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时作业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0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0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1.(2019·辽宁大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2)题。

杜鹃花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B[“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寄芳丛”写到杜鹃花。

]★(意象作用)(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

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 chì):水鸟名。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鉴赏诗歌的形象(讲)(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鉴赏诗歌的形象(讲)(含解析)

专题16 鉴赏诗歌的形象(讲)目标明讲1.了解鉴赏诗歌形象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考点详讲◇考点一:意象【真题回放】1.(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题目,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关键是诗歌的一些答题思路和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很容易得分。

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炼字”注意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切入。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

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2.(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雨过至城中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第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第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教版)用?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

“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注】骆宾王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注】郑少府,骆宾王的朋友。

唐高宗显庆年间,契丹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

郑少府正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

骆宾王写下了这首诗为他送别。

简析本诗主人公的形象,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参考答案】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个侠客形象。

他豪爽而又雷厉风行,有很高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有高超的武艺和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答侧面描写、侧面衬托也可以)的手法刻画这一形象,如借写骑马弯弓侧面衬托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1.(2019届芜湖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秋兴程馞【注】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

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渔船。

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

②“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

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品性。

(2)这首词下阕描绘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

②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规范训练(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规范训练(含答案)

第二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④。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④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1)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洲外”三句,词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从“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令人神伤;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令人慨叹;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令人感喟;④怀才不遇,功业未成,颇感失意。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6鉴赏诗歌的形象(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6鉴赏诗歌的形象(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6 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题型对点练1.[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2.[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断:夜深。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3.[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上早秋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4.[景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恨纳兰性德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答:5.[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光景形象)课时作业(含分析)专题十四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光景形象 ]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四周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清静。

沿途是莓苔,眺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2.阅读下边的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江陵使至汝州①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

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颍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此叫做“寒食节”。

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述了一幅清爽明朗的画面,天气明朗,麦子一片金黄,山岳青如染出,轮廓鲜明。

3.阅读下边的诗歌,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①北驿( 唐) 宋之问阳月南飞雁,听说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回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宋之问流放钦州( 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 ) 路过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

先人以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限,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请归纳并简要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4)鉴赏诗歌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24)鉴赏诗歌形象

专项对点练(二十四) 鉴赏诗歌形象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导学号:35900080】赠内人①张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①内人: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称“内人”。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宫门。

③窠:巢穴。

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项对点练:31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项对点练:31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时间:40分钟 分值:42分)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送魏万之京李 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1)找景物。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 。

(2)组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析特点设意境。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 画面。

自主尝试: [答案] 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自主尝试: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鹧鸪天陆 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 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一种道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

B.下片头三句表明词人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

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D [本题四个选项针对作品中关键语句和词语的意思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命题。

D项,“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错误。

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没有写闲居生活感受,而是话锋一转,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对待平常人一样。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7.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时作业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7.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时作业

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人物形象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答:(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解析:(1)此题实际是分析诗中情感,“恨”的对象在“天涯”,联系下文中的“月”“心里事”,可知此“恨”应为思念远方亲人的怅恨之情。

(2)考查诗歌中人物的形象题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在解答此题时,关键是如何读懂诗歌的内涵,考生可以从诗歌的题目和诗中情感色彩浓厚的“恨”“摇曳”等词语入手,体味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的形象。

(3)做炼句的题目,重点是对该句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读懂诗歌内涵的基础上,针对题目涉及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

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注】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

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氤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鉴赏诗歌的形象(测)(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鉴赏诗歌的形象(测)(含解析)

专题16 鉴赏诗歌的形象(测)(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0分,共100分。

)1.(2016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10分)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杨万里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

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

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5分)【答案】(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

首联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获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

(2)这两句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2)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

(5分)【答案】①颈联写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

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②尾联写到正是过江之时,且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愁”;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Word含答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Word含答案

1.(2014长沙三模)阅读下边的诗歌, 回答下列问题。

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 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 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 , 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 : 出行的人。

谈谈本诗颔联描述了一幅如何的边塞风景。

分析 : 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 要先答出特色, 再联合诗句详细解说。

答案 : 诗歌在颔联描述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情景。

雨后傍晚时, 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 , 袅袅的炊烟还回旋在被绿杨拥簇的乡村上, 显现了一幅旖旎如江南风光又不失北国雄浑的壮丽图景。

