选择时,要考虑到工艺要求和材料的成本。

五、热处理后的性能与应用

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后,2205双相不锈钢具备较高的硬度、强度和耐腐蚀性,适用于各种要求高强度和耐腐蚀性的场合。例如在化工、海洋工程和石油钻采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热处理工艺21-2014

热处理工艺21-2014


C-O+CO→CO2+[C] 吸附的[C]侵入铁的晶格而溶于Fe中
FeCO(吸附)+CO(气)→Fe[C](吸附)+CO2(气)
5-2 化学热处理基本原理
渗 N :化学吸附作用削弱 N-H 键。活性 [N] 一 部分被工件表面吸收,一部分以N2溢出。
Fe+3NH3→Fe(NH3) 吸 → Fe(NH) 吸 +Fe-2[H] 吸
截面较大、形状复杂、表面耐磨性、疲劳强度及心部
性能要求高的零件,可用低C合金钢:
如20CrMnTi,18Cr2Ni4W
低淬透性合金渗碳钢 15Cr、20Cr、20Mn2。 用于受力小的耐磨件,如柴油机的 活塞销、凸轮轴等。 活塞销( 20Cr ) 中淬透性合金渗碳钢 20 CrMn、20CrMnTi、 20Mn2TiB。用于中等载荷 的耐磨件,如汽车变速箱齿轮
活塞销 (20Cr ) 柴油机曲轴
应用: 适用于承受磨损,交变接触应力或弯曲应力
和冲击载荷的机器零件
如:轴,活塞销、齿轮、凸轮轴 汽车、拖拉机、起重、坦克等设备中零件
80%以上
5-3
钢的渗C
渗C方法分类
依渗C剂
聚集状态 渗C方法可分为:
固体渗C、
液体渗C、
气体渗C(和特殊渗C)
固体渗C
渗剂:固体碳 粒:木炭 (70~90%)+ 催渗剂:碳酸 钠/BaCO3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期末总结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期末总结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期末总结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Al-4Cu合金在时效过程中,过饱和固溶体的各个沉淀阶段,其顺序可概括为:过饱和G.P.区过渡相过渡相(CuAl2)稳定相固溶处理: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成型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时效处理有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两种。

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调质处理:将钢件淬火,随之进行高温回火,这种复合工艺称调质处理。表面热处理:改变钢件表面组织或化学成分,以其改面表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通过快速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但热量还未来得及传到心部之前迅速冷却,这样就可以把表面层被淬在马氏体组织,而心部没有发生相变,这就实现了表面淬硬而心部

热处理工艺 14-15-2014

热处理工艺 14-15-2014

循环周期:要求球化颗粒越细,循环周期越长 适于过共析 C 钢及合金工具钢,周期较短,球化较充分,
但控制麻烦,不宜大件
5、影响C化物球化的因素
P球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a)9.5%;(b)37%;(c) 57%;(d) 80%
(1)化学成分的影响
T
a)含C量:含C越高,C化物数量 越多,可在较宽的 A 化范围内加 热并易于球化。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曲线图(TTT曲线/C曲线) P组织
2.5 完全退火(full-annealing) 1、定义:将铁基合金完全A化,缓冷,获得接近平衡态组
织(F+P)。
T Ac3 AC1
完全退火工艺示意图
t A 0.77%C F + Fe3C 6.69%C
0.0218%C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 一般保温时间不超过15h,否则氧化损失过于严重。
(3)冷却 一般为50℃/h,
高合金钢≤20~30℃/h

降到600℃以下就可出炉空冷,高合金钢和高淬透性钢 最好在350℃左右出炉,以免因冷速过快产生应力,或产 生 M 组织。 (4)扩散退火后若出现晶粒粗化,可以再进行一次完全退
火或正火来细化。
工艺参数:

T:Ac3+(20~30℃),
①当钢中含有强C化物形成元素(Mo、W、V、Ti等)时, 可适当↑T,使C化物较快溶入A; ②若钢中含有易使晶粒粗化的元素(如Mn)时,则应适 当↓T。

时效热处理的目的和原理

时效热处理的目的和原理

时效热处理的目的和原理

目的

时效热处理是金属材料加工中常用的一种热处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材料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改善材料的性能和特性。时效热处理主要应用于合金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和镍基合金等,其目的包括:

