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

合集下载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2.18【实施日期】2004.02.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18日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

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下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下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下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马永梅;胡传双【摘要】针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在6个不同指标下进行聚类分析,为了保证聚类的有效性,首先对K值的选取进行了优化处理.经过综合分析,最终把16个地级市分成五类,即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经济一般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和经济发展缓慢地区.最后,针对不同类别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并结合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分类给出相应发展政策建议.【期刊名称】《统计与管理》【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k-means聚类算法;经济差异;区域经济;经济指标【作者】马永梅;胡传双【作者单位】巢湖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巢湖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1一、引言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水的内陆省份。

安徽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徽省的经济也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但是安徽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1]。

胡俊等[2]认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处在增速不断的扩大的增长过程中,且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各个区域内部差异构成。

王可侠和彭玉婷[3]研究发现安徽省总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但仍存在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问题。

闫化强[4]以安徽省各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过去10年的数据,测算了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皖南城投债观察

皖南城投债观察

内容目录1. 三市基本情况 (3)1.1. 地理交通和资源禀赋 (3)1.2. 经济财政及债务情况 (6)2. 三市产业发展情况 (11)2.1. 产业结构对比 (11)2.2. 马鞍ft市重点产业 (12)2.3. 宣城市重点产业 (13)2.4. 安庆市重点产业 (14)3. 三市城投债投资策略 (16)3.1. 平台梳理 (16)3.2. 投资建议 (16)风险提示 (18)信息披露 (19)图表目录图1:安徽省城镇空间格局图 (4)图2:安徽省中心城市图 (4)图3:马鞍ft市地形图 (4)图4:马鞍ft市交通图 (4)图5:安庆市交通图 (4)图6:安庆市地形图 (4)图7:宣城市地形图 (5)图8:宣城市交通图 (5)图9:2022 年安徽省各市常住人口分布(万人) (6)图10:22 年安徽省地级市公共预算(亿元,%) (7)图11:22 年安徽省地级市财政自给率(%) (7)图12:各市地方政府债务及城投有息债务增速(%,增速为17 至22 年) (7)图13: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全部债务增速(%,增速为17 至22 年) (8)图14:马鞍ft人口及人均GDP(万人,万元) (8)图15:马鞍ft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8)图16:马鞍ft政府债务率有所上升(亿元,%) (9)图17:马鞍ft近年消费能力(亿元) (9)图18:马鞍ft近年商品房销售情况(万平方米,套) (9)图19:马鞍ft市本级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亿元) (9)图20:安庆市人均GDP 与常住人口(万元,万人) (9)图21:安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9)图22:安庆市债务情况(亿元,%) (10)图23:安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图24:宣城市人均GDP 与常住人口(万人,万元) (10)图25:宣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0)图26:宣城市债务情况(亿元,%) (10)图27:宣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图28:安徽省2022 年各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较(亿元) (11)图29:安徽2021 年各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及利润总额(亿元) (11)图30:安徽省地级市2021 年三次产业构成(%) (11)图31:马鞍ft工业产值增速情况(%) (13)图32:马鞍ft 2015-2022 年钢铁产量变化(万吨) (13)图33:收益率对比1(单位:%) (17)图34:收益率对比2(单位:%) (17)表1:2022 年马鞍ft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速(%) (12)表2:马钢股份财务情况(万元,%) (13)表3:宣城市主要工业品产量及增速(%) (14)表4:安庆市主要工业品产量及增速(%) (15)表5:平台列举(亿元) (16)表6:重仓券列举(单位:亿元) (17)1. 三市基本情况皖南城市圈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七市,东接南京都市圈,南临杭州都市圈,北有沿江城市带,淮合宣城市带自其东北穿过。

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城市简介

宣城市基础资料第一部分宣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宣城,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是安徽东南门户,辖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宁国五县一市,另设宣州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2万。

其中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30万。

宣城是上海和南京经济区以及长江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浦东开发与皖江开发的陆上纽带。

这里公路四通八达,青弋江,水阳江与长江相接,皖赣铁路复线和宣杭铁路,318国道,205国道贯穿全境。

二、远景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宣城致力于经济发展,致力于基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

一时间宣城在全省发展最快,国内生产总值,农民收入全省第一,固定资产增速全省第二,职工年均工资增长在全省第三,人口自然增长在全区最低,宣城地区步入了发展快,人民得到实惠多,实力强劲,后劲增大的良性循环路子。

宣城,奋发昂扬的崛起,向世人展示自己新的形象,新的气魄。

三、经济状况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把宣城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004年,宣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74.7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0%,为“九五“计划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施工项目911个,比上年增加535 个,项目总规模1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9 %。

基本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成为投资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受交通建设项目和新建企业的影响,自年初开始,宣城市基本建设新开工项目不断涌现,投资始终保持高位增长。

