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台亲缘

合集下载

闽台缘(讲解稿)

闽台缘(讲解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讲解词一、概述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大家知道闽台五缘是什么吗?闽台五缘是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

闽台缘博物馆正是通过大量的实物文献的展示、历史场景的复原,再现和的五缘关系。

现在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进入闽台历史的长河,去感受闽台之间源远流长且密不可分的“五缘”关系吧。

火药爆破壁画大家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29个焰火大脚印吗?它的设计者就是籍旅美当代艺术家蔡国强。

这幅壁画《同文同种同根生》也是他的作品。

画高18米,宽9米,总面积达162平方米。

2006年5月14日,在即将开馆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蔡国强用火药在麻宣纸上成功爆破。

大厅一侧电视里播放的是,中央四套《中国新闻》关于爆破画制作过程的报道片段。

我们看到,作者以扫把为笔,以火药为墨,勾勒出了一棵参天古榕。

之所以选择榕树,是因为“榕树”中的“榕”字在闽南语中的发音跟“感情”的“情”在闽南语中的发音十分接近,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通用的方言,体现了闽台两地情缘相连,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二、序厅走进序厅看到四根攀天龙柱、蓝色穹顶和巨幅磨漆画。

四根龙柱采用南安的石材,惠安的石雕工艺,象征两岸同胞是同一片下的龙的传人。

龙柱后面是一幅红色的磨漆壁画,呈现出康熙年间的。

三、第一部分——远古家园海陆变迁,闽台相连现在,我们看一段海陆变迁的视频。

现在看到的是,大约距今两万五千年的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闽台两地的地貌。

为什么和会连在一起的呢?这是因为地球气温下降,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海底露出水面。

从东山到澎湖岛有一条浅滩像一座桥,它被命名为“东山陆桥”,古动物和古人类正是沿着东山陆桥走到。

冰期结束后,气温回暖,海平面上升,再次形成海峡,与才最终被海峡隔开,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大家身后是,在闽台两地海域出水的古动物化石,有鹿科、牛科、象科化石。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地出土的动物是属于同一种源,证明了当时确实存在古动物往来迁徙。

漳州人向台湾的迁徙

漳州人向台湾的迁徙

漳州人向台湾的迁徙一、开台始祖所谓开台始祖,是指从漳州迁徙台湾,在台湾开基创业,并传衍子孙后裔的移民的第一代。

他们是血缘家族从漳州向台湾分衍的肇基者,是漳台之间姓氏家族血脉相承的衔接者。

在漳州祖地的族谱中,有他们“迁台湾”、“往台湾”、“住台湾”、“移东都”的记载。

在台湾漳籍人家的族谱和供奉的祖先牌位上,他们享有“开台一世祖”之尊(若父子同迁台,则父为“一世祖”,子为“二世祖”)。

这种由开台始祖迁台而生发的漳台两地生生不息的血缘关系,是漳台其它各项关系的基础。

了解开台始祖的情况,主要靠民间谱牒的记载。

尽管旧时并非每个家族都有修谱;即使有修谱,因贫富卑尊之差、宗支房头强弱之别等因素,也并非迁台者皆能人谱;早先动乱中外迁者,家族不知其去向而未予登谱,实则迁台者也非少;加上年代久远,天灾人祸,族谱湮毁严重,幸存下来的也搜集不易,近些年,我们还是在漳州地区发现载有开台始祖原始资料的民间谱牒二百多部。

从过眼的谱牒中,统计出明清时期漳州府计有九十八个姓氏、六千多移民迁台开基。

这些有谱可查的移民数量,虽然仅及清代漳州开台祖五十余万人的百分之一左右,但已经构成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为在台宗亲寻根谒祖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根据谱牒记载,漳州府明清时期向台湾移民的九十八个姓氏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曾、洪、邱、周、叶、廖、徐、庄、苏、江、何、萧、罗、吕、高、朱、詹、胡、简、沈、施、柯、卢、余、翁、潘、游、魏、颜、梁、赵、方、孙、钟、戴、连、邓、曹、温、傅、蓝、姜、冯、涂、卓、石、汤、马、巫、董、田、欧、康、邹、尤、薛、严、程、童、韩、倪、阮、柳(以上为台湾百大姓之内)、纪、向、伍、管、阙、左、辛、范、官、陆、蒲、俞、谌、陈林、陈蔡、姜林、柯蔡、王游、张简、张廖。

在涉及移民迁台的族谱中,最少者一谱一人,最多者一谱记载近四百人。

其中迁台人数一百名以上的家族如:南靖梧宅赖氏三百多人,梧宅林氏二百多人,梅林魏氏三房三百零九人,梅林简氏一百四十三人,和溪乐土黄氏二百多人,竹溪沈氏一百一十五人,下版寮李氏二百三十一人,下版寮刘氏一百零九人,奎洋庄氏二百五十五人,云霄何地何氏三百九十七人,漳浦大坑陈氏二百三十一人,平和壶嗣吴氏一百七十九人。

敦煌文献所见“荣亲”考辨

敦煌文献所见“荣亲”考辨

敦煌文献所见“荣亲”考辨赵玉平[摘要]敦煌文献中有4件含有“荣亲”一词的唐五代时期写本。

对于“荣亲”的解释,学界有两种观点:或认为是婚俗,或认为是葬俗。

民俗史研究者多从前说。

以敦煌文献互证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敦煌社邑互助活动的考辨,可以得出,敦煌文献中的“荣亲”与“荣葬”一词相同,皆为“以荣送葬”之意。

敦煌“荣亲”文献,是对唐五代时期厚葬民俗的记载。

[关键词]敦煌文献;荣亲;荣葬;社邑[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19)06-0119-04在唐五代民俗研究中,对敦煌文献中记载的“荣亲”问题多有涉及,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将“荣亲”活动视为婚事,将“荣亲”文献作为婚俗资料使用。

