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的特征
结核分枝杆菌(MTB)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MT B ) 主要 通过 药物结 合位 点 或药 物 活化 基 因 等特 定 基 因组 区域 的 突 变 获得 可 稳 定 遗 传 的耐 药 基 因
测 发现 利福平 耐药 菌株 中 r p o B耐药 异 质性 达 3 4
( 2 2 / 6 4 ) , 异 烟 肼 耐 药 菌 中 异 质 性 耐 药 更 高 达
影 响 药敏结果 以及治疗 方案 的正 确判 断和评 估而 逐 渐受 到人们 的重 视 。本 文将 对 目前 结核 分枝 杆菌 异 质性 耐药 的产 生及其对 临床 的影 响进行 综述 。
异 质 性 耐 药 的 产 生 早 在 抗 结 核 药 应 用 之 初 ,
因作 直接 测序 , 发现 异 质 性 耐药 在 两 种 耐药 菌 中 的
耐 药 向 全 部 耐 药 转 变 的 中间 过 程 , 耐 药 性 的 定 义 也 取
素先后产 生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种 不 同的耐药相关 突变 ( 编码 3 ( ) s核
糖体 蛋 白的基 因 r 儿 的K 8 7 R和 K 4 2 R突变 , 1 6 S核 糖体 R N A r r s A 5 1 3 C和 A 1 4 o ( ) G 突变 ) , 但 在 治 疗 后 期
中 被筛 选 出来 的 ? 通 过 对 同一 患 者 连 续 采 样 , Ma r i a m 等u 研 究 发 现 , 在 患者治疗过 程 中, MT B群 体 对 链 霉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观察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观
察
王菊红;穆丽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54)8
【摘要】目的对比异烟肼和利福平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TB)中相关基因的突
变特征。方法选取78例肺结核疾病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先收集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病菌培养的方式检测MTB情况,判
断菌株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情况,并提取菌株中的DNA,观察其突变特征。结
果共69株菌株对利福平和异烟肼存在耐药性,其中9株单独对利福平耐药,24株单独对异烟肼耐药,36株同时对两者耐药。利福平耐药菌株相关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rpoB450、rpoB445以及rpoB435密码子,占比75.56%,其中rpoB445和
rpoB435最常见,其次是rpoB450;另外,耐药突变以单密码子突变为主,占比
73.33%;组合突变的占比为26.67%。而在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涉及katG、ahpC、inhA、fabGl基因及其上游调控区域,其中katG315密码子和fabGl占比
最高,在61.67%;而Ser315Thr突变最常见,占比40%,其次是Ser315Asn,占比15%;另外单基因突变47株,占比78.33%,两株基因突变13株,占比21.67%。结论〖HTK〗MTB耐药水平受不同耐药基因突变的影响,其中利福平耐药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rpoB基因长度为81bp的热点区域;而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则与hatG和inhA启动子有关。
【总页数】3页(P988-990)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
二、常用的MTB DST检测方法
(一)传统的DST方法
传统DST方法的优点是可同时检测一线[如RFP、异烟肼(INH)、乙胺 丁醇(EMB)和链霉素(Sm)]和二线[卡那霉素(Km)、阿米卡星 (丁胺卡那霉素,Am)、卷曲霉素(Cm)、氟喹诺酮类(FQs)、乙硫 异烟胺(Eto)、丙硫异烟胺(Pto)、对氨基水杨酸(PAS)、环丝氨酸 (Cs)]共十几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水平,已有商业化的产品,简单、 经济,适用于基层;最近对贝达喹啉(Bdq)、德拉马尼(Dlm)和利奈 唑胺(Lzd)的DST方法已通过验证。
三、MTB耐药性检测策略
建议采用分子DST方法直接检测涂片阳性的临床标本
在进行传统培养和表型DST的同时,建议采用可检测MDR(或XDR)MTB的分子DST方法直接检测涂片阳性的临床标本,可使约85%~95%的 TB患者获得早期诊断MDR(或pre-XDR/XDR)-TB。
三、MTB耐药性检测策略
二、常用的MTB DST检测方法
(二)探针熔解曲线法
采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法快速检测MTB对RFP、INH、Sm、EMB和FQs 常见耐药决定区域,简便、快速,闭管检测不会交叉污染或造成实验室 污染,只需1台通用的荧光定量PCR仪,无需繁琐的杂交、显色过程,整 个检测过程只需2~3 h,可较全面地了解耐药基因突变信息,辅助诊断 MDR-TB和pre-XDR-TB(指对FQs或至少1种二线注射类药物耐药);其 缺点是不报告具体的突变类型。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与治疗方案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与治疗方案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的传染病。
随着人类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续接触,该病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以及针对不同耐药类型提出的
治疗方案。
1. 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主要分为多药耐药性(MDR-TB)和广谱耐
药性(XDR-TB)。MDR-TB是指对两种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产生耐药的情况。而XDR-TB则是在MDR-TB的基础上,对氨基糖苷类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也产生耐药。这些耐药性的形
成主要与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突变、病原菌内溶酶体转运系统以及抗
药性基因的传播有关。
2. 治疗方案
2.1 初治和复治的方案
对于未接受抗结核治疗的初治患者,通常采用的是RHZE四联疗法。即: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这四种药物被广泛应用
于广泛敏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治疗。而对于复治患者,根据他们之前
是否接受过治疗以及药物是否起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对于耐多
药的患者,常用的方案是RHEZ注射方案,即:利福平、异烟肼、乙
