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纵横链接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明清的宰相、内阁、军机处之间的关系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军政机密大事需要随时处理,于是“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
军机处最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人数一般是三四人至七八人,由大学士和各部院尚书、侍郎中选任,属差遣官,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私下俗称“大军机”。军机章京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是大臣的属僚,俗称“小军机”。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废除丞相,实现了“躬览庶政”的目的,“事皆朝廷总之”,皇权极度膨胀。但庶务丛集,使他忙得不可开交,遇到重大问题又无人商量,他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明太祖实录》卷133)。于是,又于洪武十三年(1380)九月设置四辅官,以“佐理赞化”。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明太祖认为他们忠厚老实,没有政治背景,既可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这些老儒,固然忠厚老实,但却“淳朴无他长”,根本没有政治经验,起不到佐理赞化的作用。到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不得不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当年十一月,又仿照宋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任命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又征调老儒鲍恂、余诠等人为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不过,为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决。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清的宰相、内阁、军机处之间的关系
1.宰相制度的兴废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秦统一后,宰相的正式官称是丞相,有时分置左右,以右为上,称“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丞相的称“中丞相”。汉初沿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称相国则地位稍尊,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汉武帝以后地位日渐重要,宰相的职权也就逐渐转移到尚书台长官的手中。西汉末年,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但各朝的情况不完全一致。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成为正式的体制。北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内阁制、忠臣制解读
内阁制:内阁是内阁制国家政治制度的中心,议会制下的行政中枢为政府的内阁,由政府首脑(一般称为总理或首相)领导。
总理或首相以及全体内阁成员一般也是从议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议会中的议席,并向议会负责。
政府首脑往往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但是,当多数党的席次不过半数时,几个少数党也有可能通过建立同盟积聚过半议席从而获得任命政府首脑的权力,此时的政府称为联合政府,内阁称为联合内阁。
如果内阁的提案遭到议会拒绝或否决,必须集体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特点: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
发源于英国,并成了当今西方世界的主要政治制度。
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北欧国家都是内阁制政府模式的代表。
根据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原则,民主制度包括两种类型:总统制与内阁制。
在总统制下,总统和国会均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
国会不得要求总统对其负政治责任,反之,总统也不能解散国会。
总统一身兼任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
在内阁制(又称议会制)下,国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总理或首相)由国家元首任命,并需有国会中多数的支持--事实上,行政首脑常常是由国会中多数派领袖出任,国家元首仅行使形式上的同意权。
总理(或首相)需对国会负责。
国会有权否定政府。
相反地,总理也有权解散国会重新大选。
美国是实行总统制。
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采用内阁制。
内阁制又称议会制,包括“内阁君主立宪制”及“内阁共和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是其政府首脑(中华民国宪政学者与文献称之为“行政首长”,以有别于议会领导人)的权力来自议会(国会)的支持,而这种支持通过两种途径落实:第一是议会改选后的多数议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脑赢得议会的信任投票。
因此,所属政党未能赢得议会大选的政府首脑连同其内阁必须提出辞职,而未能通过议会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脑,连同其内阁也必须辞职。
由议会重新在席位居多数的党派中协商选举产生新的首脑与内阁。
议会制下政府首脑(总理)的权力普遍较大。
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纵横链接课件:1-1-10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纵横链接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1.图表释义
项目 形成 条件 明清内阁 封建经济发展,君主专制 制度加强 ①明清内阁始终不是法定 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②内阁首辅也不是 宰相,其职权与地位的变 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 志;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 步 近代西方内阁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 命与改革 ①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②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 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 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 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 ③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 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 制约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促 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权力 地位
历史 影响
【指点迷津】把握明朝内阁制与英美内阁制的差异,需要注 意两者在职权、性质、根本目的、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典型例题
【典例】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 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 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的内阁是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 宪制的象征
【误区警示】 明朝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阁臣只是顾问,一旦阁臣与 君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 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 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 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朝内阁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只能基本未变
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区别
内阁制和宰相制之比较
一、宰相的性质和职能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充分地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二、废相与设内阁
明朝废除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权则集于皇帝一身。
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不同点:
⑴、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内阁成员只是黄帝顾问没有实权。
⑵、在宰相制下,宰相在率领百官为皇帝效忠的同时又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而内阁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权限和影响。
相同点:
⑴、都为皇帝治理国家而尽忠,都受皇帝的节制。
⑵、两者从根本讲都不能左右皇帝的决策,只是辅佐职能。
孙小库
2014/3/11。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易代
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 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 起,统治摇摇欲坠。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 灭亡。 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 都北京。
-0 2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的政治制度
1、军机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重要军国大事 康熙,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 雍正,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跪奏笔录。 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 峰。 2、奏折制度 康雍乾时期形成奏折制度。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文字狱 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制造文字狱。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势 力对中国的冲击,海禁与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中西方 文化、科技的交流。
