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运动和位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
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探索活动一:
(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
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
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关系;
2. 掌握太阳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3.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了解月亮的特征和月相变化;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太阳的作用;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月亮的特征和月相变化;
5. 太阳光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
1. 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教学;
2. 太阳的作用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教学;
3. 月亮的特征和月相变化的教学;
4. 太阳光的利用的教学。
四、教学活动
1. 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进行太阳的实验,探究太阳的作用;
3. 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4. 观察月亮的特征和月相变化,进行相关实验;
5. 研究太阳光的利用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对太阳的作用、地球的运动、月亮的特征和月相变化的理解能力,
以及对太阳光利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实验材料、观察器具、实验报告表等。
七、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计4节课,详细安排如下:
1. 第一课:太阳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2. 第二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第三课:月亮的特征和月相变化;
4. 第四课:太阳光的利用。
八、教学延伸
通过参观天文馆、观察天象、进行夜间实地观察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为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为和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理解行为和位置的概念;
2.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的行为和位置;
3. 能够通过图片或实物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行为;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行为和位置的含义;
2. 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的行为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1. 能够通过图片或实物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行为。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相关图片或实物。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物体的位置和行为,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相关问题。
2. 研究行为和位置的概念(10分钟)
通过示例和图片,给学生解释行为和位置的含义。引导学生观
察例子中的物体行为和位置,并帮助他们描述出来。
3. 观察并记录物体的行为和位置(15分钟)
给学生分发或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并记录物体的
行为和位置。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记录结果。
4. 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行为(15分钟)
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行为。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判断结果。
5. 小结(5分钟)
复研究内容,总结行为和位置的概念及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
行为和位置的方法。
6. 课堂练(10分钟)
布置一些课堂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
1. 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或宠物的行为和位置,并记录下来;
2. 在户外活动中观察周围的物体行为和位置,并进行描述。
七、课堂资源
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相关图片或实物。
八、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参与情况;
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备课
窗体顶端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弹簧里的学问》《有趣的磁铁》《指南针》。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运动单元备课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
物的运动单元备课
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运动,包括植物的生长、转向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植物的理解和兴趣,同时培养他们
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1. 植物的生长过程
- 学生通过观察果实、种子和芽苗的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何需要生长,提及光、水、土壤等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2. 植物的转向
- 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转向现象,如向光转向和向重力转向,
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转向的原因,提及光合作用对转向的影响。
3. 植物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 学生通过观察植物对水、温度和触碰的反应,了解植物对外
界刺激的敏感性和反应机制。
-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何作用,提及保护和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
- 植物种子、芽苗、果实
- 放大镜或显微镜
- 不同方向的光源(如手电筒)
- 水、温度计、软毛刷
2. 教学资源:
- 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转向现象
- 实验记录表格和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 提问学生关于植物生长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2. 实验观察(15分钟)
- 给每个学生提供种子、芽苗和果实,让他们自行观察并记录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开花、根的生长和芽苗的出土等现象。
3. 探究转向现象(20分钟)
- 使用不同方向的光源,观察植物向光源转向和向重力转向的现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设计3
一.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壤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解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土壤的深入了解还不够,他们可能知道土壤是种植植物的介质,但是并不清楚土壤的具体成分和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深入了解土壤。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难点:深入理解土壤的特性以及人类对土壤的利用。
五. 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材料,如土壤、水、容器等。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土壤的观察结果,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土壤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多样性。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
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
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
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
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材分析】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第一课,他的内容有三部分:1、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狗出生方式,以问题形式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2、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3、布置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做好种植准备。
我认为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对植物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
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和物体的分类等内容。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研究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
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物体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操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物体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物体特征。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物体特征。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各种运动的物
体,如小车、跳球等;计时器;标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等;记录本;彩笔
等。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然后,教师出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最后,教师出示计时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时器的时间。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材单元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
教材单元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含教材单元分析)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各单元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材单元分析
2.1 第一单元:春天
2.1.1 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包括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
2.1.2 教学目标
- 了解春天的特点。
- 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
2.2 第二单元:空气
2.2.1 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成分和作用。
2.2.2 教学目标
- 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成分。
- 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3 第三单元:水
2.3.1 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水的特点,包括形态、性质和用途。
2.3.2 教学目标
- 了解水的特点,掌握水的性质。
- 学会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2.4 第四单元:地球与天空
2.4.1 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和天空,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4.2 教学目标
- 认识地球和天空,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学会观察和描述天空的变化。
3.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4.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科学探究活动,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5. 教学建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
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主题:运动和地方
目标:
-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
教学内容:
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
-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
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1、运动和位置
教学目标
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3.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教学难点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资料:“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会走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大雁南飞、河水奔流、火箭升空等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对其他物体而言的。一个小女孩站在石头边喂鱼,有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水中游动的鱼儿,被鱼儿搅动的水;有的物体是静止的,如旁边的大石头。要想准确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
(二)探索: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先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在运动会上,将坐在地上围观的同学作为参照物,跑赛的同学是运动的。在公共汽车站,将静止不动的站牌作为参照物,公共汽车是运动的。在大草原上,将远处的天空作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句式,“和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移动了,所以,乙物体是运动的;和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没有移动,所以,乙物体是静止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单元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7课,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教学内容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 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3.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4.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5.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7.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8.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教学重点
1. 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2.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教学难点
1.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2. 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厂时间: 使用」
班级: 星期:
7次:
教学内容:
课题:1・3我们先看到了根
「时间: 使用」
班级: 星期:
「节次:
板书设计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八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Y -吸收水分
教学备注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 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 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 点交流一下前一段吋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 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吋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吋 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 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 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 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 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 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 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口绿色的叶呢?植物
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冋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 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 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口己制造“食物” —养料。
4、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 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 -------- 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 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 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题:1.5茎越长越高
使用」班级
星期
匚节次
教学内容:
教学备注
实
施
教学过
二、植物茎的作用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屮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屮,茎发牛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 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屮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牛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
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
植物的生长过程屮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
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
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
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1・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课题:1.7我们的
大丰收「时间:
使用」班级: 星
期:
7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备注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屮会经历种子萌发、
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
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口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亨的快乐,提高合作
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屮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风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风仙花,一张大白纸;儿张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
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风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
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风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风仙花在哪段
吋间里生长最快。(见书卩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