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同时结合胺基硝基糖苷类药物。
2.2 多药耐药结核菌的治疗
对于MDR-TB患者,由于其对常规药物的耐药性,治疗变得更加
复杂和困难。目前,全球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方案是SLID,即:"Streptomycin (SM)、Levofloxacin (Lfx)、Isoniazid (H)、Clofazimine (C)、and Pyrazinamide (Z)"。这一方案中,包含了四种新型抗结核药物,以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综述>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研究进展
朱艳伶1,2,万康林2,沈国顺1
近20余年来,由于耐药结核杆菌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杆菌(MDR-TB)的肆意横行,各国的结核病疫情均呈回升趋势,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112。我国的耐药情况尤为严重。据统计目前初始耐药率为1816%,获得性耐药率为4615%,全国现有耐药的涂阳肺结核病人约42万;在全球对53个国家的耐药调查中,河南省的原发MDR-TB耐药率位居第2位。因此在WHO最近公布的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结核病耐药监测资料中,中国被列为/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0之一122。近年来,各国学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杆菌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定位了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异烟肼在内的耐药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突变位点,从而促进了第一代快速鉴定耐药突变菌株方法的建立和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
异烟肼作为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是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治疗结核病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也是最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结核药物。已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耐药涉及多个基因变化:katG,inhA,kasA,ndh,及oxyR-ah pC基因连接区,突变形式多样化,并且突变位点又不确定更加剧了结核病防治的困难。因此,对耐药菌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建立方便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从而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和开展更有效的化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结核杆菌异烟肼耐药机制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1912年由两个捷克生化学家首次合成的,但它强有力的抗生素活性直到1951年才被发现。作为使用了40余年的抗结核一线化疗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结核杆菌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造成细胞壁破损而杀菌。但是在单药化疗和不适当化疗期间容易产生耐药性。INH 的耐药性与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各种突变有关,这些基因主要包括编码触酶-过氧化物酶的katG基因,编码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的inh A基因,编码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的ahpC 基因,编码B-酮酰基载体蛋白合成酶的Kas A基因及调节分枝杆菌氧化-应激的oxyR基因。
结核感染药物治疗中耐药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1 1 5 2
文章编码 : 1 0 0 1 — 8 1 3 l ( 2 0 1 4 ) O 4— 0 2 6 8—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学科分类代码 : 3 2 0 2 4
Re s u l t s An a l y s i s o f M u t a n t Ge n e De t e c t i o n o f
快速 培养 药敏 检 测 : 利福 平 、 异 烟 肼、 链 霉 素和 乙胺 丁 醇的 药敏 结果 的 耐 药 百分 率分 别 为 3 5 . o 0 %、 2 1 . 6 7 %, 5 6 . 6 7 %、
4 5 . O O %, 3 6 . 6 7 %、 3 1 . 6 7 %, 1 6 . 6 7 %、 1 O . 0 o %。 分别为 2 . 6 2 7 , 0 . 9 8 9 , 0 . 3 3 3 , 1 . 1 5 4 , P值均 > 0 . 0 5 , 说 明 两 种 方 法 的 差 异 统
( Ha r b i n C h e s t H o s p i t a l , H a r b i n 1 5 0 0 5 6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 f e c t i o n i n d r u g t h e r a p y m u t a n t g e n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r i f a mp i —
徐州市耐多药结核耐药分析及分枝杆菌基因突变特征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
㊀
2020,36(12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2-2694.2020.00.166 实验研究
徐州市耐多药结核耐药分析及分枝杆菌
基因突变特征研究
刘加彬1,张瑞梅2,刘成永2
江苏省2017年高层次卫生人才 六个一工程 拔尖人才项目(N o .L G Y 2017060);徐州市社会发展-临床医学研究项目(N o .X M 13B 049)第一作者:刘加彬,E m a i l :x c 83668701@163.c o m ;
O R C I D :0000G0002G0433G1769
作者单位:1.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徐州㊀221004;
2.徐州市传染病院,徐州㊀221004
摘㊀要:目的㊀研究徐州市耐多药结核(M D R GT B )耐药表型㊁耐I N H 或R F P 相关基因突变情况,
