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武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质子核磁共振波谱-精品文档64页
11.3.2 自旋-自旋偶合与偶合常数
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每类氢核不总表现 为单峰,有时多重峰。 裂分的原因? 有什么规律? 如何表征? 对结构解析有何作用?
2019/11/30
峰的裂分
峰的裂分原因: 自旋偶合 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 旋偶合(自旋干扰); 偶合常数(J):多重 峰的峰间距,用来衡量 偶合作用的大小。
2019/11/30
电负性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H 3 C B H 3 r C 2 C B H C 3 r (C 2 H ) 2 B H C r 3 (C 2 H ) 3 B H
δ 2 . 6 8 1 . 6 5
1 . 0 4
0 . 9 0
Cl H3CCl H2CCl
δ 3.05
5.33
Cl HCCl
Cl 7..24
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
O
H
C OH C O
O ~2.1
H3C C
~3.0
~1.8
H3C N H3C C C
~3.7 H H3C O
H CC
~0.9 H3C C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δ
2019/11/30
一些常见结构单元的化学位移范围
2019/11/30
2019/11/30
2.氢键应
形成氢键后1H核屏蔽作用减少,属于去屏蔽效应。
2019/11/30
3.空间效应
2019/11/30
空间效应
去屏蔽效应
Ha=4.68 Hb=2.40 Hc=1.10
2019/11/30
Ha=3.92
Hb=3.55 Hc=0.88
4.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磁矩是由许多原子核所具有的内部角动量或自旋引起的,自1940年以来研究磁矩的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物理学家正在从事的核理论的基础研究为这一工作奠定了基础。
1933年,G·O·斯特恩(Stern)和I·艾斯特曼(Etermann)对核粒子的磁矩进行了第一次粗略测定。
美国哥伦比亚的I·I·拉比(Rabi生于1898年)的实验室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了进展。
这些研究对核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受到强磁场加速的原子束加以一个已知频率的弱振荡磁场时原子核就要吸收某些频率的能量,同时跃迁到较高的磁场亚层中。
通过测定原子束在频率逐渐变化的磁场中的强度,就可测定原子核吸收频率的大小。
这种技术起初被用于气体物质,后来通过斯坦福的F布络赫(Boch生于1905年)和哈佛大学的E·M·珀塞尔(oecuar modeing)正在逐步应用于其它各种生物分子的溶液构象问题。
但在大分子与小分子或小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体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运动条件不利的体系中如何得到距离信息和距离信息的精度等。
3NMR波谱技术今后最富有前景的应用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继续帮助有机化学家从自然界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新颖有机化合物,今后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即研究这些物质在参与生命过程时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或其它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和动态特征。
②更多地用于多肽和蛋白质在溶液中高次构造的解析,成为蛋白质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中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重要工具。
并朝着采用稳定同位素标记光学CIDNaging)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对NMR进行分析。
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能级的分裂现象。
当样品中的核磁共振活性核被置于静磁场中时,它会分裂成若干个子能级,对应着不同的共振频率。
这些频率可以测量并转换为核磁共振谱图,从而确定样品中不同核的化学环境和相对位置。
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包括主磁场、射频系统和梯度线圈等部分。
主磁场是核磁共振仪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产生一个稳定且均匀的静磁场使样品中的核磁共振现象能够发生。
射频系统用于产生能与样品中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的射频脉冲,从而激发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
梯度线圈用于产生梯度磁场,使样品中不同位置的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对核的位置进行定位。
