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部编版)5.1法不可违 学案4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课本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课本参考答案
5、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成为一般违法行为。
6、行政违法行为的表现: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
7、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①侵犯他人民事权利。②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8、民事活动包括哪些?
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
9、遵章守法的原因、要求:
(1)原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2)要求: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生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5.2 预防犯罪
1、刑法的内容、作用:
(1)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1)含义: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3、犯罪的后果:刑罚
4、刑罚的含义、种类:
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5、犯罪的危害: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5.1 法不可违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
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
殊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
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
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
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
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青少年学生易受到
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
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
1.违法无小事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5.1法不可违
安机关予以警告处分;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课中作业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环节三
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屡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分。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那么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屡次手持三菱挂到,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课后作业设计:
完本钱课对应的根底训练
〔修改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3.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行为表现
教学难点:遵章守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今年的6月,很多足球球迷都比较的激动、兴奋,大家知道为什么呢?
教师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从首都机场人头攒动的接机队伍、酒店门口日夜蹲守的粉丝、工人体育场内的“蓝白海洋”,到霸屏社交媒体的阿根廷球星梅西相关话题,处处洋溢着中国球迷的热情梅西抵达中国!梅西开启个人第七次中国行!北京时间6月15日,阿根廷国家队将在北京工体和澳大利亚进行友谊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下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2、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
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前准备
◆
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
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
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
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
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
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
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展示图片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
了解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 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某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某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不可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危害
制假售假,行为恶劣
注意啦!刑 事责任包括:
违 法
有期徒刑、 罚金等。
行 为
(下节课我 们会重点讲
后果 刑事违法行为 解)
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行为人自 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2.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 社会的行为。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 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法律的 指引作用
法律的 评价作用
法律的 强制作用
不违法是人们 行为的底线
3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下面通过三则案例分析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责任:
案例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近
日判决一起生命权纠纷案件。因霍 某在两次饭局中大量饮酒致意外坠 危害
相关链接P49
都是违反治安管理法 的行政违法行为。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 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 处罚的行为。
身边违法行为有哪些——②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合同法, 侵犯他人的财产
违反民法, 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疫情信息。
危害
警方于当日将霍某某带到公安机关接受调
查。霍某某对其散布谣言、谎报疫情扰乱公共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二、教学重点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守法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交通违法、盗窃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
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哪些?法律与道德有何关系?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常见的违法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教师讲解】介绍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强调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法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预览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治理处分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平安,X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治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分?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约,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约法〕第—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约义务或者履行合约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X了对方的肖像权。〔X民法通则〕第—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排解影响,赔礼抱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X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来标准公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X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约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标准自己的行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材习题答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材习题答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P46·运用你的经验)1.(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参考答案】(1)因为小勤在工地上捡拾铁卡子的行为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触犯了法律,所以才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参考答案】(2)可以避免。如果小勤懂得法律,知道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他就不会做违法的事情,从而也就可以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
(P47·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参考答案】镜头一中朱某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拒绝归还,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二中李某等人在公共场合做出不文明行为,扰乱了体育馆的观看秩序,不仅影响和侵害了其他观众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中赵某手持利器抢夺他人财物,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
(P49·探究与分享)3.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参考答案】有或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即可。
(P50·探究与分享)4.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上述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镜头一中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是能够履行合同义务,但却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是典型的违约行为,造成买方损失,应承担违约责任。
我国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栅栏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镜头二中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的顾客的肖像,是侵犯顾客肖像权的行为,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26张)
1.法不可违
预习思考
阅读教材P46-52,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违反的法律类别,违法行为有哪些? 4.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有哪些? 5.怎样理解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6.我们身边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 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7.怎样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如何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 违(26张 )
6.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我们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民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26张) 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有哪些?)(P49)
①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 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 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 处罚的行为。典型的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 人,等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 违(26张 )
下述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承担什么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一
朱某在学校操场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 绝返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 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的还行,为违,反如了:物欠权债法,给苏某造 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不期还归的还行苏为某。的手表。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
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教学过程
流程时间教学
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
及对策
5分钟导入
新课播放视频
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提出
问题:
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
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
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
学生探究学习本课
的兴趣,引发学生
对法律及法不可违
的思考。
7分钟问题
引领,
自主
学习
学生根据
学习目标
和问题导
读自主预
习。
导读问题:
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
哪些方面?