阶段特征
辽夏金元特征
政治 辽与北宋对峙,长时间和平,通使、贸易。南北面官制度。澶渊之盟。 金与南宋对峙,迁都燕京,沿袭唐朝制度,保留猛安谋克。 蒙古灭西辽,西夏,金,收服吐蕃,兼并大理,远征东亚、西亚、东欧。忽必烈继位,兴建 大都,后定国号为大元。灭南宋,统一中国。 一省制;行省制,宣政院,西域,澎湖巡检司;蒙古传统官员选拔方式,恢复科举制,但录 取人数有限,比例不高;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郑和下西洋
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洋海外,先后七次出海,访问了30多个多家和地 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目的: 政治目的为主,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异域珍宝特产,满足 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影响: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给明朝带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历史高一复习资料
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皇帝制度表现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地方:郡县制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内阁制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2、军机处设置时间:雍正年间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II.要点归纳透析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III.典型例题解析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参考答案: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参考答案: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4、西周的宗法制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皇帝制度表现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地方:郡县制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内阁制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2、军机处设置时间:雍正年间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II.要点归纳透析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
高中历史各专题综合整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职位、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地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2、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汉朝察举制品行(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宋元科举制才学3、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制度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咨询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不能制约4、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推行时代推行与西周,春秋走向瓦解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确立于元朝和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负责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5、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结构及工作流程1 6、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雏形 建立建立 发展发展 强化强化 夏商夏商 西周西周 秦朝秦朝 中央(汉中央(汉 元)地方元)地方 明清明清 王 分封制分封制 皇帝制皇帝制 西汉中外朝制西汉中外朝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明初废丞相明初废丞相 位 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藩镇唐后期藩镇 世 三公九卿三公九卿 北宋二府三司制北宋二府三司制 宋地方分权制宋地方分权制 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制 袭 宗法制宗法制 元朝省院制元朝省院制 元朝行省制元朝行省制 郡县制郡县制 清朝军机处清朝军机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土地制度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井田制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2、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名称相同点不同点时间目的 作用重农抑商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封建社会始终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建统治基础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阻碍作用明代中期出抑制中外交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草拟 审核审核 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执行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吏部吏部 户部户部 礼部礼部 兵部兵部 刑部刑部 工部工部闭关锁国步下降 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一步加强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建专制统治 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主 体 哲学“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方法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的方法去体会、的方法去体会、贯通贯通贯通“理”“理”“理”就在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理”就在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发展理学 集大成者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开创心学 集大成者集大成者明初取得统治地位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末取得统治地位末取得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 儒学创立和发展儒学创立和发展↓ 西汉时期西汉时期 — 董仲舒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 — 确立正统地位确立正统地位 ↓ ↓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 —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 进一步改造进一步改造 ↓ 两宋时期两宋时期 —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 — 转型与成熟转型与成熟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 明清之际明清之际 走向活跃走向活跃 儒家思想的活跃儒家思想的活跃专题四、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含现代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诗经》《离骚》《离骚》四大发明四大发明 文学文学 汉赋、唐诗、宋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元曲、明清小说天文历法天文历法 汉字书法汉字书法 书画书画 数学数学 中国画中国画 农学农学 元代杂剧元代杂剧 戏曲戏曲明代传奇明代传奇医学医学清代京剧清代京剧现代中国科学教育和文艺知识结构图开创基业开创基业现代中国教育现代中国教育 曲折发展曲折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现代迎接挑战迎接挑战两弹一星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航天现代中国科技现代中国科技 — 科技战略→科技成就科技战略→科技成就 杂交水稻杂交水稻 尖端科技尖端科技提出背景提出背景 “双百”方针“双百”方针 遭遇挫折遭遇挫折文艺春天文艺春天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三个标志性事件及基本概况改革 措施 奠基 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世纪初) 财产等级制、财产等级制、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债务奴隶制、恢复公民大会、恢复公民大会、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设立四百人议事会、成立陪审法庭议事会、成立陪审法庭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前6世纪末) 设立10个地域部落、轮番而治、成立十将军委员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实行陶片放逐法五百人议事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顶峰 伯利克里改革(前5世纪)世纪) 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鼓励公民参政法庭的地位、鼓励公民参政2、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与罗马国家政治发展的关系阶段 产生 发展 完备 成就 《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 万民法万民法 《民法大全》《民法大全》 背景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的扩张 积极改革内政积极改革内政3、比较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个性特征古代希腊(雅典) 古代罗马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 山多地少,濒临地中海山多地少,濒临地中海山多地少,濒临地中海山多地少,濒临地中海 大河平原,土地肥沃大河平原,土地肥沃 经济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小农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小农经济 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制,民主改革确立直接民主政治民主改革确立直接民主政治 