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西元十二世纪~ 十四世纪):是北宋至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张可久.
张可久: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单刀会
救风尘
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第六章元代文学
元曲: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双赴梦
玉镜台
二.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宋元南戏
1.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其发祥地在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大约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温州地区的农村,开始时仅是一些民间歌舞小戏,在农村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进入了城市。
南戏为了发展,从当时正在瓦舍勾栏里竟相表演的各种艺术,如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对它们加以融合以壮大自己。
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
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了,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了。
在表演形式上,此时的南戏将歌舞戏、滑稽戏的表演联为一体,形成以唱为主,唱、念、做、舞并用的单一戏曲体制。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杂剧逐渐流布于南方,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使各行角色在不同的套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
此时,书会先生编写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作品。
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临安,也加入了南戏作家队伍的行列。
元末明初,元杂剧已经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产生了《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类非常优秀的剧作。
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体制庞大、曲辞典雅、追求风化的传奇。
2.南戏的作家与创作倾向南戏最早的剧目,据《南词叙录》、《猥谈》、《草木子》等书的记载,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两种,被称为“戏文之首”。
另外,《王焕戏文》、《乐昌分镜》、《韫玉传奇》以及《张协状元》四种也被认为是宋代作品。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中国戏曲史教程》复习题归类整理第一类填空题1.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2.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4.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5.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6.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7.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8.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9.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0.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1.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2.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3.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4.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15.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16.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17.《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18.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中国戏曲史考点
中国戏曲史考点第一篇:中国戏曲史考点中国戏曲史考卷一、名词解释(共7题)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
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
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
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
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第五章 宋元南戏
六、《琵琶记》的影响 •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 殿》。 • 《缀白裘》入选二十六出。 • 《南词叙录》:“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 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 卓乎不可及已。” • 仿效的典范。双线结构的固定范式;曲律 的广为流传;表演艺术的垂范作用。 • 版本: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 琵琶记》。 • 赵景深。 •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二、南戏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早于元杂剧。 • 民间歌舞小戏 , “村坊小曲为之”。 •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 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 “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 哇盛,正音歇。”
三、主题: 1、封建说教。 2、反映现实。 3、封建说教和反映现实。 四、《琵琶记》人物: 1、赵五娘: • 《勉事姑嫜》《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 坚忍不拔、尽责善良、勤劳朴实、处处为他人 着想。 2、蔡伯喈: • 软弱屈从,三不从而又不得不从。知识分子的 两面性。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发展:蔡伯喈和赵五娘。 • 蔡伯喈内心矛盾的对比。 2、人物心理描写细致。 • 《糟糠自厌》。 3、融本色派与文采派于一炉 ( 1 )配合两条线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 王国维:“自铸伟词,曲兼南北之胜。”
