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和教育
摘要文章对当今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成因和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青少年吸烟的现状、特点、成因和教育方法,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在青少年吸烟这个问题上深思和警醒。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成因和教育
据中新网报道:“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出台《无烟学校标准》。”2010年2月23日,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控烟专家座谈会”上,专家提出了这一建议。
预防青少年吸烟一直是全球控烟的重点。据悉,中国青少年吸烟人数早在2006年就高达5000万人,而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比例仍在上升,吸烟的年龄还在提前。
专家提出,建议教育部将“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等内容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建议教育部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学校接受烟草企业冠名捐助,应将控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并在一定期限内将全国各类学校建成无烟学校,将青少年不许吸烟纳入校规、校纪,与“三好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等评定挂钩,学校应把禁止教职员工在校内所有场所吸烟纳入《师德公约》进行规范。
我国的《中学生守则》第六条规定:“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国务院早在1979年就在《关于宣传吸烟有害与控制吸烟的通知》中指出:“鉴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最容易受烟草中有害物质的毒害,建议教育部门在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并作为纪律,禁止中小学生吸烟。”对于青少年吸烟的行为,我们的社会一直对此作出努力。但是,依然有不少青少年不断加入吸烟的行列。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和深思了。
一、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现状
中国烟民正趋于低龄化。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在逐步上升。目前约有1500万名青少年是烟民,尝试吸烟的青少年不少于4000万。与1984年相比,2002年开始吸烟的年龄提早了4-5岁,其中男性由22岁降至18岁,女性由25岁降至20岁。少数烟民开始抽烟的年龄甚至在10岁以下。
女性青少年烟民增长的幅度很大。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女性的吸烟率是2.6%,而青少年女性的吸烟率却高达4.1%;成年男性和青少年男性的吸烟率分别是57.0%和7.1%。
二、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特点
(一)青少年接触烟的年龄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
生活在今天的少年儿童,家庭疼爱、社会关心,往往容易形成“小皇帝”的性格特点。随着家庭物质的逐步改善,烟酒已是人们接待宾客、迎亲送友必不可少的日常消费品。那些“小皇帝”们便常常对自己“领地”内的这些有诱惑力的东西行使“支配权”。
(二)青少年吸烟行为还常常和追求高档联系在一起
尽管中小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无独立的经济能力,但对他们的调查发现,他们吸烟的档次更明显地比他们的父辈、祖辈高出一截。同伴之间存在攀比心理,其锋芒所向,确实能让曾“经济”过的老一辈们汗颜。
(三)青少年吸烟行为还常常和其他品德不良联系
很多品德不良的行为并不不是单独呈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有关资料显示,吸烟行为比较严重的多是学校中的“差生”和其他“问题儿童”。由于有其他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容易受吸烟行为的感染,而有吸烟行为的青少年易产生其他违法行为。
(四)当今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不仅有其他品德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有这种行为,还有许多被人们视为“保险系数很大”的学习好的青少年也卷进了这一漩涡。
三、青少年的吸烟行为的成因
(一)内部心理因素的直接作用
1.首先是青少年对吸烟的危害认识不足,存在无所谓或侥幸心理。不少青少年对吸烟的种种危害不以为然,认为“某人吸了一辈子烟,不也身体很棒么!”因而对吸烟持无所谓态度。有的青少年也知道吸烟的危害,却又心存侥幸,以为厄运不一定就降临在自己头上。他们不知道,以侥幸和无所谓心理看待吸烟的问题,终是以自已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来交学费的。
2.好奇心作怪。青少年的好奇心极为强烈。他们对一些自认为新奇、好玩的事物,特别是大人不让干的事,有一种力求弄清怎么回事的心理趋势。他们看到大人吸烟,觉得好玩,也想试一试。一位中学生说:“我爸爸喜欢吸烟,家里常有散头的,我就偷偷地试着玩,谁知道就上瘾了。”
3.“大丈夫”“成人感”的心理。不少青少年认为,会吸烟似乎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的嗜好和“引以自豪的事情。”这在中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显著。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一种渴望独立的成人意识,常常模仿一些成人的言语行动。于是,为了表示自己有男子汉的气质、风度,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吸烟的潮流中去了。
4.从众、争胜心理。青少年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明确,意志力也不够坚定。当几个伙伴聚在一起你一支我一支地点燃香烟时,虽然有人不想吸,但为了不“搞特殊”,只好服从大多数人。这是从众的心理。另外,争强好胜,不甘示弱,又是青少年的一大特点。
(二)外部因素的作用
1.社会舆论规范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其一,错识的公关、社交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流传的“烟是介绍信,酒瓶是大印……递上一支烟,朋友开笑颜”之类的说法,也往往使青少年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就是借烟酒开道,学会吸烟喝酒可以为今后的社交打基础。从而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吸烟喝酒。
其二,武侠小说、各种影视、网络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小说、影视中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崇拜的“英雄”“豪杰”。而这些人不少都有烟酒的嗜好。这些对于是非观念还不很强但模仿能力特强的的青少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2.家庭的影响
其一,家长自身不良行为的影响。孩子和家长朝夕相处,其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如果家长喜好吸烟,难保孩子不染上吸烟的习惯。
其二,家庭不和睦或不健全。这类家庭孩子得到的家庭温暖相对较少,以致较早流入社会,染上恶习。
四、对吸烟行为的教育
(一)加强学校教育
1.应着重向学生讲清吸烟行为对身体、对社会的危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给学生讲清危害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避免枯燥乏味地说教。
其一,列举一系列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和吸烟喝酒造成危害的事例,如因吸烟所浪费的物质财富可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因此而死亡的人相当于一个国家的人口等等。
其二,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教片。
其三,可以让一些受烟侵害而致病、违法的青少年进行现身说法。通过这样一种近距离的接触,对学生的心理可以产生震撼的效果,有极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