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教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胜任农作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本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
1、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基本知识;
2、掌握农村沼气开发与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其他能源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3、知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结构
1、具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某一领域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
2、具有社会交往、合作共事、公平竞争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八节内容,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秸秆利用技术进行创业和发展;使学生在农村新能源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技术推广的模范带头人。
1、教学目标: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开展某一领域的使用维修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
(1)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农作物有机肥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农作物秸秆工业品加工技术。
(2)根据各教学点及学生的具体开发利用项目灵活确定。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变,可以随时更新和修订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
(一)学时与学分
本专业所有课程总学分为 221 个,按 18 个学时为 1 学分计,总学时为 3978 个,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取得 170 个学分,合 3060 个学时。
(二)教学形式
本专业的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等。
1 、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各个基层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对每种课程的课堂讲授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其学时数的一半。
2 、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或教学包进行自主学习,或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安排学生对每种课程自学的时间一般不得多于其学时数的一半。
3 、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自学多媒体教材及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方式包括当面指导、通信、电话、电子邮件、视频答疑等。
4 、学生实践:
(1)实验: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关内容的实验,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2)实习:学生根据本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进行实施,
并根据实际情况撰写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规模化的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活动。
(3)技术推广:学生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展卓有成效的技术推广活动,并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活动。
(三)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原则上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专业课为主,第二学年以专业课和实践课为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实行工学结合,允许工学交替。具体安排时,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在农村实施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需要和行业特点,确定恰当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 3-5 周内公布下学期各年级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开设计划,并及时汇总学生的申报情况,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放假前公布课程表。根据需要,有些课程可以在假期予以安排。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四、考核
(一)考核原则
1 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学习农作物秸秆技术知识的实际情况
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 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规模化开发利用的业绩和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动情况。
3 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情况,要求开发利用的规模有扩大、相关机械的使用和维修技能有提高、收入有增加。
(二)考核方式
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三种方式。
1 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课堂教学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专业实验、实习等组成,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一般占总成绩的 25%。
2 终结性考核为各种课程的结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一般占总成绩的 25%。
3 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一般占总成绩的 50%。学生在学期间,获得农民技术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与本专业相关工种高级工及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获得 3-8 个奖励学分;取得优异的生产经营或技术推广等业绩,或者在当地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以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表彰的,也可获得 3-8 个奖励学分;奖励学分计入实践课学分,并累计在学业总成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