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在金电极表面的选择性化学镀富集的研究
化学镀
化学镀化学镀是一种在无电流通过的情况下,金属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还原剂的作用下通过可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具有催化表面(催化剂一般为钯、银等贵金属离子)的镀件上还原成金属,从而在镀件表面上获得金属沉积层的过程,也称自催化镀或无电镀。
化学镀最突出的优点是无论镀件多么复杂,只要溶液能深入的地方即可获得厚度均匀的镀层,且很容易控制镀层厚度。
与电镀相比,化学镀具有镀层厚度均匀、针孔少、不需直流电源设备、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但化学镀镀层质量不很好,厚度上不去,且可镀的品种不多,故主要用于不适于电镀的特殊场合。
在化学镀中,金属离子是依靠在溶液中得到所需的电子而还原成金属。
化学镀溶液的组成及其相应工作条件必须是反应只限在具有催化作用的制件表面,而溶液不应自己本身发生氧化还原,以免溶液自然分解,造成溶液过快地失效。
化学镀所需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852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控温搅拌;增力电动搅拌机。
化学镀工艺流程:机械粗化→化学除油→水洗→化学粗化→水洗→敏化→水洗→活化→水洗→解胶→水洗→化学镀→水洗→干燥→镀层后处理。
1化学镀预处理需进行化学镀的镀件一般不溶于水或者难溶于水。
化学镀工艺的关键在于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使镀件表面生成具有显著催化活性效果的金属粒子,这样才能最终在基体表面沉积金属镀层。
由于镀件微观表面凸凹不平,必须进行严格的镀前预处理,否则易造成镀层不均匀、密着性差,甚至难于施镀的后果。
1.1 化学除油镀件材料在存放、运输过程中难免沾有油污,为保证预处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除油处理,去除其表面污物,增加基体表面的亲水性,以确保基体表面能均匀的进行金属表面活化。
化学除油试剂分有机除油剂和碱性除油剂两种;有机除油剂为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一般用于无机基体如鳞片状石墨、膨胀石墨、碳纤维等除油;碱性除油剂的配方为:NaOH:80g/l,Na2CO3(无水):15g/l,Na3PO4:30g/l,洗洁精:5ml/l,用于有机基体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除油;无论使用哪种除油试剂,作用时都需要进行充分搅拌。
铜基化学镀Ni-P-B合金工艺及镀层性能研究
向化学 镀 N . 金 镀 液 中加 入 适 量 K H , i P合 B 获
多元镀层仍有许多 的缺点 , 如性脆 、 韧性差 、 润滑性
能低 、 与基 体 结 合 力 不 强 而 容 易 剥 落 等 , 生 产 中 在
不 能很好 的得 到应 用 4 。因而 必 须 研 究 出 具有 高 J
腐蚀性 和 可焊 性 , 并且 与铜基 体 结合 牢 固。
关
键
词 : 学镀 ;N —— 化 i B合金 镀层 ;可 焊性 ; 腐蚀 性 P 耐
文献 标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Q 5 . T 132
S u y o c o o y a d Pe f r a c f El c r l s t d n Te hn l g n r o m n e o e t o e s NiP- Al y Co tn n Co p r S b t a e - B l a i g o p e u s r t o
得 化学镀 N.— 金 镀 液 。对 镀 液 中络 合 剂 和 还 i B合 P
原 剂 的影 响进 行 正 交 试 验 , 合 考 虑 沉 积 速 度 、 综 镀 层 表观 及成 分 等指 标 , 获得 化 学镀 N .— 金 最 佳 i B合 P
硬度 、 韧 性 、 异抗 腐 蚀 性 能 的合 金 镀 层 以满 足 高 优 生产 要 求 , 化 学 镀 高 磷 低 硼 [ P):6 ~ % , 而 W( % 9 W( )= .% 一15 ] B 05 .% 合金 镀层 具有 上 述优 点 。 在 N—— 金 镀层 中 , i B合 P 磷元 素 一 般来 自于 次 磷 酸钠 , 而硼 的来 源 是 硼 氢 化 钾 或 硼烷 类 化 合 物 。硼 烷 类化 合物 能 在相 对 宽 松 的环 境 中稳 定存 在 , 比 是 较 理想 的还 原 剂 , 高 昂 的价 格 和 较 低 的还 原 效 率 但 限 制 了其在 生 产 中 的应 用 ; 而硼 氢 化 物 不 仅 具 有 极 高 的还 原 能力 和 还 原 效 率 , 格 也 相 对 较 低 。但 硼 价 氢 化物 在 中性 及 酸性 条 件 下 极 易分 解 J该 反 应 受 , 温 度 、H 及 溶液 成 分影 响较 大 。根 据 K evy等 。 p reo 。 提 出的硼 氢 化物 的分 解 经验 公 式 , 确定 硼氢 化 物 在 生 产 中使 用 应保 持 p H≥l 。 1
电镀铜半导体报告
电镀铜半导体报告简介电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且致密的金属膜。
在半导体行业中,电镀技术在制备半导体器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介绍电镀铜在半导体制备中的应用和相关工艺步骤。
1. 原理电镀铜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在导电基材表面沉积一层铜膜。
通常使用的电解液是含有铜盐和其他添加剂的溶液,通过在电解槽中施加电流,将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沉积在基材上。
2. 工艺步骤电镀铜的工艺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清洗基材使用化学溶液或机械方法清洗基材表面,去除表面杂质和氧化物。
清洗过程可以提高铜膜的附着力和均匀性。
2.2 表面活化在基材表面形成活性基团,提高铜离子在基材上的还原速度。
常用的表面活化方法包括酸洗、碱洗和等离子体处理等。
2.3 电解液配制根据所需的铜膜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电解液组分和浓度。
常用的电解液成分包括铜盐、酸碱调节剂、添加剂等。
2.4 电镀将清洗好的基材放入电解槽中,连接电源,施加电流。
电流通过电解液,将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沉积在基材上。
电镀过程需要控制电流密度、温度、搅拌等参数,以获得均匀的铜膜。
2.5 清洗和脱膜在电镀完成后,需要将基材从电解槽中取出,清洗掉残留的电解液和添加剂。
随后,使用化学溶液或机械方法将铜膜表面的氧化层去除,以提高铜膜的质量。
2.6 检测和评估通过对电镀铜膜进行表面形貌、厚度、附着力等性能的测量和评估,判断电镀过程的质量和铜膜的可靠性。
3. 应用电镀铜在半导体制备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金属导线半导体器件中的金属导线通常由铜制成,通过电镀技术在半导体基材上形成金属导线。
这些导线用于连接不同的器件,实现电路的功能。
3.2 互连层在多层半导体芯片中,不同层之间需要通过金属导线进行互连。
通过电镀铜技术,可以在不同的层之间形成致密的金属导线,实现芯片内部各个功能区域的连接。
3.3 焊盘和引脚半导体器件通常需要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这就需要在芯片上制备金属焊盘和引脚。
电镀和化学镀技术
(四)金属的电沉积过程
金属电结晶三步骤对电沉积的影响: 3)在电流密度也相当大,过电位的绝对值很大时,被还 原的金属离子数量很多,在电极表面上形成了大量的吸附 原子。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很有可能聚积在一起,形成新 的晶核。而且极化越大形成晶核的几率就越大,速度就越 快,晶核的尺寸也就越小,因而可以获得细致光滑的金属 层。所以在电镀过程中,极需要在晶体生长的同时,还有 大量的晶核形成。电镀时总是设法使阴极电化学极化大一 些。
(一)电镀液组成 1.主盐:能够在阴极上沉积出所要求的镀层金属的 盐。 主盐浓度要有一个适当的范围。 主盐浓度高,溶液的导电性和电流效率一般都较 高,可使用较大的电流密度,加快沉积速度。但是, 主盐浓度升高会使阴极极化下降,出现镀层结晶较粗, 镀液的分散能力下降。 主盐浓度低,则采用的阴极电流密度较低,沉积 速度较慢,但其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均较浓溶液好。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五、热处理用镀层 为了改善机械零件的表面物理性能,常常需要进 行热处理。但是,如果零件的某些部位,在热处理 时不允许改变它原来的性能,就需要把这个部位局 部地保护起来。例如,防止局部渗碳需镀铜,防止 局部渗氮则应镀锡。
电镀层的分类: 3)功能性镀层: 六、修复性镀层 一些重要的机械零部件,例如各种轴、花键、齿 轮及压辊等,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或在加工过程 中磨削过度,均可用电镀法予以修复,使其重新发 挥作用。可用于修复尺寸的镀层金属有铜、铁、铬 等。 七、可焊性镀层 一些电子元器件组装时,需要进行钎焊。为了改 善它们的焊接性能,需要镀以锡、银等。
目前,金属镀层的应用已遍及经济活动的各个 生产和研究部门,例如机器制造、电子、仪器仪 表、能源、化工、轻工、交通运输、兵器、航空、 航天、原子能等。
铜镀金电镀工艺与制作技术分享
铜镀金电镀工艺与制作技术分享1. 简介铜镀金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工艺,用于美化和保护物体的表面。
它涉及在物体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金属镀层,通常是铜与金属相结合。