1.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通过时效热处理,可以使合金材料中的析出相细化

和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具体来说,时效热处理可以促进

固溶体中原子和析出相的扩散,使析出相尺寸减小,晶体结构更加紧密,从

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2.改善材料的耐腐蚀性能:通过时效热处理可以使合金材料中的析出相对晶界

和晶内存在一定的强化作用,从而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同时,时效热处

理还可以消除材料中的应力和缺陷,降低氧化速率,提高材料的抗腐蚀能力。

3.调控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时效热处理可以调控合金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实现

材料的定向凝固、形状记忆、超塑性等特性。通过控制时效热处理的温度和

时间,可以调控合金材料中析出相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实现材料性能的定

制化。

原理

时效热处理是通过在合金材料固溶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加热保温、固定时间后的快速冷却(也称为淬火)来实现的。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固溶处理:在固溶处理过程中,将合金材料加热到固溶温度,使固溶体中的

溶质原子溶解在基体原子中,形成一个固溶体溶液。固溶处理的目的是消除

材料中的过饱和溶质,使各元素均匀分散,准备进行析出相的形成。

2.时效处理:固溶处理后,将材料快速冷却到时效温度进行保温。时效温度一

般低于固溶温度,但高于室温。在保温过程中,固溶体中的溶质开始析出形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第五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
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使用性能和工艺性 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方法。
热处理是机械零件及工具制造过程中的重 要工序。它担负着改善工件的组织和性能,充 分发挥材料潜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 寿命的重要任务。
重要的机械零件必须经热处理才能获得良 好的使用性能。
§1.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分类
二、热处理的分类
常见热处理车间
加热
保温
冷却
§2.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温度 加热温度选择的理论依据——铁碳合金状态图; 但实际转变温度(相变温度)比状态图上的
临界温度(A1、A3、Acm )有一定的滞后现象,
采用代号表示。即:加热(c) 和冷却(r)

4秒


6秒



8秒


15秒
对于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1.亚共析钢:
F+P→F+A→A 2.过共析钢:
Fe3C + P → Fe3C + A → A
3.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晶粒的长大主要是依靠较大晶粒吞并较小
晶粒和晶界迁移的方式进行的。
晶粒的吞并与长大过程 为了防止晶粒长的粗大,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中温回火: 350~500℃,35~50HRC,获得高的弹性极限;

GCr15、2Gr13热处理实验报告

GCr15、2Gr13热处理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

1.硬度HRC

表1 GCr15钢热处理前后硬度

状态

1 2 3 平均

硬度

原件59.0 59.1 59.3 59.1

淬火后80.1 80.8 80.7 80.5

回火后79.8 79.4 78.9 79.4

表2 2Cr13钢热处理前后硬度

状态

1 2 3 平均

硬度

原件50.3 50.6 50.3 50.4

淬火后73.4 74.3 74.3 74

回火后63.4 63.2 63.3 63.3

六、金相照片及组织分析

1.金相照片

状态

GCr152Cr13 材料

原件

100μm 100μm

淬火后

100μm 100μm

回火后

100μm 100μm

2.组织分析

(1)GCr15钢合金含量较少、具有良好性能,经过淬火加低温回火后具有较高的硬度、均匀的组织、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接触疲劳性能。

(2)GCr15等温淬火组织为下贝氏体+碳化物+少量马氏体+极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变形很小,强度高,韧性好。

GCr15低温回火,马氏体分解,残余奥氏体转变,碳化物转变工艺特点为强调硬度取下限,强调韧性取上限。

(3)2Cr13属于不锈铁,硬度好,经过淬火处理后可以得到更好的机械性能,具有较好的可加工性,组织形态为马氏体型。

2Cr13处理应为淬火+高温回火,组织应为回火索氏体+未溶块状铁素体,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材料使用时耐腐蚀性。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3.1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得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3.1.1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3.1.2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及目的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及目的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及目的

一、常用热处理工艺:

1、回火:通过加热和慢速冷却,以改善金属材料机械性能和提高组

织稳定性。

2、正火:用于改善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改善其界面性能。

3、退火:通过加热和慢速冷却,以减软、增韧和提高可塑性的目的

而进行热处理。

4、淬火:通过加热和快速冷却的热处理,使金属材料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良好的耐磨性。

