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区域地层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

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

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

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

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

(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

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

(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

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摘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为了在其中的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的地方进行油田勘探,我们专业人员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构造的演化史等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川东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的各不相同,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尽行分析,以及深一层的探讨。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地层构造特征一、川东北地区地域背景大巴山前缘和川东高陡构造带的北端就是川北地区,并且南大巴山向西南突出的弧状冲断构造带与川东褶皱带的交汇地点,在这样的构造下它为罗家寨,金珠坪构造,铁山坡构造形成了一个该地区所特有的三角地带。

在晋宁运动中,川东北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基底,前震旦纪地址发展史由川东地区的构造形成已经终结,由此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二、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特征1.中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它们的构造规模大、断裂的数量特别到,同时在构造两翼带有着发育倾轴逆断层,它的作用是控制着主体构造的形态,同时隆起幅度以及它的宽缓程度。

中层构造层与上层、下层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形状是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发育。

剖面特征是断层延伸远、之间的落差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的断层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0米,这些断层向上消失于嘉陵江祖及以上底层,向下消失于奥陶系及以下地层,但是大多数小规模断层不与上、下构造层贯通。

2.下层构造特征。

这一层在川东北地区中埋得比较深,同时受大巴山褶皱带的影响比较弱,川东北地区早期的伸展作用受压力影响对于构造来说,本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

在下构造层的逆冲断层发育良好,它的断层断距比较大,相对于中层来说,延伸较远。

至于奥陶统一下,川东北地区的下层这周强度小,构造变的相对缓慢,断层及落差较小。

3.上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的所有构造带中,上层构造的地层是属于埋得比较浅的,同时岩层比较软弱,同时它的褶皱构造发育较好并且排列紧密。

在川东北地区的上层沿断层的延伸方向,它会滋生一些狭长的潜伏构造、潜伏高以及鼻状构造显示。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部普 遍 为灰色 灰岩 、 泥质灰 岩夹 黑色 页岩 , 明显 具
的眼球状 构造 , 栖霞 组顶部 多 为一套浅 色石灰 岩 , 而
夹有 云岩及 硅质 结核沉 积 。
二 叠 纪 初 , 云 南 运 动 之 后 的 影 响 , 地 全 面 下 受 盆
沉, 古陆全 被淹没 , 广泛 的海侵 使 中 、 二 叠 统覆 盖 下
域 广阔 、 生物繁 盛 , 向上形 成栖 霞组和 茅 口组 两套 纵 海侵 旋 回 。
Hale Waihona Puke 资 料及剖 面 , 盆地进 行层 序划分 , 对 可辅 助地层 的等
时性和古 地理 上的研 究 。
2 层 序 界 面 的 识 别 标 志
2 1 地 质 标 志 .
1 区 域 地 质 概 况
( 希瓦格 蜓 ) 之 底 为石 炭 系 与二 叠 系界 面 , 将 假 带 而
原 阳 新 统 作 为 在 中 二 叠 统 , 上 二 叠 统 不 变 ( 国 地 原 全 层 委 员 会 ,O l 2 0 ) 四 川 盆 地 中 二 叠 统 地 层 包 2 O 、0 2 。 括 传 统 划 分 栖 霞 组 和 茅 口组 。
中图 分 类 号 : El 1 3 T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层 序 地 层 学 在 研 究 区域 的 等 时 性 上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合 沉 积 学 和 构 造 地 质 学 , 为 古 地 理 的 研 究 结 可
类 为 Ic h l m( 泼 雪 珊 瑚 ) I n p ylm( p i yl 依 p u 一 r oh l a u 伊 朗 珊 瑚 ) ; 期 均 为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 性 变 化 较 等 两 岩 小 l 。故 中 二 叠 世 盆 地 为 浅 海 环 境 、 壳 稳 定 、 _ 】 地 海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芮苏明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

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

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红色岩系。

那么,形成这一断陷型盆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燕山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隆起,并且其构造受基底构造的影响极大,经过多次剧烈变动,才造成现代地貌的基本特征。

但是,本人经过对该地区之地形、地貌及相关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后发现,在距今约6千5百万年€€€€1亿年前,有一颗小行星从东北方向以极小的角度斜着撞向地球,也就是说其运行轨迹与地球以近乎相切的形式相撞,并且其陨落方向还正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