样品制备样品的制备是进行核磁共振分析的关键步骤,其中要求样品的纯度和浓度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通常,为了提高样品的分析效果,可以进行特定的样品制备,例如通过标记原子核来增强信号强度,或者通过选择性的核磁共振脉冲来增强特定核的信号。
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有机化学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常用于确定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从而帮助确定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在生物化学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帮助理解生物反应的机理。
此外,核磁共振波谱法还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总结通过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分析技术。
它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分子环境和分子动力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解决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许多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剖析PPT精品课件
2021/3/1
5
讨论:
质子的共振频率与结构(化学环境)有关。高分辨率下, 吸收峰产生化学位移和裂分。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 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2021/3/1
6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场。
2.射频振荡器:线圈垂直
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率的 电磁辐射信号。60 MHz或 100 MHz。
3.射频信号接受器(检测
器):当质子的进动频率与辐 射频率相匹配时,发生能级 跃迁,吸收能量,产生信号。
4.样品管:外径5 mm的玻
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
2021/3/1
7
五、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0 = H0 / (2 )
产生单一的吸收峰;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 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 方向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
2021/3/1
11
七、谱图解析
1)峰的数目:标志分子中磁不等性质子的种类,多少种; 2)峰的强度(面积):每类质子的数目(相对),多少个; 3)峰的位移():每类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化合物中位置; 4)峰的裂分数:相邻碳原子上质子数。
不足之处:仅能确定质子(氢谱)。
6个质子处于完 全相同的化学 环境,单峰。
自旋角动量: 2h I(I1)
核 磁 矩: gI(I1)
I:自旋量子数; h:普朗克常数; 核磁子=eh/2M c;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质量数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数I
偶数 偶数
0
偶数 奇数
1,2,3….
奇数 奇数或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有机化学第11章 波谱(核磁)
一般有机物中质子的δ值在0 ~ 10之间(见P462表11-8)。
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δ伯H < δ仲H < δ叔H; 2) δ值随邻近原子电负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电负性大的 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增加;
E
h
2
H0
E h
2
H0
实现核磁共 振的条件
CH3CH2OH
二、化学位移 1、定义
CH3CH2OH
由于化学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NMR吸收峰位置的不同,
称为化学位移。
2、化学位移的产生原因——屏蔽效应
屏蔽效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核与独立质子相比较, 由于分子中的电子对氢核有屏蔽作用,其核磁共振信号 出现在高磁场。
1HNMR谱图s(3H)为CH3
q(2H)为CH2
O CH3 CH2 C CH3
由于屏蔽效应,外加磁场的强度要略为增加,才能产生 核磁共振信号。显然,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 效应亦愈大,共振信号将移向高磁场区。
3、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δ值 由于屏蔽效应所造成的磁场强度的改变数量很小,通常
难以准确地测出其绝对值,因此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来对比。 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烷,(CH3)4Si,简写为TMS, 它只有一个峰,而且一般质子的吸收峰都出现在它的左边