5、硬质化处理:使金属材料具有超强的硬度和韧性,提高耐磨性和

热强度。

6、马氏体稳定化处理:针对一些特定材料,利用恒定温度和时间,

使马氏体组织达到稳定。

7、球化处理:通过加热和冷却,使金属材料表面组织形成球状结晶,从而改善表面性能。

8、脆化处理:通过调节温度和时间,使金属材料变得脆性,以便后

期的热处理。

二、常用热处理的目的:

1、为了改善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提高其强度、韧性和硬度等。

2、为了改善金属材料的抗磨性,耐腐蚀性和热强度等。

3、为了改变材料组织结构,改善显微组织形貌,改变金属材料的晶粒大小。

4、为了改善金属材料的界面性能,使其变为球状结晶,从而改善了其可塑性和抗锈腐性。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pt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pt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pt
2023-10-28
目录
• 热处理原理 • 热处理工艺 • 热处理设备 • 热处理的应用 • 热处理的未来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热处理原理
热处理的定义
01
02
03
热处理定义
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金属材 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 ,以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 工艺方法。
热处理目的
主要是改善材料的切削加 工性、耐腐蚀性、抗拉强 度、疲劳强度等性能。
热处理原理应用
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业、 冶金工业、电子工业等领 域。
热处理的过程
加热
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 度,使其发生相变或奥氏 体化。
保温
保持一定时间,使金属材 料充分吸收热量,达到预 期的组织结构。
冷却
将金属材料冷却至室温, 完成组织转变。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相变原理
利用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 相变过程,改变材料的内部组
05
热处理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方向
高效热处理技术
发展高效、快速、节能的热处理技术,提高热处理质量和效率 。
新型热处理设备
研发新型热处理设备,替代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设备。
智能化热处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热处理过程的智能 化控制和优化。
能耗与环保问题
节能减排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df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df

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df

金属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以改变其物理和机械性能的过程。具体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退火是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金属内部应力和晶体缺陷,提高其延展性和韧性。

正火是将金属加热至临界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以使金属完全转变为马氏体,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淬火是将金属加热至临界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使金属快速转变为马氏体,并通过淬火介质的选择来控制金属的组织和性能。

回火是在淬火后将金属加热至较低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冷却,以降低金属的脆性,提高其韧性和塑性。

金属热处理工艺需要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以确保金属的组织和性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同时,不同金属和不同工件形状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过程中严禁出现过热、过冷、过度保持时间和不均匀冷却等情况,以免引起金属组织和性能的不均匀性。

总之,金属热处理通过控制金属的加热和冷却过程,可以改善金属的力学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适应不同工程需求的能力。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铝合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机

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然而,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可以通过热

处理来进一步改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过程,使铝合金的

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提高材料性能的目的。

铝合金热处理的原理是基于固溶体和析出相的原理。铝合金中存在多

种不同类型的固溶体相,如α相、β相、θ相等。这些固溶体相中溶解

了一定量的合金元素,通过热处理可以使合金元素溶解或析出,从而改变

材料的性能。热处理除了改变固溶体相的时效效应外,还可以通过形成析

出相来增强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铝合金热处理的工艺包括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固溶处理是将铝合金

加热到固溶温度,使固溶体中的合金元素溶解到铝基体中,然后快速冷却

以保持合金元素的固溶状态。固溶处理可以使合金元素溶解度增加,晶内

析出物减少,提高铝合金的塑性、延展性和韧性。时效处理是将铝合金在

固溶处理后加热到较低的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使合金元素通过固溶过

饱和形成析出相。时效处理可以增强铝合金的硬度和强度,提高其抗疲劳

和耐腐蚀性能。

对于不同的铝合金,热处理工艺也有所不同。常规的铝合金如2XXX、6XXX和7XXX系列合金,一般采用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热处理。而高强度铝合金如2XXX、7XXX系列合金,由于含有铜、锌等合

金元素,在时效处理时需要进行气体调节才能达到最佳的性能。

除了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还有一些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可用于改善铝