增速始终处在高增长的平台之上,一季度为85.2%、上半年为140.5%。

更新改造投资开始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回升势头。

长三角GDP能耗综合分析

长三角GDP能耗综合分析

长三角GDP能耗综合分析胡建一【摘要】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十一五”期间长三角能源消耗、经济发展规模、GDP能耗及比较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研究长三角能源经济发展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电力与能源》【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6页(P440-444,448)【关键词】长三角;GDP能耗;综合分析【作者】胡建一【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01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后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即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长三角二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土地面积占全国2.2%,人口占全国11.65%,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2010年消耗了16.55%的能源,贡献了全国21.51%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通过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实施了对各地区的指导。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累计GDP能耗下降率20.97%,完成了国家降低20%左右的目标。

深入了解区域内的指标实现情况、准确地评价区域内的能源经济效率和纲要目标完成的情况,对长三角各省市“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速特点长三角年能源消费总量已突破5亿t标煤,能源消费增速呈倒马鞍形。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37 424万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53 800万t标煤(表1),能源消费总量比基准期增加了0.44倍,年能耗标煤突破5亿t。

5年间长三角累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36 969万t标煤,占国家同期1 462 279万t标煤的16.21%;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分别占国家比重的3.44%,7.62%和5.15%。

表1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比重和能耗年增速1)注: 1)2011上海、江苏、浙江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公报。

长江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个层次 ( 4级指标分别记为 1级、 将 2级、 3级、 4级指标 ) 。总
体层是本研究的总体 目标 。系统层将 长江 三角洲循环经济发
展指标体系分解为相互联 系的 3个子 系统评价指标 , 分别 为
经济发展、 资源节约 、 环境保护 3 个子 系统 。状态层是建立在 系统状态的指标上 , 反映系统层 中各个方 面的因素 。变量层 是 由具体的变量来描述状 态层 , 以统计年鉴 的数据 的形式 且 来表现 。但考虑到综合评价 的可操作性 , 对于部分虽有价 值但无法统计或难 以取得数据的指标 , 暂不纳入 指标体系 , 基
样走向毁灭 。故需把依赖能源消耗 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 为资
源能循 环利用 的循环经济 。在循环经济 实证研究 中, 国 美
麻省理工学院为 了研究经济增 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对应
关系 , 最早提出了“ 生态需 求指标 ” 简称 E I并从 此开始 了 , R, 循环经济综合评 价指标 的探索 。19 9 3年联 合 国统计署 和世
2 2 数据 来 源及 处 理 .
2 2 1 数据来源 .. 上式的分解是公共 因子与变量个数一样多的因子模 型的协方 差阵结构。采用 因子分析方法总是希望公共因子的个数小于
采用 20- 20 年长江三角洲 1 06 0 8 6个城市
的统计数据 ,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框架结
江苏农业科学 2 1 0 2年第 4 O卷第 3期
表 1 面 板 数 据
P1 P2

l 2
-・
1 m
I I
1 2
1m 2m

I 1 1

1 2 2 2

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213 cn9-13.xls
214 cn9-14.xls
215 cn9-15.xls 216 cn9-16.xls 217 cn9-17.xls 218 cn9-18.xls 219 cn9-19.xls 220 cn9-20.xls 221 cn9-21.xls 222 cn9-22.xls 223 cn9-23.xls 224 cn9-24.xls 225 cn9-25.xls 226 cn9-26.xls 227 cn9-27.xls 228 cn9-28.xls 229 cn9-29.xls 230 cn9-30.xls 231 cn9-31.xls 232 cn9-32.xls 233 cn9-33.xls 234 cn9-34.xls 235 cn9-35.xls 236 cn9-36.xls 237 cn9-37.xls 238 cn9-38.xls 239 cn9-39.xls 240 cn10-1.xls 241 cn10-2.xls 242 cn10-3.xls 243 cn10-4.xls 244 cn10-5.xls 245 cn10-6.xls 246 cn10-7.xls 247 cn10-8.xls 248 cn10-9.xls 249 cn10-10.xls 250 cn10-11.xls 251 cn10-12.xls 252 cn10-13.xls 253 cn11-1.xls 254 cn11-2.xls 255 cn11-3.xls 256 cn11-4.xls 257 cn11-5.xls 258 cn11-6.xls 259 cn11-7.xls 260 cn11-8.xls 261 cn11-9.xls 262 cn11-10.xls 263 cn11-11.xls 264 cn11-12.xls 265 cn11-13.xls 266 cn11-14.xls 267 cn11-15.xls 268 cn11-16.xls

