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知识点讲课稿
蒹葭 课件(知识点全)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 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1、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 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景物:1
作用:造成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给人萧瑟冷落之感, 渲染了凄婉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惆怅的 情怀。为主人公的活动和心情奠定了基础。
托物起兴,情景交融
3、诗中事物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蒹葭: 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 为霜—未晞—未已
道路: 长—跻—右
伊人所在: 方—湄—涘、央—坻—沚
4.这首诗从结构内容上看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 的爱情追求的?
写景
苍苍
蒹 葭
萋萋
采采
白 为霜 露 未晞
未已
凄凉清冷 寂寞感伤
朝露结融, 时间发展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
写
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 怅之情。
•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 (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 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蒹葭①苍苍② ,白露为霜。 所谓③伊人④ ,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① ,白露未晞② 。 所谓伊人,在水之③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④ ; 从之,宛在水中坻⑤ 。
溯游
溯洄①从②之,道阻③且长; 溯游④从之, 宛⑤在水中央⑥ 。
蒹葭采采① ,白露未已② ,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④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⑤ 。
3.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 洁品质的追求。
4.理想说 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 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所以伊人象征理想。
5.人生哲理说伊人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 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 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2024年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
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蒹葭10分钟试讲稿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整体把握,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教案6篇
Enjoy accomplishment at high tide, enjoy life at low tide, do meaningful work when you are thinking, and do interesting things when you are not in the mood.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蒹葭》教案6篇《蒹葭》教案篇1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__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第1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析教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析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定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蒹葭》PPT精品课件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 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 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 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 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 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蒹葭》精品课件
葭
道阻且右
苦苦追寻 上下求索
宛在水中央 地点变换 宛在水中坻 若即若离
宛在水中沚
飘忽不定, 伊人难求
教材课后习题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 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 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以《蒹葭》为例,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 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 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
(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 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 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 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 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 言的惆怅和伤感。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 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 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 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 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 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 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表现了其 思念之绵长,也暗示了“伊人”的身影无处不在, 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句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无论路途如何艰险,主 人公始终不放弃对所爱的人的追寻。“所谓伊人, 在水涘”“长所”谓“伊跻人”,“在右水”之“涘央。”“坻”“ 沚”“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困难 重重,突出了他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蒹葭讲课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 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 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
意境美 朦胧美
诗歌的含蓄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 2)形象可感。 3)余音绕梁。
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 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 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 神气质,被蒹葭、 露白、秋水澄 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蒹 葭
蒹 葭
《诗经· 秦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 问 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 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一、一唱三叹——读《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歌的音乐美
二、
二、美不胜收——品《蒹葭》
写景多为抒情,诗中写了哪些景
物?设置了一个什么氛围? 芦苇
白露秋霜
道路 秋水
晓雾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选取几个景物形成画面,用几句 话描绘出来。
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伊人”的高洁伊人----高洁、 可敬、可亲、可爱
诗歌的朦胧美
朦胧美: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
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
朦胧缥缈之感。
关于诗歌的中的“伊人”
还有别的内涵吗? 写爱情 写理想 写期盼 ……
初中语文《蒹葭》试讲逐字稿
初中语文《蒹葭》试讲逐字稿问候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的8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蒹葭》。
一、导入师:中国女科学家屠哟哟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奖,其名哟哟以及其研究的青蒿素,都包含在了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当中,让不少国人再度将目光聚集到了3000年前的古老诗集上。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学习兼葭,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师: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学会把握诗的节奏美和语言美。
