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6期.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危北海.吕维柏.穆大伟.陈小野.王硕仁.史载祥.王学美.刘成起.宋军.马晓昌.周素云.靳秀琴.

[2].病证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6期.刘平.季光.陈凯先.

[4].苦参碱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85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03年1期.焦建中.康国瑜.陈林芬.朱平.冯玉萍.冯雪梅.李霞.

[5].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5期.王静.吴时达.闫亚非.陈守春.黄永成.郑铿.

[6].关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的讨论.

《中西医结合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3年

4期.陈士奎.

[7].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03年2期.张友祥.王灵台.陈建杰.

中西医结合妇科论文

中西医结合妇科论文

中西医结合妇科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慢性妇科炎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来我院治

疗的慢性妇科炎症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40例,应用西

药和中药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140例,单纯应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的每次月经量、经期及平时的腰痛情况、白带的量及颜色等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患者的月经量较前减少,经期及平时的腰痛情况及白带的量及颜色异常的情况显著改善。结论经本研究证实,中

药和西药的合用能使慢性妇科炎症的治疗率提高,比单用西药治疗的方法临床效果明显,

应该逐渐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妇科炎症;临床疗效;观察

妇科炎症是育龄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有外阴的炎症、阴道的炎症、宫颈的炎症、盆腔的炎症、附件的炎症等,在其发病的早期,患者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有增多

的月经量、腰腹痛、下腹坠痛、白带异常等,这些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充分重视,导

致疾病的延误治疗而使疾病转化为慢性,如慢性外阴的炎症、慢性阴道的炎症、慢性宫颈

的炎症、慢性盆腔的炎症、慢性附件的炎症等,慢性妇科炎症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患者

的不孕、宫外孕等[1]情况,以往对慢性妇科炎症的治疗主要应用西药治疗的方法,效果

有时候不明显,在本研究中,采用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现将治疗的结果介

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1年4月住院的慢性妇科炎症患者280例,对其进行妇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文献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文献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中医文献考述.

《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5期.王乐.

[2].中医文献英译的异化和归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10期.梁俊雄.王冠军.

[3].中医文献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西部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5期.陈战.

[4].中医文献元数据标准的应用评价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4期.朱玲.于彤.张竹绿.崔蒙.

[5].从中医文献角度考证“脚气”的内涵——兼谈中医术语的规范性.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6期.杨玉.邢永革.

[6].不乳儿乳痈的古代中医文献初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5期.祝东升.李桃花.赵立娜.李以良.翟臻.李巍.钟馨.

[7].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方法探讨兼论马继兴古代中医文献研究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4期.万芳.

[8].外吹乳痈病因病机的古代中医文献初考.

《环球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李桃花.李宝金.李曰庆.祝东升.赵立娜.钟馨.张董晓.李巍.王志坚.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

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

得较好疗效。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如情绪改变、满月脸、踝部水肿、高血压等,且不能防止复发,故当症状好转后,即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对于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滴注7~10天;重度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适当补充白蛋白可缩短疗程,促进病变愈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胞霉素等)起效较慢,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激素抵抗或者依赖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如患者顾虑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继续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配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可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包括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10、抗ICAM反义寡核苷酸等)虽是目前研究最活跃及很有希望的药物,但价格昂贵,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疗效有待验证。抗菌药物甲硝唑除抑制肠内厌氧菌,尚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对伴瘘管、肛裂及脓肿等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改善高血压病症状,治疗并发症有一定优势。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阳易升,肝火易冲。肾为一身阴液之根,肝有赖肾水以滋养,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主要病因:①情志所伤,长期恼怒忧思,导致肝郁气滞,损伤肝阴,下劫肾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②内伤虚损,可导致肾精不足,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下不制上,头昏视物模糊;③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嗜食肥甘,导致痰湿内生,运化无力,体胖,脉络受阻,或嗜酒,嗜烟,劳逸失度,起居无常,导致眩晕发作;