本文在敦煌社邑活动特点背景下,通过对“营亲”的分析及对“荣亲”的考证认为,敦煌文献中的“荣亲”是指葬俗。

一、前说及其论据敦煌文献中有4件内容含有“荣亲”一词的唐五代时期写本:1. P.3489《戊辰年(968年?)正月廿四日袿坊巷女人社社条》a(以下简称《女人社社条》);2. S.6981《壬戌年(902年或962年)十月十七日南街都头荣亲转帖》b(以下简称《荣亲转帖》);3. S.4685《沙州李丑儿与伊州李奴子书》(以下简称《与伊州李奴子书》)c;4. S.4700+S.4121+S.4643+北图新1450《甲午年(994年d)五月十五日阴家婢子小娘子荣亲客目》e(以下简称《荣亲客目》)。

[作者简介] 赵玉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a 年代断限参见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b 同上,第102页。

c 敦煌文献S.4685号,原件无题。

刘铭恕在《斯坦因劫经录》中最早将其定名为《李奴子书信》;唐耕耦、陆宏基在《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中定名为《致李奴子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中定名为《沙州李丑儿与弟李奴子家书》;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定名为《沙州李丑儿与伊州李奴子书》。

潮台同根有七缘

潮台同根有七缘

潮台同根有“七缘”王炜中陈焕溪文化是根。

潮汕文化与台湾文化一脉相承,两岸同源同根有“七缘”:一、地缘——陆桥相连、隔海相望潮汕地处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台湾位于祖国东海大陆架东南缘的海上。

潮汕与台湾隔海相望,汕头南澳是粤东海岛县,与台湾高雄的海上距离仅160海里。

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嘉义县中部和汕头市北部,地理位置一样,气候也相近,两地都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

汕头与台湾的海上运输历史悠久,早在隋朝时就有商业贸易往来于潮汕与台湾之间。

到1871年,台湾与大陆沿海的厦门、汕头等港口就已有定期航班,民间商旅频繁往来,而且规模不小。

二、血缘——血脉相亲、敦宗睦族“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台湾之族,闽粤之族也”。

台湾人口97%以上是汉族。

从台湾人的血统关系来看,历代从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汕、梅州去的移民最早最多,其中潮汕人和梅州人共约40万人。

台湾居于前10位的姓氏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占总人口一半以上。

潮汕居于前10位的姓氏是陈、林、黄、吴、郑、李、张、王、蔡、刘,占总人口51.1%。

两地人口前10个姓氏有9个相同;而前3位姓氏则完全相同。

迁居台湾的潮汕移民,既有海上冒险家和明朝遗臣,也有随军东征的将士、避乱的民众和有组织的招恳移居,还有为渔猎、贸易或因天灾人祸而从潮汕赴台湾定居。

南澳移居台湾的人口就比本岛还多。

三、法缘——反抗侵略、气壮山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隶属与共、建制相沿,特别是在共御西方殖民者、反抗日本侵略和光复台湾的斗争中,潮州兵与旅台潮人始终和全体台湾人民一起,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

最著名的是郑成功从1647年起兵反清,到1662年收复台湾,在闽南、粤东和台湾打了14年仗,与潮汕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追随郑成功而立下赫赫战功的潮汕人有:澄海人黄海如、黄汉日兄弟;饶平人张更生、朱阿尧;潮阳人陈斌等。

义军统领丘逢甲,南澳总兵刘永福,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及其后裔翁绍焕、翁俊明等光复台湾的先驱,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光耀史册。

【精品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六节台湾饰件新版粤教版

【精品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六节台湾饰件新版粤教版

A.钢铁工业 B.电子工业 C.机械工业 D.造船工业
17. 台湾省经济的发展特点是( C )
A.以农业为主
B.以重工业为主
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
D.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重点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
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出口产品有( B )
A.蔗糖、水果、樟脑
B.软件、晶园、集成电路板
(2)台湾主要位于____亚__热____(温度带)带和____热____(温度 带)带,其主要气候特点是____暖__热__湿__润____。 (3)台湾岛东部的地形为____山__地_____,西部为____平__原___; 河流多向____西_____流,____水__能______资源丰富。 (4)台湾岛地处_____欧__亚_____板块和___太__平__洋____板块的交 界处,因而多火山、地震。 (5)台湾最主要的港口分别是C___高__雄____和D____基__隆____。
读图7-6-4,完成11~12题。 11. 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图中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有( B ) ①纬度位置 ②经度位置 ③森林分布 ④农产种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根据图中信息,有人推断台湾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
地。图中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A )
A.农产、森林的分布
可信。西岸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 人口、村庄、城市、稻田、果园的主要分布区。 (3)举例说说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海峡两岸经济发 展的意义。
推进海峡两岸发展,实现金融、商业、产业互通,进一 步巩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维导图
第七章 认识区域
第六节 台湾省
学习目标