第二个是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师:关于《诗经》你们都了解多少?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艺术手法称为赋、比、兴。
师:学习诗歌重在朗读,谁能勇敢的读一读?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师:声音非常洪亮。
但是记得注意这几个字音。
师:除了要读准字音以外,还要读准它的节奏,现在老师来读,同学们边听边划分句读。
师:诗经多是四字一句,所以说要两字一顿。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注意放缓速度,读准节奏。
师:那么现在开始全班齐读。
三、析读师: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读出了韵律感。
师:你也想来读?师:你读出了它的意境美。
那么,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师:谁能试着为我们来想象一下?师:大片的芦苇茂盛的生长着,秋天的露水变成了白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师:这样美的意境中,诗人在追寻什么呢?追寻爱情,恋人。
师:是否追寻到了呢?你来说一说。
师:是啊,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这是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美吗?师:读得真不错,再次去读这几句话。
师:追寻美好爱情是曲折漫长的,难以攀登的,但是他却没有放弃。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师:连用了三组,“溯游从之,溯洄从之。
”但是他的伊人依旧在水一方。
师:那么同学们伊人仅仅指的是恋人和爱情吗?整首诗都在寻求他的伊人,伊人到底是谁?师:哦,这位同学说是指一切美好的感情,可以是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等。
《蒹葭》的PPT解析讲课讲稿
7、内容: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主人公在蒹苍露白的河
畔,徘徊往复,心焦的寻求他的心上人(伊人)。抒写 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8、主人公的形象:热烈向往爱情,执着追求自己的理 想目标,不怕险阻,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青年。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 深 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9、《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了“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句是
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
10、“一切景语皆情语”。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
句俯拾皆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白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和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展
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
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
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 慕友人的心境。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怅然若失而 又热烈爱慕伊人的心境的?
1、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描写一幅 萧瑟冷落的秋景,渲染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 人”的情况进而抒发情感。全诗熔描写、抒情于 一炉。
2、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 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 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 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 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 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 情。
蒹葭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讲学稿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讲学稿中1、学习诗人执著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学习重点】1、体会重叠章句和比兴手法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习难点】学会从各种角度分析古诗的主旨。
【学习方法】吟读一一译读一一研读一一美读【预习交流】1、背景介绍本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前人评价:"意境空旷,寄托玄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飘渺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陈继揆语)“极缠绵,极倘恍,纯是情,不是景。
”(牛运丧语)2、注音兼葭()溯池I()晞()湄()• • • •跻()堆;()澳()汕()3、吟读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语言形式上的特点:①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
每节一换韵,如_、_、、.:、、一、、U—~ 易记忆,便于传播,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重章叠句的格式。
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仅仅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叹,形成回旋跌宕的效果。
当然在这种重复中还是有变化的,往往在反复咏叹中内容上、情感上是逐层推动的,从而更加突出主题。
4、解释实词兼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晞: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译读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兼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契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冇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蒹葭》课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 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央。
《诗经》的表现手法: 兴,起兴。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 再转正题。有时兴中有比,叫比兴。
赋,直接叙述铺陈。类似于 修辞中的排比。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一、初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 诵读全诗,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 表现的?(从节奏和韵律等方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比,比喻。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 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人》
手如柔荑(ti题),肤如凝脂,领如 蝤(qiu求)蛴(qi其),齿如瓠(hu沪) 犀。螓(qin秦)首蛾眉,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 。
爱情说 招贤说 理想说
秦风·蒹葭
闻一多: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 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 作业: • 1、背诵全诗。 • 2、
聆
感
听
受
三
公
千
元
年
前
华
东
夏
方
第12课《蒹葭》课件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
地区的乐调,共160篇;
风、雅、颂 (音乐曲调名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
称)
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
雅”“小雅 ,大雅31篇,小雅74
篇。
“颂"则是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 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蒹葭:
苍苍—萋萋—采采:都 是茂盛的样子,但芦苇 的颜色由苍青变成凄青, 又青里泛白。变化的三 个词语写出了时间的推 移。
为霜、未晞、未已:三 个词语写出了露水凝结 成霜,又化为露水,逐 渐变干的过程。预示着 时间的流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伊人的位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方:在水的那一边 湄: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
➢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没被阳光蒸发完
毕)
➢ 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 ,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 霜。
➢ 秋晨,秋水,蒹葭,白露--清虚寂寥之景含凄 凉哀婉之情,渲染气氛,烘托心境。
➢ 时间推移,暗示凝望追寻的时间之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蒹葭
——《诗经·秦风》
1.了解《诗经》 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2.反复诵读、 背诵诗歌,理 解诗歌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第12课《蒹葭》课件
(2)诗歌中的人物都有谁?他们的行动又是怎样的?
