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 八下 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表格式)

人教 八下 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表格式)

第7章南方地区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香港、澳门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以及港澳与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强区域联系的意识。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以及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学习南方地区的地理差异。

本章第一节是对南方地区的宏观介绍——从整体上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为后面几节认识各小尺度区域地理特征进行知识上的铺垫。

长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和澳门、台湾省这几个地区分布在南方地区的不同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明显,在我国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极具代表性。

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分区,教材选取了南方地区中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学习。

三、本章学情分析本章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第二个区域,有了前面《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本章,学生需要通过区域对比的方法,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掌握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并能学会方法的迁移和举一反三。

四、本章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指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

2.运用地图,描述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农业知识相对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掌握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

2.难点: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环节。

2.制作PPT,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方便学生直观了解。

3.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对于农业的分布特点和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学会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2.难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实例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实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用品。

3.设计好讨论话题,分配好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农业实例,如水稻种植业、畜牧业等,探讨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分析的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_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_教案设计

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重点】1.鱼米之乡2.亚热带、热带的经济林木和水果【教学难点】鱼米之乡的成因及特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方地区,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方、北方之间存在地域上的差异。

(课件展示)南方地区位置图(思考)-1.南方地区大致的范围?-2.主要的地形区、河流和湖泊。

(学生活动)(简要总结)(课件展示)少数民族景观图片(讲解)本区人口6亿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

其中汉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千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贵、川、湘、琼等省,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课件展示)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提问)-1.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在哪儿?-2. 南、北方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简要总结)正由于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使得南方地区的农作物与北方地区有很大差别。

(课件展示)鱼米之乡(学生观看,思考)(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学生讨论回答)(简要总结)南方地区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江南水乡”之称。

广大的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

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课件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图(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课件展示)(简要总结)耕作制为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还有小麦、油菜、棉花、甘薯。

盛产淡水鱼,并种植菱、藕等。

(课件展示)(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学生根据课件思考回答)(简要总结)本区的经济林木种类也很多,如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等都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仍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农业实例较多,但缺乏系统地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的图片、地图等资料。

2.设计好案例分析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准备PPT,以便进行课件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同时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农业实例为载体,设计案例分析题,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下册 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X围、气候、农作物。

2.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认识到自然环境对日常饮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让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南方地区的“山清水秀”、“鱼米之乡”。

2.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X围、气候、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与红壤丘陵的形成。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山清水秀”、“鱼米之乡”图片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南国风光
2.南方地区的地理X围
3.南方地区的地形
4.南方地区的气候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有利条件
(2)不同的地形区的水田规模
2.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的一些自然特征,知道南方地区的X围、气候、土壤等知识,还学习了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特征与农业》,属于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原因,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但对于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加强,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农业发展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

2.难点:理解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讲解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设计好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问题和讨论话题。

3.分好学习小组,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各地的自然条件。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的自然特征,分析与之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水稻种植、畜牧业等。

人教版地理八下7.1《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下7.1《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设计

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
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两幅图分析原因。

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冬季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小。

3.南方地区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的自然特征
1、最冷月平均气温>0ºC;最热月平均气温28ºC——30ºC
2、位于季风区,年降水量>800毫米,很多地方超过1000毫米。

3、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土壤:“红土地”“紫色盆地”“喀斯特地貌”。

合作探究二
1.南方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1、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全部位于湿润地区。

2、耕地类型属于水田,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3、气候湿热,水热条件优越,雨热同期。

2.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
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甘蔗、茶、竹、橡胶、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根据你的学生的经验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完成P48的两道活动题。

莲藕——长江中下游平原椰子——海南岛竹笋——东南丘陵
原因:①莲藕学生在湖塘的浅谈淤泥中,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满足莲藕的学生长条件。

②椰子树学生活在热带滨海地区,海南岛是位于我国南海中的热带海岛,适合椰子树学生长。

③竹笋要求温暖湿润、地势较高的环境,东南丘陵降水丰富,热量充足,且地势较高,符合竹笋的学生长条件。

四.总结归纳:
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特征与农业》,属于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这一关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认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掌握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农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农业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案例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场景。

3.分组讨论的准备工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地形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

同时,展示各地形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1自然特征与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环境、地理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本节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农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环境、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的具体实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2.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农业。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发展农业。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案例:收集我国各地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的案例。

2.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各地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第一个案例:南方水稻种植。

引导学生分析南方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等)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呈现第二个案例:北方小麦种植。

引导学生分析北方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等)对小麦种植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

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精品教案

第一节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

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2.查找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查找山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岭、台湾山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养成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情况的案例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场景;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很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特征与农业》。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准备好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土壤等,以及这些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描述,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农业生产情况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各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的资料,如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业生产技术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从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有一定的理解。

