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第二中学高中生物42 种群数量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2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方法:导引自学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第二课时三、种群的“S”形增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原因:随种群数量的增多,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以大熊猫为例)(1)大熊猫锐减的重要原因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2)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高中生物《4.2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2)说出“J”型增长模型与“S”型模型的意义;(3)说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二)能力目标: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三)情感目标:(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2)关注人类活动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
三、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前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时间分钟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细菌数量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分析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和比较两种增长曲线各自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使学生掌握“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而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2015-2016学年湖北谷城二中高二生物教案4.2《种群数量变化》(新人教版必修3)Word版无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一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1)学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4)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某种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让学生学会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2)通过学生一起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之前我们学习种群的特征的时候,学习到种群不同于个体具有哪些特征?生: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师:研究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有什么意义?生:这些都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师:研究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有什么意义?生: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这些特征还主要是为研究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服务的,我们知道种群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那么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既然作为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研究种群数量应该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推进新课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我们在无菌培养基上培养,如果营养及各方面条件都适宜的话,细菌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数量越来越多。
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导航】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问题导学】【目标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3、表达形式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①用数学方程式表示:n代以后细菌的数量N ②请将该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填入下表,并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时间(min)204060801001xx0160180细菌数量2数学方程式的优点:曲线图的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目标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各参数含义:N0表示;Nt表示 t表示;λ表示【目标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思考: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4、“S”型曲线分析:①分别分析B点和D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点:出生率死亡率 C点:出生率死亡率 D点:出生率死亡率②一开始AB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指导思想:1.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条件分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所需时间在7天左右,需要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菌种,以及恒温培养箱、血球计数板和高压蒸汽灭菌设备。
受实验设备、教学时间所限,我将此实验调整为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实验,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4.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概述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描述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4、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1)观察研究对象,①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②数学形式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③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在④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⑤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⑥Nt=N0λt。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⑦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⑧增高。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⑨最大数量,又称K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的拯救和恢复。
1、数学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有何优点?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与特点是什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成因与特点是什么?3、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构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包括哪几步?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分别是什么?2、若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2021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投影答案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
反思
感悟
1.本节内容联系实际很多 ,如果选用的例子恰当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2.种群 "J〞型增长和种群 "S〞型增长比照讲解 ,比一个一个单独讲解效果好很多.
3."S〞型曲线K值、K/2要重点讲解 ,在生产上的应用也要多举例 , (高|考 )曾经对这局部知识考查 .
1、 "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2、K值
3、 "J〞型曲线与 "S〞型曲线的比较
4、 "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最||好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 .
投影板书内容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气候对种群数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呢 ? (食物的多少、天敌的多少还有就是像禽流感这样的传染病使很多鸟都死去 ,势必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动 ) .
第4单元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4单元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概述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和 "S〞型曲线 .
2.描述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 ,指出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
3.自然界中的细菌数量会这样增加吗 ?为什么 ?
4.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 ,能得到什么启发吗 ?
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 .
2.学生思考问题 .
2022高中生物《4.2种群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种群的数目变化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建立种群数目增加的数学模型;(2)说出“ J”型增加模型与“ S”型模型的意义;(3)说明影响种群数目变化的要素;(二)能力目标:运用种群数目变化规律解说实质现象;(三)感情目标:(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的意识;(2)关注人类活动关于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
二、教课重难点:要点:试试建构种群增加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说种群数目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加和模型。
三、教课方法1.教案导学:见前面的教案。
2.新讲课教课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预习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教案,课内研究教案,课后延长拓展教案。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六、教课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二)情形导入、展现目标。
以“问题商讨”引入,而后逐渐睁开教课,将本节的研究活动作为考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研究、精讲点拨。
研究一:种群增加的J型曲线1.试试成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加曲线时间分钟 20406080100120140160180细菌数目将数学公式( Nn= 2n)变成曲线图思虑: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弊端2.自然界确有近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目增加的形式,假如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概呈J型.研究二:种群增加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加曲线。
思虑:“ 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目达到K 值时,都能在K 值保持稳固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该采纳什么举措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虑,能获得什么启发研究三:种群数目的颠簸和降落东亚飞蝗种群数目的波思虑:影响种群数目变化的要素有哪些种群数目变化的种类有哪些研究四: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目的变化思虑:如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研究实验需要设置比较吗假如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该采纳如何的举措(四)反省总结,当堂检测。
高中生物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基本指导思想】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教学设计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关注资源、环境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承接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影响。
某种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内容的重点有两个:建构数学模型方法的渗透和“J”型、“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数学模型的建构不必刻意要求学生掌握,学生通过细菌种群数量变化描述方法的探讨,在心里认可数学模型是研究生物学知识的手段即达到了“模型建构方法渗透”的目的。
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数量都符合“J”型增长曲线,而自然界中常见的则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它在合理利用资源、拯救濒危物种、引入外来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分析归纳“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知识是德育渗透最好的“载体”,而德育是知识的“灵魂”,本节内容许多知识点都能透射出一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及环境的影响,是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可多得的素材。
丰富的图片、摄人心魄的数据,学生在看到生物数量锐减、环境恶化的现实的同时,势必联想到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资源的利用,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人类的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1)基于数学知识坐标系的学习,学生不难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但对于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应用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能力方面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本节教学可以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延伸开去: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细菌的种群数量就能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66页上表格,并依据表中的数值,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现象和规律可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预先将教材中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 t=N0λ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