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0诗四首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0诗四首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0 诗四首30诗四首【学习目标】一、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明白得、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背诵、默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一、结合讲义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明白哪些送别诗?把其中的名句、诗题及作者写下来。

一、读一读: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朗诵,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二、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明白得诗歌内容。

3、说一说: 这四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爱理由吗? 4、品一品: (1)《归田园居》一文描述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2)《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要紧内容吗?诗歌表现了诗人如何的心情?(3)《归田园居》《游山西村》这两首诗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假设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5)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明白得。

五、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进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窗一起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六、想一想:厌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明白哪些?7、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30诗四首【学习目标】一、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明白得、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背诵、默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一、结合讲义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

第30课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掌握积累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
预习导学
陶渊明:
王维:
2、律诗
它是近体诗的一种。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它包含律诗、排律、绝句等几个局部。

所谓近体诗,它是和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3、读准以下字的读音
荒秽.〔〕草木长.〔〕燕.〔〕然逢侯骑.〔〕荷.〔〕
属.〔〕国汉塞.〔〕无违.〔〕
4、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合作探究
1、归园田居中“草盛豆苗稀〞说明诗人不善种田,这样写不影响他自己的形象吗
2、“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5、使至塞上一诗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当堂检测
1、归田园居是陶渊明时所写的诗。

2、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他与合称“王孟〞,是唐代诗派的代表。

4、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壮观景色的名句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置福塞上》1、思索:使臣人就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使臣?使臣目的就是什么?结果如何?学法指导栏1、通过多层次评点,认知诗歌内容,通过多层次评点,认知诗歌内容,认知并作自学自学认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情景交融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重点2、说道说道“叛塔巴出来汉塞,归雁进胡天”一句,蕴藏诗人怎样的感情?目标的写作方法。

2、通过把握住关键词句,通过把握住关键词句,融合作者生平和背景融合作者生平和背景资料,学会多层自学资料,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赏析诗歌,次、多角度赏析诗歌。

难点3、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下日圆”这两句诗,并作一评测。

(需用画面还原法评点注释。

)自学过程:教师“复备栏”一、评点注释,引入新课4、全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学生“笔记栏”同学们,评点注释就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法,正像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那什么就是评点注释呢?评点注释法就是累积文学创作素材的方法,所指的就是碰触一篇代莱文章,对自己感兴趣的、指出写下得不好的句与段展开圈点,释词释义,不予注释,写下上一两句对该字、词、句、段、篇的认知和五、开拓延展,合作交流评价。

以往我们说道,十分诗七分念,我们很特别强调诗歌的读,但今天我们想要变小“念”为“写下”,这就是1、《归属于园田位居》(其三)中,诗人挑选归隐独守的生活,而不回去为国效力,这是不是浪费了自“诗歌评点赏析”。

己的才华?在当今社会,值不值得倡导?二、来到作者:陶渊明,名,字,别号,谥号,(朝代)知名的诗人,诗歌多以为题材。

《归属于园田位居》共五首,写于陶渊明后的第二年。

2、《置福塞上》融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下日圆”,找寻王维其他画面感很强的诗句,去进一步《置福塞上》作者,代诗人,此诗就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遣唐玄宗之命,以监察深入细致认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有风格。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六、达标测评
根据课文默写填空。
1. 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赠送文档,欢迎留存!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攻略
想要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 笔试是考生面临的第一道入门关 卡,而面试则是考生面临的决胜关卡。 教师资格证的面试考试一 般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抽题备课、 试 讲、答辩等方式进行。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 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 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进行综合性评分。 答辩这部分虽然所占的比 例没有说课或试讲的分值大, 但是对于考生来说可谓是相当重要 的,甚至会对考生的成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谈谈 教师招聘考试中面试问答的常见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知识。 这类题目内容是在问答题中比较常见的。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 基础理论和教育基本理念的熟悉程度。 这类题目中经常会涉及笔 试中的教育基础理论的问题, 但是问题的侧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及 教学的理念,考生们要引起关注。在这些题目中,近年来比较热 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成为很多地区青睐的问题角度之一。 对于新课 程改革,考生需要知道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 一切为了学 生的发展。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更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教师放在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上。 这类题目的复习要求考生 在考完教育基础理论后还不能完全丢掉教育理论, 还要立足于教 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便完整的应对此类题目。 接下来,就是学科专业类这类题目可谓是每次必考的题目。