贵族共和制发展到帝制;建立法律体系以维护政治,影响深远律体系以维护政治,影响深远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文化思想 人文主义起源人文主义起源人文主义、专制主义人文主义、专制主义从宗法礼乐到百家争鸣再到独尊儒术从宗法礼乐到百家争鸣再到独尊儒术4、本专题知识网络古 地理环境→城邦民主—小国寡民地理环境→城邦民主—小国寡民 代 奠基奠基 → 梭伦改革梭伦改革 希 希腊民主制 确立确立 → 克里斯提尼改革 腊 雅典民主雅典民主 顶峰顶峰 → 伯利克里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罗 衰落衰落 → 被亚历山大征服被亚历山大征服 马 的 起源起源 — 习惯法习惯法 — 成文法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 政治形式形式 制 罗马制 结构结构度 发展发展 — 公民法公民法 — 万民法万民法 :《民法大全》《民法大全》第二部分 近代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作品 主要观点 备注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时代》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上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反对封建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握,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君主、法院掌握,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三权分立为防止专制,确立民主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他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康德《纯粹理论性批判》判》提出人非工具观点,宣扬科学和理性,倡导人权、自由、平等自由、平等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地位2、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项目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相同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同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出了批评 形式 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借助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抛弃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抛弃宗教外衣,利用无神论思想 武器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理性主义 内容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现世的幸福高举理性的旗帜,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的宗教改革浪潮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世俗的专制主义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产阶级革命的浪潮联系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3、 古希腊人文主义与中国先秦儒家思想 古希腊人文主义中国先秦儒家背景 信封多神教,相信神;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人的地位的提高的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变革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变革条件工商业经济发达,鲤鱼产生自由、平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希腊的辩论则促进人对知识的崇尚和人的才智的发挥对知识的崇尚和人的才智的发挥农业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中,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中,不同阶级、不同阶级、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阶层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观点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观点内容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观的感受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 重视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重视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舍生取义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舍生取义 柏拉图鄙视奴隶制;提出“理想国”鄙视奴隶制;提出“理想国”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评价 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专题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新航路开辟史实时间 人物 航线 支持者1487-1488年 迪亚士迪亚士沿大西洋东岸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大西洋东岸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葡萄牙王室1492年哥伦布哥伦布 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西班牙王室西班牙王室1497-1498年 达伽马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绕过好望角,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沿迪亚士航线绕过好望角,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 葡萄牙王室葡萄牙王室 1519-1522年 麦哲伦麦哲伦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西班牙王室 雏形初现—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雏形初现—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2、资本主义世界进一步拓展—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进一步拓展—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基本形成—工业革命→蒸汽时代→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蒸汽时代→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18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条件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2、劳动力:圈地运动;3、资本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4、技术条件:手工工场发展积累经验;5、市场: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需要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需要 1、政治保障: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2、经济基础: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3、资本条件:长期殖民掠夺、倾销商品;4、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突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5、市场: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 主要成就 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纺织机械发明、动力机械革新、交通工具革命力机械革新、交通工具革命电力广泛运用、内燃机的创制、新的交通工具的研制、通讯事业发展、石化工业的建立、钢铁工业的进步通讯事业发展、石化工业的建立、钢铁工业的进步科技地位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新兴工业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电器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电力工业、电器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经济组织 工厂制度形成工厂制度形成垄断组织形成垄断组织形成影响1、生产力: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3、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全球扩张);5、社会结构:产生两大对立阶级;6、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生产力: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经济格局:欧美多个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3、经济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4、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成熟,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5、社会结构:垄断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渐控制国家政权;6、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体系最终形成专题八、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比较四个国家的代议制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元首 元首 国王国王 总统总统 总统总统 皇帝皇帝 产生方式 世袭世袭 民选民选选举选举世袭世袭任期终身制终身制 四年一届四年一届 七年一届七年一届 终身制终身制 实权无 有 有 有 政府 首脑首相首相 总统总统 总统总统 宰相宰相 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议会产生民选民选 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皇帝任命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与议会的关系阁协调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总统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责,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国家权力 中心 议会议会 总统总统 议会议会 皇帝皇帝 行政权 首相首相总统总统 总统与内阁总统与内阁 皇帝、宰相皇帝、宰相 立法权议会议会 