它撞地后形成的巨大陨坑才是四川盆地形成的原因,而且由于巨大的冲击力所造成的那个核当量比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还大数万倍乃至更大的大爆炸,更是给中国西南部地质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生成、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生物种群演变和地球自身的发展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将在以下诸方面加以论述:一、地形中国大陆的地形走势是西高东低,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至东经112°附近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其高度基本上都是均匀地逐渐降低的,但只有四川盆地这一小部分却在东经103°附近将高原突兀地剪切了下去(见图1€€€€中国地势图)。

同时盆地还呈现出从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由浅到深的变化,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的遥感卫星影像上清晰地反映出来(见图2€€€€中国卫星影像图)。

可是,盆地所属的构造区域正处在形成于晋宁运动时期的扬子地台之上,在这一相对稳定类型的沉积盖层之上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断陷型盆地,就象是把一颗钢珠扔向一个刚做好的蛋糕上一样,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非外力而所不能。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研究摘 要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层系,近年来在油气成藏以及富集规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勘探程度参差不齐。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侏罗系地层的研究对于明确川西探区侏罗系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总结其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的目标层位是四川盆地回龙地区大安寨段,旨在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研究,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建立该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利用沉积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剖面等资料划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为该区勘探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基础。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早侏罗世,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湖盆沉积阶段,在该沉积背景下,四川盆地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其中目的层回龙地区大安寨段为陆相湖泊沉积。

(2)以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利用层序界面露头标志和测井识别标志,结合前人对回龙地区的划分方案,综合测井、岩心、地球物理等资料,将四川盆地回龙地区大安寨段划分为1个Ⅲ级层序和4个Ⅳ级层序(SSC1~SSC4)。

详细描述了各级旋回特征,结合单井资料,建立了该研究层段的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的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3)川西回龙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发育湖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混合沉积,结合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显微组构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该研究区混积岩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

研究认为,回龙地区大安寨段属湖泊混合沉积相,划分为滨浅湖混合沉积和半深湖混合沉积两个亚相,并将滨浅湖划分为高能介壳滩,低能介壳滩,砂质浅滩,浅湖泥等混合沉积微相。

(4)按照“岩心相-单井相-连井相-沉积相展布”的研究流程,根据研究区砂岩,泥岩和灰岩的厚度分布图以及灰岩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编制了回龙地区大安寨各层段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5)基于所划分的混合沉积相的特征和四川盆地以及研究区回龙大安寨段在侏罗纪的沉积相演变过程,建立了回龙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混合沉积演化模式。

四川区域地层

四川区域地层

志 留 纪
中槽组 大路寨组 稗子田组 嘶风崖组 黄葛溪组
S2 志 留 系 S1 O3
龙马溪组
大箐组 宝塔组
宝塔组
巧家组 湄潭组 红石崖组 娄山关组 西王庙组 陡坡寺组 石龙洞组 西王庙组 陡坡寺组 石龙洞组 沧浪铺组 仙女洞组 石牌组 覃家庙组 清虚洞组 大湾组 红花园组 庙坡组 牯牛潭组 红花园组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质 时 代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上扬子分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二桥组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年 代 地 层
白土田组 松桂组
白果湾组 大荞地组 丙南组 垮洪洞组
须家河组 马鞍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铜街子组 飞仙关组 大冶组 夜郎组
泥盆-石炭纪岩石 地层出露情况
缺失 沉积
泥盆-石炭系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质 时 代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黄龙组
上扬子分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黄龙组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石喇嘛组 长岩窝组
C
年 代 地 层
石 炭 纪
中上元古界岩石 基底地层 地层出露范围
前震旦纪基底,主要出露在康定至攀 枝花地区,龙门山、米苍山地区也有 断续出露,属中条期;上部变质地层 以会理群、盐边群、峨边群等地层 为代表,分布于泸定至攀枝花广泛 地区,属中浅变质岩系,为晋宁期变 质作用变质作用产物,构成扬子克拉 通的褶皱基底。盖层:部分的变质 岩由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叠 系变质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四川 的西部和西北部,具有多期变质作用 的特点,以浅变质岩系为主,部分地 区可达中深变质。