但农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2.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农业分布的规律。

3.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分布的差异。

4.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实例,用于辅助教学。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准备案例供学生分析。

3.准备比较表格,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分布的规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农业发展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农业分布的特点。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地图,谈谈你们的发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七章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

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

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7.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和农业技术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2.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3.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经验。

3.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农业生产实地考察,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理解。

4.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内容的PPT,展示实例和图片。

2.教学案例: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案例,用于分析。

3.实地考察安排:联系相关农业生产单位,安排实地考察时间。

4.任务设置: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呈现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如:水田与旱田的分布、畜牧业与草原资源的利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

了解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认识南方地区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

读图,找出南方地区的主要水田农作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资料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的农业。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活动、读图、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南国风光(图片):树木常绿、山清水秀、河湖密布、茶园
提问:你还知道更多关于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南方地区探秘吧!
二、新课学习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
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
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活动:读图认识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1.从下图中,找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四大地形区。

2.从海拔、范围大小、完整性等方面,比较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四川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周围海拔高,中间低,约26万平方千米,范围较小,比较完整;
云贵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米,海拔高,约30万平方千米,范围较大,地面崎岖不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均海拔50米,地面平坦,约20万平方千米,带状分布,比较分散;
东南丘陵海拔200—600米,约60平方千米,比较分散。

3.从请从地形影响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

四川盆地周围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

(2)西双版纳地区不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受寒潮影响。

西双版纳地区位于横断山脉的南面,北面有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阻挡,因此不受冬季风的影响;而广州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冬季能够受到冬季风影响,因此会遭受寒潮的影响。

4.植被类型
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拓展延伸: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而略闪烁反光,林相整齐,由于树冠浑圆,
林冠呈微波状起伏。

整个群落全年均为营养生长,夏季更为旺盛。

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栎类林或常绿樟栲林。

5.土壤
红色:湿热的环境下形成的。

南方地区——“红土地”
紫色:四川盆地岩石是紫色的。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拓展延伸:视频:红土地
阅读材料: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
乘船沿着长江上行,穿过三峡,就进入了著名的四川盆地。

盆地四周是高山,内部广泛分布着起伏和缓的丘陵。

这里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是紫色的,因此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色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磷、钾等矿物养料。

长期以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垦殖,四川盆地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而且还盛产油桐、甘蔗、柑橘等多种亚热带作物,特产极为富饶。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

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石灰岩易溶于,形成石林、孤峰、溶洞、地下暗河等,统称为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地形山奇水秀,但是雨水易渗漏,表土易流失,对农业生产不利。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水田农业区的发展条件:气候湿热,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2.水田分布特点: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集中连片。

山区: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3.主要水田农作物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等。

拓展延伸:长江流域棉区
该区在秦岭淮河以南至南岭,西起川西高原东麓,东到海滨。

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比较,该区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水热同步,能满足棉花生产的水热需要,但是由于春末夏初有梅雨、秋季会出现连阴雨,所以日照时数少,会导致棉花吐絮不畅、烂铃,不利于棉苗生长;此外,夏季的高温、高湿还会引起较多的病虫害,往往影响所产棉花品级。


区一般为一年两熟或棉麦套种,适宜栽植中熟陆地棉,棉花的病害严重。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活动:认识自然环境对日常饮食的影响。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列举南方地区的一些主要食材,并解释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的原因。

莲藕、竹笋、柑橘、香蕉等。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孕育了丰富的食材。

2.莲藕、椰子、竹笋是南方地区三种常见食材。

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下图中,完成这三种食材与其主要分布区的连线,并解释原因。

莲藕—长江中下游平原。

原因:地势低平,河湖密布。

椰子—海南岛。

原因:椰子产自热带地区,海南岛位于热带。

竹笋—东南丘陵。

原因:东南丘陵多低山丘陵,适合竹子生长。

【课堂练习】
1.下列与南方地区相对应的是(A)
A.湿热的红土地B.黑土地和黄土地
C.广袤的土地D.高寒的土地
2.下列气候类型属于南方地区的是(B)
A.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3.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主要是(A)
A.水田农业B.旱地农业
C.绿洲农业D.畜牧业
4.下列水果中,主产在南方地区的是(C)
A. 柑桔
B. 苹果
C. 梨
D. 桃
5.在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原因是C)
A.四川盆地地势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
B.长江中下游平原近海,有冷空气入侵
C.四川盆地地形封闭,能阻挡冷空气入侵
D.长江中下游平原水域面积大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特征)
【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南方地区的地形如何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2.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位置水田农业的发展条件
地形水田分布特点
气候主要水田农作物
植被类型
土壤
【教学反思】
注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区域之间的发展与联系,相互对比借鉴。

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这节课的落脚点,分析自然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其优势,因地制宜安排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