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间关系,为耐多药结核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㊀采取随机方法抽取徐州市115例M D R GT B 菌株和66株全敏感菌株进行耐药情况分析,使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耐I N H 相关基因k a t G ㊁i n h A 和a p h C 以及耐R F P 相关基因r p
o B 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t 检验分析.结果㊀徐州市M D R GT B 菌株耐药表型有9种组合,主要是以耐I N H+R F P 组合为主,比例为47.83%,其次为耐I N H+R F P +S M 组合,比例为20.00%.与耐I N H 的相关基因突变率87.83%,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单基因k a t G (64.35%)和i n h A (3.48%),双基因k a t G +i n h A (12.17%)和k a t G +a p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因子
(一)一般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1886年,Lehman 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结核分枝杆菌常见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它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经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常见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药 物 研 究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是由德国科学家发现于1882年并证明是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病原体。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研究、发展以及卫生医疗状况的提高,结核病的发病率曾有过大幅度地下降,但是80年代后期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使得结核病突然又开始出现并快速蔓延了,如今全球大约有1/3的人已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800万新的结核病患者出现,同时结核分支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传播也造成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不断攀升,这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
1几种主要抗结核药的耐药分子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抵抗药物活性的机制,一般分为有3种类型: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产生降解酶和改变药物靶位。结核杆菌一般不能通过质粒的导入从其他的细菌来获得耐药性,所以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的基础。目前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药物的作用靶位和相关的突变基因上。
1.1 链霉素的耐药基因
链霉素是结核病治疗当中经常使用的氨基糖类的抗生类霉素。链霉素主要是在结核分枝杆菌的核糖体上起作用,它从诱导遗传密码出现错误,抑制mRNA转译为开始,逐步干扰转译过程中的校对,从而抑制了药物结合到核糖体上的能力,最终使之对链霉素产生耐药性。
1.2 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是一种阿拉伯糖类的物质,乙胺丁醇一般作用于分枝杆菌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它能够抑制阿拉伯糖基聚合入阿拉伯半乳聚糖,从而影响细胞壁分枝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聚糖这种复合物的形成,最终发挥抗分枝杆菌的作用。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孟庆琳;王玉峰;逄宇;赵雁林
【期刊名称】《中国防痨杂志》
【年(卷),期】2016(038)002
【摘要】目的分析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不同基因型构成以及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2007年全国耐药基线调查共收集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4017株,经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鉴定获得376株耐多药菌株纳入本研究.采用RD105缺失基因检测法鉴定北京基因型菌株和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对所有耐多药菌株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和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和oxyR-ahpC)进行测序,分析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特征.结果在376株耐多药菌株中,有261株(69.4%,261/376)属于北京基因型,其余115株(30.6%,115/376)属于非北京基因型.北京基因型菌株中氧氟沙星耐药率(31.8%,83/261)和前广泛耐药率(30.7%,80/261)明显高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的氧氟沙星耐药率(17.4%,20/115)和前广泛耐药率(15.7%,18/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33和9.32,P值均<0.05).比较北京基因型菌株和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不同位点的突变频率,发现北京基因型菌株rpoB基因第531位点(67.4%,176/261)和katG基因(66.3%,173/261)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非北京基因型
(rpoB:54.1%,62/115,x2=6.28,P=0.010;katG:50.4%,58/115,x2=8.46,P=0.000),而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未发生rpoB基因突变的菌株比例(14.8%,17/115)明显高于北京基因型菌株(1.1%,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46,P=0.000).结论北京基因型耐多药菌株与氧氟沙星耐药高度相关,与非北京基因型耐多药菌株相比,rpoB 基因的第531位点和katG基因突变更多发生于北京基因型菌株中.