四川盆地元坝区块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四川盆地元坝区块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四川盆地元坝区块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文章充分利用岩芯、钻井、测井、测试等方面资料,并结合井剖面层序地层研究成果,以及长兴组地震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分析。

通过展开上述工作,获得的认识包括:①在元坝地区长兴组为一个二级层序,在其内部识别出了3个最大海泛面,划分为四个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SQ1至SQ4;②在长兴组二级层序旋回中,SQ1为低位充填型层序,主体发育分布于海槽以西的台地;SQ2为退积型层序。

SQ3为前积型层序,SQ4为低位层序(只有LST),其中SQ3的FSST,SQ4的LST规模较大。

标签: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四川盆地;元坝区块;长兴组1 前言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在勘探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期,中石油又在仪龙、平昌一带龙岗构造获得重大突破,此外,元坝地区也于最近有了较大的突破,再次显示了川东北地区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

现今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天然气勘探有了重大突破,成绩斐然,但是就总体勘探程度来看,仍显偏低,尚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着眼于对长兴组层序进行精细研究,了解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确定储层纵横分布,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目标选择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参考依据。

2 区域地质概况元坝地区行政上隶属于四川省苍溪、阆中、巴州、旺苍等县市(区),区域构造位置位于南秦岭米仓山推覆构造带南缘、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西南侧。

元坝地区的北侧为九龙山背斜构造带、东北侧为通南巴背斜构造带、西南部为川中隆起,属于川中平缓构造带的一部分,处于川北坳陷与川中隆起的过渡带上。

元坝地区(巴中区块)的持证勘探面积为3230.0km2。

3 井震结合标定层位YB9井(图1)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地区,处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相带。

元坝9井合成记录顶底对应情况较好,中部对应一般,可能是由于薄互层灰岩影响下测井数据误差较大所引起。

长兴组底部为高速生屑灰岩,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套光滑、连续、强振幅显示,为标志层。

四川省区域地层

四川省区域地层

黄龙组 总长沟组 马角坝组 茅坝组
石 炭 系
干沟组 沙窝子组 河心组
D3
泥 盆 纪
烂泥塘组
曲靖组 坡脚组 缩头山组
观雾山组
D2
养马坝组 甘溪组 平驿脯组 捧达组
D1
泥 盆 系
坡松冲组
四川省西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分 区 小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灯影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澄江组
灯影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灯影组 陡山沱组
震 旦 系
新 元 古 代
苏雄组
盐边群/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火地垭 群
莲沱组
板溪群
河口岩群
下村岩群
中 元 古 代
康定群
康定群
四川省西部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分 区 小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四川省东部二叠-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质 时 代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上扬子分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二桥组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年 代 地 层
白土田组 松桂组
白果湾组 大荞地组 丙南组 垮洪洞组
须家河组 马鞍塘组 天井山组 雷口坡组 嘉陵江组 铜街子组 飞仙关组 大冶组 夜郎组
中上元古界岩石 基底地层 地层出露范围
前震旦纪基底,主要出露在康定至攀 枝花地区,龙门山、米苍山地区也有 断续出露,属中条期;上部变质地层 以会理群、盐边群、峨边群等地层 为代表,分布于泸定至攀枝花广泛 地区,属中浅变质岩系,为晋宁期变 质作用变质作用产物,构成扬子克拉 通的褶皱基底。盖层:部分的变质 岩由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叠 系变质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四川 的西部和西北部,具有多期变质作用 的特点,以浅变质岩系为主,部分地 区可达中深变质。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中——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中——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a ih a i s a h n f a c m n d ton o i l ofl t i l — Lowe r i n s q e c s nd lt of ce nd c a ge o c o  ̄ a i f fed pr ie, he M dd e o r Pe m a e u n e s r tg a hy a a gg do g p o iei u u t w n,Xua t a i r p tY n u n r fl n D ko o nha n Cou y,Norhe se n o h c a sn nt t a t r ft e Sihu n Ba i
第 3 O卷第 5期
20 0 8年 1 O月
石 油 蜜 驺 饱 展
PE_R0LEUM r GEOLOGY & EXPERI ENT M
Vo1 0. .3 No. 5 0 c .. 0 t 20 8
文章 编 号 : 0 1 1 2 2 0 ) 5 0 7 —0 1 0 —6 1 ( 0 8 0 4 2 6
S TRATI GRAPHY N I NoRTHEAS TERN AREA ,THE I S CHUAN BAS N I
L n j i Fe g ,Ch n Ro g i。 i e e n l n
( . n t u e 、 e me t r oo y,C e g iest f T c n lgy,C e g ,Sih a 1 0 9,C ia; 1 I si t 0,S di na y Ge lg t h n duUn vriy o eh oo h n du c u n6 0 5 hn 2 W u sa c n t u eo Per lu Gelg . xi e rh Isi t f toe m oo y,S NOPEC,Wu i i n s ,2 4 5 ,C ia Re t I x ,J a g u 1 1 1 h n )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