铜镀金既能提供金属的高光泽度和金色外观,又能增加物体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本文将分享铜镀金的工艺流程、常见的制作技术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铜镀金工艺流程铜镀金的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清洗和预处理在进行铜镀金之前,物体的表面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洗和预处理,以去除污垢、氧化物和其他杂质。
常用的清洗方法包括碱性清洗、酸洗和电解清洗。
清洗后,物体表面将变得清洁,有利于金属镀层的附着性和均匀性。
2.2 铜镀层的制备在制备铜镀层前,物体的表面需要涂覆一层铜基底层,通常使用静电沉积或化学沉积的方法进行。
铜基底层有助于提高铜镀层的附着力和平滑度,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导电层。
2.3 电镀铜电镀铜是铜镀金的关键步骤。
在铜镀液中,通过电解的方式,在待镀物体表面上沉积一层均匀的铜层。
电镀铜可以使用钝化法、电解沉积法或包覆法等不同的方法进行。
其中,阳极氧化法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电镀过程中,要控制镀液的温度、电压和电流密度等参数,以确保铜层的质量和厚度符合要求。
2.4 镀金层的制备铜层完成后,需要在其表面上镀覆一层薄薄的金属层,通常选择金或金合金。
金层的厚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一般在几微米至数十微米之间。
镀金层不仅赋予物体金色的外观,还提供了更高的耐腐蚀和耐磨性。
3. 铜镀金的制作技术3.1 真空金属化技术真空金属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制作镀金层的技术。
它通过在真空环境中蒸发金属,使其在待镀物体表面沉积形成金层。
这种技术具有制备金属层均匀、致密和光滑的优点。
真空金属化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铜镀金,适用于精密仪器、珠宝和装饰品等领域。
3.2 浸镀技术浸镀技术是一种实现金属镀层的简单方法。
它通过将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浸泡在待镀物体中,使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物体表面形成金层。
铜基细间距图形电路化镀镍钯金
铜基细间距图形电路化镀镍钯金摘要:对于重布线精密细间距图形电路(线宽/线距20μm/20μm),化镀镍钯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技术,既可以为布线金属层提供优良的保护层,又可为后续I/O电极键合印刷提供绝佳的导电过渡层,对重布线金属化(RDL)尤其是细间距图形电路表面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RDL;细间距图形电路;化镀镍钯金1引言化学镀是一种不需要导电,依据氧化还原原理,利用强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而沉积在各种材料表面形成致密镀层的方法。
金属图形电路要制备导电性好,后续可打线印刷,耐腐蚀氧化,有一定厚度的镀层,往往需要线条表面进行化镀处理1。
化镀镍钯金(ENEPIG)因均镀能力好,平整性高在细间距图形电路表面处理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重布线金属化大多数采用的铜基材由电镀完成,工艺方面在覆胶曝光显影利用MASK OPENING出待镀线条或图形,经化镀后去胶刻铜最终完成RDL金属化重布线。
本次铜基细间距图形电路加上较窄的线宽线距(20μm/20μm)对化镀镍钯金工艺有较高的技术挑战,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①铜基材的镍前活化②镍外扩(OVERPLATING)的控制③亚硫酸根型镀金液钯上镀厚金的工艺窗口,而铜基精密细间距图形电路化镀镍钯金工艺的顺利研发不仅为重布线金属化表面处理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而且同时对亚硫酸根型镀金液钯上镀厚金提供了借鉴方法。
2铜基化镀镍钯金工艺流程及控制2.1化镀镍钯金工艺流程图化镀镍钯金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化镀镍钯金工艺流程图2.2工艺控制2.2.1 前处理前处理用以除去铜面氧化物,粗化铜表面,以便在铜面活化沉钯,形成镍还原的催化中心。
对后续得到均匀的镀层及防止镍的漏镀渗镀,甚至整个化镀镍钯金工艺至关重要。
(1)DESCUM 在做化镀前处理之前,为确保上道工艺显影开孔后待镀铜线无残胶,可先对铜基WAFER进行O2 PLASMA DESCUM微处理。
利用O2氧化性去除有机物从而达到清除残胶目的。
【实验】电镀铜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电镀铜实验报告篇一:电镀铜--原理(参考)电镀铜原理篇电镀是指利用电解的方法从一定的电解质溶液(水溶液、非水溶液或熔盐)中,在经过处理的基体金属表面堆积各种所需性能或尺寸的连续、均匀而附着堆积的一种电化学过程的总称。
电镀所获得堆积层叫电堆积层或电镀层。
镀层的分类方法:按使用目的:防护性镀层、防护装饰性镀层和功能性镀层按电化学性质分类:阳极性镀层和阴极性镀层。
阳极性镀层:凡镀层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电位为负时,镀层是阳极,称阳极性镀层,如钢上的镀锌层。
阴极性镀层:镀层相对于基体金属的电位为正时,镀层呈阴极,称阴极镀层,为阻隔型镀层,如钢上的镀镍层、镀锡层等,尽可能致密。
一、电镀的基本原理及工艺1电镀的基本原理(1)电化学发应以酸性溶液镀铜为例简述电镀过程大的的电化学反应阴极反应:Cu2++ 2e = Cu2H+ + 2e = H2阳极反应:Cu - 2e = Cu2+4OH-- 4e = 2H2O+O22、电镀液组成电镀溶液有固定的成分和含量要求,使之达到一定的化学平衡,具有所要求的电化学性能。
镀液构成:电镀液由主盐,导电盐,活化剂,缓冲剂,添加剂等组成。
电解溶液按主要放电离子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主要以简单(单盐)形式存在和主要以络离子(复盐)形式存在的电解液两大类。
主盐在阴极上沉淀出所要求的镀层金属的盐称为主盐。
镀液主盐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镀层的质量。
主盐的浓度过高,则镀层粗糙;主盐浓度过低,则允许的电流密度小,电流效率明显下降,影响堆积速度,还将导致其它问题。
导电盐提高溶液导电性的盐类,增强溶液导电性,提高分散能力。
缓冲剂能使溶液pH值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物质。
电解液中活化剂阳极活化剂,能促进阳极溶解,使镀液中镍离子得到正常补充,氯化物含量过低,阳极易钝化,过高,阳极溶解过快,镀层结晶粗糙。
络合剂能与络合主盐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物质称为络合剂。
添加剂为了改善镀层的性质,可在电解液中添加少量的添加剂。
化学镀简介
能,晶粒细,无孔,耐蚀性好。 5. 化学镀工艺设备简单,不需要电源、输出系统及辅助
电极,操作时只需把工件正确悬挂在镀液中即可。 6. 化学镀溶液稳定性较差,寿命短,成本高。
化学镀的条件
1. 镀液中还原剂的还原电位要显著低于沉积金属的电位。 2. 镀液不产生自发分解。 3. 调节溶液PH值、温度时,可以控制金属的还原速率,
比较单纯 比较小 比较小 大 长 不均匀 导体 低
相当复杂 大 大 小 短 非常均匀 导体、非导体 高
化学镀镍的基本原理
化学镀镍的发展
1944年,Brenner和Riddell进行了第一次实验室实验,开 发了可以工作的镀液并进行了科学研究。
60~70年代,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改善镀液性能。
80年代后,镀液寿命、稳定性等得到初步解决,基本实 现镀液的自动控制。
原子氢态理论
1946年,Brenner和Ridder提出;1959年Gutgeit实验验证了该假说 1967年,苏联人对该理论又做了深入研究提出:还原镍的物质实质上就
是原子氢。
NaH2PO2→ Na++H2PO2-
1)镀液在加热时,通过次亚磷酸盐在水溶液中脱氢,形成亚磷酸根,同 时放出初生态原子氢
活化:
为了使待镀件获得充分活化的表面,以催化化学镀反应的进行。
化学镀铜基本原理
• 化学镀铜概述:
化学镀铜是电路板制造中的一种工艺,通常也叫沉铜, 是一种自身催化性氧化还原反应。首先用活化剂处理,使 绝缘基材表面吸附上一层活性的粒子通常用的是金属钯 (ba)粒子(钯是一种十分昂贵的金属),铜离子首先在 这些活性的金属钯粒子上被还原,而这些被还原的金属铜 晶核本身又成为铜离子的催化层,使铜的还原反应继续在 这些新的铜晶核表面上进行。
电镀铜 化学实验报告
电镀铜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方法制备出铜电镀,并研究电流强度对电镀质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电镀是利用电解的原理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积在电极表面的过程。
在电镀实验中,我们将铜离子溶液作为电解液,利用电解槽中的电流,在阴极上沉积出金属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电解槽、电极、铜离子溶液以及电源连接线等仪器材料准备齐全。
2. 实验装置搭建:将电解槽中铜离子溶液倒入,将阳极和阴极分别置于电解槽中,确保两极不接触。
3. 调节电流强度:打开电源,通过调节电源的电流强度控制旋钮,调整电流强度为1A。
4. 开始电镀:将阴极放入电解槽中,保证铜离子溶液覆盖阴极表面,打开电源,开始电镀。
5. 观察电镀过程:在电镀过程中,观察阴极表面的变化,譬如开始会有一层淡黄色沉淀逐渐变为红铜色。
6. 调节电流强度:重复以上步骤,分别调节电流强度为2A和3A,进行电镀,观察阴极表面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1A电流强度下电镀,电镀时间为30分钟,阴极表面形成了一层均匀的红铜沉淀。