第十一章 有机波谱分析(2)
11.4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 NMR)
一、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目前应用广
泛的是氢原子核(质子)的核磁共振谱,称为1H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演示文稿
弛豫过程
处于低能级的核数N
L与处于高能级的核数N
稍多一点
H
设外磁场感应强度B0=1.4092T,温度300K,
hB0
则 NL =eE kT e 2 NH
kT=1.0000096
核磁共振信号就是靠这些稍微过量的低能态核跃迁而产生。
饱和(saturated)——低能态的核等于高能态的核。 弛豫(relaxtion)——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
要工具: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物理 学、临床医学以及工业部门。
8.2 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绕某个轴作自旋运动时
产生的量子化的角动量P h I I 1
2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粒子,自旋会产生磁场,
具有磁矩= P= h I I 1
2 为磁旋比,是原子核的基本特征属性。
只有I 0的磁性核才产生磁矩。
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
子数m=-1/2;
核磁共振:采用横向外加适当能量的射频场B1,仪适当频 率的电磁波照射核时可发生能级间的跃迁。
满足条件:
m
1;;h1
h
2பைடு நூலகம்
B0;;1
2
B0
不同的原子核,由于γ不同,在同一磁场中发生共振时的
频率不同:鉴别元素或同位素;同一种核,磁感应强度改 变,共振频率改变。
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一核(具有角动量P、磁矩)放于磁感应强度为B0的恒磁场中,
且磁力线沿z轴方向时, 原子核自旋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量子化
分量Pz
m
h
2
,m
I,(I
1), ; ; ; I
m是核自旋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量子数,即磁量子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将自旋核放入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它们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的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谱。
这种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 )。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 核和13C 核的共振吸收谱。
本章将主要介绍1H 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结构分析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化学、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无破坏分析方法。
§11-1 基本原理一、核的自旋运动有自旋现象的原子核,应具有自旋角动量(P )。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粒子,故在自旋时产生磁矩μ。
磁矩的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
磁矩μ和角动量P 都是矢量,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随角动量的增加成正比地增加:P ⋅=γμ (11-1) 式中γ为磁旋比。
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磁旋比。
核的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I 表示。
P 的数值与I 的关系如下:()π21h I I P ⋅+= (11-2) I 可以为0,21,1,211,……等值。
很明显,当I=0时,P=0,即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
只有当I>0时,原子核才有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现象。
实验证明,自旋量子数I 与原子的质量数(A )及原子序数(Z )有关,如表11-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为偶数的核,自旋量子数I=0,即没有自旋现象。
当自旋量子数21=I 时,核电荷呈球形分布于核表面,它们的核磁共振现象较为简单,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对象。
属于这一类的主要原子核有H 11、C 136、N 157、F 199、P 3115。
其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是H 1和C 13核磁共振谱。
表11-1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的关系二、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若将自旋核放入场强为B 0的磁场中,由于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核磁矩相对外加磁场有不同的取向。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1H