川东~川南地区地层特征及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川南和川东有大面积的过渡区域,岩性必然存在过渡变化,在过渡区域工作时,应多借一些邻井资料,找出本井可能的变化。

第一节侏罗系(J)河、湖交替相沉积的砂、泥岩、砂岩多呈透镜体分布,横向对比性差.侏罗系末早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强烈抬升隆起,造成侏罗系上部地层缺失,川东地区残留上统蓬莱组、遂宁组及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及自流井组大多保留完整。

上统川东地区所钻构造在拔山寺向斜中残存遂宁组(J3S),井下无全厚,拔向井残厚391m (有的井可能存在,但没有划分出来)。

主要分布于向斜中。

1、岩性:紫红、棕红色泥岩夹灰紫、紫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砖红色、棕红色中~粗粒砂岩。

本组岩性变化不大,泥岩和砂岩多含钙质.岩性组合特点是有砖红、棕红色砂岩,与下部地层区别显著。

2、电性:双侧向普遍较低,一般8200Ω。

m,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为特征。

3、分层:岩性底以砖红、棕红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分界.电性以双侧向降低和自然伽玛升高半幅点及井径小底界分层。

4、厚度:残厚400m左右。

中统沙溪庙组,厚度一般大于1000m以上,重庆附近稍薄,由西向东有增厚的趋势。

该组又分两段:沙二、沙一。

5、沙二段(J2S2)(1)岩性: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部为黑色、深灰色“叶肢介”页岩,厚度几米~十几米,质软,页理发育,含叶肢介化石丰富.(2)电性:双侧向普遍低,自然伽玛高值,井径大。

(3)分层:底以“叶肢介”页岩与J2S1顶灰绿色砂岩分界;电性以深浅双侧向升高、自然伽玛降低之半幅点分层。

井下分层以岩屑录井为准,电性特征不明显.(4)厚度:残厚150~450m,残厚变化较大。

2、沙一段(J2S1)(1)岩性: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浅灰绿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底为浅灰绿色关口砂岩标志层。

重庆地区为细~粉砂岩、杂色矿物不突出.川东地区岩性、电性上特征不突出。

四川盆地地层层序及岩性表

四川盆地地层层序及岩性表
夹关组
夹关
K2
夹关
K2j
020
砂岩为主夹泥岩,底为砾岩
下统
天马山组/嘉定组
天马山
K1
天马山
K1t/K1j
030
侏罗系
上统
蓬莱组
重四
Jc4
蓬莱镇
J3p
110
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
4.060
川西
遂宁组
重三
Jc3
遂宁
J3s
120
泥岩为主间夹砂岩
中统
沙溪庙组
沙二段
重二
Jc2
沙二段
J2s2
131
暗紫红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叶肢介页岩
梁山组
阳一
P1
梁山
P1l
350
页岩,粉砂岩,铝土质泥岩及煤
石炭系
上统
黄龙组
黄龙
C2
黄龙
C2hl
410
溶孔云岩、角砾、砂屑云岩夹角砾灰岩
6.098
川东
下统
河洲组
河洲
C1
河洲
C1h
420
泥盆系
泥盆
D
泥盆
D
500
志留系
上统
回星哨组
回星哨
S3
回星哨
S3h
610
泥岩、粉砂岩、深灰色页岩夹生物灰岩
5.34
中统
韩家店组
Tc33
嘉三3
T1j33
251
深灰色灰岩夹含泥质灰岩
嘉三2
Tc32
嘉三2
T1j32
252
黑灰色灰岩夹砂屑灰岩
嘉三1
Tc31
嘉三1
T1j31
253

