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2014自考社会学概论考点: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这篇《2014⾃考社会学概论考点: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1、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的划分及其标准、社会分层维度;
(3)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精英阶级理论和精英循环理论。
2、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物、著作、观点;
(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物、著作、观点;
(3)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任务、著作、观点。
[例题·单选题]冲突论社会阶层理论的代表是()
A.戴维斯;
B.摩尔;
C.达伦多夫;
D.伦斯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社会分层理论。冲突论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思想家是达伦多夫。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
二,社会分层理论
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用社会阶级理论来解释整个社会结构,他认为工业化以后,整个
社会就是两个极端的阶级:一个无产阶级,一个资产阶级。马克思理解这个社
会就是阶级社会,这个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很重要,马克思重视的是生产过程,拥有了生产资料,就可以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就可以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
剩余价值,造成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平等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产生了一个两极矛盾对立的社会、异化的社会,要推翻这个异化的社会、不公平的社会,就需要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韦伯进行了三点修正,把阶级的概念拓宽了,不仅仅是个生产资料,还有
一个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也能影响你的阶级地位,市场机会的多寡也能决定你
的社会地位。这是第一点修正;第二点修正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权力对社
会地位的影响;第三点修正就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社会声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所以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元的,称为多元分层理论。个人的社会
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问题,社会声望还是非常
重要的。多元分层理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
声望
三,社会分层的特点
(一)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
的相似性
(二)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
简述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的内容
(简答题)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④阶级与阶层。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存在是私有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与利益不同,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关系,阶级斗争
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到此结束 谢谢!
Biblioteka Baidu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唯物史观形成时期,此时,马克思已对人本主义异化 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他不再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人 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过程。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 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 此时的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 “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把 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从而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真正地实现 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段论述 显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已经形成。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 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 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
总结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正是马克思站在主 体视角,从价值尺度出发,对社会历史进程作 出的宏观性思考。它的提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 形态理论因更具浓厚的人学意蕴而更加丰富与 完整。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继续了其关于社 会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见解,并 把《手稿》概括的“人的依赖关系”、“物的 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正式概括为 “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 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物化的社会关系与 “自由人联合体”三大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 丰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摘要】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本文将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到社会主义社
会形态一一探讨,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马克思的社
会形态理论对当今社会依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也存
在局限性,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理解
和应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时,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
深入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背景、意义、启示、局限性
1. 引言
1.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景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激
烈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马克思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
分析,开始了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探索。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他认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将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马克思的社会形
态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上的,他试图揭示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规律和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和后来许多学者和政治运
动的思想。他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析社会现实的方法,
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当今世界,马克思的
社会形态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我们深入了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
认识和理论阐述。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关系简单,没有私有制。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明显的剥削关系。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以封建地主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特征。资本主义社会是在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指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形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矛盾和运动规律。在原始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主要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生存。在奴隶社会,矛盾则表现为主奴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获取利益。在封建社会,矛盾主要是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则表现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最终,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主要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旨在消除剥削,实现社会产品的公有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包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这些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唯物史观:历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而不是偶然的或自然发展的,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之外的利润。马克思主义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提倡实行劳动价值制度,使劳动者共享劳动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对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还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案和思路。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和社会
矛盾更加复杂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不
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才能进一
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分层
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分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分层是由不同的阶级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分为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的阶级。他们拥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控制着生产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靠卖出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被迫为资产阶级工作,接受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是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被经济和政治权力剥夺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私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少数人占有和控制;二是阶级分化,即社会成员按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地位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还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在经济结构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来实现利润的追求和资本的积累。在政治结构方面,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手段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持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还分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领域,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它们被资产阶级利益所左右,为阶级统治服务,并掩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它自我崩溃的趋势。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周期性危机,并在危机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最终,无产阶级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提供了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它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改革实践中,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思考-精品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思考