结核病耐药机制及药物选择
非病人 假阳性B 真阴性D
B+D
合计 A+B C+D A+B+C+D
可能敏感菌株的频率/在不同的药物浓度下 耐药菌株可能受到抑制
可能敏感菌株 (PS)
Break
菌
point
株
的
频
率
可能耐药菌株(PR)
Slide Courtesy: Kim SJ
最小抑菌浓度(MIC)
可能敏感菌株/可能耐药菌株 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受到抑制的频率
利福平敏感性累积分布 (采用绝对浓度法和比例法在L-J培养基上做的实验)
100
RIFAMPICIN
90
80
70
PS(99 strains)
PR(108 strains)
60
50
40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cg/ml)
85.8
KPS=Probably susceptible Korean strains; BPR=Probably resistant British strains; HKPS=Probably susceptible Hong Kong strains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及与耐药水平关系的研究
㊃论
著㊃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9455.2023.15.001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及与耐药水平关系的研究*
蒋燕成,张建明ә,陈紫萱,张志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泉州362000
摘 要:目的 分析抗结核一线药物利福平㊁异烟肼耐药基因r p
o B ㊁k a t G ㊁i h n A 的突变特征,以及基因突变位点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 I C )的相关性,以了解结核分枝杆菌(MT B )的耐药机制,指导临床用药㊂方法 收集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分离的耐利福平㊁异烟肼的MT B 51株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将菌种进行复苏,采用D N A 微阵列芯片技术,快速检测MT B 的耐药性㊂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抗结核药物M I C 的
关系㊂对药敏结果和基因芯片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是否有新的耐药位点㊂结果 51株耐药
MT B 中有1株耐利福平的单耐药MT B ,2株耐异烟肼的单耐药MT B ,48株耐利福平㊁异烟肼的耐多药MT B ㊂
将48株MT B 通过D N A 微阵列芯片法进行基因型检测,发现r p
o B 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531(CңT ),异烟肼中最常见的是k a t G 315(GңC ),其次是i n h A-15(C ңT )㊂将其中的23株MT B 菌株进行M I C 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88.9%的531(C ңT )突变菌株M I C >16μg /m L ,5.6%的531(C ңT )突变菌株M I C =16μg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其耐药性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其耐药性分
析
【摘要】探讨四川地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其与耐药性关系。方法采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124株结核分枝杆菌的6个可变重复位点进行检测,并应用Gel-Pro analyzer 3.0软件和BioNumerics(Version 3.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基因型分析,同时分析其基因型与耐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124
株结核分枝杆菌共分为37个不同的VNTR类型,成簇基因型占74.19%
(92/124),单一基因型占25.81%(32/124)。耐药菌株在成簇类型和单一类型
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四川地区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成簇类型是主要流行菌株,应加强流行结核菌株的监控。
【关键词】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genotyp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 isolates an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drug resistance and genotype of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in Sichuan area.Methods Six tandem repeat loci of the 124 isolates of
M.tuberculosis in Sichuan area were analyzed by PCR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The results of genotyping were analyzed with Gel-Pro analyzer 3.1 software and BioNumerics 3.0 software,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type and drug resistance was explored.Results A total of 37 different allele profil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VNTR for all the 124 isolates,74.19%(92/124)and 25.81%(32/124)belonged to cluster type and single type respectively.Drug resistant M.tuberculos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luster type.Conclusion There is obvious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the M.tuberculosis isolates in Sichuan area.And the clustering type was perhaps the main epidemic strains.It is suggested that surveillance of the epidemic genotype to be strengthened.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影响人体的肺部
和其他器官。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在抗结核药物
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基因,这些基因使得结核病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发现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仍然没有痊愈。经
过研究,他们发现这些患者身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存在。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类型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单