议会议会议会议会议会议会2、本专题知识结构体系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 ↑↑ 1787年宪法→美国共和政体年宪法→美国共和政体 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专题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本专题知识网络图示理论 实践 经济前提经济前提 民族矛盾民族矛盾 阶级基础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 原因原因 阶级矛盾阶级矛盾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 政治措施政治措施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措施措施 个人条件个人条件 经济措施经济措施 暴力革命暴力革命 经验教训经验教训 革命时机革命时机专题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民主主义革命)本专题知识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专题十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之比较 类别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相同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与民主反侵略反封建,追求独立与民主不同 革命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先进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充分而深厚充分而深厚 缺乏缺乏革命目标 争国权、惩国贼争国权、惩国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影响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历程新三民主义 ↑ 萧条萧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国共十年对峙国共十年对峙 → 较快发展较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 陷入绝境陷入绝境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洋务经济的兴衰洋务经济的兴衰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 → → →官僚资本主义的兴废官僚资本主义的兴废 2、近代中国经济形态对照表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历史影响自然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建国后被消灭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建国后被消灭封建性质;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建国后结束建国后结束 凭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午中日战争中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6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抗战期间迅速膨胀,建国后又被人民政府没收间迅速膨胀,建国后又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潮背景时间阶级派别代表主张或活动 特点 结果评价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束缚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十年代 地主阶级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魏源设驿馆、编《四洲志》;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技以制夷”学习技术层次层次 没有实践没有实践中体西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兴起洋务派兴起 19世纪60-90年代年代洋务派奕 、曾国藩国藩 、李鸿章等鸿章等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用” 最终破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国近代化的开端 新思潮早期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十年代 资产阶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观应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要求,没有实践的要求,没有实践 学习制度层次层次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奠定基础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兴起(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短暂春天(一战期间)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秦始皇确立世袭皇帝制度
清朝:军机处 明朝:内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中央职能部门 中央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机构
监
察
秦:设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制
史大夫监
度
察百官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制
汉:设刺 史监察诸 侯和地方 官
郡县制
唐:在全 国 设 立 10 个道作为 监察区
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 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 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国家。
◇ 【专题纵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 封制
宗 法制
含 义
目 的 不 同特 点点
作 用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 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 国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 护政治统治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 定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 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 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 关系联系在一起。
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 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 法。 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从宰相制到内阁制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 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 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 衡方面堪称完善 。 在中国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 就是首相的雏形。 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调整期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 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 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 进入调整期。 进入调整期。
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 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 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 。 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 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 便成为宰相, 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 。 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 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 齐梁陈并相沿袭。 齐梁陈并相沿袭。 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 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 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 制。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 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 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 中书门下省。宋太宗后, 中书门下省。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 常事。 常事。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 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 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 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 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 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 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 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 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 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 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 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宰相制与内阁制之比较
宰相制与内阁制之比较
张彩红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在封建社会形成了完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其形成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明朝时,自秦汉以来在我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走到了尽头,逐渐被内阁制所取代,那么宰相制与内阁制又有何异同呢?