安徽省部分山丘区中小河流水文分析与频率计算

安徽省部分山丘区中小河流水文分析与频率计算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年第2期水文水资源安徽省部分山丘区中小河流水文分析与频率计算施文天(安徽省水文局宣城水文站,安徽芜湖241200)摘要:通过外业调查洪水宣城市11个乡镇3条河流共11调查点和内业数据分析,安徽省宣城市小河主要存在治理不完善,堤防达标率不高,防洪设施薄弱、标准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不足。

山区众多山溪性小支流,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且极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建议推进防洪治理工程,加强防洪安全教育,以提高防洪水平。

关键词:宣城;小河流;水文;频率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853(2024)02-0032-02Hydrological Analysis and Frequency Calcul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inSome Hilly Areas of Anhui ProvinceSHI Wentian(Xuancheng Hydrological Station of Anhui Hydrology Bureau,Wuhu241200,China)Abstract: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11survey points and internal data from11townships and3rivers in Xuancheng City,Anhui Province,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with small rivers in Xuancheng City have such problems as incomplete governance,low embankment compliance rate,weak flood control facilities,low standards and insufficient ability to defend against flash floods.There are numerous small tributaries of mountain streams in mountainous areas,with serious soil erosion,riverbed siltation,and extreme instability.It is suggested to advance the flood control project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flood control safety so as to improve flood control level.Key words:Xuancheng;small rivers;hydrology;frequency1研究区概况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土地总面积12340km2。

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

Value Engineering・1・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分析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Analysis 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朱晨ZHU Chen;武云亮WU Yun-liang(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蚌埠233030)(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摘要:以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分析比较2012-2018年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通过Moran's I指数法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上升的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皖中地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正向集聚。

Abstract:Taking16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quality economic-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with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Anhui province's economic-development level from2012to2018by using TOPSIS method of entropy weight improvement.The 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by moran's I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is large,the overall econom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rising,and the middle Anhui area with high economic quality still has great potential in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region is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positive agglomeration.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体系;空间相关性检验Key words: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ntropy TOPSIS method;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patial correlation test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1)10-0001-050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久以来,我们只关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经济呈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经济如何平衡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如今面临的首要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东北亚经济环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大潮流,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生产力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经济形式的激烈变化,亚洲太平洋地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

世界各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

在缓和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和相邻地区的围正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若干联系密切的经济圈。

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已经使对外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的单国单向开放变为多边多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东移趋势,特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积极介入,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使东北亚有可能成为与北美、欧洲并驾齐驱的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圈。

从“东北亚”部来看,尚存许多制约因素,如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经济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地缘政治较为复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区域缺乏多边合作协调机制。

尽管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东北亚区域合作还是不断发展,因为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而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前景。

是省省会,地处东北亚陆中心地带,是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地铁路网络的联结点上,是我国各省区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面临东北亚地区的“窗口”。

目前看,在东北亚区域中经济相对日本、国、俄罗斯等国比较落后,参与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但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其在区位上的优势决定了未来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XDYX 一、城市群及三大城市群的界定(一)城市群的概念美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最先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区内集中分布的由多个城市聚集而成的多层次、多核心的大型城市集团,是城市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相邻的城镇与核心城市有着紧密的社会和经济联系,且呈圈层式分布。

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也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高地。

(二)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界定目前,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主要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三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在内的11个地级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9市、浙江省的8市、安徽省的8市在内的26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9市,外加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三大城市群的特征(一)资源特征1.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4%。

总人口数量1.2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8.1%,人口密度537人/平方公里。

在资源方面,北京市对河北地区的依赖非常明显。

河北省蕴藏丰富的铁矿、铝土矿等矿产和一定量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是京津两市矿产、水、电和农产品等资源的供应地,而以北京和天津为枢纽的交通系统也覆盖了河北省大部分区域,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反哺作用。

2.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

总人口数量1.7亿人(2021年底),占全国人口的11.7%,人口密度788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地区土地肥沃,河湖众多,水资源充沛,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和一定数量的金属矿产,但其能源资源短缺,所需要的原油、天然气、煤炭,几乎全部依赖省外输送和进口。