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
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观点对吗?
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
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
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
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阅读教材P46~52,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
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打架成本:
“打架成本=10日拘留+500元罚款+几千元医疗费+心情郁闷…”近日,呼和浩特市,一个写着
“打架成本”的警方温馨提示牌成了网红。民警介
绍,因管辖区域学生较多,平日里,接警学生打架
斗殴案件较频繁,才集思广益想到了这个办法。警
示牌挂出后,收效显著。
公民遵规守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何好处?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
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
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
发展。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
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
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
《法不可违》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下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2、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
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4、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优质学案设计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
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填写有关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
四、随堂演练
1.违法行为是指( )
A.被逮捕判刑的 B.违反刑法的行为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
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B.专时专用法
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
D.请人监督
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
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
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封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
不可违》优质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过渡】开展一日游活动之前,我们得先进行两个小小的普法活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活动一】抢答大比拼
请学生阅读课本46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教师设置抢答的问题:(1)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导学案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实例:《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违法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分析: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违法行为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实例:医疗侵权纠纷, 土地侵权纠纷, 债权债务。
分析:是否是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民法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实例: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
分析:是否是行政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分析:是否是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刑法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是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的。
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
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
误区:有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有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实例:校园中有同学被一些同学欺负、打骂,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一些人到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或者攀爬、会坏公共物品,以为没什么,其实已经违反行政法律、
分析:法律知识的欠缺仍是现阶段公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2. 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实例:买卖、运输、借贷、租赁这些都属于民法规范的范畴。
分析: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事情,多数都属于敏饭规范的范畴。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实例:张某和李某是大学同学,平时相互了解,临近毕业季,张某为了整蛊李某,
将李某的一些隐私在网上公布,对李某的名誉造成很大伤害,同时也侵犯了李某的隐私权。
分析: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应依据民法条文进行严格判断。
个人怎么做,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实例:监狱中的叶某某悔恨不已,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占点小便宜,不算犯法,抓到了最多被打一顿,把钱还回去就是了,正是这种法盲心理纵容了她的盗窃行为。
分析:生活中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进行个人活动,凡事以法律为准绳。
小试牛刀:经典例题解析
例题 1 最近我市发生一起犯罪案件,在班级中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主要有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 这是民事违法案件
B. 这是行政违法案件
C. 这是刑事违法案件
D. 判断不好
答案:C
思路分析: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所以是刑事违法案件。
例题 2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学会判断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A.谎报险情——刑事违法行为
B.债权债务纠纷——民事违法行为
C.贪污受贿——行政违法行为
D.破坏铁路封闭网——民事违法行为
答案:B
思路分析:
正确配对:
谎报险情——行政违法行为
债权债务纠纷——民事违法行为
贪污受贿——刑事违法行为
破坏铁路封闭网——行政违法行为
例题3 最近我是发生一起严重危害社会的案件,嫌疑人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晓明判断这是一起犯罪案件,你能说出判断张某犯罪的理由么()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刑事违法性
③刑罚处罚性
④根据法官的判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思路分析: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例题4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得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下列不属于刑罚处罚的是()
A. 管制
B. 拘留
C. 有期徒刑
D. 驱逐出境
答案:B
思路分析: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例题5 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漫画一
漫画二
(1)漫画一中两人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
(2)根据漫画二,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思路分析:第(1)问能够根据漫画回答出法治的主题即可;第(2)问围绕预防犯罪回答问题。
答案:(1)漫画说明这种行为是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