石台亲缘 永续不断

石台亲缘 永续不断
0 1 4 年1 2 月1 3 日
石台亲缘 永续不断
主办 单位
你是否知道 1 9 9 8 年石狮 “海峡人” 化 石 “浮出水面” , 述说着闽台远古人类的 “前世今生” ?你是否知道一年一度的闽 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由何而 来?你又是否知道平台骁将邱天胜的传 奇故事? 2 0 1 3 年度石狮市政协文史委委员联 合台湾文史界专家共同编著 《石台亲缘》 一书, 时隔一年, 这本书不但受到了市民 的 喜爱与好评 , 还被中国国 家 图 书 馆所 收藏。 “石台亲缘” 是石狮与台湾关系发展 史上 积淀下 来的一 份珍贵 的文化 遗产 , 也成为石狮地域文化中独具代表性的组 成部分。 本 期 《石狮故事》 就带大 家 走 进市政协文史委, 看看这本专门讲述石 狮 与 台湾 历 史文化 渊源 的书 籍 是 如 何 “出炉” 的。
石狮 故事
石狮市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 石狮市博物馆 石狮日报社
惠女
蔡永辉 《惠女阿芳》 闽南文化系列漫画
阿芳
爱水无惊流鼻水
设色: 蔡子月 闽南语: 徐风 绘画: 蔡永辉 文本: 戴高山
近来, 听同事提起闽南有一 种特色小吃, 口感 “软” 、 “糯” , 是 用鱼肉与面粉搅拌制成的, 是一 种类似馅饼的东西叫作苏糕。 听到 “馅饼” , 身为北方人的记者 顿时食欲大开, 决心一定要去尝 尝。经过诸番打听, 发现在城隍 庙附近有一家名声在外的老店, 苏糕——苏记老字号。 苏记苏糕, 初次看到这个名 字觉 得非常 有 趣 , 姓 苏的人 正 是 做苏糕的人真是很有缘分的一件 事情, 与店 主 苏 冠群聊天后才得 知原 来这 间 老店 已 经有 7 0 多年 的 历史 , 从他爷爷 开 始就 一 直 在 卖 苏糕, 一 代 一 代地传下 来。在 得知 记者身 份 与 目 的 后 , 苏 冠群 显得 有 些兴奋 , 很得意地介绍 起 自 家的苏糕, “ 每天凌晨 5 点就得 开始做, 到早上 9 点才能出炉。 ” 这 其中还不包括 去 市场购买材料 的 时间, 看到这小小的 铺 面, 挤着 的 一家 四 口, 记者有 些不解 为 何如 此辛苦还 要一 直坚持 , 苏 冠群对 记者说: “顾客们吃的是回忆, 而我 们做的是一种感觉。 ” 对 于 这一 富 有闽南特色的 传 统小吃, 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大 部 分的顾客都是中老年人, 像我们这 样 的 年 轻 人 很 少会 主 动 来 买 。 ” 苏 冠群 坦然道 , 对 于 中 老 年 人来 说 , 这款小吃便是以前的回忆, 是一种 熟悉的味道。 看着摆在摊上的两框苏糕, 记 者 向 苏 冠群 问 起 了 苏糕的制作 工 艺。 “说起制作过程, 还真是蛮有讲 究 的, 在选料、 材料分 量 、 粘稠度 、 柔 软 度 的 把握 上 , 都要注意, 尤其 是配料比例, 只有制作苏糕的人知 道, 在我们家, 至今只有我爷爷、 父 亲知道, 至于我 , 只 有 等我 真正 开 始接手这摊生意, 父亲才会把这个 配料比例告诉我。 ” 每天 起 床 , 他们做 的 第 一 件 事 情 是 把新鲜 的 鲨 鱼肉打 碎 , 然后把 鲨 鱼肉 和 面粉 倒进专门 的 机器 搅 拌, 在搅拌的过程中, 制作师傅凭着 多年的经验和手感, 看黏度、 软度是 否合适 , 过 多 或 过 少都 出不 来 最 经 典的味道。搅拌过程所花费的时间 也是最长的, 经过四个多小时, 新鲜 的苏糕就可以出笼了。 “对于我们这 种老店, 街坊邻居的口感都挑着 呢! 对 于 细微 的 差别 , 他们 一吃 就 能感觉出来。 ” 加上苏冠群总共四个人站在摊 子前面售卖, 购买 的人 络绎 不 绝 。 “现在你看到的苏糕是一小块的, 在 以前可 不 是这 样 , 它之 前 是 整 个一 大块, 因为有时候可能蒸不熟, 顾客 购买需要切, 很费事, 我爷爷就把它 切成小块状, 两块称重大约一斤, 1 6 块钱, 又方便又省时间。 ” 在一 旁 购买 苏糕的 中年 阿姨 , 忍 不 住 要 对 记者 说说自 己 的 想法 , “ 我 经 常 来 买 苏糕, 因 为 它既 可以 当 菜, 又可以当作主食食用, 煎、 炒、 炸、 打 汤 样样都可以 , 更重 要的是, 苏糕 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 ” (记者 高荣芳 见习记者 张泽业)

人同根神同源——浅谈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的渊源

人同根神同源——浅谈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的渊源

素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他们在开发漳州的同时也跨越海峡开发 台湾 , 直到清代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2 1 。
据《 台湾通史 》 记载 , 早在 隋代漳 州就与澎湖舟楫相通 。
宋代 , 福建造 船业 和航海业 已经很发达。漳州沿海渔 民开始 进 入澎 湖 、 台湾 。 了 明代 更 是 持续 不 断 地 相 继迁 徙 台 湾 。 到 嘉 靖年间就有东 山人游戍澎湖 ; 天启年间成批族人逃荒入 台谋 生; 崇祯元年 为大旱所逼 , 大批 东山人入 台垦 田开居 。 明万历 二十年 ( 公元 19 5 2年 )明政府在澎 湖设 “ , 游兵”铜 山民众三 , 丁抽一参加水师到台湾服役 , 有的官兵驻防期满 就滞 留台湾 澎湖一带 , 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台湾 。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 铜山五百青壮年随往 。这五百青壮年部分留居 台湾拓垦。郑 氏时期 , 台湾新增移 民二三万 , 大多来 自漳州 。此外 , 山人 铜 过台湾 , 还有一条特殊渠道。 清政府统一 台湾后 , 康熙年间在
Tour
人 同 根
神 同 源
浅谈 东山 关 帝庙 与 台湾 关 帝庙 的 渊 源
魏 苏 宁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 福建 漳 州 3 30 ) 6 0 0

要 : 源于中原的关帝信仰 自宋代传入 东山以来迅速 落地 生根 , 发 并建成 闻名全 国的 东山关帝庙。在 明清时
关帝信仰来 自对三国大将关 羽的崇拜 。千百年来 , 各朝
皇帝 都以关羽 为“ 勇仁 义礼智信 ”的化身 , 忠 借其精 神教化 臣民 , 解决各种社会和 民族矛盾 , 巩固 自己的统治 。因此 , 不 断地对其进行加封 。蜀汉后 主景耀 三年 ( 公元 20年 )关羽 6 , 被封 为谥 壮缪侯 ; 宋朝从宋徽 宗崇宁元年 ( 公元 10 1 2年 ) 被 追 封为“ 忠惠公”开始 , 经过五次加封 , 忠惠公 ” “ 由“ 到 崇宁 至道真君 ” “ 、昭烈武 安王” “ 、 义勇武安王 ” “壮缪 义勇武安 、 王” 最后 于宋孝宗淳熙 十四年( 元 l8 , 公 17年 ) 被敕封 “ 壮缪 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文宗天历元年 ( ; 公元 12 年 ) 封“ 38 敕 显 灵 义 勇武 安英 济 王 ” 明朝 从 明太 祖洪 武元 年 ( ; 公元 16 38 年 )封“ , 前将军 寿亭侯 ” 开始 , 经过 六次加封 , 于明思宗崇祯