长三角拥有长江流域广大的经济腹地,可以通过海陆交通与东北、东南及华北交流,能够有效地集聚资源和资金并向外扩散。

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我国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2 5 0・
第3 9卷 第 3 4期 2 0 1 3年 1 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r ECTURE
Vo 1 _ 3 9 No . 3 4 De c. 2 01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 3 4 — 0 2 5 0 — 0 3
如表 2所示 。 都被提取 了足够的信息 。因此 , 有 时还需要 另一个辅 助准则—— 到主成分 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 通过表 2可看出 , 前三个 主成分特征 值的累积 贡献率达到 了 信息提取率 。选取主成分时 , 不仅要使前 m个主成分 的累计贡献
, +… + F , ) 。
差异 。因此 , 本文综合 经济 发展指 标 , 全面分 析我 国主要城 市 的 2 数 据分 析 经济发展水平 , 并 比较各 城市 问 的差 异 , 提 出提 高经济 发展 水平 2 . 1 主成 分分析 不 同地 区发展 的相应经 济指标 反映 了各地 区不 同 的城 市 经 者对我 国地区发展 问题 进行 了研究 。何 亚斌等 人探讨 了如何 设 济 发展水平 , 根据选取 的指标 要能 够客观 、 系统 地反 映城 市经 济 计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并对 原指标体 系进 行了操作求 出综合 发展水 平的原则 , 参照《 中国统计 年鉴 2 0 1 2 )中的指标 , 共选用 了
1 相关 方法
( 当年价 格 ) ( 亿元) , 第 二产 业 生 产 总 值 X 3 ( 当 年 价格 ) ( 亿
, 第三产 业 生产 总值 ( 当年价 格 )( 亿元) , 客运 量 ( 万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 特林 在 1 9 3 3年首 次提 出的 , 研究 如何 通 元 ) , 货运 量 ( 万 吨) , 地 方财政 预算 内收入 X 7 ( 万元 ) , 地方 财 过少 数几个 主成分量来解 释多个 变量间 的内部 结构 , 考察多个 变 人 ) 万元 )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蜀 ( 万元 ) , 城 乡居 民 量 问相关 性 , 目的是对数 据进行 压缩解 释 。主要 步骤 如下 所示 : 政预算 内支出 ( 。 。 ( 万元 ) , 在岗职工平 均工资 X ( 元) , 年 末邮政 1 ) 指标标准化 。建 立指标 体系 , 并对各 指标标 准化 , 消除变量 在 储蓄年末余额 X 局( 所 ) 数 置 ( 处 ) , 年末 固定 电话用户数 置 ( 万户 ) , 社会 消费 品 数量级或量纲 上的影 响。2 ) 求特 征值 和特 征 向量。用标 准化后 万元 ) , 货物进出 口总额 ( 万美元 ) , 年末实有 公共 的样本数 据阵计 算其 相关 系数 , 求 出特 征值 , 得到 相应 的特征 向 零总额 ( ( 汽 ) 电车营运 车辆数 ( 辆 ) , 剧场 、 影 剧 院 , ( 个 ) , 普通 高等 量。3 ) 计算 累计贡献 率。研究实 际问题 时 , 一般 使累计贡献率 不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

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宣城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三大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加,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宣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具备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粮食品种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决宣城市粮食生产领域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为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通过对宣城市粮食生产现状的认识,评估粮食生产能力,探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利用资源优势解决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粮食生产的结合,最终实现宣城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宣城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及产业结构,探讨如何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评估宣城市目前的粮食生产状况,包括粮食产量、产值等指标,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分析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的瓶颈和问题,找出影响粮食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3. 研究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如何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4. 探讨利用宣城市的资源优势,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分析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探讨如何引导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宣城市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粮食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粮食生产现状的全面了解和评估,可以为制定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结构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宣州郎溪广德绩溪旌德宁国泾县市区城镇非私单位就业人员工资(2018)

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宣州郎溪广德绩溪旌德宁国泾县市区城镇非私单位就业人员工资(2018)

宁国市
3774194
2156945 5475 325539 29398 37083 11283
地区 宣城市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
科学研 究、技术 服务和地 质勘查业
水利、环 境和公共 设施 管理业
居民服务 和其他 服务业


卫生、社 会保障和 社会 福利业
文 体 娱
化、 育和 乐业
公共管理 和社会 组织
宣州区
3182703
177021 12295 606237 280464 157376 30727 182455
郎溪县
1002715 7224
237198 8453 16496 1491 9809
6077
广德县
2225050
743380 4598 352766 30089 14027
912 19804
4—14 县市区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8年)
地区 宣城市
单位:千


农 牧

林 业






电力、燃 气及水的 生产和 供应业



批 零
发 售
和 业
交 息元 传输、计 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14337164 68625 3973 3943591 104896 1463285 356111 275294 61477 227894
323 222362 132022 6352 280237
广德县
84599 42053 4336 13158 4097
268241 159527 4616 478847