60.000 MHZ
13C
15.086 MHZ
19F
56.444 MHZ
31P
24.288 MHZ
对于1H 核,不同的频率对应的磁场强度:
射频 40 MHz 磁场强度 0.9400 特斯拉
60
1.4092
100
2.3500
200
4.7000
300
7.1000
500
11.7500
核磁共振仪
分类: 按磁场源分: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场 按交变频率分:40 ,60 ,90 ,100 , 200 ,500,--, 800 MHz(兆赫兹),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按射频源和扫描方式不同分: 连续波NMR谱仪(CW-NMR) 脉冲傅立叶变换NMR谱仪(FT-NMR)
能级分裂
两种取向代表两个能级,m=-1/2能级高于m=1/2能级。
E
N
I
H0
2N H0
❖在外磁场中,核自旋能级差ΔE和外磁场强度B成正比。 ❖照射样品的电磁波能量hν正好等于 ΔE时,氢原子核吸收能量, 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γ 核磁共振吸收频率: ν = 2π B
共振条件
奇数 奇数或偶数 1/ 2
自旋球体
有
1H, 13C, 15N, 19F, 31P
奇数 奇数或偶数 3/2, 5/2,--- 自旋惰球体
有
11B,17O,33S,35Cl,79Br,127I
偶数 奇数
1, 2, 3, --- 自旋惰球体
有
2H, 10B, 14N
1. I=0 的原子核O(16);C(12);S(32)等 ,无自旋, 无磁性,称为非磁性核,这类核不会发生核磁共振。不产生 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六章核磁共振波谱法将自旋核放入磁场中,用适宜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的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谱,这种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6.1 基本原理6.1.2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6.1.3 核磁共振6.1.4 在NMR中的弛豫过程若处于高能级的核数目和低能级的核数目很快趋于相等,则不再有净的吸收,NMR信号将完全消失,即“饱和”,所以需要有一个弛豫过程:核将其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降到低能态。
自旋-晶格弛豫、自旋-自旋弛豫6.2 核磁共振波谱仪6.2.1 连续波核磁共振仪1. 磁铁:提供强、均匀、稳定的磁场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铁2. 探头:检测NMR信号试样管、发射线圈、接受线圈、预放大单元3. 波谱仪:射频源和音频调制扫描单元:扫频、扫场接收单元信号累加6.2.2 脉冲傅里叶核磁共振仪多道发射多种频率不同化学环境的核同时共振多道接收6.2.3 试样的制备1. 标准样:四甲基硅烷(TMS)六甲基二硅醚(HMDS)3-三甲基硅丙烷磺酸钠(DSS)2. 溶剂:CCl4、CS2、氯仿、丙酮、苯等 氘代衍生物与原子核外电子云密度及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相关6.3.2 NMR谱吸收峰的组数、化学位移、峰的分裂个数及偶合常数、积分曲线高度6.3.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3. 磁各向异性效应:乙炔,屏蔽;乙烯,去屏蔽烯氢:δ 4.5~7.5 炔氢:δ 1.8~3.04. 氢键:通常形成氢键时,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δ变大。
例如,正丁烯-2-醇的质量分数从1%增至100%时,羟基的δ从1增加到5。
6.4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6.4.1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现象自旋偶合:相邻核的自旋之间的相互干扰自旋分裂:由于自旋偶合引起的谱峰增多现象例试预测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波谱法
实验发现:由于H核周围的化学环境不同,H核发生共 振吸收时,共振频率微小的差异。 NMR通过微小的差异——化学位移不同,推测H周围 的化学环境
感应磁场方向
核
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 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 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 磁场(次级磁场、抗 磁场)
H0
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 场强度稍有降低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
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用μZ表示不同取向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h μz m 2π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h E Z H 0 m H0 2
不同取向的核具有不同的能级, I = 1/2: m =1/2 的μz 顺磁场,能量低;