答蒋秉高《浅说琬公应是九侯中何人之后裔及其世系》一文

答蒋秉高《浅说琬公应是九侯中何人之后裔及其世系》一文

答蒋秉高《浅说琬公应是九侯中何人之后裔及其世系》一文四川內江《蒋氏西南联谱》顾问蒋伯英撰文《浅说琬公应是九侯中何人之后裔及其世系》(下称《浅说》)一文,原题目为《浅说琬公应是九侯中曜公(镇湖侯)之后裔》,是《蒋氏西南联谱》主编蒋秉高(下称“主编”)撰写是首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获三等奖作品之一,曾载入《我的祖先我的根》论文集公开发行。

在即将岀版的《蒋氏西南联谱》(简称《联谱》上,以“作示范或供寻检的图书、样本”重新面世。

我是《联谱》顾问团成员之一,在今年10月30日召开的《蒋氏西南联谱审稿定稿专题会》会上发言及会后写岀对《浅说》一文的解析,不支持《浅说》)一文载入,以防止误导。

而主編的囬复是:“你能写出有水平、有科学知识的文章驳倒我,我很高兴。

可惜我没有看到。

”是的,我水平低,知识浅,我认了。

在此借用主编在《浅说》)一文引用江西《茗岭蒋氏宗谱》卷三“谱议”一文指出:“有徵而不書则为弃其祖,無徵而書之则为诬其祖。

”为祖训,撰文答问主编。

一、对大司马蒋琬,字公琰,湘乡人,亭乡侯十世孙也的考证首先从《浅说》一文刊载在《我的祖先我的根》记载的世系表说起。

据査证:主编引用的蒋横公至蒋琬公共十二世的世表,除琬公生年外,其余十一世的生年同安岳《蒋氏通谱(1/2卷)主编蒋远举辑录的ou亭大宗世表记载不谋而合无争议。

惟独对琬公的生年记载为东汉少帝光熹元年,即公元189年,与其父昕公的生年176年,结论为父子传代差为13年,对此“作岀从生育科学上看(我国传统医学经验说,女子14来经,男子16精生),这怎么可能?”判定澄公后裔琬“五十八代说的错误”。

再据远举辑录的ou亭大宗世表记载看,58世琬公字公琰昕公长子。

生于东汉献帝初平四年癸酉五月十六日辰时(公元193年),享寿五十有四,薨于蜀汉后帝延西九年丙寅(公元246年),谥曰恭,弱冠(弱冠指时年20岁)隋刘备入蜀,为广都长。

琬公生年与其父昕公生年代差为17年,这与主编编写的48世系表看,橫公长子颕代差15年、郑代差16年、川代差17年、曜代差18年、九子澄代差为25年,怎么到琬公生年代差17年就不合理而评论,是错误呢?其次是蒋琬生于何年。

泉州先民入垦的彰化埔盐乡

泉州先民入垦的彰化埔盐乡

泉州先民入垦的彰化埔盐乡□陈金华一彰化县较具规模的屯垦始于清廷统一台湾之后。

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泉州先民率先进入垦荒,以彰化城为中心向四周垦荒凿圳。

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迁居台湾垦荒的泉州人渐多,自诸罗县分立设置彰化县。

埔盐乡隶彰化县马芝遴保及二林堡。

埔盐乡位于彰化县中部,为原住民马芝遴社的居住地。

据2015年6月彰化县埔盐乡回南安祖籍地寻根谒祖的陈姓宗亲介绍:清初,泉州府南安洪濑陈氏先民入垦埔盐地区拓展,他们从祖籍地带去部岩宫信仰神供奉并修建宫庙,因此,南安先民则根据“部岩”的谐音,将入垦聚居地的地名取为“埔盐”,并在聚居地修建信仰宫庙。

二清初的移垦多以无主荒地为主,不得越界侵垦原住民土地。

然而,随着泉州人入垦的不断增多,许多泉州人私下与原住民签订租佃契约,久之成俗。

入垦台湾的泉州人以先进的农耕技术,很快将各地荒埔开辟为水田。

在垦拓组织型态方面,自行招募垦户、出资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入垦组织者,常被尊称为“垦首”。

施世榜父亲施启秉最早进入半线地区开垦。

当年,彰化平原最著名的垦号应属施长龄业户,其垦首即为泉州府晋江|136| | 2019/5|人、凤山贡生施世榜。

1719年,施世榜化名施长龄,招募泉州人开垦凿圳。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彰化东螺堡组织兴建水圳,前后历经10年,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选择圳头、圳线并以石笋筑堰堤。

八堡圳取水口在今南投县名间乡,顺利完成水利工程,引浊水溪灌溉彰化平原,并获得很大成就。

埤圳灌溉流经八个堡区,故称为八堡圳。

为纪念施氏开垦凿圳之功,后人尊称为“施厝圳”,并成为台湾三大古老埤圳之一。

埔盐乡属八堡圳灌溉范围内。

雍正七年(1729年),施世榜家族从原住民阿东社取得大片土地垦荒,成为埔盐地区早期最大的垦首。

随着圳水开通,施世榜大批招募泉州人入垦,泉州人多向施世榜家族取得佃租开垦。

施世榜对清代彰化平原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的建设,做出引人瞩目的卓越贡献。

举例说明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

举例说明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

举例说明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首先,就地缘来讲。

地质考古发现,一水相隔的闽台两岸在远古时期同属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连为一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

在久远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一次地壳运动,才让本来合为一体的闽台两地沿温州至诏安一线产生断层,彼时的较低谷地成为以后台湾海峡的雏形。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一湾海峡相隔至今。

其次,从血缘上来看。

上世纪70年代,台湾发现了岛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台南左镇人骨化石。

但台湾最早人类源出何处仍是两岸考古专家的最大疑问。

随着福建上世纪90年代三明岩前旧石器遗址以及距今1万年前的“东山人”和“清流人”的考古发现,才将谜底逐渐揭开。

两岸的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其基本类型和制作技术与祖国大陆南方地区极为相似。

“左镇人”、“清流人”就是跨过如今已沉降于万顷波涛中的“东山陆桥”从福建到台湾的,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是他们的祖先。