研究四川盆地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相关文献

研究四川盆地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相关文献

一、引言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地处川岷山地槽、川西坳陷和长江地坳陷之间,是一个多相相互作用的大型地层凹陷盆地。

盆地内保存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尤其是关于侏罗纪沉积地层的研究,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侏罗纪地层的特征1. 地层分布及厚度四川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其中主要包括下三叠统、侏罗系、上侏罗统以及侏罗系至白垩系过渡带。

侏罗系地层在盆地东南缘和南部展布面积较大,厚度也相对较大,地层分布具有明显的沿向变化。

2. 生物化石侏罗纪地层在四川盆地保存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包括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和古节肢动物化石,其中一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环境具有较高的指示意义。

3. 地层岩性侏罗纪地层在四川盆地主要以红色系、灰绿色系和灰黑色系岩石为主,岩性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和煤系岩石等,不同岩性对于盆地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盆地演化历史与地层沉积环境1. 盆地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和岩相变迁,包括晚三叠世以来的断陷旋回、侏罗纪以来的古构造活动和新构造作用以及中新世以来的成盆旋回等,这些演化历史影响着盆地沉积地层的形成和演化。

2. 地层沉积环境侏罗纪时期的四川盆地受到了海陆相互作用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其地层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三角洲相、湖泊相、滩相、古隆起相等多种不同的地层环境类型,这些地层沉积环境为盆地地层沉积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的研究较为深入,包括岩相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

2. 存在问题在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对地层沉积环境的认识不足、对地层古生物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

五、展望与建议1. 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工作,以加强对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的详细研究,进一步揭示盆地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地层沉积环境。

江油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

江油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

江油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资料江油马角坝区域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江油马角坝地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龙门山山脉和成都平原过渡地带。

该区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条件复杂,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良好的实习条件。

在为期一个月的区域地质实习中,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区域地质背景江油马角坝地区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与秦岭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具有复杂的地质历史。

该区主要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侏罗系沉积岩构成。

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由片岩、片麻岩、变粒岩等组成,而侏罗系沉积岩则主要由砂岩、泥岩、石灰岩等构成。

这些岩石由于长期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发育了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裂、节理等。

三、实习内容1.地层观察与描述在实习期间,我们对马角坝地区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标本,我们了解到该区发育了前震旦系板岩、片麻岩等变质岩和侏罗系砂岩、泥岩等沉积岩。

这些地层受地质作用影响,发育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裂、节理等。

我们通过对比地层图和实地观察,对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2.地质构造解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马角坝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通过观察和描绘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我们了解到该区发育了多个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构造的形态、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深化对地质构造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3.矿藏与地质灾害调查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对马角坝地区的矿藏和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该区主要分布有煤炭、铁矿等矿藏资源。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该区存在一些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泥石流等。

我们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这些矿藏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系统地了解了江油马角坝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序列;2.深入研究了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3.调查了该区的矿藏资源和地质灾害状况;4.提高了对地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夏花山地区矿山地层研究

江夏花山地区矿山地层研究

江夏花山地区矿山地层研究丁 雨(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矿山地层研究是找矿工作中的关键一步。

花山地区隶属扬子地台成矿区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由于花山地区第四系覆盖严重,所以多数地层罕有露头,仅有志留纪地层、泥盆纪地层和二叠纪地层的露头广泛出露。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志留系坟头组(S2f),泥盆系云台观组(D3y),泥盆系黄家磴组(D3h),石炭系黄龙组(C2h),二叠系孤峰组(P2g),第四系早中更新世的王家店组(Qp2w)和晚更新世的青山组(Qp3q)还有全新世的走马岭组(Qhz)。

