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一生所向古诗词,“迦陵基金”泽后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一生所向古诗词,“迦陵基金”泽后辈
作者:
来源:《世纪人物》2018年第11期
提起叶嘉莹先生,没有南开人不知晓她的名字。
提起叶嘉莹先生,南开人会自豪地将她与南开相连。
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迦陵学舍,即是为她修建的永久定居之处。
她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她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温家宝发来贺词,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多家权威媒体更是敬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但荣誉并非她所求。
叶嘉莹先生毕生挚爱,是中华古典文化,是中国古代诗词!叶嘉莹先生毕生所向,是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是将古诗词留存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她曾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奖学金,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
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她的才情纵横;但很少人了解她经历苦难、漂泊伶仃的一生。
是诗词,带她走过人生欢乐与无常,是诗词,伴她一路而来,承载了她一生所向……
1924年7月,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诗书中成长。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
父亲南下,音信渺茫;母亲患癌,重病身亡。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1966年,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
1976年,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
此后,燕归巢,莲子落地。
叶嘉莹先生曾说:“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这一生有诗词相伴,便将这一生投入它罢!她在诗词中诉尽悲欢离合,书尽聚散无常……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她曾撰文鼓励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
她曾在讲座中如此说道:“我跟诗词结了不解之缘,诗真是情动于衷而行与言,如果我们看古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辛弃疾,如果你懂得他们的道德,真是让人感动,在这样的自私、邪恶的、充满战争的污秽的杂乱世界之中,你看到有这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
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
“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希望这个莲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
”
叶嘉莹先生为南开大学首届荷花节撰写了一篇长文,在文末一首小词里——“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
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我们读出了她对荷花的这一份热爱,对南开的这一份情怀。
亦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出了她的“一生漂泊、半世艰辛”,读出了她对古诗词的热爱,读出了她对人生的更高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