4. 磁各向异性:π键产生的感应磁场,其强度及正负 具有方向性,分子中H所处的空间位 置不同,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H H H H H -2.99 H H H H H H H H H 9.28 H
十八碳环壬烯 C18H18
H H H
δ=12.27
1)苯环: δ=7.27→顺磁屏蔽效应
次级磁场 π电子诱导环流 H H0 σH0 峰右移
+
H σH0
峰左移
苯环
+
正屏蔽区(+):次级磁 场磁力线与外加磁场方 向相反,实受H降低,屏 蔽效应↑,δ↓,右移。
负/去屏蔽区(-):次 级磁场磁力线与外加磁 场方向相同,实受H增强, 屏蔽效应↓, δ↑,左移。
2)双键(C=O及C=C)
+
C=O
双键上下方形成正屏蔽区, 平面上产生负屏蔽区。
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
11.1.2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磁矩的大 小是由核本身性质决定的。 小是由核本身性质决定的。 原子核的角动量
h P= 2π I (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核磁矩的方向服从右手法则; 核磁矩的方向服从右手法则;其大小与自 旋角动量成正比。 旋角动量成正比。
20
超导磁铁: 的场强, 超导磁铁:提供5.8T的场强,最高可达12T,由金 Nb、 合金)丝在低温下(液氮) 属(如Nb、Ta合金)丝在低温下(液氮)的超导特性 而形成的。在极低温度下,导线电阻挖为零, 而形成的。在极低温度下,导线电阻挖为零,通 电闭合后, 环不止,产生强磁场。 电闭合后,电流可循 环不止,产生强磁场。特点 是场强大、稳定性好,但仪器价格昂贵, 是场强大、稳定性好,但仪器价格昂贵,日常维 护费用极高。 护费用极高。 磁场漂移应在10 之间-------可通过场频锁 磁场漂移应在10-9-10-10之间----可通过场频锁 定方式克服。 定方式克服。
处于外磁场B 中的原子核系统, 处于外磁场 0中的原子核系统,磁化强度处于平 横向分量M 衡状态时,其纵向分量M 。 衡状态时,其纵向分量 z=M0,横向分量 ⊥=0。 当受到射频场H1的作用时 的作用时, 当受到射频场 的作用时,处于低能态的原子核 就会吸收能量发生核磁共振跃迁, 就会吸收能量发生核磁共振跃迁,即核的磁化强 度矢量就会偏离平衡位置, 度矢量就会偏离平衡位置,这时磁化强度矢量的 纵向分量M 横向分量M 纵向分量 z≠M0,横向分量 ⊥=0。当射频场 作 。当射频场H1作 用停止时,系统自动地向平衡状态恢复。 用停止时,系统自动地向平衡状态恢复。 一群原子核( 一群原子核(原子核系 统)从不平衡状态向平 衡状态恢复的过程即为 弛豫过程。 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波谱法
※ 原本只有一个自旋方向(一个能量状态)的核在外磁场中共有 2I+1个取向( 2I+1个能量状态),即自旋核原本简并的核能级 在外磁场作用下发生了裂分,产生了2I+1个核磁能级
——产生了塞曼效应
二、核磁矩的空间取向与核磁能级
例如:氢核
I=1/2 在外磁场中有两种取向
(1)一种取向与外磁场平行,磁量子数m = +1/2,能量低
§1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普朗克常数
1、核的自旋角动量: I(I1) h 2
(1)I = 0, ½, 1, 3/2等 自旋量子数
(2)I 的取值与原子核的质量和原子序数的奇偶有关
(3)I 的取值规律
质量数 偶数 偶数原子序数 偶数源自奇数自旋量子数(I) 例如
0
12C,16O
= p
磁旋比 原子核的特征参数,
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
一、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3、磁性核与非磁性核 ◆ I=0,p=0,即核的自旋角动量和核磁矩为0,
核无自旋,在磁场中不能产生能级的裂分, 无核磁共振吸收,称为无磁性核
自旋量子数等于零的核为无磁性核
◆ I≠0,p≠0,核有自旋,能产生核磁共振吸收,称为磁性核 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为磁性核
一、化学位移的产生
理想的、裸露的核满足共振条件:
共振
B0
2
即化合物中所有的
氢只有一个单峰!
为什么甲醇中的H会 出现两条谱带而不是 单峰??
1、化学位移的概念
在一定入射频率下,相同的磁性核因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 不同而在不同磁场强度下显示吸收峰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一个磁性核的化学位移是由其周围的电子环境决定的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磁性原子核,比如H和C在恒定磁场中,只和特定频率的射频场作用。
共振频率,原子核吸收的能量以及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比方说,在场强为21特斯拉的磁场中,质子的共振频率为900MHz。
尽管其他磁性核在此场强下拥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但人们通常把21特斯拉和900MHz频率进行直接对应。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在一个分子中,各个质子的化学环境有所不同,或多或少的受到周边原子或原子团的屏蔽效应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同,从而导致在核磁共振波谱上,各个质子的吸收峰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
但这种差异并不大,难以精确测量其绝对值,因此人们将化学位移设成一个无量纲的相对值,即:某一物质吸收峰的频率与标准质子吸收峰频率之间的差异称为该物质的化学位移,常用符号'δ' 表示,单位为ppm。