电镀质量较好。
在2A电流强度下电镀,电镀时间为30分钟,阴极表面形成了一层红铜沉淀,但表面不均匀,有一些凸起和凹陷。
在3A电流强度下电镀,电镀时间为30分钟,阴极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红铜沉淀,但表面非常不均匀,有较多的凹陷和坑洞。
实验分析: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电流强度对电镀质量有影响。
在1A电流强度下,电镀质量较好,铜沉淀均匀。
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电镀质量变差,表面变得不均匀,出现凸起和凹陷。
这是因为较低的电流强度有利于离子的均匀分布和沉积,而较高的电流强度则促进了不均匀的沉积。
此外,较高的电流强度会导致阴极温度升高,使电镀质量更加不稳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铜电镀,并发现电流强度对电镀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较低的电流强度有利于获得均匀的电镀层,而较高的电流强度会使电镀质量变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所需电镀质量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电流强度。
表面化学镀
表面化学镀的基础知识一、化学镀原理化学浸镀(简称化学镀)技术的原理是:化学镀是一种不需要通电,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利用强还原剂在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而沉积在各种材料表面形成致密镀层的方法。
二、化学镀镍层的工艺特点化学镀是无电沉积镀层,选择合适的化学镀溶液,将被镀工件表面去除油污后直接放入镀液中。
根据设定的厚度确定浸镀的时间即可。
一般只要有塑料或聚四氟容器,加热方式灵活,备有(如蒸汽、油炉、煤气)烧水装置均可!这三种方法获得的镀层中,对于大多数金属镀层结合强度及硬度等来说无明显差异!化学镀优点是:(1)工艺简单,适应范围广,不需要电源,不需要制作阳极,只要一般操作人员均可操作。
(2)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好。
(3)成品率高,成本低,溶液可循环使用,副反应少。
(4)无毒,有利于环保。
(5)投资少,数百元设备即可,见效快。
化学镀不及电镀、电刷镀沉积速度快!电刷镀的阳极形状比较灵活,特别适于局部镀和工件修复;电镀对阳极材料、形状要求比较高,可获得厚镀层,适于批量生产。
但电镀、电刷镀均需电沉积镀层!需要上万至数万元的设备,工艺复杂。
电镀、电刷镀铜、锌、银等不同程度地使用氰化物剧毒品,三废处理比较麻烦,成本高!三、化学镀技术应用化学镀在金属材料表面的应用铝或钢材料这类非贵金属基底可以用化学镀镍技术防护,并可避免用难以加工的不锈钢来提高它们的表面性质。
比较软的、不耐磨的基底可以用化学镀镍赋予坚硬耐磨的表面。
在许多情况下,用化学镀镍代替镀硬铬有许多优点。
特别对内部镀层和镀复杂形状的零件,以及硬铬层需要镀后机械加工的情况。
一些基底使用化学镀镍可使之容易钎焊或改善它们的表面性质。
1、化学镀镍由于化学镀镍层具有优良的均匀性、硬度、耐磨和耐蚀等综合物理化学性能,该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化学镀镍在各个工业中应用的比例大致如下:航空航天工业:9%;汽车工业:5%;电子计算机工业:15%;食品工业:5%;机械工业:15%;核工业:2%;石油化工:10%;塑料工业:5%;电力输送:3%;印刷工业:3%;阀门制造业:17%;其他:11%。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之化学镀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化学镀摘要:介绍了化学镀技术的作用原理、工艺特点、分类。
总结了化学镀技术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化学镀;表面处理技术;展望表面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包括表面物理、表面化学和表面工程技术三大分支它从原子、分子角度阐明固体表面的组成、结构和电子状态及其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为表面工程技术提供科学的基础。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延长仪器设备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又面临高性能结构材料成本逐年上升的问题。
为了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对材料表面特殊性能的高要求,现在发展了许多表面处理的方法,其中化学镀就是其中一种。
化学镀是指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利用化学方法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也成为不通电镀(electroless plating)。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B-347)已推荐使用自催化镀(autocatalytic plating)代替化学镀或不通电镀,即在金属或合金的催化作用下,用控制的化学还原所进行的金属的沉积。
习惯上,仍称自催化镀为化学镀。
化学镀是以其工艺简便、节能、环保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化学镀使用范围很广,镀层均匀、装饰性好。
在防护性能方面,能提高产品的耐蚀性和使用寿命;在功能性方面,能提高加工件的耐磨导电性、润滑性能等特殊功能,因而成为全世界表面处理技术的一个新发展。
下面我们就发展,现状,前景等方面做简要介绍。
发展历史化学镀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主要是化学镀镍的发展史。
1844年,Wurtz首先注意到了次磷酸盐的还原机理。
1916年,Roux首次使用次磷酸盐的化学镀镍取得第一个美国专利。
但以上这些工作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到1944年,美国国家标注局的Brenner和Qiddell 发现并在1946年和1947年发表了相关研究报告,才被认作真正奠基了化学镀基础。
D0509、铜的表面处理专利技术
D0509、铜的表面处理专利技术2、常温铜酸洗缓蚀剂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铜布线化学机械全局平面化抛光液4、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铜布线中铜与钽的化学机械全局平面化抛光液5、导电铜粉的表面处理方法6、导电铜粉的表面处理方法27、低碳钢丝快速酸性光亮镀铜工艺8、电冰箱用铜管清洗工艺9、电刷镀法刷镀铅—锡—铜减磨耐磨层的镀液10、镀铜合金及其生产方法11、镀铜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焊丝镀铜中的应用12、非金属流液镀铜法13、非水体系储氢合金粉的化学镀铜工艺14、复合电镀制备铜基复合材料用共沉积促进剂15、钢、铝、铜材清洗剂16、钢表面沉积铜方法17、钢铁件光亮酸性镀铜前的预镀工艺18、钢铁件光亮酸性镀铜前的预镀工艺 219、高档高速铜拉丝润滑剂20、高速拉伸铜管用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21、焊丝镀铜高防锈处理工艺22、化学镀铜及其镀浴23、碱性元素电解镀铜液24、绝缘瓷套低温自催化镀镍镀铜工艺25、亮锡-铜合金电镀液及其制备方法26、普通玻璃真空镀铜合金制茶镜工艺27、缩二脲无氰碱性镀铜方法28、碳纤维均匀镀铜工艺29、陶瓷玻璃常温化学镀铜、镍、钴30、铁基置换法镀铜施镀助剂31、铜表面阴极电解着色新工艺32、铜电镀溶液及铜电镀方法33、铜镀液和镀铜方法34、铜管拉拔润滑油复合添加剂35、铜和铜合金表面钝化处理方法36、铜和铜合金管、棒、线拉伸用润滑剂37、铜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用抛光液38、铜缓蚀剂及其使用方法39、铜或铜合金的腐蚀剂及腐蚀方法40、铜或铜合金型材表面清洗剂41、铜基材料表层的机械化学抛光方法42、铜及其合金表面有机抗腐蚀剂和印刷电路板制作方法43、铜及铜合金表面钝化的新方法44、铜及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45、铜及铜合金的表面处理剂46、铜及铜合金的表面处理剂247、铜及铜合金的光亮酸洗溶液48、铜拉丝润滑油复活剂49、铜拉丝油及其制作工艺50、铜铝型材表面润滑、防蚀剂的制备方法51、铜锌合金表面的电抛光方法52、铜质换热器酸洗缓蚀剂的配制方法53、铜字防氧化表面处理方法54、微多孔性铜覆膜及用于制备该铜覆膜的化学镀铜液55、无氰镀铜锡合金电解液56、无氰镀铜液及无氰镀铜方法57、无氰连续镀铜生产技术58、无引线瓷介电容局部化学镀镍或铜方法59、稀土镍基贮氢合金粉的化学镀铜液配方及化学镀铜方法60、一价铜无氰电镀液61、一种超大型水泥表面镀铜的方法62、一种化学镀铜镍技术63、一种清除铜及铜合金表面锈蚀的综合防护处理剂64、一种铜缓蚀剂及其生产方法65、一种铜及铜合金表面抗腐蚀改性处理剂66、乙二醇镀铜67、用于基片电镀铜的方法68、有机染料在铜表面染色的方法69.半导体硅表面化学镀铜70.MCM-41表面氧化铜的分散研究71.铝合金表面电刷镀碱性铜镀层性能研究72.青铜表面GPTS/MTMS复合防蚀涂层的成分分析73.含氟聚合物对铜质文物表面保护适用性研究74.铜-镍合金电极表面组成及状态的变化对硝基苯电还原的影响75.HPb59-1黄铜表面蚀点现象的研究76.充芯连铸铜包铝棒坯工艺参数对表面质量的影响77.铜粉表面包覆硅烷偶联剂改性研究78.铜合金表面铸渗技术79.非水体系中苯并三唑在铜电极上吸附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80.