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1. 地位不同。
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也只是皇帝的侍从。
2. 与皇权的关系不同。
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考点手册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048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选择,简答)1.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被告谋逆为突破口,开始实行蓄谋已久的罢相。
2.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内阁大学士,挑选文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从组织体制上标志着明朝内阁制度的萌芽。
永乐年间,内阁结构基本稳定下来。
3.正统初年,因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委政内阁,让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提出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裁决,开创了明朝内阁的票拟制度。
只有首辅才有票拟权。
4.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
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朝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
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个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施行,且其权力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力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5.在明朝中央机构中,有两个和内阁关系密切的机构,即翰林院和通政司。
翰林院主管修史、图书等文化事务。
通政司负责收纳奏章,实际是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
049司礼监、六部、五军都督府、诸寺(★★选择,名词解释)1.【司礼监】在宦官中的二十四衙门中居于首位。
是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
在宫中还设有职能和外廷通政司相应的机构——文书房。
2.六部是明朝重要的职能机构,其地位和权力因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空前提高,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3.六部职掌虽无大的变化,但户、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
4.洪武初年,大都督府被一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管所属在外都司和在京卫所。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022版新高考历史:第四单元 课题13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4.明清易代:
【素养点拨】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明朝治理边疆的措施,认识到明朝采取的边疆措施巩固 了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情境素材】
1.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评价 史料一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 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关键信息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根据画线信息可判断“相关评述”正确与否 根据所学知识从宰相制度的作用来说明“理由”
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实质”
提示:不正确。理由: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 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 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质: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2.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①中有一 二权势稍重者。②
——《明神宗实录》 史料二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③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 段得之。
——钱穆《国史大纲》 【思维交互】:据史料一、二,明代内阁制有哪些特点?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关键信息
——黄佐《南雍志》 【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指出明太祖对宰相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为此 采取了什么措施?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关键信息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获取和解读信息
根据画线信息可得出“基本态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措施”
提示:基本态度:贬低宰相,认为秦以来宰相的擅权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并规定以后永不设立宰相。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温馨提示本头条号专注于历史、国学、古典文化艺术相关内容,定期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方便阅读后续更多精彩内容。
宰相,又称丞相,是百官之长,群僚之首,是整个帝国官僚集团的领袖和代表,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随着历代政治制度的不断演变和改革,宰相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含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宋代的两府三司制,明清的内阁制和军机处。
从历史趋势来看,一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不断强化的历史。
从法理上讲,明代的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很大,但不是宰相,至少不是真宰相。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谈一谈,明代的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内阁制的由来。
内阁制的由来相权和皇权的冲突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皇帝为了避免大权旁落,往往不断地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特别是一些精力旺盛和个性雄强的君主,更是大权独揽。
所以,到了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发难,借机废除了宰相制度,不再设立。
同时严令后代子孙永远不准再议立丞相。
朱元璋这样一来,就引出一个严重问题——以前本该有宰相过问的许多政务问题,现在都得由皇帝亲自处理了。
