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力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主动探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如小车、篮球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位置?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为什么会跑?篮球为什么会投进篮筐?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板书,突出运动和位置的关键概念。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让孩子爱上科学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好奇心。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科学的基本概念及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2)个别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4)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探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和发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

(2)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等。

(3)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进行总结。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导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能用手机打电话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探究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实用性和日常的应用。

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把纸片用火烧掉,用显微镜观察飞机模型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地点,指名再看自己处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先选定校园中的参照物,该对学生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描位点的地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可以这样描述:我在校长室西南描置作出米处,或我在操场东米处,或我在体育馆南方方向8580 述。

35南方向米处等。

1.探讨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要看物体的位置相互相学生对于周围的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作讨论并动的,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出示图片,男同出汇报。

学以站台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动;女孩以其他运动的火车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

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2.探讨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建筑工地上甲、乙两人分别乘坐在两台升降机上,甲看见楼房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下降,则相对地面甲是下降的,乙是上升的。

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拓展:标出汽车的位置。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一生学进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1500 物察观步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

从图示上看,东方在右,1. 的动运体应该是向右行驶。

.GPS全球定位系统(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课堂小结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让每个小组观
察,一天时间中不同时间观察同一个物体影子
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相信同学们已经完成了,
现在能说一说你们的观察和记录情况吗?”
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交流归纳观察发现。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研究太阳的位置以及影子的方向,
谁想先来说一说?你观察的是什么?有什么发
现?
师总结:同学们很棒,你们都很会观察,也很
会表达。

仔细看这个表格,太阳的位置和影子
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吗?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那一天中,影子的长
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师:孩子们真棒!不仅会观察,总结的也很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实地观察,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太阳光下影子
A.影子的长度没有变化
B.影子的长度大于5米
C.影子的长度小于5米
②关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位置最高时物体的影子最短
B.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位置的高低没有关系
C.太阳位置最低时物体的影子最长
③同一时刻阳光下两棵树的影子可能是下列现象中的()。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行动改变。

2. 掌握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

教学重点
1. 描述物体的位置。

2. 了解行动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

2. 实物和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位置。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你们周围的物体都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位置吗?
2. 讲解(15分钟)
教师使用实物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位置,并帮助学生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师介绍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如上、下、左、右等。

3. 操作(20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操作,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行动和位置的关系,并概括出表示物体位置的常用词语。

5. 练(15分钟)
学生进行书面或口头练,描述不同场景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6. 展示(5分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到什么,如何利用物体的位置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和练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了物体位置的变化和使用表示位置的词语。

参考资料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课本。

2. 相关网络资源。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和物体的分类等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研究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操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物体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物体特征。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物体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计时器;标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等;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

然后,教师出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

最后,教师出示计时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时器的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科学教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教学目标:1.认识四季的变化,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2.掌握四季变化的规律,能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气候和自然景观;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四季的变化,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2.掌握四季变化的规律,能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气候和自然景观;3.观察现象,通过实践感受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季节的变化原因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的掌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展示图片:桥上的四季,让学生自由欣赏,观察四季的变化。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家、在学校或在户外所经历的四季变化。

2.舞蹈《春天到了》。

【第二步】概念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季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先说说季节是什么。

从学生的语言中提炼出季节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可以根据变化的温度、天气、植物和动物情况等等来判定季节的变化。

2.以春季为例,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春季的特点,如天气变暖,阳光逐渐增多,植物花开花谢,动物活动频繁等等。

让学生感受春季的自然景观。

【第三步】实验探究(15分钟)1.认真观察季节现象。

教师安排让学生观察气温计、大树叶、花草等物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实验探究。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并解释四季的变化原因。

具体实验方法可采取模型演示等方式。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此单元学到的新知识,重点让学生描述四季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四季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五步】课后习题(5分钟)教师布置与本单元相关的习题或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总结:科学教案作为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此篇科学教案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季变化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和实践探索等方法,使学生对四季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背景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材分析】《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第一课,他的内容有三部分:1、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狗出生方式,以问题形式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2、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3、布置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做好种植准备。

