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风景旅游区及周边林区的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
2005年6月中旬,在青州市城区及东夏镇周围1 200 hm2侧柏林中相继发现有不明害虫,造成大量侧柏死亡。经调查,总危害率高达5%左右,重点林片达15%左右,当年造成侧柏死亡3 000余株,引起了青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青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组成专门机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害虫危害情况进行普查,并根据虫害发生发展危害规律进行研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及时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病虫害防治专家进行指导。经研究发现,该害虫名叫双杉条天牛,是一种蛀干害虫,主要危害侧柏,破坏程度大,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现将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
双条杉天牛是柏类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也是杉木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1]。研究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在青州地区1年发生1代,并于当年羽化成虫,以成虫在被害树木的边材处越冬。对衰落树、定植后缓苗期的植株及当年新移栽的苗木危害尤为严重。越冬成虫在树干内停留173~189 d,翌年3月下旬后,成虫咬破树皮爬出羽化孔活动34~47 d,其自然成化率平均12.20%~14.98%,成虫出孔52 h后开始交尾,交配雌虫18 h后陆续产卵,经历16~20 d后孵化,孵化率高低受4月月候气温的影响,候日均温以18.6~20.6 ℃为宜,孵化率可达74.74%~82.35%。4月中下旬出现幼虫,幼虫在7—8月取食量最大,平均每天为1.2~1.6 cm2,幼虫期132~144 d,保存率为14.71%~44.44%。9月中旬后化蛹,蛹期12~15 d;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寿命207~236 d。青州地区在3月初开始出蛰产卵,出蛰高峰期在3月17—18日,到4月20日左右基本停止。出蛰后的成虫产卵于衰落树、砍伐后的原木、定植后缓苗期的植株树皮缝内,孵化后钻入皮层内,在皮下钻蛀不规则的扁形虫道,蛀食韧皮部,虫粪不排出树外。5—6月幼虫老熟向边材内方蛀蛹室化蛹,9—10月羽化成虫并在其中越冬[2]。
2防治措施
2.1物理防治
一是卫生间伐。就是把地面以上1~2 m高以下的树丛枝清除掉,以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树木生长;同时焚烧或深埋间伐枝、叶和杂草,消灭虫源。二是伐除死树。及时清理林区死树,可大量消灭害虫,减少虫源扩散,对刨除的死树可通
过采用水浸法及烟熏法进行处理,避免害虫和虫卵蔓延[3]。三是放置饵木诱杀产卵成虫,达到降低林内虫口基数、保护环境的作用。饵木的放置方法:成虫羽化产卵期,有计划地在其成虫出孔前,把1 m长的新鲜原木段于林缘处,相隔500~600 d距离设饵堆,每堆60根左右,采用卧放式排列,并定期捕杀成虫,一直到5月上旬将所设饵木全部剥去树皮可收集大量天牛幼虫。该方法可大大降低林内天牛虫口基数,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廉,有利于对害虫进行可持续控制。
2.2生物防治
生物法防治双条杉天牛,即利用双条杉天牛的天敌管氏肿腿蜂来防治。该防治法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有效地控制双条杉天牛危害,适宜于风景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由于购买成蜂费用大,且数量有限,为此多次派人去北京西山林场学习,引进管氏肿腿蜂的培养方法,并克服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自建繁蜂室,购置繁蜂器材和蜂种,进行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4]。繁殖方法:自2006年春季开始,至2010年5月,利用恒温恒湿培养箱,用青杨枝天牛作寄主,按6∶9(青杨枝天牛为6,管氏肿腿蜂为9)的比例,已自繁蜂500余万头,加上所购成蜂,累计800余万头,全部放于周边风景区重点林区内。具体方法:采用15~20 m等距离布点放蜂法放蜂。一般布点30~45个/hm2。放蜂时将指形管挂在选定树的枝上,拔出棉塞,任其自然扩散,寻找寄主。适宜的放蜂时期以5月下旬放蜂效果最好,其原因是林间温度已达24 ℃以上,天牛幼虫进入4~5龄,虫体较大,利于肿腿蜂寄生,繁衍后代,此时放蜂,蜂可在林间繁衍3~4代子蜂。放蜂时间每天8:00—17:00均可,但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放蜂后2~3 d无雨才有利于肿腿蜂寻找寄生。放蜂量应在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被害率高低和虫口密度酌定放蜂量。由于肿腿蜂在林间寻找寄生时会发生一些损失,故一般放蜂量应稍大些,害虫与肿腿蜂之比为1∶(4~5)。但双条杉天牛危害较隐蔽,进行虫口调查较困难,生产上常采用被害率与蜂的比例来酌定放蜂量,即用被害率乘以80~100,视被害率高低确定放蜂量。
3参考文献
[1] 罗正均,唐庆荣.双条杉天牛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J].重庆林业科技,2009(3):52-54,27.
[2] 张闯令,王凤英,崔娜.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J].辽宁农业科学,2008(4):58-59.
[3] 张彩红,王廷中.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甘肃科技,2009,25(7):147-148.
[4] 李彦民,李君,郭文霞.双条杉天牛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菜,200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