第三,从文缘上来说。

福建人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东鼓戏、芗剧、闽剧等莫不来自福建。

台湾同胞信奉的神只,如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临水娘娘等皆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

第四,从商缘上来看。

商、周时期,闽、台两地的人员交流和生产技术推广就有所加强,输入台湾的青铜工具和青铜武器,提高了当地的生产能力。

汉晋隋唐时期,福建与台湾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宋、元时代,台湾在行政上开始归属福建辖区,闽台经济交流更趋频繁,商业贸易往来日渐繁荣。

明、清两朝,福建向台湾的移民经久不衰,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及商业贸易往来急剧增长。

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王朝统一台湾,都进一步强化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材依据:《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XX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XX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XX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XX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XX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以XX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XX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XX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XX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XX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XX地理、历史和XX问题的由来。

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与“九二共识”;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节_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_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节_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_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四节台湾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气候以及人口和城市等基本概况;②在了解台湾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认识理解台湾的各种美称;③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理解其外向型经济。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而认知台湾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理解台湾“美丽”“富饶”的缘由;②利用教材的“活动”这一板块,展开分析,认识台湾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解其“外向型”经济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②了解台湾与本地的紧密经济联系,增生对台湾、台胞的亲近感。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特色。

教学难点:台湾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预备铃响、播放音乐:《阿里山的姑娘》。

正式铃响,开始“热身运动”:根据提供的信息,联想到中国的哪个省区?①古都、沙尘暴、中关村②毗邻广东、人多地狭、博彩旅游业③金融业、京九铁路线、紫荆花④妈祖庙、地震、岛屿新授: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1、台湾与祖国大陆有着紧密的联系①地缘关系:②血缘关系:补述:在台湾的少数民族居民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族?高山族约占台湾人口的2%。

展示图片:高山族的服饰、著名艺人③历史渊源:④文化渊源:例,两地居民都尊奉妈祖,都注重中国的传统节日等。

展示:余光中《乡愁》简介:余光中,台湾诗人,祖籍福建。

过渡:应该说,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

2、台湾省的范围闪现三大块图标呈现、验证:★包括台湾岛(中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80多个岛屿;★面积约3.6万K㎡。

3、台湾的位置(1)海陆位置闪现四块图标呈现、验证:★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西临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

t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t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分析1. 地域性局限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存在着地域性局限,即以地方为单位进行谒祖活动,使得大多数台胞只能追溯到本地区的祖先,并且不能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寻根活动。

2. 缺乏统一标准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每个地方的工作方式不一致,难以形成统一的寻根谒祖体系。

3. 资料整理困难由于历史变迁和资料保存的不完整性,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中存在着资料整理困难的问题,使得台胞们在寻根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

4. 缺乏专业人才寻根谒祖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和家谱学知识,但是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5. 缺乏宣传和推广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缺乏宣传和推广,使得台胞族谱对接活动未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二、建议1. 统一标准建议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规范和标准,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和展示等方面,以确保寻根谒祖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2. 加强合作各地方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达到资源共享,工作互补效果。

3. 完善资料相关部门应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加强对历史文献和家谱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库,提供更便捷、完整的资料查询服务。

4. 培养专业人才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家谱学和寻根工作的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机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于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

5. 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对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吸引更多台胞积极参与到寻根谒祖活动中来。

针对目前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协作合作、规范标准、完善资料、培养人才以及加强宣传推广。

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使得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推动跨地区合作为解决台胞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工作存在的地域性局限,需要推动跨地区合作,确保台胞能够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寻根活动。

清代台湾拔贡生的考选、任用及其主要活动

清代台湾拔贡生的考选、任用及其主要活动

2021年第1期 闽台文化研究N aL2021 (总第 65 期)FUJIAN-TAIWAN CULTURAL RESEARCH General Serial.No.65清代台湾拔贡生的考选、任用及其主要活动李晓頓(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100007)摘要:清代国子监的学生被统称为“六贡四监”,其中拔贡生考选难度最高,每十二年考 选一次,先由地方学政选拔,再贡入京师朝考。

康熙三十六年起,台湾开始考选拔贡,举行考试17次,出拔贡数十人。

这批拔贡生虽官职不高,但积极参与台湾地区的各项事务,他们开垦土地、剿匪御敌,大兴教化,是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拔贡;士绅;台湾;国子监拔贡是清代国子监生的一种,是学习最好的一类学生。

拔贡生的考选难度最大,社会地 位高,所以被视为“五贡”之首。

“拔”即从地方生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贡”原指从地方贡入王 廷之意,后对于清代拔贡而言,则指入监读书或进京参加朝考授官。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 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故按清制,台湾开始建立官学教育体系,实行学生考选制度,考选拔 贡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试。

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台湾士子一直被视为是 一批“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台湾拔贡生也是亦然,他们广泛参与台湾地区的文化教 育和社会建设,在当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学界还未对台湾拔贡生群体开展过专题性 研宂,仅在台湾各地方志中载有拔贡生名录,其中以《重修台湾省通志》111所载资料最为详尽,本文中重要的资料和线索来源;而关于台湾拔贡生社会活动史实的考证不多,资料散落于各 档案文献中。

鉴于此,本文整理台湾拔贡生考选、任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重点揭示贡 生群体在地方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台湾拔贡生的考选清代拔贡考选始于顺治,定制于乾隆,随清朝灭亡而废止。

于台湾一地来看,康熙三十六 年起台湾开始考选拔贡,并在光绪二十年“乙未割台”后,结束此制。

在《重修台湾省通志》中曾 简要记述台湾拔贡考选各事,但并不详尽,现结合史料再次梳理。

崇台亲缘

崇台亲缘

崇台亲缘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在《特别的崇武》一文中深情地说:“中国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有些地方大体只能去一次,崇武离北京很遥远,而我已去过多次,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去的。