我认为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对植物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植物问题了,并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他们对植物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间接的、片面的、零散的。

学生对植物知识的学习没有学习动物知识兴趣浓。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四、教学过程1. 教师先向学生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各类动物的图片和简要介绍。

-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小动物:- 教师可带来适合课堂观察的小动物,如蚯蚓、蜗牛等。

-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性。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特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观察和描述动物时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参与小组分享的积极程度和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包括该动物的特征、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鼓励学生用图片、手工制作等方式做相关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相关动物图片3. 适合观察的小动物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观察和描述小动物,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了对动物的认知。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后续可加强拓展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了解。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第一课: 动物与人类
目标
1. 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人类对动物的影响
3. 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介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分享人类对动物的影响,如破坏动物的栖息地、过度捕猎等
3. 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4. 了解常见的保护动物的措施如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宣传保护动物知识等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人类对动物的影响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感受人类对动物的影响,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2.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探究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保护
动物的措施
第二课:天气变化
目标
1. 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2. 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
3. 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
1. 介绍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雪天等
2. 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如四季变化、日夜变化等
3.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并阐述全球变暖的影响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2. 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它对人类的影响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在不同环境下观察气温、气压等数据,让学生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2.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主题:运动和地方目标:-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资料:- 无。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运动和位置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根据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的要求,设计一节关于运动和位置的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形成简单的运动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位置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规律3. 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运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出总结。

二、新授(10分钟)1. 展示一个小车的运动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运动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车子从哪里开始运动?车子运动的方向是什么?车子怎样变化了位置?3. 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出运动的概念,并简单解释。

三、探究(2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块纸和几个小物体。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张地图,然后让小物体在地图上移动,观察并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讨论并整理出物体在地图上运动的规律,例如:物体向前走的时候,图像向前移动;物体转弯时,图像发生旋转等。

提醒学生将观察结果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巩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图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2. 由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规律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五、拓展(10分钟)1. 导入新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发生运动?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简单的力的概念,如重力、推力等。

六、实践(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力推物体,观察其运动的变化。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课《观测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课《观测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课《观测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测天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工具,学会记录天气情况,并能够对简单的天气现象进行分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天气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天气观测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对天气观测工具和实际操作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理解障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观测天气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工具。

3.学生能够学会记录天气情况,并能够对简单的天气现象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观测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2.天气情况的记录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天气观测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天气观测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天气观测的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 教学准备1.天气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计等。

2.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天气情况。

3.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天气观测方法和天气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天气观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观测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计等,并展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天气观测工具进行天气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结果,讨论和分析天气情况,加深对天气观测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天气观测结果来预测天气变化,并讨论天气观测在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厂时间: 使用」
班级: 星期:
7次:
教学内容:
课题:1・3我们先看到了根
「时间: 使用」
班级: 星期:
「节次:
板书设计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八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Y -吸收水分
教学备注







计 一、 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 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 点交流一下前一段吋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 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吋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吋 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 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 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 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 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 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 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口绿色的叶呢?植物
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冋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 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 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口己制造“食物” —养料。

4、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 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 -------- 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 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 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题:1.5茎越长越高
使用」班级
星期
匚节次
教学内容:
教学备注


教学过
二、植物茎的作用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屮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屮,茎发牛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

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 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

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

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屮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③指导学牛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
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
植物的生长过程屮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
题。

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
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
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1・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课题:1.7我们的
大丰收「时间:
使用」班级: 星
期:
7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备注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屮会经历种子萌发、
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
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口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亨的快乐,提高合作
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屮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风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风仙花,一张大白纸;儿张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

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
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风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

(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
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风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风仙花在哪段
吋间里生长最快。

(见书卩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板书设计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
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风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

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1.7我们的大丰收
1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2.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屮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