而在实际应用中,四甲基硅烷常被作为参照物透过不同质子的化学位移,人们可以得出这些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从而得出该分子的结构信息,这种过程称之为“解谱”。
比如对于乙醇分子,具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即:甲基、亚甲基和羟基。
在其H谱图上,可以看到3个特有的峰信号各自处于特定的化学位移,其中位于1 ppm的峰信号对应甲基,位于4 ppm的信号对应亚甲基,位于2~3 ppm之间的信号对应羟基,其具体化学位移值和采用的NMR溶剂有关。
另外,从峰信号的强度可以得出相对应的质子数量,比如乙醇分子中的甲基拥有3个质子,亚甲基拥有2个质子,在谱图上,对应的甲基和亚甲基峰强度比为3:2。
现代的分析软件可以协助人们通过分析峰信号,从而得出究竟有几个质子形成了此信号。
这种方法称作“积分”,即通过计算面积(不单单是高度,还有峰宽度)来得出相关质子数目。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计算方法仅适用于最简单的一维谱,对于更复杂的谱图,比如C谱,其积分还与原子核的弛豫速率和偶极耦合常数相关,而这些常常被人误解。
因此,用积分法来解析复杂核磁谱图是相当困难的。
仪器分析课后答案教材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要求: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共振线、特征谱线、锐线光源、吸收线轮廓、通带、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灵敏度和检出限, 掌握原子吸收的测量、AAS 的定量关系及定量方法, 了解AAS 中的干扰及火焰法的条件选择, 通过和火焰法比较,了解石墨炉法的特点。
重点:有关方法和仪器的基本术语。
难点:AAS 的定量原理,火焰法的条件选择。
参考学时:4学时部分习题解答10、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一无机试样溶液中镉的浓度。
各试液在加入镉标准溶液后,用水稀释至50mL ,测得其吸光度如下表所示。
求镉的浓度。
解:设镉的浓度为c x μg/ml加入镉标的浓度c 0分别为:c 0 = 0, A x = 0.0422.0501011=⨯=c μg/ml A 1 = 0.080 4.0501022=⨯=c μg/ml A 2 = 0.116 8.0501043=⨯=c μg/ml A 3 = 0.190 按标准加入法作图得:c x = 0.22 μg/ml11、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镁的含量(用mg ·L -1表示)。
取一系列镁标准溶液(1μg ·mL -1)及自来水水样于50mL 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锶盐溶液2mL 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然后与蒸馏水交替喷雾测定其吸光度,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计算自来水中镁的含量。
解:吸光度(A )—标准溶液含镁量(μg )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得x yˆ0484.00427.0ˆ+= γ=0.9999将A=0.135代入得自来水样中含镁量为1.91μg 。
∴ 自来水中镁的含量为095.02091.1=μg ·mL -1 即 0.095mg ·mL -1 12、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倒线色散率为1nm/mm ,狭缝宽度分别为0.1nm, 0.2mm, 1.0mm ,问对应的通带分别是多少?解:W = D ·S已知:D = 1nm/mm, S 1 = 0.1mm, S 2 = 0.2mm, S 3 = 1.0mm通带:W 1 = D ·S 1 = 1×0.1 = 0.1nmW 2 = D ·S 2 = 1×0.2 = 0.2nm W 3 = D ·S 3 = 1×1.0 = 1.0nm第八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要求:掌握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及饱和烃、不饱和烃、羰基化合物、苯和单取代苯的特征吸收,了解影响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共轭烯烃、α、β一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λmax的估算以及UV-Vis在定性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掌握Lambert-Beer定律及其物理意义,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原因,了解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掌握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原则,了解多组分分析、光度滴定、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双波长光度法以及配合物的组成和K稳测定等方面的应用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自旋核发生能级分裂, 自旋核发生能级分裂, I=1/2的氢核分裂为两种能级 的氢核分裂为两种能级 核自旋能级 把自旋核放在场强为 的磁场中,由于 场强为B 由于磁矩 把自旋核放在场强为 0的磁场中 由于磁矩 µ 与 磁场相互作用,核磁矩相对外加磁场有不同的取 磁场相互作用 核磁矩相对外加磁场有不同的取 共有2I+1个,各取向可用磁量子数 表示 各取向可用磁量子数m表示 向,共有 共有 个 各取向可用磁量子数 m=I, I-1, I-2, ……-I 每种取向各对应一定能量状态 I=1/2的氢核只有两种取向 的氢核只有两种取向 I=1的核在 0中有三种取向 的核在B 的核在