合金的性能。例如,冷变形后的铝合金经再热处理可以恢复其力学性能;

热处理工艺详解

热处理工艺详解

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是将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综合工艺过程。

热处理名词: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六章电子教案-4h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六章电子教案-4h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第六章电子教案-4h

第六章钢的加热

生产中,钢件的热处理过程一般都是由升温、保温和冷却三个基本阶段组成。工件的加热(含升温和保温),一般是为经济、高效地获得以下加热效果:①奥氏体晶粒细小、均匀;②过共析钢的奥氏体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含量适当;③碳化物细小、均匀、圆滑;④工件畸变、氧化、脱碳轻微,且没有其他加热缺陷产生。这样的加热效果是保证在随后冷却中得到优良组织、性能的基础,获得这样的加热效果可称是高质量的加热。

一般在空气炉、燃气(煤气、天然气等)炉中加热时,工件表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脱碳现象。严重的氧化、脱碳会使工件表面质量恶化,力学性能明显降低。为防止氧化、脱碳,需采用适当的加热设备、加热介质或保护措施。

本章主要介绍确定加热工艺参数的一般原则,常用加热介质的特点,氧化脱碳的形成过程及保护措施。

第一节确定加热工艺参数的一般原则

热处理加热工艺参数主要由钢的化学成分、工件的尺寸和形状决定,同时还与采用的设备、加热时的升温方式、装炉量以及工艺、性能要求等因素有关,加热工艺参数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

一、加热温度的确定

Fe-Fe3C相图是确定碳钢加热温度的主要依据。确定加热温度时,首先在Fe-Fe3C相图上找到该钢相变的临界温度,然后,综合考虑钢的冶金质量、工件尺寸形状、原始组织、加热方式、性能要求等因素,初步确定加热温度,最终的加热温度需根据工艺试验结果而定。

对一般碳钢工件,可参照表6 -1所给原则初步确定加热温度范围,然后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决定采用上限或下限温度:

1)工件尺寸小件取下限温度,大件取上限温度。

铝合金热处理-时效

铝合金热处理-时效

众所周知,固溶热处理过的材料,以时间和温度为主要因素,从过饱和固溶状态产生析出,在此过程中材料的强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现象,它是继固溶热处理的重要的过程。

一般在室温下引起的时效叫做自然时效,在高温下引起的时效叫做人工时效。前者也称为低温时效,后者也称为高温时效。在室温时效时,时效速度缓慢不能达到最终值,而在高温时效时,时效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引起软化。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图5 2014,6061合金板材的人工时效条件与强度的关系图5是2014,6061合金板材的高温时效曲线,根据时间和温度的因素来了解淬火时的强度变化。表4是实用合金的析出处理条件的一个例子。用日本工业标准标号表示,T4状态为低温时效,T6为高温时效。

某些合金在热加工时就呈固溶状态,不用淬火处理,而只用析出处理也能获得强度。6063挤压的材料的T5处理是其代表性的处理。在生产过程中,时效处理时的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不比固溶处理时少。因此更详细些就涉及到时效处理的机理。

如上所述,固溶热处理→室温过饱和固溶→时效→硬化发生性质上的变化,这是由于在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过程中合金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关于形成什么样的析出相,过去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在,对研究最多的了解详细的铝-4%铜合金的强化机理为例加以说明。

图6示出在两种时效条件下铝-4%铜合金析出硬化的区域、中间相的范围与硬度的关系,由此形成过饱和固溶体→G.P(1)→G.P(2)→→→CuAl2的序列。

图6 铝-4%铜合金在2种时效条件下时效硬化时组织对硬度的影响

由于在室温那样比较低的温度下形成G.P区,因而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以上加热时变为不稳定和再固溶。由于这样原因,在时效硬化时强化的机械性能可以返回到固溶处理后(沾火当时)的软质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回归。例如,铝-4%铜合金进行常温时效,产生G.P区,如果再把它在200℃下加热1分钟左右,就恢复到淬火后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殊形态的珠光体
当钢中加入合金元素时,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原子M可能取代 渗碳体中部分铁原子,形成(Fe,M)3C合金渗碳体,也可能 形成MC、M2C、M7C3、M23C6等合金碳化物。 P的组织形态仍然主要是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种。但同 时有一些特殊形态的P,如碳化物呈针状或纤维状的P。
•针状珠光体 当钢中含有一定数量的 Cr,在转变温度较低时, 可形成针状珠光体,其组 织外形呈黑色针状,整体 呈冰花状。