中国区域统计年鉴目录

中国区域统计年鉴目录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目录Contents第一章经济区域统计资料Chapter 1.Statistics of Economic Zone2-1 东部10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3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10 Eastern Provinces(2009)1-2 中部6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5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6 Middle Provinces(2009) 1—3 西部12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7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12 Western Provinces(2009、1—4东北3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9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3 Northeastern Provinces(2009)1—5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11Principal Aggregate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nh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NationalityAutonomous Areas(2009)1—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3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1—7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4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1-8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5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1-9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5Main EconoIIliC Indicator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1—10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16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第二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资料Chapter 2.StaffstiCS of Province2-1全国行政区划(2009年底) 19Divisions of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China(End of 2009)2—2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2009年)20Ensured Reserves of Major Energy and Ferrous Metals(2009)2—3主要有色金属、非会属矿产基础储量(2009年) 21Ensured Reserves of Major Non—ferrous Metal and Non—metal Mineral(2009)2—4水资源情况(2009年) 22Water Resources(2009)2—5森林资源情况23Forest Resources2-6湿地面积24Area of Wetlands2—7 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 25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Gross Regional Product(2009)2-8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2009年)26Income Approach Components of Gross Regional Product(2009)2-9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 27Gross Regional Product by Expenditure Approach(2009)2-10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9年) 28Gross Capital Formation and Its Composition(2009)2—11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2009年) 29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Its Composition(2009)2-1 2居民消费水平(2009年) 3u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2009)2—13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9年) 3lTotal Population and Birth Rate,Death Rate and Natural Growth Rate(2009)2—14人口城乡构成(2009年) 32Population by Urban and Rural Residence(2009)2—15按i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2009年底) 33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at Y ear—end by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 (2009)2—16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2009年底) 34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End of 2009)2一17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09年底) 36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Units by Sector(End of 2009)2—18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2009年) 39Total Wage Bill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Units and Related Indices(2009)2—19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2009年) 40A verage Wage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Units and Related Indices(2009)2.20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9年) 4lSituations of Job Services(2009)2-21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43.Registered Urban Unemployment Persons and Unemployment Rate2—22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44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Rural and Urban Areas(2009)2—23按赣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45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Status of Registration(2009)2—24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09年) 47Sources of Funds of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2009)2—25全社会住宅投资(2009年) 48Total Investment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Whole Country(2009)2—26按丰要行业分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49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Sector(2009)2—27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和价值(2009年) 52V alue and Floor Space of Buildings under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ed in me WholeCountry(2009)2—28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2009年) 53Floor Space and Cost of Buildings Developed by Enterprises for Real Estate Development(2009) 2—29按用途分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009年) 54Floor Space of Commercialized Buildings Sold by Use(2009)2—30按用途分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2009年) 55A verage Selling Price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by Use(2009)2-31财政收入(2009年) 56Government Revenue (2009)2—32财政支出(2009年) 59Government Expenditure(2009)2:3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009年) 62Consumer Price Indices and Retail Price Indices(2009)2.34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9年) 63Consumer Price Indices by Category(2009)2—3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2009年) 64Price Indices of Agricultural Means Production by Category(2009)2—3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66Price Indices for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2—37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9年) 67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 by Sources(2009)2—38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 68Per Capita Annu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Urban Households(2009)2—39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底) 69Ownership of Major Durable Consumer Goods Per 100 Urban Households at Y ear-end(2009) 2.40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9年) 72Per Capita Annual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by Sources(2009)2—41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9年) 73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Households(2009)2.42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009年) 74Per Capita Cash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Households(2009)2—4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JR) 75Ownership of Durable Consumer Goods Per 100 Ruml Households at Y ear—end(20091 2—44城市建设情况(2009年) 77Statistics on City Construction(2009)2—45城市供水情况(2009年)178Basic Statistics on Tap Water Supply in Cities(2009)2.46城市燃气情况(2009年) 79Basic Statistics on Supply of Gas in Cities(2009)2.47城市集中供热情况(2009年) 80Basic Statistics on Heating in Cities(2009)2.48城市市政设施(2009年) 81Basic Statistics on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in Cities(2009)2.49城市公共交通情况(2009年) 82Basic Statistics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Cities(2009)2,50城市绿地和园林(2009年) 83Basic Statistics on Parks and Green Areas in Cities(2009)2.51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2009年) 84Basic Statistics on Urban Sanitation in Cities(2009)2.52城市设施水平(2009年) 85Level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Cities(2009)2。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一直扮演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开放窗口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的重要区域。

然而,长三角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比如,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资源禀赋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问题,制约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期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概况,探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构建该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任务,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反映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

同时,应该将指标体系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要求相结合,形成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文章的后续部分将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分析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构建方法。