北大绿卡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北大绿卡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诵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归田园居》(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二)背景简介:《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吃官归隐的第二年,那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三)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握好句子的节奏。

(四)诗意理解: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整体感知: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七)课外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二、教学《使至塞上》(一)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

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背景简介: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诗四首2学案导学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括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初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初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

2、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准备:陶渊明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问题探究:《归园田居(其三)》1、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愿”具体指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质,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1、“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于此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哪些字用得好?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

30 诗四首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1.读准字音。

荒秽. 荷.锄 属.国 塞.上 草木长.候骑. 燕.然 荆.门 帘.旌 徙倚..2.了解作者及背景《归园田居》 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回柴桑归隐。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使至塞上》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归园田居》1.概述诗意。

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2.赏析诗句。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愿”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使至塞上》1.概述诗意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30 诗四首【学习目标】一、有情感的朗诵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二、体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酷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学习重点】一、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明白得。

【学习难点】树立酷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如此的家世背景,陶渊明青年时期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酷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收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非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尔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要紧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占多数,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绩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腹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一辈子态度,对念书人的阻碍很深。

二、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闻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转变,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术,不仅为从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因此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别离以辞官场、聚亲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刻画了诗人丰硕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情感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乐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四首
课题
《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课型
预习展示课
课时
一课时
4、齐读、背诵这两首诗。
5、小组检查默写情况。
6、达标测评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欣赏《渡荆门送别》诗,选出有错的一项 (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渡荆门送别》
1、首联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自选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提示:可从动词入手赏析)
4、从尾联来看,全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登岳阳楼》
1、熟读该诗,疏通文意。
2、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读全诗,说说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七、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归园田居(其一)》学习目标: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1学时一、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 (朝代)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明确诗句意思(解释加粗的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诗歌分析1、这首诗可以分为哪三层意思?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四、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四首)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第30课 诗四首》导学案(2)走近作者: 1、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源祁(今某某省祁县)人,后迁蒲(今某某省永济县),故又称蒲人。

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

著有《王右丞集》。

诗词名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某某兄弟》等。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今某某)人。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著有《李太白集》。

名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4、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某某(现在属某某)人,是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长于诗,创简斋体。

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某某派之三宗。

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写作背景: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3、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由水路北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4)(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学案(4)(无答案) 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一、目标呈现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30 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使至塞上王维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2、背景资料: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渡荆门送别李白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父经商、家豪富。

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著有《李太白集》。

2、背景资料: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职责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3、题目解说: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游山西村陆游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失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数十种存世。

2、背景资料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

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则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水复”一联。

3、题目解说“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诗人用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自主学习】1、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征péng()出汉塞.()(6)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7)莫笑农家腊酒浑.()(8)拄杖无时夜叩.()门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长河..(野草)..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海市蜃楼,这..流(广阔无际的原野)云生结海楼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C:山随平野尽.(完)拄杖无时...(趁着月明之夜来闲..夜叩门(随时)从今若许闲乘月游)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衣沾不足.惜丰年留客足.鸡豚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合作探究】7、讨论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8、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精读精练】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1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B:柳暗.花明又一村(深绿)C:从今若许.闲乘月(允许)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11、这首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情景?12、表达农家主人招待客人的一片心意的诗句是,。

1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的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两字道出了诗人对的赞赏;其中“,”写景寓含深刻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它蕴含的道理是。

同时“”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古老乡俗的赞美,更表现了他对吾乡吾民之爱。

全诗没有一个“”字却处处紧扣“”字,按推移展开,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14、诗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诗人罢归故里,却不能忘情国事,你能写出他的爱国诗篇吗?,。

,。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一)《观书有感》(其一)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