④体质因素,是指先天与后天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生理功能及特性,适应社会自然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压升。总之,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责之“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心肾不交”等。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强烈的、长期的刺激,导致精神、神经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②遗传因素。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约占50%~60%,多为遗传性缺陷,患者对各种应激的血管反应性增强;③肾脏因素。肾素分泌增多,肾素在肝中形成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篇1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结论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

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门诊及病房就诊的40例符合中风抑郁症诊断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基础治疗、基本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一致。对照组患者接受百忧解20mg,每日晨服治疗,2w为一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运用醒脑解郁针法取百会穴、四神聪、风池、人中、安眠、神门、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进行抑郁评定,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PSD效果好,起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能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中西医结合治疗;醒脑解郁;心理干预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中风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有报道其发生率为30%~65%[1]。临床表现除有中风病固有的各种躯体症状外,还伴有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减退等抑郁症表现。中风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妨碍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甚至增加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2]。临床上应该及早诊断并予有效治疗,可以减少中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临床上西医对治疗该病选用单纯的抗抑郁药物

中西医结合基础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医结合基础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医结合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结合基础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以“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与实践.

《河北中医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

3期.韩妮萍.陈文慧.赵文娟.卞瑶.袁嘉丽.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16期.赵海军.季旭明.王世军.王媛.

[3].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11期.李晓冰.郭栋.杨丽萍.

[4].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进展初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年4期.陈小芳.

[5].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设关键问题的探讨.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年9期.侯俊林.李新民.李晓冰.杨丽萍.

[6].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年3期.李晓冰.侯俊林.詹向红.场丽萍.

[7].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海峡科学》.2016年1期.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8].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展望.

《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4期.王谦.孙红梅.

[9].中西医结合基础机能实验学课程的考核方法研究与实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07年5期.王德山.单德红.刘利丹.于化新.

[10].中西医结合机能学实验PBL教学法的应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21期.卢晓南.路千里.李青.尚广彬.

中医药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药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药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药学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2004年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暨第四届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

《中国医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3期.

[2].中医药学术团体分支机构设置现状与发展研究.

《学会》.2015年9期.黄亚博.冯广清.陈宁.商璐.

[3].加强对全国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认识《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述评.

《中医药学刊》.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6年3期.余瀛鳌.

[5].建立实验区,构建适应中医药学术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3年5期.黄必胜.舒劲松.黄琼霞.

[6].论中医药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学会专业委员会建设的实证研究.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年11期.黄亚博.冯广清.陈宁.

[7].略论中医药学术方法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定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7期.余亚纲.

[8].薛己外科辨证思想与特色.

《中医药通报》.2014年1期.蔚晓慧.刘桂荣.

[9].中医药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讲座第3讲中医药学术论文写作格式概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3期.韩世辉.

[10].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应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3期.高飞.

中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学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章太炎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评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段晓华.畅洪昇.潘秋平.

[3].中医学术流派概说.

《中医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6期.刘桂荣.李成文.戴铭.

[4].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探讨中医学术传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6期.贾树.张梅.路培.张建勋.

[5].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启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2年11期.范永升.谢冠群.

[6].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0期.王雪茜.闫军堂.赵琰.王庆国.

[7].浅析日记史料与中医学术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8期.杨奕望.陈丽云.胡蓉.

[8].浅谈对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年28期.周静静.程伟.

[9]传承是中医学术生命的"基因特征".

《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1期.方祝元.

中医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4期.王琦.

[2].基于光谱的中医舌色客观化方法初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3期.林凌.解鑫.李刚.

[3].高光谱成像系统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6期.李庆利.薛永祺.王建宇.岳小强.

[4].冠心病关键词在中医古文献中的分布研究.

《高技术通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1期.王宏生.朱丹.张明雪.李涵.张颖.

[5].基于中医脉象的桡动脉血管模型的建立.

《天津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6期.王学民.杨成.陆小左.孙涛.周鹏.

[6].民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1期.李家星.吴红杰.李刚.林凌.

