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龙施艳

内容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中、小学教学模式,大都是以各学科为基础,孤立地进行单一教学,缺少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新的课程结构设置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突出一个“整”字,即强调课程的横向组合,突出学科优势互补。语文学科的情景教学法、观察法、阅读法等教学法,一般缺席于数学教学,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往往又是不能缺少这些方法的,通过学科整合,优势共享,最终能够使各学科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应用;整合

新课程结构的设置突出了一个“整”字。所谓整体,是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并消除以往学科本位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的局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之间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效应,并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我们从语文教学的视角反观数学教学,通过语文与数学两个学科教学的交叉互溶,测试学科整合的合力。

一、语文“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力提倡减轻学生的书包重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今天,要做到“保质高效”的教学,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一节课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过程。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最成功的。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决问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小学数学《鸡兔同笼》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野鸡;几何:多少。)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古人怎样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呢?大家能猜一猜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呢?我们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串联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这个有趣的题目吸引着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归纳。从而得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去更好的教育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真正地得到能力培养!

2.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回归生活。学生的认知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数学教学中能与这些知识做类比,那么将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的掌握。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关于《圆柱体的体积》的教学时,计算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头痛,学生总是计算错误,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然而却收效甚微。在教学中我不运用单一的计算练习,我会时常给学生提一些类似的问题。例如:我拿着一个圆柱形的水杯走进教室,找一个学生上来测量杯子的底面半径和高,然后问学生:老师一天要用这个杯子接水,要喝这样的8杯水,同学们算一算,老师一天要喝多少升水?学生会马上去计算,然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此外,类似于这样的练习还有很多:路边的广告牌、茶杯、电线杆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思考、练习的对象。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和实际中的例子相比较,把数学的思想形象化,利用一些趣味性强的题目,既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观察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法是人们对周围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实际情况,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从而获取经验材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观察法,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讲解与介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避免一些无意义观察的干扰。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认识所学的对象,以便更好的理解所要掌握的内容,并通过观察认识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规律、探求数学方法。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激发观察行为,产生知觉。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质疑、引人竞争等方法去实施。其次要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漫无目的的、杂乱无章的观察行为,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的移动》这一知识,课本上的例题是这样出示的: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理解图意。图中展示了孙悟空用金箍棒打妖怪的情景。孙悟空的金箍棒一直在发生变化(带单位读数),我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么移动的;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与原数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单位名称之间的转换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数的10倍,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常常用到观察法,激发兴趣,引导观察,不但使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