点突变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序列中发生了一个或多个碱基的改变,从而导致抗结核药物无法对其产生作用。基因重组是指结核分枝杆菌
的DNA序列发生了重组,从而产生了新的耐药性基因。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危害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存在使得结核病治疗变得更加困难。传统的
抗结核药物对耐药菌株无效,需要使用更加昂贵和有毒的药物进行治疗。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也会导致结核病的传播加剧,从而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防治
为了防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需要加强对结核病的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和治疗耐药菌株。其次,
需要加强对抗结核药物的管理和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结核药物。此外,还需要加强结核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
识和防范意识。
结语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是结核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我
们的重视。只有加强对结核病的监测和诊断,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的初步探讨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的初步探讨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高度耐药性
的问题。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对于疾病的流行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旨在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主要包括耐药突变基因和耐药相关基因。耐药突变基因是指结
核分枝杆菌在长时间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导致对某些抗结核药物产生耐
药性。耐药相关基因是指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包括编码药物靶点的基因和药品转运蛋白
的基因等。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耐药突变基因和耐药相关基因。耐药突变基因主要包括rpoB、katG、inhA等。rpoB基因编码RNA聚合酶的β亚基,在对利福平和利福四环酮产生耐药
性的结核分枝杆菌株中,常常发生rpoB基因上的突变。katG基因编码卡泼他尼的激活酶,而inhA基因编码过氧化物酶某抗结核药物的靶标。耐药相关基因包括efpA、atpE和embB 等。efpA基因与抗结核药物的转运相关,atpE基因编码ATP酶,与利福平和丙胺丁醇的耐药性有关,embB基因编码结核分枝杆菌的胺基甲酸酯酶。
在不同地区、不同亚型结核分枝杆菌株中,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根据已有
的研究资料显示,不同亚型结核分枝杆菌株中耐药基因的频率存在差异。在北京株中,rpoB耐药突变基因的频率较高,而在非北京株中,katG和inhA耐药突变基因的频率较
高。
耐药基因的分布还与不同的抗结核药物有关。在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的结核分枝
杆菌株中,常见的耐药基因是katG和inhA。而在对利福维林和对利福平耐药性的结核分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具
有很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目前,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已经有了许多有
效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进化和抗药性的出现,人类与结核病之间的斗争
仍然在进行。
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很多,据估计约有150种,但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感染人类。因此,在进行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对病原体进行准确鉴定。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基于形态学、生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但是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且存在误判的风险。近
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逐渐成为一
种快速、准确、可靠的鉴定方法。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主要包括PCR、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分析和病原菌基因芯片技术等。其中,PCR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技术利用特异引物扩增病原体基因(一般选择16S rRNA和IS6110基因),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和检测,可实现对结核分枝杆
菌的快速鉴定。另外,PCR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基因以及特定毒力因
子等。
DNA序列分析是一种更加准确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它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然后将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并与基因序列数据库比对,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种类和
亚型等。由于M. tuberculosis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DNA序列分析对于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更为准确和可靠。
病原菌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较新的结核分枝杆菌鉴定方法,它利用在晶片上固定的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细菌学
课程论文
题目: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魏文凭
学号: 2016304120036
中国·武汉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
摘要:分枝杆菌属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引起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病原菌,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疫情也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分枝杆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农业、卫生和环境都用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的特征和一些耐药基因的研究。
关键词:耐药机制结核病生物学特征