(二)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其 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回 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 使核从高能态回 到原来的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 这一过程称为振动驰豫 到原来的低能态 这一过程称为振动驰豫 驰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 必要条件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产生核磁共振光谱的条件
的同一核来说,, ( 1) 对自旋量子数 ) 对自旋量子数I=1/2的同一核来说 , 的同一核来说 因磁矩为一定值, 为常数 为常数, 因磁矩为一定值,γ—为常数,所以发生 共振时, 共振时 , 照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外磁场 强度的大小。 外磁场强度增加时, 强度的大小 。 外磁场强度增加时 , 为使 核发生共振, 照射频率也相应增加; 核发生共振 , 照射频率也相应增加 ; 反 则减小。 之,则减小。
= 0.99999
处于低能级的核数比高能态核数多十万分之一, 而NMR信号就是靠这极弱过量的低能态核产 生的
若以合适的射频照射处于磁场的核,核吸收能量后 若以合适的射频照射处于磁场的核 核吸收能量后, 核吸收能量后 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其净效应是吸收 其净效应是吸收,产生共振 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其净效应是吸收 产生共振 信号. 信号 若高能态核不能通过有效途径释放能量回到低能 低能态的核数越来越少,一定时间后 态,低能态的核数越来越少 一定时间后 低能态的核数越来越少 一定时间后,N(1/2)=N(+1/2),这时不再吸收 核磁共振信号消失 这 这时不再吸收,核磁共振信号消失 这时不再吸收 核磁共振信号消失,这 种现象为“饱和” 种现象为“饱和” 据波尔兹曼定律,提高外磁场强度 降低工作温度 据波尔兹曼定律 提高外磁场强度,降低工作温度 提高外磁场强度 降低工作温度, 可减少 N(-1/2) / N(+1/2)值, 提高观察 值 提高观察NMR信号的 信号的 灵敏度
跃迁 类型
NMR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 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学、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 生物、医学、 到了广泛的应用。 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 无破损分析方法
11.2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磁性
放在外磁场 B0=2.35T ν=100MHz
(2)对自旋量子数 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同时 的不同核来说, 对自旋量子数 的不同核来说 放入一固定磁场中, 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 磁矩的大小, 大的核, 磁矩的大小 µ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 频率也大;反之,则小。例:13C的共振频率 频率也大;反之,则小。 的共振频率 为:
磁旋比, γ—磁旋比,不同的核具有不 磁旋比 同的磁旋比,对某元素是定值。 同的磁旋比,对某元素是定值。 是磁性核的一个特征常数
原子γ 斯拉] 例:H原子γH=2.68×108T-1·S-1(特[斯拉 -1 ·秒-1) 原子 × 特 斯拉 秒 C13核的γC =6.73×107 T-1·S-1 核的γ × 核的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与核的自旋量 子数 I 的关系如下:
12C ,32S 6 16 ,16O8
14N 7
1H , 13C 1 6 19F ,31P 9 15
I=1/2的原子核 核电荷球形均匀分布 的原子核,核电荷球形均匀分布 的原子核 于核表面,如 于核表面 如: 1H1, 13C6 , 14N7, 19F9,31P15 它们核磁共振现象较简单;谱线窄 适 它们核磁共振现象较简单 谱线窄,适 谱线窄 宜检测,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 和 宜检测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1H和
与紫外、红外比较 与紫外、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 紫外 可见 红外 核磁共振
吸收 能量
无线电波 1~100m波长最 波长最 红外光 紫外可见 能量最小, 长,能量最小 光 780nm~1000 不能发生电子 200~780nm µm 振动转动能级 跃迁 电子能级 跃迁 振动能级跃 迁 自旋原子核发 生能级跃迁
实践证明,核自旋与核的质量数,质 实践证明 核自旋与核的质量数 质 核自旋与核的质量数 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质量数 为偶数 质量数 为偶数 质量数 为奇数 原子序 数为偶 数 原子序 数为奇 数 原子序 数为奇 或偶数 自旋量子 无自旋 数为0 数为 自旋量子 有自旋 数为1,2,3 数为 自旋量子 有自旋 数为 1/2,3/2,5/2
γ c Β0 6.73 ×107 Τ −1s −1 × 4.69Τ ν= = 2π 2 × 3.14