低铝铜合金表面渗铝及内氧化的研究81.H62黄铜件银钎焊表面质量问题的研究82.表面修饰性氯化亚铜的磁学研究83.铜离子注入Ti6Al7Nb合金的表面改性研究84.锡磷青铜带材表面黑丝黑点的分析及预防措施85.铜锌铝合金表面非线性振荡的混沌相关性86.表面镀铜悬浮厚单晶硅螺线MEMS电感87.丙二胺改性虫胶涂料用于铜表面防腐蚀性能的研究88.聚酰亚胺表面化学沉铜前处理的微观分析89.HF溶液中铜离子在硅片表面沉积的研究90.环丙烷在铜表面解离吸附过程的理论研究91.结晶器铜板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92.铜带材表面处理废水的治理及铜离子的回收93.溶胶-凝胶法制备青铜表面有机改性硅酸盐复合涂层94.CrZrCu铜合金表面高速火焰喷涂涂层对其疲劳性能的改善95.等离子束表面冶金铜铝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研究96.脉冲电弧对钨铜电极表面侵蚀形态的研究97.引线框架铜合金精轧薄板表面起皮剥落的数值分析98.两亲分子结构对铜网表面生长的Cu2S纳米材料形貌的影响99.稳定剂对96Al2O3陶瓷表面化学镀铜的影响100.铜及其合金的表面钝化-涂装抗蚀性能的电化学测试101.贮氢合金表面置换镀铜工艺及电化学性能研究102.铸渗法制备铜基表面复合材料103.钢带真空电子束表面镀铜工艺的分析与应用104.铜及铜合金表面铸渗工艺105.铜及铜合金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106.二过碘酸合铜(Ⅲ)钾引发丙烯酸甲酯在活性炭表面接枝聚合的研究107.铅黄铜零部件表面除铅处理108.氮化铝颗粒表面镀铜及其增强铜基复合材料109.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110.铜带精轧机带材表面除油浅析111.表面处理方式对铜/钼/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112.影响铜仁地区0~3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113.光亮铜杆表面变色原因探讨114.影响碳纤维表面镀铜速率的因素115.C3602铅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116.β-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对铜与铬天青S显色增敏的研究117.纯铜表面催渗渗铝及弥散强化研究118.铜在金电极表面的选择性化学镀富集的研究119.微量铜-铁对硅片表面污染的初步分析120.表面活性剂增感效应——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成药杞菊地黄丸中的铜121.铜防变色表面处理的研究122.铜电极表面硅烷膜的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123.陶瓷表面无敏化活化法微细化学镀铜124.青铜文物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及深度分布研究125.纯铜表面稀土渗铝层的内氧化126.铜表面化学蚀刻的研究127.高性能铜层表面钝化剂的研制128.不锈钢管内表面镀铜129.高砷锑粗铜电解沉积物的表面质量控制130.AMT复配物对铜及其合金表面翻变色钝化处理研究131.锡磷青铜锭坯表面“蓝带”、“蓝斑”形成原因探讨132.MEVV A源强流Ti离子注入纯铜表面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133.十二胺对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刮擦加速铜镍合金表面溶解作用的影响134.开元钱表面“多锡少铜”现象的形成135.板材厚度对铜合金冷轧薄板表面起皮的影响136.铜箔表面粗化工艺的研究137.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黄铜表面的原位显微拉曼光谱分析138.硅纳米孔柱阵列及其表面铜沉积139.铜合金表面复合材料的负压铸渗工艺研究140.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的纯铜拉伸形变机制141.表面贴装技术的工艺参数对共晶SnPb焊料与铜焊接界面的影响142.用于铜扁线表面质量监测的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143.紫铜管表面夹杂及压人类缺陷的控制研究144.如何提高内层铜箔表面的粘接性——“Cu/有机物”功能性铜箔表面处理技术简介145.铜及其合金表面钝化新工艺的研究146.铜金粉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147.负压铸渗法制备铜合金表面复合材料148.含席夫碱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与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及抗菌性149.表面活性剂增敏结晶紫褪色光度法测定板蓝根中痕量铜150.铜表面修饰硅烷膜在碱性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研究151.碳纤维表面镀铜的镀液稳定性152.水平连铸锡磷青铜锭坯表面“蓝带”、“蓝斑”形成原因及探讨153.明胶分子量对阴极电铜表面质量的影响154.短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研究155.HPb61—2.5—0.5—0.2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156.黄铜表面着巧克力色工艺157.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吸附有甘氨酸的Cu(111)表面铜台阶的产生和运动158.纯铜表面镍硼合金涂层的制备159.低表面附着铜含量的铝阴极箔研究160.石墨粉表面化学镀铜161.铜基表面Ni-Si3N4纳米复合镀工艺研究162.金属铜表面的三维齿状图形的化学微加工163.板坯结晶器铜板母材及表面处理技术的优化与应用164.载荷、速度对碳/铜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自润滑固体膜性能的影响165.中间相炭微球表面镀铜银合金的电化学性能166.成膜时间对十八-硫醇(ODT)在铜表面自组装成膜的影响167.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同其磨损表面形貌相关性研究168.铜、锌在5-Br-PADAP和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169.黄铜表面图案的电化学蚀刻170.铜合金表面铸渗的工艺参数及组织分析171.咪唑化合物在铜表面的成膜机理172.在CrO3溶液中纯铜表面透明氧化膜的形成与结构分析173.亚硫酸盐离子对经铜活化的黄铁矿(用黄原酸预处理)影响的表面化学研究174.铜团簇束在硅上碰撞沉积的薄膜表面能谱分析175.增效超分散剂对铜酞菁颜料表面改性的研究176.用表面活性剂助滤大冶铜精矿的试验研究177.纳米铜粒子表面氧化层在苯气氛中的形貌和结构变化178.超厚氧化皮铜及铜合金零件的表面处理179.电弧作用下铜钨触头材料表面特征及失效机理180.2-取代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的成膜过程研究181.青铜表面膜的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182.氯化亚铜在活性炭载体表面单层分散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183.铜表面透明防蚀封护剂的研究184.连铸机结晶器铜管外表面抛磨专机研制185.锡青铜表面多孔管烧结的新工艺186.铜表面电化学制备黑陶质感转化膜的研究187.C70分子吸附于铜表面的增强拉曼光谱研究188.聚苯乙烯塑料表面化学镀铜的研究189.2-氨基嘧啶在铜表面形成的配合物膜Cu^+-2-AP研究190.黄铜和锡表面化学着黑色191.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与结晶形态192.提高电解铜表面质量的措施193.铜粉表面防氧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194.石墨表面无敏化及活化的化学镀铜法195.粉末表面化学镀铜烧结不锈钢的组织和腐蚀行为196.AMT在铜的表面处理中的应用197.镀锡铜线表面锡的回收198.水质对镀铜层表面质量的影响199.铜合金坯饼表面处理废水治理研究200.提高阴极铜表面质量的实践经验201.在铜或铜合金上形成镀覆表面的方法202.铜表面的保护神——水晶涂料(KHD)203.电磁场对水平连铸紫铜管表面质量及组织性能的影响204.板坯结晶器铜板材料及表面镀层技术的发展205.用Ni-Cr-B-Si激光表面合金化方法提高黄铜的耐蚀、汽蚀磨蚀性能206.铜表面阴极电解着色207.铜箔的表面处理208.石墨颗粒表面化学镀铜研究209.一种黄铜耐大气腐蚀表面处理方法210.钇钡铜氧超导体表面电子特性研究211.碳钢表面化学沉积铜及其耐蚀性212.铜表面2-芳基苯并咪唑铜配合物膜结构及其热稳定性研究213.低密度高表面积铜粉末和制备这种铜粉末的电沉积方法214.铜催化剂有效表面积的测定215.聚变反应堆壁材料钨和铜的表面离子束效应216.混合表面活性剂下2,4-二氯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217.电解铜箔表面光亮带产生原因的研究218.铜环带表面纵向裂纹原因分析219.黄铜表面的发黑处理研究220.铜合金表面疲劳裂纹的扩展行为222.单晶铜表面划擦过程模拟223.咪唑化合物在铜表面的成膜过程与机理224.铜表面纳米Cu—Zn复合层的摩擦磨损特性225.纯铜表面双层辉光离子渗钛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226.锡青铜表面离子镀AgCu复合薄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227.