人物:佳人,抒情主人公。 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我们能 看出佳人踪迹飘忽不定,难以追寻。主人公的追寻之旅并不 顺利,他前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通过三个“溯 洄”“溯游”,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锲而不舍、执着追寻的 精神。
(3)男主人公在追寻“伊人”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一个“从” 字,请分析其作用。
环节三:对比阅读,体会两诗的异同。
《关雎》
《蒹葭》
相同点
都是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都大量使用重章叠 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 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 富于声韵美。
画面
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 韵味更加浓郁。
3.对比阅读,理解两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 体会其内在情韵。(重点)
二.研读与赏析诗歌
环节一:自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读出节奏和韵律。
蒹葭( jiān jiā ) 溯洄( sùhuí ) 伊人( yī )
晞( xī ) 湄( méi ) 沚( zhǐ )
板书设计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 伊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葭人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反伊 复人 咏难 叹求
《诗经》二首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我国流传下来的许多爱情故事都令人羡慕。 古往今来,对爱情的追求大都成为千古绝唱。今 天,我们学习《蒹葭》,一起去寻觅那最质朴的 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诗经·秦风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体味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感受中国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
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是儒家的
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其表现
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文学史上,“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无关。
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
比、兴
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
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感情投入地朗读全诗。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解读品味这首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
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
此时正是深秋季节的清晨。
诗人给我们营造出的是一种深秋季节凄清的气氛。
在这苍凉凄清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
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的心理。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密切、为诗人
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的,然而现在她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逆流而上,道路艰险而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达到;如果顺流而下,尽管相距可能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
身影在水边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如生。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
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咏唱的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
境十分清冷,心情越来越寂寞、凄凉。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渐变的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
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
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醇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
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全篇分三章,每章四句。
除最末一小句是五言外,其他的都是四言。
每章字句大致相同,只更换了少数词语,反复咏叹,令诗歌形式整齐,亦可增加抒
情效果。
这种形式称为重章叠句。
诗经作品大多语言质朴自然,用字浅白。
诗中亦经常运用叠字,如苍苍、萋萋、采采等,使描景状物细致,更形象化。
另外,运用叠字可增加节奏感,令感情浓重而逐层深入。
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抒发诗人未能寻到伊人的惆怅与焦虑之情。
此诗描写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不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象。
此诗以铺陈比兴的手法,十分真切地描
写了深秋的寒意萧瑟,以及歌者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一往情深。
《蒹葭》出自《秦风》。
对这首诗中“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
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
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
而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
但
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而且多数人都会把这个“伊人”想象成为女性),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思考与练习
一、背诵全诗。
关于这首诗主旨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思
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所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分组讨论交流。
提示:可以是同意其中一种说法,或者自
己还有另外的观点,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
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无关。
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
另外,重章(或叫复沓)、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
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每章开头起兴,并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后面所写的是寻求“伊人”而不可得的过程,以叙述和铺陈为主,采用的是赋的表现手法,其中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将人物的感情表达得委婉有致。
另外,“蒹
葭”双声,“苍苍”、“萋萋”、“采采”叠字;整首诗的重章叠句形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富于音乐之美。
三、下面是这首诗第一章的翻译,请仿照它将后两章也翻译出来。
河边芦苇青苍苍,
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选自程俊英《诗经译注》)
河边芦苇密又繁,
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以上翻译均选自程俊英《诗经译注》)
再提供一则参考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
霜。
我思念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
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
干。
我思念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
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
痕。
我思念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
找她,路途艰险如弯
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