2.(2014西安五校二模) 阅读下边这首诗, 回答下列问题。

①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即使非我有, 思索似在故山时。

鹤盘运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②凉月照窗欹枕倦, 澄泉绕石泛觞迟。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

洋州, 今陕西洋县 , 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 是一种游戏。

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分析 : 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 既要有情景特色, 又要把颔联的诗意解说出来。

1答案 : 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回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结尾飞向其他树枝的孤寂、冷清情景。

3.(2013山东潍坊模拟) 阅读下边一首诗, 达成后边的题目。

秋发庾岭①汤显祖枫叶沾秋影 , 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 , 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 , 江光满客衣。

彷徨今晚月 , 孤鹊正南飞。

【注】①作者上书抨击朝政, 惹恼显贵 , 被贬为徐闻典史, 此诗写于上任途中。

联合全诗 , 简要剖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

分析 : 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 既要答出“孤鹊”意象的特色, 又要讲清这一意象的内涵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

答案 : ①“孤鹊”表现了作者的愁苦与茫然; ②作者以“孤鹊”自喻, 表现了心里的孤寂与伤感。

4.(2013湖北黄冈高三 5 月模拟 ) 阅读下边的宋诗和元曲, 达成后边的题目。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7鉴赏诗歌的语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7鉴赏诗歌的语言

课时作业7 鉴赏诗歌的语言题组一对点练1.[炼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定楼遇急雨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①逢峒獠②,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②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2.[诗眼]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阳日再到共城①百源故居邵雍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

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

乡人应笑我,昼锦②是男儿。

【注】①共城:今河南辉县。

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

②昼锦:衣锦还乡。

据《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

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3.[炼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②祢,祢衡,有辩才,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4.[语言风格]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

答: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炼字]“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鉴赏诗歌的形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90分钟分值:143分)1.(2016·南昌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11分)泊自沙渡真山民【注】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诗人与鸥鸟分别住于洲渚之上的景象。

诗人把鸥鸟与明月看作是朋友一般,可以在洲渚之上分住,可以相邀来船上共眠,烘托(描绘)出了一个漂泊于江湖之上的隐士形象。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漂泊江湖、无法排遣的愁思,以及对国家灭亡的哀痛之情。

诗人先直抒胸臆,以“无奈”抒发愁思之浓;再借景抒情(或用典),通过听到杜鹃声使人更添愁思来表达“离怀”之深。

2.(2016·衡水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1)~(2)题。

(11分)行香子许古①秋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

醉模糊、信手挥毫。

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诗歌鉴赏(关注诗歌形象)27+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诗歌鉴赏(关注诗歌形象)27+Word版含答案.doc

卷面:禁止勾画、涂抹、潦草,否则立即打回重写...................。

※理论高度鉴赏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要表现的人物。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技巧点拨1.找准人物形象。

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时要分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自己。

2.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

3.结合诗歌标题、注释等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考生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或注释进行分析。

因为诗歌的标题或注释往往可以透露出诗歌的思想感情,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与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

考生整体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感情之后,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了。

【实践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鉴赏古诗形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鉴赏古诗形象

专题九古诗词鉴赏对点精练一鉴赏古诗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在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
对点精练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
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

②沈冥:隐居的人。

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写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而无法达
成本心,于是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注]春寒。

注特地:特别。

说说“双燕”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发主人公的情思,既有对成双晚归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

与下片“独倚”呼应,衬托其孤独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注]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作此诗时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以岁寒而变节,只求贡献于人,荫庇他人。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元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此时诗人已六十多
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

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

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了老翁的体衰闲散。

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②艺随身。

花柳③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④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这首词作于晏殊知永兴军任上,此时晏殊年过六十,被贬官多年。

②博:众多,丰富。

③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

④漫:枉,徒然。

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以上片为例,说说是如何塑造歌者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年轻时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

(2)运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直接描写突出歌者的多才多艺。

“花柳上,斗尖新”,在各种竞赛中出类拔萃,表现歌者对技艺的追求。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突出其高亢美妙的歌声。

“蜀锦缠头无数”是侧面描写,通过观众对她的赞赏,写出她技艺的高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曾任渝州刺史。

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

李白临别寄赠诗,以抒心志。

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
《逍遥游》中的“大鹏”,象征意义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夸张(或“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一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是逍遥自由的象征,李白笔下的“大鹏”是自信进取的象征。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用意?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个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最后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所以你李邕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②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揶揄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

③最后两句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或“桀骜不驯”)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