摘要:
对阶级和阶层结构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不仅是认知当前我国社会内部矛盾和结构的基础,还是调整处置各阶层和群体间利益关联,保证社会各阶层稳定,推动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式。现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力求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参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思考
阶级学说仅仅是马克思理论在特殊条件下针对社会分层异化的一类理论,并非社会分层的总体学说。针对社会分层来讲,尽管马克思未对进行理论特殊描述,可对社会学说进行具体研究时不难看出,社会分层理论中包括很多的社会分层学说。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概述
社会分层理论由于建国初期,是我党对治国方略的摸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产生怀疑。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的所有制组成和产业结构改变,切实革新了总体社会阶层组成模式。各阶级与利益群体彼此间的不同和阶级矛盾也更加明显。分化与流动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现象。因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总体社会发生改变,群体之间还没表现出显著的界定,直接提升了研究社会分层的难度。此外,西方社会理论进入我国,导致研究当前社会分层的理念和方式多种多样。从理论方面来说,对马克思理论阶级分层思想出现了单纯的认识,主要以列宁有关阶级的理论为基
础:“阶级即是此类集团,因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存在差异,某个集团可以占据其他集团的劳动”,只是自冲突与对抗方面来研究阶级理论。导致在当前的社会主义体制之中,剥削阶层被当成总体清除之后,提升了研究阶层结构的难度[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
• 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解放,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 人的异化现象,目标是使人摆脱枷锁,得到解放,恢复完 整的人性。
•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的不同:
• 社会分层的现实基础是个体的生产力的发挥和个体对自己 劳动的占有。人们能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的不同是社会分 层产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遇到的挑战
• 虽然老中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小店主)的确像马 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在衰落,但由经理人员、专业 人员和非体力工人所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则在发展 壮大。两极分化的结构并没有出现,中间阶级没 有消除反而日益增长。
马克思主义者对挑战的回应
• 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 一派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趋势的看法,认为当 今的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 工人受到管理者控制,缺乏自主性,并且被异化。因此,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包括白领工人被 “去技能化”和“无产阶级化”,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成员 趋向于落入工人阶级队伍,工人阶级在相对规模上还将继 续扩大,它仍然保持着以往所具有的政治能量和社会作用。
马克思与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一)关于阶级形成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有两个阶级,即自在阶级(class in itself) 与自为阶级(class for itself)。前者指具有相同经济结构情境者,后者指意识到自己的经济情境的阶级。所以,马克思的观点是,阶级的形成有两个阶级,有了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利害关系只是第一阶段,有了真实的社会互动、社会行动和政治组织以后才是第二个阶段。
(三)关于阶级划分标准的思想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认为,在某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中,只存在两个主导的阶级,一个阶级是由生产者组成的,他们是被阶级阶级,另一个是由剥削生产者的剩余价值的人组成的,他们是统治阶级。
(二)关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必然形成重大社会冲突的思想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必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冲突,最终导致革命的发生。
二、新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一)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
1.达伦多夫是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他对“权力”与“权威”进行定义,并阐述“权力”(power)与“权威”(authority)的关系:权威就是合法的权力。
3.强制型协作团体
4.对于冲突的调节;主张对社会冲突采用“调节”(regulation)的方式。
(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把全世界分成三种区域:核心区域边缘区域、半边缘区域。这三个区域形成了一个三元的世界分工体系。并提出“核心——边缘”理论和“周期韵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阶级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阶级理论是
什么
社会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矛盾和社会运动的主体。社会阶级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各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面貌、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一、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这也是社会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的共有制,没有明确的社会阶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与奴隶主形成对立的社会阶级。随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农民与封建地主构成社会阶级。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又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社会阶级的划分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阶级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剩余价值支配和统治被剥削阶级的阶级。首先是奴隶主阶级,他们依靠奴隶的劳动剥削实现财富的积累;其次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通过对农民的剥削获得财富和权力;最后是资产阶
级,他们依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和私有制实现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被剥削阶级则是被剥削和支配的社会群体,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换取生存。
三、社会阶级的斗争与社会变革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这种斗争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前进。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推动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农民与封建地主的斗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弱小的被剥削阶级逐步壮大、觉醒,并最终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阶级
的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三个
方面对该理论进行浅析。
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的阶级矛盾”,即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和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在这一社会结构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者获取剩
余价值,而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从而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双
重矛盾。
马克思还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理论,如生产关系、生产力、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阶
级斗争等,来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本质和特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结构
理论的核心内容,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马克思认
为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结构的性质和特点,而这种生产
关系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生
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推动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引言:
社会分层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等级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代表,这三位学者都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构建。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理论观点、方法和贡献。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基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形成的,主要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核心观点。
1. 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认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则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主导权。
2. 剩余价值和重新分配
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被雇佣者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获取利润,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层。
3. 吃苦与阶级意识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组织和斗争才能夺取阶级解放,
实现社会主义。他倡导无产阶级发展阶级意识,并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解放。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三层面分析法”,即财产、权力和社会地位三个维度。
1. 财产
韦伯认为,财富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财产的掌握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他将财产分为实物财产和可供支出的资金财产,认为财产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与流动基本理论.