那地方毕竟是有着和别处不同的特别。

”是啊!陆地尽头的崇武,确实有很多“特别”,而这里与台湾的亲缘特别密切,就是其中之一。

来到崇武,首先映人眼帘的,除了那雄伟的古城墙和广袤的蓝海洋,就是那突堤式的长长码头及停泊在港湾里的台湾船只。

漫步于市集、村庄,随时可遇到操台湾腔闽南话的人,电视在收看台湾节目,扩音机在播放台湾腔闽南话的人,电视在收看台湾节目,扩音机在播放台湾流行歌曲。

崇武人的生产和生活,都跟“台湾”紧密联在一起。

崇武自明代初期兴建所城设立千户所后,文教迅速发达,几百年间留下了众多的文字资料,这也是崇武的特别之处。

可是,无论是方志、谱牒或诗篇、文稿,也无论是古时文献或当代著作,无不充满有关台湾的记述。

如果你认真浏览这些文字资料,还会发现,台湾那极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崇武人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

台湾的2000多万同胞中,有多少人祖籍在崇武,现在已很难估算。

然而,据有关方面统计,崇武现有的17000多户居民中,有亲属在台湾的达70%以上,足见近代人台湾定居的崇武人之普遍。

崇武与台湾两地居民,同祖同宗,血脉相融。

“悠悠云海隔,尤闻橹歌声”,崇台一家亲,这是任何力量也分割不了的,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占踞台湾期间,以及当代海峡局势最紧张的时刻,两地民间的交往也从未间断。

一、朝发夕至渡台捷径清嘉庆十年(1805),惠安县正堂吴中撰《募修崇武所城序》,文中特别指出:“查崇武澳为商船渡台捷径。

”纂于明代末年又经清代几次增补的《崇武所城志》附录的古诗中,也有“海接东南一夜舟”和“击楫日能彰化米”的生动描述。

足见崇武与台湾地缘之特殊。

考古证明,台湾与大陆原有“陆桥”相连,后因地壳变迁,台湾始成孤岛。

《陕西紫阳县青君堂朱氏家谱》主编朱清莙

《陕西紫阳县青君堂朱氏家谱》主编朱清莙

《陕西紫阳县青君堂朱氏家谱》主编朱清莙《陕西紫阳县朱氏家谱》——主编/朱清莙【堂号】:靑君堂。

地址:陕西省紫阳县明中村火石沟荷叶树湾秋木园。

【朱氏家族名人】:朱熹,朱元璋,朱德,朱镕基。

朱氏家族是祖国氏族中之大族,据全国人口调查统计,朱氏排名占全国姓族之第14位,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1%。

陕西紫阳县朱氏是全国朱姓宗族之分支,也是当地大姓之一。

朱氏历代人才济济,在24史中单独列传者418人,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者先秦到明代和清代人物分别有1240人和604人,仅称帝称王者有25人。

现代朱氏人成为国家领袖,科学家,文学家,诗人等有数十人之多,例如我宗定居美国的科学家朱经武教授,因发现一种新的超导体,能在零电阻超低温下导电,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为1990年美国“最杰出人士”。

可以肯定地说:我朱氏人历代为世界的社会进步和祖国的经济发展都作出过重要贡献,这是族人之光荣,也是祖宗之荣耀。

这些流芳万世英豪之记载,多数来自族谱之中,可见族谱之珍贵。

家谱序言--陕西紫阳县青君堂朱氏家谱家谱序言:——主编/朱清莙。

古人说: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

今人不记事,后辈不知事;今人不记述,后人无史读。

故,自古至今,我们堂堂华夏文明古国记述修编,就,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史,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

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历程。

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也。

我国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溶合为国家观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五千年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也。

谱牒者,详生没,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

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

于是,士庶之家俱各修谱树牒。

觌公15世盛乾公世系源流(台湾桃园一脉)

觌公15世盛乾公世系源流(台湾桃园一脉)

81世(傅觌一世)傅琳九长子:觌为元朝进士官广东潮州府致仕居徒居嘉应州程乡县松口宗为一世始祖。

子二:翼蛟、翼龙。

82世(傅觌二世)傅翼龙,生子十: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念八郎、念九郎、念十郎。

83世(傅觌三世)念一郎(居海阳县);念二郎(居松口镇入仙凹);念三郎生隐;念四郎生法传、法信;念五郎生友贵;念六郎生绍宗、缉宗、继宗;念七郎生莲兴、祝兴、善兴、诗兴、兆兴;念八郎生孟忠;念九郎生清;念十郎生千一郎。

84世(傅觌四世)念七郎移居平远黄蕃乡后迁外地镇平县文基乡大圳背坑口,子五:兆兴、诗兴、善兴、积兴、莲兴。

85世(傅觌五世)傅兆兴,生子三:自超、自荣、自桂。

86世(傅觌六世)傅自荣,生子三:长能、长德、长发。

87世(傅觌六世)傅长能,生子二:凤金、凤全。

88世(傅觌七世)傅风金,生子四:庆祥、庆福、庆禄、庆爵。

89世(傅觌八世)傅庆福,生子三:廷辑(廷辰)、廷楷、廷柱。

90世(傅觌九世)傅廷辑,生子五:命申、命亨、命春、命慎、命迪。

91世(傅觌十世)傅命慎,生子十二:捷魁、捷芳、捷卓、捷柱、捷奇、捷华、捷汉、捷足、捷定、捷隆、捷兴、捷旺。

92世(傅觌十二世)傅捷芳,生子四:文琳、文穆、文柯、文乔。

93世(傅觌十二世)傅文乔,生子一:训勉。

94世(傅觌十三世)傅训勉生廷俊95世(傅觌十四世,迁台一世)傅廷俊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渡台。

生于五:长子盛元(居台中东势角开基),次子不详,四子盛珍、五子盛麟定居苗栗头份,三子盛乾居桃园县杨梅镇高山顶开基立宗96世(傅觌十五世,迁台二世)傅廷俊,生子四:盛元、盛乾、盛珍、盛麟。

97世(傅觌十六世,迁台三世)傅盛乾,生子四:乙龙、成龙、士龙、显龙。

98世(傅觌十七世,迁台四世)傅士龙,生子三:天佑、天德、天汉。

99世(傅觌十八世,迁台五世)傅天德,生子五:琳上、立上、庆上、安上、赞上。

100世(傅觌十九世,迁台六世)傅立上,生子三:有監、有禄、有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台亲缘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在《特别的崇武》一文中深情地说:“中国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有些地方大体只能去一次,崇武离北京很遥远,而我已去过多次,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去的。