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初步研究228.六氰合铁酸铜钴在蜡浸石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沉积229.AMT在青铜电极表面上吸附的SERS研究230.纳米表面增强铜基复合材料231.铍青铜带材连续表面处理机列处理液配方的试验研究232.表面活性剂增溶光度法测定痕量铜233.纯铜表面Al-Ni基自熔合金粉末共渗研究234.覆铜箔层压板表面缺陷对印制板质量的影响235.黑碳钢表面超细Al2O3粒子的复合化学镀铜工艺的探讨236.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荧光猝灭铜传感器237.表面覆纳米Cu-Zn层的铜基复合材料238.氧化铜与CeO2-γ-Al2O3混合氧化物载体之间的表面相互作用239.Al2O3表面弥散铜基导电材料的制备240.贮氢合金表面镀铜及其稳定性的研究241.激光诱导普通玻璃表面局域液相化学沉积铜的研究242.2-巯基苯并噻唑在铜表面的吸附状态243.在小型半导体器件中铜箔表面用可热固化和紫外固化的丙烯酸环氧树脂胶粘剂244.热型连铸单晶铜工艺参数对铸棒表面质量的影响245.添加剂对阴极电铜表面质量的影响246.铜热轧机工作辊表面裂纹的探讨247.电解液对阴极铜表面质量的影响248.高择优取向铜镀层的电化学形成及其表面形貌249.铜液表面张力的测定250.表面改良的聚四氟乙烯膜上化学镀铜和镍251.酸性镀铜及表面镀(涂)覆工艺252.纯铜表面的连续摩擦压扭处理253.SiCp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研究254.凝汽器铜管表面状态的电化学评定255.多组分钒绝铜铊催化剂的表面氧性质研究256.黄铜表面的非铬钝化处理研究257.纯铜表面合金化的新途径258.铜电解精炼阴极表面长粒子的原因及粒子的消除259.利用STM针尖诱导铜表面刻蚀人工构筑表面电化学活性位260.镁基金属复合材料表面激光熔覆铜合金研究261.重铬酸盐钝化处理黄铜的表面显微结构及防腐性能研究262.青铜器复、仿制品的表面处理研究263.铝合金表面激光熔覆铜合金层中的裂纹及其有限元分析264.金属铜与聚苯酰亚胺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265.真空间隙中经臭氧化水处理的铜电极的表面状况及电击穿特性266.消除水平连铸铜管坯表面沟槽的工艺探讨与改进267.铜合金表面溶胶-凝胶涂层抗腐蚀性能的研究268.饮用水系统黄铜零件表面脱铅的研究269.XPS和AES研究ACN复合剂在青铜表面上形成的膜270.氧化亚铜防污漆表面附着的异养细菌的研究271.载铜活性炭纤维Cu-ACF的微观结构与表面形态272.碳酸钙在加热铜基表面结垢诱导期实验研究273.2-烷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所成膜热稳定性能的研究274.海藻酸铜膜表面的配位结构及催化MMA聚合的性能275.凝汽器铜管腐蚀研究(1)--水质稳定剂和新铜管内壁表面的影响276.为什么水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是倾斜的--水我铜,铝表面吸277.退火后铜电磁线芯表面变色的原因及工艺改进278.铜酞菁衍生物对铜酞菁颜料表面改性的研究279.铜器的表面关色研究(下)280.光亮圆铜杆拉伸后表面发黑及拉断原因分析和对策281.铜电磁线芯退火表面变色的原因及工艺改进282.铜器的表面着色研究(上)283.黄铜表面防锈蚀新工艺284.2,5-二巯基-1,3,4-噻二唑在铜表面的吸附与键合行为285.充液旋压内螺旋翅片铜管的表面加工质量286.铜(II)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287.金属铜表面处理研究288.钢表面的青铜堆焊工艺289.黄铜抗变色表面处理工艺290.HSn70-1A黄铜的原始表面膜特征及其海水腐蚀行为291.铜酞菁衍生物对酞菁蓝颜料的表面处理及颜料表面性质的研究292.硫砷铜矿的表面性质和可浮性293.稀硝酸介质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MBT铜缓蚀率的影响294.铜管表面光泽处理工艺的应用29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铜试剂光度法同时测296.玻璃表面化学镀铜工艺的改进297.铜镍合金海水腐蚀的表面与界面特征研究298.铜渣口的多元共渗表面处理299.ZDDP润滑铜摩擦副表面膜的机制300.乙酰丙酮铜(Ⅱ)引发的炭黑表面接枝聚合研究301.提高化学镀铜层表面性能的方法探讨302.铜材表面化学抛光工艺研究303.铜镀覆石墨粉工艺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304.铜表面硫化膜形成及其电接触特性305.不锈钢与无氧铜纤焊前的表面处理306.铜表面涂敷环氧绝缘漆在LHe中传热研究307.铜-铬天青S-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多元络合物的显色反应探讨308.碳酸钙在铜基加热表面上结垢诱导期的研究309.铜纳米线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AFM研究310.AMT及其复合物在青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耐蚀性研究311.碳纤维表面镀铜的研究312.共面双滑移取向铜单晶体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及表面形变特征313.鸟嘌呤-铜配合物在汞电极表面上的电吸附性的研究314.吸附剂之间及其与铜表面之间的传热强化研究315.2-巯基苯并恶唑(MBO)在铜表面缓蚀膜研究316.铜和金纳米线阵列上SCN^-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317.铜镀覆石墨粉末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研究318.纯铜的表面弥散硬化及其性能319.真空电子用纯铜制品表面处理工艺研究320.AMT在铜表面形成保护膜的STM研究321.黄铜铬酶表面膜的导电性322.电解铜表面气孔的生成及防治323.铜材表面钝化剂及钝化处理工艺研究324.XPS研究黄铜表面防变色膜325.新型导胶的研究:(Ⅲ)导电胶中铜表面的防氧化研究326.凝汽器铜管FeSO4成膜表面预处理方法试验研究327.多元共渗金属铜表面强化机制的研究328.铜基催化剂表面缺陷对催化性能的影响329.古铜展表面处理方法330.化学镀铜层的表面处理331.高炉铜风口表面喷涂隔热材料合理性的分析332.铜纤维增强PTF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SEM研究333.压力对成型吸附剂与铜表面之间接触热阻的影响334.电解铜表面气孔的防治335.金属铜胶体的表面修饰与氧化研究336.脉冲N2O色谱法测定CU-Zn-Al催化剂中铜的有效表面积337.硫脲对铜阴极电沉积表面光滑度的影响338.鸟漂呤铜配合物在电极表面上的电吸附性研究339.铜的表面含硅渗层的结构与性能340.N2O脉冲色谱法测Cu-Zn-Al-O催化剂中铜的比表面及粒径341.铜表面气体渗硅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研究342.青铜表面SnO2保护膜的制备及其防护性能研究343.表面覆铜贮氢合金电极的电催化活性344.铜材表面钝化处理(I)--铜材表面变色及其抑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345.铜在储氢合金表面包铜电极中的行为346.黄铜表面多层膜的导电性347.铜酞菁脂肪磺酰胺衍生物对铜酞菁表面改性的研究348.硫化对氧化铜表面黄药吸附活性及吸附层稳定性的影响349.纯铜Al2O3表面弥散强化的研究350.铜材表面钝化处理(Ⅲ):BTA钝化剂的性能与应用351.四磺酸酞菁铜-DDAB表面活性剂薄膜电极对卤代乙酸的电化学催化352.铜铝材质结构型电器器件代银表面处理353.电铜表面长粒子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354.铜表面一氧化碳吸附的ab initio研究355.铜表面气体渗硅后的滑动摩擦磨损研究356.印制板铜和铜合金表面处理工艺357.牛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BESOD)在汞电极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358.黄铜在BTA中形成的表面膜特性359.黄铜基材表面电泳涂装工艺研究360.黄铜件镀锡后表面泛黑点原因分析及处理361.宫内节育器不同铜表面积对月经血量的影响362.QSn6.5-0.2锡青铜冷镦件桔皮状表面成因分析363.超细铜粉表面磷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364.铜及铜合金表面改性研究的可行性365.铜的气体表面渗硅新工艺研究366.铜合金表面硅化处理新技术在初轧设备上的应用367.铜超微粉末的表面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369.铜表面氧化过程的探讨370.铜的表面改性热处理新方法初探371.黄铜板表面凸字的电化学加工372.镀铜焊丝表面防蚀剂的研究373.MoS4^2-在铜表面的配位化学反应374.铜合金化学镀Ni-P表面强化的探讨375.铜锌铝合金表面非线性振荡花样的研究376.氯对铜表面三唑缓蚀层的影响377.黄铜表面三唑缓蚀膜的分析研究--REIMR HOLM,DA VIS A.BERG etc.IWC-91-8 378.铜表面着油墨色及古铜色的研究379.铜表面缓蚀的喇曼光谱电化学研究380.Cl^-对铜表面上表面增强剌曼散射效应的影响381.铜表面装饰着色新工艺382.铜表面BTA薄膜在强酸中耐蚀性的电化学阻抗研究383.黄铜表面氧化皮酸洗新工艺384.铜的表面硬化:铜表面钴硼化物膜的形成385.大型铜铸件表面质量的研究386.铜,金,银表面产生反射光学二次谐波研究387.PWB丝印前铜表面黑氧化工艺研究388.黑漆古铜镜表面层纳米晶体分析389.铜及铜合金表面的装饰性处理390.凝汽器铜管内壁表面黑色膜的研究391.铜的表面硬化技术:-铜表面镀钴硼化物薄膜的形成392.氧化铈,氧化铜表面氧种的TPR研究393.黄铜表面多层化学转化膜特性研究394.