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28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我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将病毒性肝炎归属为黄疸、肝胃不和、鼓胀三个中医范畴,通过辨证医、护,并与现代医护学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仅就我科近来同期收住的28例患者报告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均为我科2009年8~9月份住院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6~74岁,平均38.7岁。所有病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5例,活动性肝硬化1例。

1.2 治疗方法 28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包括保肝、调节细胞免疫及支持治疗;中医治疗根据辨证选用我院清热解毒合剂、健脾利湿合剂、益肾软肝合剂,及部分保肝退黄中药制剂治疗。

2 护理

2.1 辨证分型 12例患者(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4例)感受疫疠之邪,内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乏力厌食,肝失疏泻,胆汁不循常道,下注膀胱,外溢肌肤,而身、目、小便俱黄,诊为黄疸;15例患者(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4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11例)感受疫疠之邪,内伤肝气,肝郁气滞,肝失疏泻,横逆犯胃,诊为肝胃不和;1例患者(活动性肝硬化)肝脾功能失调,疏泻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诊为鼓胀。

2.2 静养祖国医学认为肝为阴脏,主动喜静。在代偿期患者不应过劳,而有乏力、纳差、发热、黄疸、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失代偿期患者,则应卧床休息,这样,才能保护肝脏,待病情好转后可做适当的活动。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中药桃仁红花煎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及单用西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静息心电图ST T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顽固性心绞痛中西医结合治疗桃仁红花煎

顽固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或进行性加重而经一般抗心绞痛治疗效果不佳者。自2005年4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绞痛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经积极的抗缺血和抗血栓治疗5-7d,胸痛仍反复发作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6岁,发病时间平均6.1d。伴随高血压16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10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4-76岁,发病时间平均6.2d。伴随高血压13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伴随病变及冠脉病变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经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或变异性心绞痛。

1.2 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均符合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和分型标准。顽固性心绞痛的确立必须符合2个标准:(1)病人存在客观的心肌缺血依据(经运动试验、激发试验、冠脉造影证实),并产生严重的心绞痛症状。(2)现有的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均无效,经心血管介入医生和心外科医生会诊后认为不适合作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中西医结合与传统中医及现代医学相比有很大优势,是两大医学的延伸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对疾病的预防、诊治、护理及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方剂运用等方面将中西医结合起来。

关键字:中西医结合、途径、方法

中西医结合是吸收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精华,并加以有机的整合于一体,取得最佳疗效的学科。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中医与西医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中医与西医治疗中的优点和特色,将两者融会贯通,各取所长,取得了优于单一中医治疗或西医治疗的效果。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杨继兵

中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形成的两种医学体系,无论在基本理论上、思维方法上、诊断标准上、发病机理的解释上均有很大不同。中医博大,博及宇宙,西医精微,微至粒子。因此很多人认为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是不可实现的。但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及其健康和疾病,有着共同的内在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研究,人们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在疾病预防上的结合中医历来提倡锻炼身体,未病先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同样西医也很重视预防疾病。在具体做法上中西医都考虑到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十分重视内因,而且长于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即所谓非特异性免疫力。西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有关传染病学、卫生学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防病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调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方法。如果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在预防上开辟出新道路。如用补中益气的复方党参片、活血化疥的复方心舒宁片、改善微循环的高山反应片来防治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

一项工作方针。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

阅读参考!

篇1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

摘要: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思路已越来越清晰,

并且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我们将通过参考近年来的各类相关

文献,总结中西医治疗的主要思路,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和不足,扬长避短,为日后治愈白血病而努力。

关键词: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西医;中医;砷剂

1西医治疗

白血病是起源于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不断有治疗白血病的新药物被

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而现在的西医治疗主要可分为3个方面:化学治疗[2]、诱导分化[3]和生物治疗[4]、基因治疗[5]和骨髓移植[6]。

1.1化学治疗化学治疗起源于1948年,因为氨甲喋吟治

疗白血病的成功,开辟了化疗治疗白血病的途径[7]。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后,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以应用含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化疗方案