关键词:花山地区;矿山;地层层序;岩石组合中图分类号:TD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3-0160-2Study on mine strata in Huashan Area of JiangxiaDING Y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 The study of mine strata is a key step in the prospecting work. Huashan area belongs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of Yangtze Platform metallogenic belt.. Due to the serious quaternary overburden in Huashan area, outcrops are rare in most strata, and only the Silurian, Devonian and Permian strata are widely outcrops.The main exposed strata in the area are the Silurian Gravehead Group (S2f), the Devonian Yuntaiguan Formation (D3y), the Huang rung group(D3h), the Carboniferous Huanglong Formation (C2h), and the Permian Gufeng Formation (P2g). The Q4 (Qp2w) of the Early-middle Pleistocene Quaternary Period and the Qingshan Formation (Qp3q)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s well as the Holocene Qala (Qhz).Keywords: Huashan area; outcrop; Stratigraphic sequence; The rock combination矿山地层研究是找矿工作中的关键一步。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成都南网格是中国岷山造山带中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南网格的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成都南网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地层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质年代主要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云贵系统的地层组成,包括了下面几个阶段:龙马溪组、吉安组、丹霞山组、灌阳群、罗田群、华蓥山群和牛鼻山组七个盆山地层,其中以华蓥山群最为发育和重要。

华蓥山群是寒武纪最早、最重要的地层之一,由岩溶岩、页岩和石灰岩交替组成,地层中发现了滇池动物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

二、地貌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地貌分布较为复杂,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华蓥山群的岩性和构造有直接关系,华蓥山群中的石灰岩易溶解,被雨水侵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和峡谷,这些地貌特征是成都南网格地区最为典型、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另外,成都南网格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如高低峡、天生桥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溶侵蚀的作用下,同时也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科研对象。

三、构造演化成都南网格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寒武纪的海相沉积、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过程和燕山造山运动等多个阶段。

这些构造运动决定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特征,并在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寒武纪时期,成都南网格地区处于一个海相环境中,属于洪雅古洋。

在岩石组成上,多为石灰岩和页岩等器层沉积,因此华蓥山群岩石中有很多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成都南网格地区生物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和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带来的应力作用使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

最终,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为引发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四川地质地貌情况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作者:张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一)四川地貌特点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郫县地质勘察报告

郫县地质勘察报告

郫县地质勘察报告1. 引言郫县地质勘察报告旨在对郫县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以便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着重介绍郫县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及分布、地下水资源状况等相关内容。

2. 地质背景郫县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下游平原地带。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构造台地、深潭槽和河岸带等地貌类型组成。

地质年代上,郫县属于上新统地层,主要包括郫县组、白垩纪地层和侏罗系地层。

3. 地质构造特征郫县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冲断构造和断陷构造的叠加。

冲断构造主要表现为岩石层的抬升、倾斜和位移,形成断层和褶皱等。

断陷构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下沉和堆积,形成盆地和坳陷等。

4. 岩石类型及分布郫县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类。

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火成岩包括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和大理岩等。

这些岩石广泛分布于郫县的地表和地下。

5. 地下水资源状况郫县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储存于沉积岩层和岩石裂隙中。

目前,郫县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通过井网和水库等方式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地下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灌溉、供水和工业用水等。

6.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郫县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

根据地质勘察数据和实地调查情况,可以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考虑地质条件、降雨情况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7. 结论郫县地质勘察报告通过对地质背景、地质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及分布、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郫县地质构造复杂,以冲断构造和断陷构造为主要特征。

2.郫县岩石类型丰富,主要由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3.郫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并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

4.郫县地质灾害风险较高,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综上所述,本报告为郫县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和决策支持。

广安地质实习报告

广安地质实习报告

广安地质实习报告1. 引言广安是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的一个地级市,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地质实习的理想地点之一。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深入了解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自然资源情况,为进一步的地质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2. 实习目标本次实习的主要目标包括:•理解广安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了解广安地区的地貌特征和地貌成因;•调查广安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3. 实习过程3.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参观了广安地区的一个典型地质构造,该构造位于广安市中心附近。

我们仔细观察了该地区的地层展示墙和地质标本,了解了该区域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比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和古生物化石,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在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

3.2 地貌特征考察为了了解广安地区的地貌特征,我们前往了一个位于广安市郊的山区。

在山区,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脉、河流、峡谷等。

我们使用测量仪器测量了不同地貌要素的高度、坡度和面积,以完整地描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

