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一.孔子“思无邪”“思无邪”说: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在《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但是“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介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乐而不淫,衷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孔颖达分析孔子诗教时说,夫子谓《诗三百》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锐的揭露和批评,故而教人以“温柔敦厚”。
(见《礼记正义》)在论语中孔子的诗教是很有比重的。
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
“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这是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其侧重于诗歌因阅读而产生的感发和体悟,并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享受,已涉及到文学的审美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第一编 先秦文学诗歌
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一、诗经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庄子·天运》最早出现诗经二字,至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一共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成书于6世纪,编订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多为抒情言志之作,内容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的分类——风雅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带有民歌色彩来自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指周朝王畿之地的雅正之乐,出自各级贵族之手,主要内容是怨刺和颂赞;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种,大多数颂赞之作,可以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周颂和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和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周颂《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前三部是周人建国三部曲。
3、《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1)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包括在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变换来加以表现。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新台》等整首都拟物作比,多数篇章都是具体的比喻,如《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女子的美丽。
诗经的比喻拥有广泛,形式多样(3)兴即触物兴词,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是作为开头,但多数有与下文具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
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一、诗经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庄子·天运》最早出现诗经二字,至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一共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成书于6世纪,编订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多为抒情言志之作,内容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的分类——风雅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带有民歌色彩来自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指周朝王畿之地的雅正之乐,出自各级贵族之手,主要内容是怨刺和颂赞;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种,大多数颂赞之作,可以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周颂和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和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周颂《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前三部是周人建国三部曲。
3、《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1)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包括在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变换来加以表现。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新台》等整首都拟物作比,多数篇章都是具体的比喻,如《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女子的美丽。
诗经的比喻拥有广泛,形式多样(3)兴即触物兴词,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产生、流传和编订(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
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产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编订: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1>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頌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2>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都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与朝廷。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3>删诗: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本今《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著名历史散文作品赏析
01 02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不详,主要记 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以“春秋经”的内容为基础记述春秋时期 具体史实的史书。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 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03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
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历史散文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文化意义
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同时 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例 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后世的 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历史散文的 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
总结词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详细描述
《诗经》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力,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诗 经》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文化意义与影响深 远。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 宝。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成为了经典 名篇,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诗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山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 火出其口中。(《同上》)
三、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 识。 (二)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 意识。 (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 神。
《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 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
海。
4、刑天舞干戚
《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
(六)传奇神话 欧(呕,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 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
(三)神话的保存 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 《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中其中 保存神话较多的是《山海经》和《淮南 子》 。
《山海经》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第一,创世神话。
第二,始祖神话。 第三,洪水神话。
第四,战争神话。
第五,英雄神话。
第六,传奇神话
(一)创世神话
(二)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公卿列