3、片状渗碳体的球化过程
渗碳体片中有位错存在, 并可形成亚晶界而引起渗碳 体断裂。 在 片状渗碳体亚晶界处 存

与坑壁接触的固溶体(F或A)具有 较高的C浓度,将引起C在固溶体中 的扩散,并以渗碳体的形式在附近 平面渗碳体上析出

在表面张力,使该处易形成
凹坑 。在 凹坑两侧的渗碳体 与平面部分的渗碳体相比, 具有 较小的曲率半径 ,导致 溶解度较大。
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类片状P 相似,只是片间距离 不同而已 600以下a

珠光体形貌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 氏 体 形 貌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托 氏 体 形 貌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P

S

T

2、粒状(球状)珠光体
 颗粒状Cm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  F与Cm的机械混合物,F呈连续分布。  按渗碳颗粒的大小,粒状 P 可以分为粗粒状 P 、粒状 P 、 细粒状P和点状P。

能使渗碳体成为颗粒(球)状,即获得粒状珠光体。

形成特点 粒P形成特点:
粒状P的形成 也是形核及长大过程
晶核主要来源于非自发晶核。 在共析和过共析钢中,粒状P的形成是以 未溶解的Cm点

作为相变的晶核,它按球状的形式而长大,成为F 基体上

均匀分布粒状Cm的 粒状P组织。

2、渗碳体的球化机理
粒状渗碳体,通过加热过程中片状渗碳体球状化获得。 根据胶态平衡理论,第二相颗粒的溶解度,与其曲率半 径有关: 渗碳体的尖角处曲率半径小,溶解度高→附近的固溶体具有 较高的 C 浓度 ,而靠近 平面处 (曲率半径大)的固溶体具 有较低的C浓度→引起了C的扩散,因而打破了碳浓度的胶 态平衡 →结果又导致尖角处的渗碳体溶解 ,而在 平面处析 出渗碳体(为了保持C浓度的平衡)。如此不断进行,最后 形成了各处曲率半径相近的球状渗碳体。

(2)珠光体的片间距离S0
在片状P中,一片铁素体和一片渗碳体的总厚度 ,称为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用S0表示。
S0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有关,可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表示: ΔT……过冷度(K) 形成温度越低,S0越小。

8.02 104  S0  ( A) T

 S0的大小取决于珠光体形成温度的原因,可以用碳原子扩 散与温度的关系 、 界面能与奥氏体与珠光体间的自由能之差 来解释。  形成温度降低,碳的扩散速度减慢,碳原子难以作较大 距离的迁移,故只能形成片间距离较小的珠光体。  珠光体形成时,由于新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的形 成将使系统的界面能增加,片间距离越小,相界面面积越 大,界面能越高。增加的界面能由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 能之差来提供,过冷度越大,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 别越大,能够提供的能量越多,能够增加的界面面积越大, 故片间距离就能减小。 G  VGv  S  VGs

片状渗碳体的球化过程,是通过渗碳体的断裂、C的扩散进行。 过程:

片状P转变为粒状P的金相照片
左图为部分球化;右图为全部球化



其它球化机理 调质形成球状珠光体 碳化物自M中析出经聚集、长

大而成


影响球化的因素:


塑性变形会增加F和渗碳体中的位错和亚晶界数量, 可促进渗碳体球化。

 碳化物形态:网状碳化物一般也会断裂和球化,但球

§4-2 珠光体形成机制 一、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P 相变的驱动力来自于

新旧两相的体积自由能之
差。 相 变 的 热 力 学 条 件 是 “要在一定的 过冷度 下相 变才能进行”。

二、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1、珠光体相变的领先相 珠光体形成的领先相,可以随相变发生的温度和奥氏体成分 的不同而异。

化不完全,故一般球化前需正火处理。

§4-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和组织形态
亚(过)共析钢中的珠光体转变情况,基本上与共析钢相
似,但要考虑先共析铁素体(或渗碳体)的析出。 一、伪共析转变