= 5.026 × 107 s −1 = 50.26MHz γ H Β 0 2.68 × 108 Τ −1 s −1 × 4.69Τ ν= = 2π 2 × 3.14 = 2.0015 × 108 s −1 = 200.15 MHz
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1章
11.1 概述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 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谱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与定 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简称 NMR 在有机化合物中,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和13C的共 和 的共 振吸收谱,本章重点介绍H核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振吸收谱,本章重点介绍 核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正 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 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 在自旋时产生磁矩 磁矩µ 在自旋时产生磁矩µ,磁矩的 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 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核 磁矩µ和核自旋角动量 角动量P都是 磁矩µ和核自旋角动量 都是 矢量,方向相互平行, 矢量,方向相互平行,且磁 矩随角动量的增加成正比地 增加 µ=γP
11.4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
用于结构分析的主要参数有化学位移 自旋偶 用于结构分析的主要参数有化学位移,自旋偶 化学位移 合常数,信号强度 峰面积)和驰豫时间 信号强度(峰面积 和驰豫时间. 合常数 信号强度 峰面积 和驰豫时间 γΒ0 一、化学位移 δ ν= (一)屏蔽常数和化学位移 2π 1H核的共振频率由外部磁场强度和核的磁矩 核的共振频率由外部磁场强度和核的磁矩 表 示 , 在 B0=4.69 的 磁 场 中 , 其 共 振 频 率 为 200.15 MHz, 即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共振吸收 , 峰为单峰。 峰为单峰 。 实际上各种化合物中的氢核的化 学环境或结合情况不同, 学环境或结合情况不同 , 所产生的共振吸收 峰频率不同. 峰频率不同
I=1/2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 0的关系 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B 的核自旋能级裂分与
能级E 向高能级E 跃迁,所需能量为 能级 1向高能级 2跃迁 所需能量为 - △E=E2-E1= µB0 -(-µB0) = 2 µB0 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越大,能 △E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B0越大 能 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级分裂越大, 级分裂越大 △E越大 越大 B0外加磁场
=e
∆E − kT
=e
hν − kT
=e
hγB0 − 2πkT
当B0 = 1.409 T,温度为300K时,高能态和低能态 的1H核数之比为
N N
1 (− ) 2Leabharlann 1 (+ ) 2=e
6.63×10 −34 J ⋅s×2.68×108 T −1s −1 ×1.409T − 2×3.14×1.38×10 −23 J ⋅ K −1 ×300 K
高能级 低能级
处于低能态的核将吸收射频能量而跃迁至高 能态,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现象。 能态,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现象。
h µ = γm 2π
I=1/2 的核发生核磁共振吸收射频 的频率,即共振频率。 的频率,即共振频率。
2 µB0 1 h µ =γ 代入ν = 得 2 2π h
γΒ0 ν= 2π
h p= 2π I ( I + 1) 1 3 I可以为0, , ,⋅ ⋅ ⋅ ⋅ ⋅ ⋅等值 1, 2 2 2
代入上式得: 代入上式得
h µ =γ 2π
I ( I + 1)
(µ = γ P) )
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只有 当I=0时,P=0,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 只有 ﹥0,原 时 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 只有I﹥ 原 子核才有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现象
外磁场B 例 : 外磁场 0=4.69T( 特斯拉 , 法定计量单位 ) ( 特斯拉, 法定计量单位) 1H 的共振频率为
γ H Β 0 2.68 ×108 Τ −1s −1 × 4.69Τ = ν= 2π 2 × 3.14
= 2.0015 × 108 s −1 = 200.15 MHz (1s −1 = 1Hz )
z
z
z
m = +1 B0 m = +1/2 m=0 m = − 1/2 m=−1
m = +2 m = +1 m=0 m=−1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