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三)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
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后羿射日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①伏羲I)画八卦:“伏羲作八卦,是自先秦以来相传的说法,向无疑议。
但当时尚无文字,是否史实,极可商量。
我们只能肯定,八卦出现于远古时代,相传是伏羲所作。
或曰八卦即原始文字。
”II)作十言之教:《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干、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
”“‘十言’中之‘消’、‘息’,皆抽象的观念,绝非原始社会所能产生。
所以,伏羲作十言之教的说法,亦难征信,不过是传说罢了。
”III)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大招》王逸注:“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
”“伏羲所代表的是旧石器时代,当时只是产生了语言,文字还未见得出现,说他制作出乐器,创造歌曲,就更不可信了。
”②神农I)教民播种五谷:“制作耒耜,播种五谷等,必须是文化发展到较高的时期才能出现的现象,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是不会产生的。
”II)制作草药:《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云:“神农……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在原始社会文化极端落后的情况下,神农不可能制作草药,这纯属传说。
”III)以日中为市:《潜夫论》卷八《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当时的人民尚处在‘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的阶段,不可能有剩余的东西进行交换。
这完全是汉人的说法。
”IV)作蜡辞:《礼记》卷八《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蜡,……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即神农。
这是一首农祭歌,其中的‘土’、‘水’、‘昆虫’、‘草木’等都是具体的名词,文化较高的人们才能有这种观念,此期尚不可能有。
所以这首祭歌当是后人的拟作。
”③黄帝、尧、舜等。
(本节引文均出自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P1-5)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文学史1第一编 先秦文学(PPT)
(二)散文 1、历史散文 2、诸子散文
(三)寓言和神话传说 1、先秦寓言 2、神话传说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上古歌谣
一、 上古歌谣的内容
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劳动歌谣。 1、劳动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 2、祭祀歌谣。 祭祀歌谣。 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纂》375片)。 卜辞通纂》375片
黄帝
二、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在思想内容方面: 在思想内容方面: 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 将人神化, 将人神化 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 族性格。 族性格。
二、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色 艺术方面的特色: 艺术方面的特色: 1.表现出了为人生、 1.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 表现出了为人生 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 的原始艺术精神 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 4.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4.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周南 ·芣苡 芣苡
采采芣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薄言采之。 采采芣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 薄言捋之。 采采芣 薄言袺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 薄言襭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伐檀》 《魏风·伐檀》 魏风 伐檀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秦统一以前的文学。
由于春秋以前的文学作品留存不多,今天所说的先秦文学主要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构成。
虽然先秦文学还没有从其他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但是它对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观念、民族风格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原始歌谣是中国文学的开篇,它在原始生产生活与原始宗教活动中,经集体口头创作产生,世代口耳相传。
传播方式决定了今天无法知晓这些原始歌谣的原貌。
一些古籍中记载的神农、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如《康衢歌》《击壤歌》《庚歌》《卿云歌》《南风歌》等,大多出于后人伪托,不可相信。
也有少数歌谣,虽经后人加工,但古朴质直,可能保留了原始歌谣的部分风貌,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如《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的《候人歌》:“候人兮猗!”只是在两个实词后加上两个感叹词,但感情色彩和节奏极为鲜明,算得上最简单的诗歌。
又如《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叙写了砍竹、制弹弓、射弹丸、追猎鸟兽的全过程,是比较原始的猎歌。
原始歌谣内容与原始宗教、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形式上与舞、乐结合在一起。
如《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虽是祝词,但本质上是“咒语”。
又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内容上不离狩猎、牧畜、耕种等生产活动,可能是一首原始农耕时代的祭祀祷祝之乐,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特点,形式上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原始神话是另一类口头文学。
古代神话因年代久远散失甚多,未能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所能见到的仅是后世记载的一些零星片断,但仍然可以从这些记载中看到原始神话的丰富多彩和它的形态与精神气质。
原始歌谣和神话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前,后人记载既少又多失真,因而中国文学的“信史”时代,应是在文字发明之后。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女爰有七 心求鸣月 伤柔仓流 悲桑庚火 殆。。, 及春女九 公日执月 子迟懿授 同迟筐衣 归,,。 。采遵春 蘩彼日 祁微载 祁行阳 。,,
同以发七 我卒,月 妇岁二流 子 之火 ,三日, 馌之栗九 彼日烈月 南于。授 亩耜无衣 。,衣。 田四无一 畯之褐之 至日,日 喜举何觱 。趾 。 !
•
【 七 月 】
窈参 窕差 淑荇 女菜 ,, 寤左 寐右 求流 之之 。。
窈关 窕关 淑雎 女鸠 ,, 君在 子河 好之 逑洲 。。
【 关 雎 】
二、影响
• 1、《诗 经》被奉为儒家经典,并经儒家的 刻意阐释,而影响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 歌观念和诗歌情怀。 • 2、在《诗经》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十分关 注诗歌中所表现的现实精神,常在理论和 实际中自觉抵制个人, 诗歌中的形式主义 倾向。
第一节 先秦文化的发展
一、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 商,信奉巫祭文化。 2、 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
第二节 文人身份的演进
• 巫觋:巫师,女巫和男巫 • 史官 • 贵族士大夫:春秋时期,取代巫史,成为 社会政治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士人
• 2、国风中还有不少反应社会生活的 诗篇,真是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 况和精神风貌。如《豳风 · 七月》则 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农业生活的 场景。
豳风 · 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 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二、神话的产生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
需说明的是:神话的产生,在时间上是非常久远的,是在原始或史前年代。
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后,是不会有神话产生的。
有的只是仙话、传说、传奇、寓言等东西。
三、神话的保存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
我国古代缺乏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但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
第二节中国古代主要神话一、创世神话对于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的神话。
二、自然神话解释、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三、英雄神话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以及部落战争中的英雄。
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神话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传奇神话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
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
它们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一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1、零星散乱中国古代神话是全人类神话中出色的一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珍。