那地方毕竟是有着和别处不同的特别。

”是啊!陆地尽头的崇武,确实有很多“特别”,而这里与台湾的亲缘特别密切,就是其中之一。

来到崇武,首先映人眼帘的,除了那雄伟的古城墙和广袤的蓝海洋,就是那突堤式的长长码头及停泊在港湾里的台湾船只。

漫步于市集、村庄,随时可遇到操台湾腔闽南话的人,电视在收看台湾节目,扩音机在播放台湾腔闽南话的人,电视在收看台湾节目,扩音机在播放台湾流行歌曲。

崇武人的生产和生活,都跟“台湾”紧密联在一起。

崇武自明代初期兴建所城设立千户所后,文教迅速发达,几百年间留下了众多的文字资料,这也是崇武的特别之处。

可是,无论是方志、谱牒或诗篇、文稿,也无论是古时文献或当代著作,无不充满有关台湾的记述。

如果你认真浏览这些文字资料,还会发现,台湾那极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崇武人对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

台湾的2000多万同胞中,有多少人祖籍在崇武,现在已很难估算。

然而,据有关方面统计,崇武现有的17000多户居民中,有亲属在台湾的达70%以上,足见近代人台湾定居的崇武人之普遍。

崇武与台湾两地居民,同祖同宗,血脉相融。

“悠悠云海隔,尤闻橹歌声”,崇台一家亲,这是任何力量也分割不了的,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占踞台湾期间,以及当代海峡局势最紧张的时刻,两地民间的交往也从未间断。

一、朝发夕至渡台捷径清嘉庆十年(1805),惠安县正堂吴中撰《募修崇武所城序》,文中特别指出:“查崇武澳为商船渡台捷径。

”纂于明代末年又经清代几次增补的《崇武所城志》附录的古诗中,也有“海接东南一夜舟”和“击楫日能彰化米”的生动描述。

足见崇武与台湾地缘之特殊。

考古证明,台湾与大陆原有“陆桥”相连,后因地壳变迁,台湾始成孤岛。

现在台湾岛距大陆最近点仅130公里,这个地点就在崇武半岛的突出部。

自崇武港至台湾的梧栖港,相距为97海里。

据说早年崇武人东渡台湾带着刚出笼的米糕上船,到达台湾时还有热气呢。

台湾考古发现了一批贝丘遗址,从遗址挖掘的彩陶证明,其史前文化是跟大陆紧密关联的。

崇武于1958年也发现了史前文化的贝丘遗址,1987年又在福建沿海首次发现一处沙丘遗址,证明这里史前已有先民聚居。

福建省博物馆馆长陈存洗认为,根据崇武的优越地理条件、悠久捕捞历史和航海技术,这里的史前先民可能是大陆史前文化传入台湾的直接传播者。

崇武港渡台的地理优势,还有更重要的方面。

早年使用的是木帆船,靠潮流及风力航行。

其时台湾的港澳也都还是天然状态,沿岸则是大片浅滩。

因此航船要在涨潮将满时才能顺潮进港,去迟了不成,去早了也难进,此时进退两难,遇上风云变幻而死难者不少。

航海人逐渐掌握了这一规律,都懂得应选好停泊候潮地点和启航时间,从而发现崇武港最佳。

据台湾《彰化县志》载:“彰邑与泉州府遥对,鹿港为泉、厦二郊商船贸易要地。

内地来鹿者……北风以崇武为最,獭窟次之。

故北风时,渡船来鹿,必至崇武、獭窟放洋……鹿泉、厦郊船户欲上北者,虽由鹿港聚载,必仍回内地各本澳,然后沿海北上,由崇武至莆田、湄洲、平海……”崇武港的这种渡台地理优势的发展,历史上留下多则生动的记载:明代后期镇守晋江石湖的水师将领沈有容在《仗剑录》中记述:万历三十年91602)“九月初二日,贼由浙回万安所,攻城焚船,掠草屿耕种之民,泊西寨十日,容整船崇武以俟。

贼闻知由乌丘出澎湖复往东番,容遣渔民郭廷侦之。

十二月十一日统舟师二十四艘往剿……次日遇贼艘于洋中……救回漳泉渔民被掳者三百余人。

”现保存在崇武天后宫,系兴泉永海防兵务道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的石碑,碑文载:“乾隆丁未(1787),公中堂大师渡台剿匪,由崇发舟,神庥护助千艘咸捷……”撰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重建崇武天后宫序》也载:“乾隆丁未岁,公中堂福,祷神默佑,平定东宁,舟师稳渡,凯音立至,神有翼赞殊勋……”又载:“嘉庆壬申岁(1812),延建邵道李□渡台催谷,捐奉重建……”《清•德宗实录》载,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七日(1884.12.123)清廷谕云:电寄曾国荃……台事万紧(注:法军入侵台湾),叠谕杨岳斌调度南洋五船援台……查照吴鸿源于惠安县属之崇武、獭窟等澳渡台之路,相机赴台援剿……以上记载表明,明代后期军事当局已发现崇武乃船只渡台的最佳地点,清代的几次大规模渡台军事行动也都由崇武发舟始得顺利,证实了崇武确为“渡台捷径”。

崇武民间航海界很早就流传使用一本手抄的航海《针簿》,据传初编于清乾隆年间,后又不断补充。

书中详细记载自崇武港出发航行台湾各港口的“针字”(即航向航法)及台湾港澳的自然环境情况,也可见崇武与台湾地理上的密切关系。

“朝发夕至”是早年木帆船渡台的基本要求,而由崇武启航最顺,这就使崇武与台湾紧密相联。

二、武略文韬开台树勋汉民族对台湾的开发,历经史前时期的文化传播,秦汉三国时期的东渡进军,随唐宋元时期的频繁联系,明清两代的几次有组织大规模移民几个阶段。

在这些过程中,崇武虽不像有些地区出现整个家族迁入台湾定居的民户,也少人台任职而定居的官户,但是在军事行动和文化传播方面,却颇树功勋。

史载,黄龙二年(230),东吴孙权遣卫温及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即台湾),篙师楫工都选自闽禺。

