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拓展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通词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词义:
通词义: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词义: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通词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③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创新能力训练】
一、语段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 )( )
②万钟.于我何加
..焉!( )(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7.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2.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时期国人。孔子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是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被称为“”他与孔子合称,而这一派学说称为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被称作“”。
一词多义:1.是a非独贤者有是.心()b是.不可以已乎?()
3.为a乡为.身死而不受()b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4.于a所欲有甚于.生者()b.万钟于.我何加焉()再传弟子
5.与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呼尔而与.之()
6.得a.二者不可得.兼()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故不为苟得.也()
6.而 a.呼尔而.与之()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古今异义:1.钟古义:今义:
2.豆古义:今义:
3.是古义:今义:
【课文难题点拔】
1.课文中孟子肯定的是哪种人?作者又批批评和讽刺了哪种人?谈谈你的看法。
2.如何看待“舍生取义、见义勇为”与“珍惜生命”的关系,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才好?
3.文中用“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请你指出“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4.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和等论证方法,有力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请你就这个观点写出两句诗词:,。
再举一个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