现存中国古代神话既无宏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只是一些零碎散断、各自独立的篇章或片断。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
(古希腊神话将神人化,重视命运的主宰和人的然性)比较:《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和全人类神话一样,中国古代神话也经历了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一)神话的历史化神话成为传说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
主要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有着密切关系。
儒家奉行经世致用的原则,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经验,因而鄙薄神话为荒唐怪诞的谬论之说,并且煞费苦心地改造神话。
他们把神来加以人化,并对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作了一番看似合理的理性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
(二)神话的文学化神话演变为寓言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为后人所用。
随着神话的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将其改造为寄托作者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思想或哲理,这位是神话的文学化。
(三)神话的宗教化神话流为仙话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二者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中的“神”,本来就是原始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支配自然力。
亦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以图控制自然同出一源。
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
神话流为仙话,便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一、名称与篇数(一)名称《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称为《诗经》。
(二)篇数《诗经》存目31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篇,另有六篇所谓“笙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而无辞,故不计。
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二、时代与地域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
可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
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
包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
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和四川等地区,都在它的范围之内。
三、《诗经》的编订(1)“采诗”之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刘歆《与扬雄书》)(2)“献诗”之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3)“删诗”之说司马迁称古诗原有3000余篇,经孔子删、取之,定为305篇,此即所谓孔子删诗之说。
此说影响颇大。
但自唐代孔颖达已疑其说,后世学者亦多不信。
不过,据《论语》中有关记载看来,也许孔子是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的。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四、《诗经》的分类按照音乐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一)《风》 160篇风:即音乐曲调之意。
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
所谓《国风》,犹之乎说“土乐”。
(顾颉刚《论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二)《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即“正”,又与“夏”通。
周王畿一带原为夏人旧地,故周人时亦自称夏人。
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称正声,亦称“雅言”,意为标准音。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三)《颂》: 40篇《颂》宗庙祭祀之乐。
用于朝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表现了对上帝和祖先神的崇拜。
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毛诗正义》卷一《毛诗序》)附:所谓“六义”所谓“六义”,又称“六诗”,即指“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认为:“‘赋’ ‘比’ ‘兴’是《诗》之所用,‘风’ ‘雅’ ‘颂’是《诗》之成形。
”这就是说,“风” “雅” “颂”是《诗》的体制,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
五、《诗经》的应用与流传(一)《诗经》的应用1、“兴” “观” “群” “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2、“赋诗言志” 。
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P77(二)《诗经》的流传1.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的流传在贵族社会中广泛地被人们习学、传诵。
《诗》为儒家“六艺”之一,教授弟子。
2.西汉以后《诗经》的流传秦焚书,《诗经》亦无幸免。
然三百篇深入人心,汉以后重新流传,有“四家诗”。
“汉四家诗” :今文诗:《齐诗》齐人辕固生传,亡于三国魏;《鲁诗》鲁人申培公传,亡于西晋;《韩诗》燕人韩婴传,亡于宋,今存《韩诗外传》古文诗:《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传,今存。
参考书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出版社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一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的《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
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史诗少得可怜,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
二颂歌与怨刺诗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美刺”的传统。
(一)颂歌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
这类作品多属庙堂乐歌,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颂》和二《雅》中保存最多。
1、颂帝王,歌天命《大雅·文王》2、颂战功,扬王威《商颂·殷武》3、颂宴饮、赞嘉宾《小雅·鹿鸣》(二)怨刺诗二《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一些尖锐辛辣的怨刺诗。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与歌功颂德之作恰相对立。
1.二《雅》中的怨刺诗二《雅》中的怨刺诗大多是西周末年及其以后的乱世之作。
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等等,都不外乎闵时伤乱、愤世哀民之作。
2、《国风》中的怨刺诗《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民间,因而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国风》中的怨刺诗怨愤更强烈,讽刺更尖刻,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斗争性。
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相鼠》等。
三农事诗1·《雅》、颂》里的农事诗《雅》、《颂》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了祈求丰年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经济生活。
2.《国风》里的农事诗(1)描绘劳动生活的情景: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等。
(2)农业社会的风俗诗:如《豳风·七月》,通过诗人的娓娓动听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五、婚恋诗(一)表现爱情遥幸福美好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一派欢快的情调。
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和《郑风》中的《风雨》、《野有蔓草》、《溱洧》等。
(二)表现爱情的痛苦烦恼表现对爱情的忠实、专一,对婚恋自由的执著追求,遭受压抑和阻碍时内心痛苦、烦恼。
如《郑风·出其东门》、《秦风·蒹葭》、《王风·采葛》、《卫风·木瓜》、《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三)表现婚姻家庭的悲剧以浓郁的哀伤情调,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倾诉了他们内心的不平和痛苦。
如《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 。
六、征役诗1、兵役、徭役之苦和征人、思妇之情如《小雅》中的《北山》、《采薇》《国风》中的《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式微》、《卫风·伯兮》、《豳风·东山》等2、爱国诗如《小雅·采薇》、《秦风·无衣》、《鄘风·柏舟》等。
作品分析周南·关雎为“风”之始,又是诗三百开篇之作。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之始也?”子曰:“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
”(《韩诗外传》)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
(易·序卦)结构内容一章:相见,一见倾心;二、三章:追求,求之不易;四、五章:结合,相亲相爱。
美好的爱情故事:郞才女貌,美满婚姻。
艺术特色巧用比兴,含蓄优美;连绵重字,重章叠句,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曲折起伏,感情真挚细腻。
秦风·蒹葭结构内容三章复沓,反复咏唱:深秋清晨,水边追寻,执着热烈,佳人难觅,惆怅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