2.产生地点:温州。 • “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写 剧团体。 • 才人编写《张协状元》 • 史九敬先《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温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 《赵贞• 分场制,一场称一出。 • 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 每场都有下场诗。 2、科介:简称为介。 3、音乐特点: ①可换韵、转韵。 ② “南北合套”的特殊的套曲形式。 ③任何角色都可演唱,还可对唱、合唱。 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南戏的起源和特点
《琵琶记》: 极富极贵牛丞相 施仁施义张广才 有贞有烈赵真女 全忠全孝蔡伯喈 《宦门子弟错立身》: 冲州撞府妆旦色 走南投北俏郎君 戾家行院学踏爨 宦门子弟错立身
音 乐
“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本无宫调,亦罕节奏,
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
可歌而已,谚所谓随 心令者。” (明· 徐渭《南词叙录》)
•
•
南戏曲调多取自里巷歌谣,在宫调、韵律方面无严 格规定,一出中可用不同宫调的数套曲,也可换韵。曲 牌的运用也比较随便,可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自由地掌 握,不像北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固定结构。自从北杂 剧流传到南方之后,南戏开始运用北曲,创造了南北合 套的形式。这种方式丰富了南戏音乐的表现能力。 如《小孙屠》第九出: [北曲新水令]——[南曲风入松]——[北曲折桂令]—— [南曲风入松]——[北曲水仙子]——[南曲犯衮]—— [北曲雁儿落]——[南曲风入松]——[北曲得胜令]—— [南曲风入松] 曲调风格清柔婉转。
表 演
南戏表演不拘于杂剧的一人主唱,而是各种角色都能 唱,谁上场就由谁唱,并且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 合唱,不拘一格。唱法和唱腔也可因角色而异:扮演正面 人物的生、旦的曲调一般比较典雅,而净、丑一类插科打 诨的角色,则多用俚谐滑稽的曲调。与杂剧比,表现手段 更为自由、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虚拟表演:演员的形体动作,被称为“科”、“介”。
南戏的特点
剧 本
南戏的剧本一般都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早期的 南戏虽有段落可分,但不注明“出”数,往往牵连而下。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在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有五十三出, 而《宦门子弟错立身》只有十四出。 这种设计可以展现更加复杂、曲折、完整的故事情 节,也有利于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作者的思 想。
六、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二、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于北宋末期: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9~1
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
1195),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二)发祥于温州: 1、城市经济的繁荣 2、民间表演伎艺的兴盛 2、宋室南迁的推动 结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 壤中孕育、萌发。
糙草率,文学性差些) (五)复兴于元末明初 1、北方作家和演员南下,南北交流合套,体制优势显现 2、从东南沿海向北方大都流布 3、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勃兴
3
补充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始于温州原 因——环境优越、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有邹鲁之风,书院学舍遍及、文士众多、 书会早立;杂剧百戏盛行。
5
元代南戏
四、南戏结构与特点 (一)最大特点——歌唱时不限宫调,各角色皆可演唱(不
限一人),剧幅不限四段,可以不拘长短,自由发挥。 (二)南戏的体制与杂剧之不同: 1.题目正名 以简单的几句韵脚词句点明全剧的剧情大意,位于开场。 (1)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哪本
法胥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斗争 精神,表达了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 3、特点: 曲词粗俗、关目有误
1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宦门子弟错立身》 1、时代: 元代中叶(金亡之后、宋亡之前) 2、剧情: 阔少爱戏女私奔入剧团,被父偶召演全家大团圆 3、主题: 反对门阀观念,宣扬婚姻自由;“错”现其局限。 4、特点: 关目清楚,曲白俱佳,南北合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戏剧: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即元曲。
元代的元杂剧和元散曲的总称。
是在蒙古灭金(元代)前后,以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也称北曲或北杂剧。
科介:科泛简称科,南戏、传奇称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
《四声猿》:是明代徐渭创作的杂剧。
《四声猿》是《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部杂剧的合称。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南戏文。
发源地是温州。
副:南戏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在正戏开场前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梗概和作者创作意图。
又叫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传奇:明清两代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称为传奇,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性剧种。
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吴江派:明代万历至明末产生的戏曲流派,代表者是江苏的沈璟,坚持以“声律第一”的理论,并跟临川派产生激烈的论争。
临江派与吴江派之争:是万历至明末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一场派别论争。
这场论争是江西临川派的代表者汤显祖和江苏吴江派的代表者沈璟围绕戏曲创作应以“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的问题进行的一场论争。
论争的结果使许多传奇作者清醒认识到熔文辞与声律于一炉的重要性。
南洪北孔:是清代康熙年间南方浙江钱塘洪昇和北方山东曲阜的孔尚任的专称。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阜的《桃花扇》先后问世,轰动社会,使两位作家誉满文坛,故有此称。
明清章回体:是明清白话长篇小说的基本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明代四大奇书:指明代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今古奇观》:该书是明末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选本。
是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两书中精选出来并刻印出版的四十篇作品的名称。
台阁体:明代永乐以后,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重臣所写的诗文,特点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