各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和剥削类型
生产方式 及阶级结 构类型 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 国家社会 主义 不平等分 配的主要 剥削机制 资产 劳动力 强制抽取剩余 劳动力 生产资料 劳动力与商品 的市场交换 组织 根据等级计划 提取和分配剩 余价值 基本阶级 领主与农奴 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 主要的矛 盾位置 资产阶级 管理人员
• 李路路阶层关系再生产模式理论:
一方面,在国家主导及系列之制度未改变, 原来阶层关系生产模式得以再生出来,即原 来占有优势的阶层或群体通过资本交换、社 会网络人力资本优势,其原有的代价之间的 地位继承性得以延续; 另一方市场使得教育在阶层生产中介作用突 出,家庭背景影响突出,使得阶层代际地位 出现再生生产。
各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和剥削类型各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和剥削类型生产方式及阶级结构类型不平等分配的主要资产剥削机制基本阶级主要的矛盾位置封建主义劳动力强制抽取剩余劳动力领主与农奴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劳动力与商品的市场交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管理人员国家社会主义组织根据等级计划提取和分配剩余价值管理人有科层人员与工人阶级管理人员未来社会主义技术协商性地从工人到专家进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专家与工帕累托奠定了精英理论的基石
社会分层与流动基本理论
邓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xdengsui@yahoo.com.cn
一、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及经济决 定论,其基本假设是生产运作方式和阶级及财产之间 的关系是认为社会的基本方面,并称其为生产方式。 • 马克思强调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占有、财产所有制 对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意义,其中剥削是最为关键概念。 •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 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处于同一阶级地位的人都具有形成共同的群体意识, 即阶级意识,进而产生阶级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特:四种剥削关系
• 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
• 四种不同类型的剥削: • 1)基于劳动力资产的剥削(是否超份额占有劳动力资产); • 2)基于资本资产的剥削(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 3)基于组织资产的剥削(是否在权威的等级体系中拥有控制权); • 4)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是否拥有限制了技术供应的专业技术资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
2.小雇主
3. 小资产阶 级
5.专业监管人 8.具有半文凭 11无文凭的监
员
资格的监管人 管人员
组
员
≥0 织
6.不承担管理 9. 具有半文凭 12无产阶级 资
工作的专家 资格的工作人
员
产-
+
≥0
-
技术/文凭资产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类
• 1-3 类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 • 4-8 类是处于矛盾位置的中产阶级 • 9-11类是接近于中产阶级的边缘性的工人阶级 • 12 类为无产阶级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
• 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解放,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 人的异化现象,目标是使人摆脱枷锁,得到解放,恢复完 整的人性。
•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的不同:
• 社会分层的现实基础是个体的生产力的发挥和个体对自己 劳动的占有。人们能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的不同是社会分 层产生的根本原因。
未来的社 技术 会主义
根据等级计划地 管理人员/ 实质性的平 知识分子/
提取和分配剩余 技术官僚与 等
专家
价值
工人阶级
协商性地从工人 专家与工人 到专家进行剩余 价值的再分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类图
生产资料资产
占有生产资料
1.资产阶级 4.专业经理
不占有生产资料
7.具有半文凭 10.无文凭的 资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遇到的挑战
• 虽然老中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小店主)的确像马 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在衰落,但由经理人员、专业 人员和非体力工人所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则在发展 壮大。两极分化的结构并没有出现,中间阶级没 有消除反而日益增长。
马克思主义者对挑战的回应
• 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 一派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趋势的看法,认为当 今的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 工人受到管理者控制,缺乏自主性,并且被异化。因此,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包括白领工人被 “去技能化”和“无产阶级化”,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成员 趋向于落入工人阶级队伍,工人阶级在相对规模上还将继 续扩大,它仍然保持着以往所具有的政治能量和社会作用。
• 1)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认为资产形式可分为 三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 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一些不占有生产 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人。
• 2)在两极阶级结构中定义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 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处于完全没有这 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 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阶 级位置上。
• 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是一些人对其他人的生产力的 “非法”占有的结果,是“一个集团占有了另一个集团的 劳动”。阶级是社会分层异化的产物,而不是社会分层发 展的正常现象,因此其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动荡和阻碍。
马克思:社会分层异化
• 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 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 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由于是“屈从”与“受局限”, 个人的生产力得不到正常合理的发挥,产生了阶级,也由 于是“屈从”与“受局限”,社会分层出现异化。
技术分工或权威关系。 • 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极分化的(资产阶级
与无产阶级),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资本 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变迁的动力,并最终导致资 本主义社会的灭亡。一些过渡性质的阶级(如地主)、类 阶级群体(如农民)和阶级内部的分支(如流氓无产者) 等等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逐渐消亡,社会将最终简 化为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
• 另一派则对原有的两极阶级结构模式进行修正,把中产阶 级纳入阶级分类框架。认为新中间层的绝大多数成员已经 从工人阶级队伍中脱离出来了,因为这些人并没有受剥削, 他们不能再算是工人阶级。
新马克思主义(赖特)
• 赖特(Eric Olin Wright,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的修正: 抛弃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划分,采用多元指标进行 分类。
格)。
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图
阶级结构 的类型
封建社会
不平等分 配的首要 资产
劳动力
剥削机制
主要阶级
剩余劳动力的强 领主与农奴 制性攫取
转型的 中心任务
个人自由
主要的 矛盾位置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 劳动力和商品的 资产阶级与 生产方式的 管理人员/
社会
市场交换 无产阶级 社会化
技术官僚
国家社会 组织 主义
• 只有消灭异化劳动,才能带来社会分层的正常发展,最终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作Hale Waihona Puke Baidu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体应该是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 事,明天干那事”,而不会“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 或批判者”。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经济决定论,即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来划分阶级,认为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