最后,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成部分和组织顺序,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效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文章结构按照以下方式组织:第一部分:引言引入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和意义,概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得到整篇文章的概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后续内容。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东北亚经济环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大潮流,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生产力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经济形式的激烈变化,亚洲太平洋地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各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在缓和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和相邻地区的范围内正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若干联系密切的经济圈.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已经使对外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的单国单向开放变为多边多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东移趋势,特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积极介入,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使东北亚有可能成为与北美、欧洲并驾齐驱的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圈.从“东北亚”内部来看,尚存许多制约因素,如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经济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内地缘政治较为复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区域内缺乏多边合作协调机制.尽管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东北亚区域合作还是不断发展,因为区域内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而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前景.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内陆中心地带,是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内地铁路网络的联结点上,是我国各省区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面临东北亚地区的“窗口”.目前看,哈尔滨在东北亚区域中经济相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比较落后,参与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但哈尔滨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其在区位上的优势决定了未来哈尔滨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二、国内环境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从全国来看,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等几个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同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从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上看,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开放程度的提高,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为下一步的经济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这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哈尔滨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指标综合评定,综合排序名列第10位,在东北10个大中城市比较中,综合排序名列第3位.表2-1、2-2、2-3表2-1 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2003年表2-2 城市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表2-3 哈尔滨各项指标在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中的地位2002年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三、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最东北部,纬度最高,与俄罗斯相接壤,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2003年底,全省总人口381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4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615元,三次产业比例为::,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现恢复性增长,重型机械设备、特种钢、子午胎、机制纸、亚麻、建材等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煤炭、制糖、纺织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压缩.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亿美元.已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在省内各城市中的首要地位十分明显,哈尔滨市区GDP占全省比重为%、人口占%.哈尔滨在省内除人均GDP指标排在大庆之后外,其余指标均位于全省之首详见下表2-4.表2-4 黑龙江省内城市各指标比较2002城市年末市区建成市区GDP固社会地方城乡外商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在省内已初步形成哈大齐城市带,这一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是以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城市哈尔滨为核心,以横贯我国最大平原——松嫩平原的滨洲铁路为纽带,连同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重要的机械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和新兴的中小城市绥化、安达、肇东、双城、阿城等组合而成.这一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重要机械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地带.哈尔滨在这一地带的城市首位度为,拥有44%的城市人口、44%的工业企业、41%的工业产值、73%的高等学院、58%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哈尔滨的发展变化对这一地带乃至全省将产生重大而深运的影响.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发展优势1、国内独有的寒地景观和地域文化哈尔滨市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素有“冰城”之称,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为冰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国内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哈尔滨冰雪节”是闻名的冬季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众多的文化景观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多种历史渊源的渗透,使哈尔滨形成了西洋文化、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化、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重叠的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风貌格局.2、可支撑国际性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哈尔滨市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及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还是我国东北黑河、绥芬河、满洲里和珲春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是黑龙江省域中心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哈尔滨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和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哈尔滨市已基本形成5条铁路京哈、滨绥、滨洲、滨北、拉滨、10条国、省级公路京哈、同三、哈大庆、哈萝、哈伊、绥满、哈绥、方通、方虎、哈五、航空港和松花江航运系统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水陆可通过三个方向的出口与全国各地、东南亚和俄罗斯、东欧国家联系.哈尔滨铁路干网发达,铁路营业线达 km,往西南连接全国各地,往南经大连、营口通往世界各地,往西北经滨洲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接轨,通往欧洲各国,是跨越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已与国内近30个主要城市及部分国家地区通航;松花江航道是东北北部地区江海联运的通道之一;哈尔滨市有10条公路呈放射状通往东北各地,与周围地区紧密相连,是全省最大的公路运输中心.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以及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4、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哈尔滨市腹地资源丰度居于首位,哈尔滨市域腹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哈尔滨本身来看,非金属矿藏种类多、贮量丰富,能源矿藏中天然气和煤的前景良好;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利用率高,全市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亩和亩,土地利用率高达%,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野生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珍贵毛皮动物开发潜力很大,植物主要有蕨菜、薇菜、明叶黄、黄花、人参、金银花、刺五加等,珍贵毛皮动物有紫貂、水獭、猞猁、麝鼠、香鼠等及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森林覆盖率高,达%,活立木蓄积量3847万m3;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但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巨大.