童心说:明代李贽提出的,童心即真心。
南戏
宋元南戏第一节南戏概说一.南戏及其起源南戏是十二世纪三十年代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既北宋末到元末明初,在中国的南方流行起来的戏曲艺术,故宋元南戏,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
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
温州旧治永嘉,亦称永嘉杂剧。
在元灭南宋之际,即十三世纪七十年代,戏传入中国北方。
南戏原始于民间的歌舞小戏,“即村坊小曲为之”。
(徐渭《南词叙录》)它的产生年代是“出于宣和之后,(公元1119年-1125年)南渡(1127年)之际”。
(祝允明《猥谈》)产生地点是温州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
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
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
同是“九山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期南戏还有《王焕》、《乐昌分镜》等剧目,可惜剧本都失传了南戏现存剧本中,只有《张协状元》一剧可以确认为南宋时作品。
元灭南宋,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直至元末,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才又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民。
二、南戏的体例。
南戏初无体例言,至元末明初始定型。
南戏由付末开场,亦称家门大意,念词二首,介绍本剧宗旨和大致情节,在结构方面采取分场制,一场为一出,每剧例在三十出以上,长短不拘,每场例有下场诗;曲辞方面,最初不协宫调,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在元末则吸收了北杂剧的套曲形式,在一定的宫调组合,并创造了“南北合套”的组合形式;念白以苏白为主,剧本中规定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部份称“科介”,简称“介”,乐则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主,节奏舒缓;南戏角色共有七种行当:生、旦、净、丑、外、末、贴,以生、旦为主。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是一种承继关系,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宋元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戏文。
最初产生在温州(又名嘉兴)一带,所以又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朝建立后,它继续发展并取代北杂剧而占据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人们改称为传奇。
它由多种声腔演奏。
宋金杂剧产生的前后,流行于南方的民间小曲,也渐变为歌舞小戏。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对于它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
明祝允明认为产生于北宋末年。
他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 之后,南渡之际(1127)。
”徐渭则认为稍后一些。
他在《南词叙录》里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种说法相距七十余年,正是南戏由乡村小戏渐变成完整戏剧形式的过程。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相当严重。
地处浙江一隅的温州却比较安定,再加上对外通商口岸的各种便宜,因而商业经济相当的发达繁荣,人口也相当的集中。
为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当地农村小戏进入城市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大批北方人口也蜂拥而至,仅浙江一带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南宋初年又有一个相对的安定时期,市镇乡村的民间歌舞及戏曲演出更加活跃。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人口也高度集中,作为演出场地的瓦子勾栏遍布全城内外。
据《武林旧事·勾栏瓦子》记载,临安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桥瓦等二十三处。
第一处瓦子又有许多勾栏,仅北瓦就有十三座。
同时还有无固定演出场所的路岐在各处流动演出。
此外,从汴京来的各种伎艺也汇集临安。
这一切都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统一全国后,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艺人到南方安家落户,进一步推动南戏走向成熟。
南戏
她的性格,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高尚品德, 她的遭遇,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 苦难生活
蔡伯喈:受封建道德和权势双重挤压下的 封建文人的代表 “三辞”和“三从” 辞试(蔡公不从) 辞官(皇帝不从) 辞婚(牛丞相不从)
作品中的蔡伯喈,尽管有所谓“三不从” 的压力,但他毕竟接受了相府娇婿、官拜 议郎的现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的软弱性 和动摇性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与此同时, 《琵琶记》又成功表现了蔡伯喈心灵上的 自责与极大的痛苦,使这个相府娇婿蒙上 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南戏
一 南戏的产生与流传
1.南戏的源流 南戏:与北杂剧相对 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 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 戏文,简称南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 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 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 “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 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扮演长篇故 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四)《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狗 劝夫》,作者不详 全剧意在宣扬礼教风 化 骨肉亲情 人物 孙华 柳龙卿 胡子传 孙荣 杨月贞
六 、 高 明 与 《 琵 琶 记 》
》
(一)生平与创作: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人称永嘉先生。诗文集《柔克斋集》
《琵琶记》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由民间到 文人创作的转折点,标志着南戏的成熟, 对后来南戏诸腔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 以《琵琶记》有“南戏之祖”的说法。
(四)《琵琶记》的思想和艺术
1.人物原型与民间形象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即东汉著名学者、 官拜左中郎将蔡邕。 南宋初始有南戏《赵贞女蔡二郎》在民间 广泛流传,剧中之蔡伯喈却成背亲弃妇之 人,且为暴雷震死。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据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似看到过赵闳禁南戏的旧牒,故其说较为可信。