1、结核病的认识及治疗发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留性(persistence)[1],有时感染可达几十年,因此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中国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和特别警示的高耐药国家之一。
结核病很早就存在,在考古学界,从新石器时代人遗骨中发现有骨结核,古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有结核病,说明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在中国历史上,结核病也是广泛流行的,当时称为痨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认识到它的致病菌之前,人们没有治疗的手段,只能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空气清新、气候湿润的地域抑制结核病的发作。在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通过特殊的染色技术,发现了细棒状的结核杆菌,又通过血清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证实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自此对结核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结核病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Calmette)和格林(Guerin)在1908年和1919年间,经过230次的传代,获得了一株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2]。自1921年首次使用以来,成为有效治疗儿童结核病的疫苗,但对于成人型结核病的的治疗很有限。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临床上又应用了一些抗结核的药物,如异烟肼(INH)、利福平(RIF)、链
霉素(SM)、吡嗪酰胺(PZA)等,使得结核病的防治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到了90年代,耐多药菌和广泛耐药菌的发现,以及世人对结核病防治的放松导致该病大有席卷重来之势。因此对结核分枝杆菌疗效确切、治疗周期短、安全性高的疫苗的研发迫在眉睫。
2、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
2.1 细胞结构特点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菌,属于放线菌,传统革兰氏染色效果不明显,因为其细胞壁含有分枝菌酸,抗酸性染色为阳性。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为1-4×0.4μm,无鞭毛,无芽孢,不能产生内外毒素,需要特殊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生长极度缓慢,菌体成分为糖类、脂质、蛋白质等。科学工作者研究一般选择耻垢分枝杆菌,它是分枝杆菌的模式生物,具有快速生长无致病性的优点[3]。
分枝杆菌具有大量的脂质,占菌体重量的20%—40%,胞壁中含量最多。几乎没有其他生物能像结核杆菌这样产生如此多的脂溶性分子,多项研究表明细菌的毒力与其所含的脂质分子有关,尤其是糖类[3]。脂质可防止菌体水分丢失,
因此结核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对酸(3% HCl或6% H
2SO
4
)或碱(4% NaOH)
有抵抗力,15min内不受影响。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长期使用易引起耐药性,而且耐药基因能够遗传。
结核分枝杆菌能侵染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其生长极度好氧,肺部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方式,目前研究发现其毒力因子很多,包括索状因子、脂阿拉伯甘露聚糖、分泌蛋白、代谢相关因子、转录因子、双组份调节系统、分泌系统和应激蛋白等[4]。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对毒力基因的了解知之甚少。研究较多的是:编码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基因,控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以应对环境压力[5]。编码sigma因子的基因,通过与whiB3相互作用而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6]。编码过氧化氢酶的基因应对低氧胁迫及对抗宿主巨噬细胞的活性氧[7]。Lam,KatG 对细菌在巨噬细胞中的生存起作用[8]。
2.2 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特点
M. tuberculosis H37Rv全基因序列图于1998年由英国和法国科学家联合完成,2001年临床分离株CDC1551的全基因组测序完成,标志着分枝杆菌的研
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对基因组的注释及分析成为当务之急,近些年来,全球组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分枝杆菌的诊断、进化、靶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H37Rv全基因组由4411529bp组成,包括4000多个基因,已发现4005个ORFs[9]。其基因组有几个重要的特征,G+C 含量相对稳定,高达65.6%;起始密码子中有35%是GTG,远远高于枯草杆菌的9%和大肠杆菌的14%,这造成结核菌高G+C偏向;有明确功能的基因大概有2441个,不含插入序列的假基因有6个,仍有600多个基因不知其功能[10]。值得注意的是其有相当多的基因编码参与到脂肪代谢的酶类中,有10%的基因编码PE和PPE蛋白家族,这是分枝杆菌特有的重复序列基因,而其功能仍未知,不过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免疫学方面有重要作用[9]。
近年来,有人通过芯片技术来比较不同分枝杆菌菌株的基因组差异。在无毒性的耻垢分枝杆菌中,mutY和mutM在维持耻垢非致病性起作用,另外耻垢通过半胱氨酸天冬酰胺酶依赖途径来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相比结核杆菌,非致病菌能诱导机体产生更强的天然免疫应答[11]。在结核分枝杆菌特有的129个开放阅读框中(ORF),指出有39个ORF在卡介苗BCG中缺失(主要存在3个RD区域),29个在部分BCG菌株中缺失[3]。这些H37Rv特有的ORF在无毒株中缺失,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代表了毒性因子编码基因,也可能是结核分枝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12]。
3、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理
结核分枝杆菌在长期的宿主-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使其能够适应宿主的免疫系统[13]。在感染宿主后机体会调动自身免疫防御系统来抵御外来入侵者,巨噬细胞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人体抵御外界压力的第一道天然免疫屏障,在巨噬细胞感染后会利用吞噬溶酶体来降解细菌,并和树突状细胞一起引起宿主的一系列信号传导导致感染的细胞死亡[14]。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使其能够在宿主中存活几十年,和宿主达到一种平衡[15]。
在成熟的吞噬溶酶体内,会由细胞氧化酶和诱导性氮氧化物合酶生成大量的活性氧,从而杀死病原菌。而分枝杆菌则通过分泌GroEL2蛋白与巨噬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巨噬细胞的识别与吸附[16]。通过也会阻止吞噬溶酶体的形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