从全省腹地来看,已探明矿产资源达54种,储量占全国前三名的有8种,居全国前十名的有28种,其中石油、森林煤炭资源名列全国前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是我国着名的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亚麻、马铃薯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多样的资源中心地位使哈尔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前景广阔,潜力巨大.5、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哈尔滨市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渐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其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汽车、食品、机械为主导产业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单位475个,其中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飞机制造厂、铝合金加工厂、电表厂等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亚麻厂是亚洲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轴承厂是全国三大轴承厂之一,此外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又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势将进一步加强.6、潜力较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哈尔滨市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市内现有大专院校24所其中哈工大博士学位点29个、中等专业学校48所、科研机构153家,形成300多个学科的科研网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两院院士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全市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为31人、2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六位.从企业科技实力看,在哈尔滨国有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万人,占50%左右;而且学科齐全,工程力学、焊接、工业机器人、飞机导航、电站设备、电工仪表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位于前列.二、发展机遇1、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哈尔滨市不仅是向南联系吉林省、辽中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中俄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中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哈尔滨市加入经济全球化,将强化与辽中南地区,尤其是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区际联系,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经济联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将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知识源通过不同的“管道”,从日本、美国等国家尽快导入哈尔滨.经济全球化能使哈尔滨市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外资进一步聚集的热点地区;经济全球化将使哈尔滨获得外国先进技术和信息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加快地区产业升级进程,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哈尔滨出口贸易,增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扩大外资引用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参与世界劳动地域分工,拥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和更大的地区影响力.2、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我国加入WTO,哈尔滨市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与周围区域国家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将促进哈尔滨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将利用优势的沿边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发挥西进东出、南联北开的战略作用,通过建设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商品贸易网络,恢复哈尔滨市作为国外商家进驻中国市场战略重地的地位.3、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当前正在继续的这场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产业重心从以钢铁、汽车、化工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位移到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经济的影响下,哈尔滨市有实现跳跃发展的条件.目前哈尔滨市科技教育产业发达,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为哈尔滨市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源泉.哈尔滨市的信息产业较为发达,技术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型基础设施齐全,这些为哈尔滨市的信息港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4、东北亚经济圈——再次辉煌的契机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主轴正在由北大西洋移到亚太地区,这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东北亚各国为谋求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优势的互补、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通过对外贸易等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哈尔滨市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开展中俄贸易的前沿;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市也是东北亚经济圈北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南连北的地理优势和一定的沟通基础,将成为东北亚经济区北部整合发展的中心.5、国家宏观政策——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央确定的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内陆省会城市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哈尔滨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1世纪,我国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的步伐,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哈尔滨形成以投资类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提供了发展机遇,更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地区发展重心的变迁,可以看出发展重心经历了由南向北推进的趋势.从东北地区良好的装备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资源的整合、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加强,很可能在东北地区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区.依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小城镇快速发展,必将得到国家政策极大的支持,这为哈尔滨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亟需优化2003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872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于第11位.资本力、贷款余额增长率、金融市场交易增长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工业结构调整尚不充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到2001年底才扭转持续9年的工业净亏损状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结构来看转型滞后,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资金占%,在利用外资方面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分析,哈尔滨市已完成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高级阶段的转变,2003年产业比重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农业的比重高居第一位,二产居第十三位,三产有一定的虚高度化的成分.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整体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结构不均衡,城市经济活力不足.2、社会软件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开放度明显不够社会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社会体制、文化科技环境、思维观念、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多方面.哈尔滨的社会文化竞争力、秩序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均居于选取的24个城市20位以后的水平,说明社会软环境的总体水平还十分落后.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意识不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在人才政策、农村政策、产业政策、私营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够灵活.