而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赵闳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兄弟赵廷美的八世孙,与宋光宗赵chen是弟兄,故赵闳夫榜禁南戏的时间确在宋光宗朝。
这说明,南戏在宋光宗朝就已经流传到杭州了,并遭到了统治者的榜禁。
但南戏的产生必在赵闳夫榜禁以前,它从诞生地温州一带流传到杭州所需的时间,肯定不上止一两年。
因此,它的产生必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南戏产生于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在宋代都是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的地区,如《梦粱录》载:“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
”而且这些地区的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如温州自隋唐以来就以“尚歌舞”著称(《瓯海轶闻》)。
在民间娱神祭祀的风俗十分流行,唐代诗人顾况《永嘉》诗云:“ 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
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
”宋代叶适《永嘉端午行》诗也云:“岩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
”又如南宋陈淳在《上傅寺丞论淫戏书》中记载了福建漳州一带民间伎艺的流行情况,谓每“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
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日戏头,逐家裒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
筑棚于民居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
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明何乔远《闽书》引)。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便为南戏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戏的剧本一般都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早期的南戏虽有段落可分,但不注明出数,往往牵连而下。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如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有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宋杂剧和金院本虽然具备了基本的戏剧形态,但只保留下来一些名目,还未发现完整的剧本。
我国最早有剧本保存下来的是宋元南戏。
因此,有人认为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
南戏是东南沿海一带土生土长的民间戏剧,又叫“戏文”。
一般都认为它首先是在温州一带产生的,因此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温州的别名)杂剧”。
温州座落在离入海口不远的瓯江南岸,是控带山海、利兼水陆的交通枢纽。
这里气候温润,河网交错,物产丰富,风光旖旎〔yini乙你〕,造船、漆器、瓷器、刺绣都很发达。
宋室南迁之初,温州一度作为南宋逃亡政权的临时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温州一带好巫风,尚歌舞,里巷歌谣、村坊小曲、民间小戏极为丰富,社火活动相当兴盛,为南戏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这是颇有见地的。
早期的南戏结构灵便,形式自由,不太讲究宫调和格律,曲调婉转清柔,主要在温州一带民间社火活动中大显身手;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流传到城镇和都市,受到宋杂剧的影响,又广泛吸收了唐宋以来各种音乐歌舞、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由歌、念、诵、科泛、舞蹈组成的综合艺术。
通过人物装扮,能够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
徐渭《南词叙录》是最早记载南戏的典籍,内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南戏萌芽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至元代广泛流传开来,并和新兴的元杂剧竞秀。
当时,江南有撰写剧本的“永嘉书会”、“古杭书会”、“九山书会”、“敬先书会”等民间创作团体,集中了富有演出经验的老艺人和落拓失意的文人,他们的共同创作,为南戏提供了大量剧本。
元代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也纷纷加入南戏创作队伍,如马致远、萧德祥、汪元亨等。
元末明初,北杂剧趋于衰落,南戏却得到长足发展,很多文人染指南戏,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有了不少革新和创造。
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三卷考试资料
填空、选择1、北宋初年,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
文集题作《小畜集》,表示有“兼济天下”之志。
散文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诗歌代表作《村行》。
2、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3、白体诗人:是北宋初年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李昉、徐铉等。
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以王禹偁成就最高。
4、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晚唐体”。
代表人物:“九僧”(以惠崇最为有名)、林逋、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
代表作林逋的咏梅诗《山园小梅》5、林逋号称“梅妻鹤子”,代表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西昆体衰落的原因: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诗歌立足于模仿,缺乏创新7、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的诗歌代表作《戏答元珍》。
散文代表作:①政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②记叙文:主编《新唐书》、《丰乐亭记》、《泷冈阡表》③抒情文:《醉翁亭记》④辞赋、文赋:《秋声赋》8、梅尧臣,诗风平淡,《鲁山山行》、《东溪》苏舜钦,诗风豪放,《淮中晚泊犊头》,两人并称“苏梅”。
9、王安石,散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作答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坛上,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坛上,苏轼是开派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1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12、黄庭坚《寄黄几复》,黄诗被称为“山谷体”、“黄庭坚体”;13、陈师道,北宋苦吟诗人,与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代表作《别三子》、《舟中》14、陈与义,“简斋体”,著有《简斋诗集》,曾以《墨梅》诗见赏于宋徽宗,爱国诗《伤春》15、曾几,爱国诗《寓居吴兴》;16、北宋后期的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的大晟词人群。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 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3. 下列作品中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A. 马致远B. 康进之C. 尚忠贤D. 纪君祥A.梁辰鱼B.汤显祖A.徐渭B. 王衡二、填空题(每题 2分,共 20 分) 1. 古代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分别是(2. 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描写了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的爱情,开《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 先河。