古铜镜表面层内纯铜晶的粒的形成机理395.晶体铜的表面能与表面张力396.酸性介质中黄铜表面缓蚀研究397.铜箔表面处理工艺初探398.α黄铜爆炸,滚压强化后表面层组织结构的TEM研究399.镀铜焊丝表面保护工艺的改进400.铜合金试样的表面清洗401.铜电极表面的电致发光法现场测试402.仿古铜表面处理新工艺403.黄铜套管表面保护技术初探404.黄铜带材表面变色原因分析405.铜合金的表面失泽及其化学处理406.铸造紫铜及铜合金的湿砂型模表面涂料的研究407.H68黄铜扁热轧表面裂纹的初步研究408.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表面可及性研究409.L1X65N的界面特性和萃取铜的表面动力学410.铜铬合金的表面处理411.铜合金的古铜色表面处理412.铜及其合金表面的彩色化413.铜箔表面粗化工艺414.铜管表面光亮处理方法415.黄铜工件表面电解氧化着黑色工艺416.丙烯醇在氧化铜表面上的激光诱导复相反应417.铜及铜合金表面防护性精饰418.古铜镜赝品的表面组分研究419.铜及其合金表面处理新工艺420.XPS和AES研究铜表面PMTA防变色膜421.古铜器表面一种着色方法的研究422.[ 200510059297 ]- 铜箔的表面处理方法及覆铜叠层板的制造方法423.[ 200510054253 ]- 表面处理铜箔和电路基板424.[ 200510053631 ]- 用于铜电镀的电解液及将金属电镀至电镀表面的方法425.[ 200610009872 ]- 具有良好耐化学性及粘结力的电解铜箔镀层及其表面处理方法426.[ 200510108005 ]- 锂离子电池集流体铜箔的表面处理方法427.[ 200520086160 ]- 结晶器铜管内表面电镀用钛阳极筐428.[ 200510068190 ]- 一种青铜器表面仿古做旧技术429.[ 200520007470 ]- 半浸式电解铜箔表面处理机430.[ 200510071486 ]- 提高有机聚合物涂层对铜表面附着力的方法和组合物431.[ 200410034167 ]- 铜表面的对树脂粘接层432.[ 200480008258 ]- 用于蚀刻铜表面的溶液和在铜表面上沉积金属的方法433.[ 200380101871 ]- 化学机械抛光铜表面用的腐蚀延迟抛光浆液434.[ 03818395 ]- 铜表面氧化物的去除435.[ 01812307 ]- 酸性处理液和处理铜表面的方法436.[ 01811444 ]- 研磨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浆液以及含铜表面的抛光方法437.[ 00819289 ]- 糙化结合至基片的铜表面的方法438.[ 00807855 ]- 具有含铜表面的电子元器件的湿法处理方法439.[ 00100933 ]- 防止软性电路中显微裂纹的铜表面处理440.[ 99102627 ]- 铜表面阴极电解着色新工艺441.[ 98110686 ]- 在铜表面鎏金的方法及用该方法制作的铜板字画442.[ 96109444 ]- 滚轮输送式印刷电路板铜表面反电解清洁粗化法。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之化学镀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之化学镀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化学镀摘要:介绍了化学镀技术的作用原理、工艺特点、分类。
总结了化学镀技术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化学镀;表面处理技术;展望表面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包括表面物理、表面化学和表面工程技术三大分支它从原子、分子角度阐明固体表面的组成、结构和电子状态及其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为表面工程技术提供科学的基础。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延长仪器设备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又面临高性能结构材料成本逐年上升的问题。
为了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对材料表面特殊性能的高要求,现在发展了许多表面处理的方法,其中化学镀就是其中一种。
化学镀是指在没有外电流通过的情况下利用化学方法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并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也成为不通电镀(electroless plating)。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B-347)已推荐使用自催化镀(autocatalytic plating)代替化学镀或不通电镀,即在金属或合金的催化作用下,用控制的化学还原所进行的金属的沉积。
习惯上,仍称自催化镀为化学镀。
化学镀是以其工艺简便、节能、环保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化学镀使用范围很广,镀层均匀、装饰性好。
在防护性能方面,能提高产品的耐蚀性和使用寿命;在功能性方面,能提高加工件的耐磨导电性、润滑性能等特殊功能,因而成为全世界表面处理技术的一个新发展。
下面我们就发展,现状,前景等方面做简要介绍。
发展历史化学镀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主要是化学镀镍的发展史。
1844年,Wurtz首先注意到了次磷酸盐的还原机理。
1916年,Roux首次使用次磷酸盐的化学镀镍取得第一个美国专利。
但以上这些工作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直到1944年,美国国家标注局的Brenner和Qiddell发现并在1946年和1947年发表了相关研究报告,才被认作真正奠基了化学镀基础。
化学镀铜
化学镀铜(Eletcroless Plating Copper)通常也叫沉铜或孔化(PTH)是一种自身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双面板以上完成钻孔后即进行TH(plated through hole 镀通孔)步骤。
首先用活化剂处理,使绝缘基材表面吸附上一层活性的粒子,通常用的是金属钯粒子,铜离子首先在这些活性的金属钯粒子上被还原,而这些被还原的金属铜晶核本身又成为铜离子的催化层,使铜的还原反应继续在这些新的铜晶核表面上进行。
PTH目的使孔壁上的非导体部分的树脂及玻璃束进行金属化,以进行后来的电镀铜制程 ,完成足够导电及焊接的金属孔壁.。
孔金属化工艺流程如下:磨板→上板→溶涨→去钻污→中和→整孔→微蚀→预浸→活化→解胶→沉铜→下板刷板目的:1 通过刷棍一定压力的磨刷去除孔口毛刺、粗化铜箔表面;2 通过循环水洗、高压水洗、市水洗冲洗清洁生产板;原理解释:钻孔后的覆铜箔板,其孔口部位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小的毛刺(1 未切断的铜丝2 未切断玻璃丝留 ,称为毛刺),这些毛刺因其要断不断,而且粗糙,若不将其除去,将会影响金属化孔的质量,可能造成通孔不良及孔小等。
最简单去毛刺的方法是用200~400号水砂纸将钻孔后的铜箔表面磨光。
机械化的去毛刺方法是采用去毛刺机。
去毛刺机的磨辊是采用含有碳化硅磨料的尼龙刷或毡。
一般的去毛刺机在去除毛刺时,在顺着板面移动方向有部分毛刺倒向孔口内壁,改进型的磨板机,具有双向转动带摆动尼龙刷辊,除了这种弊病。
失误对策:太轻的刷磨会使板材表面的杂质无法顺利的清除干净或者会造成不均匀的表面;太重的刷磨则会去除表面过多的铜层,或是造成一个粗糙的及不匀的表面。
太重或不当的刷磨也会使板材边缘产生流胶现象,或是使刷轮本身也会出现流胶现象。
此种流胶将使得化学镀铜及电镀镀铜制程产生严重的问题。
去钻污段一;容涨1;目的:软化膨松环氧树脂,降低聚合物间的键结能 , 使KMnO4更易咬蚀形成粗糙面2原理解释:初期溶出可降低较弱的键结,使其键结有了明显的差异。
合金贫化或富集检测
合金贫化或富集检测在当今工业社会中,合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合金制备过程中,合金元素的贫化或富集现象可能会导致合金性能不稳定,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检测合金贫化或富集成为了工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合金贫化或富集检测的方法和应用。
一、电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合金贫化或富集的技术。
该方法利用电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测量合金中元素的电化学行为来判断合金的成分。
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包括电化学析出-溶出法、阴极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法等。
电化学析出-溶出法通过在电化学腐蚀条件下溶出合金中的元素,并利用电流-时间曲线或电位-时间曲线来分析合金中元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需要先确定溶出初始电位和终止电位,以确保合金中元素的溶解速度达到平衡。
阴极极化曲线法则是根据合金中元素的电位差来判断合金的成分情况。
与溶出-析出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合金中元素的含量。
通过改变电极电位,测量合金中元素的阴极极化曲线,可以确定合金的成分贫富情况。
电化学阻抗谱法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电化学方法,通过测量合金在交流电场中的阻抗变化,来分析合金的成分。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合金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并且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优点。