这些严重影响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新的社会软环境的建立势在必行.哈尔滨市近几年外向型经济进展迟缓,2003年进出口总值19亿美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少,经济还囿于区域经济的小循环中.海关进出口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15位.从表2-5可以看出哈尔滨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状态阻碍着城市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和良好的制度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阻碍着哈尔滨与市域外的经济主体间的接近与交流.表2-5 十一个城市开放性竞争力注:贸易依存度=城市出口额+城市进口额/国民生产总值×2依据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成果3、城市用地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哈尔滨市区人口密度大,产业聚集,第二产业70%以上的产值都是由中心区创造的,老城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km2,人均城建用地仅人,人均公共绿地为.近年来中心区开发强度逐步增高,开发容积率多在2以上,中心区高层住宅建设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30-40%,且布局散乱,尤其是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城市中心区用地结构矛盾突出.从城市功能发挥上看,一是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市中心区,既无发展空间,又占居城市黄金地区并且给市区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城市教育科研用地随发展明显不足,对哈尔滨较具优势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三是体现中心城市职能的大型公共设施用地严重不足,娱乐、旅游、展览、会议、博物馆等设施无发展用地;中央商务区、特色文化区、大型体育区在市区条件好的地段没有合理的位置;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而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服务业发展较慢;五是开发区比较分散,土地利用集约性差.4、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哈尔滨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污染未完全控制,加上水土流失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使哈尔滨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全市湿地面积由1987年的229km2减少到2003年的192km2,松花江水体由于近年来的水量减少,加上生活、生产污水排放严重超标,污水处理率仅为16%,垃圾处理率仅为%,使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按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属于中度污染;建成区%的人口处于55-65dB噪音环境中;中心区大面积绿地严重缺乏,地面硬质化多,绿地草坪少,地表水流失严重.随着毁林开荒、滥砍乱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致使春季沙尘暴现象经常发生,河流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的衰竭日益严重.大城市病日趋突出.5、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压力大近年来,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水源供水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饮用水严重超标,目前每日缺水32万t,供水普及率仅为%;二是城市电源总体上偏重于城区西南部,电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不完全一致,使部分地段供电不足;三是防洪工程隐患较多;四是城区交通压力较大,哈尔滨机动车每年以大于10%的速度增长,而道路增长仅为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二环以内仅能满足30%的停车需要.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市经济体系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借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划2020年市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010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2020年达到7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3660美元,2020年达到8300美元.详见表2-6确定哈尔滨市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2020年,按照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强化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7:.结合小康城市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确定2004—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均增长%计算,达到9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年均增长%计算达到3830元.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3 85.4 79.8 95.3 182.5 44.2 19.5
4.6 10.6 23.1
2.1 17.0
财政收入 (亿元 )
地方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
(亿元)
支 配收入(元)
3457.5 2655.3
895.3 490.7 811.9 661.7 218.4 745.2 2783.8
915.2
73.8 133.2 199.3
64.5 153.1
97470.0 88085.0 82695.0 75524.0 41088.0 43999.0 46865.0 50065.0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 元)
104.4 306.0 306.0 115.0 127.7 196.1 135.9 142.6 264.3 273.4 125.1 156.3 214.0 397.8 573.4 273.3 138.4 280.1 277.6 133.0
6341.0 16596.0
9816.0 4223.0 5820.0 8279.0 10942.0 1456.0 9411.0 6598.0 4788.0 4375.0 8488.0 8001.0 16972.0 6634.0 3847.0 5791.0 11445.0 6026.0 4049.0 2991.0 13538.0 13516.0 8399.0 12313.0
实际利用外商直 接 投资(亿美元)
173.0 68.3 43.2 31.4 12.7 13.5 3.2 4.2 2.9 38.5 37.2 24.2 45.3 25.8 9.1 12.2 8.7 15.1 32.3 29.2 24.9 3.3 2.6 13.9 4.0 11.2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156.5
684.9 1317.2
135000.0 140180.0 132603.0 103858.0 101990.0 107853.0
73428.0 112490.0
80644.0 152886.0 174300.0 149275.0 173765.0 115320.0
75987.0 120944.0 126906.0 109988.0
712.0 956.3 930.1 289.7 641.6
工业增加值 (亿元) 8695.0 4160.0 4953.7 2387.2 1152.5 2234.2 1582.1
1895.3 4055.1 5009.3
3283.2 2090.1 2283.6
2119.0 2862.5
911.6 647.5
487.0 952.4 1378.3 603.1 270.7 180.5 308.9 324.5 107.2 240.1
7108.2 1825.1 1379.7
518.6 287.1 503.5 392.6 146.0 431.2 1470.0 1012.3 560.3 2120.0 606.2 381.0 340.0 301.5 366.6 712.5 318.1 151.0
86.9 50.0 200.0 220.7 75.0 135.4
第二产业 增加值(亿元)
9732.5 4572.0 5507.5 2624.5 1273.6 2611.8 1745.5
428.4 2182.6 4721.6 5464.0 3263.3 8933.3 3947.9 2436.5 2623.2 1976.6 2434.0 3612口计算; 表中数字为 2018 年快报数(后同)。
32679.9 13509.0 10745.5
4872.0 2719.1 5416.9 4100.2 1316.7 4874.7 12820.4 11438.6 7050.3 18597.5 8427.0 5487.1 5466.2 4050.0 5107.6 7822.9 3278.5 1918.1 1222.4 1917.6 1801.7
810.2 238.5 551.8
第三产业 增加值(亿元)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 额
22843.0 8632.0 4932.0 2132.5 1317.8 2609.0 2218.9 745.7 2427.8 7825.4 5849.5 3630.7 9450.2 4081.4 2477.2 2569.6 1935.0 2393.6 3933.1 1434.9 803.3 460.3 761.3 650.9 320.3 540.2
2423.8 980.6 820.2 472.6 302.7 501.0 560.4 117.3 613.9 834.6 657.5 472.9
1072.2 731.0 720.0 453.1 319.6 463.6 808.7 374.8 233.7 162.9 469.1 411.4 147.4 264.8
1301.0 427.8
571.6
654.9 934.4
3541.1 2542.9
95.5 119.9 118.4 147.3 308.1
68.8 44.8 62.4 14.5 31.0
7.6 18.5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71.7
841.7 305.9
555.0
378.8 567.8
2068.3 1676.9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8年)
地区
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元)
上海市 杭州市 宁波市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市 金华市 舟山市 台州市 南京市 无锡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 盐城市 扬州市 镇江市 泰州市 合肥市 芜湖市 马鞍山市 铜陵市 安庆市 滁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12668.7 5715.0 4154.9 1938.6 1297.2 2007.6 2253.0 536.9 2366.9 5832.5 3672.7 2613.2 5746.9 3088.8 1778.7 1557.0 1360.9 1282.9 2976.7 1028.3 590.0 365.0 814.9 639.1 255.5 5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