冷却速度较大时,非共
析成分的奥氏体被过冷到 伪共析区后,不析出先共 析相,而直接分解为铁素 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度,从而引起碳的扩散,为了保持 相界面C%平衡,即恢复界面奥氏体 的C的高浓度,必须从奥氏体中继 续析出低C的铁素体,从而使铁素

体晶核不断长大。

3、先共析铁素体的长大方式
 当 转变温度较高 时: Fe 原子活动能力较强, 非共格界面 迁移比较容易,故铁素体向无位向关系一侧的奥氏体晶粒长 大成球冠状. •当奥氏体的C%较高时,铁素体将连成网状, •当奥氏体的C%较低时,铁素体将形成块状。 •如果奥氏体晶粒较大,冷速较快,先共析铁素体也可能 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

•纤维状珠光体
纤维状碳化物与铁素体的聚合体 纤维的直径约为20~50nm,而且在碳的质量分数为 0.2%时,就可以使钢具有“全共析”组织。因此,这种组 织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
例如,含wC为0.2%和wMo为 4%的钢,在600~650℃转变后 其屈服强度可达770Mpa。

以纤维状形态存在的特 殊碳化物可以是Mo2C、

在一个P团中的F与Cm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这
样形成的相界面,具有较低的界面能,同时这种界面可有较高 的扩散速度,以利于P团的长大。

2、珠光体的亚结构(F中)
 退火状态下的片P中,F内具有 位错亚结构,位错密度约为

107~108/cm2,在一片F中存在有亚晶界,构成许多亚晶粒。
 淬火回火的粒状P中F基体具有多边化亚结构。  通过退火得到的粒状P中的F,由于在退火时发生了再结晶, 位错密度较低,因此不出现亚晶粒。  珠光体中渗碳体的亚结构 认识还不清楚,从珠光体中萃取 出来的渗碳体 观察到了位错 ,同时也看到了由均匀 刃型位错 组成的小角度晶界。

•过冷度小时Cm是领先相;过冷度大时F是领先相。
•在亚共析钢中F是领先相,在过共析钢中Cm是领先相,

而在共析钢中Cm和F作领先相的趋势相同。但一般认为
共析钢中P形成时的领先相是Cm.

2、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γ(0.77%C)
(面心立方)

→ α(~0.02%C) + Cem(6.67%C)
(体心立方) (复杂单斜)

(A,F,Cm)共存,过冷A的C浓
度不均匀. C浓度分布情况:与铁素体相 接的奥氏体 C浓度Cγ-α 较高 , 与渗碳体接触处的奥氏体的

γ

C浓度Cγ-cem较低。
在 奥氏体 中产生了 C 浓度差, 引起了C的扩散

4、珠光体转变的分枝机制
•P 中的渗碳体,有些以产生
枝杈的形式长大。渗碳体形核

后,在向前长大过程中,不断

P 形成包含着两个过程,碳的扩散 + 晶体点阵重构。
(1)形核 条件:需要满足系统内的“结构起伏、成分起伏和能量起 伏”。 部位:多半产生在奥氏体的晶界上(晶界的交叉点更有利 于珠光体晶核形成),或其它晶体缺陷(如位错)比较密集的 区域。

形状:片状形核

首先在 A 晶界上形成一小片 Cm ,这就可以看成是 P 转

(3)片状珠光体的分类
根据片间距离的大小,通常把珠光体分为:  普通P: S0=150~450 nm,光学显微镜下能清晰分辨出片层

结构;Ar1-650℃
 索氏体S: S0=80~150 nm,光学显微镜下很难分辨出片层结 构;650-600℃

 屈氏体T: S0=30~80 nm,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片层结构。



当 转变温度较低 时: Fe 原子扩散困难 ,非共格界面不易迁 移,而 共格界面迁移则成为主要 的,铁素体将通过共格界 面 向与其有位向关系的奥氏体晶粒内长大 。为了减小弹性 畸变能,铁素体将 呈条片状沿奥氏体某一晶面向晶粒内伸 展,此晶面为{111}α 面。
如果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中, 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状(为平行分布的针状或锯齿状) 析出-- 魏氏组织铁素体