问题是能办得到吗?我们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据史料记载,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共计8天时间,朝廷内外各部门先后送来1160件奏章。
这些奏章里面,有讲一件事情的,也有讲多件事情的,最终汇总的事件总数是3291件。
做一个简单的算术运算,8天要处理3291件事情,相当于1天要处理411件事情,1个小时要处理17件事情,这自然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
如果不能按时处理完毕,不仅误了大事,还会越累越多。
如果按照现代的评奖标准,朱元璋同志绝对是一个全国劳模,甚至完全可以评选为全国十大感动人物。
然而,偌大的一个中国,如果件件事情都要皇帝亲自过问,核实批准,实际上是极其困难的。
内阁制与总统制之比较
内阁制与总统制之比较2012-11-13 10:34来源:《中国民治主义》许小年字号:宪政国家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执行人民公意的机关,即行政机关,和表明人民公意的机关,即立法机关,它们之间的和谐。
解决这个重要问题是宪政国家能否成功的关键。
国家不但要表明人民的公意,尤其要使人民公意付诸实现,行政和立法,二者缺一不可。
立法机关把人民的公意予以立法,但自己不能执行,必须有行政机关的同意和合作。
反之,行政机关要依法执行公众意愿,没有立法机关的同意和合作,也将无所作为。
当然,专制政体可以除外,它无须立法机关的同意与合作,可以独断专行。
立法和行政这两个机关之间必须和衷共济,这是宪政国家的最基本问题。
从中华民国最新历史看,立法和行政这两机关之间的冲突,先出现于袁世凯代表的行政和国民党占据优势的立法两院之中,后出现于袁世凯的追随者,或称北洋派,和国民党占据优势和控制的两院之中。
这种冲突实在是中国团体政治的莫大痛苦之一,有待中国的国务活动家来解决。
1913年和1917年旧国会两次被解散,原因都在于立法和行政两机关不能调和冲突。
而1917年旧国会被解散后,中国就陷于内战之中。
为了合理解决立法和行政两机关之间的争斗,国民党主张内阁制,而北洋派则更倾向于主张总统制。
但袁世凯去世、南京临时约法恢复生效后,因有任命总理的规定,北洋派也不得不接受内阁制。
让我们从历史上看内阁制和总统制的争执点,以理性和科学态度来研究每一种制度的特点、优点和缺点,所需的前提条件,然后再谈哪种制度适于中国国情。
一、内阁制现代国家的政治经验为了解决行政和立法机关相互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使之能够协调合作,衍化出好几种典型制度,如: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制(The Soviet Council of People’s Commissars),瑞士的执行委员制(The Executive Council System of Switzerland),内阁制(The Cabinet System)和总统制(The Presidential System)。
内阁制和宰相制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和宰相制有什么异同内阁制和宰相制不同点是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而内阁成员只是黄帝顾问没有实权。
相同点是都为皇帝治理国家而尽忠,都受皇帝的节制。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
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产物。
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从制度上说,宰相的权位仅次于皇帝,君权是绝对的,相权依附于皇权。
君主既不能没有宰相,但又惧怕相权膨胀威胁到皇权。
事实上,不时出现权相当国,皇帝也不断用内廷近臣或宦官牵制相权,直至代替宰相,由内而外,由外转内,循环往复。
这就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规律,从而形成宰相名称、员数、职掌和权力的不稳定状态。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内阁成员只是黄帝顾问没有实权。
在宰相制下,宰相在率领百官为皇帝效忠的同时又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而内阁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权限和影响。
内阁制和宰相制都为皇帝治理国家而尽忠,都受皇帝的节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 地位
历史 影响
【指点迷津】把握明朝内阁制与英美内阁制的差异,需要注 意两者在职权、性质、根本目的、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2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2.典型例题
数字媒体资源库
【典例】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 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 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 宪制的象征
【误区警示】 明朝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阁臣只是顾问,一旦阁臣与 君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 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第3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3.跟踪训练
数字媒体资源库
【跟踪训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 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 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朝内阁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只能基本未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纵横链接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1.图表释义
项目 形成 条件 明清内阁 封建经济发展,君主专制 制度加强 ①明清内阁始终不是法定 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②内阁首辅也不是 宰相,其职权与地位的变 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 志;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 步
数字媒体资源库 近代西方内阁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 命与改革 ①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②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 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 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 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 ③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 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 制约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促 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避开陷阱】
明朝的内阁,本质上是专制制度的产物,但从另一角度看 ,它对君权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很多题目从这个角度 考查,注意灵活把握。
第4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