二、光谱分析方法光谱分析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合金贫化或富集检测技术。
光谱分析方法根据合金元素在光谱响应上的差异来判断合金的成分。
主要的光谱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它基于合金中元素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来确定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和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原子荧光光谱则是利用合金中元素光激发后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来分析合金的成分。
与原子吸收光谱相比,原子荧光光谱对元素的灵敏度更高,同时也具有更低的检测限和更大的线性范围。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是一种利用高温等离子体激发合金中元素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的方法。
铜表面化学镀钯工艺研究
铜表面化学镀钯工艺研究张甜甜;赵亮亮;万传云;何云庆;徐彬【摘要】研究了铜表面化学镀钯工艺,通过称重法、贴滤纸法、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等探讨了施镀温度和时间对镀液pH以及镀层沉积速率、孔隙率、表面形貌和在3%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镀层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化学镀钯适宜的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2℃和35 min.此时,化学镀钯的沉积速率最大,为1.16 mg/(cm2·h);得到的镀层均匀、致密,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腐蚀阻抗最高,腐蚀速率最低.镀层中的钯以微晶态存在,磷含量约为5%.【期刊名称】《电镀与涂饰》【年(卷),期】2015(034)019【总页数】5页(P1100-1104)【关键词】铜;化学镀钯;耐蚀性;沉积速率;腐蚀电流【作者】张甜甜;赵亮亮;万传云;何云庆;徐彬【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江苏澳光电子有限公司,江苏东台 224222;上海馨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53.19贵金属钯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原子量为106.4,呈银白色,熔点1550 °C,密度12.0 g/cm3,在高温高压及硫化氢气体中性能稳定,并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1-2]。
钯镀层的硬度比金高,其接触电阻很小,可焊性、抗腐蚀性和耐磨性可与硬金镀层相媲美,钯及其合金可广泛地应用于装饰行业和电子工业领域[2-3]。
制备钯膜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化学镀、电镀、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4-8]。
化学镀法能够在形状复杂的基体表面沉积厚度均匀的钯膜,并且成本低、设备简单、操作容易,膜的均匀性、致密性好,是制备钯膜最有效、应用最多的方法。
传统的联胺型化学镀钯液在高沉积速率下得到的镀层硬度低、应力大,而且镀液很不稳定,使用数小时后自动失效,成本高[9];传统的钯–氨配位体系在较高的温度下,氨挥发导致镀槽中pH 急剧变化,不利于工业生产。
金电镀液中铜离子
金电镀液中铜离子金电镀液是一种常用的电镀工艺,它可以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亮丽的金属薄膜。
其中,铜离子是金电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铜离子通过电解作用,使物体表面镀上一层铜薄膜,起到保护和美化的作用。
在金电镀液中,铜离子可以通过铜盐的溶解来提供。
一般情况下,铜离子的浓度越高,镀层的厚度和均匀度就越好。
因此,在制备金电镀液时,需要精确控制铜盐的浓度,并保持其稳定性。
金电镀液中的铜离子在电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电流的作用,铜离子在阳极上氧化成为Cu2+离子,然后在阴极上还原成金属铜。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适当的电流密度和电压,还需要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等因素,以保证铜离子的还原和沉积过程顺利进行。
金电镀液中的铜离子对于电镀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铜离子的浓度低,就会导致镀层不够均匀,甚至出现空洞和不良的附着力。
而浓度过高,则会造成镀层过厚、容易开裂和气泡的产生。
因此,调整金电镀液中铜离子的浓度,是保证电镀质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浓度外,金电镀液中的铜离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电流密度的大小会影响铜离子的还原速度和镀层的厚度。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铜离子的扩散速度和反应速率。
酸碱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电镀液中铜离子的稳定性和沉积速度。
总的来说,金电镀液中铜离子的适当控制和调整是金属电镀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铜离子浓度、电流密度、温度和酸碱度等因素的精确控制,可以获得高质量、均匀、光亮的金属镀层。
这不仅提升了物体的外观质量,还增加了其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金电镀液中铜离子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为各种产品的制造和装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面向高深宽比微细嵌入式金属网格结构的选择性镀铜工艺
面向高深宽比微细嵌入式金属网格结构的选择性镀铜工艺胡睿;潘艳桥;杨翊;王宝丽【期刊名称】《微纳电子技术》【年(卷),期】2024(61)5【摘要】高深宽比微细嵌入式金属网格结构具有出色的光电性能和机械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柔性触摸/显示器、太阳能电池、智能窗户等领域,但是传统的制备方法存在难以形成高深宽比结构、分辨率不足或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借助电流体喷墨打印高分辨率按需喷印的优势结合选择性镀铜的特点实现高深宽比微细嵌入式金属网格的制备。
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镀液温度、铜离子质量浓度、电流密度、电镀时间等参数对铜生长的速率和截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并对比了电镀和化学镀的优劣。
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约为1.5 A/dm^(2)时,电镀铜15 min能够实现线宽为10μm、深宽比为1的微细凹槽结构内金属铜的完全填充。
最后,通过优化后的镀铜工艺参数结合电流体喷印,制备了线宽为10μm、深宽比为1、周期为800μm的28mm×60 mm的嵌入式金属网格,其透过率(可见光波段550 nm处)为87.3%,方阻约为0.26Ω/□,品质因数(FOM)达到10 318,达到行业较高水准,可为高性能柔性光电子器件的制备提供新途径。
【总页数】8页(P149-156)【作者】胡睿;潘艳桥;杨翊;王宝丽【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精密制造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64;TQ153【相关文献】1.一种高深宽比微细槽的电火花加工工艺2.高深宽比微细结构的涂胶技术研究3.激光诱导氧化辅助微细铣削TA19钛合金高深宽比微结构的研究4.高深宽比微细结构电铸时传质过程数值分析5.高深宽比微细结构紫外光固化-脱模工艺建模与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在金电极表面的选择性化学镀富集的研究邱 健 景粉宁 何丽君 王春明3(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730000)摘 要 在具有催化还原活性的金电极表面,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pH 10.5酒石酸钾钠溶液中,通过化学镀方法,选择性地在金电极表面沉积了单层结构的铜膜。
用开路电位2时间谱技术(Op ~t )、循环伏安法(CV )和微分脉冲伏安法(DP V )表征了该溶液还原法对铜进行选择性富集的机理和效果。
证明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复杂溶液体系中,可以避免其它离子的干扰,使铜选择性地富集到金电极表面。
化学镀浴中富集到金电极表面的单层铜膜溶出电流与Cu 2+的浓度在3×10-6~1×10-4mol/L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该法已用于矿样中铜的还原富集、分离和测定,分析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 CP /AES )作了比较,结果满意。