据史学家分析,这一大规模的万人渡台军事行动,崇武一带的“篙师楫工”参与是极可能的。

明末清初,明郑政权与清廷在台湾海峡展开长期而复杂的军事对抗,也由此促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台湾,进而统一了国土。

在这一激烈争斗中,崇武起着重要的作用,史载:顺治四年(1647),明鲁王朱以海南下,曾驻崇武城,后离去。

顺治八年(1651)五月初四日,郑成功督大师登陆崇武,运走明政府储于崇武仓的军粮。

次年四月,郑军水师在崇武海面战胜清军,清兵由崇武登陆败退。

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郑军水师泊崇武抵御清兵,保金、厦安全,后即驻崇武就地养兵。

次年这支水师由崇武发舟,参加东征收复台湾。

此后,郑军水师仍经常活动于崇武一带,与清兵进行拉锯战。

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二十日到二十一日,郑军与清兵各有300余舰,在崇武海面鏖战,清兵在崇武沿岸布置炮火,郑军失利退却,造成不久金、厦失守,局势变化。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终于统一台湾。

发生于台湾海峡,历时近40年的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斗争,处在战争旋涡且多数为军人和渔民后裔的崇武人,介入者必然甚多。

但是介入郑军的资料极少,现只见《崇武所城志•清武绩》一则记载:“何中俊,字二为,从汉军郑克土爽归诚,授者督佥事答刂。

总督姚公启圣见其彪形八尺,快而呼之日:何大汉。

旋陈台湾事宜万言,更蒙赏识……”从记载可知,何中俊居留台湾的时间不短,且对台湾的开发有独到见解。

可惜姚启圣不久病殁,何中俊也未获重用而终生沉沦。

《崇武文献黄氏家谱》也有一则记载,该族九世四房有黄象良籍台湾赤山后。

黄明良生卒年月未载,其堂兄黄象锦生于明崇祯五年,据此推算黄象良往台湾应是在清初,随郑军渡台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民间传说有崇武城内人魏青任郑军旗牌官,大山乍村渔民张虎、蒋大竹当郑军兵舰柁手,崇武城里北门灵安尊王宫里存有一螺壳垒成的小香炉,据说是载运郑军收复台湾的崇武渔民从台湾带回来的。

崇武人参加清军的记载就较明显。

《崇武所城志•清武绩》记载的军官就有:曾春,随征金厦,功加署游击,后随万公征崇武,靖海将军率师征台澎,复领前锋之任,事后论功以血战破敌功加十九等。

刘王官,随万公正色平诸岛,功加都督,复随施公琅平台澎,例加左都督。

陈元,随万公正色平岛之功,加右都督,从施公琅破台澎,加左都督。

陈元,随万公正色平岛之功,加右都督,从施公王良破破台澎,加左都督。

黄二,随征台澎,例加都督衔。

吕明,随征台澎,加都督衔。

罗瑞洛,随征金厦台澎,例加左都督蕃衔。

未载入志书的士兵及船工,必然多得很。

上述这些人(包括那些没有留下姓名者),都是在当年收复台湾、统一国土事业中的有功之臣,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几百年来,崇武人民一直珍惜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清代中期当台湾全面开发的时候,崇武出了一位在开发台湾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武将,就是明代官籍后裔、渔民出身的张浩亭(1697-1765)。

他名勇,字企大,年青时弃渔投报水师,乾隆初年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当他发现台湾士子来福建参加乡试按例须由厦门营验照,常受敲诈甚至延误考期,即下令废除此规定,台湾士子“诣署树旗志德”。

乾隆十七年(1762),张勇出任台湾水师副将,志载:“时南北洋多匪船出没,为贾船害,躬统舟师巡缉,复雇民船藏兵械侦捕,由是宵小遁迹,海疆获宁,台人士为《德政歌》以颂之。

”1949年冬,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

1950年,美国帝国主义者在悍然出兵侵略朝鲜的同时,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侵犯我国的领海主权,制造紧张局势。

崇武成为保卫祖国的海防前线。

多年来,崇武军民团结一心,一面全力加强武备,一面积极发展生产,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事业作出不懈的努力。

1965年11月1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队,采取近战策略,以小胜大,在崇武海面击沉击伤入侵的美制护航炮舰“永昌号”和大型猎潜舰“永泰号”。

这一震动中外的“崇武海战”大捷,使崇武古镇名声随之大扬。

三、航运经商通台虹桥崇武人航海经商,历史久远。

传说宋元时期已有“做琉球”生意。

志载明代就“通海外诸夷”,“水达诸蕃”。

明代后期。

商航目标开始转向台湾。

现在能查证的资料有荷兰人《大员商馆日记》载,1938(崇祯十二年)11月30日、12月1日、12月9日三天共有13艘崇武(chim boy)渔船到台湾运盐。

清代,崇武有关往台湾航运经商的记载就极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印的《福建沿海图说》载,当年崇武有数十号大渔船,每年四月到八月都往台湾经商,其余时间往浙江捕鱼,一船两用。

从现存谱牒更可侧面看到这种盛况。

《紫云黄氏家谱》载,五世黄均田,少客台娶台女,光绪二十年(1894)回家,再往遂不知;五世黄莲斋,光绪二十六(1900)往台湾基隆港寻子,父子俱殁于台。

《南阳邓氏族谱》载,邓宗辉,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葬于台湾彰化县八卦山顶;邓兆兰,往台湾经商,光绪二十四年(1898)船遇台风在南寮港撞破死亡。

《勋阳经氏族谱》戴,经德顺,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台湾外洋身故;经诚阳,1912年在淡水港落水身亡。

这些片鳞只爪的记载,透视出当年渡台航运经商活动是十分普遍的。

到了20世纪前期,崇武的这种渡台活动更加繁荣,除大渔船都兼营商外,还有十几艘专业的航运船,后来又发展有小火轮,同时开办了一些专营的贸易商行。

现存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崇武出版的《海风》月刊中,就载有5则泉州海关到崇武搜查破获走私日货的“消息”,其中一次写明查获物资价值万余元,这只是当年从台湾运进货物中的极小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