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部编版)5.1法不可违 学案4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结论: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
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
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法律的规范作用
环节二:违法行为的种类
探究二:
镜头一:周二上午,学校组织到体育馆看球赛,
小勤发现李某等几个社会青年在观看比赛时,起哄、
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

体育
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
民警将他们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讨论:李某等人的行为违法吗?为什么?
点拨: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
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二: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小勤看到这样
一则新闻: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
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
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讨论:赵某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为什么?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
应判处刑罚。

镜头三:下午,小勤听说同学苏某上星期丢失了
手表,赶紧归还给他,并表示道歉。

老师表扬了他,
并指出拾到他人丢失的东西不还是违法的,要承担民
事责任。

讨论:如果拾到他人遗失物不归还违法吗?为什
么?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
物,应当归还失主。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B
2.C
3.A
4.A
5.C
巩固训练:
1.B
2.C
3.D
实践探究:
(1)材料一反映的是行政违法行为,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事违法行为。

两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是: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情节较轻,都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序号:第10 节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

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

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

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

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破坏铁路封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5.1 法不可违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

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1.违法无小事(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法行为分为、和。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或者,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课讲授】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导学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行为的底线法律是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2.认识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3.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违法行为。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4.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1)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2)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具有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5.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或者没有依法履行,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远离一般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活动,积极防范行为和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核对答案,评等级,帮扶讲解)三、师生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2.(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四、课堂小结,学生巩固,检查提问,查缺补漏)五、课堂检测1.“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络上的一曲《过马路战歌》生动刻画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了解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教师总结:镜头一:触犯合同法,侵犯合法财产权镜头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镜头三: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和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打架成本:“打架成本=10日拘留+500元罚款+几千元医疗费+心情郁闷…”近日,呼和浩特市,一个写着“打架成本”的警方温馨提示牌成了网红。

民警介绍,因管辖区域学生较多,平日里,接警学生打架斗殴案件较频繁,才集思广益想到了这个办法。

警示牌挂出后,收效显著。

公民遵规守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何好处?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法不可违》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下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2、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4、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

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法律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身边的行为哪些是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辨别身边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必然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呈现】今天在上学路上,小明遇见几个小青年故意“碰瓷”,被强行要走了二十元钱。

其中一个小伙子还恶狠狠地说:“小子,以后走路长点眼睛。

”另一个小伙子嘲笑道:“我很害怕,你可别去法院告我。

不过,这种小事法律也管不着。

”说完,三个人说笑着扬长而去。

小明是又郁闷,又纳闷?“碰瓷”是违法的事吗?法律到底管什么呀?请同学们一起来解答小明的困惑吧!教师点拨:我们知道违法无小事,违法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纪守法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一)违法无小事活动1 考一考~法律知识我第一【多媒体呈现】问题:(1)上述三幅图片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你能说出他们违反了什么法律吗?(2)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要求:小组内探究分享,达成共识后在班级反馈展示。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法律,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 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 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律规则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问题。

了学生
的守法
观念。

课堂小

遵章守法是和谐社会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维护他人的利益。

布置作

1.画表格,区分三种违法行为。

2.青少年怎样自觉遵守法律?
板书设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无小事民事违法行为
类型行政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人教版一、备理念教育教学新要求,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形成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必备的重中之重,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实现公众参与时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必要前提。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制订依据:新课标要求:“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确立依据:本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因此,我把此知识点确定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教学过程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5分钟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

提出问题: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及法不可违的思考。

7分钟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自主预习。

导读问题: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观点对吗?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阅读教材P46~52,整理基础知识。

要求:1、学生会听课,记好笔记。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独立解决各题。

8、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自主学习方法不一定得当。

措施:深入到小组中,遇到问题点拨、指导。

9、我们为什么要遵章守法?怎样做到遵章守法?5分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整理,疑难问题可组间合作。

深入组内巡视并点拨指导。

重点点拨问题:1、【误区】: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也一定是犯罪行为。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5.1法不可违》一. 教材分析《5.1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增强遵守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对每个人的约束力3.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增强法律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法律素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法律的作用。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模拟法庭器材和材料,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法律对这些行为有哪些制裁措施。

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题目可以是:“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约束?我们应该如何遵守法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法律意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法律为什么重要?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 5.1法不可违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理解宪法的意义,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重点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做到遵章守法?为什么法不可违?难点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捡万元金手链后丢弃”,被判赔8376元并不冤枉材料阅读激发学生据广西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崇法之疆”8月28日消息,2022年8月4日22时许,何某抱小孩从后排车位下车时掉落一串手链在地上,何某当时未察觉,径直离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导学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实例:《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违法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分析: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明确各种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实例:医疗侵权纠纷, 土地侵权纠纷, 债权债务。