关键词 铜离子,化学镀,自催化还原富集,金电极,伏安法 2004202212收稿;2004207201接受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20073017)1 引 言化学镀又称无电镀、自催化镀,它是利用一种还原剂,使溶液中某一特定种类的金属离子选择性地沉积到具有催化活性的镀件S (或电极)表面。
因为施镀过程无须外接电源,不但操作简便,而且成本较低。
化学镀的关键问题是当金属离子与还原剂在溶液中共存时,不能在溶液中发生沉积反应,也就是“自相反应”,而要使反应在镀件表面完成即“异相沉积反应”。
这种方法多见于在电阻较高的半导体、塑料、复杂构造件表面沉积金属[1,2],但以富集分离和分析应用为目的的基础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
传统的溶出伏安法利用电沉积原理,能在较某一特定金属离子析出电位更负的条件下将痕量该金属离子沉积于电极表面,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所以传统的溶出伏安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但由于共存其他干扰离子也有可能在该特定金属离子电沉积条件下共同析出,导致溶出峰严重变形而发生干扰。
本研究探讨了用具有催化活性的金电极作为金属基体,用化学镀的方法,使溶液中的Cu 2+选择性地自催化还原富集到金电极的表面,形成铜的单层薄膜。
用Op ~t 、CV 、DP V 等电化学技术系统表征了化学镀铜时基体2溶液的界面状态,结合介质交换的方法研究了铜单层形成的条件以及将其用于分析化学研究的可能性。
结果证明,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复杂溶液体系中,该法可以避免其它离子的干扰,使铜选择性地富集到金电极表面,是一种富集、分离和测定混合溶液中Cu 2+的新方法。
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针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化学镀富集分离新方法,对分离、分析化学的发展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CH I 2660电化学工作站(美国CH I nstru ments 公司);精密PH 计(上海雷磁仪器厂);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金盘电极(电极面积为3.14mm 2),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Pt 丝为辅助电极。
0.40mol/LCuS O 4保存液:称取2.4958g CuS O 4・5H 2O (上海试剂厂,分析纯)用水溶解后转至25mL 容量瓶中定容。
HCl O 4、KCl (上海试剂厂,优级纯)。
水为去离子水再经蒸馏。
高纯N 2除O 2。
2.2 电极处理采用湿法抛光方法,依次用1.0、0.3、0.05μm γ2A l 2O 3粉末抛光金盘电极表面呈镜面,然后将电极在V (HNO 3)∶V (H 2O )=1∶3的HNO 3水溶液中超声3m in,取出后用水洗净备用。
电极不用时,贮存在水中。
2.3 开路电压2时间谱(O p ~t )测量将处理好的金盘电极、铂丝辅助电极和SCE 参比电极接入三电极系统,插入经N 2气除O 2后的含第33卷2005年5月 分析化学(FE NX I HUAXUE )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 m istry 第5期623~626不同Cu 2+浓度的0.02mol/L K NaC 4H 4O 6+0.00195mol/L N 2H 4(pH =10.5),总体积为10mL 的溶液中,立即进行Op ~t 测量。
实验温度为15℃。
2.4 化学镀铜富集过程将处理过的金盘电极插入含有Cu 2+、酒石酸钾钠和肼的混合溶液中进行化学镀铜富集,一定时间后取出电极,立即用水冲洗,吸干表面水分,在0.01mol/L HCl O 4+0.01mol/L KCl 底液中作循环伏安法或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验。
3 结果与讨论3.1 化学镀铜过程的O p ~t 分析根据混合电位理论,化学镀过程的总反应可以分解成阴极半反应和阳极半反应[3]。
因此,对于铜在金电极表面的化学镀富集可以表示为以下3个过程。
(1)Cu 2+离子与K NaC 4H 4O 6(L 2-)所形成的的络合物离解平衡:CuL 2Cu 2++2L 2-;(2)金电极表面铜的沉积(富集过程)反应:Au -Cu 2++2eAu -Cu;(3)还原剂(电子供体)的反应:N 2H 4+4OH -=N 2+4H 2O +4e 。
图1为在含不同铜离子浓度的化学镀镀液中分步进行化学镀铜操作的Op ~t 曲线。
它说明从金电 图1 不同Cu 2+浓度条件下化学镀铜过程开路电位2时间曲线Fig .1 Open circuit potential 2ti m e curvesof electr oless Cu 2+depositi on on g oldelectr ode C Cu 2+(mol/L ):a .5×10-4;b .1×10-4;c .5×10-5。
温度(te mperature ):15℃。
极表面接触pH 值为10.5的Cu 2+和酒石酸钾钠的混合溶液开始,其表面迅速吸附铜离子形成稳定的双电层结构,表现为电极电位达到一稳定值E 1,即阴极的开路电位值。
根据能斯特公式:E =k +0.059lg[Cu 2+],显然,式中[Cu 2+]受Cu 2+2L 2-2络合物的离解平衡控制。
已知该络合物平衡常数K 可有如下形式:K =[CuL 2]/[Cu 2+][L 2-]2,而[Cu 2+]=[CuL 2]/K [L 2-]2。
溶液中络合剂大大过量,Cu 2+大部分以络合物形式存在,已知lg K =5111[4],以曲线c 的实验条件为例,将溶液中各相关组分代入上式中,可得[Cu 2+]=9.69×10-7mol/L 。
200s 时,电解池中加入N 2H 4溶液,电位值迅速下降。
说明电极表面吸附的单层Cu 2+在短时间内被还原剂所还原,导致阴极半反应的电位迅速下降为E 2,20s 内电位从0.23V 降到-0.18V ,根据文献[5],E 2与E 1之差值ΔE 与电极表面单层金属离子(Cu 2+)被还原的百分数有关。
不同浓度Cu 2+对应的Op ~t 曲线(图1a,b,c )具有近似一致的E 1和E 2,说明在金电极表面的Cu 2+呈典型的单层结构。
比较图1中曲线a 、b 、c 还可以看出,加入还原剂以后,含较低浓度Cu 2+的b 、c 曲线中电极电位达E 2后趋于稳定,这代表铜的单层覆盖达到饱和。
而在含较高浓度Cu 2+的a 曲线中,t =300s 时,电位呈现再次下降趋势,这代表铜的单层覆盖达到饱和后发生的本体沉积连续过程。
同时也说明在一定时间内,镀液中Cu 2+浓度必须达到一定值,才可能达到单层饱和覆盖度,继而发生本体沉积。
3.2 循环伏安法(CV)行为图2为裸金电极在底液中的CV 曲线,未见有氧化峰。
图3a 和图3b 分别为将金盘电极在化学镀铜溶液中施镀10s 和12m in 取出后转移到支持电解质溶液中进行CV 实验所得曲线。
证明对于较短时间的化学镀富集(图3a ),得到的铜膜较薄为单层性质,仅出现一对欠电位还原峰(UP D )与相对应的欠电位氧化峰(UP D 2S )。
对于较长时间的化学镀富集(如图3b ),可得到单层加多层(本体)性质的铜膜。
CV 曲线出现了除与单层铜膜相对应的峰外,多了一个与多层沉积氧化有关的本体氧化峰(BD 2S )。
根据法拉第定律:Q =ГA ZF 。
其中,Q 为电量(C ),Г为表面覆盖度(mol/c m 2),A 为金电极表面积(010314c m 2),Z 为沉积反应的电子转移数(2),F 为法拉第常数。
根据UP D 2S 的峰面积,得ГU PD 2S =31463×10-10mol/c m 2。
此表面浓度完全在单层覆盖值之内[6〗。
所以,当化学镀浴中Cu 2+浓度较低或施镀时间较短时,首先形成一个类似欠电位沉积所得的单层薄膜。
当化学镀浴中Cu 2+浓度较高426 分析化学第33卷 图2 裸金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Fig .2 Cyclic volta mmogra m of Au electr odev :25mV /s。
图3 化学镀铜10s (a )和12m in (b )后金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Fig .3 Cyclic volta mmogram of Au electr ode after 10s (a )and 12m in (b )electr oless Cu 2+depositi onC Cu 2+=5×10-4mol/L,v :25mV /s 。
或施镀时间较长时,可在单层的基础上继而发展多层意义上的本体沉积。
由于单层是Au 2Cu 联结结构,而多层是Cu 2Cu 联结结构,其联结原子之间的键强是不同的。
所以,单层沉积的铜膜与本体沉积的铜膜在不同的电位下被氧化。
3.3 校准曲线在0.02mol/L K NaC 4H 4O 6+0.00195mol/L N 2H 4(pH 10.5)的溶液中分别含有不同Cu 2+时,用金电极进行铜的化学镀富集3m in 。
然后在0.01mol/L HCl O 4+0.01mol/L KCl 的底液中作DP V 扫描。
当Cu 2+浓度在3×10-6~1×10-4mol/L 范围时,Cu 2+浓度(mmol/L )与微分脉冲溶出峰峰电流i 之间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 =34.361c (Cu 2+)+0.009,相关系数r =0.9995。
当镀液中Cu 2+浓度为1×10-5mol/L 时,连续9次测定,计算得RS D 为0.55%。
3.4 化学镀富集时间和pH 值的选择当镀液中Cu 2+浓度为1×10-5mol/L 时,选择施镀时间分别为1、2和4m in 。
然后将富集有Cu 的 图4 施镀时间对微分脉冲溶出伏安峰峰电流的影响Fig .4 The effect of the depositi on ti m e on diffe 2rential pulse voltammetric (DP V )signal 施镀时间(depositi on ti m e ): 1.1m in; 2.2m in;3.4m 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