三、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1、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在特定的奥氏体化和冷却条件下,可形成粒状珠光体 特定条件: 特定条件:

( a )奥氏体化温度低 (Ac1+10~20℃) ,保温时间较短,即
加热转变未充分进行,此时奥氏体中有许多未溶解的残留 碳化物或许多微小的高浓度C的富集区 ( b ) 转变为珠光体的等温温度要高,等温时间要足够长 (Ar1-20~30℃),或冷却速度极慢( 10~ 20℃/h),这样可

2、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
析出量与碳含量和冷却速度有关。wc高,冷速越大,少
形核、长大过程。 晶核大都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晶核与一侧的奥氏体晶粒 存在K-S关系,两者之间为共格界面,但与另一侧的奥氏体 晶粒则无位向关系,两者之间是非共格界面。

亚共析钢成份

晶核形成后,与F接壤的A的C%

Cγ -α 将增加,在A内形成C的浓度梯
GSE’:先共析F析出区 ESG’:先共析Fe3C析出区 G’SE’:伪共析转变区

G’

伪共析组织。
先共析与伪共析组织形成范围

二、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
Ⅰ Ⅱ

G ’

GSE’:先共析F析出区 ESG’:先共析Fe3C析出区 G’SE’:伪共析转变区

先共析与伪共Leabharlann Baidu组织形成范围

1、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 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三种形态,网状、块状 和片状(针状)。

W2C、VC、Cr7C3和TiC。

0.2%C-4%Mo钢在650℃保温2h后的组织

二、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1、珠光体相变的位向关系
通常P 均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核,然后向一侧的A晶粒内长大成
珠光体团,P团中的F及Cm与被长入的A晶粒之间不存在位向关 系,形成可动的非共格界面,但与另一侧的不易长入的A晶粒 之间则形成不易动的共格界面,并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4-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一、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根据Cm的形态不同,珠光体分为片状P、粒状P和针状P

1、片状珠光体
渗碳体呈片状,是由一层F和一层Cm层紧密堆叠而成。

(1)珠光体团
片层排列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 珠光体 领域或珠光体晶粒 ) 。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 珠光体团。
形成分枝,而铁素体则协调在 渗碳体分枝之间不断地形成。 •珠光体转变中的反常现象。 可能是前沿A中位错塞积引起

5、离异共析
正常的片状珠光体形成时,铁素体与渗碳体是交替配合 长大的。在某些不正常情况下,出现一些特异的现象。 a) 在A晶界上形成的渗碳体一侧长出一层铁素体,但此后却

不再配合成核长大。
b) 从晶界上形成的渗碳体中,长出一个分枝伸向晶粒内部, 但无铁素体与之配合成核,因此形成一条孤立的渗碳体片。 c) 由晶界长出的渗碳体片,伸向晶粒内后形成了一个P团。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 5-6 )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第四章 珠光体转变
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 A1 以下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转变,共析碳钢约在 A1~500℃温度之间发生,又称 高温转变 。

A(0.77%C) → F(0.0218%C) + Fe3C(6.69%C)


珠光体 Pearlite (符号:P) F+Fe3C 机械混合物
为了保持亚稳定平衡,凹坑两侧 的渗碳体尖角将逐渐被溶解,而 使曲率半径增大。

•曲率半径增大又破坏了此处相界面表 面张力(γcem-a-γcem-cem) 的平衡 。为了 保持表面张力的平衡,凹坑将因渗碳 体继续溶解而加深。
•在渗碳体片亚晶界的另一面也发生上 述溶解析出过程,如此不断进行直到 渗碳体片溶穿,一片成为两截。 渗碳体在溶穿过程中和溶穿之后, 又按 尖角溶解、平面析出 长大而向球 状化转化。 这种片状渗碳体断裂现象,在渗碳 体中位错密度高的区域也会发生。
变的晶核。 片状形核的原因是: • • • 新相产生时引起的应变能较小; 片状伸展时获得碳原子的面积增大; 片状形核时碳原子的扩散距离相对缩短。

(2)长大

珠光体形成时,纵向长大是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同时连续向 奥氏体中延伸;横向长大 是渗碳体片与铁素体片交替堆叠增多。

3、珠光体转变时碳的扩散规律
P刚刚出现时,三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