分析:是否是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民法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实例: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分析:是否是行政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的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实例: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分析:是否是刑事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刑法法律条文进行判断。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分析: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是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的。

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误区:有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有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实例:校园中有同学被一些同学欺负、打骂,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一些人到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或者攀爬、会坏公共物品,以为没什么,其实已经违反行政法律、分析:法律知识的欠缺仍是现阶段公民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2. 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实例:买卖、运输、借贷、租赁这些都属于民法规范的范畴。

分析: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事情,多数都属于敏饭规范的范畴。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实例:张某和李某是大学同学,平时相互了解,临近毕业季,张某为了整蛊李某,将李某的一些隐私在网上公布,对李某的名誉造成很大伤害,同时也侵犯了李某的隐私权。

分析: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应依据民法条文进行严格判断。

个人怎么做,才能保证社会和谐?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实例:监狱中的叶某某悔恨不已,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占点小便宜,不算犯法,抓到了最多被打一顿,把钱还回去就是了,正是这种法盲心理纵容了她的盗窃行为。

分析:生活中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进行个人活动,凡事以法律为准绳。

小试牛刀:经典例题解析例题 1 最近我市发生一起犯罪案件,在班级中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主要有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 这是民事违法案件B. 这是行政违法案件C. 这是刑事违法案件D. 判断不好答案:C思路分析: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所以是刑事违法案件。

例题 2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学会判断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下列配对正确的是()A.谎报险情——刑事违法行为B.债权债务纠纷——民事违法行为C.贪污受贿——行政违法行为D.破坏铁路封闭网——民事违法行为答案:B思路分析:正确配对:谎报险情——行政违法行为债权债务纠纷——民事违法行为贪污受贿——刑事违法行为破坏铁路封闭网——行政违法行为例题3 最近我是发生一起严重危害社会的案件,嫌疑人张某。

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晓明判断这是一起犯罪案件,你能说出判断张某犯罪的理由么()①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刑事违法性③刑罚处罚性④根据法官的判断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答案:D思路分析: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例题4 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得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下列不属于刑罚处罚的是()A. 管制B. 拘留C. 有期徒刑D. 驱逐出境答案:B思路分析: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例题5 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漫画一漫画二(1)漫画一中两人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2)根据漫画二,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思路分析:第(1)问能够根据漫画回答出法治的主题即可;第(2)问围绕预防犯罪回答问题。

答案:(1)漫画说明这种行为是犯罪。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2)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知识脉络法律告知人们什么违法行为的类别法不可违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个人怎么做,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刑法的作用做守法公民犯罪的特征预防犯罪刑罚的定义及种类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遇到侵害,如何依法求助善用法律青少年如何应对违法犯罪探究与思考:如果自己的父母犯罪了怎么办?如果自己违法了但没有被发现怎么办?分析:(1)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其他的亲人朋友犯罪,我们都应该依法办事,不能包庇。

(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万不可有侥幸。

课后练习1、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①故意毁损公用电话②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③学生在校园内抽烟、喝酒④偷窃财物⑤在公交车上未向年老者让座A. 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①②③2. 对下图漫画理解正确的是()①是违法行为②有可能是犯罪③会受到法律的处罚④只要不被发现就没事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3. 高中男生李某(17岁),平时喜欢上网。

有一天在网吧看到旁边一男生好像很有钱。

就尾随其出门,在僻静处拿出水果刀,从该男生处抢得400元。

李某的行为是()A.违反了行政法,应受行政处罚B.违反了民法,应承担民事责任C.违反了刑法,应受刑事处罚D.不道德行为,应受舆论谴责4. 黄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园内一树上刻下“X X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他的行为是()A.违纪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D.严重违法行为5. 张某放学回家途中,遇到几个社会混混,对其进行殴打,并强行抢走现金贰佰壹拾元,张某一时间不知所措,你认为张某应该怎么做()①马上报警②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③纠集同学进行报复④忍气吞声A. ②④B. ①④C. ①②D. ②③6. 材料:据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她,王大哥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

一天,王大哥突然对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1)魏明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特征?(2)如果你遇到这种侵害,如何依法求助?答案解析:1、B 解析:抽烟和在公交车上让座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故意毁损公用电话和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属于行政违法,偷窃财物可能是行政违法,也可能是犯罪。

2. D 解析:漫画书与电信诈骗,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会如果数额巨大,有可能是犯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以存在侥幸心里。

最后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3. C 解析:抢劫属于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 B 解析: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不涉及到纠纷与民事行为,不属于民法规范范畴。

不具备犯罪特征,不属于刑法规范范畴。

5.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遇到侵害,如何依法求助,打击报复和忍气吞声都是错误的,打击报复是违法行为,忍气吞声会使自身合肥权益受到侵害。

6.(1)犯罪行为;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2)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发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④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