3.3 自然资源调查在广安地区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我们主要关注了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我们采集了不同地区的土壤和矿石样本,并进行了实验室分析。

通过对矿石样本的化学成分分析和矿石矿物相的鉴定,我们初步评估了广安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

此外,我们还测量了不同水源的水质指标,以评估广安地区的水资源质量和可利用性。

4. 实习成果与结论通过本次地质实习,我们对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广安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构造单元,这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和地震风险产生了影响;•广安地区的地貌主要由山地、河谷和盆地组成,山脉和河流在该地区起着重要的地貌塑造作用;•广安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较大,尤其是某一地区的矿石样本显示出丰富的金属含量;•广安地区的水资源质量良好,但在一些地区存在一定的水源供应问题。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炉霍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于大渡河上游的干热河谷区域,是中国西部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研究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炉霍地区沉积地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该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机制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因此,开展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演化过程的研究,探究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重建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和地质事件序列,探讨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和古地理过程,获得有关盆地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的有用信息。

3. 计算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速率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揭示炉霍地区古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和采集沉积样品,获取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信息。

2. 地球化学分析:对炉霍地区的沉积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沉积物组成、变化规律和成岩作用特征等信息。

3.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沉积物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炉霍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环境、古地理环境和地质事件序列。

4. 岩石学方法:通过岩石学方法,从岩石组成、结构特征等方面揭示炉霍地区沉积物成岩作用特征。

四、预期成果1. 建立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分布图和古地理环境演化序列图,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对比、盆地分析、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为认识炉霍地区古生物进化和动态演变提供有用信息。

3. 发现炉霍地区的沉积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资源勘探利用提供依据。

综上,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的深入认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加深对西南地区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理解和保护理念的提高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代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灯影组
灯影组
观音崖组
观音崖组
列古六组 澄江组
列古六组

元 古
开建桥组 苏雄组

盐边群/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火地垭

灯影组
陡山沱组 南沱组 大塘坡组 古城组 莲沱组
板溪群
灯影组
观音崖 组
震 Z旦

盐井群 南
Nh 华 系
黄水河 群
河口岩群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查马贡群
新 元 古 代
水晶组 蜈蚣口组 木座组
下咯沙组
水晶组 蜈蚣口组
震 Z旦

木座组 碧口群
白衣沟群

Nh
华 系
中-新元古代基底地层
四川的基底分别由块状无序的结晶基底及成层的褶皱基底 两个构造层组成,分布于盆周山区及攀西地区。结晶基底以康定 杂岩、彭灌杂岩等为代表,多由中、深变质的杂岩及少量超镁铁 岩组成,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形成于太古一元古代;近年研究表 明,结晶基底可分为变质表壳岩和深成侵入体二部分,前者以康 定群为代表,后者为8~10亿年左右侵入的各类岩浆岩。褶皱基 底由浅变质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变质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一般在3000米以上,褶皱等形变剧烈, 形成于中一晚元古代,包括了会理群、盐边群、黄水河群、火地 坝群。通木梁群等地层单位。
。可分为:九顶山小区、成都小区(Ⅳ43-2)、峨眉小区(Ⅳ43-3)、重庆小 区(Ⅳ43-4)、叙永小区(Ⅳ43-5)、巫溪小区(Ⅳ43-8)等六个地层小区。
缺失 沉积
缺失沉积
中上元古界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上扬子分区
呷里降组
瓦厂组 人公组
大河边组
渭门 组
大堡群
O3
奥 O2 陶

O1
∈3
寒 ∈2 武

太阳顶组 ∈1
四川省下古生界岩石地层
在四川西部茂汶一木里一线(扬子西缘)及巴塘 地区,范围较局限。在扬子西缘寒武系多以变质碎屑 岩(黑色千枚岩、板岩)为主,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 盐岩,厚度不足500米;奥陶、志留系以砂板岩、千枚 岩为主,夹凝灰岩、条带状的灰岩、硅质岩及生物灰 岩等,厚度达1000~2500米。金沙江东侧的巴塘地区 寒武系为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厚度近 5000米,奥陶、志留系均以结晶灰岩—白云岩为主夹 变质碎屑岩,厚愈3000米,含有较为丰富的三叶虫、 腕足类及笔石等生物群。
泥盆-石炭纪岩石 地层出露情况
下古生界岩石 地层出露范围
缺失 O-S
缺失 沉积
下古生界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上扬子分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山