[9]。目前,对于复发急性白血病[10]的治疗,主要以泊苷和

阿糖胞苷化疗药物为基础。方案则是根据单一药物化疗时的明显不足而设计的,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耐药性这一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2诱导分化和生物治疗

在诱导分化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内容:①IFN及其诱生剂;②胸腺提取物如胸腺素;③淋巴因子及细胞因子,如TNF、IL、cF等;④肿瘤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⑤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疫苗;⑥免疫活性细胞,包括NK细胞,TIL,LAK细胞等;⑦其他免疫增强剂,如BCG,Leocticeuemia,CML有较大的前景[12]。我们相信,随着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结合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3期.姜如娇.吴英杰.孙杰.

[2].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纪要.

《临床麻醉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7期.

[3].中西医结合医院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

《江苏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期.周蓉.黄继人.储兴.高宇峰.陆伟国.谭雪芳.

[4].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0期.杨茜.邓永琼.李雨欣.杨晓琳.杨文信.

[5].中西医结合康复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9期.雷鸣鸣.

[7].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44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期.顾勤.滕士超.程岩.王沛.高向丽.王灵聪.马晓英.

[8].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与路径.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刘沈林.

[9].肺炎支原体感染性慢性鼻鼻窦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体会.

《广东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9期.胡丹霞.连晓丽.

[10].论“二三九四”中西医结合慢性病管理模式.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9期.程静茹.欧阳明子.吴升伟.毕建璐.肖雅.王天.赵晓山.罗仁.

二、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基于循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周凤华.中西医结合临床南方医科大学2013(学位年度)

[2].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刘宇.护理学中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

[3].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3

作者:张丽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3(学位年度)

[4].“中西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在老年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张洪.护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

[5].杨柳教授关于白癜风的学术思想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作者:邓燕.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南方医科大学2013(学位年度)

[6].三阶段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方案的临床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王震宇.中西医结合临床天津医科大学2009(学位年度)

[7].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的研究应用.

作者:贺友.中西医结合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

[8].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杨怡坤.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

[9].高血压病证型要素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西医结合干预的疗效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陆武俊.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学位年度)

[10].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作者:鲁敏.中西医结合临床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学位年度)

三、相关中西医结合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 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 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 Chen

《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 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

[2]ASystematicReview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 ineforManagingIrritableBowelSyndrome.

Li,ChunYanTahir,NurulAinMohdLi,ShuChuen 《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153

[3]Treatmentofequineintestinalconstipationwithintegratedtradition alChineseandwesternveterinarymedicine.

Liu,J.G.Wu,H.X.Wang,D.Y.Zhang,F.Song,D.《EquineVeterinaryEducation》,201412

[4]RRM1expressionandclinicaloutcomeofgemcitabinecontainingchemoth erapyforadvancednonsmallcelllungcancer:Ametaanalysis.

Gong,W.Zhang,X.Wu,J.Chen,L.Li,L.Sun,J.Lv,Y.Wei,X.Du,Y.Jin,H.Dong,J.《Lungcancer: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ungCan cer》,被SCI收录SCI.20123

[5]Integ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andwesternmedicinesfor treatingdiabetesmellitu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Asystematicreview. Li,W.W.Guo,H.Li,H.H.Wang,L.L.Fu,H.Wang,X.M.《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136

[6]Studyontheinteractionsbetweentransplantedbonemarrowderivedmese nchymalstemcellsandregulatoryTcellsforthetreatmentofexperimentalcolit is.

Zuo,D.Liu,X.Shou,Z.Fan,H.Tang,Q.Duan,X.Cao,D.Zou,Z.Zhang,L.《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136

[7]Effect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onSARS:A reviewofclinicalevidence.

MingMingZhangXueMeiLiuLinHe《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被SCI 收录SCI.200423

[8]Shorttermcontinuoushighvolumehemofiltrationonclinicaloutcomeso fsevereacutepancreatit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