3. 明代拟话本()借年轻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4. 清代李宝嘉的小说()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 解剖。
5. 所谓南戏四大声腔指的是() 、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
6. 《风筝误》是著名戏曲家()的代表作,作品综合运用各种巧合误会手法,体现了作者的喜剧美学追求。
1. 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 )。
A.蒋防 B. 元稹 C.白行简D. 白居易2. 下列作品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 )。
A. 《碾玉观音》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C.《虬髯客传》D.《新编五代史平话》A.《封神演义》B. 《杨家府演义》C.《新列国志》D. 荡寇志》4. 十三妹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A. 《三侠五义》B. 《儿女英雄传》C.《好逑传》D. 醒世姻缘传》5. 中国戏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 )的作品。
6. 下列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 )。
A.《救风尘》 B. 《东堂老》 C. 《陈州粜米》D.王粲登楼》7. 蔡伯喈是戏曲( )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 B. 《琵琶记》 C.《五伦全备记》D. 《荆钗记》8. 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
9. 《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 的代表作。
10.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
A.《西京杂记》B. 《后搜神记》 C.《传奇》D. 《世说新语》 )。
南戏的兴起与(1)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一、南戏概述及其体制▪(一)南戏的界定: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起源并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
它吸收宋词、诸宫调和宋杂剧的艺术成就而形成:▪1. 形成期。
南戏的产生要早于杂剧,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民间。
▪2. 衰落期。
元灭南宋之后,杂剧创作风靡一时,南戏一度衰落,但仍在民间流行。
▪3. 繁荣期。
元末明初,随着南戏在艺术上的提高,南戏得到迅速发展。
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三)南戏现存的作品▪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现存剧本15本,残曲19种。
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与《小孙屠》。
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四)南戏的体制▪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
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
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
▪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五)南戏与杂剧比较▪(1)篇幅较长,没有固定的出数,一般都有几十出。
▪(2)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且有对唱、合唱等。
▪(3)一出中不限于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曲调包括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及一些宋代流行的词调,即徐渭所讲的“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4)就曲辞而言,杂剧用北曲,节奏比较急促,风格粗犷朴实。
南戏用南曲,节奏比较舒缓。
北曲声调遒劲泼辣,南曲声调柔缓婉转。
徐渭《南词序录》:“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气;唱南曲则流丽宛转,有柔媚之情。
”▪(5)就结构而言,南戏定例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不唱曲,念词二阕,以表明作者主旨及戏文大意,接着生、旦分别登场。
结构多为双线并进,生、旦各领一线。
至最后一出,照例为全剧人物一同登场欢聚,生旦团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南戲(西元十二世紀 ~ 十四世紀):是北宋至元末明初流行於中國南方的戲曲,由中國南方的民間小戲發展而來,是第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
( 1 )體制:有完整且獨立的長篇演出,劇本長度及套曲運用較自由。
由「副末」登場,拉開演出序幕,並以線性結構開展劇情。
( 2 )音樂:南戲所演唱的曲調稱為南曲,音樂風格多流麗婉轉。
在流傳及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地方言影響,而產生所謂「四大聲腔」:「弋陽腔」(發源於江西弋陽)、「海鹽腔」(發源於浙江海鹽)、「餘姚」(發源於浙江餘姚)」、「崑山腔」(發源於江蘇崑山)等四種較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弋陽腔」、「崑山腔」最為重要。
另外,閩南等地則有泉腔、潮腔等腔調。
演唱的曲調以當時民間流行的詞曲曲調為主,多為同一個曲調反覆運用。
調式為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伴奏樂器有鼓、笙、簫。
「歌唱」是戲曲舞台表演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演員藉歌唱敘事抒情、表達心情、開展劇情、渲染氣氛。
各種腳色皆可歌唱,歌唱主要形式是獨唱。
生旦多選用通行曲調,淨末丑則採用民歌俚曲。
( 3 )劇本:文辭俚俗、格式自由,演出方式變化便捷,富有民間性。
在人物語言方面,生旦扮演的主角採用文言官話,淨末丑等次要角色則使用俗語白話。
主題多為文人負心,如《張協狀元》(現存最早的劇本);人生與家庭的悲歡離合,如《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
( 4 )腳色:分為七種;生、旦、淨、末、丑、外、貼;其中生、旦扮演男女主角,淨、末、丑主要是插科打諢、製造笑料,外腳是生腳的擴大,貼腳是旦腳的擴大。
( 5 )表演:表現手法具虛擬性,在觀眾面前直接承認自己的表演就是在做戲,並因此而形成一種喜劇手段。
唱、白、科綜合運用,以表現劇情、塑造人物,例如生旦扮演的主角通常以正劇手段表現,風格偏向莊重典雅,淨末丑等次要角色則以喜劇手段表現,風格多為詼諧滑稽。
表演具有時空隨意自由性,以歌唱、念白和走過場來表現戲劇時空的轉移,這是南戲表演的重要特色,由此確立了中國戲曲表演「時空自由」的美學原則。