车家坝组
小溪峪组
S4

中槽组


稗田组
大路寨组 嘶风崖组
回星哨组
新元古代岩石地层
南华系在攀西地区及若尔盖~平武地区堆积了数千米的杂 色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以苏雄组及开建桥组具有代 表性,与四川盆地东缘冰水沉积物(列古六组)形成强烈的对 比,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元古代褶皱基底之上。
震旦系以大套碳酸岩为主,白云岩占有优势,以灯影组具 有代表性,厚度一般<500米,其沉积时限可延续至早寒武世 早期。下古生界在四川省东部层序较为完整。其中,寒武一奥 陶系由海相碎屑岩及碳酸岩组成,总厚达2000余米。区内由 西向东碳酸盐岩含量增大,局部夹有厚度较大的古杯灰岩礁体, 含有丰富的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志留系以富含笔石的页岩 为主,川南及盐源地区夹有较厚的生物礁灰岩,造礁生物以珊 瑚及腕足类为主,厚度约500~1300米不等。
陡坡寺组

石龙洞组
武 纪
磨刀垭组
长江沟组
邛竹寺组
西王庙组 陡坡寺组 石龙洞组
沧浪铺组
仙女洞组
覃家庙组 清虚洞组
石牌组 牛蹄塘组
平井组 高台组
金顶山组
∈2
油 房 组
寒 武 系
邱 ∈1



四川省西部早古生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地 层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分 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年
韩家店组
回星哨组
秀山组 溶溪组
马脚冲组
纱帽组
S3
茂 县
S2
志 留


黄葛溪组
龙马溪组
大箐组
宝塔组

巧家组


湄潭组
红石崖组
石牛栏组 松坎组
龙马溪组 宝塔组
大湾组 红花园组
桐梓组
小河坝组 罗惹坪组
S1
新滩组
庙坡组 牯牛潭组 红花园组
南津关组
O3
O2 奥
陈 家 坝
陶 O1 系

娄山关组
娄山关组
∈3
西王庙组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其地层、岩 石类型、地质构造、地貌十分复杂!
龙门山 5.12 Ms 8.0
四川盆地
2010年地层学培训材料
四川省区域地层简介
四川省地 层区划图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Ⅵ3)
昌都— 思茅地 层区 (Ⅵ2)
巴颜喀拉 地层区(Ⅵ1)
扬子地层区(Ⅵ4)
进一步划分为 7个地层分区 和13个小区
下村岩群

元 古
康定群

康定群

Qb
白 口


Jx
县 系

四川省西部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层 区
昌都-思茅 地层区
分 区
金沙江地层分区
华南地层大区
巴颜喀拉地层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地 层
小 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雅江小 金川
四川省地层区划
• 1、巴颜喀拉地层区(Ⅳ1) • 玛多-马尔康地层分区(Ⅳ11):雅江小区(Ⅳ11-1)和金川小区(Ⅳ11-2), •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Ⅳ12) • 稻城小区(Ⅳ12-2)木里小区(Ⅳ12-3)中咱小区(Ⅳ12-1) • 2、昌都-思茅地层区(Ⅳ2) • 金沙江地层分区(Ⅳ21),奔子栏-江达小区(Ⅳ21-2), • 3、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Ⅳ3) • 摩天岭地层分区(Ⅳ32),降扎小区(Ⅳ32-1)和九寨沟小区(Ⅳ32-2) • 4、扬子地层区(Ⅳ4) • 丽江地层分区(Ⅳ41)、康定地层分区(Ⅳ42)、上扬子地层分区(Ⅳ43)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地 层
小 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雅江小 金川 区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然西组


雍忍组 散则组 格扎底组
米黑组
通化组
卓乌阔组 舟曲组 迭部组
志 S留

奥 陶 纪
蒙措钠卡组



小坝冲组
物洛吃普 组
物洛吃普 组
邦归组
颂达沟组 额顶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